但,当时的州治在成皋。成皋,又名虎牢,古东虢国——其位置在现在的荥阳市汜水镇西北。
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改郑州为管州,州治自成皋移至管城——也就是现在的管城区范围内。辖管城、成皋、荥阳、新郑、苑陵、广武、中牟等12县。
开皇十六年(596年)可作为以管城为郑州地区政治中心时期的开始。
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复称郑州。
这是郑州名字的由来。
在随后的时间里,郑州默默无闻。城市级别及政府所在地变来变去。
公元621年,也就是唐武德四年,又分置郑州、管州——郑州州治成皋(今荥阳西北汜水镇),管州州治管城。
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废管州并入郑州,州治成皋。
公元633年,贞观七年,州治迁移管城。
北宋建立后,由于郑州地近京师,属京畿路。崇宁四年(1105)废郑州建置,建为西辅,从而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
金代,隶南京路。
明初,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制,撤管城县入郑州,管城县退出历史舞台。
清承明制,郑州两次升为直隶州。
1724年,直隶河南省,10年后改为普通州(仍辖荥阳、荥泽、汜水、河阴4县),归开封府辖;1903年,再次升为直隶州。
1913年,全国统一废州置县,郑州直隶州遂改称郑县。
1913年改郑州为郑县。
1928年改郑县为郑州市。
1931年撤市复改郑县。
1933年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郑州,设郑州市。
1954年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入郑州,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
后面的故事,我们大家基本都清楚了。
历史上的郑州,五代为都,八代为州。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
我继续给大家说说“郑州五代为都”的故事。
很多人说郑州没历史,这很扯。
郑州辉煌的历史,太过于久远和厚重。
距今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发生于今天新郑市区西北、新密曲梁新区的西南郑尧高速东、商登高速南、G107国道西的地方。
距今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河村文化,发生在今天黄河南岸、中州大道与连霍高速交叉口西北的大河村。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建在北龙湖组团的龙湖外环路北边,连霍南。
5000年前,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黄帝建都于有熊,就在今天的新郑境内。
郑州这片土地,自古都是圣地。如果说5000前的历史,没有记录的话,那么从夏朝开始,郑州进入到历史的舞台中心。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
话说,在中华民族夏朝早期,禹建都于阳城建立夏朝。
对,禹就是大禹治水的那个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两个故事就发生在郑州。
阳城,就在今天的登封告城镇范围内。
随后,商汤灭夏桀,正式进入商朝时代。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3600年前,商朝在郑州建都,为开国之都——亳都(存有争议),也就是目前郑州市中心区商代遗址范围内。
郑州,是中国都城建制创始的地方,中国第一座都城形成于此。
郑州商城遗址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内,即今河南省郑州市区偏东部的郑州旧城及北关一带。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内,1950年秋发现。经多年的调查和发掘,商代文化遗存遍及东起凤凰台,西至西沙口,北自花园路,南到二里岗,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遗址内既发现有商代的房基、窖穴、壕沟、水井、墓葬和祭祀坑等遗迹,也出土有铜、石、骨,蚌、玉、陶、原始瓷等器物以及甲骨文和陶文符号等。郑州商城平面为长方形,城墙周长6960米,有11个缺口,其中有的可能是城门,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发现宫殿基址多处,中心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城中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遗址及制陶制骨作坊址等。
商朝开国之君是:汤。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西周开始。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咸阳)。
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也就是现在的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之后,封其三弟鲜于管(今郑州管城区范围)建立管国——这就是今天管城这个名字的来源。
西周初年,管国频频在史书上出现,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首都位于今天的郑州管城区,势力范围在首都周围一片不大的地区。
管国成立不久,谁知道这个管叔极其不着调,脑子进水了。后来,周公摄政之后,管叔勾结蔡叔度、霍叔处、武庚发动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是何等神人啊,遂周公率兵剿灭,管国被废,管叔被杀。
《史记》中这样记载: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
平三监之乱后,周成王改封此地给周公第八子祭伯。祭国也算一个小诸侯国吧,只是很小。其国都就是在今天的郑东新区东风东路以东金水东路以北的祭城镇祭城社区这里。
周昭王南征荆楚,祭公随行,回师途中,船沉汉水,祭公与昭王溺水而亡。祭公之子祭公谋父是穆王时的名臣,他曾谏阻穆王不要征伐犬戎,而以德安邦。
祭国在鲁隐公元年(前722年),郑国东迁时被灭,成为郑国大夫祭仲的食邑。
随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段时光是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首都为洛阳,中原成为中原的中心。而郑州范围内,成为中心区域。
东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力量崛起。群雄并立,战乱不断,春秋五霸,轮番登场。
郑国和韩国,登上了历史舞台。
谈到郑州,必谈一个字:郑!
在郑州市范围内,只有一个地方的名字里有郑:新郑。在新郑市区里,有一个遗址,叫郑韩故城。——这个郑韩故城,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和韩国。
郑国发展史
郑国的建国时间是公元前806年。开国君主是郑桓公姬友。
只是,最早的建国地点不是郑州这里,而是陕西棫林。
前806年,周宣王励精图治,立志中兴,从家族中选拔能助其中兴的人才,看中了同父异母的少弟姬友,把姬友封到王畿之地陕西咸林为郑伯。
郑为三等诸侯国,这是西周王朝最后一个分封的诸侯国。
自此始有郑国。姬友成为郑国第一代君主,是为郑桓公。
郑桓公受封后,把郑国治理得井然有条,显示了他的治国才能。周宣王视其才能,就请桓公入朝做司徒,掌管教化。
随后,周宣王死了,周幽王继位。嗯,就是那个【烽火戏诸侯】的那个周幽王。他任命郑桓公为司徒,掌握教化国民。
郑桓公这哥们比较忧国忧民,他看到幽王宠幸褒拟,朝政日益荒废,问题积重难返,开始未雨绸缪了。
他问史伯:"王室多故,余惧及焉。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
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只有"济(济水)、洛(洛水)、河(黄河)、颍(颍水)之间"比较安全。
桓公听了太史伯的忠告,当机立断,先把家属、财产寄迁于东虢国(今荥阳东北位置)、郐国(今新密东南曲梁范围内)之间。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桓公寄孥”这件事。
为以后的武公东迁,开辟郑国400多年基业,打下了基础。
东虢是周文王姬昌之弟虢仲的封国 。今河南省郑州荥阳市广武乡有"平城",即东虢都邑。
郐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据说在夏朝时期就曾立国,数代繁衍至于西周。
郐国故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新密市曲梁乡大樊庄古城角寨村。郐国故城沿用很久,1860年在古郐城的旧址上切削加高。现有城墙高约5~7米,下层2~4米为西周郐故城旧址。城呈长方形,东墙长330米,西墙濒临溱水,长336米,南墙长435米,北墙长442米。除西墙被溱水冲毁180米外,其余城墙保存良好。
后来,郑桓公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幽王而战死疆场,以忠臣的形象而名垂千古。死后葬在陕西。
公元前770年,郑桓公死后,掘突嗣位,史称郑武公。
郑武公,姬姓,名掘突,是郑桓公之子,周幽王的堂弟。
郑武公雄才大略,他在周幽王死后,与秦襄公、卫武公等一起拥立太子宜臼继承王位,并护驾东迁洛阳,建立王城,史称周平王。
郑武公乘护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掉虢、郐两国,郑武公跟随周平王东迁到虢郐之间(今荥阳市京城遗址)。也就是说,荥阳南边也就是现在荥阳健康园区组团的京襄城遗址公园那里曾经是郑国的国都。
这里,是当时郑国的国都。从郑武公开始,一直到郑文公迁都,当时的都城一直在这里。在这里发生了很多历史事件。《诗经·郑风》的《将仲子》、《有女同车》、《溱洧》等篇,都是这一时期的民歌。
当时,荥阳、新密、新郑,是主要活动区域。这里是当时的大都市区,国力强盛,环境优美,百姓富足。
那是一个浪漫的时代。在《诗经·郑风·溱洧》中这样描述: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溱水,源于河南省新密市白寨镇,与洧水在新密曲梁南交流寨村会流后称双洎河。双洎河向东南流到新郑,与新郑的黄水河交汇。两河交叉,孕育了郑国韩国的都城。
随后,郑武公把鄢、蔽、补、丹、依、蹂、历、华纳入郑国版图,推行包括“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加固京城,扩建城邑,巩固国防”的“武公之略”,为郑国400多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武公呕心沥血工作,却和周平王矛盾越来越大。后来,周平王收回了虎牢以东一块地方,迫使郑武公不得不到郐国故地另建新都。前文说了,这个郐国被郑武公给灭了。他又在人家的老地盘上改易旗帜了。
公元前744年(周平王二十七年),新都尚未建成,郑武公积劳成疾,不幸身亡,在位仅7年。
武公死后,15岁的寤生即位,称郑庄公。郑庄公即位于武公为之创建的新都。现新密市东南交流砦附近之郑国故城。
郑庄公雄才大略,一代枭雄。一生战绩斐然,败周、虢、卫、蔡、陈、宋、许、息,逐犬戎,灭王师,战无不克、攻无不胜,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也是第一位大奸雄。
在执政期间,政治上,郑庄公攘外安内,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
经济上,郑庄公重农兴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外交上,郑庄公借助外力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得郑国称“小霸”于诸侯。
郑庄公,前743年——前701年在位。在他身上,发生了很多历史故事。
比如,克段于鄢;比如,黄泉见母;比如,繻葛拒周。
但他又命运多舛,碰见一个不靠谱的娘和一个不着调的弟弟。
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五月七日,郑庄公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之后,祭仲立太子忽为国君,史称“郑昭公”。七月,安葬郑庄公。
郑庄公墓,就在新密市曲粱乡郑伯岭上,具茨、大隗二山屏其前,梅、泰二山环其后,溱、洧水环绕左右。
郑庄公治理郑国43年,是郑国的极盛时期。其主要活动区域也就是大郑州范围内。主要就是荥阳、新密、新郑。
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位被称之为“郑氏三公”。在如今荥阳市区,便立有郑氏三公像。
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
郑庄公后,郑国政治生态混乱,各个王表现不佳。只有郑文公,建立功勋。
郑文公,是郑庄公的孙子。公元前672年—前628年在位。
统治期间,任用三良执政,尊奉齐桓公为霸主,摇摆于晋楚两个强国之间,屈杀诸子,收留周王。
早在郑庄公在位时期,郑庄公就看中了昔日黄帝建都有熊的地方,并着手在这里建造一个规模更加宏伟、开阔的都城。
公元前671年,郑文公正式迁都于此,就是现在的“郑韩故城”。
郑文公执政45年间,先后经历了与郑国有关系的会盟、拒盟、伐郑、救郑等25次重大事件,郑国能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确实不易。
郑文公时期除迁都之外,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第一件是公元前 636年(文公三十七年)周王室发生了“子带之乱”。
周襄王被逐,避难于郑,郑文公迎周王居于京城,这是郑国的又一次勤王行动。从此京城改为“京襄城”,现在的京襄城村,尚有襄王走过的地方“御路岗”,襄王居住的地方“老王嚼”等遗址、遗迹;
第二件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师”。
可以百度自查。
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国,将国都自阳翟(今许昌禹州市)迁至新郑(今郑韩故城遗址)。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
新郑作为郑、韩国都长达500多年。
郑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对郑国发动最后一次进攻,杀害国君,兼并领土,建都于新郑(今郑韩古城),历时431年14世23君的郑国遂亡。
韩国,正式开始。
前面我们说了,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后,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诸侯。周成王时,周公旦摄政,平息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
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唐,号唐叔,国在燕国之西,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北。因在晋水,后改成晋,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韩屯蒙灭郑,迁都郑国的故城,并定名:
新郑!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
申不害是韩国的著名人物,法家中“术”的代表人物。
《史记》在《老子韩非列传》后面写他是“故郑之贱臣。
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
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
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申不害,是京人。用现在话来说,是郑州荥阳人。
申不害是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申不害成为韩国宰相(当然,那时候没有宰相这个词),发动了变法。韩国国力强盛。
韩国,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正式承认)韩、魏、赵为诸侯,至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历时173年。韩国先后13位君主,其中后五任称王,王国历时104年。
韩国在公元前被秦国灭国。这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军攻入韩国,三川郡郡治洛阳,不久迁至荥阳,郑州市区所在的管邑隶属于荥阳下辖的京县。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又置颖川郡,郡下置新郑、苑陵(今新郑市东北),阳城(今登封市告城镇)等10县。
我们再说下苑陵。
我们都知道,在航空港的南边,有一个公园叫“苑陵故城遗址公园”,他是园博园的三园之一。
关于苑陵,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秦王政十七年 (前230),秦灭韩,二十六年(前221),置苑陵县,属颍川郡。
汉承秦制,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新朝王莽改苑陵县为左亭县,治所苑陵。东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复改左亭县为苑陵县,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三国,河南属魏,苑陵属司州河南尹。
晋泰始二年(226),设荥阳郡,新郑并入苑陵县,治所苑陵,属司州荥阳郡。东魏天平初年,分荥阳郡,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北豫州广武郡。北齐、北周,苑陵县改属荥州。
隋开皇十六年(596),恢复新郑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豫州荥阳郡。
秦灭六国后,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在今郑州地区置有:荥阳、巩、京等县,属三川郡。新郑、苑陵、阳城等县属颍川郡。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建制县。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大封功臣,封单父圣为 中牟侯(这是中牟地名第一次出现)。
在郑州西北位置,惠济区古荥镇里,有一个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这
这里现在有一个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是汉代国家冶铁专营时期河南郡第一冶铁作坊,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个冶铁博物馆,属于荥阳故城。
今天的荥阳,由历史上的东虢、京、荥阳、成皋、汜水、荥泽、武泰、河阴、广武等县和地区分合演变而成,其所辖的地域,在郑州主城区以西、汜水虎牢关以东、嵩山山脉东段浮戏山以北、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广武山以南。
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内,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山川秀美,并且有荥阳关、虎牢关等险关要隘,有广武山、鸿沟等名山沟川。
郑州荥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立县历史已有2200多年,为历代政治要区和军事重镇。
荥阳是历史上的政治要地荥阳东有鸿沟连接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邻黄河,南临索河连嵩山,西过虎牢关接洛阳、长安,地势险要,交通便利,在历史上是郡治要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后,在荥阳设置三川郡,辖荥阳、巩、京等县;
西汉时改三川郡为河南郡,辖荥阳、成皋(今荥阳汜水镇)、故市(今郑州西北)、密县、中牟、新郑、苑陵等县。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改河南郡为荥阳郡,郡治仍在荥阳。
历史上的荥阳政治中心,不在现在荥阳市中心位置,在目前的古荥镇范围内。
好了,我们把眼光再转下登封。
696年,武则天赴少室山行封禅礼,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元年,改嵩阳县为登封县,登封一名由此而来。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巩义。
巩义有个北宋皇陵遗址。
北宋皇陵位于郑州巩义市的西南部。宋真宗景德四年以巩县、偃师、 缑氏、登封诸地置永安县,专奉皇陵。
此地东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西接西京洛阳城,是宋代东、西二京往来必经之地。之所以将北宋皇陵修建于此,而非都城开封,因为开封在豫东平原、地下水位偏高,不适宜建造大型陵寝。后梁太祖、后汉高祖、后周太祖、世宗皆在开封以西修筑陵寝,便是此故。
这里,也是郑州的历史文化瑰宝。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
好了,洋洋洒洒7000多字,本文到此截止吧。
关于郑州,我要说的还有很多。
关于郑州,我们不知道的太多太多。
关于郑州的历史,我们宣传的太少太少。
现在郑州是河南的省会,所以说在郑州建立华夏文化街区是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