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银行业的发展现状:
很多人都说到,银行业是一个去能力化,埋没人才的地方,对于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其实不只是银行业,在任何成熟的行业里工作,基本上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一个成熟的行业,有着稳定的制度流程、规范管理,整个体系的运行已经不再依赖个人的作用,每个人都只是这条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这个螺丝钉不行了,换个螺丝钉立马就能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价值作用很容易被低估。
因为在这个体系里不需要你有多么强的能力,只要求你能按照规章制度当好螺丝钉就行,你不需要有太多的思想,能干活就行。
所以我经常说到,我不建议那些有明确职业规划、并且很有思想的人来银行工作,因为来到这里之后你会感到很痛苦,你的个人能力得不到施展,你的职业规划更是看不到希望,你以为你是一匹千里马,来到了一片大草原,进来以后你才发现,你是把自己关到了笼子里。
那么在银行发展,哪些条件才是最重要的呢?
首先是资源背景,银行本身就是非常势力的地方,既然来到这样的地方工作,首先拼的就是资源背景,因为这决定了你是否能更好地完成上面布置的各项任务。
其次看机遇运气,有资源背景只是一方面,你还要有点机遇运气,进了国有行之后你会发现,这里有关系的人真的太多,有些时候一个好岗位会有很多人去竞争,这个时候不仅要比拼个人能力,还要比拼谁的关系更硬,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机会想都不敢想。但有时也会出现一种情况,当一个机会出现的时候,周围没有几个人符合条件要求,而这时你刚好符合条件,即使你没有背景,那么这个机会也会轮到你。
再次看个人拥有的资质,资源背景很重要,这是进银行之前就附带的属性;机遇运气也很重要,但这又是可遇而不可求,对于普通人来说,以上两点都指望不上,那就只能指望自己了,你需要考取一些比较硬的证书,比如CFA/CPA/FRM,这些证书在银行里还是比较认的,在内部岗位竞聘中,很多岗位都会写到有这些证书者优先,你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并且打算未来更进一步,那你应该早日把这些证书考出来。
最后看个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广义的能力,可以这么说,在银行里,所谓的能力其实是排到最后的,因为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强多少,大家都是一颗螺丝钉,最多是你这颗螺丝钉比别人多一圈纹而已,本质上还是一颗螺丝钉。
如果你有资源背景,又勤奋好学,那么你在银行的未来是非常光明的,未来的路早已为你铺好。
但如果你没有资源背景,机遇也没有,又没时间学习,那么十年后的你,基本上跟现在的你没太大差别,一颗螺丝钉放上十年,不会变成一颗子弹,到头来只能是一颗生锈的螺丝钉。
所以很多有职业目标的年轻人,在工作结束后都在坚持学习,因为这几乎是唯一可走的职业发展之路了。
按照行业的生命周期来看,银行业现在处于成熟期,甚至已经步入了衰退期,但从宏观来看,银行业即使衰退,也是在有限范围内的衰退,不可能一退到底,这是国家稳定金融秩序决定的。
这几年,银行也在转型,尤其是前几年互联网金融风暴袭来,各大银行都在着手转型,理论上来说,在这转型的过渡期,年轻人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华,毕竟互联网+是年轻人最熟悉的。
然而由于国有银行盘子太大,上层设计者战略思路模糊,传导到基层,完全就变成了折腾,加重了基层员工的工作量,然而效果却丝毫没有显现。
毕竟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和传统银行业还是有很大代沟的,转型这种事情,表面上看是业务的转型,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转型,这需要最高决策者真正引入互联网文化,然而很多时候,这两种文化本来就是互相冲突的。
于是,国有各大行渐渐放弃了单打独斗,而是选择直接和互联网公司合作,比如建行和阿里合作,工行和京东合作,农行和百度合作,中行和腾讯合作,这样才能为传统银行业的企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那么,这些对于基层网点员工又是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大多数基层网点员工其实都是比较抗拒的,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大家已经习惯了以前的业务模式,突然的改变需要大家继续学习,而且任务更多了,以前只需要营销银行的各项产品,现在又增加了很多互联网产品需要去营销。
老员工继续在银行工作是因为他们无处可去,年轻员工这两年的离职率很高,我跟他们也聊过,离职的原因就是一点:
干的活更多了,拿的钱更少了。
对于基层网点员工来说,银行业的转型,只是给他们加重了工作负担,至于机会,那是属于上面的。
当然,如果你只是希望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那么国有行是比较适合你的,一般情况下,国有行的收入在当地都是中等稍微偏上的水平,如果你对职业发展没有太大的想法,只是甘愿做一颗螺丝钉,即使你做的不好,国有行也不会轻易裁掉你,但对于大多数上了十六年学的本科学子来说,是无法接受一辈子的庸碌无为的。
对于大多数人金融经济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即使你们毕业后不想进银行,但最终可能还是会去银行,因为其他行业也并不怎样,银行业至少还能让你看到一丝希望,一丝成为有钱人的希望。
关注股票股市猫九,投资不迷路!如果你觉得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