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跟中原王朝的衰落是交替进行的。

第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之所以会一直存在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政权的冲突问题,主要是由地缘环境和文化特性共同决定的。

地缘环境方面,北方蒙古高原降水稀少、土地贫瘠,又缺少像长江黄河一样的大江大河,因此农业极其不发达,那里的人们只能发展生产力低下的畜牧业,生活条件恶劣。

而中原地带却恰恰相反,那里气候宜人,耕地众多,百姓生活富足,出于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北方游牧民族势必要持续南下劫掠甚至是侵占。

文化特性方面,游牧民族或者逐草而居、四海为家的畜牧生活,对待领土扩张态度开放,而中原农耕政权则在农业生活的影响下自给自足、安土重迁,尤其是统治阶层,他们对外来族群较为封闭,长城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在地缘环境和文化特性的差异下,游牧民族与封建的农耕政权势必要持续产生冲突。

第二,在南北存在持续冲突的内在动机的基础上,文明的辐射和中原王朝的周期性衰落,则给了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崛起的力量。

文明的辐射就是指中原的科学技术和政治文化,随着民间交流和军事活动而传播到蒙古高原,让本来落后的游牧民族变得极为强大,比如汉武帝时期匈奴还是茹毛饮血、没有冶铁技术的落后民族,而宋太祖面对的大辽已经是奉行农业和畜牧业双轨制、拥有大批铁甲骑兵的北方强权,而宋理宗所面对的蒙古,由于在长期的征伐过程中掳获了大量工匠,更是一支军事科技爆表的作战力量,再加之其独有的机动性,使得在对阵中原军队时占有优势。

中原王朝的周期性衰落与封建社会独有的土地兼并有关,简单来说,就是封建王朝靠向拥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收税维持运行,而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贵族,一般都会通过找关系偷税漏税,同时他们又会通过各种手段兼并自耕农手中的土地,于是交税的自耕农越来越少,不交税的大地主越来越多,国家税收自然会减少,只能通过向自耕农加派税种或提高税率,有些自耕农因为不堪税负,只能卖掉土地给地主打工,沦为“佃农”,于是交税的土地更少,这种循环到达极限值,最终会有大批自耕农和失去土地的佃农起义,推翻旧的土地分配格局,建立新的王朝,新王朝形成新的土地利益集团,则会继续这个循环,这就是中原王朝的周期性衰落。

而一旦中原王朝陷入内乱,顾不上对北方威胁的打压,游牧民族便有了崛起的机会。比如匈奴崛起于战国乱世,鲜卑崛起于五胡十六国,突厥崛起于南北朝的分裂,契丹崛起于五代十国,女真、蒙古崛起于宋辽和宋金对峙,后金则崛起于明末内乱。

总的来说,中原农耕政权的保守和排他性,以及北方恶劣的生存条件,为游牧民族的崛起提供了动机,而文明的辐射和中原王朝的衰落,则给其崛起提供了力量和机遇,这就是游牧民族能够一次又一次崛起的原因。当然,以上分析仅仅局限在冷兵器时代。

本文属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感谢指正。欢迎关注@史徒行者孙

最佳贡献者
2

草原的生活条件很差,在草原生活的游牧民族被迫长期和大自然斗争,互相之间进行生存竞争。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民族,普遍具有较高的尚武精神和较强的战斗素质。《旧唐书》记载突厥人“重兵死而耻病终”。古诗云:“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就是典型的写照。

相比之下,南面的中原王朝以农耕经济为主,农民平时不像游牧民族那样需要频繁地与野生动物(如狼)乃至敌对部落战斗。所以一般的普通农民的战斗素养和组织能力不能和游牧民族当中的普通牧民相比。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农耕文化为主的南面中原王朝主要靠专门建立的军队(而不是如游牧民族那样的“武装的人民”)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

而供养这样的军队是需要较大的经济实力的。所以在南面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就有能力维持这样的军队,并保卫自己的边境。一旦南面中原王朝发生了衰危,游牧民族就得以乘虚而入。就像雷纳·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一书中的比喻:中原王朝的衰落就像一根真空管,把北面的游牧民族吸进南方的农耕地区。

3

这个道理给中原朝廷的兴衰交替是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政权组织,都会呈现出,产生,发展,没落和消亡这几个阶段。

广袤的草原,只要这个地区还在长草,还有牛羊,就一定还有人居住,只要是有人居住,很自然的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方式,这种互相协作的团体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成为一个政权。

北方草原上的政权,更中原朝廷一样,当一个政权新兴的时候,总是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气势,而随着年深日久,政权逐渐腐败,慢慢的就会消亡,而这种消亡因为有外部的威胁一直存在,很多时候都表现为被外部政权所灭

北方游牧民族,本身就是马背上的民族,只有出现一个强有力的人物统一一定区域,就能形成比较强大的政权,蒙古本质上也是统一了蒙古各个部落之后,产生的一个强大的政权。

但是不管你多么强大的政权,最初打下江山的老一辈去世之后,继承江山的人慢慢的就没有了当初的能力,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这样教育出来的帝王,绝对不可能有创业帝王那样霸气十足,政权没落是迟早的事情。

4

来去自由,机动性大,每天吃肉,身体好

5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原王朝的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有效提高对草原的统治力,致使草原民族周而复始的崛起和强大。第二,中原王朝对草原地区的不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即使短时间占领了,过一段时间就撤退了,草原地区没有得到有效的统治,因而草原骑兵自然就不断的壮大,最终强大到不可遏制的地步了。第三,中原发展的同时,草原地区也不断发展,随着中原与草原文化、技术、经济、的不断交流,草原的文化、技术、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中原军事实力相对增长慢,而草原地区军事实力相对增长较快,在加上骑兵的作用,就更加无敌了。第四,当草原民族强盛时,就会南下和中原,不是抢就是掠,这难免和中原发生战争,在战争的消耗下,草原民族逐渐慢慢的没落,而另一个草原民族就趁势崛起,取代了先前的草原民族,又开始统治草原,又开始侵犯中原,就这样不断强大,不断消耗,最终慢慢的就衰弱了。

中原文明一向讲究蛮夷之辩,以中华正统自居,对于周边的草原地区一直轻视,到头来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真是自作自受了。草原文明仰慕先进文化,不断学习中原文化,取长补短,自然越来越强大了,而中原文明作茧自缚,重文轻武,讲究权衡之术,还有什么文化阉割等等,把中华民族的血性减弱了,此消彼长,自然慢慢的就不是对手了。

6

中国漠北草原的游牧民族,常年迁徙,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疆域,国界,常会为放牧,与其它的游牧民族争夺生存空间,发生战争,胜利一方把战败一方兼并,势力日益强大;自古以来,马背上的民族极为剽悍,骚扰,掠夺富庶的农耕国家是常态,要是中原国势衰弱,贼兵入侵就更肆无忌惮了,长年成了国家隐患;象中原王朝一样,游牧民族王朝,因内斗,不敌外族,或腐败,或天灾人祸...也会衰败;当另外的游牧民族卧薪尝胆,出现能力强的头人,强盛起来,抓住历史机会,驱逐,取代了原居牧民,夺取了漠北草原,则中原王朝不得不又要抗击新出现的敌人了!

7

这个问题我在视频里面说的很清楚。其实简单点说,这种现象就是华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向神州大地北方传播的结果。认真研究一下契丹国的建立就会发现,华夏文明的礼教思想和勇武精神被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继承了,这样就衬托出南方地区的农耕社会群体被佛教思想束缚的情况。这就造成了南方农耕文明社会群体变成了待宰羔羊的情况。

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佛教思想束缚了原来的农耕文明社会群体,导致的一种社会思想混乱的情况。



8

问题太宏大,影响因子巨多,不能进行详细回答。

下面只举例说明一个方向:民族及至国家的繁荣发展,最终能否问鼎九州?取决于人才。

几个人才是带动不了历史大势的,必须是有共识的一批人才为某个目的走到一起,才能成就大势。

人才的大量出现是危机的产物。

参照新中国的成立发展,若无百年之耻,是无法唤醒国人良知的。压迫至反抗的过程,即是人才的成长过程。

问鼎中原是人才成熟的结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