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先说一下我的观点,朱棣不敢造反,若造反则必败。

朱棣之所以发动“靖难之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朱棣是被逼上了绝路才不得不反。而建文帝刚登基不久,羽翼未丰满之前就盲目削藩,最终一败涂地。



那么朱标当上一天的皇帝再传位给儿子会有不同结局吗?结局会不同。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提问者很有水平,他说的是继承给儿子,而不是说继承给朱允炆。因为,如果朱标死在朱元璋后面继承了皇位,再由朱标传位的话,朱允炆根本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朱标会传位给第三子朱允熥。而朱允熥继位,即便削藩,朱棣大概率也不敢造反,因为一旦造反则必败。

朱允炆继位符合法制,朱允熥更嫡

朱标与正妻常氏生育有两子,长子朱雄英以及三子朱允熥。这两人才是朱标真正意义上的嫡子。而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原本只是庶子。因为常氏以及长子朱雄英早逝,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才被扶正为续妃,从而令得朱允炆“升级”为嫡子,也成了朱元璋的皇长孙。所以说,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也是符合“嫡长子传承制”的,因为朱允炆和朱允熥同样为嫡子,根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标准,朱允炆继位顺序在前。至于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即便是嫡子,在继承皇位的顺序上是排在朱允炆后面的。



朱元璋选择朱标“替身”朱允炆

很多人都觉得朱元璋选择隔代传位给朱允炆是一个重大的错误。不过上面也说了,从“嫡长子继承制”来看,朱允炆继位没有一点问题。但光从“嫡”的程度上来看,朱元璋立朱允熥也是可行的。或者朱元璋干脆放弃“嫡长子继承制”,直接立当时诸皇子中最优秀的皇四子燕王朱棣也是可以的。为什么朱元璋没有这么做呢?因为朱元璋对于后代帝王的执政理念的要求。



朱棣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跟朱元璋最像的,一样的文韬武略,一样的心狠手辣。这样的性格最适合打江山,而治江山的话需要更多的仁义,起码在朱元璋心中是这么想的。说起仁义那朱标太子是当之无愧的最佳楷模,自幼学习儒学思想,待人宽厚,兄友弟恭,这个特质亦是朱元璋始终没有考虑更换太子的重要原因。而朱允炆则是很好的继承了朱标这方面的特质,这是朱允炆力压朱允熥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朱元璋眼中,朱允炆就是朱标的“替身”,是施行朱元璋“仁政”的人选



朱标传位,朱允熥占据绝对优势

朱元璋虽然选择传位给了朱允炆,但如果朱标先继承了皇位,再选择传位的话,朱允熥将占据绝对优势。

首先,蓝玉案将不会发生。

历史上蓝玉案发生在朱标太子死后的第二年,朱元璋的目的也很明确,为的就是给朱允炆继位扫除障碍。蓝玉等开国功臣原本是朱元璋为朱标量身打造的辅政班底,朱标太子的英年早逝令朱元璋有点措手不及。在确定朱允炆为继位人选后,蓝玉等人就必须死。因为留着蓝玉等人不但朱允炆的皇位不保,甚至连大明朝都有可能改国姓。



其次,朱允熥继位板上钉钉。

这里不得不说下朱允熥和蓝玉的关系。朱允熥的生母常氏是常遇春之女,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也就是说,蓝玉是朱标太子的妻舅,朱允熥的舅姥爷。正是因为有这层关系在,蓝玉才会被贴上朱标太子一党核心人物的标签,也是朱元璋放心蓝玉辅助朱标的原因。因此,如果朱标传位,绝不可能传给跟蓝玉毫无关系的朱允炆,只能是传位给朱允熥。



第三,朱允熥削藩,朱棣不敢造反。

有着蓝玉等一众开国功臣大将在,朱棣绝对翻不出一点浪花来。即便是同朱允炆一样一继位就削藩,朱棣想要造反也根本没有一丝成功的可能。不论是实力上还是作战能力上,朱棣方面处于绝对下风。如果朱棣不想死的话,唯有乖乖接受削藩,做一个闲人王爷。



朱允熥继位或许才是大明太平的最佳选择

刚才也说了,朱允熥继位有着舅姥爷等保驾护航,朱棣根本没有起兵造反的可能,即便造反也绝对不会成功。当然这是基于朱允熥削藩的前提下。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朱允熥不削藩。内有蓝玉等外戚存在,外有诸多皇叔藩王存在,对于皇权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隐患。一旦削藩成功,没有了藩王的制约平衡,外戚势力进一步坐大,难保不会出现外戚篡位的可能。或许不削藩,让外戚和藩王相互制约才是保证皇权稳定的最佳方法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感谢大家阅读和留言。

最佳贡献者
2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守仁君认为,如果朱标只当一天的皇帝就撒手了,朱标他儿子,不管是不是朱允炆,他要担心的就不是藩王会不会造反,而是大明王朝还姓不姓朱。

这个问题很严重。

首先,朱元璋搞蓝玉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朱标的死。

朱标洪武二十五年死,蓝玉案洪武二十六年爆发。原因是什么,蓝玉虽然嚣张跋扈,但是他是太子朱标的坚定支持者。朱标当皇帝,留蓝玉辅佐朱标。朱标死,蓝玉必死。

现在好了,朱标敖过了朱元璋,蓝玉也随着朱标等到了朱元璋死亡。没想到朱标一天就死了。留下个初谙朝政的皇帝和一帮嚣张跋扈,位高权重的三遍元老。蓝玉忠于朱元璋,忠于朱标,但是他怎么会服这个乳臭未干,躺在自己先辈功劳簿上的孙子辈呢?

至于朱棣,首先他肯定是不会反了,朱棣之造反,一来皇位的继承让他感到不公平,大儿子死了,你还有我呀,我文治武功一点不差,凭什么要把皇帝给个什么都没有的孙子。二来则是削藩让朱棣感到了生命危机,必须要反。

但是现如今朱标再怎么说也当了一天皇帝,他传位给儿子是合理合法的,朱棣他不会感到不公平,只会感到有一点不服气。但是这种不服气很快就会被压下去,朝廷里有蓝玉,有一大帮和他老子朱元璋打天下的人,朱棣虽然自恃武功,他也没胆子去反。

而且如果一削藩,那么不仅是藩王的末日,也很有可能是大明王朝的末日。

如果朱标他儿子够聪明,他会在皇位上安生待着,什么也别看,慢慢熬死这帮老臣,更不会去削藩。因为他需要他这帮叔叔来抗衡制衡朝内元勋。

如果削藩,那只有可能是蓝玉等人已动谋逆之心,要剪除皇帝羽翼,藩王之中,只有朱棣和宁王有一战之力,但是面对蓝玉等人,又有多少胜算?

3

朱棣为什么会造反,如果站在朱棣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本身就不符合继位的传统与标准,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没有朱元璋这里的“隔代传”以及朱棣所谓的“贤者为王”,这些都不符合传统和立嗣标准,所以这祖孙三代搞出了帝位隔代传,也出现了唯一的一次叔父藩王造反夺位,都是因为没有按照继位标准来的过,这也让朱棣的造反收获了一定的舆论以及合法性基础。

其次,朱允炆没有朱元璋的心智和手段,却想做朱元璋的事情,朱元璋为了稳固帝位杀功臣,而朱允炆也想稳固帝位夺取他的这些藩王叔叔们的兵权,这直接威胁到了朱棣手中的权利和政治前途,甚至是威胁到了他和家人的自由和生命,这是朱棣所不能接受的,这也成为了造反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索。

最后,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的理由是“清君侧”,正是因为皇帝朱允炆身边有小人,有佞臣,而朱允炆也没有做到“攘外必先安内”就直接开始挑战他的叔叔们,最终留下了隐患以及藩王造反的理由。

所以,如果朱元璋传位给朱标,朱标再传位给朱允炆,那么朱允炆获得帝位的合法性会得到认可,会得到多一些的支持与同情。但是,合法性的问题只是一个借口,清君侧也只是一个口号,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朱允炆在自己羽翼未丰,并在自己没有做好万全准备以及获得天下人共同认可的情况下,就贸然扯藩,直接挑战了到了他这些藩王叔叔们的极限,与其说是朱棣造反,不如说是被朱允炆逼反的更为合适。

4

哪怕朱标当上一天的皇帝,继承给儿子,朱棣也不敢造反,对吗?

  朱允炆没坐稳皇位的原因,不是因法统问题,而是因为手段问题,或者说因为性格缺陷。题主这么说,似乎是觉得因为朱标没上皇帝,然后朱允炆上位,朱棣才造反似的,其实朱允炆上位的程序没有任何问题。

  朱元璋一直是把朱标当第二任皇帝来培养的,事实上朱标这个太子也当得相当合格,辅助父皇处理国政,调和父亲与诸位臣工的矛盾,他调解皇子之间的矛盾,很有大哥风范,只可惜朱标英年早逝,给朱元璋甩下个继承人的大问题。

  朱元璋估计也很为难,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他打击很大,不过,人总是要向前看的,帝国总要要有人接班的,朱元璋权衡来权衡去,选择了朱标事实上的长子朱允炆,任命他为皇太孙,后来让他继位。朱标有五个儿子,老大和老三是元妃常氏所生,老二老四老五都是吕氏所生,元妃常氏早逝,朱标扶正了吕氏,所以朱允炆算得上是嫡子——因为这里面有个时间差,即吕氏被扶正时,朱允炆已经出生,但是这种小瑕疵,无关紧要,毕竟帝国首脑认同朱允炆是他的嫡长孙就行了,其他人,也不敢纠结这个事——敢纠结的人,都往另一个世界报道去了嘛,何况这也算不得什么,朱允炆原本也是事实上的老大了(因为朱标长子朱雄英八岁时早夭。)

  朱允炆继承皇位,没有法统上的毛病,朱棣不能反,也不敢反,他要是拿这个作文章的话,那就是他名不正言不顺了。

  那他为什么还要造反?

  如果朱标真的当了皇帝,朱棣肯定是不会反的,也反不成。如果朱标当皇帝时间很短,短到完全没有替儿子布好局,朱棣会反的可能还是很大的,因为原因很简单,朱允炆还是会削藩,把叔叔们干掉的,只要他身边有几个废材在,他想到的,能实施的,永远都是馊主意(或许也不能讲馊主意,但成王败寇,也的确就是这么个理),他自己想的,估计也差不多,典型的眼高手低,只知道看历史故事,不知道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

  朱棣造反时,百般强调自己是不得已的,自己是清君侧的,并不是要造侄儿皇帝的反,是要把侄儿身边那伙子不干人事的给清掉,给大明留一片湛湛青天。

  他真的是被逼反的吗?不得不承认,他是有这么一些考虑在里面,要不是朱允炆先动手,他也不致于跳出来,人家纯粹是自保的嘛。可是咱们也要明白,朱棣是有野心的。朱标死时,朱元璋是考虑过让他来接班的,但种种原因,他没有当成,但是难保他不起心思,现在朱元璋死了,这个小毛孩子当家,根本没有威信,怎么管得好老爷子留下的大好江山吗?你看看,黄子澄这伙人,都做了什么事啊,看看李景隆这个废材,做的成什么事啊,都不行都不行。周边那些个蠢蠢欲动的家伙要抄大明的老家怎么办?还得由我这个老将出马啊,看看老爷子把一伙功臣都杀了,连蓝玉这样的都给端了,如果咱再被侄儿干掉了,江山谁来守?于是乎,挥师南下,把那些个废材都干掉算了。

  ——咱们说他有野心,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打仗又不是上街,想来就来,不得有兵马有粮草的啊,临时决定造反的皇叔,哪能让各种战备都跟上?可明眼人都知道,朱棣,可不就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嘛。

  朱允炆本想把叔叔们都干趴下,好一人说了算,现在好,被四叔给端了,朱棣终于坐稳了皇位,打造出了一个盛世出来,对于朱元璋来说,也不算很亏,毕竟肉烂了,都在锅里,江山,还是朱家人坐,也很不错了。

抛砖引玉吧,期待各位朋友的关注。

5



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搞清楚燕王朱棣为何造反?燕王造反的原因不是因为朱元璋传位给孙子,而没有传位给自己。朱元璋当时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符合封建礼法。



这一点朱棣自己也是践行者,朱棣夺位当上皇帝后,在太子朱高炽还活着的时候,立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孙,当时是永乐九年,朱瞻基才十三岁。如果朱高炽先于朱棣去世,将来朱棣去世后,就是皇太孙朱瞻基继位,而不是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继位。



朱棣造反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胡乱削藩,只要建文帝不削藩,谁会造反?谁敢造反?谁敢挑战朝廷的百万大军?造反是要被杀头的。朱棣以八百亲兵起家,不是被逼到退无可退,不可能会造反。这和朱标当一天不当一天皇帝没有关系。



只要建文帝小心谨慎做好藩王的劝解和安抚工作,不冒然对叔叔们下狠手,不会有藩王轻易造反。建文帝削藩手段太狠,一撸到底,直接将藩王废为庶人,还逼死了湘王朱柏,关了齐王等。

只要像建文帝这样削藩,哪怕是朱标当皇帝,也很可能还是会有人铤而走险。但是,以朱标的老到和对弟弟们的友爱,应该不会采取这样的极端的方式削藩。

6

朱允炆已经当上了皇帝,为什么还会败的一塌糊涂?

我认为,主要还是书生误国!

朱允炆当上皇帝的时候,还特别的年轻,根本就没有什么执政经验,加上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文化熏陶,性格仁弱,缺乏主见,所以严重依赖方孝孺、黄子澄这一拨只会舞文弄墨的翰林院培养出来的书生。

这帮衷心的大臣,他们看到了藩王日益崛起,尾大不掉的严峻形势,但是却严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低估了对手。

这场战争,实际上是皇室内部的权力之争,朱允炆本来占据道德的高地以及主动权,但是一系列做法的失误,最终让他丧失了优势。

为什么这样说呢?

朱允炆从孙子上位,本身就会引发很多人不满,尤其是那些手握兵权,经验丰富的年长藩王叔叔们。他们本来互相牵制,谁也不服谁,但是此时朱允炆一骑绝尘,把各位叔叔全都踩翻在地,各位叔叔们,怎么能服气?

所以,朱允炆上位,引发了20来位叔叔的集体不满!

一个毛头小子,独挑20位年富力强的叔叔,这是多么恐怖的局面啊!

此时的朱允炆,刚刚上任,人心不定,羽翼未丰,经验不老,就推动全国性的削弱藩王的运动,这简直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点燃已经潜伏了多年的火药桶。

假如朱允炆是个心狠手辣的主儿,一开始就显出雷霆手段,把那几个厉害的年长的,又经验丰富,手握大军镇边的藩王,譬如燕王、秦王、蜀王,找个理由圈养起来,在悄悄的毒死,或者干脆直接找罪名杀了,虽然举国哗然,议论纷纷,但是强行压制,也就没什么事了。毕竟成王败寇嘛。

当然,以上是下策。

上策呢,当然是朱允炆采取和柔政策,开始厚待,然后慢慢地稳固政权,再拉拢一批,对抗一批藩王,再用时间熬死一批叔叔,那么这样的削藩运动,就可以安然渡过了。

其实,当年朱元璋之所以选择朱允炆继承大统,除了他是皇长孙的优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当了皇帝,他的那些叔叔们,大多数人会安然无恙。如果是朱棣或者秦王上位当了皇帝,朱元璋那些众多的儿子,一定会死一大片的。

所以,朱允炆这个仁慈的主儿上位,那些儿子们才能免遭杀身之祸!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朱允炆并没有杀他的叔叔们,只是削藩而已。

那帮书生,压根不会老成谋国,操之过急,选择了下下策。书生误国,这是大忌!

也怪朱元璋,把老成谋国的功勋元老,有才之士,全都给祸害了,朝中无人,只好庶子成名了。

朱棣造反,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这说明,朱棣也很清楚,他不能反对朱允炆当皇帝,因为朱允炆是他老爸朱元璋指定的合法继承人,这个他没办法改变,只能打擦边球,以反对奸臣的名义,起兵造反。

所以,朱标当不当皇帝,不重要。朱允炆的合法性,是来自于朱元璋的确认。证书摆在那儿,是谁都不敢推翻的。后来南京城被攻陷,朱允炆不见了,朱棣这才假惺惺的推卸了一番,登上大位的。

不过朱标当皇帝的关键点,不在合法性上,而在于时间上。朱棣死了近十年,朱元璋才挂掉。如果朱标不那么早死,起码能熬死一帮藩王兄弟,朱标还能保住一拨元老功臣,留给朱允炆用。而经过学习,朱允炆奔三了,三十而立,也就更加成熟了。

这样的话,朱棣再起兵,基本上是没有多大胜算的。只要有多几个功勋元老留存,朱棣根本就没有可能起兵,更不可能靠着不到三1万的家底,起兵打到南京。

~~三生有画,画中有话,欢迎关注哦~~

7

很显然不对,朱标当皇帝,朱棣绝不敢造反,也没有必要造反,但是朱标传位给他儿子情况会如何就得另说了。
孝康皇帝朱标画像

因为朱标是真的仁爱,尤其是对弟弟们非常友爱,称的上是宠弟狂魔。朱元璋经常在外打仗,对家庭的呵护是不够的,但是儿子们却生了不少,所以朱标从小就很照顾弟弟,对他们呵护备至。长大就国后藩王中也是多有不法,朱元璋虽然对子孙非常宠溺,号称宠子狂魔,但是子孙有些事做的太过分了他也会打骂、也会处罚,幸好有朱标居中调和卖力求情,诸王才得以免除责罚。削藩朱标也是会削,这个是必然的结果,但是朱标会补偿善待弟弟们。所以他在朱棣不敢反,也没必要反。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建文就不一样了,看看他的做法吧。朱标过世他哭的死去活来,朱元璋过世他擦擦眼泪就去谋划收拾他叔叔们,要知道朱标对朱允炆可比朱元璋对朱允炆差多了,做戏的成分是有的。最后周王代王齐王岷王被废为庶民还被囚禁关押,逼死湘王,赐其谥号戾。这几位藩王很多跟朱棣有联系的,尤其是周王是朱棣同母胞弟,这很明显是剪除他的羽翼,再来好好收拾他。果然吧,先是北平布政使和都指挥使先后被调换,节制的兵马被调走,和朱棣熟络北平官员也一样,连自己的嫡系三护卫也一样,转瞬之间大明北疆第一王成了困守王府的囚徒,最后连王府都可以被随便包围。很显然反是死,不反则受辱,朱老四可是有种的,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他反了。所以即便朱标做了一天皇帝,再传给朱允炆,朱棣虽然敬爱朱标,但还会反。

明成祖朱棣画像

当然如果朱标正常继承皇位,蓝玉为首的功臣勋贵就不会死。朱标儿子不止朱允炆一个,他更有可能传位原配嫡子朱允熥,蓝玉也会极力赞同,因为比起朱允炆那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家伙,朱允熥可是蓝玉标准的后辈。蓝玉是常遇春妻弟,朱允熥是常遇春长女的次子。

如果是这个情况,需要担心的恐怕就不是朱棣,而是蓝玉了。因为假设朱标只做了一天皇帝,主少而国疑,朱允熥没什么政治经验,只能委任于蓝玉,蓝玉完全可以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以蓝玉后期的骄横,朱允熥根本无法镇的住场,长此以往,这天下姓什么还是两说。即便诸王尊奉朱元璋“朝有奸逆,举兵靖难”,但也很难打得过大明第一战将蓝玉吧。

8

朱棣造反可以说是迫不得已,朱允炆上台后一年削了五个藩王,刀已经架在了朱棣头上,这个时候不起兵可就真得任人宰割了。

朱棣画像

朱标如果当一天皇帝就驾崩了,他的儿子们继承皇位,朱棣还敢不敢造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朱标如果能当皇帝,他的哪个儿子能接班?接班的这个儿子,会不会采取和建文帝一样激进的削藩政策?

朱标当皇帝,朱允炆不一定能继承皇位,当年朱元璋也觉得朱标和自己的性格完全不像,朱标谦和有礼,仁德忠厚,要说像朱元璋估计也就是燕王朱棣了,但是朱元璋上台后,他走的是复古的路线,特别的重视制度,加上国家逐渐稳定,需要的也是一位仁君,所以就坚持培养朱标。

影视剧中的朱标

朱标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在诸王,大臣心里都非常的有地位,朱元璋坚持大明要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朱标的原配是常氏,常氏为朱标生育了两个孩子,朱雄英,朱允熥,在朱雄英早逝后,朱允熥成为了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但是常氏在洪武十一年时就病逝了,按照《明史》的记载:“初,太祖册常妃,继册吕妃。常氏薨,吕氏始独居东宫。”朱元璋是册立过吕氏做朱标的继妃的,所以在常氏病逝后,吕氏顺理成章的被扶正了,也就不存在朱允熥,朱允炆之间嫡子和庶子的关系,并且按照长幼来说,朱允炆还是朱标所有儿子中的次子。

朱允炆画像

因此在朱标如果突然驾崩,那么继承皇位的很可能还是朱允炆,朱元璋是在朱标死后才刻意培养朱允炆,而朱允炆如果突然即位,那么他的表现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意识到藩王们对自己的威胁后,他肯定还是会采取激进的削藩手段。

朱允熥也有机会继承皇位,朱允熥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付藩王我们不得而知,但朱允熥明显比朱允炆有优势,他的姥爷常遇春是开国名将,虽然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就死了,但朱允熥还有三个舅舅,其中常升也是明军将领。

常遇春画像

并且朱标不死,蓝玉很可能也不会死,蓝玉是非常拥护朱标的,在朱标驾崩后,蓝玉应该也会得到朱允炆,或是朱允熥的重用,这个时候如果朱允炆,或是朱允熥仍然准备采取激进的方式削藩,朱棣虽然会更陷被动,但他一定还是会起兵造反的,只不过兵败而亡的概率会更大。

因此不管朱标当没当那一天的皇帝,朱棣造反的关键还是在于继承者对削藩的态度,如果采取汉朝的推恩令,或者是先让国家稳定后在慢慢削藩,那么朱棣造反是可以避免的,但如果还是采取激进的削藩政策,朱标当没当皇帝,谁做他的接班人,朱棣都会起兵的,只不过结局可能不同罢了。

靖难之役

9


这个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就实际来说,其实朱标别说当一天皇帝,就是当一个月甚至一年,再传位过建文帝朱允炆,朱棣依旧会造反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很多人认为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被朱棣推翻统治,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是以皇太孙继位,所以压不住自己的四叔朱棣。

其实就实际情况来说,虽说明初藩王权力很大,但中央朝廷对藩王还是具有碾压实力的。不然为何朱棣不提前造反,而是被逼的先是装疯卖傻,然后建文帝朱允炆派人去逮捕他的时候再造反呢?

就是因为双方实力差距太大太大了,所以朱棣才在万不得已的时候造反。

而即使朱棣造反以后胜多败少,即使建文帝朱允炆派李景隆这个庸人统领大军,但靖难之役四年,朱棣仅仅只是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郡。

最后还是采取斩首行动,直扑南京,然后谷王和李景隆开金川门,由此拿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以后,朱棣才造反成功的。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朱元璋留给建文帝朱允炆的局面是特别好,藩王根本威胁不了他的统治。只能说建文帝自己打烂了一手好牌。二是建文帝不会用人,简直是识人不明。诸如重用李景隆这样的庸人,使其是屡战屡败,还有朱棣兵临南京城下以后,李景隆这个猪队友又打开城门投降,可见建文帝用的都是什么人。

我们再来看看朱棣为什么要反?

根本原因建文帝削藩太狠了,建文帝在对朱棣下手之前,已经削了五王,或是废为庶人或是禁锢起来,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以死明志。

正因为建文帝削藩太狠了,所以朱棣知道自己要不反抗,肯定会下场悲惨,所以干脆就反了。

所以综合来说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失败,不在于他是以皇太孙身份继位,难以服众什么的,最起码明太祖朱元璋给他留下的局面,以中央朝廷的实力是可以轻轻松松碾压藩王的。

但他先是逼反了燕王朱棣,自己又打烂了一手好牌,使朱棣逆袭成功。

所以说不管朱标当不当这一天皇帝,朱棣照样敢造反,因为建文帝削藩是逼死人的节奏,朱棣肯定不会坐以待毙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10

这个说法太糊涂了。糊涂的根本,在于没有弄清朱棣造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朱棣为什么造反?

根本的原因,当然是建文帝削藩。

建文帝小儿,城府太浅,受到迂腐酸儒的蛊惑,不顾实际情况,刚刚登基没两年,便着急忙慌地削藩,对着自己的叔叔们下了手。

建文帝削藩,这事儿本身对不对呢?是对的。有没有必要呢?有必要。

但是,治理国家,并不是说对的事情就能做。这里有一个时机的问题。要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如果在错的时间做对的事情,也是找死。

至于什么是对的时间,那就看你的本事了。如果谁都能有这个判断力,那么谁都能做政治家。

朱棣是谁?

是从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主儿。是已经做了很多年燕王的主儿。你突然釜底抽薪,让他没了依托,去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他当然不肯。

有人说,朱棣造反时,其实是没有必胜把握的。

没错。而这恰好说明了朱棣的性格:哪怕造反失败,也不愿意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这是个典型的赌徒。

所以,不用说朱标当了一天皇帝后传位于朱允炆,就算是朱标自己当皇帝,他要削藩,朱棣也可能照样造反。

当然,以朱标的头脑,不会干这种蠢事,至少不会这么着急,也不会干得这么没水平。

朱棣这个人,在朱元璋的儿子中是最像朱元璋的。

我举个例子。

朱元璋曾经出了一个上联,让儿子孙子们对下联。朱元璋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对的是什么呢?雨打羊毛一片毡。

对的如何呢?只能说中规中矩。

朱棣对的是什么呢?日照龙鳞万点金。

什么叫格局差异?仔细比对这两句下联就明白了。

朱允炆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乡村教书先生;而朱棣呢?大格局,大气象,隐隐然而有帝王之象。

所以说,任何事情都不是没有缘由的。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个心中怀有帝王气象的人,你让他久居人下?怎么可能。

这与朱标还是朱允炆当皇帝,关系并不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