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参拜明孝陵时,曾经做了一场政治秀,他说明太祖“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康熙能以皇帝的身份来做此评价,可见也不是一时兴起。

经过元朝末年近20年的战乱,整个中原和江南残破不堪,明朝在艰难中立国。

元顺帝在徐达带领大军攻破大都前一天晚上偷偷逃到了上都,在那里等待王保保带领援军汇合,指望着卷土重来,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结果,明军在野战中击败了元王朝从西域调来的主力骑兵。元朝复国无望,妥欢贴睦尔和王保保君臣在草原上抱头痛哭,随后两人整顿车马,退到漠北,重新建政,招纳各地效忠元朝的部落和势力,与塞内的明朝对峙。

其时的明朝虽然攻占了北京,可是内忧外患不断。传统汉地并没有一统,内部还有四川明玉珍、云南梁王、辽东辽王等割据势力。在外部,北元皇帝仍然自命正统。朱元璋已经承认元朝的法统,如果不能彻底攻灭北元,明朝的合法性就会存在问题。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间,曾经九伐大漠。朱棣继位之后,也曾五征草原。

就在朱元璋以为胜券在握,在第三次北伐时,被称为“万里长城”的大明第一名将徐达在土拉河畔被王保保击败,折损一万九千名精锐士兵。这不仅使得北元暂时终止了明军持续打击不得喘息的不利局面,还让朱元璋认为北远仍然有强劲的实力,不能草率行事。因此,朱元璋就开始在北方修筑要塞,步步紧逼。同时,朱元璋在南方频频发起攻势,逐渐削平了传统汉地的割据势力。

所以,在明朝立国初期,明朝最大的敌人并没有毕其功于一役地进行消除,明朝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组织北伐,与北元对抗。后来,北元太师阿鲁台更是以诸葛亮自比,要恢复故国。这让朱棣大为恼怒,一直把北元势力作为心腹大患来对待——不灭北元,明朝的合法性就存疑。

而此时的北元经过朱元璋时代的持续打击,已经四分五裂,只是作为一股游牧势力骚扰明朝边境,对明朝的已经称不上覆国之祸了。所以,明朝没有那么强大的动力要去效法汉唐,占据西域,以期对漠北强权实现战略大包围。

而且,此时漠北地区的形势也比较乱。从东到西,蒙古分成了兀良哈、鞑靼、瓦剌三部,而控制西域的,是东察合台汗国。明朝政府对西域的情况也是一知半解,对复杂的蒙古亲戚也是云里雾里。这是因为,经过了600多年的战乱,西域已经没有了“自己人”。

当初汉朝为了经营西域,移民实边,大量汉人迁居西域。这些汉人在西域落地生根,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唐朝时,还存在有高昌国这样的汉人王国。唐朝在西域的经营也是可圈可点,李白据说就是出生在西域。

可是唐朝后期,西北地区已经陷入了多国争霸的阶段。伊斯兰化的东喀剌汗国在西域进行圣战,逐渐攻灭了心向中原王朝的西域国家。当初于阗国王还曾经派人到宋王朝朝贡,并且请求宋朝派兵支援。宋王朝是一个内敛的保守王朝,太祖皇帝就主动放弃了大渡河以西的土地,对于远在天边的于阗国,实在是无力救援。

后来契丹人虽然靠着葛逻禄人打败了塞尔住突厥人,结果却便宜了花剌子模人。因此,在汉人力量退出西域的这些年,西域已经被完全伊斯兰化,那些留在西域的汉人要么战死,要么融入了其他民族。到明朝开国时,汉人势力在西域已经没有了,这意味着明朝对西域状况知之甚少,在作战方面情报不利。

明朝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收复西域,实际上,关西七卫就收复过。不过这里已经全都是蒙古人,没有汉人了。关西七卫之所以投降还是因为打不过明军,只好投降了事。不过,他们人也不傻,不仅向明朝投降,还向北方的卫拉特蒙古派出使者,免得被两边攻打。

随着经济中心的东移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原本作为财富之路的西域丝绸之路,逐渐被海运所替代。明朝前期的航海成就,可以得出当时的海洋贸易的发达。陆地丝绸之路的不畅通,以及蒙古人的势力仍然强大,明王朝满足于漠西蒙古的臣服,仍然将主要防范对象放在了蒙古的黄金家族身上。此时,再去征讨西域,得不到太多的经济利益。

同时,鉴于契丹、女真、蒙古都是从东北起家的,这与汉唐时的匈奴、突厥起家于西北不同,因此明朝把首都放在了北京,着意提防东北地区再有敌对势力出现。这与汉唐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威胁来自于西北方向不同。当然,最终明军也还是削弱于东南,亡国于东北,迁都并没有改变明朝的国运走势。

所以,不管是从政治上(打击黄金家族的合法性),经济上(海上丝绸之路),军事上(北元势力仍然不可小觑),明军都对西域没有十分强大的动机,他们需要优先解决北元即鞑靼蒙古的政治敌对关系。可是,明朝花了200多年仍然没有处理好这个难题。

对于元朝好勇力战而亡国的教训,朱元璋语重心长地给后代子孙们编写了《皇明祖训》,为了不让子孙后世好战亡国,还特意规定了15个不征之国,主要是在东南亚,如朝鲜国(今朝鲜)、日本国(今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今越南)、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苏门答腊国、西洋国、瓜哇国、湓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

所以,以明朝对外国策来说,明朝没有理由去恢复西域都护府。对于皇朝来说,得其地不足用,得其民不足使,是个亏本买卖。当时明朝已经占了东亚大陆最好的耕地。尤其是宣宗朝后,明朝已经改变了对外积极扩张的路线,开始转向保守发展,规复西域的事情只能束之高阁了。

最佳贡献者
2

不是明朝不想,而是明朝不能。

在网络明粉的眼中,明朝是第一帝国。但不好意思,历史上的明朝是软弱无能的王朝,根本就没办法像元朝那样开疆拓土,终300年只能固守中原。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除了是由于元朝荒废了武备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对手的内讧太厉害。

元朝如果能团结一致,朱元璋统一中原的步伐,也许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不仅如此,朱元璋也没有掀翻所有蒙古人地盘的实力。最简单的案例就是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的儿子察合台的封地。

  • 后来,汗国分裂为东察合台汗国、西察合台汗国。其中,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和吐鲁番汗国。

对这个西边的政权,明朝一直无能为力。

因此,明朝的西北边界都是在嘉峪关附近。虽然朱元璋、朱棣曾有意向西推进,并一度在嘉峪关西边设立关西七卫,但最后都被察合台汗国的后裔所吞并。

由于实力达不到开疆拓土,所以朱元璋的对外政策就比较保守。

例如,朱元璋本人提出了“不征之国”的政策,即一次性将15个海外国家(都是中小型国家)列为明朝不准备主动攻打的国家。


宣布完“不征之国”的政策后,朱元璋强调:明朝的主要军事重点是防范北方、西北的蒙古人。

“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防之。”

这是朱元璋的原话。

这就说明:明朝虽然将蒙古人赶出中原,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瓦解对手。

明朝的实力总体上是软弱无能的。

虽然出现了朱棣这个皇帝,但他的政绩也一般,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蒙古问题。

3

明朝最开始的时候,的确想要把元朝灭亡之后的所有土地全部都收过来,可是奈何明朝的军事实力实在是大打折扣。而巅峰时期之后,又紧接着来了个一步三折,几年来的超龄运动以及官员之间的来回折腾,让明朝彻底失去了形成大一统版局的机会。

事件回顾

明朝真正的军事实力,巅峰时期其实有两个朝代,第1个朝代是朱元璋时期,第2个朝代是在朱棣时期,除了这两个朝代之外,绝大多数时间都只能是一个差强人意的状态,即便有那么一两位英明神武的大将军,可是也伴随着朝廷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变得落魄下去。

有很多大将军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不错,可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政治斗争,反而让他们丧失了很多希望。再加上明朝的军队实力非常的不济,一边要防着北方的蛮夷地区,还要防着其他的边境敌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防御线路,而不是进攻线路,大一统的板块又何谈容易呢?

没错,这就是事实

接下来我们需要讲两个小故事,第1个小故事就是明朝的军队战斗力为什么如此的弱。

我不是明粉也不是清粉,站在一个合理的脚步来为大家解释一下,因为明朝实行了一种奇怪的军事制度,那个军事制度叫做士兵种田。在朱元璋时期,为了打赢元王朝,曾经采取过很多政策,也运用过很多制度,在那个时期整个明王朝的军队实力是非常高的,可是如此高昂的军事实力背后有着一个非常大的难题,那就是这些军队如何养活?

思来想去再没有得到任何解决这个办法的前提之下,朱元璋只能走了一招险棋,那就是让部分士兵开始种地,让他们在平时的时候种地,吃庄稼,在战时拿起武器反围敌人,这样看起来尽管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擅长种地的士兵很难成为一个会砍人的士兵。

第2个关键点在于,为什么明朝的土地如此的少?因为明朝之后是清朝历史。看起来很不搭边对不对?接下来我们所讲的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参与其中,在整个满清统治期间,一直有反清复明的声音在呼唤,而清王朝为了彻底抹出明王朝的影响力,在历史书籍上动了功夫,无论是想方设法的诋毁明王朝,还是通过一些小故事、大案例来减轻明王朝对于华夏土地的影响力,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在一系列的史书编辑过程中,以及诸多的文臣参与其中,使得对于明王朝的历史记录完全成为了一场政治斗争,而在这个斗争当中,明王朝想要占大地盘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毕竟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明王朝的土地不多,可绝大多数都是精锐所在。无论是江南烟雨的纳税,还是华夏平原的粮食种植地都被明王朝一同归纳,至于那些没有收复的土地,明王朝根本就没有必要收复,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了明王朝的附属国。

而在清朝的历史记录当中,很明显刻意的将这一段历史资料给抹去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4

明朝恢复了主体疆域

何为主体疆域,这个看明朝和元朝地图就看出来了。明朝的版图出了鞑靼和瓦剌,其他部分和元朝版图是差不多的。要是想和元朝疆域一样,那就要把鞑靼和瓦剌都灭了。这是不太现实的。下面会继续解释。相对于宋时期的疆域,明朝疆域是相当大了。在元以前的大一统王朝里,也只有唐朝的疆域比明朝大,所以说,明朝已经基本恢复了主体的疆域。


深入蒙古,条件不适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还在北伐,打击北元势力。直接导致了蒙古的分裂。朱棣更是亲征蒙古,多次出征,基本稳定了疆域,使得蒙古不敢来犯。虽说明朝初期获得多次胜利,但是明军也不能太深入地作战,就说水源,明军都是顺着河流去追击蒙古,若是没有了水源,必败无疑。当年汉武帝打匈奴,都有很多将领找不到路,这是很现实的问题。环境影响太大,只能打服他们,却不能灭掉。

不可穷兵黩武

明朝初期已经多次出兵,永乐年间已经算是盛世了,为何之后还有仁宣之治呢?因为明朝初期的仗打得太多,需要修养生息。汉武帝打败了匈奴,却了付出了惨痛代价,百姓生活困苦,为战争做出了很大牺牲。既然已经取得多次胜利,蒙古已经没有那么大威胁了,也该适当休整了,不能一直打仗。

疆域大了未必好

元朝疆域是大,可是治理起来也不容易。光是驿站就准备了三十万匹马用来传递消息。并不是疆域越大越好,过大的疆域会使得政令下达较慢,执行起来也慢,来回请示都需要好久。汉朝疆域也不如明朝,也不妨碍汉朝的强大,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都很强大。从来不是以疆域大小来论强大的,蒙古原本疆域也不大,都是自己打出来的。

5

我先问一下,中国历史上,除了元朝蒙古基本从亚欧大陆东海岸打到西海岸,还有哪个王朝做到了?!没有一个。元朝都打到欧洲了,怎么地,要明朝也大到欧洲?!

没有一个王朝可以同时存在两种文明;东方大国的使命是保护好中华文明,而不是把诸如阿拉伯文明、日耳曼文明等不同的文明纳入中华文明。分清主次;

蒙古驰骋在亚欧大陆那会,今天看十分美好,还有点沾沾自喜;其实在当时蒙古入侵简直是各种文明的浩劫,亚欧大陆上的文明多数遭到蒙古骑兵的摧残。蒙古骑兵人数不多,他之所以所向披靡,就是玩的闪电战和战略屠杀,蒙古骑兵机动性非常强,经常给别人措手不及的感觉;每攻下一城,不留俘虏,动辄屠城。因为这种战略屠杀是战场上一种非常高效的战术;这样蒙古骑兵就不会担心后方被征服的地区复反。蒙古骑兵过境,几乎是人畜不留。

蒙古攻下几乎整个亚欧大陆,不还是划分几个国家各自统治。东边管东边的,西边治西边的。甚至元朝灭亡,西边的都没有来救援,这根本没有什么文化认同,谈何救援。况且西面的人对蒙古那是恨得牙根痒痒。

明朝取代元朝,是没有实力西扩,也不能西扩。朱元璋是从南往北打,中国历史上北伐成功的就朱元璋一个,这已经实属不易了。再要再要朱元璋西扩跟元朝那样,朱元璋没那个实力,也不能;强行西扩,只能加重才脱离元朝暴政的中华文明区的人民的负担。这很有可能要明朝变为一个短命王朝。

朱元璋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的态度,不想西扩,也没能力西扩,是正确的选择。

6

把元所有的疆土归为自己的版图,这是明朝每个皇帝都想干的事,开疆扩土流芳百世不是想干就干的,下面用一张图来说明朝的版图变迁(图有点长)。


明朝从朱元璋建立伊始,元朝并没有灭亡,只是从中原退出,仍然对明朝的北方构成巨大的威胁,此后朱元璋,朱棣不断发动对元的战争。

北元虽然被赶出中原,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元一日在明朝统治者没有一个安心,北元打不过可以向北退,明朝也想一股气把北元灭了,但是他不会和你正面交锋,想打架得找到人再说。

汉武帝对匈奴作战,大汉的军队不怕匈奴的骑兵,怕的是在草原上找不到匈奴,最后粮草耗尽无功而返。

每一次战争耗资巨大,在古代更是如此,汉武帝时期大汉国力强盛,对匈奴不断进攻,结果国库亏空。

元灭亡后,明朝的财政无法支持对周围的国家作战。这是明朝为什么不把元疆土恢复过来的原因之一

再者,中华民族一直是礼仪之邦,很少主动对外发动战争,当别人威胁或者侵略另说。郑和下西洋也是友好交流,如果明朝想扩大疆土,凭着大明舰队在当时不是横着走,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恐怕都是大明的。

一个贤德的皇帝不会长期进行战争,战争不论是何种目的都得花钱,钱哪里来?还不是从百姓来的,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大概如此。

元朝巅峰时期疆土横跨亚非欧三洲,版图之大人类历史罕见,明朝做不到像元朝一样。蒙古在征服其他地区时,每到一处烧杀抢夺,这才能维持军队消耗。

蒙古为什么要侵略其他地区?蒙古气候恶劣,根本不适合人居住,动不动就发生饥荒,所以才去抢别人的,而大明简直是蒙古人眼中的天堂,大明似乎找不到理由去征服蒙古。

7

明朝的军力还无法达到蒙古国铁骑巅峰时期的状态。

越南北部在明朝初期曾纳入了明朝版图,但至明朝中期,明朝就丧失了越南北部领土。

明朝初期海军实力很强,郑和舰队独步天下,但明朝并不依靠当时世界最强的海军去扩张,夺取殖民地,而是与各国进行友好交往与贸易往来。

8

事实情况是,因为打不过。

新疆地区明朝都收复不了。

明朝连满清都打不过,还想收复新疆外蒙?

9

1.没必要,对大明来说,这点领土疆域已经足够大也足够用了,明朝时人口大概还没过亿,鼎盛时期明朝领土大概过千万平方公里,那会还是足以用“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来形容的,尤其是经过了南宋百余年的开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垦潜力进一步发挥,苏湖熟、天下足成为现实。

2.古时不同于现在,疆域扩大,如果没法匹配足够的交通、通讯和军事实力,那实在算不上有效占领,从南到北五千公里,以那会的交通和通信水准,大概需要一个月左右……真要干到俄罗斯欧洲部分(金帐汗国),这个难度太高。

3.还有一点,漠北和西域,对中原王朝的吸引力一向不大,无论是汉唐还是明,都没有要在这两个方向开疆拓土的决心和兴趣,为什么?自然条件和生存状态啊……虽然越过漠北,是富饶的西伯利亚,但冰天雪地,华夏文明除非到了闯关东相似的绝境,否则哪有人主动愿意去啊……

4.中原农耕文明虽然同化能力极强,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内生性的文化体系,对外扩张和侵略的主动意识并不算强,跟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比起来,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比如郑和下西洋,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明海军已经在印尼、马六甲和印度洋沿线有了稳固的据点,甚至还有兰芳共和国这样的汉人证权,但中央政府还是一再战略性放弃,任他自生自灭了。

5.还有一点,我们现在历史书上所讲的元朝疆域,夸大了很多,实际上占据中原的元朝廷有效统治地域大体上就是后来明朝的疆域,再往西往北,什么钦察汗国、察合台国等等,这都是跟元朝廷并列的汗国,元朝也没有对其实现过有效统治……现在历史书对元朝疆域的描述,可以视之为意淫……

10

其实很简单,元朝和后来的清朝都是少数民族统治。人口少的少数民族统治人口众多的中原汉族仅凭一个民族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大量同盟军。这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喜欢开疆拓土的动力。通过开疆拓土可以把更多少数民族纳入自己阵营,成为自己的助手。

而汉人政权明朝则不同。汉人人口众多,最少的时候也有几千万,在数量上比只有几十万的的少数民族具有压倒性优势。因此汉人政权不需要同盟军,也就失去了开疆拓土的动力。另外,汉族人不善于管理游牧民族,也从来没有找到管理游牧民族的办法,只会采取把游牧民族打跑的策略。还有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很低,不会给汉族王朝带来税收和利益。最后结果是汉族政权只会守在长城一线。

只有唐朝是一个例外,但是唐朝李氏家族有鲜卑血统,李家人都精通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治理少数民族也有一套方法。但安史之乱给后人,尤其是汉族人留下了深深阴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