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膑与庞涓是战国时期的一对宿敌,据《史记》记载,他们原本都是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韬略,但庞涓天分不如“兵家至圣”孙武的后人孙膑,于是能力也就逊色一些。后来,二人学成离开,庞涓先在魏国找到了“工作”,在魏惠王的赏识下当了将军,而孙膑则被庞涓骗到魏国,用计砍断双脚,并在脸上刺字。

庞涓以为,将孙膑变成一个无法自己行动,还在脸上烙有耻辱印记的废人,他就不会对自己不利,但孙膑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坚持了下来,并成为了齐国的参谋。最终,孙膑为自己报了仇,将庞涓逼死在树下,令人大感畅快,不过,庞涓临死前却发出怒吼,痛斥了孙膑。那么,庞涓临死前怒吼了哪六个字?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这一切,还要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时的一场战争开始说起。这一年,赵国进攻卫国,而身为盟国的魏国则出兵相救,且在庞涓的带领下一举反攻到了赵国首都邯郸,于是赵国四处求援,齐国选择了出手相救。于是第二年,齐军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前往救援,对战况进行评估后,孙膑提出了著名的“围魏救赵”之计。

齐军没有直接前往邯郸,而是攻向了魏国的首都大梁,这一举动使得庞涓率领的大军不得不连忙回防,却在半途被孙膑所伏击,损失惨重。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魏国进攻韩国,齐国再次出兵援助,这次,孙膑还是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直接向大梁出兵,但孙膑也预料到中过一次计的庞涓不会轻易上当,于是对原本的计策进行了“改良”。

对于孙膑的计策,明末大臣李廷机曾经写诗道:“减灶暗行兵,庞涓被其获。”孙膑的计策其实也十分简单,他刚刚进入魏国境内时,埋了十万个炉灶,表明自己有十万大军,而向前进军,第二天只埋了五万个炉灶,到了第三天,更是只埋设了三万个。庞涓原本十分慎重地在后方追赶,但看到齐军炉灶减少,便以为是齐军纷纷逃散,短短数日便走了数万人。

见此状况,庞涓一改小心谨慎的进军指令,带上精锐部队火速追赶,想要贯彻“兵贵神速”的理念。不过,这一举动却正中孙膑计谋,他提前设伏于庞涓的必经之路,并趁其经过时号令兵士们万箭齐发,将其部队射死大半,据《史记》记载:“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这六个字翻译过来就是:结果成就了你小子的名声!竖子一词含有浓重的贬义,表达的是无尽的轻蔑,而庞涓认为自己成就孙膑的名声,于是破口大骂。那么,庞涓之所以说出这句话,笔者猜测,有两大原因。第一大原因便是,庞涓将孙膑变成废人,而世人却反而称赞孙膑的身残志坚,庞涓的恶毒之举帮助孙膑取得了更多赞誉。

其次,便是庞涓认为孙膑胜之不武。庞涓在魏国领兵,大多是直接与敌人正面对决,凭借兵力优势取胜,而孙膑则更多的是利用计谋,不耗费太多兵卒便获利,在庞涓眼中,这种作战方式是投机取巧,但是孙膑靠此笑到最后,所以庞涓痛骂他靠诡计成名,算不得英雄。

最佳贡献者
2

人最怕的就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不幸的是自视甚高的庞涓也犯了这个错误。

桂陵之战被孙膑围魏救赵打了个埋伏,马陵之战又被孙膑围魏救韩打了个埋伏。

所以当最后庞涓被万箭穿心而死时大喊一声:遂成竖子之名。绝望中透露出深深的不甘。

庞涓与孙膑是同门师兄弟,都是鬼谷子的高徒,两人求学时,感情甚好。怎么最后就成了这水火不容呢?名利二字害死个人。

1.原生家庭的影响,让庞涓与孙膑两人势同水火

与孙膑比起来,庞涓骨子里一直是自卑的。这种自卑随着庞涓地位的上升而更显强烈。

他毕竟只是一个平凡人家的孩子。相比于孙膑的出身差了太多,孙膑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人。在讲究出身的战国年代,本身这就是一块金子招牌。

这也是为什么魏惠王在得知了孙膑的出身后,对孙膑亲眼有加,进而引起了庞涓对孙膑的嫉妒与愤恨。

庞涓通过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得到了地位与权势,但孙膑一直会对他有着莫大的威胁,因为孙膑出身好。

最后庞涓通过阴谋诡计,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让他变成了一个废人。而孙膑不得不靠装疯卖傻来苟延残喘。

2.没有人是圣人,在现实中以德报怨是不存在的。毕竟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孙膑,想方设法回到齐国之后,通过田忌赛马这件事情,获得了大将军田忌与齐威王的青睐。并在齐威王面前一炮而红。

得到了君主的信任,预示着孙膑的复仇之路成功的踏出了第1步。

当公元前354年庞娟发兵攻击照顾邯郸,孙膑便与田忌一起,直接发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围魏救赵迫使魏军回援。

桂陵之战,魏军损失了最精锐的铁骑。

13年后,庞娟又开始攻打韩国。孙膑用同样的战术又去攻打魏国的首都大梁。逼的庞涓不得不再次回救大梁。

这一次他没这么幸运,在马陵道被万箭穿心而死,名满天下的魏武卒更是损失惨重。成就了孙膑的一世英名。

3.如果当时在魏国,庞涓不陷害孙膑,那两人是否会和平相处呢?

庞涓就输在一个做人的格局上。

从年龄上来说孙膑比庞娟大,

从性格上来说,孙膑比庞涓柔和。

再加上二人又有十几年的同窗之谊,如果当时在魏国庞涓领兵,孙膑作为军师,两人双剑合璧,再加上名满天下的魏武卒和大魏铁骑,整个赵国的格局,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但历史向来不能假设。庞涓该死还得死。

3

庞涓临死之前,大吼了六个字,“遂成竖子之名”,说罢吐血而亡。

庞涓的这六个字,意思是“孙膑啊,孙膑,你小子这次终于可以扬名立万了!”


五百年后,有一个江南帅哥也声嘶力竭喊出了六个字,“既生瑜,何生亮!”,这个人是周瑜。

周瑜与诸葛亮是一对冤家,被诸葛亮活活地气死了,庞涓和孙膑也是一对冤家,被孙膑万箭射死了。

周瑜嫉妒诸葛亮,屡次三番设计谋害,却次次被诸葛亮识破,庞涓嫉妒孙膑,机关算尽,却反害了卿卿性命。

他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啊,被嫉妒的火焰折磨的够呛,最后被火焰反噬。

不过,诸葛亮三气周瑜,这是罗老先生杜撰的,周瑜其实死于心梗发作,而庞涓嫉妒孙膑,这确确实实发生过的。


庞涓和孙膑是一对师兄弟,他们的老师是中国历史上最牛老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鬼谷子,鬼老师。

鬼老师徒弟很多,除了孙膑和庞涓,还有苏秦、张仪、商鞅、李斯、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徐福、毛遂、范蠡、甘茂、乐毅等等五百多个业界精英。

然而,鬼老师专业课教的贼好,他的学生个个都是业界精英,但遗憾的是,他显然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以至于学生中出现了许多道德渣渣。

如徐福,典型的超级大忽悠;吕不韦,唯利是图的奸商;范蠡,拐骗少女西施的大骗子,今天说的庞涓,道德上同样存在巨大瑕疵,这不能不说是鬼老师教育上的巨大败笔。

所以,思想品德教育很关键哦!


庞涓学成之后,第一个下了山,很快就在魏国站稳了脚跟,后来师兄孙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子的:

师弟,听说你最近发达了,成了魏国二把手,可否提携一下哥哥?

很快,庞涓回信了:

师哥,你客气了,当年你如此照顾我,你就是我的亲哥哥,我一切安排好了,快点来吧!想你!

孙膑屁颠屁颠地跑去了,路上还想,这个师弟真心不错,不枉我之前这么照顾他。

然而,到了魏国之后不久,孙膑就被亲爱的师弟卸了膝盖骨,成了废人一个。



庞涓为何要害师兄啊?

因为嫉妒。

庞涓是普通家庭出身,而孙膑不同,他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这显然就是个金字招牌。

所以当魏王见到了孙膑,听说他是孙武后代之后,眼冒绿光,对他青睐有加,奉若上宾。

庞涓就像妒妇一样,嫉妒的火焰熊熊燃烧,后来用阴谋诡计撬了孙膑的膝盖骨。

孙膑用装疯卖傻之计骗过了庞涓,后来逃到了齐国,通过田忌赛马在齐国一炮而红。

后来,孙膑围魏救赵打败了庞涓一次,在马陵之战时,在马陵道埋伏射死了庞涓。

庞涓输就输在一个格局上,输在一个气度上,假如师兄二人兄弟同心,双剑合璧,加上名满天下的魏武卒和大魏铁骑,说不定会改变战国格局。

4

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庞涓自从拿到了魏国上将军的大印,一直在思考。

他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向自己的偶像吴起看齐,出将入相。

上将军自己已经拿到,如果能把宰相之位也拿到,那就更好了,军政一把抓,这比自己的偶像还要厉害,毕竟吴起是在魏国当的将军,在楚国当的令尹(楚国的宰相叫令尹)。

想到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的魏国相位,庞涓笑了,前段时间,被自己师弟孙膑搅的紧绷的神经也稍微放下了一点,但他一直又忐忑不安,因为他怀疑自己师弟是装疯卖傻,尤其是井边孙膑的鞋子更有蹊跷。

事情还得回到几天前,孙膑来到魏国时,庞涓就隐隐感觉到不快,因为自己这个师弟肚子里的用兵之道,比自己厉害太多了。

庞涓看着魏王对孙膑有重用之意,为了保住自己上将军之位,庞涓就陷害孙膑,指其通齐,于是孙膑的苦日子就来了,在庞涓的迫害下,孙膑被挖了膝盖骨。

庞涓看着如瓮中之鳖插翅难逃的孙膑比较满意,此时孙膑还疯了,庞涓就放松了警惕,直到手下人报告说孙膑跳井了,庞涓才意识到事情有蹊跷。

因为一个真正的疯子,如果是失足掉进了井里,怎么会在井边留下自己的鞋子呢?

但庞涓没心思再管一个废人了,因为那时候有个不成名的规定:残疾人不可为将。

庞涓为了稳定自己的位置,为了离丞相之位更近一步,他建议魏王开启灭国之战,成就一番伟业,首先要打的就是赵国,这一建议得到了魏王的肯定。

只是让庞涓没有想到的是,孙膑逃回了齐国,并得到了齐国大将田忌的赏识,因为他帮助田忌赢得了和齐王的赛马比赛,从而被田忌引荐给了齐王,并得到了齐王的赞许。

庞涓攻打赵国,一路所向披靡,直接打到了赵国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正在齐国寻求报仇机会的孙膑看到了机会,急忙劝说齐王赶紧出兵,齐王也觉得这正是树立齐国威风的时刻,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围魏救赵的故事了,具体过程我们不在赘述,说说结果,这次庞涓打赵国,其实是把邯郸给攻下了,然后又挥师救援大梁的,魏国在这次虽然失败,并未丢了老底。

真正让魏国元气大伤的是,十年后的围魏救韩。

这次战争和围魏救赵如出一辙,庞涓对于自己这个师弟也是咬牙切齿,于是为了一雪前耻,庞涓急躁中又上了孙膑减灶计的当,结果追孙膑到一颗树下,书上有一排字:庞涓死于此树下。

当庞涓看清这一行字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孙膑设置的伏兵已经疯狂的开始屠戮曾经赫赫有名的魏武卒了,看着士兵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庞涓绝望了。

因为他知道自己出将入相的梦想破灭了,此后人们提起他只会嘲笑,自己的一世努力,最后却还是成就了自己最厌恶的师弟。

六个字从庞涓嘴里不自觉的喊了出来:遂使竖子成名

5

庞涓是魏国名将,一生叱咤风云,可以为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最后死于孙膑之手,空留满腔的贪恋,却再也无法驰骋疆场。

在临死之前,面对大势已去的局面,庞涓深深的知道他彻底败了,于是高声大喊:遂与竖子成名!直到自尽这一刻,庞涓还在认为他的死成就了孙膑的名,或许在他心中,人与人都是算计,全是名利!

昔日,庞涓与孙膑一起求学鬼谷子。庞涓心胸狭隘,看重名利,鬼谷子对其多有防范,反而对宽厚睿智的孙膑极为喜爱,将毕生所学都传给我孙膑,这让庞涓心里很不痛快!

庞涓学成下山,投奔魏国,受到魏国的重

用,成为了一名大将军,威风凛凛。

孙膑学成下山后,来到一位好友家中,几次面试都没能成功,这样的结果让孙膑心灰意冷,在朋友家暂住的孙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这一天,他的朋友兴高采烈的回家来,告诉孙膑庞涓在魏国当了大将军,成就极高,既然没人慧眼识珠,你为何不去投奔昔日的同窗庞涓呢?

孙膑本来不是很想投奔庞涓,但是此时的处境非常尴尬,自己没人重用,在朋友家有叨扰许久,迫于窘境,孙膑决定去投奔昔日同窗庞涓。

来到魏国的孙膑,没得到预想中的热情,庞涓因为心胸狭窄,忌惮孙膑的能力,怕孙膑影响他的地位,所以庞涓躲着孙膑不见,想让孙膑知难而退。

庞涓后来转念一想,如果孙膑离开,势必会遇到伯乐,到时候与自己为敌,那不是更难办吗?于是庞涓改变策略,热情迎接孙膑,但是他不推荐孙膑给大王,只是把孙膑留在自己的府中做谋士。

时间一久,庞涓狭隘心胸和追名逐利的做法让孙膑开始反感,他不喜欢庞涓不择手段的行为,于是决定离开庞涓,另谋出路。

孙膑高看了庞涓的为人,当他决定离开的时候,庞涓露出了他的獠牙,他将孙膑搞成了双腿残疾,但是他保留了一丝人性,留了孙膑一条性命。

孙膑用计出逃,来到齐国,从此天高任鸟飞,庞涓再也无法限制孙膑,在多次的交手之中,庞涓败在了孙膑的“围魏救赵”,最后吞下了自己种下的恶果,死于非命。

庞涓的性格缺陷,鬼谷子早就看透,自然也看透了他的结局,不择手段、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庞涓,利欲熏心之下,最后惨死在所难免。

庞涓最后喊的六个字“遂与竖子成名!”也正是他看重名利性格的体现,直到死去也没有改变半分。


顺手关注野史日记,了解历史内容。

6

战国时期有一对师兄弟,拜同一个老师学习兵法,相信很多人都能猜到他们是谁,即孙膑和庞涓,两人天分都比较高,但总有高下之分,孙膑在兵法上确实比庞涓强一点,如果两人联手在同一个国家效力的话,两人肯定能成为最佳拍档,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很可惜的是,庞涓存了别的心思。

他自己先到了魏国做将军,等站稳脚跟后就想到了孙膑,作为同窗,他们都是最了解对方的人,庞涓知道孙膑能力在自己之上,这样的人将来成就很可能在自己之上,所以他想将这种可能性扼杀在摇篮中。

庞涓就写信让孙膑到魏国去,说咱们师兄弟在魏国大干一场啊,孙膑就喜滋滋地到了魏国。师兄弟一见面,把酒言欢,彷佛又回到了求学的那些日子,但是孙膑没有想到的是,几天后,庞涓就给他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然后将孙膑的双足给砍掉了,这在当时叫做膑刑,也因此,才有了孙膑这个名字,这还不算,脸上也给刻了字,这叫做黥刑。

孙膑没有想到自己投奔同窗会是这样的结果,此时此刻的孙膑已经基本变成了一个废人,膑刑和黥刑加身,基本不可能再出人头地,而即便这样了,庞涓也不肯将孙膑放走,他太知道孙膑的能力了,于是将他囚禁起来,而孙膑则一直在寻找机会逃出去。

终于有一天,他听说了有齐国的使者到大梁来了,他想办法和齐使联系上,说服齐使暗暗将他带到了齐国,然后成为了齐国将领田忌的门客,为了尽快脱颖而出为自己报仇,孙膑在田忌面前没少表现,尤其是帮助田忌赢得了贵族间的马术比赛,让齐威王成功的注意到了孙膑。

于是齐威王经常向孙膑请教兵法,而孙膑自然也是卖力的表现。时间很快到了公元前353年,这一年,魏惠王下令攻打赵国, 攻占邯郸。赵成侯赶紧向盟国齐国求援,而齐威王决定让孙膑做主将去救援赵国。虽说齐威王看重孙膑,但是孙膑毕竟受过酷刑,不能做主将,于是田忌为主将,而孙膑为军师,组成了救援大军。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孙膑建议不用援兵邯郸,而是去围攻大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伤亡去图谋最大的利益。如果直接救援邯郸,可能就是一场硬仗,还不一定能救成,但如果围住大梁的话,魏国主将听说后一定会离开邯郸回国自救,这样就能接邯郸之围。

其实孙膑此法是想让魏赵之间使劲打打,彼此都有伤亡,而魏军回国自救必然疲惫,齐国很容易就能打赢这场仗。果不其然,魏军回撤途中与齐军在桂陵遭遇,然后魏军大败,齐军大胜而去。

第二年,齐国趁机继续攻打魏国,它联合了几个小国围攻魏国的襄陵,但是被魏国打败。魏国毕竟是战国第一个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其实力远不是一场大战就能减弱的,所以齐国暂时压下了图谋魏国的事情。

十二年后,魏国和赵国联合起来攻打韩国,而韩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国军师孙膑又来了一个围魏救韩,魏军主帅庞涓领兵回国自救。孙膑太知道自己这个同窗的性格,更知道魏国强悍已久,悍兵必骄,但齐国也已经很强大,这是孙膑报仇的机会。

孙膑对田忌说:“魏军向来强悍并且轻视我们齐军,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打赢这一仗,怎么打呢?我们可以让魏军知道我们害怕了,知道我们很多将士都逃跑了。现在,下令将士们进入魏地后先砌供十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只砌供五万人吃饭的灶,再过一天就只砌三万人吃饭的灶,这样就能让魏军知道我们的将士人数越来越少,他们一定会上当的。”

果不其然,当庞涓探查到这个情况后,知道齐军胆怯了,很多将士都已经逃跑了,这样的话,根本不需要多少魏军就能将他们打趴下。庞涓迫不及待要打赢齐军,他嫌弃步兵太慢,自行领着骑兵先行一步,追赶齐军而去。

而孙膑预估着庞涓的速度,在易守难攻的马陵设下埋伏,估摸着庞涓晚上就能到达这一块,孙膑特意选了一棵显眼的大树,然后将树皮弄去一片,露出里面的白色木头,孙膑就在那上面写了八个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将一万名箭术高超的将士在马陵道旁埋伏好,只等着晚上,树周围亮起火把的时候就射箭。

等到了晚上,庞涓果然感到了马陵这个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棵树上似乎写着什么字,庞涓就让人点着火把去看树上的字,结果就看到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庞涓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是孙膑为自己设下的套,但此时明白已经太晚了。

齐军的弓弩手们已经万箭齐发,魏军大乱,本来魏军数量就少,这一乱,更没法和齐军对阵,庞涓知道自己必然会落到孙膑手中,到时候还不一定会被怎样侮辱。索性自己死了算了,所以他仰天长叹“遂成竖子之名!”然后拔剑自刎。

主帅一死,群龙无首,溃散的更快,这一仗,齐军大获全胜,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魏国经过这一仗国力下降,不复强势,而孙膑也如同庞涓说的那样,经此一仗,扬名于世。

这对昔日的同窗,曾经的师兄弟,没想到出师后会是这样的一番交集,庞涓为了不让孙膑的成就超过自己,让孙膑失去了双足,而孙膑不畏艰难,逃到齐国,最终为自己报仇,通过与庞涓的一战,扬名于世。

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孙膑算是踩着庞涓的尸体成名的,能逼的魏国的将领自杀,让魏军大败,俘虏魏国的太子,将魏国从战国第一强国的位子上拉下来,孙膑功不可没,可不就扬名立万了吗?

7

马陵之战,是战国名将庞涓的最后一战。此战,魏国完败于齐国,庞涓完败于孙膑。

临死前,庞涓仰天长啸,天空飘过六个字:遂使竖子成名。

这句话里,包含着庞涓深深的不甘。可是并没有任何卵用。输了就是输了,你不服,只能说明你没有自知之明。

很显然,庞涓口中的“竖子”指的是孙膑。

其实,庞涓与孙膑是同学。《资治通鉴》记载,“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

野史称,庞涓与孙膑的老师是鬼谷子。但是,正史并无此记载。正史倒是记载了,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

不管怎么说,庞涓对孙膑是知根知底的,知道自己的本事不如孙膑。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一种人会表示钦佩——这是普通人;一种人会奋发追赶——这是有志者;还有一种人会嫉妒,然后暗地里使绊子——这是小人。

庞涓就是个小人。

他自知不如孙膑,便把孙膑骗到魏国,害他。

要不是孙膑装疯卖傻,命都难保。

这件事展现了庞涓的两个致命缺点:一是格局太小,嫉妒心太重,难以容人;二是不够狠辣。既然已经出手,把孙膑杀掉不就完了?

庞涓的缺点,让孙膑失去了行走能力,但是保住了性命。逃到齐国后,孙膑的春天来了。

在齐国,孙膑在贵族田忌的手下效力。然后,孙膑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计谋故事。比如田忌赛马,比如围魏救赵,再比如后来字马陵之战中的减灶惑敌。

确实,庞涓虽强,但本事远远不及孙膑,因此每每掉进孙膑制造的陷阱之中。

既是技不如人,输了有啥可委屈的,有啥不甘心的。

庞涓其人,有傲气而无傲骨,死在孙膑的计策之下,算是死得其所。

而孙膑,大仇得报,十分圆满。

8

在马陵之战中,庞涓遭遇埋伏大败,怒吼道“遂成竖子之名!”,自刎而死(也有说是被乱箭射死)。

“遂成竖子之名”,意思就是“成全了你这小子的名声”,这句话反应出了庞涓的不甘心。他嫉妒心太强,名利心太重,作为同门师兄弟,自打出道以来,他一直处处防着孙膑,甚至处心积虑地要置孙膑于死地,可是一直未能如愿,结果还让孙膑用自己的死而扬名天下,他心中怎能不恨!



公元前341年,韩国遭到魏国入侵,连战连败,于是向齐国求助。

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用的是“围魏救韩”的计策。

魏惠王急忙调回正在攻打韩国的军队,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与齐国决战。

孙膑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在马陵埋伏大量弓弩手伏击庞涓军队。马陵道路狭窄,地势险要,孙膑叮嘱兵士只要看到庞涓的部队过来就立刻放箭。

在撤退的过程中,孙膑还使用了减灶诱敌的计谋。他边打边退,退兵的第一天,齐军造了10万人做饭用的灶台,第二天减少到5万,第三天减少到三万。

庞涓见齐军连连败退,锅灶也不断减少,误以为齐军败退,士兵溃散,便只带着少量骑兵穷追不舍。

傍晚,庞涓的骑兵追到马陵道时,埋伏在路旁的齐国弓弩手万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伤亡惨重。

庞涓身中数箭,自知走投无路,怒吼一声“遂成竖子之名!”,拔剑自刎。

马陵之战后,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歼敌10余万,俘虏了魏国主帅太子申。魏国精锐尽失,元气大伤,自此失去了霸主地位。

9

庞涓和孙膑是同门师兄弟,一起学习兵法。《史记》上也没具体指明他们师从何方神圣,虽然后人传他们都是鬼谷子的高徒。

但是,我就在想,孙膑为孙武的后人,不习家传的孙子兵法,跟着鬼谷子去学兵法。而且就当时来说,孙武可是帮助吴王阖闾攻破了楚国郢都,而名震天下。那个鬼谷子好像没打过什么仗吧?

既然讲到这里,我不妨再来一条证据。当时,汉武帝要培养霍去病,拿出了孙吴兵法。这里的孙子就是孙膑的祖先孙武,既然鬼谷子这么厉害,为什么汉武帝不拿出他的兵书呢?不要和我说什么他的神秘,据后人的宣传,战国时代的孙膑、庞涓、白起、王翦、李牧等人都是他的弟子,有兵书早就人手一册了。

言归正传,庞涓临死前说了哪几个字?“遂成竖子之名!”什么意思,就是庞涓的死成就了孙膑的名声。

主将庞涓都活不下去了,他身边还有人活着传话给齐军吗?其实,这六个字是太史公对马陵之战的评价。

魏武侯在位25年,在吴起的辅佐下,国力逐渐强盛,夺取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

公元前343年,魏武侯之子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史称逢泽之会,正式标志着魏国成为新一代的霸主。至此,魏国已经称霸中原上百年。

庞涓时任霸主魏国的上将军,虽然能力不及孙膑,但因为其出道早且魏国为霸主,故早就名扬天下。

庞涓为了保住自己的声誉,不惜残害同门,将孙膑诱骗至魏国。然后,给孙膑罗织莫须有的罪名,砍掉其双脚,并且在其脸上刺字。脸上刺字叫做“黥”,这个刑罚虽然比不上其它几种酷刑,但是绝对是摧毁人的自信和意志啊!

所以,庞涓此举,就是将孙膑困死在魏国,让他自卑,从此不敢抛头露面。这样他便高枕无忧了,天下再无对手,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

没想到,孙膑竟然坐上齐国使者的马车跑了。然后,庞涓的好日子便到头了,孙膑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桂陵之战大败魏军。

公元前343年,魏国称王,盟友韩国不从。第二年,魏国出兵攻打邻近的韩国。韩国遣使向齐国求救。孙膑再度采用围魏救韩的战术。庞涓打听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立刻带着所有兵马回剿过境的齐军。

齐军已经来不及撤退,于是孙膑将计就计,叫军士们一路撤灶,迷惑庞涓。庞涓以为齐军溃散,为了尽快逮住孙膑,放弃步兵,只带着精兵日夜追赶齐军。

孙膑设伏于马陵的险隘之处,又派人在庞涓必经之路上找一颗大树,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弓射手:“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

是夜,庞涓果然赶到了这颗大树下。月光下,惨白的木头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上面依稀还写着大字。庞涓清楚,这是孙膑给自己的留言。看还是不看?最终,强大的好奇心驱使他点燃火把,想要看看上面究竟写着什么?

突然,“嗖嗖嗖”数万枝利箭穿过夜空,朝着火光处铺天盖地地飞过来。魏军顿时大乱,死伤无数。庞涓心里暗呼不好,连忙熄灭火把。但是,为时已晚,看着乱作一团的魏军,知道败局已定,仰天长叹:“竟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话毕,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击溃魏军,俘虏了魏国太子申。

马陵一战让魏国跌下了霸主的神坛。孙膑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0

公元前342年在马陵之战中,魏国大将庞涓率10万大军中了齐国大将田忌,军师孙膑的埋伏。当夜幕降临时,魏军来到一片树林,庞涓举起火把照在一棵大树时,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死树之下”。这时,万箭齐发。魏军纷纷倒地。庞涓自知失败,于是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遂成竖子之名”。

“遂成竖子之名”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就让你小子成全你的名声吧”。庞涓临死前的怒吼,反映了多种问题。

首先反映了庞涓的绝望心情。孙膑与庞涓是老同学,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自认为才能智慧比别人强,于是来到魏国发展,但他知道才能智慧比不上孙膑,于是把孙膑骗到魏国,施以剔除膝盖骨的刑罚,让孙膑不能抛头露面,自己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没想到孙膑还是置自己于死地。

其次,反映了战国时期尔虞我诈,不择手段,追求名利,贪图富贵,漠视友情亲情的社会心态。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封建社会形成。社会阶层经历了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的剧烈变动,人们不讲规则,打破规则,只求目的,只求效果。

再次反映了孙膑的计谋深远。史书上讲,孙膑跟随田忌出征坐的辎车。电视节目中,大学教授把辎车解释为拉辎重的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准确的解释应该是有帏帐的车。如果是拉辎重的车,则表明孙膑做事低调,出奇制胜。如果是有帏帐的车,则表明孙膑也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深藏不漏,必欲置庞涓于死地。

最后“遂成竖子之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私学教育的严重问题,即只重视学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人们像禽兽一样去争夺,去厮杀,而根本不考虑社会秩序,道德规范社会的稳定发展。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