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萨之战的俄军武器谈不上有多厉害,十七世纪的火器能有多厉害?
清军和俄军一共打过两仗,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时,俄军与清军用的都是鸟枪,双方都需要一个支架来托起枪才能瞄准,不过俄军用的支架是战斧,所以俄军的鸟枪手可以发动冲锋,用白刃战杀退清军。这使得清军在短兵相接的时候被俄军吊打。然而雅克萨毕竟离沙俄的欧洲大本营太远,缺乏重武器,所以当清军搬出大杀器神威大将军炮后(清军的杀手锏),俄军立马就被炸懵逼了。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此时俄军的武器才算是领先了清军。当时俄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换代,八百多支枪里面有七百多支燧发枪。这种燧发枪不仅射程远,而且更加机动灵活,射速也领先鸟枪,打得清军鸟枪手溃不成军。不过还是老问题,俄军没有足够多的重武器,当清军的神威大将军炮出马后,什么问题都摆平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都看出来了。这两次战争本来暴露出了清军火绳枪落后的问题,但是由于清军有大炮镇场子,每次都是拿大炮解决俄军。所以清军从这两次战争中悟出的道理不是改进鸟枪,而是造更多的大炮。
这里注意了,清军领悟的道理是“制造更多的火炮,不是制造更多的先进火炮”。
清朝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准噶尔又杀到了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其实当时准噶尔兵所持有的火器是比清军要先进一些的,几乎都是俄制的燧发枪。
但是,由于噶尔丹入侵喀尔喀时,他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把他的准噶尔老窝给端了。这就导致噶尔丹无家可归,只能率三万人与清军十万大军火拼。最后两次大战下来,噶尔丹都是因为兵力劣势才被清军打败。
▼清军与准噶尔军用火器对射▼
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清军发动了一场偷袭准噶尔老巢的战争。这一战在历史上被称作“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
在这一战中,清军一万八旗兵被全歼,损失惨重。战后,清军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武器装备太落后了,开始改进火器装备。
但是,清军换装的学习对象是准噶尔。这就很搞笑了。
试想一下,准噶尔的火器是从哪来的?是从沙俄进口的。那沙俄的火器是从哪来的?是从西欧仿制而来的。
这也就是说,如果西欧是祖师爷,那么沙俄就是师傅,准噶尔是徒弟。清军按照准噶尔的火器水平换装,只是人家徒孙的水平。
不过,清军好歹是换装了,开始引进和仿制准噶尔人使用的重型火绳枪。乾隆皇帝继位后,清军基本全部换装了这种装备。虽然这种火绳枪并不先进,甚至落后于西方国家一百年,但是相较于和通泊之战前,清军使用的明朝鸟枪还是有很大进步的。
▼换装了重型火绳枪的清军▼
到了乾隆时期,清军与缅甸大战四次,当时缅甸土著士兵使用的是英制燧发枪,而清军依然是老玩意。
看武器都知道,清军比缅甸落后。但是由于缅甸士兵的素质不行,发挥不出英制燧发枪的优势,没有打醒清军。而当清军搬出压箱底的大炮后,立即就能扭转战场颓势。所以清军一直到十八世纪时,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武器落后问题,依然迷信火炮,陷入了疯狂造炮,利用数量取胜的恶循环。
这一点很好理解,缅甸军队的英制燧发枪在战场上并没有起到致胜作用,而清军的火炮能起到决胜作用。所以清军也就不愿意浪费钱换装当时最先进的燧发枪。
清军不愿意花钱更新装备,那当时的欧洲国家呢?由于当时欧洲国家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军事技术有了一波从量变到质便的进化。
十七世纪初,欧洲发明了线列战术;
十八世纪初,英国军队发明了刺刀;
十八世纪末,拿破仑将炮兵的地位上升为了战略兵种;
1840年时,也就是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同一年,普鲁士军队装备了史上第一款后膛枪;
人家在大步流星的往前冲,清军依然在原地踏步。
不过,还是要实事求是的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火力还没有对清军形成碾压的优势。
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的火炮和火绳枪虽然落后,但是数量多。当时清军一共装备有11万门炮,26万支火枪。虽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破烂玩意。但是数量大,英军也吃了不少苦头。
那么,既然当时清军的火力相比于英军,还没有到被碾压的程度。为什么清军的战果却是一塌糊涂的呢?
这是因为,清军的肉搏战不行。在长达两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在肉搏战当中打不赢英军,每每都被英军虐。所以最后才输得一塌糊涂。
其实只要翻阅一些老资料就能发现,清军当时并不是拿着大刀长矛与英军在作战。清军也是拿着火枪、火炮和英军对射。虽然火力要差很多。
但是,很快英军就发现了清军存在士气低落的问题。于是,从虎门之战开始,英军在投入战斗后,直接就以火炮掩护加步兵登陆肉搏的作战方式,向清军发动白刃冲锋战。清军见到英军冲锋,一般都是还有没有接上短兵,就会一哄而散。
比如虎门之战,英军先是轰击清军炮台。遭到清军的火炮还击后,便等待海水涨潮,用步兵冲击炮台。一个围攻,炮台上的清军就逃的没影子了。
另外,清军当时的后勤能力极差,根本集结不起大兵团。英军只有两万人,但是每次遭遇清军,人数都比清军多。
火力没人家强,白刃战也不敢玩命,兵力也比人家少。这仗还怎么打?(这三点恰恰就是清军在雅克萨战胜俄军的原因)
所以,清军的落后,并不是单单的武器水平的落后。清军和英军的较量,完全是一个古代国家和近代化国家的较量。
至于说,为什么清军在见识到沙俄先进的燧发枪后,不愿意仿制呢?
这个原因很简单。纵观整个康雍乾三世,清朝没遇到过任何一个体量和军事实力能与它匹敌的对手。因此,即使清军的武器已经老旧,但清朝凭借庞大的体量也足以局部碾压任何一个对手。
当时欧洲的火枪并没有在战场上对清军形成碾压优势。清军的火枪不行,但是架不住清军的炮多。每每当步兵扛不住了,清军就会搬出大炮救场。这就导致清军对火枪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对火炮的迷恋程度也越来越高。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对火炮数量的迷恋程度已经达到了不重技术,不重质量,只看数量的毛病。并且,由于迷恋火炮,更滋生了军队不愿近战的毛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终于意识到了火器的威力,开始大量进口先进的武器。清军也开始装备洋枪洋炮。
清军不敢白刃战,后勤落后的毛病依然没有改变。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时,法军和日军只要发动冲锋,清军就有崩盘的可能性。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不敢“刺刀见红”,装备再先进的武器又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