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雅克萨之战的俄军武器谈不上有多厉害,十七世纪的火器能有多厉害?

清军和俄军一共打过两仗,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时,俄军与清军用的都是鸟枪,双方都需要一个支架来托起枪才能瞄准,不过俄军用的支架是战斧,所以俄军的鸟枪手可以发动冲锋,用白刃战杀退清军。这使得清军在短兵相接的时候被俄军吊打。然而雅克萨毕竟离沙俄的欧洲大本营太远,缺乏重武器,所以当清军搬出大杀器神威大将军炮后(清军的杀手锏),俄军立马就被炸懵逼了。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此时俄军的武器才算是领先了清军。当时俄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换代,八百多支枪里面有七百多支燧发枪。这种燧发枪不仅射程远,而且更加机动灵活,射速也领先鸟枪,打得清军鸟枪手溃不成军。不过还是老问题,俄军没有足够多的重武器,当清军的神威大将军炮出马后,什么问题都摆平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都看出来了。这两次战争本来暴露出了清军火绳枪落后的问题,但是由于清军有大炮镇场子,每次都是拿大炮解决俄军。所以清军从这两次战争中悟出的道理不是改进鸟枪,而是造更多的大炮

这里注意了,清军领悟的道理是“制造更多的火炮,不是制造更多的先进火炮”。

清朝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准噶尔又杀到了喀尔喀蒙古(外蒙古)。其实当时准噶尔兵所持有的火器是比清军要先进一些的,几乎都是俄制的燧发枪。

但是,由于噶尔丹入侵喀尔喀时,他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把他的准噶尔老窝给端了。这就导致噶尔丹无家可归,只能率三万人与清军十万大军火拼。最后两次大战下来,噶尔丹都是因为兵力劣势才被清军打败。

▼清军与准噶尔军用火器对射▼

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清军发动了一场偷袭准噶尔老巢的战争。这一战在历史上被称作“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

在这一战中,清军一万八旗兵被全歼,损失惨重。战后,清军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武器装备太落后了,开始改进火器装备。

但是,清军换装的学习对象是准噶尔。这就很搞笑了。

试想一下,准噶尔的火器是从哪来的?是从沙俄进口的。那沙俄的火器是从哪来的?是从西欧仿制而来的。

这也就是说,如果西欧是祖师爷,那么沙俄就是师傅,准噶尔是徒弟。清军按照准噶尔的火器水平换装,只是人家徒孙的水平。

不过,清军好歹是换装了,开始引进和仿制准噶尔人使用的重型火绳枪。乾隆皇帝继位后,清军基本全部换装了这种装备。虽然这种火绳枪并不先进,甚至落后于西方国家一百年,但是相较于和通泊之战前,清军使用的明朝鸟枪还是有很大进步的。

▼换装了重型火绳枪的清军▼



到了乾隆时期,清军与缅甸大战四次,当时缅甸土著士兵使用的是英制燧发枪,而清军依然是老玩意。

看武器都知道,清军比缅甸落后。但是由于缅甸士兵的素质不行,发挥不出英制燧发枪的优势,没有打醒清军。而当清军搬出压箱底的大炮后,立即就能扭转战场颓势。所以清军一直到十八世纪时,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武器落后问题,依然迷信火炮,陷入了疯狂造炮,利用数量取胜的恶循环

这一点很好理解,缅甸军队的英制燧发枪在战场上并没有起到致胜作用,而清军的火炮能起到决胜作用。所以清军也就不愿意浪费钱换装当时最先进的燧发枪。



清军不愿意花钱更新装备,那当时的欧洲国家呢?由于当时欧洲国家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军事技术有了一波从量变到质便的进化。

十七世纪初,欧洲发明了线列战术;

十八世纪初,英国军队发明了刺刀;

十八世纪末,拿破仑将炮兵的地位上升为了战略兵种;

1840年时,也就是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同一年,普鲁士军队装备了史上第一款后膛枪;

人家在大步流星的往前冲,清军依然在原地踏步。

不过,还是要实事求是的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火力还没有对清军形成碾压的优势

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的火炮和火绳枪虽然落后,但是数量多。当时清军一共装备有11万门炮,26万支火枪。虽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破烂玩意。但是数量大,英军也吃了不少苦头。

那么,既然当时清军的火力相比于英军,还没有到被碾压的程度。为什么清军的战果却是一塌糊涂的呢?

这是因为,清军的肉搏战不行。在长达两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在肉搏战当中打不赢英军,每每都被英军虐。所以最后才输得一塌糊涂。



其实只要翻阅一些老资料就能发现,清军当时并不是拿着大刀长矛与英军在作战。清军也是拿着火枪、火炮和英军对射。虽然火力要差很多。

但是,很快英军就发现了清军存在士气低落的问题。于是,从虎门之战开始,英军在投入战斗后,直接就以火炮掩护加步兵登陆肉搏的作战方式,向清军发动白刃冲锋战。清军见到英军冲锋,一般都是还有没有接上短兵,就会一哄而散。

比如虎门之战,英军先是轰击清军炮台。遭到清军的火炮还击后,便等待海水涨潮,用步兵冲击炮台。一个围攻,炮台上的清军就逃的没影子了。

另外,清军当时的后勤能力极差,根本集结不起大兵团。英军只有两万人,但是每次遭遇清军,人数都比清军多。

火力没人家强,白刃战也不敢玩命,兵力也比人家少。这仗还怎么打?(这三点恰恰就是清军在雅克萨战胜俄军的原因)


所以,清军的落后,并不是单单的武器水平的落后。清军和英军的较量,完全是一个古代国家和近代化国家的较量。

至于说,为什么清军在见识到沙俄先进的燧发枪后,不愿意仿制呢?

这个原因很简单。纵观整个康雍乾三世,清朝没遇到过任何一个体量和军事实力能与它匹敌的对手。因此,即使清军的武器已经老旧,但清朝凭借庞大的体量也足以局部碾压任何一个对手

当时欧洲的火枪并没有在战场上对清军形成碾压优势。清军的火枪不行,但是架不住清军的炮多。每每当步兵扛不住了,清军就会搬出大炮救场。这就导致清军对火枪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对火炮的迷恋程度也越来越高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对火炮数量的迷恋程度已经达到了不重技术,不重质量,只看数量的毛病。并且,由于迷恋火炮,更滋生了军队不愿近战的毛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终于意识到了火器的威力,开始大量进口先进的武器。清军也开始装备洋枪洋炮。

清军不敢白刃战,后勤落后的毛病依然没有改变。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时,法军和日军只要发动冲锋,清军就有崩盘的可能性。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不敢“刺刀见红”,装备再先进的武器又有什么用?

最佳贡献者
2

答:这事儿,就得先替大清朝“正个名”:清军在雅克萨之战里,见识了西方先进武器不

假,但谁说大清“没重视”这事儿?



一场打出东北边境近二百年和平的雅克萨之战里,冰天雪地里的清军,重兵围困沙俄盘踞的雅克萨城。而对这一仗里,俄军先进的火器装备,开打前的清王朝就有心理准备,还专门调来了擅长防御火枪射击的林兴珠藤牌军,但即使这样,俄军强悍的火枪武器,还是给清军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体会极深的,就是俄军的火枪。

当时清军和俄军之间,装备差距最大的环节就是火枪:清军第一次围攻雅克萨城时,城里的俄军就拥有300多支火枪。第二次围攻战里,城内八百五十名俄军,火枪装备竟多达九百五十多支。反而兵力数倍于敌人的清军,仅拥有一百多支火枪。也正是敌人这凶悍的火枪射击,使得拥有优势火炮的清军,在攻城战里一次次受挫,不得不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以艰苦的围困战,最终打赢这场战役,签订了奠定东北和平的《尼布楚条约》。



而在这场艰苦鏖战后,对于沙俄火枪的杀伤力,清军真的没重视?恰恰相反,清军其实高度重视。特别是当时的清王朝,北方还面临着与准噶尔的激战。弓强马快的准噶尔不同于先前的蒙古部落,他们除了有强大的骑兵军团外,更凭借强大的手工业(主要学习沙俄),组建了凶悍的火枪部队。所以在雅克萨吃了火枪大亏的清军,火枪装备也不断更新。

也正是从雅克萨之战起,清军的火枪装备比例不断提高,火枪性能也不断升级,战术更是日新月异。雅克萨之战五年后,即1691年时,康熙皇帝就在先前“汉军火器营”的基础上,增设了“八旗火器营”,清军还在是年的阅兵里,演示了“连环枪式”等多种火枪齐射战术,战术水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雍正年间时,清军的火枪装备已经向各省普及,沿海各省驻军的火枪装备比例,已经占到了三成以上。这个装备率,已经远远超过了明代的水平。



火枪的装备也是日益更新改进。特别是雍正年间时,面对装备凶悍土耳其火枪的准噶尔骑兵,清王朝也见招拆招,迅速引进仿制,以本土强大的军工力量,升级出更轻便威力更凶悍的“赞巴拉克鸟枪”(清朝人也称之为“大鸟枪”)。清王朝能够历经康雍乾三代,彻底平定准噶尔叛乱,捍卫西北的领土完整。这不断升级的“大清火枪”,就是背后英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清王朝的火枪,曾经如此凶悍,那为什么后来却停滞不前,以至于近代时惨遭痛打呢?

首先一个原因,应该说“聪明没用在正处”。大清火枪不断升级不假,甚至鸦片战争前夜,还在不停进步。但这类“升级款”的火枪,基本都是“御用火枪”,即“特供”大清皇帝们玩乐的枪械。比如“雍正御用花交枪”“乾隆御用准正神枪”“乾隆御用奇正纯枪”“乾隆御用应手枪”等。这类“御用火枪”,不但性能先进,射程射速杀伤力都是同时代一流,且做工也相当精美,至今被视为名贵收藏品,动辄在国际收藏品市场拍出高价。



另外还有特供皇家子弟耍完的各类“特制火枪”,比如“花奇枪”“花线奇枪”等枪械,都是大清皇子们的最爱,性能也远好于清军装备的火枪。清代皇室许多名人,也都是玩枪的高手。比如嘉庆的儿子旻宁(道光皇帝),做皇子时就是神枪手。嘉庆年间天理教奇袭皇城,危机时刻就是旻宁手起枪落,连续击毙天理教首领,这才有惊无险保住了皇城。全程精彩表现,堪比枪战大片。

以这个意义说,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大清“造枪”的水平都不差。可就算水平再好又如何?这么好的枪械,主要都用来供皇家打靶打猎,造的再好也不过是玩物,于国防建设半点用都没有。

而第二个重要原因也正在于此:比起越发突飞猛进的皇家用枪来,清王朝的军用火枪,从雍正年间至鸦片战争前,却是越造越烂。



如果说雍正帝在位时期,是清王朝“造枪”的一大高峰期,那么随着乾隆年间成功平定准噶尔叛乱,清王朝的“火枪事业”,也迅速转入了低谷。一方面是乾隆皇帝大规模的“修订四库全书”运动,使大批军工科技图书遭到焚毁,“造枪”技术也因此停滞不前。除了“特供”皇家的枪械外,军用枪械也就一代比一代烂。外加清王朝腐败加剧,就算再好的技术,偷工减料也成风,枪械质量也就每况愈下。

比如乾隆年间的名将福康安就曾叹息,清军的火枪水平,不但一代比一代质量烂,而且“所见枪靶,一经磕击,即有损坏”。到了鸦片战争前,情况就更糟,清朝沿海驻军的火枪,有的竟然一百五十多年都没有更换过,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枪”。而且就这类老枪,性能竟比新枪靠谱。鸦片战争时,清王朝临时赶制的火枪,性能竟一支赛一支坑,新造的火枪“枪身长出尺许,配操不能便”,工艺水平常见严重不合格。

如此毛病,说起来,那真不是“不引进”“不学习”的事儿。鸦片战争打到这么惨,只怪清王朝封闭,那更是找错了病因。火枪的背后,不止是保守的脚步,更是积弊已久的王朝顽症。这,却是比战场胜败,更值得思考的事儿。

参考资料:郭晔旻《雅克萨大捷与帝国的沉沦》、张建《火器与清朝亚洲内陆边疆之形成》、毛宪民《清代火枪述略》、《清代诸帝与御用火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3

这个问题问得好。

清朝早就知道火器厉害,一直非常重视火器的装备。但是鸦片战争时,武器装备却落后西方两百年!为什么?就是因为清朝初期在与周边的战争中一直打胜仗,自以为自己的火器天下无敌,根本没有意识到早已落后于时代。

第一,清廷不是傻子,也不是落后无知的蛮夷,他们善于引进先进武器装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清朝初年的军队就是野蛮落后,只会骑马射箭。后期的清军就是腐朽落后,战无不败。其实不然,清军一直很重视武器装备的质量。特别是对火器,越来越依赖。

清军的火枪兵

在努尔哈赤的年代,清军主要依靠重甲和骑射。几乎没有火器。但是在与明军的战争中,清军认识到了火器的威力。下定决心大力发展自己的火器部队。通过缴获明军的枪炮,自己铸造火器,收编明军的降兵降将,到皇太极时期,清军已经建立起一支东亚地区最强大的火器军队,其质量和数量都已经远超明军。

入关以后,清军连年征战,火器的比重不断上涨。到鸦片战争的时候,清军火器比重普遍已经达到了40%左右。几乎到了离开火器就不能打仗的地步,完全丧失了近身肉搏的能力。很多关于鸦片战争的记载都提到,当清军与英军用火枪火炮互相射击的时候,清军还能勉强支撑。当英军发起冲锋,清军直接就会崩溃。

鸦片战争以后的几十年,清廷认识到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立即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武器。从后膛枪到管退炮,从机关枪到铁甲舰,乃至于飞艇无线电,清军的装备一直走在东亚的前沿。甚至于很多先进武器,西方军队都还没有装备,清军就已经装备了。如果你看过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的巨炮,你就会发现,它们比半个世纪以后我,军的火炮还要先进的多。说实话,我,军当时如果有这些巨炮,早把小日本打跑了。

甲午战争中清军巨炮

第二,清军长期称霸东亚,没有及时认识到自身的落后。

我们前文说了,清军其实很重视火器。那它为什么还那么落后呢?原因就是清军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了

鸦片战争以前的一百多年,清军一直在打仗。要命的是,他们一直在打胜仗。一个失败者,很容易反省自身的缺陷。而胜利者,很少有人主动反省。他们总是总结经验而不是教训。甚至会把自身的错误当做是成功地经验!

在雅克萨与沙俄的战争中,清军的火绳枪明显落后于沙俄的燧发枪,但由于清军的数量优势和众多的火炮,最终清军获胜。获胜了,谁还在乎怎么胜的呢?

骆驼上驮的火炮

在与准格尔的长期战争中,清军多次领教准格尔先进的燧发枪和火炮的威力。但最后还是凭借着数量优势获胜。

在与缅甸的战争中,清军第一次被先进火器打痛。1762年到1769年,由于缅甸不断骚扰边境。清军先后四次发动对缅甸的战争。虽然最后以缅甸求和而告终,但清军损失惨重。特别是缅甸装备的燧发枪,给清军造成了重大威胁。

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部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术落后。返回后曾上书乾隆帝,提议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但乾隆未予以重视。

为什么乾隆不重视呢?因为他没有到前线,没有切身体会。他一直偏执的认为清军自己有火器,而且火枪不如火炮,而清军有很多很多火炮。另外,八旗骑兵在缅甸战争中表现突出,给乾隆造成了错觉,以为骑兵还是战场的主宰

总而言之,鸦片战争以前,清军在与周边的一系列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清廷完全没有认识到清军武器的落后。它不了解西方的先进武器已经发展到了何种地步,它也没有革新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的动力。就在这样的浑浑噩噩中,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来了!

4

对于清军来说不需要引进这些所谓先进燧发枪的,因为清军有红夷大炮。

在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沙俄的燧发枪第一次进入了和清军之间的战场。清军也不是你想象的使用的大刀弓箭,而也是部分装备了鸟铳之类的火绳枪。结果被沙俄的军队一顿猛揍,七荤八素。关键时刻就红夷大炮上场,就彻底扭转战局了。

沙俄的军队本身人数少以外(只有800人,清军有2000多人),关键是缺乏重武器,火炮最多的时候也只有十几门,是无法和清军当时装备红夷大炮相媲美的。自从孔有德教会了女真人使用红夷大炮,这一直都是绝对的战场屡试不爽的利器。所以整个清朝200多年间,改良的火炮共自行生产和海外引进了数10万门。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拥有近11万门火炮,但是除了后来大规模购买的海防炮以外,大都是处于17世纪水平的。

所以几乎整个清朝后来很多战争的模式就是,实在不行就用炮轰。平三藩如此,收台湾如此,攻打准噶尔也是如此。所以有为数众多的大炮,清军是不需要燧发枪的。

但是在雍正9年(1731年)和准噶尔的“和通泊之战的惨败,最终导致了雍正下狠心进行了军事改革。

“和通泊之战”,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的一万精锐,最终战损7200多名士兵,13个高级将领。此战使得大清和准噶尔形成了相持态势。此战失利,让雍正大为震怒,因此痛定思痛,下狠心进行了改革。

在这场改革中,针对火绳枪进行了技术革新。其实母版就是准噶尔士兵使用的从奥斯曼帝国舶来的一种更为先进也更大的火绳枪,叫赞巴拉克火枪。雍正下令自行仿造,结果1年的时间就生产了1万多支。这就是后来清朝一直用到鸦片战争时期的主要类型的火枪,我们通常叫它“抬枪”,也被称为“大清神器。这种枪在18世纪可以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枪械媲美了,因为它不但解决了一般火绳枪的防水的问题,关键是射程高达400步以上。

“抬枪”成为“大清神器”,要感谢雍正之外,还要感谢另一个人那就是十四阿哥胤禵。因为仿制这种枪的第一代技术就是他当“抚远大将军王”期间,先行试水的。

他曾经生产了300支留在了甘州,准备后续使用到战场的。但是后来回去奔丧之后就被软禁了,也一直再未踏入战场。

但即便如此,从“抬枪”这种武器也可以看出来一个问题,清军求的是火力大而猛,可以压制住敌人,而不是求的精而准。

一直到二战期间,我们的民间抗日武装还在用“抬枪这玩意只不过可能自行生产的,工艺水平低,样式、性能、射程还不如雍正那会呢,据说一次只能装一粒弹,要两个人抬,却只能射30米左右,关键是没膛线。《亮剑》里面其实就出现过,样子不好看。

但是很可惜,此后一直到洋务运动,清朝几乎再也没有在枪械上进行过改革。

而是又再次陷入了雅克萨的旋涡之中,就是更大规模地依赖火炮,造了更多的火炮。直到鸦片战争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就连火炮也早已落后于世界了。

但其实武器上的落后并不可怕,因为就如雍正一下令,清军就能立即仿造出趋于世界先进的枪械。到了洋务运动期间,我们的也能自行生产出汉阳造。

关键可怕的在于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暴露出来的问题,一直没有被清军重视。

那就是第一次实际上沙俄的哥萨克士兵并不是在装备上赢了清军,而是用斧头和兵刃打赢了清军。这个问题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就显得格外明显,曾经以白刃战闻名的清军面对刺刀却怂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5

其实我们对清朝的历史有一个误区。

比如说西方以舰船巨炮撕开了中国的门户,又说中国长期落后于世界,说对也不对,说不对的原因,大家可以参考北洋水师,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世界上极为先进的战舰,战力世界第九,亚洲第一,还曾到日本耀武扬威过,以至于日本人的神经过了敏,小孩们都组织起来玩打镇远的游戏,日本国上到天皇,下到普通百姓都捐钱捐物给海军买军舰要求战胜中国。

那么为什么又说不对呢,其实也就是清朝的武器,要说从明朝后,其实并不落后,但渐渐的落后了原因并不是说他们不知道西方武器的厉害,而是他们认为对他们来说,最厉害的是老百姓,他们怕老百姓。

为此他们不惜让中国成为落后于世界的榜样,

先从千古一帝,圣祖康熙来说

要说他名不符实,也不尽然,康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然而就是他太聪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满清凭弓马之利入主中原,便想着弓马娴熟不易,火器操作却易,一旦汉人懂得了操作火器,会轻易毁掉了他们的江山,所以干脆就直接就禁止火器,他自己会几何学这种炮兵的学问,还有人发明原始的连发枪,然而康熙自己的学问都是自己玩的,从来不往国内推广,而连发枪的发明者更是被他流放致死,康熙这人的目地也是,武力必须由满人掌握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生怕汉人起来反抗,而他的后任也都是如此。

而整个满清一朝对于火器的认识其实也都差不多,他们不是不知道热兵器的厉害,只是他们认为热兵器这种易于操作的武器会抵消掉他们弓马娴熟的优势,他们宁愿老百姓成为顺民,成为奴隶,不会反抗自己,他们自己懂得科技,去不去推广科技,最终害了自己,这就是满清的统治者最为短视之处。

6

雅克萨时候清朝就领会了西方火器的厉害?你是在搞笑呢吧,雅克萨之战不可一世的哥萨克们被清军的火炮轰成狗。根据《俄国人在黑龙江》一书,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均用大炮猛轰城市,把俄国人轰惨了,俄国人还称赞清军的炮击令人惊惧。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由于俄国人构筑了棱堡,清军无法通过强攻攻破,因此改强攻为围困,并架起大炮猛轰城市,打死了头目托尔布津,而且俄国人仅剩六十余人。科普一下,棱堡即便是在同时代得欧洲都是要通过围困攻克。

所以题目的描述分明是在胡说,但是清朝引进西洋火器了没有?答案是必然的。

首先看一下《清圣祖实录》中关于西洋炮的论述:

定远平寇大将军和硕安亲王岳乐疏言,逆贼吴三桂,闻臣进取长沙,必固守要害。非绿旗兵无以搜其险阻。非红衣礟不能破其营垒。提督赵国祚久在行间,熟练火器。兼统绿旗兵三千。屯垦都督陈平,有兵二千。乞俱令随臣进讨。其广东送来红衣礟甚重。路险难致。西洋礟轻利,便于运动。乞发二十具为攻剿之用。上谕:剿灭逆贼,平定湖南,俱赖安亲王。练习宿将,及精兵、火器、俱不可阙。提督赵国祚、都督陈平并所属官兵,悉依安亲王所请。南怀仁所造火礟,著官兵照数送至江西,转运安亲王军前。王不必待礟到始行。亟由吉安,或袁州进发上以狭西提督陈福,勤劳边疆,忠贞甚著,其弟刑部主事陈寿,从优以光禄寺少卿,鸿胪寺少卿用。


谕议政王大臣等,攻击海贼营垒,宜用火炮。内造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可令湖广巡抚张朝珍,以湖广所有西洋炮二十具,委官递送福建总督姚启圣军前,用资剿御。

可见,康熙年间就引进并装备了大量西洋炮用于机动作战,而且西洋炮甚利;而红衣炮则过于笨重,不利于运输。由此可见,清朝并不排斥外来火器。比如说康熙年间步兵就开始换装鸟枪,雍正年间更是大面积换装赞巴拉枪,赞巴拉枪是清朝引进西亚、中亚火枪的统称,有燧发枪也有火绳枪,最多的一种应该是土耳其重型火绳枪。

同时,清朝一直将澳门作为进口西洋火器的中转站,并且清军也曾大量进口西洋火器。
比如这个,可能是12磅或者是18磅夷炮
还有这个,可能是68磅夷炮,属于重炮了

而清军真正的劣势在于:第一,由于金属冶炼的技术落后,无法仿制出和原产质量相当的产品;第二,由于清军战术思想还停留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的水平,使得先进火器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第三,由于清军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火器导致武德丧失,清军基本是在肉搏战中败给洋人。

全文完

7

明朝和清朝是截然不同的。1521年,明朝和葡萄牙爆发屯门海战,最终获胜,但吃了对方火炮的亏。明朝政府战后立刻下令仿制葡萄牙的战船和火炮,这就是蜈蚣船和佛朗机炮,几十年后佛朗机炮在明朝几乎无处不在。

1548年,明朝在剿灭海盗的作战中缴获了鸟枪,觉得很不错,从此开始仿制。1558年造出了一万杆。1598年,明朝得到土耳其使臣带来的重型火绳枪,决定仿制,就是鲁密铳。1600年,明朝打捞英国沉船的舰炮。1621年,明朝从澳门引进西方先进的枪炮还有工程师。

明朝啥都好,仿制的意识很强, 火器著作还非常多。就是财政和工匠制度太奇葩。导致仿制的枪炮质量不行。徐光启奏请完全按照西法练兵,明朝彻底没有钱,只好作罢,直到灭亡。

对比大清财政制度强得很,但是学习和仿制的意识几乎没有,在和俄国,缅甸,越南,葛尔丹等几十年的战斗中,大清都吃了不少亏,但是没有觉醒,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直接带着先进的枪炮进京演示,换明朝早就决定仿制了,但是大清无动于衷。1800年大清的军备走向废弛,造的枪炮又落后,质量又差,甚至还要挖出来两百年前的明朝大炮用。

8

18世纪时、西方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中国处于冷兵器与火器并用的时期,弓箭、刀、矛大量地装备清朝军队,清军使用的是火绳枪,虽有燧发枪而未装备于部队(造价高),西方军队主要使用的是燧发枪,而滑膛枪的制造技术趋于成熟。

18世纪中西方火枪技术模式和机制原理,中国的炮工艺较为粗糙,而18世纪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西方那样的科学理论、实验、技术三者之间循环加速的内在机制。

雅克萨之战,发生于1685-1688年之间,此时处于17世纪末期,我们就姑且把时间算到18世纪好了,这一时期的欧洲军队火器的运用,并不一定比冷兵器军队战斗力高处多少。

当时先进的燧发枪是没有膛线的,射击精度很低,所以彼时的战争形式就形成了所谓的“排队枪毙”的两军交战队列,目的是为了提高命中率,同时在近距离开火,命中率也就更高。可是一般在三轮齐射之后,步兵进入近距离的厮杀,此时靠的就是拼刺刀,才是真正的战争开始。

燧发枪射击的目的,并不是作为战争的主要击杀方式,而是起到击溃,打击敌军士气的目的,毕竟伤亡不高,还远远达不到决定战车胜负的程度。

同时,燧发枪的结构复杂,造价十分昂贵,使用很麻烦,整个装弹、射击过程很浪费时间,当两军野战距离拉到足够近之后,还去装填弹药射击,无异于是一种自杀行为。人家敌人早就拿着刺刀给你刺个通透了。

所以说这一时期,东西方军队的作战方式虽然不同,但其核心理念是一样的,虽然燧发枪与火绳枪有技术差距,但其实有效射程和射击精度都远远达不到19世纪战争的水平。

既然燧发枪还不能彻底改变战争的方式,那么战争还是只能停留在靠冷兵器肉搏的程度,所以往往在这一时期,火器部队只是作为战争中的一种兵种,而非常规化的制式武器而存在。

如此一来,加上燧发枪造价比较高昂,康熙从实际角度出发,不太可能耗费钱粮大规模引进这种烧钱的武器装备军队,比较它此时的起到的效并没有火绳枪好多少。

这就跟你在打刺激战场的时候,你拿着一把98K,别人站在你面前拿着平底锅,,你觉得你几枪能打死他,而他又能用平底锅几下敲死你?

考虑到实际使用价值以及造价,所以康熙时期,大概只是小规模的引进了这种武器,大概也只是供有钱人防身用。

再说引进了又有什么用?大清并不具备科学理论指导的工匠对这些武器进行大规模的维护,而大清的火器管理部门也是人浮于事,官僚作风严重,而军队中装备火绳枪的部队一年都指不定放得了多少枪来做射击训练,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成为摆设而已。

不具备自主研发,或者说不具备科学精神的大清,是无法将这种武器继续优化,以趋于追上西方的脚步,如此一来,再多的引进也无甚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为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原创不易,若您喜欢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9

就是一个原因,清朝统治者扼杀新思想,害怕科技发展,汉人拿起武器推翻他们的统治。

俄罗斯自从赶走了蒙古人,便开始了扩张的道路,俄国早在万历年间便遣使来到中国,当时的万历帝给俄国的国书也是不卑不亢,国书中写到:“尔为大国,而中国亦不小也”,不向俄国示弱,但又表示愿意和平交往,那是中俄第一次出现交集。

雅克萨战争爆发时间为1685年—1688年,当时的俄罗斯还没有崛起,彼得大帝10岁登基,在位期间是1682年—1725年,那时的彼得大帝还未成年,还未向西方展开学习,可以说那时的俄国还不是很强大,还不足以和中国掰手腕,但是一些小股的土匪、冒险者就开始向东方入侵了。

那时的满清刚入关不久,之后顺治驾崩,康熙继位,又开始除鳌拜,平三藩。俄国人就趁机入侵黑龙江流域,康熙一看,呀呵,我祖宗的发祥地都让你占了,过两年你再把我祖坟刨了,动了大清的龙脉还行。于是康熙派遣使者,与俄国远征军“多次交涉,郑重声明,雅克萨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我方严厉谴责俄国远征军的入侵行为!”俄国远征军的头头还真给面子,给清朝回话说:“我们注意!”,然而抓紧步伐修建堡垒,该干嘛还干嘛。

经多次交涉无果,康熙急了,派彭春带了3000人去攻打雅克萨,水陆并进,当时的城内俄国人只有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被彭春几炮轰的受不了了,头目托尔布津投降,不过有一个条件,就是能带武装撤退,这清军将领也是没脑子,最起码得让他放弃武器吧,结果连人带武器都给放走了,就把雅克萨城毁了就走了,你也不想想这入侵者带武装,人家不随时能回来吗,正好应了那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果然,托尔布津撤到尼布楚,便写信给俄罗斯求援,俄罗斯当时就派出“大军”600人支援,没办法,当时的俄国没有后来的实力,只能派出这么多人,托尔布津卷土重来,再次入侵雅克萨,康熙听了大怒,派2000多部队再次出击雅克萨。但是这次,战争打的就很艰难了,当时的雅克萨配备了西方的燧发枪,而且城门坚固,而清朝这时的火器水平,已经比晚明时期下降很大,不只是火器水平下降,八旗军的整体素质也下826名侵略者,狂轰乱炸近一个月,楞是没打下来,清朝那“神威大将军炮”,轰到雅克萨城上,就是掉点墙皮,最后还是因为城里被困一个月,病死饿死不少,826人还剩下66人,才开城投降。

双方之后和谈,签订《尼布楚条约》,虽然《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可是清朝统治者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放弃了大片领土,可以说清朝是不败而败,俄国是不胜而胜。

这是清朝和俄国实力最为接近的时候,可以说还强于当时的俄国,但是两国的发展道路是背道而驰,截然相反,俄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路上一路前行,而满清则在闭关锁国的道路上越行越远,中俄差距自此拉开。

10

雅克萨之战当时俄罗斯哥萨克人好像也没有太多能让清军瞧得上眼的东西。雅克萨之战俄军投入使用的武器有:燧发枪,火绳枪,少量火炮(最多时12门)。

而雅克萨清军则出动了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威远将军炮,这两种都是在西方传教士南怀仁指导下制造出来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类似红夷大炮这样的直射火炮,但较明朝的火炮口径更大,达到11cm,全炮重2274公斤,弹丸重量可以达到8斤;威远将军炮是一种发射爆炸榴弹的臼炮。两种火炮均引进了熟铜铸炮工艺,这是中国以前没有的技术。更不要说清朝在南怀仁的制导下还制造了一批口径和威力更大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发射13磅的弹丸,全炮重量达到3500公斤,只是没有投入战斗。所以清军的火力面对沙俄其实完全没有劣势。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威远将军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均为配备跑车,可以当做野战炮使用。而参加雅克萨之战的俄军的火炮数量少,重量更小,技术上并没有更先进。

所以也就单兵火器二者有差距。但也不大。清军均装备鸟枪,也就是火绳枪,而俄军是火绳枪和燧发枪混用。雅克萨之战的时候彼得大帝刚刚继位不久,当时的俄正规军燧发枪都未完全普及,并不要说这些哥萨克。

一把俄式燧发枪工艺品


而且清军并非没有引进燧发枪,在对准噶尔和对缅甸的作战中也都接触过对方的燧发枪。只是清军装备燧发枪的数量很少。这个原因说实话我也没搞明白,总之,燧发枪的只在清朝皇室的打猎枪和少量精锐部队中使用。

清朝皇家打猎用的燧发枪

如果说雅克萨之战真正让清军领教到西方先进性的,反而不是进攻武器,而是城堡。俄罗斯在雅克萨修筑的是一种按照几何学设计的棱堡,带有突出的敌台,便于形成交叉火力。这种棱堡是文艺复兴后旨在欧洲兴起的,根据荷兰学者绘制的雅克萨城可以看出,虽然它不像欧洲那些著名的星形棱堡那样繁复严谨,但仍不失基本几何学的原则,对构建交叉火力是完全够用的。相比之下当时的清军构筑的城防,仍然是方形突出的敌台。后来棱堡技术也没被清朝学去。

一名荷兰学者根据和西伯利亚俄罗斯人的交流绘制的雅克萨城


正因为棱堡在防御上设计的十分合理,开战的几周内清军一直无法攻破,哪怕已经发起了数次强攻也没办法攻破,反而自身伤亡惨重。而俄军甚至嚣张到主动出城奇袭,某次袭击杀伤清军150人,2名军官,而自己仅阵亡21人。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了,为什么清军出动几千人将800名俄国人团团围住,但却只能靠围困,而不能攻破,原因就是棱堡在防御性能上的优越。在台湾郑军攻打荷兰人是如此,在雅克萨也是如此。

只可惜,后面清军直到鸦片战争前后,都没有和俄罗斯再有正面交锋,棱堡工事的优越没有引起清朝的足够重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