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保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他被称为一代贤宦,明神宗即位后,他被称为内相,与张居正一内一外,配合默契,对万历中兴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当然也有缺点,陷害高拱,贪财等,但是总的来看,他的形象还是偏正面居多。

冯保其人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河北深县人。除了是一位政治家之外,冯保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擅长书法和弹琴,这是他与一般宦官很不一样的地方。

图:冯保的真迹

据史书记载,冯保在嘉靖年间入宫。嘉靖十五年,冯保入选内书堂读书 ,此后辗转司礼监六科廊、内书房和文书房,终于在嘉靖三十九年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明朝中后期,因为有替皇帝批红的权力,司礼监实质上成为内廷的另一个内阁,首脑掌印太监可以看成与内阁首辅看齐的“内相”,秉笔太监则视同为权力堪比次辅。换言之,冯保在嘉靖年间已经做到了宦官中的二把手。

隆庆元年,冯保提督东厂,御马监。按道理,掌管御马监的下一步就是升任掌印太监。然而冯保与时任首辅高拱不和,高拱两次举荐了其他人担任掌印太监。直到隆庆帝去世,冯保在太后的支持下,拿出隆庆帝遗诏,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自此,冯保走上了权力巅峰,权倾朝野。

教育明神宗,支持张居正

明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因此李太后和张居正一直对他要求很严厉,冯保受李太后信任,对明神宗的教导也是不遗余力。

举个例子,别的太监都是教皇帝怎么玩,冯保却教导明神宗习文。他所主持的司礼监,专门为皇帝刊刻《启蒙集》、《四书》、《书经》等。明神宗初期喜欢书法,也是受了冯保的影响。

对于某些事情上,冯保对明神宗的要求甚至比张居正还要严格。比如内阁产白莲花、翰林院有双白燕,张居正把这些东西都弄来给皇帝赏玩,但是冯保就劝张居正:“皇帝年幼,不应该用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使皇帝贪玩。”

对于明神宗犯的错误,冯保也会及时地报告李太后。有一回,明神宗酒后调戏宫女,冯保就禀报了李太后,结果李太后大怒之下差点废了明神宗,最后罚明神宗跪了三个时辰,还要下罪己诏。当然,尽管冯保的出发点是为了明神宗好,但是也引起了明神宗的反感,这是后话。

对内,在教育明神宗方面,冯保和张居正一内一外,配合默契,都想把明神宗教育成一代明君;对外,关于张居正主导的改革,冯保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

当初张居正当上首辅,就是和冯保通力合作赶走了高拱,两人自此建立了牢固的政治同盟。等到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朝廷内外树敌无数,但是依然屹立不倒,冯保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

有一回,冯保的侄子冯邦宁在街上肆意妄为,醉打衙卒, 张居正派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冯保。冯保立即对冯邦宁作了杖打四十,革职待罪的处理,维护了张居正的威信。

张居正曾赞扬冯保,宫中内外的大小事情,都是和自己商量过再行动,从来没有主动干预朝政。这无疑对政令统一、新法的推行起了很大作用的。

宫中府中,事无大小,悉咨于余而后行,未尝内出一旨,外干一事”。

纵观中国历史,很难再找到像冯保和张居正这样,分别手握内外大权却能亲密合作的例子,仅凭这一点,冯保就称得上贤宦。

构陷高拱,贪财好货

冯保有贤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恶主要表现在他对高拱的构陷和贪财上。

前面提到了冯保和高拱不和,为了赶走高拱,冯保和张居正联手。他借由高拱曾经说过的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向皇帝和两宫太后添油加醋地告状,终于将高拱赶下了首辅的位子。

虽然扳倒了高拱,但是冯保仍不满意,还想置高拱于死地。在这一点上,冯保表现出了很多太监的共性,睚眦必报。

万历元年,一名叫王大臣的男子潜入宫中,并且冲撞了明神宗。侍卫将王大臣擒获后,从他身上搜出刀剑各一把,于是将其押送东厂审问。冯保暗地里引诱王大臣,让他假认是出自高拱的指使。

这招实在是太阴毒,如果高拱被定罪,等待他的将是满门抄斩。幸好当时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吏部尚书杨博挺身而出,坚决要求将王大臣案由刑部、督察院与东厂共同审理。高拱最终被洗刷了冤情,王大臣则被处以死刑,冯保却因此惹恼了很多朝臣。

除了这件事情,冯保最遭人诟病的一点是他贪财好货,这其实也是几乎所有太监的共性,毕竟生理上的欲望被抑制,对物质的欲望就会更多。冯保和其他太监不同的是,除了钱财,他还喜欢很多文雅之物。

比如他就利用手中的权力,从宫中偷出了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并在上面提字;他也大肆收取贿赂,包括张居正先后送给他的名琴七张、夜明珠九颗、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

除此之外,卖官鬻爵、花费巨资修建生祠和墓地,查抄其他去世宦官的家财等都是他的污点。无尽的权势和财富,也让他越发膨胀,以至于皇帝的赏罚,没有冯保的同意都得不到执行。

结局凄凉

尽管在明神宗小的时候,冯保和他关系很好,被亲切地称为“大伴”。但是随着明神宗逐渐长大,渐渐开始对冯保和张居正的严格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尤其是冯保数次向李太后告状,以至于明神宗受罚,引诱他玩乐的几个太监都被严惩,这一切都让明神宗心里无比痛恨。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冯保失去了他最重要的盟友,明神宗身上则少了一道枷锁。加上明神宗大婚后,太后还政于皇帝,冯保一下子孤立无援。

在御史和其他宦官的攻击之下,冯保被明神宗下令抄家,并发往南京孝陵种菜,最终病死在南京。冯保的弟弟冯佑、侄子冯邦宁削职后被捕入狱,死在了牢里。一代权宦就此谢幕!

【我是@小熊猫看历史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别忘了点赞加关注哦,谢谢您的支持!】

最佳贡献者
2

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外戚和宦官干政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一大特点。在有明一朝,更是达到了宦官专权的巅峰。为集中皇权,明朝大设特务机构,很多重权都由宦官把持。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明朝,很多宦官和文臣素有间隙,但在宦官冯保身上却没有出现这种局面,他与太后和有关文臣相处甚密,但其最终怎么又会落得被发配的悲惨下场呢。听小哲讲来。

一、冯保的进宫之路

冯保是明朝著名的太监,侍奉三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和明神宗朱翊钧。明嘉靖年间,为了求得名利,冯保阉割之后入宫,当起了太监。

冯保此人比较聪明,也算是一个深谙官场之人,所以他心里清楚,要想站稳脚跟,除了要会做事之外,就必须跟上司搞好关系。

历史给冯保的平价是一代贤宦,可能是因为他是众多“恶”宦之中比较“鹤立鸡群”的一位了。冯保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跟首辅张居正是政治盟友。冯保能跟文臣相交甚好,可以看出,冯保身在大明的特殊立场。光会做事和拍须溜马还不够,还要有手段。也许是看不惯冯保的做派,明穆宗不喜欢冯保,所以在推荐掌印太监人选上,冯保被淘汰了。隆庆六年,穆宗驾崩时,遗名内阁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与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后来冯保等人私下矫诏,冯保把自己的名字也加了进去。

也许历史就是客观公正的,向来弄权臣子哪怕极力去讨皇帝的欢心,最终也得不到一个好结果,更何况冯保还押错了宝。所谓个性决定命运,冯保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二、目无皇权,得罪皇帝

前文已述,冯保伺候过三位皇帝。在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十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登基以后,在太后的撑腰下,冯保一开始受到重用,由秉笔太监一路晋升为掌印太监,而且还帮助李太后负责小皇帝的日常教育,明神宗称呼冯保为“大伴”。随着冯保权势越来越大,也引起朝堂大臣一度不满,认为此等奸诈之臣,势必引起祸端。在这些大臣里,就有一个高拱。高拱与冯保不和,可以追溯到冯保“矫诏”之前。

高拱认为,若任由冯保发展下去,一定会导致宦官干政加剧。所以他提出“还政于内阁”的口号,意在打压、弹劾冯保。而冯保也以高拱曾在穆宗病故后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的把柄,向皇后诬告高拱。随着高拱被革职查办,高拱的附和联盟也被一举摧毁。

冯保除了会讨皇后、皇妃的欢喜,对于王公大臣,他也有自己的联盟,此人正是他依靠的张居正,是明朝的首辅大臣。两人在朝堂上相互呼应,一时间风生水起,弄权于廷。

要说冯保如此讨好太后,如此善于弄权,但却忽略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没把当朝皇帝当回事,甚至揭皇帝的“短”。明神宗朱翊钧18岁时,由于调戏宫女,被冯保发现,冯保遂将此事跟太后禀报,正因如此,太后差点将朱翊钧的位子给撸了。后来,明神宗下“罪己诏”,又在慈宁宫下跪面壁思过。所以神宗一直对冯保心生嫉恨。

三、冯保之死说明了什么问题

万历十年,太后已经还政与皇帝许久。冯保失去了依靠,才觉得自己已然是穷途末路、大势已去。而此时,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弹劾冯保十二大罪状。主要有徐爵与冯保挟诈犯法、收受贿赂、奢华贪腐等。我们知道,明神宗对冯保本来心有怨恨,后来在其他诸大臣的协助下,明神宗下令将冯保抄家、发配南京。

《酌中志·卷五》:“(冯保)谪死于南留都,葬于皇厂。林木森然,巍峨佳城……”

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冯保在官场上可谓“小心翼翼”,但随着权力的增大,欲望跟着膨胀,更何况他在目无皇权的这招棋上,注定是死局。

3

是个好太监,明朝三大政治弊端,廷仗,诏狱和宦官。封建时代三次宦官时代。东汉,唐代和明代。东汉和唐朝的宦官都达到了控制的皇帝的地步,而明代的宦官则是完全依附于皇帝的产。自古以来宦官风评都不高。明代更是如此。明代有两个宦官评价颇高,一个是郑和。另外一个就是冯保。

冯保(?-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是隆庆和万历时期头号大宦官,是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由于自幼抚养万历长大。所以得以在万年初年成为内宦第一人,冯保最值得称道的是与张居正联手挤走高拱。与张居正联手形成外相内相联手。使得大明政权在万历初年出现中兴局面。就个人而言,冯保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清明上河图》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和冯保有着莫大关系。后因张居正病逝,冯保被万历认为是张居正一党,被放逐到南京后病死。

冯保这人很有文化,也很“男人”,没有因为少了一个物件而变态,冯保好音乐,善诗书,笃好琴书,颇有儒家风度,这不是附庸风雅,是实打实的学问,《明史》称赞他颇有“儒者风度”。小时候万历启蒙和课本都是冯保教授和校的,如今看看水平也是不低。看到进士考卷,也感叹现在的进士没水平。要知道魏忠贤根本不识字。更为难得是的有政治头脑,善理政务。知民间疾苦。

在就是冯保人不坏,比王振,魏忠贤,刘谨不知道高出多少倍,也比汪直和张永也强多了,与张居正联手“攻击”高拱更多的政治斗争,而且还是以张居正为主,毕竟高拱不会和冯保抢职务、更关键是的冯保基本上能够能约束其子弟,不敢肆恶,史载“都人亦以是称之”。在教育万历的问题上。冯保还是很“严格”的,张居正曾进献过一对白燕给小皇帝玩,冯保和张居正说,主上冲年,不可以异物启玩好。无论他的目的怎样,但行为是值得称道的。

张居正和冯保是政治盟友,完全可以说,没有冯保就没有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张居正的变法新政的推行,冯保是幕后功臣。冯保的职位是万历朝的掌印太监,俗称”内相”。而张居正能坐上首辅的位置,全靠冯保的帮扶,张居正是外相。二人联手自然国家政治推行方便。冯保对张居正最大作用就是,冯保是张居正获得皇帝信任和政策延续的重要桥梁。他们二人之间存在良好的默契关系。冯保与张居正是一对政治盟友。

在张居正死后,万历归政,冯保失去了政治盟友,也缺少了制约,万历把对张居正的怒火都发泄到了冯保的身上,万历皇帝令冯保回乡养老,冯保被贬亡南京病死。总算落得善终,冯保作为太监能够青史有名,而且不错可谓难得。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4

政治家、音乐家、书法家,这样闪亮亮的名头被赋予一个太监,总觉得让人匪夷所思,但我们必须承认,冯保却恰恰就是这般耀眼的存在!

关于冯保如何被“一刀斩断是非根”成为太监,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我们只知道他是深州人,在嘉靖年间净身进入皇宫。大明王朝比较重视太监的教育问题,为此专门设立了内书堂,选拔伶俐太监接受教育,冯保就是在内书堂接受了系统的教育,由此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功底。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在音乐方面还有很高的造诣,简直就是太监中最靓的仔。

不过冯保的最高追求显然不在文学艺术上,他和王振、刘瑾等太监前辈们一样,终极目标都是在政治上攀登顶峰,成为整个王朝的“内相”,也就是太监中的魁首:司礼监掌印太监。在这个过程中,冯保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但也和著名的权臣张居正,结成了政治同盟。

话说冯保在嘉靖年间,就已经崭露头角,成为太监中的明星,等到嘉靖驾崩隆庆继位,他已经是提督东厂、御马监的大太监,后来又升任司礼监的秉笔太监,距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但冯保在跨越这一步时,遇到了拦路猛虎,此人就是隆庆皇帝的心腹大臣高拱。高拱先是推荐了他的政治盟友、太监陈洪,陈洪之后又推荐了太监孟冲,这两个人在资历上都不如冯保,这让冯保心中忿忿不平。

时间转眼就到了隆庆六年,隆庆皇帝朱载垕因为长期服用chun药,又十分热衷于和后妃宫女们做身体交流,终于支撑不住了。他留下的遗诏是任命高拱、张居正和高仪三人顾命组阁,辅佐继任的万历皇帝。高拱在三人中居首,拥有绝对的权力。

冯保凭借着万历皇帝“大伴”的身份,此时已经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但他并没有放下对高拱的怨恨,同时也深知如果不干掉高拱,他这个“内相”的权力会始终受到打压和限制。冯保要除掉高拱,就一定要有坚定有力的政治盟友,他选中了心中有野望的张居正。张居正恰恰和冯保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要想成为内阁首辅独揽大权,就一定要做掉高拱。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倒高活动。

高拱这个人才华和眼光都不错,但脾气比较臭还是有名的大嘴巴,说话根本就不分场合、对象,一言不合就怼同僚,为此得罪了不少人。万历皇帝继位的时候刚刚十岁,高拱对此忧心忡忡,他想表达自己首辅地位的重要,因此说道: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结果这句话被张居正这个政治高手进行了充分利用,指使冯保跑到太后那打小报告:拱斥太子为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

这两句话的含义大不相同,按照张居正和冯保的说法,高拱已经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认为皇帝根本没资格做天下的主人。李太后、陈太后和万历皇帝听信了冯保的诬告,内心对高拱产生了极度的恐惧:高拱此言,难道是要选择年长的藩王取万历而代之?

于是太后和皇帝先是召集大臣们,当面责备高拱擅权,眼中根本没有皇帝,然后又发出圣旨当中宣布: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专。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

高拱就此彻底灭火,张居正顺利登顶成了首辅,冯保也成了大权在握的权宦!

冯保虽然热衷权势和金钱,但和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却不太一样,在政治上始终支持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在生活问题上对万历皇帝要求也十分严格,有时候张居正这位帝师为了让皇帝放松一下,送皇帝一些好玩意儿,冯保都出来阻止:你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会耽误皇帝的学业!

冯保还因为万历皇帝沉湎娱乐活动,私下向太后去告状,万历皇帝为此受到严厉斥责,并且被迫下了罪己诏,这让万历皇帝十分羞愧,同时也在心理埋下了对冯保的怨恨种子!等到张居正病逝、万历皇帝亲政,就开始对这个昔日的“大伴”下手了:将他贬斥到南京明孝陵附近种菜,直至终老。冯保虽然失去了权势,但总算是得享天年。

有人用三个“绝对”评价冯保:绝对不是好人,也绝对不是坏人,更绝对不是男人!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5

明朝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宰相后,即采用条旨(票拟)的政务处理体制。至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朱瞻基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提高宦官的处理文书的能力,后来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

朱瞻基此举是为了减轻皇帝处理政务的压力,通过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设立,使内阁的奏议得到快速处理,御批能够尽快下达。当皇帝能控制朝廷,勤政务业时,这种方式无疑是快速高效的,但如果皇帝怠政或年幼无法处理政务时,就会形成宦官滥用权力的宦祸。

明朝时期的宦祸既是由此制度畸变发展而来。从宦官王振诱导朱祁镇亲征,导致“土门堡之变”,到明末太监魏忠贤被称“九千九百岁”,有明一朝惨遭宦官擅权揽政,深受其害。

(影视形象)

明代宦官冯保则是其中的特例,他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代皇朝,官至司礼监掌印太监,被称为一代贤宦、太监政治家。

冯保是河北深县人,在嘉靖朝入宫,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年间,在争夺司礼监掌印太监时,因为内阁首辅高拱的反对未能如愿。

此时的张居正是内阁次辅,距离首辅之位是一步之遥。

冯保和张居正主动交好,为了掌印太监和首辅之位联手互动。

明穆宗驾崩时,张居正和冯保密谋,利用张居正起草皇帝遗嘱的机会,写入“司礼监与阁臣同受顾命”的内容。然后和万历生母沟通,罢免时任掌印太监,由冯保兼任。这样冯保和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一起成为顾命大臣。

随后张居正和冯保联名上疏奏请万历生母为皇太后,讨得欢心。冯保又多次在皇太后面前诉说首辅高拱的不是,终将首辅高拱罢黜,张居正出任首辅。

(影视形象)

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和内阁首辅张居正互为犄角,相互支持。冯保全力支持张居正改革,改变了明朝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恶斗不断、内外不睦、虚耗国力的政治格局,推行“一条鞭”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裁减冗员,减少支出,使大明政权出现复苏的局面。

冯保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在司礼监任上刻了许多书,如《启蒙集》、《四书》、《书经》、《通鉴直解》、《帝鉴图说》、《经书音释》等,直至崇祯年间,还在宫中流传。

冯保书法颇佳,他收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在上面题跋,自署官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监事司礼监太监”。

冯保还是音乐家,通乐理、擅弹琴。他亲手制作的琴,被当时的人当作宝贝来收藏。

冯保虽然识大体,明事理,没有擅权揽政,但也是贪财好货。张居正为了维持和他的关系,送给冯保“七张名琴、九颗夜明珠、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

(影视形象)

冯保在政治上是颇有远见的,识大体,明事理,但又是不择手段,贪财好货,身上带着浓重文人气息的儒者。我以为,评价历史人物应看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而不是道德规范。

6

1冯保是明代一个颇有争议的太监,作为一个权势熏天的大太监,他颇识大体,主动联手张居正,改变了有明一代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恶斗不断、内外不睦、虚耗国力的政治格局;使得张居正政令所至,畅通无阻;全力以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新政“考成法”、“一条鞭法”,成效卓著地开创了万历新政的新局面,也造就了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年。

2.冯保学识不凡,颇有文人风骨。他在好友张居正的规劝与引导下,一刻不敢或忘自己的职责。对待神宗皇帝,他既是一名忠仆,又像一位严师。时刻督促着新皇进步(朱翊钧幼年时曾一度醉心于书法,就是受到他的影响)。他混迹深宫数十年,深明“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明知天威不可触犯,但是为了报答李太后的知遇之恩,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最终,他也因此遭到皇帝的忌恨,落得个抄家贬谪,老死江南的下场。

3.冯保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万历新政的一等大功臣,同时也是一名奸诈弄权的大贪官。包括《明史》在内的诸多正史记载:他因泄私忿陷害高拱,还假传圣旨“司礼监与内阁同受顾命”。他“贪财好货”,曾经接受张居正“七张名琴、九颗夜明珠、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等贿赂。他花费巨款,给自己建造生圹。在北京和河北深县(今衡水市)的老家,分别建造了两座叫做“双林寺”的家庙。而在他的手上,各种卖官鬻爵的事也时有发生。

4.冯保是一个老谋深算、颇有见第的政治掮客;又是一个矛盾重重,身上带着浓重文人气息的儒者。(《明史》称赞他颇有“儒者风度”)




7

如果要给冯保一个评价的话我认为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太监政治家,他不是一个绝对的忠臣和好人,也不是一个绝对的逆臣和坏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1、冯保作为一个权势熏天的大太监,他颇识大体,主动联手张居正,改变了明朝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恶斗不断、内外不睦、虚耗国力的政治格局;使得张居正政令所至,畅通无阻;全力以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新政“考成法”、“一条鞭法”,成效卓著地开创了万历新政的新局面,也造就了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年。同时他也是一个相对的好人,比如万历四年(1576年)五月,冯保会同三法司进行全国“大热审”,平反昭雪了许多冤狱。

2、正如所有的太监都逃不了贪财的命运一样,冯保同样贪财,比如他曾经就接受过张居正“七张名琴、九颗夜明珠、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的贿赂。后来他又花费巨款,给自己建造了生祠,当时的张居正还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对他歌颂不已。明神宗曾赐象牙图章与冯保,内刻“光明正大”、“尔惟盐梅”、“汝作舟楫”、“鱼水相逢”、“风云际会”,更“直以宰相待之”(《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后来,冯保更加骄横,即使皇帝有所赏罚,冯保不开口,谁也不敢执行。

3、作为太监群体中的另类太监,他又是一个有些很高文化修养的人。他在司礼监任上刻了许多书,如《启蒙集》、《四书》、《书经》、《通鉴直解》、《帝鉴图说》、《经书音释》等,直至崇祯年间,还在宫中流传。他的书法颇佳,通乐理、擅弹琴,并造了不少琴,“世人咸宝爱之”(《酌中志·卷五》)。

8

1、冯保作为一个权势熏天的大太监,他颇识大体,主动联手张居正,改变了明朝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恶斗不断、内外不睦、虚耗国力的政治格局;使得张居正政令所至,畅通无阻;全力以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新政“考成法”、“一条鞭法”,成效卓著地开创了万历新政的新局面,也造就了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年。同时他也是一个相对的好人,比如万历四年(1576年)五月,冯保会同三法司进行全国“大热审”,平反昭雪了许多冤狱。

2、正如所有的太监都逃不了贪财的命运一样,冯保同样贪财,比如他曾经就接受过张居正“七张名琴、九颗夜明珠、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的贿赂。后来他又花费巨款,给自己建造了生祠,当时的张居正还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对他歌颂不已。明神宗曾赐象牙图章与冯保,内刻“光明正大”、“尔惟盐梅”、“汝作舟楫”、“鱼水相逢”、“风云际会”,更“直以宰相待之”(《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后来,冯保更加骄横,即使皇帝有所赏罚,冯保不开口,谁也不敢执行。

3、作为太监群体中的另类太监,他又是一个有些很高文化修养的人。他在司礼监任上刻了许多书,如《启蒙集》、《四书》、《书经》、《通鉴直解》、《帝鉴图说》、《经书音释》等,直至崇祯年间,还在宫中流传。他的书法颇佳,通乐理、擅弹琴,并造了不少琴,“世人咸宝爱之”(《酌中志·卷五》)。

9

中国自古至今都是信仰祖宗,祭拜祖宗。年轻时要努力工作光宗耀祖,要结婚传宗接代,死后要认祖归宗。

太监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因为各种原因投身于此。不能传宗接代,不能认祖归宗,稍微有点身份的都看不起他们,他们只能活自己。因此大多数太监为了生存,生活的更好,贪财,弄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和明代的同行们比起来,冯保是个非常奇特的太监——奇特得不像个太监。

大多数的太监是不认字或者只能认少数字而他在司礼监监刻了《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很多书。而且还是著名的音乐家,擅长演奏多种乐器,此外他还喜欢绘画,时常也搞点收藏。 万历六年,冯 保收藏《清明上河图》在上面题跋,自署官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司礼监太监”。讲述曾于御前待奉皇帝时见到此画。他对《清明上河图》的画工大加赞赏,视之为“比隋珠和璧还要珍贵的东西”。


政治上他跟张居正合作搞垮了高拱,并协助张居正进行改革,一条鞭法,考成法等等。确实给当时的明朝带来了复兴的希望。但也是权力让他冲昏了头脑。

慈圣太后遇帝严。保倚太后势,数挟持帝,帝甚畏之。时与小内竖戏,见保入,辄正襟危坐曰:“大伴来矣。”所昵孙海、客用为乾清宫管事牌子,屡诱帝夜游别宫,小衣窄袖,走马持刀,又数进奇巧之物,帝深宠幸。保白太后,召帝切责。帝长跪受教,惶惧甚。

在太后归政,张居正死后,他彻底没了依靠,后辈太监们也想上位就给长大的小皇帝说他坏话,错误的教育方式遭到皇帝的忌恨,最终这个充满争议的太监政治家落得个抄家贬谪,老死江南的下场。

10

冯保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宦官,和张居正相互支持,为张居正新政的实施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