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邦从举事开始,直到当上九五至尊的皇帝,他的身边,确实是一群“狐朋狗友”在为他或出谋划策,或冲锋陷阵。试看看那些谋臣武将的出身:韩信是平民,萧何是官差,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彭越是强盗,娄敬是车夫……可谓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

而这群“狐朋狗友”却极不简单,他们出身不显,却各有优长,所以,后来他们都成了治国大才,试举二人为例:

比如樊哙。樊哙与刘邦同乡,沛县人,他出身于贫苦家庭,早年以屠狗为业,刘邦好酒也好狗肉,经常到樊哙那吃蹭吃,久而久之,两人成了狐朋狗友。后来,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二人成了连襟。然而,就是这个屠狗出身的人,却在刘邦面临人生和事业关键抉择的时候,挺身而出,给刘邦提建议,那建议真是智慧之言,而樊哙也因此而显示出大臣之风。

前207年,刘邦西征拿下了咸阳,进入秦都,顿时被秦朝府库里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和后宫三千佳丽迷乱了眼睛,他进入后宫,竟然陶醉于温柔之乡,不愿意出来了。在项羽手握重兵之时,在诸侯虎视眈眈之际,这时为财色所迷,肯定会功亏一篑,一个屠狗的樊哙,不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疯抢秦宫珠玉珍宝,反而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想到了这个高度。

于是,樊哙闯进内殿,力劝刘邦赶快还军灞上,不要贪恋奢美色。刘邦不听,他又拉来张良,一起苦口婆心的劝谏,才最终让刘邦清醒起来,还军灞上。在关键时候,他能考虑到如此长远,真是非寻常辈所能比。

又如萧何。在秦朝时,萧何任沛县主吏掾,一个职小吏,他却是个无论学、识、才、干都非常全面的人,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办事稳妥:在沛县,萧何办事熨贴是非常有名的,当时,秦朝一御史来监察郡政,因工作需要,与萧何一起办公,萧何事事妥当,大获御史赏识,事情办完后,萧何因此被委任为郡卒史,考核名列第一。

深谋远虑:刘邦西征进入咸阳后,手下那些谋臣悍将纷纷奔向秦府库瓜分金银财宝,唯独萧何赶往丞相府和御史府,将二府所藏秦朝律令、山川图籍等珍贵资料拿到手中,既怀大局,又有远见。

精明强干:刘邦还定三秦的过程中,萧何以汉丞相留守汉中,全面主持大后方的事务,镇守地方,征收赋税,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给养,确保了后援的充足。楚汉战争最艰难的那几年,萧何辅佐年仅五岁的太子刘盈,坐镇栎阳,制定法令,管理郡县,建宗庙、立社稷、修宫室、治县邑,井井有条。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随着战线不断拉长拓宽,后援需求越来越大,萧何在后方想方设法,朝乾夕愓,竭力使前线的粮草得到供应,兵源及时补充,给汉军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保障。可以说,刘邦如果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他是打不过项羽的,更不可能夺取天下。

因此,可以说,是这样一群“狐朋狗友”,把刘邦抬上了皇帝的宝座。

最佳贡献者
2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不是说“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能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吗?

这是有道理的。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我始终认为,要创业,要做事,必须有一个好老板。

而且这个老板是天生的。

刘邦就是那个天生的好老板。

没有刘邦,萧何就是个小县吏;

有了刘邦,萧何就是丞相。

没有刘邦,韩信就是一个四处游荡的泼皮无赖;

有了刘邦,韩信就是战无不胜的大将军。

我清楚,我这么说,许多人不服气。

其实,我自己也很难说服自己。

但我从樊哙身上,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这一点。

秦末汉初,萧何、曹参、张良、韩信、樊哙等人,恐怕并不是唯一的,肯定还会大有人在。

之所以他们默默无闻,就是没有遇到像刘邦一样的君主,才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

樊哙就是一个沿街叫卖狗肉的,最终也成了大将军、左丞相,还封了侯。

看一下樊哙的人生经历吧。

刘邦做亭长,樊哙做摊贩。

刘邦吃狗肉不给钱,樊哙见了刘邦就逃跑。

君臣没发迹之前,活脱脱就是城管与小贩。

小贩的日子自古以来就不好过,老大不小的樊哙一直也娶不到老婆。

刘邦就忽悠樊哙,说自己的小姨子很漂亮,可以介绍给他做老婆。

如此一来,樊哙就屁颠屁颠地把狗肉主动送给刘邦吃。

刘邦还真忽悠的小姨子嫁给了樊哙。

既然刘邦的老丈人吕太公会相面,预知刘邦非等闲之辈,那么追随刘邦的人自然也会大富大贵。

要不,吕太公会把女儿嫁给一个卖狗肉的吗?

当萧何、曹参共同拥戴刘邦,起兵反秦,刘邦做了沛公,樊哙便做了他的随从副官。

在前期,樊哙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看一下他的战绩吧。

与司马橺在砀东作战时,斩杀十五首级,被封为国大夫;

抵抗章邯时率先登城,斩杀二十三首级,被赐列大夫;

攻城阳,下户牗,破 李由,共斩首十六级,被赐上间爵;

围攻东郡守尉,斩首十四级,俘获十一人,被赐五大夫;

破秦河间守军,屡次率先攻入敌阵,斩获有功,被赐爵为卿,封号贤成君;

攻武关至霸上,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人,俘获一百四十六人,降二千九百人。

从这个经历看,樊哙作战勇敢,力大无穷。

一般人都杀不了他,只有他杀人家的份。

能杀狗就会杀人。

不过杀人也是个力气活,连续杀人几十个,不要说人家还会抵抗,即便不抵抗也不是一般人就有力气干这活的。

但也看得出来,樊哙并没带兵打仗,就是一个猛士罢了。

除了最后霸上一战,所杀的人都是一般士卒,最多是级别很低的士官。

没有诛杀过级别较高的将领。这也是樊哙杀人不少,但提拔很慢的原因。

这么说,并不是否认樊哙的能力,樊哙还是具备一定能力的,这毫无疑问。

但具备樊哙这样能力的人,何止樊哙一人?

韩信或许是千年一遇的将才,但樊哙这样的将领,不敢说比比皆是,但绝对是不乏其人。

都清楚湖北红安县一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故事吧。

樊哙就是类似这样的情况。

有时候,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施展,就可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成就。

樊哙真正的露脸,还是在鸿门宴上。

但也仅仅是一个目眦尽裂的大力士。

真正的工作,是由那些谋士们背后策划的,樊哙就是勇敢的执行者。

樊哙真正的发迹,是在刘邦做了皇帝,开始铲除异姓诸侯王的时候。

这时候的刘邦,不缺乏出谋划策的,给他出主意的人多得是。

但刘邦最缺少的是忠心耿耿的执行者。

这就是樊哙在韩信之后,也能成为大将军的原因,而且还做了左丞相。

如果没有刘邦,不好说樊哙就一辈子卖狗肉,但是大概率的事情。

起码成不了大将军、左丞相。

如果樊哙跟项羽单独摔一跤,他肯定办不了项羽。

再说韩信,本事是很大,可项羽不用啊,项羽失败是他的事,韩信出不名,建不了功;

刘邦不待见,韩信也没有机会;

项羽、刘邦都不待见,谁敢说别的人就会重用韩信哪?

假如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最大可能就是韩信一直提着剑在游荡,就没有这个大将军啦。

谁敢说同时期就没有另一个韩信在游荡哪?

没有了韩信,也就没有了刘邦,也就没有垓下之围,也就没人办得了项羽。

但历史没有如果,因为刘邦有萧何,有了萧何,也就有了韩信,也就没有了项羽。

再看看张良。

张良的祖先,五代都在韩国为相。

秦灭掉韩国后,张良不服,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就隐姓埋名逃亡到下邳。遇到黄石公,得到了《太公兵法》。

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也组织了一百多人的队伍想造反,可由于势单力薄,难以立足。

听说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已经成了气候,就想率众去投奔。

正好在路上遇到了刘邦,二人一见倾心。

张良把《太公兵法》说给刘邦听,刘邦大部分都能领悟。

于是,张良就果断改变主意,决定投奔刘邦。

如果张良没有投奔刘邦,而是追随景驹的话,结果就不一样啦。

只有在刘邦这里,张良才充分发挥了其聪明才智。

项羽也有谋士,谁敢说范增就不如张良、陈平哪“

如果项羽采用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杀死刘邦,还会有后来的那些事吗?

尽管樊哙很牛逼,如果项羽真要杀刘邦的话,不要说目眦尽裂,就是把眼珠子瞪出来也没用。

有能力的人很多,一是要看有没有机会,更重要的还是看有没有一个好的带头大哥。

象韩信这样的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更多的人还是需要象樊哙那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拼才能取得成就。

但这也少不了一个机遇。

实际上,刘邦结交的并不都是“狐朋狗友”,萧何、曹参、陈平等人都不是。

只不过他们都不是安分的人罢了。

乱世之秋,本本分分的书呆子是没有多少前途的。

不安分的人,往往都是有理想的人。

在合适的时机,遇到合适的带头大哥,创造一番事业,既是幸运的事,但也是不足为奇的事。

天分固然重要,但在实战中磨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3

西汉初年,开国君臣刘邦及其主要大臣都出身寒微,被赵翼称之为“布衣将相之局”。

开国皇帝刘邦本人,原来只不过是秦朝的一个亭长而已,充其量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派出所所长。他的家族也并不显赫,甚至连其父母的姓名都没有留下来。司马迁在《史记》之中,只是称呼刘邦的父亲为刘太公,也就是刘老爷子。

西汉功臣第一的萧何,不过是沛县的一个小吏。功臣第二的曹参,原来也是沛县小吏,和萧何是同事。刘邦时期的太尉卢绾,原来是刘邦的一个邻居。刘邦的著名将领兼连襟樊哙,原来就是卖狗肉的。后来担任过丞相和太尉的周勃,原来是个在丧事之中吹曲子的,闲暇时间也编织席子来补贴家用。大将灌婴原来是个贩卖布匹的。著名谋士,后来担任丞相的陈平,家境贫寒,后来娶了个富裕的寡妇日子才好起来。就连战功赫赫的韩信,原来也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一度连吃的都没有。

可是,就这一群布衣将相,后来追随刘邦建功立业,名垂青史。首先来说,这些人虽然出身寒微,但是自身的能力都不容小觑。比如萧何,虽然出身小吏,但后来在刘邦建国过程中,被刘邦称为功臣第一。西汉初年,担任丞相十余年,被尊为相国。曹参在刘邦建国过程中,冲锋陷阵,立下汗马功劳,被定为功臣第二。后来萧规曹随,也被称为贤相。陈平早年在乡里,已经表现出不凡的才能和抱负。韩信,也是胸怀大志。

其次,应该来说,这也是时代使然!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四百年之后,原来的宗法贵族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项羽可以说是宗法贵族最后的挽歌了。宗法贵族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迎来了一个平民化的时代。西汉一朝,不仅开国君臣是布衣将相,整个西汉一朝文臣武将,也大多出身平民。比如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都只不过是私生子。西汉一朝,正是过去的旧贵族已经彻底没落,新的贵族阶层尚未产生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平民出身的豪杰得以大显身手。而到了东汉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经历了西汉一朝的发展,一个新的权贵阶层逐渐出现,这就是宗族豪强集团。东汉的开国功臣,无论是刘秀还是他的主要大臣,都是出身于地方豪族。

再次,人的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实证明,刘邦君臣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之中,通过实践不断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假如让亭长刘邦直接当皇帝,他也未必能当好。他也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不断积累了政治经验,从而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他的功臣们,也都是如此。

4

刘邦的老家是沛县,和他一起起义的大部分人都是他的老乡。

这些人在秦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职业的,或者当的都是小吏。但是,刘邦在建立大汉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是治国大才,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看看刘邦的老乡,都有那些人?还有他们都是干什么的?



萧何起义前在沛县当县长秘书,他的起点本来就不错,是刘邦的老乡中起点最高的一个。在刘邦起义的时候,萧何投奔了刘邦,并且被刘邦重用。

他在刘邦起义的过程中,萧何为刘邦补充士兵、粮草辎重,帮助刘邦治理大后方。为刘邦建立大汉,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在大汉帝国建立之后,他被刘邦视为“汉初三杰”。

大汉王朝建立之后,萧何又被刘邦推举为大汉的丞相。正是在他担任大汉丞相的期间,恢复了汉朝的国力,让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的。

萧何之所以是治国大才,这和他本人的素养以及工作经验有关。

萧何在起义之前,当沛县县长秘书的时候,把沛县治理的井井有条。每年秦朝评选优秀员工的时候,萧何都是全郡第一名。他的这种才能,刘邦也是知道的。

所以,刘邦让他治理国家,正好发挥了他的治国才能。



曹参起义前在沛县只是一个小小的狱吏,刘邦起义后加入到了刘邦的阵营。在刘邦的老乡中,他是战场上杀敌最多的一个。

大汉建立之后,评选第一个功臣的时候,士兵都推举曹参是第一,可是刘邦非要把萧何评为第一,就这样曹参只好位居第二。

刘邦之所以把萧何评为第一,就是为了让他当宰相,继续为自己治理国家。

那么第二名的曹参去干什么去了呢?

大汉建立之后,刘邦把儿子刘肥封为了齐王,刘肥的宰相就是曹参。

曹参到了齐国之后,为了把齐国治理好,他遍访名仕人才,最终,选择了黄老之道。把齐国治理的十分的富庶。

到了萧何去世后,曹参被汉惠帝调到了中央,去接替萧何的丞相职位。

曹参还是继续使用萧何的那一套治国理念。使汉朝的历史车轮又向前推动了一步。

曹参之所以成为治国大才,就是因为他不断的学习能力,以及任用贤明的人辅佐自己给自己出谋划策的结果。



樊哙起以前是个杀狗的屠夫,也是最早加入刘邦起义阵营的人,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那就是他和刘邦是连襟,两个人都娶了吕公的女儿。

樊哙也是一名战场上的骁将,其一生最为可圈可点的战役,是他在鸿门宴上,替刘邦解了围,让刘邦免遭了项庄项羽的屠杀。

樊哙之所以在大汉的建立过程中,能够建功立业。可能和他日常的工作有关,反正不管杀狗还是杀人,他都很熟悉,也很勇猛。

在大汉建立之后,他被封为了侯,为刘邦治理一片土地。

樊哙在大汉建立之后,虽然没有像萧何和曹参那样被刘邦重用,但是,也算不错的一个。毕竟他是十分典型的一个粗人。

5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不学无术,其父老骂他是“无赖”。

他爱喝酒,爱吃狗肉,樊哙是屠狗的,刘邦老喜欢到樊哙家去蹭吃蹭喝。起义之前,刘邦是泗水亭长,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彭越等人成天与刘邦鬼混,吃吃喝喝游手好闲。因此看起来他们就是刘邦身边的 “狐朋狗友”。

而且这些人都出身不显:萧何是沛县狱吏、樊哙是卖狗肉的屠夫、任敖是狱卒、灌婴是街边卖布的贩子、卢绾是平民,是刘邦的发小。

刘邦能从一个流氓无赖逆袭为九五至尊的西汉开国帝王,刘邦总结了自己登上皇位的主要原因。

他说:“自举事起,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刘邦的总结确实说的有道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乱世时期,刘邦知人善用,“狐朋狗友”各显神通,每个人的优点都得以发挥,成为了可用之才。在关键时刻总能为他出谋划策,为他冲锋陷阵。

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周勃、张良、韩信、灌婴、夏侯婴、彭越、曹参等知交好友后来全部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为什么说这群“狐朋狗友”是治国大才。

下面我以汉初三杰为例加以论述:

一、萧何早年只不过是沛县的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是一个全能型人才。忠心不二、精明强干、深谋远虑。

刘邦攻破沛县县城后,召集沛城父老共商大计,大家都推举刘邦为县令,背秦自立。老百姓都推荐刘邦来做县令,但刘邦谦逊推辞,萧何灵机一动,想出抓阄办法,有意推举刘邦为县令,百姓悦服。

事后,刘邦才知道原来萧何所写的10个纸阄全是刘邦的名字,深知萧何真心拥戴自己,内心十分感激。从此,萧何紧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攻下咸阳后萧何不贪恋财物,不迷恋美女,而是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

这些档案资料为刘邦后来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这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刘邦得天下后,论功行赏,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

萧何还慧眼识才力荐韩信。

二、韩信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极能忍耐,能忍胯下之辱。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得韩信后,感慨得信太晚,因为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韩信虽骁勇善战,利用灵活的军事计谋,帮助刘邦评定四国,却功成被贬,所谓功高盖主,最后被吕后和萧何骗入宫中斩杀,夷三族,结局悲惨。

韩信一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三、张良本是韩国人,韩国被秦灭后,他曾图谋刺杀秦始皇而未遂,逃亡到下邳。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

张良善于游说,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刘邦拿下咸阳后,攻入秦宫,顿时被金银财宝和后宫佳丽迷了心窍,沉醉于此,难以自拔,无心念战,樊哙怎么骂他也骂不醒,鲁莽的樊哙急愤又无奈。

关键时刻张良出面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让刘邦从紫醉金迷中清醒过来,起兵霸上。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采纳张良提出的“长计谋平天下”主张,还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

因此汉朝建立后,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综上所述,刘邦身边所谓的“狐朋狗友”其实是助推刘邦成就霸业,一统天下的贵人,是一群治国大才!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6

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成了汉朝的元勋;刘秀的狐朋狗友,成了云台二十八将;朱元璋的狐朋狗友,都成了与国休戚的国公王侯。看起来,似乎人人到了那个位子都可以,其实大不然。

首先,从古至今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大部分都是在规模很小的时候就被扑灭了,偶尔有规模很大的,比如黄巢、洪秀全,也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失败了,真正能够成功的改朝换代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个人而已。

其实每个人最信任的资源,就是自己身边的人。只有当自己身边的这些『狐朋狗友』凑巧足够强的时候,才真正完成了改朝换代。而哪些不够强,都死在了半路上。所以我们看到的刘邦集团的成功,已经是残酷的历史筛选的结果了,自然其集团中大多数都是响当当的强者。而黄巢洪秀全呢?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第二,很多时候人们都是没有机会来锻炼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比如樊哙,如果不是刘邦,估计一辈子就是卖肉的;萧何如果没有刘邦,终其一生也就是一个县里的小官;其他夏侯婴、曹参之流,也大抵如是,如果没有刘邦,他们就像普通的小官小民一样,会非常平淡的度过一生。

但是秦末的乱世,刘邦的起义给了这些小人物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他们也和刘邦共同成长,在汉朝建立之后也成了王侯卿相。

这就像当年淘宝创业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好看淘宝的前景而半途离开了,难道说后来淘宝上市,成为千万富翁的那些人,就一定比离开的人能力强吗?当然不是,而是淘宝给了他们发挥的舞台,再加上早年作出的『留下』这个当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事后看来无比英明的决定。

归根结底,机缘和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并不是『别人能做,我们也可以做』的。

7

西汉开国将相大多出身寒微,的确是事实。整个刘邦集团,只有一个张良出身韩国旧贵族,张苍是故秦御史,其他都来自社会中下层:

萧何,沛县主吏掾。

曹参,狱掾。

任敖,狱吏。

周苛,泗水卒史。

傅宽,魏骑将。

申屠嘉,材官。

樊哙,狗屠。

周勃,丧礼上吹哀乐的,平时织席子。

灌婴:卖布的。

夏侯婴:驾车的。

陈平:无业游民。

韩信:无业游民。

但就是这一群人,重新建立了西汉王朝,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称之为“布衣将相之局”,“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和其他诸侯相比,这样的出身当然先天就有劣势,无论是整个集团的威望、号召力,还是成员们的眼界、能力等素养,都比不上六国贵族。不过他们有两点优势,是项羽等贵族无论如何比不上的。

首先是对底层民众的了解。他们本身就来自普通百姓,都能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疾苦。楚汉战争中也就相对注重争取民众的支持,比如入咸阳后的秋毫无所犯,绝对会为刘邦大大加分。再比如,刘邦军之前也有过屠城,但之后改弦更张,开始注重保护百姓。民众的支持是刘邦集团胜利的根本原因。

另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对秦政的熟悉。刘邦本人,还有萧何、曹参、任敖、周苛等,都是秦国基层公务员,既体察民情更熟悉秦朝的制度,十几年的时间足够他们认识到秦政的先进性,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就有意识的在军中推行军功爵,樊哙列传里就明确记载了他每一战斩首多少、得哪一级爵。立国之后,刘邦集团更是毫不犹豫地原样继承了秦制。这种政治眼光,是包括项羽在内的哪个六国贵族都办不到的。

相比而言,他们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缺陷,都是可以通过锻炼得到弥补的。所以说,题目中说这些人都是治国大才,倒不如说他们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并在长期奋斗中得到了持续的成长。

8

刘邦的狐朋狗友中,只有萧何有治国大才。其他人打天下可以。治国不行。

后来的治国大才,有从项羽处弃明投暗,也有归顺刘邦的。

9

我们先来看一看刘邦的朋友圈,都是些什么人?

萧何和曹参是当地的地方官吏。萧何的职务相对高一点,负责分担县衙的日常事务和往来接待。曹参是管理监狱的一个低级官员,文化水平不高,功夫还可以,对领兵作战有一些经验。

刘邦的妹夫樊哙,是一个屠夫。平时在乡间也就是杀猪卖狗肉。力大无比,有些拳脚功夫,对刘邦非常忠诚。

周勃和刘备一样,都是编草席的。这个职业很难吃饱饭,所以他还兼职,去丧礼上吹箫,挣点外快。

夏侯婴是一个管牲口的,因此对牛马管理比较有经验,所以经常亲自帮刘邦驾车。

卢绾刘邦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忠厚老实,最听话的一个。

这些人都处在当时社会的底层,最终却因风云际会,共同成就一番大业,成为青史留名的人物。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跟对了人。

我们经常说,选准行业、进对公司、跟对人是人在找工作中间的三件大事,尤其是跟对人最重要。

比如说你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你跟了共产党,将来可能就是开国元勋;你跟了蒋介石就只能,流亡台湾;你跟了汪精卫就只能是汉奸可民族罪人。

因此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重要。如果你大学一毕业就跟了李嘉诚,或者马云,就很容易成就一番大业,至少能够赚到不少钱。如果你跟了一个小老板,就只能勉强养家糊口,活在社会的边缘。

刘邦的这些狐朋狗友之所以能够最终发达,就在于他们相信跟着刘邦不吃亏,至于能不能成大事不知道混口饭吃是没问题的。而刘邦天生就是人中龙凤,成就一番事业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些人跟着刘邦就是跟对了人。他们和刘邦相互成就了对方,共同创立了汉朝,给我们留下了汉族的这个名称。

另一方面,我们永远要记住陈胜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人的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努力。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在起点落后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弯道超车的能力,和持续学习进步的意愿。

刘邦在沛县老家时,狐朋狗友应该很多,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人。

那些人到哪里去了?要么战死了?要么跟不上形势发展,被社会淘汰了。

而萧何曹参这些人却能根据形势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超越自我,最后登上人生巅峰。

如果你是阿斗,就算有十个诸葛亮辅佐提携你,也没有用。因为阿斗就是一个不上进的家伙,就算上帝也救不了他。

我们活在这个年代,也非常需要向刘邦的这些狐朋狗友学习,出身低不要紧,学历低不要紧,要紧的是要有一颗上进的心和强大的行动能力,不断推着自己向上走,最终会遇到最好的自己。

10

其实这些人都应当感谢刘邦,都是在刘邦的关怀、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就象马云当年创业期的手下的“十八罗汉”。当时他们的能力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一子出家,七祖升天”,最终也能做到笑傲商海。所以说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现实的,只要有发展、待遇好,不会看领导是不是出口成“脏”、赌博、婚外情。

史书上说刘邦一天吊儿郎当、无所事事,到处瞎晃,不过饭局酒局不断,什么人都结交为朋友,在沛县黑白两道都很吃的开。这样的人放在今天,一定是个“社会人”,还是大哥级别的。但在刘邦时代,他这样的人有一个很牛的叫法————————游侠。

刘邦四十七岁还在混社会呢,可以说什么样的人没见过?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做为沛县黑社会大哥,其人的情商可说是超高的,多年带领黑社会小弟时所练就的御下能力超强,用书面上说法就是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

刘邦善于用人特长的领导,尽力做到人尽其用,而且一旦有成绩马上果断提拔。

如比像韩信,在其它地方怎么混都不被人重视,想出人头地太难了,投奔刘邦来了,即使韩信过去只当的是下级军官,在刘邦手下要求还不低,不过试用期还没过,刘邦感觉他真的有本领,几下子就提拔成实权大将军,只要有能力,不愁好待遇。

比如六出奇计,一统天下的陈平,有一次查实了陈平收受贿赂,证据确凿。正常处理一定是降职、关起来,抄家。要刘邦却反而给了他四万两金子,用其心机发挥特长,去到敌人营地行贿对方重臣去。

比如当时起家就在刘邦身边的小弟樊哙,身手不错,刘邦用其勇武,你看他每一次打完仗,所有功劳一丝不错的记下来,杀人了几个敌人,都是什么级别,没事就时不时再给点意外的奖赏啥的,这样奖赏被赏的人满怀自豪,别人看着也口服心服。

刘邦做为领导,懂得量材为用,所有前期后期的追随者也全都得到了好处,并且在追随的程中自我能力得到的飞速发展,这才都成为一代“牛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