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米放久了会有虫子,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虫子都是哪里来的呢?

米放久了会有虫子,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虫子都是哪里来的呢?

2020-07-31 04:34阅读(430)

米放久了会有虫子,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虫子都是哪里来的呢?:大米生虫子在以前是很常见的事情,主要发生在储存了2到3年的陈米中,我曾经见过有人用这个来作为反

1

大米生虫子在以前是很常见的事情,主要发生在储存了2到3年的陈米中,我曾经见过有人用这个来作为反驳进化论的“证据”,觉得大米里的虫子就是出于某种“神奇”的变化才产生的。

这确实在很久以前很难理解,毕竟大家都觉得大米倒进米缸、罐子里面的时候没看到有虫子,也不是敞着口存放的,可以是放久了这个虫子就出现了。而且几乎家家户户米缸出现的都是差不多的虫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么这个虫子到底是什么?是从哪来的呢?】

其实这种大米中的小虫子学名叫做米象,也有着蛘子、牛子、蛀牛子、谷牛之类的叫法,虽然它好像总是那么“来无影去无踪”,但其实就是一种小甲虫而已。不只是在大米中会有米象出现,玉米、小麦、高粱等储存的谷物中都有机会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而米象的出现也不是多么“神秘莫测”的事情,就是大米被它的虫卵寄生感染了而已。毕竟这种小虫子的分布十分广泛,而且繁殖周期很短,一个世代不超过2个月的时间,气温越高它们的繁殖速度就越快,在广东这样普遍比较温热的气候下,米象甚至能达到1年7代。米象的成虫可以躲藏在谷仓、树皮、田埂边、较松的泥土等等地方过冬,等发现粮食之后就会用甲虫特有的口器将米粒啃噬开,然后在里面产卵,再分泌出一些粘液来封住米粒,从外面粗略一下看几乎是看不出破绽的。

所以米象的来源可以说是防不胜防的,有可能是储存环境不严密被成虫爬进去了,也有可能是有部分大米在很早之前就被藏了虫卵。

米象为什么这么难以被发现呢?

这个原因其实很好解答,只要了解一下这种昆虫在不同时期的形态就清楚了:

  1. 米象的成虫只有0.9到1.5毫米左右,不过它是黑色或者褐色的,还比较容易被发现,但是其所产的卵颜色一般是乳白色的或者是半透明的颜色,就算是混在大米里也不太容易看的出来,而且卵的大小只有不足0.3毫米宽、0.6毫米长,有些还是被埋藏在大米颗粒里面的,这就更难被我们肉眼所看到了。
  2. 在这之后经过1到2周的时间左右卵会孵化出米象幼虫,这个幼虫虽然体型相对大了不少,有3到4毫米左右,但依然是偏乳白色的,同样不容易被人看到。而且这个阶段的幼虫会啃噬蛀入米粒里面大量进食,也不会暴露在外面。
  3. 在幼虫经过1个月的“胡吃海塞”之后会开始化蛹,这个蛹依然是跟大米差不多的乳白色,而且蛹的体积比幼虫还小一点,所用我们同样很难观察到。
  4. 经过7到10天的化蛹之后,米象成虫就羽化而出了,就是我们看到的那种1毫米左右长短,颜色是黑色或者褐色的样子,直到这个时期它们才变得很容易被我们发现。

所以综上所述,米象这种小甲虫并不是突然出现在大米中的,可能就在大米还长在稻穗上的时候,就已经被米象在里面产卵了。因为米象幼虫在各个阶段都有着比较有效的保护色,再加上它本身就很微小的体积,所以基本都是等到其发育成颜色醒目的成虫才被我们发现,这就是我们总觉得米象“神出鬼没”的原因了。

不过说到底米象也是一种侵蚀粮食的害虫,我们应该怎么预防、消灭它呢?

其实现在买到比较优质的新大米是不怎么用担心米象这种小虫子的,一般米象多出现在2到3年的陈粮里,而且现在一个全密封的家用米桶也才几十块钱而已。所以只要确保买好粮,储存得当就基本都可以避免出现米象的问题,我已经好多年没在大米里见过这种小虫子了。

但如果大米已经生了米象,那么比较靠谱的方式是将米在阴凉的地方摊开了,由于米象成虫本身就喜欢高温讨厌低温,适宜生存的温度差不多在30到33℃,所以当处于阴凉角落的时候,它们就会自己爬出去寻找温暖的地方,然后将大米筛一筛,被蛀了的米粒比较轻会被筛除去。

·注意:除非特别暴烈的阳光长时间直射,否则对于米象成虫的杀伤力很有限,不过这种暴晒的方式会剥夺水分,倒是有可能杀死米象的幼虫和卵,所以可以先在阴凉的地方逼走米象成虫,筛掉被虫蛀的坏米之后,再以暴晒的方式杀死可能残留的虫卵。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也可以用低温的方式杀死米象,基本上将大米冷冻2天就可以完全将其灭活了,不过这个方法局限性比较大,家里的米太多就不行了。所以一般家里一次买米只要够1个月吃的就可以了,现在采买食物很方便,家里实在没必要囤积那么多。

如果就是喜欢在家里多买点大米屯着慢慢吃,那么可以用干净的纱布包上一小把花椒埋在米里面,或者是埋几瓣大蒜也可以,利用这些具有天然刺激气味的辛香料来驱赶米象。

以上就是这次关于大米里面的虫子米象的内容了,如果有所帮助的话,恳请帮忙转发和点赞!

对于美食、健康饮食和美食趣闻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

2

大米里生的小虫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曾经看见过,毕竟这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哪顿餐都离不开大米(小编老家东北的),这个小虫在不同的地域叫法可能不太相同,有米象、谷牛或者米虫,虽然名字还挺文艺的,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全变态昆虫,尤其是在陈年积攒的储藏谷物中居多。

好多人可能感觉大米吃完都是密封起来的,这些小虫子都是哪里来的哪?实际上在这里并没有多么神秘的地方,也没有诡异事件的发生。之所以生小虫子就是因为有虫卵的存在,米虫是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只是成虫体型本身就不大,平常我们的大米储存也并不是严格的密封,有些米虫是藏在潮湿地带最终进入到米袋的,最终嗑开米粒一是吃、二是为了产卵。这样有的时候即使成虫被清楚了,实际上还可能有卵的存在,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生米生虫的事。

实际上还有部分大米就是带着虫卵进入到我们家门的,有的是在运输中有的甚至在谷物尚未成熟的时候。成虫会嗑开米粒,把卵产在里边,之后分泌粘液把米粒密封。就是这样的大米,让我们感觉很神奇有的时候即使不放久的米,米虫也是会无中生有的。

米虫的卵呈现呈现椭圆形,长仅为0.6毫米~0.7毫米,宽为0.28毫米~0.29毫米,卵为透明状乳白色。而幼虫的体长大约2.5 毫米~4.5 毫米,因此我们只有在米虫幼虫阶段可以看见它们。这个时候需要把生虫的大米铺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这些小虫子就会四散而逃了,当然速度是极慢的。在幼虫之后还会经历变化到蛹,最后才是成虫。成虫有的时候就会自己跑出米袋隐藏起来,而买回家的新米,这些跑掉的成虫很可能会再次光顾。
米虫具有喜爱潮湿和负趋光性的特点,因此个人家储存大米,长时间吃不没就要阳光下晒一下晒,不要给它们潮湿的环境。如果是大批量的储存,那么就需要更专业的喷洒药剂或者磷化氢熏蒸。

3

家里的米存放时间长了就会生出米虫来,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温度高湿度大在这种环境下存放的米更容易生虫子。记得小时候,妈妈让我做饭,在淘米的时候就发现米里面有黑色的小虫子,后来也在其它米里面看见过白色和黄色的虫子。我们买回来的米并没有看见虫子,为什么存放一段时间就生虫子了呢?这些虫子是哪里来的呢?其实这些虫子的来源有2个途径,一个是在米还没有加工的时候就被虫卵感染了;另一个是在加工或者存放过程中被虫卵感染了;不同的植物会被不同的虫卵污染,所以各种不同的米生出来的虫子也不一样。



在米还没有被加工的时候,也就是说是在地里还没有收割的时候,就已经被一些昆虫把卵产在了粮食上面,在我们加工成米的时候,这些虫卵会跟随米一起被包装起来,因为虫卵特别的小,所以不容易被我们发现,在我们把米买回来后,当外界的环境适合虫卵孵化发育的时候,虫卵就会生出虫子来,特别是在春夏季节,温度湿度都很适合虫卵的发育,所以我们就会在米里面看见虫子了。

有的时候,在我们家里或者经销商的库房里,会有虫卵存在,虫卵发育成成虫后,也是会在加工后的米上或者米袋上产卵的,这些虫卵再周而复始的发育成虫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米面加工厂的机器会粘附米的残留物质,这同样会引来米虫和米虫的产卵,然后随加工的米进入包装袋。

好了,现在知道我们吃的米里的虫子是怎么来的了吧。

4

(结尾慎看,容易饿)这个虫子比较常见的有两种,黑色的米象(也叫象鼻虫),白色的米虫。

大米里边常见的虫子是黑色嘴巴尖尖跟米粒大小的虫子,象鼻虫(自觉想到火影里的那只象鼻虫的,请自觉站队别暴露年龄)。大米在地里的时候就已经被产上卵了,加工肯定是弄不掉的,因为它的卵在米粒上。等到后边储藏环境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就开始孵化出来了。再有一个虫子是白色的米虫,在小米中比较常见。这个是蛾子的幼虫,除了一方面是从地里来的,还有一方面是米在存放时没有密封好,进去了蛾子,在里边产了卵。不知道有没有人见到过这样的情况,打开小米袋子的时候,里边有好几只小蛾子在里边,那是米虫已经“长大成人”了。

其实这问题也好解决,新买回来的米在冰箱先冻一段时间,杀杀虫卵。别把米放在高温的地方存放,注意保持密封。再有就是别一次买那么多,少买,吃完再买。

其实,这些虫子大部分都是蛋白质,营养比较丰富,还健康鲜嫩(那是人家娃娃,能不鲜嫩么)。如果煮稀饭,在上面的汤中,飘着满满的一层,加点盐,用汤匙舀着吃,不失为一道营养丰富又健康美味的佳肴(厕所在哪,我先去吐会)。


5

大家好,我是农村来的坐家!

欢迎大家来围观,今天的话题是,米放久了会有虫子,那么问题来了,那些虫子都是哪里来的呢?

米里的虫子是什么呢?


首先,所谓虫是指大米里的蛀虫,称为米象。一般我们在谷物中会发现它们,因为繁殖速度快,所以,发现有米象时,往往会有很多很多只。

因因此,米象也是谷物中主要的害虫之一。其主要寄主在玉米、稻米、小麦、高粱、面粉、等各种贮藏的谷物中,木地板的家庭出现的也较多。

米象是从哪里来的呢?

接着,米象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突然就出现一大堆的。

因为,米象一开始形成时是和米一样的颜色,为乳白色的,再者,一开始米象会钻进米中吃米,所以,人们很难发现他们的存在,往往都是等米象形成10来天,成型了长成黑色的虫子样,才发现它的存在。

有时,米象是早早就粘在了米上,我们没发现,有时是后面放久了,气温等原因导致出现的,并且让它们快速繁殖了。

怎么预防呢?

然后,发现米象也不要太着急,更不要以为全部的米都得扔掉了哦。

第一,我们可以把米拿出来,放在太阳下晾晒,米象怕高温,就会纷纷从米中跑出来,有的也会被晒死。

第二,洗米的时候注意一下,米象和被米象吃过的米,都会浮起来的,哪些浮起来的米和米象倒掉,其他就照样可以吃。

第三,用米椒或是蒜头包在无纺布里,放进米缸,就可以驱赶米象。

最后,要不是自己种稻谷的,平时买米的就不要买太多,买够一个月的量就好了。这样不存放太久,一般也不会生米象。

感谢大家来围观,期待大家去扩散和关注一下我!谢啦!

6

本人做中药质量,长年和这些打交道。蛘子,又叫米象。米里之所以会出虫,是因为虫卵本就在米里。只要温度,湿度合适就会出虫。如何避免?一般中药在出厂前,会有一个过“火”的过程,指的是通过,炮制,晒,烘,能够杀死虫卵。(以前用磷化铝熏蒸,但因为毒性,现在不太使用了)食用米因为没有这个过程,所以虫卵难以避免,解决只有三个方法,一是减少每次购买数量,避免长时间存放,二是尽量不超过18度。虫卵在20度左右开始孵化,活跃。三是米中放花椒(用茶叶滤袋包好)这种方法属于对抗养护,纯天然,推荐。

最后说个有趣的事,一次薏苡仁里出了很多蛘子,水洗后晒,所有的蛘子会朝北爬,我当时惊呆了,查不到任何资料,但是真事,我估计可能和地球磁场有关。


7

水稻出差过程中出现的虫子一般是指米象虫(学名Sitophilus oryzae),米象虫常见于水稻粮仓和加工厂,它们也会寄生在小麦、燕麦、黑麦、大麦、大豆、葵花籽、大米和玉米上。米象虫有咀嚼式的口器,最显著的特征是很长的鼻子,成年稻象甲呈红棕色,胸部有不规则的凹坑,翅膀上也有四个光点。米象虫幼虫期无腿,乳白色,头小,在蛹阶段的象鼻虫和成虫才有鼻子。

大米中之所以会有米象虫是因为米象虫的卵一开始就存在于米中。

米象虫产卵在谷粒内部或缝隙中,雌米象虫可以用强有力的下颚在谷粒上钻一个小洞,通过这个小洞产下一个卵,然后用一种凝胶状物质堵住这个洞。雌米象虫每天产约4个卵。在它5个月的生命中,它总共产了250-400个卵,这些卵可在三天内孵化。

在适宜条件下(通常8 -9月份),在谷粒内部的卵可以在3-4天内孵化成幼虫,卵孵化成幼体后,米象虫进入幼虫阶段,幼虫向谷粒中心移动。幼虫在谷粒里进食18天左右。幼虫是米象虫生长的唯一阶段,在大米内部,米象虫逐渐变大并成熟,角质层变硬,并定期蜕皮。米象虫幼虫成长需要消耗自身重量的几倍米,是米象虫破坏性最大的时期,因为它们贪婪地吃谷物,以淀粉为食,将谷粒掏空

之后米象虫幼虫发育成蛹,蛹期为6天,不进食,蛹被包裹在幼虫建造的茧中。蛹阶段的米象虫体内和体外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最后,米象虫发育成熟从羽化孔中钻出来。

米象虫成虫体长0.2-0.5厘米,刚一出现,成年象鼻虫就准备繁殖。成虫可以移动并深入到大米中,广泛传播。米象鼻虫可以飞行,可以飞到附近的稻田并感染成熟的谷物

米象虫最早起源于印度或马来亚地区,随着大米贸易的发展,米象虫已遍布世界各地。米象的生命周期和一年内完成的世代数取决于天气条件,如温度和湿度。米象虫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6-30摄氏度,相对湿度为70%,整个生命周期大约在几周内完成,在印度米象虫一般在一年内繁殖5-7代。米象虫是储粮害虫中最具破坏性的害虫,对储粮造成严重的破坏。米象虫害会导致谷物受热和水分增加,甚至可能导致发芽。

8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其实是我很小的时候就想弄清楚的问题,以后慢慢的长大了,出来工作以后却很少再能想起这个问题,今天看到这个问题,感觉有点特别。

就现在的我认为,米或者是粮食放久了就会出虫子,应该是因为这些虫子的卵应该在量实力,只是在这些粮食新鲜或者经常翻晒时,孵化的时机不成熟,在粮食放久以后,可能会产生某种气味或者物质,会被这些虫子的卵感受到,而促成这些卵的孵化,所以就有了这些虫子。

其实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这些卵估计能感受到新米可能变化的因素比较多,比如会很快搬运地方,或者被吃掉,或者被加工。如果放时间长了,虫卵就可能会感觉环境已经稳定,可以繁衍来养育后代,所以就纷纷孵化出来。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关注,共同探讨。

9

答案是:“一部分虫子是从米粒中生出来的”!

或许你想说,米粒怎么会凭空生出虫子呢?

当然,不会无缘无故生出“虫娃娃”。其实,这跟另一个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荒山野岭新挖了个池塘,明明没有放鱼苗,为什么一年半载后就有鱼了,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

两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毕竟不是石头吸收了日月精华,天地灵气!就能蹦出个孙猴子的!神话可以天马行空,但科普得实事求是,本文将浅谈分析下原因。

米是怎么生出虫子的

——第一部分虫子的由来

正确的说大米是那些虫子的“养父养母”,真正的“亲生父母”是米虫。

米虫是咱们老百姓给它起的外号,中文的学名则是米象,原名为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可以说是一种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昆虫,只要有谷物的地方,就有米虫的身影。

成年米虫在繁殖下一代时,会选择合适的谷物,把谷穗外壳咬开将其虫卵产入,随后嘴吐白沫,不对,是吐出粘液把缺口封上。

通常卵的孵化期在两个礼拜之内,这期间若是没有药物侵袭,或者没产业化加工。那么便会顺利孵化成幼虫,之后便钻入米粒中隐藏起来了,等待天时地利的一刻,快速发育起来。

越是气候温和、空气潮湿,幼虫期跨越成年期的速度愈快。这也是为什么在南方,特别是两广地区,相对比较常见的原因。

现在恍然大悟了吧,明明米粒看着挺正常的,有时还是会生米虫,而那些陈年旧米更不用说了。就是因为米粒本身早就携带着幼虫了,只不过肉眼很难看到,毕竟就一丁半点,还是米白色的。

——另一部分米虫的由来

幼虫到了成熟期,变成了我们平时见到的模样。这段期间米虫散发出的信号素,能招引躲藏在阴暗地方(墙角、地板缝隙……)的同类前来同亨食物,以及配偶繁衍后代。

如果不及时处理,大米可得损失不少。

去除米虫的三大绝招

1、熏制法:把大蒜和花椒放纱袋里绑紧,放在米上方。目的是利用大蒜含有的大蒜素,以及花椒含有的挥发油、香茅醛物质,散发出来的气味,熏跑米虫。需要注意的是,大蒜和花椒的量不用多,否则大米会有异味。

2、冰冻法:把已经长了米虫的大米,用保鲜袋分成多袋并扎紧,放入冰箱冷冻一天,能把米虫全部杀死。要用到时取出清洗,米虫会浮出水面,多洗两遍就干净了。

3、干燥法:注意不是拿去暴晒,不仅没有效果的,而且大米的口感会变得非常差。正确的做法是,用干燥剂放入米袋、米缸中,驱虫的效果出奇的好,还没有异味。提醒下,干燥剂不用特地去买,只要我们把吃的紫菜、饼干之类中的干燥剂保留起来就行了。

还有更简单直接的方法,在夏天,一次不要购买过多,预算能半个月吃完就行。

佘小厨(完)

10

大米里出现虫子,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米虫指的是大米里的蛀虫,学名叫米象,又被称为象鼻虫。这是一种繁殖速度非常快的害虫,除了在大米中会出现,在小麦粒、玉米粒、小米粒等谷物中也时常出没,让人非常烦恼。米虫会吃掉谷物,将谷物掏空,但米虫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它们只以谷物为食。

为什么虫子会出现,一般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人们收获粮食的时候,那些脱了壳的米粒已经带上了米虫的卵。大米中含有的水分非常少,米虫的卵不会孵化。但是,储存大米的环境变化,就会给予这些米虫生长发育的可能。当存放的大米的环境温度达到20℃-40℃,湿度达到65°-95°时,米虫的卵获得大米的淀粉、蛋白质让米虫很快生长发育。

粮仓

第二个原因,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让米虫隐藏在米缸、米袋里。中国人每年都会有除尘的习惯,在除尘的时候,米缸、米袋等一系列容器都会被清扫,但是稍微不注意,就会被米虫钻了空子,隐藏在容器中。买回来的新米倒进容器里,气候又相对适宜,米虫就会开始繁殖。

米桶

长了米虫的大米或其他谷物还能吃吗?

答案是可以吃的,因为米虫对人体没有伤害,去除掉米虫后,谷物还是可以放心食用。而且,在目前的技术看来,米虫并不能完全杜绝,发现少量米虫,只要把米虫去除掉就可以了。去除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将大米装进袋子里,放进冰箱冷冻,24小时候,米虫会被冻死变成黑红色,将米虫挑出来就可以了。

如何防治米虫?

想要杜绝米虫的繁殖,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一些有挥发物质的食材。比如说生姜、大蒜、花椒、白酒等食材,这些食材散发出来的“辛辣物质”能够驱散米虫,不仅能让大米带上特殊的香味,还能杜绝米虫的出现。不过有一个缺点,就是有很多朋友不喜欢米饭里有生姜、花椒、大蒜的味道。

防止米虫

生姜

防治米如果不喜欢味道辛辣的食材,也可以用橘子皮和干海带来驱虫。橘子皮本身的清香味,老少都能接受,可以驱除米虫。干海带的效果更好,不仅能够杀虫,还有抑制霉菌和除湿的功效。只要在米袋或是米缸里放上两片干海带,米虫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而且大米也不会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