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重臣。
司马懿生命后期,成为掌控朝政的权臣,尽管在其生前没有造反,但司马氏最终篡夺了曹魏的政权,与司马懿后期专权擅政具有绝对关系。
为何曹操、曹丕、曹叡不提前杀死司马懿,而让他在曹叡去世后有机会独霸朝政,让司马氏造反了呢?
一起来看一下这个过程。
01
司马懿的老谋深算,远在曹操意料之外。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晋书·宣帝纪》记载,建安六年(201年),也就是曹操在官渡战胜袁绍的第二年,河内郡举荐司马懿为计掾。当时,曹操担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就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看到汉朝国运已经衰微,又不想在曹操手下混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不能起居,无法出仕为官。
曹操不信,就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果然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的患了风痹病一样。
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除了有人给司马懿通风报信、串通一气之外,那就是司马懿早已料定曹操会派人来暗探。此时,司马懿年仅二十三岁,而曹操(155--220年)已经四十七岁了。由此可见,司马懿是如何老辣,深不可测,超出了曹操的预料。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后,便强迫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前去征召的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害怕被杀头,只好出来做事。
风痹病,在中医学上是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肢节痛疼或者麻木的病症,严重者不能行走,只能卧床休息。
就今天的医疗条件也很难治愈,就司马懿的病情如此严重,治好是很困难的。
但装病装得了一时,但不可能装得了一世,曹操肯定知道了司马懿是在假装。
曹操之所以没有跟他计较,可能出于几方面考虑:
第一,既然不乐意为官,那就算了。曹操还处在打拼阶段,庙太小不好强人所难。勉强出来,也不会实心实意的替你干活,这跟放关羽走人差不多的道理。愿意革命的就留下,不愿意革命的发路费走人,革命自愿。
第二,曹操爱惜人才,就因为这个把他杀了,有损自己的名声。
第三,曹操手下人才济济,也不差这一个干活的人。死了张屠户,岂能就吃带毛的猪。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做了丞相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叫你出来就必须出来,再装就杀掉。这跟杀华佗是一个道理,朝廷征召必须服从,否则依律就可以治罪。
曹操已经成就了霸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藐视朝廷就是藐视曹操。曹操是不能再容忍的,不管你司马懿比诸葛亮是不是更厉害,曹操没那个心思三顾茅庐。
曹操仔细研究了司马懿的胳膊腿,看到都好好地,再仔细观察了其面相,就得出了鹰眼狼顾的结论。
曹操让郭嘉给司马懿相相面,郭嘉说:对司马懿要控制使用。
郭嘉临死前,对曹操建议:“如果掌控不了,就直接把他杀掉。
曹操自以为天下枭雄,一个小小的司马懿是翻不了天的。
司马懿更清楚曹操的心思,一直保持高度的低调,夹着尾巴做人。
曹操珍惜司马懿是个大才,“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君臣彼此相安无事。
02
曹丕委司马懿以重任
司马懿入仕之后,曹操让他与太子曹丕往来游处。曹丕跟司马懿关系很好,在曹丕被立为太子及许多重大问题上,都支持曹丕,深得曹丕信任。
但曹操对司马懿还是不放心,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将来会干预你们的家事。”
当时,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都是曹丕的死党。
曹操是政治家,既然将来要把江山交付给曹丕,曹丕的人就交给曹丕处理吧。曹操不会像对待杨修、崔琰等人那样,仅凭“鹰视狼顾”之相和郭嘉的遗言,就剪除司马懿。
但一定也会提醒曹丕,要控制使用司马懿,掌控不了就直接杀掉。
曹操也相信曹丕能够镇得住他,曹丕也自信没有问题。
曹丕一直很器重司马懿,而且委以重任。
03
托孤大臣司马懿
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重。临终曹丕托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为辅佐大臣。
曹丕特别叮嘱太子曹叡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一方面是出于对司马懿的信任,另一方面,有曹真等托孤大臣制衡。同时,曹丕对于曹叡还是很有信心,相信曹叡能够控制司马懿的任用。
曹丕是否也像曹操那样,提醒曹叡要控制司马懿,不得而知。但从曹叡继位以后君臣关系来看,司马懿并没有过失,依然是处事十分低调。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突然病重。临终时,曹叡把司马懿火速从前线召回。
司马懿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的路程一夜之间赶回来,径入嘉福殿拜见曹叡。
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司马懿满眼流泪,曹叡拉着他的手说:
“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曹叡的意思是说,我不行了,拜托你跟曹爽一起辅佐年幼的太子,可不要三心二意哦。否则,将来到了那边,见了面不好说话啊。”
就当时的情况看,并非曹叡对司马懿多么信任,反而有些不放心,但也是无奈之举。
第一,司马懿是曹丕托孤重臣,有言在先,不可以随便听信谗言,处置他。
第二,司马懿一向韬光养晦,辅佐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尽心尽力,曹叡没有理由将司马懿一起带走。
第三,事发突然,曹叡没有时间妥善地处置托孤之事。
曹叡病危时,欲立燕王曹宇为大将军,托付后事。希望曹宇跟司马懿一起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
曹宇做事一向谦恭、低调,没有野心,于是推辞。曹叡听从中书刘放、孙资之言,改立曹爽为大将军,与司马懿共同辅政。
也有说法是,刘放、孙资把持中书省,擅权跋扈。曹肇等人放言,一旦掌权就要收拾二人。刘放、孙资惧怕,就逼迫曹叡改立与之关系比较好的曹爽为大将军。
总之,曹叡托孤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幼主曹芳,也是无奈之举。
第四,曹叡对曹爽并不放心。
曹爽(?-249年),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大司马曹真长子,三国时期曹魏宗室、权臣。曹爽是大司马曹真的长子,曹真死后继承了其父爵位。曹爽自幼以宗室身份出入宫廷,做事谨慎持重。但曹叡认为,曹爽不学无术,并没有多少本事。
出于无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作为托孤大臣,也只得勉强为之。
在这种情况下,曹叡如何再杀司马懿哪?
八岁的曹芳继位后,拜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驻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起初,曹爽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也以曹爽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后来,曹爽听从亲信丁谧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乘机削夺了司马懿的兵权。
曹爽开始独专朝政,日益骄横跋扈,最终导致了高平陵事件,曹爽被杀,司马懿控制了朝政。
试想一下,如果曹宇为大将军,与曹爽、司马懿共同辅佐朝政,或许就不会出现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事情;
如果曹爽能够与司马懿和平共事,不忘初心,一心辅佐曹魏幼主,或许也不会出现司马氏篡魏的情况;
如果不是高平陵事件,就曹爽的发展趋势,恐怕很可能也会废掉曹芳,自立为帝,只不过政权还是姓曹罢了。
由此看来,不清楚曹丕临终是否嘱咐曹叡要控制使用司马懿,但曹叡临终最不放心的并不是司马懿,而是曹爽。史实也证明曹爽的确不能令人放心。
在这种情况下,曹叡希望司马懿牵制曹爽,也就不会把他杀掉了。
晋朝能够替代曹魏,根本是起因于司马懿的专权,司马懿被后世诟病也源于此。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晋朝后来的贾南风之乱和八王之乱,司马懿的后世子孙能够施行仁政,晋朝长治久安,那么司马懿就是千古一人。
没有必要去替司马懿洗白,但历史应该更准确地定位、评价司马懿,或许对后世更有教益。
上网一查,就可以看到,对司马懿的评价是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晋朝奠基人。这个评价应该是很高了,也是公允的。
所以,也不必先入为主,带着司马懿就是“鹰视狼顾”、绝世奸臣的有色眼镜,去看这段历史,或许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