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56年制订了十二年规划,其中飞机和导弹,到底先研制哪一款?两难相权取其易。

在当时来说都不容易,尤其飞机,就更不容易,材料就是一个大问题,而且飞机作为载人工具,本身要求可靠和安全,材料需要重复使用,需要更多时间积累。

争论大,需要有人站出来拍板,最终的结果都知道,钱学森钱老,作为国防工业研制的带头人,面对重大研制方向,勇于承担责任,更为少走弯路,率先提出了先发展导弹的建议,由此揭开了我国发展导弹的历史。

当一切成为历史,回过头来再说这件事,网友们关注一样事,我们是否如钱老决心,少走了弯路呢?从我们发展的成就来说,看来是对了。

导弹材料本身不比飞机复杂,解决了制导难题,一切皆可迎刃而解,实事上也正是这样。现在的争论,似乎搞导弹顺理成章,然在当时,想厘定技术迷雾并非简单,导弹就那么好搞吗?

作为航空和航天理论专家,工程实践的著名专家,钱老不仅是理论大家,也是工程实践的践行者,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话于当时决策具有重大辅助的作用,也见他受重用的程度。

当年有两座借苏联帮助建立起来的工厂,而导弹则完全处于一穷二白的技术状态,因是偏向于研制飞机者,倒不在少数。可是,我们要自已投入飞机研制,又是另外一回事,而导弹不然,难题不少,相对来说,要比飞机容易,不只是相对容易,而且也当年国防急需的。

导弹搞起来,与火箭相辅相成,有力推动了航天事业的进步。

最佳贡献者
2

飞机怕导弹,航空母舰怕导弹!

坦克,,,城市发电站,,,卫星,,

通通都是在导弹打击范围!

导弹是武器之王!

追赶国外军事力量之捷径!

????????

3

这是综合考虑了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以及长远效果做出的建议。

导弹是一次性的,而飞机是要反复使的。所以部件的质量要求和可靠性要求是有差距的。比如歼击机,歼七的机体寿命就是3000-4000小时,发动机的寿命900小时。期间要多次起降,飞特技,空战中就更多了,5-6G的大过载是家常便饭。而导弹保养期间只要保证那一次使用不出问题就OK了。所以,你说是搞导弹容易还是搞飞机容易?

而且,研究和试验导弹的花销也比飞机低。以风洞举例,东风5导弹的直径3.35米,歼七的翼展7.15米,歼六的翼展更大9.2米,歼八为9.34米。七十年代国内最大的跨超音速风洞不过0.6米,勉强能给东风导弹吹风,但是给歼八吹风那就不够看了。保持与东风5同比例甚至更大比例尺吹风的飞机模型至少要1.2米风洞才能容纳,而成本4倍于0.6米风洞的1.2米跨超音速风洞要到80年代才能投入使用。这就是为什么歼八、歼九发展得如此步履维艰甚至中途下马的重要原因。所以,当着急打仗的时候,是马上能用的家伙好呢?还是要继续等个十年八载还说不准的东西好呢?

最后,导弹的突防效果好,至今没有特别有效的对抗手段。美国的爱国者导弹在海湾战争被吹得天花乱坠,后来不是被狠狠打脸了吗?打脸的案例甚至来自关系最铁的以色列。而对付飞机的办法手段要比导弹多多了,导弹、战斗机、高炮等等不一而足。美国空军的装备和作战能力全世界都知道,和这个对手打空战是它最乐意的。所以,开片当然不能选择敌人最擅长的兵器。至少要选择与敌人差距最小的兵器吧?而突防能力强的弹道导弹则是连美国都没有足够把握防御的武器。这一点不光中国看出来了,朝鲜、伊朗这些国家也一样看出来了。

所以,钱先生的主张是高瞻远瞩。

4

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5天之后,在政协二届二次全体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了“向现代科学技术大进军”的号召,并要求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制订新中国第一个远大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12年规划)。

钱学森(图片来源 网络)

1956年3月,钱学森担任了“12年规划”综合组组长,并和任新民、沈元、王弼等人一起,主持参与了其中第37项任务《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的制订。

钱学森等在这项科学技术任务的说明书中指出:“喷气火箭技术是现代国防事业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喷气式的飞机,一方面是导弹。没有这两种技术,就没有现代的航空,就没有现代的国防。”

但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是优先发展飞机,还是优先发展导弹呢?当时曾有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飞机与导弹”的争论。钱学森态度鲜明的主张优先发展导弹。

钱学森是沿着美国航空航天历史轨迹走过来的人,他深谙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都是先有航空,后有航天,他自己也曾说过:“从航空的历史来看,导弹是五十多年来飞机发展的自然结果。”那么,钱学森为什么会有优先搞导弹的想法呢?

首先,从当时的国情来看,他认为短期内不可能在发展飞机上取得快速突破。

东北之行使钱学森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飞机的难点在于材料,而材料问题在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我国,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飞机要上人,所以对飞机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重复使用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每一个“性”都要攻关很长时间;飞机还涉及复杂的飞行员训练、地勤空勤等庞大的维护保障系统,均非一日之功,更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其次,从战略博弈的角度分析,发展导弹是战略取胜的捷径。

要想在十多年的短时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从有利的方向上取得突破。中国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如何不挨打,然后是如何还击敌人。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防御还是还击,导弹都有优势。钱学森认为,从技术上看,导弹技术并不比飞机更难,研制进度会快得多,况且导弹的使用是一次性的,相对飞机要容易解决得多,发展导弹技术唯一要解决的难题是制导问题,但这在短期可以突破。

钱学森又分析,从国防的未来发展来看,导弹结合核武器是必然之路。钱学森在与国家高层领导的接触中,敏锐地感觉到中国正在发展原子弹。他以一个火箭科学家的职业敏感,意识到要搞原子弹就离不开导弹,原子弹要真正形成战斗力和威慑力,必定需要导弹作为运载工具,二者必定会“两弹结合”。

归国时的钱学森,已经是集航空和航天科技理论、战略规划、工程实践和科学管理于一身的著名科学家。他曾亲身参加美国第一枚气象火箭“女兵下士”和美国军方第一枚原始型导弹“下士”的研制工作。他在火箭、导弹技术的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和质量控制等各个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钱学森对中国该不该优先发展火箭、导弹技术,能不能独立发展火箭、导弹技术的判断,是有科学依据和清醒的估计的。在这个可能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历史时刻,敢不敢挑战世界航空、航天发展的金科玉律?中国能不能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钱学森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能!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不走美国发展的道路,也不走苏联的道路,而要走我们自己的道路,我们可以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制造出自己的导弹。”

钱学森是个不太爱讲话的人,但是一旦他讲话,就具有相当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他在美国名校的讲台上练就了逻辑严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三大本领,又和导师冯·卡门一起游说过美国国防项目的投资人,懂得如何作科普宣传。所以,在“12年规划”会上经过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讨论和说服,他这一具有真知灼见的分析和意见,终于被大家接受。

于是,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就此确定。在国家12年远景规划中,“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被列入了57项重点之一,并有了以下明确的表述。

实现该项任务的途径:“必须尽快建立包括研究、设计和试制的综合性的导弹研究机构,并逐步建立飞机方面的各个研究机构。”

实现该任务的进度:“1963年至1967年在本国研究工作的指导下,独立进行设计和制造国防上需要的、达到当时先进性能指标的导弹。”

实现该任务的组织措施:“在国防部的航空工业委员会下成立导弹研究院,该院自1956年起开始建设,1960年建成。”

这一决策的预见性和深远影响,在以后的岁月里越发显现。钱学森善于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通过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来引领国防科技发展的能力,奠定了他作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地位。

5

1942年,德国研制成功了V-1型飞航式导弹和V-2型弹道式导弹并用于实战。此后美、英和苏联等国政府和学者都一度认为导弹将取代飞机(轰炸机),并采取了削减经费、合并企业或转产等措施,钱学森也持这一观点。

钱学森回国后,受周总理委托,撰写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56年2月17日上报周总理。所谓“国防航空工业”,实际上是指导弹工业。

也是在这一年,国务院成立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制定了《1965-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也就是著名的“十二年科学规划”。中共中央还决定制定国防科技发展规划,作为远景规划的一部分。

其中关于导弹(或火箭)与军用飞机的关系,参与讨论规划的专家形成了三种意见:

我国应全力研制导弹;

导弹与飞机研制同时进行,但以导弹为主;

前五年研制导弹,等导弹有了基础再研制飞机。

意见不统一,后来开会在讨论,争论之后与会者基本统一第二种意见。

到了1960年1月至2月,中央军委第六次扩大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的《国防建设工作纲要》提出了国防建设十大原则,第一条就是“应以原子弹、导弹为主,而已导弹为第一,并大力抓携带导弹的新式飞机、舰艇以及无线电电子技术的研究制造。”

在这一系列的讨论会议中,钱学森“力排众议”,坚持优先发展导弹,那么为什么他会持有这种观点呢?

当时新中国初建,我国的军功形势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继续拿出能顶用、有威慑性的武器。二是国民经济落后,国家财政非常吃紧,投入少见效快是对的。王猛科技更落后,从技术上将,先易后南也是不错的。

三是飞机的复杂程度要超过导弹,配套南渡更大,因而见效周期要比导弹长,特别是对飞机的投资明显高于导弹,先导弹后飞机,是对的,但不能只导弹无飞机。四是在国家资源有限的情况,钱学森作为火箭专家和导弹研究院的领导,积极为导弹争取资源加快发展,无可厚非。

另外,钱学森是科学家,技术是其主要视角,甚至是唯一视角。在钱学森的观点中,优先发展导弹是由科学技术在内的发展趋势决定的,因而与其他因素无关。

五十年代的中国,国力贫弱、人才匮乏,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所需资源巨大,航空与导弹的确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以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同等对待航空与导弹。而钱学森在1957年4月8日向聂荣臻汇报科院状况时说,目前已能造喷气式飞机,而在导弹生产上则毫无基础,所以应该以导弹为主。

而且,早在1955年,任新民等三位专家就撰写了《对魏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设》。11月,其修改稿通过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上报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受到建议后,彭德怀,黄克诚又专门指派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和钱学森详细分析了有关问题。11月25日和12月26日,陈赓和彭德怀分别会见钱学森时,都询问了中国能否造导弹的问题,可见在钱学森回国之前,高层对发展导弹技术就有迫切的意愿。

6

  要优先搞火箭工程  1956年春,国家搞12年科技发展规划。关于发展火箭与飞机的问题,许多人认为,重点应放在飞机上:因为当时苏联的洲际导弹都还没有研制成功,而我国尚无飞机制造工业。  归国不久的钱学森,力排众议,反复论证,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将大家陌生的“喷气和火箭技术”,列入12项重点项目最前面的4项,得到了优先发展。  1957年,钱学森又说:我有这个预感,因为我们的制度能使意志高度集中统一,这比自由化的美国更适合搞火箭工程。  由于半个世纪前的正确决策,使得今天中国的航天事业能够居于世界前列。  航天人不要惧怕失败  1992年3月22日,中国研制的“长二捆”运载火箭发射另一颗“澳星”时意外受挫。  钱学森说:不要以为受到挫折便是坏事,不要以为鲜花、掌声、赞扬是科学家的生活。科学家往往与千万次的失败结为伴侣。依我看,从事航天科技事业最不惧怕的应当是失败。这种失败首先是同火箭结构上的复杂性分不开的。要使得火箭的可靠性达到99.9999%,也就是说,抽取100万个零件,不可靠的不能多于一个。航天事业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成功时常与失败相伴,辉煌与挫折相随,这就是航天人应当面对的现实  抗议科技界的“老头子制”  80年代,钱学森热情支持山西张沁文,协助他研究并写成了《农业系统工程》文稿。稿子发表时,钱学森反复坚持将自己的名字署在张沁文后面。钱学森说:发明权主要是你;以你我年龄而论,你应居第一线;我对于我们国家现在流行于科技界的“老头子制”颇为反感!用这个机会表示一下,也是抗议这一不合理的东西。  我决不会忘记,是您启示我  1993年5月3日葛庭燧(1913-2000)教授80寿辰,钱学森在贺信中说:“我决不会忘记,是您启示我早日从美归国,为新中国服务。”  这是怎么回事?  1949年4月5月,南京上海相继解放。钱学森收到芝加哥大学研究员、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葛庭燧来信,信中说:“以吾兄在学术上造诣之深及在国际上之声誉,如肯毅然回国,则将影响一切中国留美人士,造成早日返国致力建设之风气,其造福新中国者诚无限量。弟深感个人之造诣及学术地位,较之整个民族国家之争生存运动,实属无限渺小。弟虽不敏,甚愿追随吾兄之后,返国服务。”  之后,就发生了本文头一段的故事。

7

导弹是战争中中远程打击的最先进的运载工作。在现代战争中,传统的作战方式逐渐被导弹的精确打击所取代。从美国的南联盟和海弯战争中可以看到。导弹是现代战争最有效的远程进攻性武器之一。也是远程作战的最佳手段。钱学森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极出的贡献。我国的東风系列导弹,红旗系列导弹为我国的战略打击力量和防卸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我国的各型导弹无论从数量到质量是世界上第梯队的。有的甚至是领先世界。

8

考虑到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和长期影响,这是一个建议。导弹是一次性的,而飞机必须重复使用。因此,组件的质量要求和可靠性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以战斗机为例,J-7机体的寿命为3000-4000小时,发动机寿命为900小时。在此期间,有许多起降架,飞行特技,以及更多的空战。 5-6G的大过载是司空见惯的。在导弹的维护期内,可以确保这种使用没有问题。那么,您认为制造导弹或制造飞机更容易吗?此外,导弹的研究和测试成本也低于飞机。以风洞为例,东风5导弹的直径为3.35米,J-7的翼展为7.15米,J-6的翼展为9.2米,J-8的为9.34米。 1970年代,该国最大的跨超音速风洞只有0.6米长,几乎无法炸毁东风导弹,但不足以炸毁J-8。维持与东风5相同或更大比例的飞机模型至少需要1.2米的风洞才能容纳它,而1.2米的超音速风洞(其成本为0.6米风洞的4倍)将不会放入一直使用到1980年代。这就是为什么J-8和J-9的开发如此困难甚至中途被放弃的重要原因。因此,当您急于战斗时,谁可以立即使用它?我们是否应该继续等待十年或八年仍不确定的事情?最后,导弹具有很好的穿透效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对策。美国爱国者导弹在海湾战争中被炸毁,但后来不就被打耳光了吗?甚至从以色列那里打耳光,以色列关系最牢固。处理飞机的方法比导弹多得多,包括导弹,战斗机和防空火炮。美国空军的装备和作战能力为世界所熟知,并且最愿意与该对手作战。因此,当然,您不能选择敌人的最佳武器进行拍摄。至少选择与敌人差距最小的武器,对吗?另一方面,具有强大穿透能力的弹道导弹是连美国也没有足够防御能力的武器。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朝鲜和伊朗也可见。因此,钱先生的主张是有远见的。

9

打不出去的原子弹就是废但只有你能指哪打哪的武器才能说了算。所以优先发展远程导弹才是王道。钱老不是5个王牌师,是整个美国。

10

1.当时,国防缺的首先是战略威慑;

2.飞机可以买,导弹买不到;

3.导弹在当时世界,西方领先程度不高,但航空需要的配套产业太多,国力支撑还不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