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微知,我答一下。

玄武门之变时,如果李渊要坚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有一千个办法,让他处理不成;不仅处理不成,事态的发展与我们今天看到的记载,仍会大同小异。

请大家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场面,再看后面的分析:

一、玄武门之变时,李渊表现出高超的政治技巧

我们先回顾一下玄武门之变前后的情形。据《资治通鉴·唐纪七》记载: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李世民秘密向李渊奏陈李建成与李元吉淫乱后宫嫔妃,同时哭诉一番自己的委屈,说太子和齐王想害死自己。李渊听后很惊讶,让他第二天早一点来上朝,自己要亲自审问(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的事儿。

六月初四,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早早入朝,把秦王府的兵力埋伏在玄武门。

李渊把宰相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等人召集到身边,准备查验李世民的密奏。

李建成和李元吉进了玄武门。当他们走到临湖殿时,发现情形不对,准备回去。李世民带着尉迟敬德等人发难,杀死二人,玄武门之变爆发。

这是,李建成手下的大将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得到消息,率精锐两千人驰援,想杀入玄武门救主。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张公瑾力气大,封闭了玄武门。玄武门宿卫军(保卫皇宫的警卫部队)将领敬君弘率军出战,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吕世衡也一起出战。两人最后都战死。

▲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尉迟敬德画像

宫门外杀声震天,李渊在皇宫里自然也听见了,知道发生了政变。当时李渊正“泛舟海池”——在皇宫的湖里划船——不知道是不是想逃跑。这时候,尉迟敬德全副武装提着长矛出现在他眼前。

李渊非常震惊,问尉迟敬德:“今天作乱的人是谁呀?你到这里来做什么?”

尉迟敬德说:“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担心惊动陛下,便派我担任警卫。”

李渊对身边的宰相裴寂等人说:“想不到今天竟会出现这样的事儿,你们看该怎么办呢?”

裴寂没说话。另外两位宰相萧瑀和陈叔达都说:“太子和齐王原本就没有参与举义反隋的谋划,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勋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邪恶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的功绩天下皆知,全国人民都诚心归附他。如果陛下立他为太子,把国家政务交托给他,就不会有什么事儿了。”

原来,宰相裴寂是李渊的老朋友,自然忠于李渊。萧瑀和陈叔达则早就与李世民私下勾结在一起了。

面对这样的情形,李渊还能说什么?他只得说:“好!这也正是我平素的心愿啊。”

于是,李渊应尉迟敬德的请求,亲笔写下一份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李世民的处置,让宰相宇文士及出东上阁门传令。李渊又派黄门侍郎裴矩去李建成的东宫劝慰李建成手下的将士。然后,他才派人把李世民叫来。

▲李世民画像

李世民到了父亲面前,李渊安慰他说:“这些日子,我差点就误听谣言啊。”李世民听完,立刻跪了下来,伏在高祖的胸前,长时间地放声痛哭。

六月初七,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诏书中说:“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交付太子处置决定,然后再报给朕知。”

看看这爷俩的演技,李渊是多么的“识时务”,恐怕他看到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在心里计划好了怎么应对——虽然皇帝当不成了,保住老命的政治技巧还是有的。

二、如果李渊坚持处理李世民,会怎么样?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渊身边至少有三位宰相:裴寂、萧瑀和陈叔达,另一位宰相宇文士及至少也在路上了。这四个人中,只有裴寂是忠于李渊的,其他三位都是李世民的人。同时,李世民的部队已经控制了皇宫,李渊的宿卫军也支持李世民,和太子府的军队正打得不可开交。李渊作为皇帝,“落单”了,没有了文臣和军队的支持,皇帝除了政治经验以外,在势力上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李渊如果要处理李世民,至少要征求一下宰相们的意见。这样就会出现三比一的态势。如果萧瑀等人苦苦进谏,拿出古圣先贤的教导(古圣先贤当然不会教人杀哥哥、弟弟,但找出一些说辞还是可以的),讲一讲秦王的丰功伟绩,再拿出大唐王朝的前途做筹码,李渊恐怕也得与李世民合作。毕竟他是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是他的亲生儿子。他仍旧会放弃处理李世民的念头,立李世民为太子。

如果李渊不听宰相们的进谏怎么办?比如说,老头倔脾气犯了,非要杀了老二,给老大和老四报仇不可?李世民该怎么办?

▲唐高祖李渊画像

出现这种情况,处理起来也简单。李渊这时候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光杆司令一枚,怎么斗得过杀红眼的儿子呢?这时候,恐怕会有某一位宰相出来,以李渊的名义起草敕令、诏书,立刻要求太子和齐王的人放弃抵抗,立李世民为皇太子。闹不好还会把起草好的诏令给李渊看一眼,说,皇上,您看这么写行吗?然后盖上玉玺,拿出去传达。

如果这样,李渊的晚年生活待遇可能会受影响,比如当太上皇的时候,生不出那么多孩子来了。他也许在皇宫内的某个院子里,在严密的看管之下度过他的晚年岁月。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李世民把裴寂和他囚禁在一起,让这位老友陪着他下下棋。

多说一句: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李渊面对自己这个杀伐果断、心狠手辣的儿子,还有必要坚持要处理他吗

三、李渊坚持处理李世民,李世民会不会连亲爹都杀?

我想是不会的,原因在于:

第一,李世民杀兄杀弟,已经犯了人伦大恶。如果连父亲都杀,那他的“贞观之治”再好上一百倍,他也是一个“弑君弑父”的禽兽,史家也绝不会放过他。这一点,李世民肯定清楚,所以他不会像那些政治白痴一样干这种事儿。

第二,如果李世民“弑君弑父”,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就是犯下十恶不赦的大罪。一个人顶着这样的罪名当皇帝,就失去了合法性。他的支持者会失去一半以上,他也很难治理好他的国家。如果这样,辛辛苦苦犯这样的大罪,夺取这个皇位,又有什么意义呢?当这样千夫所指的皇帝,又有什么趣味呢?

不仅如此,李世民在登基之前,要千方百计保证李渊的生命安全,这样他的皇位才有合法性。如果李渊在他登基之前突然死了,李世民难免会担宋太宗“烛影斧声”一样的名声,皇位的合法性受损。

▲李世民登基后,以善于纳谏著称,开创贞观之治。上面是唐太宗纳谏图。

第三,李世民登基后,会不会因为担心李渊与其他人勾结,想出掉李渊?这也没有必要。一是他的皇位是“名正言顺”地从李渊手上继承,他是皇帝,谁反对他谁就是谋反;二是李渊只有四个嫡子,其中老三早夭,老大和老四被李世民杀掉,现在就剩下李世民这么一个了。李渊不会冒着失去大唐江山的风险,去和他人(哪怕是他的庶子)勾结反对李世民的。所以他就安心当个太上皇,安度晚年罢了。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李渊和李世民都是成熟的政治家。我们不要小瞧李渊,他虽然被儿子逼下皇位,但他毕竟是大唐的开国皇帝,在皇位上坐过九年。大唐开国,扫平诸侯,安定政局,有他的一份功劳,他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所以,当玄武门之变这种突发事件突然出现时,他肯定就思考清楚了应对之策,那就是从大唐江上考虑,把皇位交给李世民,自己去安度晚年。

李世民也非常聪明,在“逼宫”时表现得“有理、有利、有节”,给老爹留足了面子,顺利地把皇位拿到手,奠定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最佳贡献者
2

导语:

玄武门之变兄弟阅墙惨剧的发生,其实归根结底本来就是李渊的私心,为了自己的权力和皇帝宝座,李渊试图用帝王权术,平衡皇太子李建成和二皇子秦王李世民的势力。那方势大就打压那一方,绝对不会让一方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结果是造成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结局。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已经失去对兵权的掌控,也就谈不上对李世民的惩罚。反而李渊必然是失去权力成为笼中鸟。而政变成功的李世民彻底掌握军队,夺取了皇帝的权力。对自己的父亲李渊,在天下道德上李世民不可能杀李渊,也就采取了软禁尊为太上皇的方式处理。

一,天命所归,二子皆龙凤。帝王之术: 平衡与制衡。

李渊是幸福的,因为他妻子贤惠,儿子们个个有龙凤之姿。太原李氏天命所归,在反隋一统天下战争中,李渊建立的大唐节节胜利。大儿子李建成河北招英豪,领兵攻灭了高德儒,宋老生,屈突通。二儿子李世民太原使计逼李渊起兵反隋。在其后战争中攻灭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军事才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在两个儿子的光辉下,李渊称帝后就很不幸了。因为儿子太厉害了,对他的权力构成了威胁。他只好搞平衡权术,皇太子李建成势弱就打压强势的秦王李世民。秦王李世民势弱就压制皇太子李建成。形成了三方制衡的局面。这样的私心,当然对国家的传承和继任很不利,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二,玄武门勇悍,政变后无情与有情,一代枭雄李世民。

李世民在夺嫡事业中,始终是被动和处于下风的。在皇帝父亲李渊的权威和皇太子大哥李建成的双重打压下,李世民如果只是认命,那么结局只能是失败和破家灭门。

但是戎马一生的李世民,从来不缺拼命的果敢和决断。以是在掌握的军事实力和兵权,并不比皇太子李建成强大情况下,李世民实施了擒敌先擒王,果断在玄武门计划了斩首。果然一击而中,李建成和李元吉双双毙命。从而在面对李建成掌握的军事力量反扑下,用李建成的人头瓦解了敌人的士气和军心。彻底政变成功。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果断把李建成满门抄斩,绝了大部分拥护嫡长子文武大臣的幻想,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远见和手段。该狠时绝不手软,是一个成功君主的必备天赋。而政变成功后,为了收卖人心和控制朝政,又可以收敛爪牙不杀李渊,做足了孝子的表率。把演技表演的动人泪下。果然是一代枭雄!

最后总结: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起因于李渊的私心,发动于李渊的心软,成功在李世民的勇气和拼死一搏的亡命。结局必然是李渊失去权力下台,李建成死于非命的悲惨。李世民赌博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