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演义》里被抹黑,正史里却很牛的人物?存在这样的情况吗?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等史志材料和民间流传的野史传闻而撰写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是根据三国发展的历程走向演义的,公认的是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都应有褒扬的一面和贬笞的一面,引导人们应该学习谁,应该反对谁,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教育人的目的。如果没有好坏,分不清忠奸是非,让人们学习阅读了,含混不清,不知其可,弱肉强食,暴寡凌弱,没有正义可言,如此作品传世,岂不谬种流传,遗害后世。正邪不分,是非不辨,人类社会恐怕再无文明,人类历史恐怕也发展不到今天这个地步。罗贯中为什么要贬曹褒刘?秦灭汉兴以来,传国四百余年,让我大中华走向了强盛走向了辉煌,让中华有了一个骄傲的民族,汉族。然而自从曹氏当权,反历史潮流而动,君不君,臣不臣,以臣压君,毁乱朝纲,最终废帝自立,为后世开了一个极坏的头,给后世带来了无穷灾难。罗贯中之所以贬曹贬司马,也正在此。除暴安良可以,征伐无道可以,关键要得国正,得位正。有人说,《三国演义》把曹操黑得最狠,以致曹操成了名标千古的大白脸奸臣,直到现代,才肯定了曹操功绩,说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雄才大略,一统北方,了不得。然而正是在曹操的一手操作下,出现了强臣弱主,最终让威声赫赫的大汉帝国走向终结,曹操太自私了,挂羊头卖狗肉,不能公忠为国,一心辅汉,确冒大汉名义,大力扶植自己的势力,虽多凭自己的能力打拼,却一点点蚕食了大汉的江山社稷,让大汉从此走向覆灭。继承曹操衣钵的子孙们则更进一步,逼迫汉帝退位,干脆自己代汉自立。人行不义,天必谴之。曹魏的不道德,没过多久,就得到了应有报应,另一个阴贼险狠的司马氏,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司马篡曹,让曹氏子孙再无遗类,而司马的险狠残忍,也得到了应有报应。如此的强臣夺主,让大汉不复,让异族入主,把个华夏搞得软弱不堪,再无生气,此皆曹氏之罪也。罗贯中正是恼恨曹氏专权,谬种千载,才在《三国演义》中寄情鞭笞,以醒后人,但对他攻城掠地,一统北方,建立曹魏,还是如实记述的。也有的说周瑜也是被黑得最狠的人。要明白,作者要褒扬的是谁,刘备作为汉室正统,自然要把其得位之正突出出来。刘备正统,那江东鼠辈,在赤壁之战中的功劳就不能让其据为己有,刘备占据荆州的合法性也要肯定,那么与刘备争夺荆益的东吴周瑜,自然就不能没有瑕疵。有不少人说周瑜事实上宽容大度,并不像《三国演义》上说的那样气量狭窄。其实罗贯中也没说周公瑾胸量狭窄,而是为了东吴利益,他才变得胸中不能容物的。凡是对蜀汉正统有影响的,对蜀汉一统有阻碍的,罗贯中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都会发挥个人想象,对其有意无意的就歪曲几笔,让人们看清他们的险恶用心,以此趁托蜀汉君臣的光明正大,以此突出小说主体思想,达到昭示教育后人的目的。

因此说《三国演义》反映的还大多是史实,为了主体思想的需要,褒贬曲笔都是小说的需要,不存在黑谁不黑谁的问题。如果他想存心黑谁,那老罗就不会尊重史实了。

最佳贡献者
2

前面的大部分回答都提到了周瑜,曹操和鲁肃。这的确是在三国演义中被黑的最惨的三个人,我就不再重复了。不过除了这三人以外,也还有一些被黑的很惨的人物。

1.蒋干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在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时,表现的像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超级大白痴。 其实,正史中的他是个风流名士,并不是个白痴。曹操南征,强征蒋干入他的幕府,随后又命他去劝降周瑜。蒋干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语打动的人,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方面是因为寄人篱下,不得不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被称当世名士的周瑜进行近距离的观察。 周瑜确实是如演中所写的,一听蒋干来访,就知道了他的来意。便带着蒋干巡营一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愿。蒋干在整个过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语

3

《三国演义》里,被黑了几千年的人,首先是周瑜。周瑜在书里被描述成一位心眼小,小肚鸡肠,嫉妒心极强的周都督。他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恐对东吴不利,以造箭为借口,以及借东风之后,派人杀诸葛亮。

历史上的周瑜,风流倜傥,多才多艺,长相俊郎,而且军事才能出众,是东吴早起的军事家。不光与孙策共同打下江东六郡的基业,更是在赤壁之战中,充分发挥了军事指挥能力,打败了曹操,并在江陵战役中取得胜利,使曹军彻底退回江北。

周瑜与诸葛亮并无太多的接触,诸葛亮受刘备之命,到江东与孙权谈联合的事情,这时周瑜已经是东吴的中郎将了,诸葛亮只是刚出山的书生而已。所以,他与诸葛亮并无太多交集,周瑜嫉妒诸葛亮根本谈不上,更谈不上后来的“三气周瑜”了。

这一个被黑的是蒋干。蒋干在小说被描写成一位长相猥琐,行为乖张的小丑形象,成了被周瑜利用的对象。历史上真实的蒋干,是辩论家,而且长得比较帅。因为与周瑜属同乡才俊,被曹操派去劝说周瑜投靠曹营。结果,蒋干见到周瑜够,感到周瑜气度盎然,不是那种投降的人所以就直接回曹营了。

再一个被黑的就是鲁肃了。鲁肃在小说里,被说成了忠厚老实总是被愚弄的人。事实上鲁肃是东汉末年的军事家之一。是他首先提出的孙刘联合共同抗曹的战略方针。并为之努力撮合,最终是两家联合成功,并打败了曹操。

周瑜死后,鲁肃当了都督,并致力于孙刘联合,孙刘两家背靠背,使曹操不敢轻易攻打东吴。只是鲁肃也是英年早逝。到了吕蒙当都督时,时局有了变化。孙权面上是坚持孙刘联合,暗地里想要取荆州了。鲁肃为东吴的稳定是做出很大贡献的。

还有一位被黑的是张飞。张飞是真正背黑的人。小说说里张飞豹头环眼,黑脸庞,胡子拉碴的。历史上的张飞却是白面书生一般,而且能书会画,颇有些文化。要是真的像小说描写的那样,张飞长得丑陋。那刘禅也不可能,连续娶了他的两个女儿做妻子。

4

由于《三国演义》尊刘曹的正统观念非常明显,罗贯中老先生在把刘备、诸葛亮、关张赵马黄等五虎将抬得高高的同时,对曹魏、孙吴阵营的许多人物都进行了贬低,这两个阵营许多人物一出场就成了配角。

今天要说的这个人物,在演义中表现不怎么样,但在正史中是完全比肩诸葛亮的人物,此人就是鲁肃,鲁子敬

一、鲁肃在演义中似乎就是一废物点心。

说到《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我们的普遍印象觉得是个太忠厚的老好人,胆小怕事没什么能耐,身在孙吴心在刘,喜欢帮东吴的倒忙,似乎是专门为诸葛亮跑龙套而存在的,成了诸葛亮表现神机妙算的跟屁虫,忠实粉丝,所以一部《三国演义》看下来,真怀疑鲁肃到底是哪头的。

比如,在“草船借箭”那段,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让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枝箭,但又故意不给工匠,箭竹、翎毛、胶漆等物,结果诸葛亮当场表示只要三天就行,还立下军令奖状,违期当斩。

这可把鲁肃吓坏了,表现得比诸葛亮还心急,在周瑜,诸葛亮两头跑。

《三国演义》: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拜服。

结果鲁肃不知不觉中成了诸葛亮表演神机妙算的目击者,见证人,以自己的懵懂无知,衬托出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成竹在胸。

又如。在“单刀赴会”那段,鲁肃为了讨回荆州设下“鸿门宴”,却成了关羽个人表演的舞台,酒照喝,菜照吃,牛皮吹着,毫无惧色,还故意装醉,挟持着鲁肃全身而退。

《三国演义》:接着,关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亲热之中又带有几分杀气:“今天饮酒,我已经醉了,莫要再提荆州之事,担心我这刀伤了故旧之情。改日我再请到荆州赴会,再作商议。”鲁肃被他一提,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到了船边,关公才放了鲁肃,拱手道谢而别。鲁肃如疾如醉,半晌才缓过气来。

这次“单刀赴会”,鲁肃以自己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猥琐表现,成功地衬托出了关羽的大义凛然、胆气过人的英雄形像。

还有“借荆州”、“借东风”、“舌战群儒”、“诸葛亮吊孝”等等,我们看到鲁肃处处忙碌的身影,为东吴操碎了心,却唯诸葛亮马首是瞻,总是为诸葛亮等作嫁衣。

如果要评一个《三国演义》最佳配角奖,或者类似相声中的最佳捧哏奖,鲁肃绝对当之无愧。

二、鲁肃在真实正史中绝对是个大腕。

不管《三国演义》怎么黑鲁肃,却又不得不写到,周瑜临终前,向孙权推荐鲁肃接任江东兵马大都督职务,罗贯中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真实历史就是这样的。

鲁肃不仅成为东吴第二任大都督,而且还深得孙权信任,翻看鲁肃在正史中的表现,我们不得不惊叹,原来是个叱咤风云的狠角色。

仗义鲁肃。鲁肃小时候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但祖上家底深厚,鲁肃喜欢骑马射箭,结交天下英雄,遇到穷苦之人,马上慷慨解囊,有时变卖土地,也在所不惜,仗义疏才,与及时雨宋江,小旋风柴进有得一比,因此在当时的口碑不错,也结识了不少英雄。

豪气鲁肃。当时周瑜在袁术手下当县令,向鲁肃借粮食以充军资。鲁肃将自己家存的两仓粮食,拿出一仓,三千斛,全部分给周瑜,这样的大手笔让周瑜大为感动,自此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后来鲁肃率数百健壮游侠,这些都是他的忠实粉丝,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英雄鲁肃。在向居巢进发途中,袁术派兵阻拦,鲁肃让老弱病残先走,自己带领一干精壮人等断后。见追兵渐近,鲁肃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弯弓射箭,直穿盾牌。同时大喝道: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

鲁肃以自己的英雄表现,将这部人马顺利带到了居巢,成为周瑜身边的得力干将,后一起为孙策效力。

以上只是鲁肃铡出道的几则小故事,到了孙权帐下,鲁肃深得器重。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张昭认为鲁肃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孙权却对鲁肃另眼相看,非常器重,每遇大事,都问鲁肃的意见,鲁肃也是思深虑远,有过人之明。

可以说,在三国,鲁肃是绝对是一个集政治军事谋略于一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人物,与周瑜、吕蒙、陆逊一起并称”东吴的四英将“。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鲁肃有那么超凡的政治谋略,战略格局。

1、首先提出东吴版的《隆中对》。

诸葛亮献给刘备的《隆中对》,成为刘备后来建立蜀汉政权的指路明灯,而在这之前,鲁肃就早于诸葛亮提出了东吴版的《隆中对》,他的预见是曹操、孙权、刘表三分天下,因为那时候,刘备还在刘表手下打工。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准确地判断出复兴汉室已经不可能了,曹操作为一股强大势力将长期存在,孙权的策略应该是与曹操、刘表鼎足江东,然后图刘表,建帝业,一统天下。

2、力劝孙权绝不能投降曹操。

曹操挥师南下,击败刘表,占领荆州,江东已经成为曹操的下一个进攻目标。兵临城下,大敌当前,孙权手下以张昭为首的许多文臣武将都纷纷劝孙权降曹,孙权也是举棋不定。

关键时候,鲁肃趁孙权起身入厕之机,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魏书》及《九州春秋》中。也是鲁肃力劝孙权绝对不能投降的记载,里面写鲁肃用激将法,称曹操兵多将广,让孙权把家小都送到曹操的邺城,投降保全性命算了,成功激怒孙权,才指出联合刘备抵抗曹操的策略。

3、“孙刘联盟”的坚决主张者,维护者。

要想击败曹操,必须联合刘备,而且要想在曹操强大政治军事压力下生存,只有把刘备扶起来,建立三足鼎立政治格局,才是正道,所以鲁肃和诸葛亮一生力举“孙刘联盟”,这就是他们作为战略家的政治远见。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正是由于鲁肃的建议,孙权联合刘备,请周瑜主持赤壁一战,击败不可一世的曹操。曹操败走后,大喜的孙权率领文武百官,以非常大的阵仗,迎接鲁肃的凯旋,并称要为鲁肃“挟鞍下马,”以示感激之情。

4、极力主张借荆州,把刘备养肥。

赤壁战后,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周瑜、吕范等将领劝孙权借不得,独有鲁肃从大局考虑,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以刘抗曹。

汉晋春秋曰: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鲁肃的意思很明确,借南郡给刘备,就是在巩固联合刘备的同时,让刘备在北边防住曹操,这样曹操一心顾两头,必然无力攻打东吴,这正说明曹操的高明之处,深谋远虑之妙。

所以近代史学家黎东方点评道:

孙权下面,懂得政治、深知非联络刘备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东的“独立王国”,进一步问鼎中原的,只有鲁肃一人。

三、后世大家对鲁肃的评价都是叫好声一片。

鲁肃一生都站在东吴的政治立场谋大事,谋大势,应该说他在为东吴能在三国立足,甚至以图中原,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孙权对其非常依重,在他眼里,鲁肃就是光武帝时期的首席功臣邓禹,称“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与一语,便及大计,与禹相似,故比之。”

公元217年,鲁肃病逝时,孙权亲为其举丧,在称帝时,也不忘鲁肃的功劳,他对公卿们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鲁肃也是不吝赞美之辞,称:“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最后再看一看现代历史学家白寿彝的评价:

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是因为他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鲁肃一生的活动,证明了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活动家。

可以说,正史上,鲁肃的确是一个政治胆识、战略眼光、外交才能的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是他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杰”了,论政治谋略、战略格局还胜周瑜一筹,不输于诸葛亮。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5

我说一个。

此人在《三国演义》中出场一次,结果刚一出场,就被诸葛亮一阵怒骂,活活骂死了。

这个人就是王朗。


曹真迎战诸葛亮,王朗主动请战。当时王朗七十六岁高龄了,不在家享受退休生活,遛遛狗,溜溜鸟,跳个广场舞啥的,非要跟着曹真去前线。

王朗非常自信,对曹真说:“明天迎战诸葛亮,你们不用劳神费力了,老夫只消一席话,保管让诸葛亮知难而退。”

曹真乐了,这老爷子真会吹牛,你真要这么厉害,还养这么多兵干嘛,但曹真又不好驳老爷子面子,就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两阵对圆,王朗打马出阵,大喊道:“请诸葛亮出来答话。”

诸葛亮乃舌战专家,当年在东吴,凭一张利口驳倒十几个大臣,哪里会怕了王老爷子。


一声炮响,诸葛亮坐着四轮车飘然而出,羽扇纶巾,手摇蒲扇,大冷天的,东北风呼呼的,也不知装哪门子蒜。

王朗施了一礼,开始了说教,大体意思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诸葛亮不自量力,螳臂当车,还是投降为妙,来了之后,我担保你做大官”。

王朗不失君子之风,说话彬彬有礼,有礼有节。

诸葛亮抚掌大笑,也说了一番话,大意是“你这老贼,厚颜无耻,狼心狗肺,猪狗不如,我恨不能生吃你的肉”。

王朗听罢,一口气没提上来,活活得气死了。

诸葛亮这番话,和泼妇骂街没有什么区别,言语粗鄙,行为粗野,风度尽失,形象全无。


怎么着,王朗也是七八十的老人,你一个后生晚辈怎么如此不尊重老人呢?

退一步讲,你就算骂死了一个王朗,你能骂死这么几十万的曹兵吗?

当然,上述情节是罗贯中虚构的,真实的历史上,根本没这么一档子事,不过王朗确实招降过诸葛亮。

蜀汉刚刚建立不久,王朗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劝他弃恶从善,改邪归正,王朗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诸葛亮是他老乡,两人都是琅琊郡,即现在的临沂人。

诸葛亮收到了信之后,直接把信交给了刘备,并当众烧了这封信,已示忠心。


估计罗贯中写读了这段史料,觉得挺有意思,于是就添油加醋,肆意发挥了一把,编造了莫须有的骂战,把王朗黑成了跳梁小丑。

其实,当时的王朗身居高位,何况已七十六岁高龄,怎么可能和一个后辈打嘴仗呢?

王朗不是被骂死的,而是寿终正寝。

6

徐荣,绝对就是徐荣,徐荣是被黑的最惨的没有之一。因为像魏延、周瑜、孙坚等这些在演义中确实被抹黑,但是虽然抹黑这些人基本事迹都在,而且演义中的表现其实不赖,也都是优秀人才,而演义中的徐荣直接就是一个三流废将,属于连黄盖、丁奉这种都可以吊打的存在,历史上很厉害的徐荣硬生生成了出场就被杀的路人甲。

演义中的徐荣

演义中的徐荣是以董卓的部将存在的,是个最普通的酱油角色,很敷衍,篇幅都不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那六个龙套多。

演义中徐荣之死:曹操被董卓大军击败,徐荣追杀曹操,危急时刻,夏侯惇赶到仅数合便将徐荣刺死。

数合就被夏侯惇刺死了,你说徐荣是啥定位?三流武将里面都算渣将。

其实演义中董卓的将领都写得很谜,比如胡轸明明是董卓的大将,胡轸带领大军讨伐孙坚的时候吕布还只是胡轸的副帅,而华雄只是胡轸属下众多部将之一。结果演义中胡轸成了华雄副将,而且干脆斗不数合被程普刺中死于马下,也成了路人。

当然演义和历史要分开,演义中的徐荣太普通,读书粗的人估计都想不起还有这么一个角色。

历史中的牛人徐荣

徐荣,东汉末年的一个优秀统帅,担任过董卓的中郎将,在关东群雄讨伐董卓的时候表现优秀,曾经连续击败过孙坚和曹操。

一败孙坚:群雄反董,孙坚的部队就是先锋,一路攻略所向无前,于是董卓便派遣徐荣率军与孙坚作战,结果徐荣和孙坚在梁这个地方相遇,徐荣大破孙坚,孙坚败逃,而颍川太守李旻被俘虏,徐荣战后将李旻和战俘全部烹杀,手段残忍。

二败孙坚:战败后的孙坚在梁东一带休整,渐渐恢复了力量,徐荣本着痛打落水狗的原则追击孙坚到梁东,结果孙坚再次大败,逃到了阳人城。不过到阳人城后,董卓派胡轸带领五千人马去讨伐,吕布为副帅、华雄为部督,孙坚这次可算是打赢了,胡轸、吕布败逃,华雄被杀。

大败曹操:公元190年,各路诸侯会盟推举袁绍为盟主,举兵聚义,誓言消灭董卓。战争前期,同盟军虽然连克汜水,虎牢,占据洛阳,但由于内部各自为战,争权夺利,各路人马停滞不前,坐观成败。当时还很忠于汉室的曹操自己带兵五千前往追击董卓,结果曹操和徐荣军队相遇,双方正面展开大战,曹军大败,曹操的战马也被射死,多亏从弟曹洪将自己的马让给曹操,曹操才得以逃脱,而曹操带去的五千人马大部分都折损了。

徐荣两次击败江东猛虎孙坚,大败曹操。现在不少人将徐荣获胜解释为兵力优势,其实是错误的,历史上董卓的部队并不多,董卓派大都护胡轸讨伐孙坚时也不过五千人马,而且当时封了侯的吕布才是这五千人的副帅,官位比胡轸、吕布都低的徐荣能带多少人马?

徐荣击败孙坚、曹操兵力不可能占优,靠的就是优秀的统兵能力。

历史上徐荣之死

徐荣死得比较憋屈,徐荣本来就不是西凉人,史料记载是辽东襄平人,所以虽然勇猛但不属于董卓嫡系。

董卓死后,徐荣不是西凉人,所以被王允信任,西凉旧将原本地位在徐荣之下的胡轸成了徐荣手下,但是徐荣统率的部队大都是西凉兵,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长安之时,徐荣与李傕、郭汜交战,结果一交战胡轸带领部队投降,徐荣战死。

徐荣是个很优秀的名将,可惜未遇明主,才华没有尽展而死,很可惜。

7

三国演义中除了被黑出翔的曹操阵营外,东吴阵营的许多人物也被贬低到尴尬的地步,比如号称东吴四英杰的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周瑜被诸葛亮气死,鲁肃沦为诸葛亮的捧哏,吕蒙被关羽魂魄所杀,陆逊被困诸葛亮八卦阵。

其他几位讲的多了,老妖单说吕蒙夺取荆州一段。

与鲁肃不同,吕蒙是攻灭关羽的积极倡导者,向孙权建议消灭关羽达到全据长江的目的,来保护东吴的安全。

果然后来,吕蒙趁关羽进攻襄樊,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同时对关羽的士兵采取怀柔政策,导致关羽军队对东吴斗志全无。这一招被后来司马懿等平叛时多次学习

对于吕蒙夺取荆州,许多人认为破坏了吴蜀联盟,是一种短视,但是如果站在东吴的角度看呢?

当时东吴的势力范围应当是最小的。核心地带无非就是长江中下游这一块,但是上游是关羽占据的荆州。如果对这个地理位置不是那么敏感,举几个例子就知道了。

两晋之际,江东陈敏叛乱,陶侃占据荆州,陈敏始终成不了气候。东晋时期桓温占据荆州,看朝廷不顺眼,战船动几下,朝廷就安稳了。

再加刘备独吞刘璋地盘,关羽拒绝联姻,进攻襄樊又一帆风顺,如果就这么下去,到时候东吴估计要被刘备给吞并。所以吕蒙的战略眼光是高于东吴其他一般将领。

孙权都称赞吕蒙“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周瑜),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鲁肃)”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许是为了弱化吕蒙的角色,铺垫关羽的勇猛形象。

白衣渡江,这个吕蒙的得意之作,变成了陆逊提出,吕蒙成为一个因为害怕而称病躲避孙权的懦弱形象。

夺取荆州后吕蒙因为积劳成疾病逝,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这一段成了关羽的封神之路。看原文如何记载:

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
孙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众将见之,无不恐惧。

真是死得窝囊。

8

看大家说了很多人,但是没有提及我最爱的吕蒙,我也来答一个。

三国演义里,吕蒙最后被塑造为一个背后捅刀子,偷袭关羽的小人,但其实不然,战争从来都是冰冷的,尔虞我诈的,不容一丝感情。


但仅就如此的话,也不能说明吕蒙很牛。


吕蒙有多牛呢?看一个人有多牛,就要看他的敌人怎么想。


依然还是从吕蒙之死说起。吕蒙虽然是病死的,但吕蒙的死亡却并非世人所想的那么简单,而搞清楚吕蒙之死背后的故事,也正好可以让我们更加看清楚,吕蒙是有多牛。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一场瘟疫席卷中华大地,三国各地均有感染,建安七子死了五个。吕蒙之前还身强体壮,白衣渡江,大败关羽,之后却忽染病不能劳动,不能饮食,连针灸都疼痛难忍,这很有可能和那一场没有被完全消灭的瘟疫有关。


而吕蒙究竟死于何时,这其实隐藏了很多东西。《三国志?吕蒙传》“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除此之外,没有详细记载。一般人们认为,在关羽被杀后数日,吕滚就病故了。其实不然。

吕蒙最早可能死亡的时间是建安二十五年初,220年的春天。因为二十四年十二月(已是公历220年初)才刚定荆州;最晚的情况是,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夏四月,孙权离开公安还都武昌,吕蒙肯定死于这之前因为孙权走之前都一直对他照顾有加。

所以吕蒙死于220年春到221年春这一年里。让我们看看这一年都发生了什么。

吴国根据之前吕蒙的既定计划,发兵攻占魏国的军事重镇襄阳和樊城,却在同一年放弃了防守,退还了襄阳和樊城。而刘备在关羽死后的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220年初)到221年夏历四月称帝,七月出兵伐吴。刘备在关羽死后整整一年,什么也没有动,一直等到了吕蒙死亡,然后称帝、战争动员、出兵、伐吴。

可以看出,吕蒙对魏国,对吴国的震慑力是非常非常强大的,吴国发动战争应该是利用了江、汉的汛期,就如关羽之前水淹于禁一样,都选在“秋七月”。直到此时,吕蒙尚未卧病在床,仍能指挥大军,他病发应该是大约在冬季。吕蒙之死,也立刻让三国战争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气势如虹,攻城略地的吴军因为痛失大帅,变的一蹶不振。曹仁徐晃之所以感觉从宛城发动攻势,并能重新占领襄阳,也正是因为吕蒙病故,吴军退走的原因。

吕蒙之死让孙权不得不把战略防御重心转至长江三峡,把刘备重新最为头等大敌来对待。蜀国军事实力其实是三国里最弱的, 而刘备在关羽死后隐忍一年,刚一登基就敢于伐吴,就是在欺吴国无帅,吕蒙新死。刘备的东征明显没有灭吴的打算,他就是想趁这个时机,给自己新登基的这个皇帝的位子和关羽之死找回来点面子。但如果吕蒙尚在,他是万万不敢的。因为历史上的刘备,也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诸葛也不会任他意气用事。

由此,我们能看出了吕蒙有多牛。最清楚他雄才伟略的, 恰恰是把他视为大敌的曹仁徐晃,刘备等人。而作为一代名将,吕蒙为后人所知的却仅仅是“吴下阿蒙”的故事,他救夷陵,克庐江,善不战而屈人之兵,白衣渡江只不过是他身后仅留的一个故事罢了。

吕蒙,被敌人尊重才是真的牛。

9

很多人在为东吴的鲁肃、曹魏的蒋干之流叫屈,其实这倒没什么,毕竟鲁肃、蒋干这些人,不是三国最主要的人物。

三国最主要的有四个人,分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还有诸葛亮。这四个人是三国的实际领导人,所以他们如果被黑了,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认为演义里面,黑得最惨的一定是刘备了。

01刘备作为枭雄,在罗贯中笔下居然是个爱哭虫。

我们在看演义的时候,刘备是动不动就要哭两声,似乎不哭就不能彰显他的仁义道德,所以现在大家都流行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其实谁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呢?这四个领导人当中,真正把江山哭出来的,可能就是曹操了。因为曹操在正史上,至少哭过六次。每一次都带有一定的讽刺或者鼓励意味,所以他的江山可能是哭出来的。

但是刘备的江山,绝对不是哭出来的,因为他在正史中,丝毫没有哭过的记录。也就是说刘备从来没有哭过,就连张飞死的时候,刘备也只是说了一句,哎,张飞死了。

由此可见,刘备是一个极度理性的人物,他从来不会因为生命中遇到了什么波折就哭泣,这不是一个枭雄该有的气质。

在演义中,罗贯中将刘备打造成了一个丝毫没有城府,就知道宣传仁义道德的形象,这是最高级的黑法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把天下打下来呢?

换句话说,如果刘备具备了妇人之仁,那他就不可能成为三国君主之一。他做事当机立断,从来不拖泥带水,这也是刘备为什么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哭泣,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运,刘备深切地明白这个道理。而且刘备的城府非常深,几乎是沉默寡言之人,绝对不会把心里话全都说出来。

02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这是对刘备智商的侮辱。

都说善于听从臣下的建议,才是一位明君该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发现,在演义之中,只要有诸葛亮戏份的部分,刘备简直就跟个傻帽一样,言听计从。

他从来不怀疑诸葛亮的做法对不对,只是坚决执行罢了。这是刘备的风格吗?如果刘备对诸葛亮当真如此言听计从,我觉得刘备在乱世也就不要混了。

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一件事,诸葛亮是给刘备打工的人。刘备才是真正的老板,哪有老板对手下人如此言听计从的呢?那这家公司到底是谁的呢?

而且我们必须要认清一个事实,刘备在战场上久经战阵,早就是以为能征善战的猛将,所以他有自己的判断力。

在战争方面,他压根就不需要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因为诸葛亮就算是天才,那也只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压根就不具备实战能力。

刘备其实是在不断培养诸葛亮成长的那个导师,他将诸葛亮一手培养了起来,加上诸葛亮本人的天赋,所以诸葛亮才能在后来有如此大的成就。

在演义里,诸葛亮成了神一般的人物,而刘备的智商,几乎都被罗贯中给抹杀了,不禁为刘备叫一声冤屈,毕竟谁也不想做傻子。

03刘备借荆州,简直就是千年来最大的侮辱。

提到刘备,大家还能想起一个典故,那就是刘备借荆州,一去不回头,这就跟肉包子大狗一样的下场。

这种说法其实也是对刘备极端的侮辱。因为刘备压根就没有借过荆州,却让他成为了千年的老赖。

当时的荆州,是刘备的人马一点点打下来的,他从曹操手里夺回了刘表的基业,为什么说是借来的呢?

要说借,刘备只是借了孙权一个南郡,而与此同时,作为交换,刘备将公安和江夏两个地方都送给了孙权。

这就是说,这本身是一场平等的交易而已,刘备用公安和江夏郡,换来了南郡。可是到了后来,孙权眼红刘备占据了益州,所以就声称荆州是他的,必须要刘备归还。

刘备无奈之下,只好答应归还部分地区,孙权为此还不满意,甚至大兵压境,要强行夺取荆州。刘备连忙调集大军前往荆州准备根孙权决战。

结果刘备要忙于汉中的事情,所以就答应给孙权南方三郡,换区南郡的控制权。这么以来孙权又多了长沙、零陵、武陵等地,实在是太舒服了。

可是,刘备却还是披上了老赖的外套,这种污蔑,如果可以打一场穿越官司的话,罗贯中能被刘备告破产。

10

1.公孙瓒;

在《三国演义》里头,公孙瓒成了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完成是为了衬托刘关张而存在的。然在真实历史上,公孙瓒可是一个玩命打仗的猛人。

公孙瓒出身贵族,早年在辽西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屡立战功,还打造出一支战力爆表的骑兵部队——白马义从,最终逐渐成为北方颇具实力的一方诸侯。

公孙瓒对游牧民族用兵,素以勇猛强硬著称,每次听到敌人来袭的消息,他便会马上声疾色厉,作战时像是在打自己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在与张纯、丘力居等势力的作战中,公孙瓒仅以数千精骑便打得张纯抛下妻儿,逃入鲜卑境内,从此威震塞外。

2、鞠义;

与公孙瓒相比,鞠义显然被黑得更惨!鞠义可是能在袁绍和公孙瓒两股势力的大战中,硬碰硬的将公孙瓒主力部队击退的猛将。结果在《三国演义》第七回中,却被赵云一枪刺死,以至于人们都习惯性的认为,鞠义就是一个战五渣的三流角色。

然事实上,鞠义绝对是袁绍阵中首屈一指的大将,战力丝毫不亚于颜良文丑。鞠义能征善战,悍勇骁锐,常年在凉州与西羌作战的他,更是精通羌人战法,其声威在河间四将之上。此外,他手下还有一支三国时期的著名精锐——八百先登死士,这可是一支武装到牙齿的重甲部队,战力强悍

最后,小编还需要澄清一下,在真实历史上,那就是人家鞠义可不是被赵云干掉的,而是因为他自恃功高、骄纵不轨,后来被袁绍诛杀的。

3.张绣;

张绣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机会也不多,而且还被刻画成一个首鼠两端的“废柴:将军。

但在历史上,张绣可是三国时代以为武艺高强的名将,世人称之为“北地枪王”。他可是武学宗师童渊的徒弟,而这位童渊后来还收了个关门弟子,那就是赵云。所以,张绣可是赵云的师兄。因此,张绣既然能被称为“北地枪王”,而且又是名师之弟子,其武艺应该也不在赵云之下。

4.蒋干;

在《三国演义》中,一代才子蒋干被刻画成一个胆小无能,被周瑜等人愚弄的小丑形象。即便是在《三国志》系列游戏中,蒋干也都是一个资质平庸的废才。但在历史上,人家蒋大才子可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名士、辩论家,有雄辩之才。

《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描述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

这段描述的意思是,蒋干不仅长得英俊潇洒,并且素以辩才著称,在江淮一带可是出类拔萃的存在,无人能与他论辩!

然而,如此厉害的文人,结果到了《三国演义》里头,就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小人,也是够悲剧的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