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三国演义》尊刘曹的正统观念非常明显,罗贯中老先生在把刘备、诸葛亮、关张赵马黄等五虎将抬得高高的同时,对曹魏、孙吴阵营的许多人物都进行了贬低,这两个阵营许多人物一出场就成了配角。
这可把鲁肃吓坏了,表现得比诸葛亮还心急,在周瑜,诸葛亮两头跑。
《三国演义》: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拜服。
结果鲁肃不知不觉中成了诸葛亮表演神机妙算的目击者,见证人,以自己的懵懂无知,衬托出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成竹在胸。
又如。在“单刀赴会”那段,鲁肃为了讨回荆州设下“鸿门宴”,却成了关羽个人表演的舞台,酒照喝,菜照吃,牛皮吹着,毫无惧色,还故意装醉,挟持着鲁肃全身而退。
《三国演义》:接着,关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亲热之中又带有几分杀气:“今天饮酒,我已经醉了,莫要再提荆州之事,担心我这刀伤了故旧之情。改日我再请到荆州赴会,再作商议。”鲁肃被他一提,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到了船边,关公才放了鲁肃,拱手道谢而别。鲁肃如疾如醉,半晌才缓过气来。
这次“单刀赴会”,鲁肃以自己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猥琐表现,成功地衬托出了关羽的大义凛然、胆气过人的英雄形像。
还有“借荆州”、“借东风”、“舌战群儒”、“诸葛亮吊孝”等等,我们看到鲁肃处处忙碌的身影,为东吴操碎了心,却唯诸葛亮马首是瞻,总是为诸葛亮等作嫁衣。
如果要评一个《三国演义》最佳配角奖,或者类似相声中的最佳捧哏奖,鲁肃绝对当之无愧。
二、鲁肃在真实正史中绝对是个大腕。
不管《三国演义》怎么黑鲁肃,却又不得不写到,周瑜临终前,向孙权推荐鲁肃接任江东兵马大都督职务,罗贯中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真实历史就是这样的。
鲁肃不仅成为东吴第二任大都督,而且还深得孙权信任,翻看鲁肃在正史中的表现,我们不得不惊叹,原来是个叱咤风云的狠角色。
仗义鲁肃。鲁肃小时候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但祖上家底深厚,鲁肃喜欢骑马射箭,结交天下英雄,遇到穷苦之人,马上慷慨解囊,有时变卖土地,也在所不惜,仗义疏才,与及时雨宋江,小旋风柴进有得一比,因此在当时的口碑不错,也结识了不少英雄。
豪气鲁肃。当时周瑜在袁术手下当县令,向鲁肃借粮食以充军资。鲁肃将自己家存的两仓粮食,拿出一仓,即三千斛,全部分给周瑜,这样的大手笔让周瑜大为感动,自此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后来鲁肃率数百健壮游侠,这些都是他的忠实粉丝,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英雄鲁肃。在向居巢进发途中,袁术派兵阻拦,鲁肃让老弱病残先走,自己带领一干精壮人等断后。见追兵渐近,鲁肃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远远弯弓射箭,直穿盾牌。同时大喝道: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
鲁肃以自己的英雄表现,将这部人马顺利带到了居巢,成为周瑜身边的得力干将,后一起为孙策效力。
以上只是鲁肃铡出道的几则小故事,到了孙权帐下,鲁肃深得器重。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张昭认为鲁肃年少粗疏,不可重用,孙权却对鲁肃另眼相看,非常器重,每遇大事,都问鲁肃的意见,鲁肃也是思深虑远,有过人之明。
可以说,在三国,鲁肃是绝对是一个集政治军事谋略于一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人物,与周瑜、吕蒙、陆逊一起并称”东吴的四英将“。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鲁肃有那么超凡的政治谋略,战略格局。
1、首先提出东吴版的《隆中对》。
诸葛亮献给刘备的《隆中对》,成为刘备后来建立蜀汉政权的指路明灯,而在这之前,鲁肃就早于诸葛亮提出了东吴版的《隆中对》,他的预见是曹操、孙权、刘表三分天下,因为那时候,刘备还在刘表手下打工。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准确地判断出复兴汉室已经不可能了,曹操作为一股强大势力将长期存在,孙权的策略应该是与曹操、刘表鼎足江东,然后图刘表,建帝业,一统天下。
2、力劝孙权绝不能投降曹操。
曹操挥师南下,击败刘表,占领荆州,江东已经成为曹操的下一个进攻目标。兵临城下,大敌当前,孙权手下以张昭为首的许多文臣武将都纷纷劝孙权降曹,孙权也是举棋不定。
关键时候,鲁肃趁孙权起身入厕之机,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魏书》及《九州春秋》中。也是鲁肃力劝孙权绝对不能投降的记载,里面写鲁肃用激将法,称曹操兵多将广,让孙权把家小都送到曹操的邺城,投降保全性命算了,成功激怒孙权,才指出联合刘备抵抗曹操的策略。
3、“孙刘联盟”的坚决主张者,维护者。
要想击败曹操,必须联合刘备,而且要想在曹操强大政治军事压力下生存,只有把刘备扶起来,建立三足鼎立政治格局,才是正道,所以鲁肃和诸葛亮一生力举“孙刘联盟”,这就是他们作为战略家的政治远见。
《三国志·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正是由于鲁肃的建议,孙权联合刘备,请周瑜主持赤壁一战,击败不可一世的曹操。曹操败走后,大喜的孙权率领文武百官,以非常大的阵仗,迎接鲁肃的凯旋,并称要为鲁肃“挟鞍下马,”以示感激之情。
4、极力主张借荆州,把刘备养肥。
赤壁战后,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周瑜、吕范等将领劝孙权借不得,独有鲁肃从大局考虑,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以联刘抗曹。
汉晋春秋曰: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鲁肃的意思很明确,借南郡给刘备,就是在巩固联合刘备的同时,让刘备在北边防住曹操,这样曹操一心顾两头,必然无力攻打东吴,这正说明曹操的高明之处,深谋远虑之妙。
所以近代史学家黎东方点评道:
孙权下面,懂得政治、深知非联络刘备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东的“独立王国”,进一步问鼎中原的,只有鲁肃一人。
三、后世大家对鲁肃的评价都是叫好声一片。
鲁肃一生都站在东吴的政治立场谋大事,谋大势,应该说他在为东吴能在三国立足,甚至以图中原,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孙权对其非常依重,在他眼里,鲁肃就是光武帝时期的首席功臣邓禹,称“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与一语,便及大计,与禹相似,故比之。”
公元217年,鲁肃病逝时,孙权亲为其举丧,在称帝时,也不忘鲁肃的功劳,他对公卿们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鲁肃也是不吝赞美之辞,称:“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最后再看一看现代历史学家白寿彝的评价:
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是因为他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鲁肃一生的活动,证明了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活动家。
可以说,正史上,鲁肃的确是一个政治胆识、战略眼光、外交才能的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是他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杰”了,论政治谋略、战略格局还胜周瑜一筹,不输于诸葛亮。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