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真的划算吗?
我是野猪,我来回答!
先说答案:目前国人的保险意识虽仍然薄弱,但是相比以前,已经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请先看几组数据:
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赔付支出1.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和10%。
2018年,中国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6897万亿元,同比增长66%。
其中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3.5万亿元,同比增长24.2%。
责任保险为医疗、环保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866.1万亿元,同比增长244%。
意外险为投保人提供风险保障3808.9万亿元,同比增长32.8%。
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8.3万亿元,较2018年初增加了9.5%。(来源:新华社)
我国保险深度和密度的历史对比:
我国1980年的保险深度为仅为0.1%,保险密度为0.47元人民币,到1988年平安保险公司成立,当年的保险深度为0.72%,保险密度达到9.86元人民币到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入驻,保险深度为1%,保险密度为31.4元人民币到1997年,我从事保险代理工作,保险深度为1.45%,保险密度为87.7元人民币截止到2017年保险深度达到4.42%,保险密度为2632元人民币。
38年之间保险密度增长5599倍复合增长率26.27%,保险深度增长44.2倍复合增长率10.78%。 ——数据源于央行公布2017年保险深度、密度的报告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我们国家保险业的迅猛发展,这和我们国家百姓的保险意识的复苏有很大关系。
目前国内民众保险意识虽然复苏,但是依然薄弱。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保单大部分保额不足。
从全国各大保险公司提供的年度理赔数据可以看到,大病险保单的理赔件均保额普遍为5~10万元之间。而现在医院里一个大病,基本都是20万起步,这些保额起的作用犹如隔靴搔痒,杯水车薪。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部分保单源于人情保单。很多客户毫无保险意识,他们在意的是,交多少钱能应付这份人情。对保险名称,保险金额,保险责任都不清楚,唯一记得的可能就是每年要交的保费。
第二,保险业口碑不好,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低下。
经常可以听到,保险就是骗子,一人做保险,全家不要脸的说法。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比较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4点
1.保险代理人素质良莠不齐,客观上的确存在为利益,夸大、歪曲保险责任,误导客户购买的情况,引发保险纠纷。
- 2.客户保险观念淡薄,认为买了一份人情单,就什么都包了。大病,小病,意外,养老,什么都包。如同裸身只穿短裤,却固执的认为自己穿了很厚实的冬装。一旦出现风险,发现无法理赔,就会觉得保险公司骗人,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四处宣扬。
- 3.保险欺诈案件持续上升。自从保险诞生,保险欺诈就始终相伴,如影随形。每年被保险公司发现有欺诈行为而拒赔的人,常常成为黑保险公司的中坚力量,他们不思己过,反而长期坚持在不同场合黑保险公司。普通民众在听到保险公司的负面信息后,往往喜欢以弱者心理代入,不问青红皂白,只会指责保险公司:要钱不要脸,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在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极易形成网络暴力,保险公司在这种情况下,百口莫辩。
- 4.残酷的代理人制度。经常听到保险从业人员说压力巨大,独自面对市场,承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没有签单就没有收入,特别市场上,回佣现象严重,更使得保险营销员的处境艰难。不算公司员工,无法享受公司员工福利,却处处小心翼翼维护公司声誉。一旦身边没有保单可签,残酷的代理人制度将会把你淘汰出局。离开保险公司的员工,几乎没有对保险公司印象好的。
第三,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发展差距依然巨大。
我国保险深度和密度跟发达国家相比:
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保险深度为4.42%,发达国家基本都超过6%,我国保险密度为407美元,发达国家中德国为2548美元,差了6倍多,而美国则达到了4174美元,差距达到12倍左右。通过数据对比,我们看到了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但是也反映出,我国保险业的巨大发展空间。
我是野猪,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总体而言,不是保险意识差,而是风险意识差,保险认知差!
本文写的很用心,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从业者,都能看懂,也能明白意思。
一、风险意识差
没有风险意识,就不会有保险意识。很多人把风险当成运气。举例,发生意外,就是“运气倒霉,出门摔了一跤”;投资失败,就是“当初瞎眼,信了他”;疾病,就是“运气不好,这病跑不脱”。
表面上看,这些都是道理。实际上一琢磨,会发现都是没有“风险意识”导致的结果。风险属于概率发生,我们可以采用手段规避风险,也可以采用手段转移风险导致的损失!而把风险当成“运气”的,只会抱怨,不会去总结和防范;怪罪于老天不帮自己。这和印度人低种姓人的思维没啥区别,总想着下辈子投胎来解决这辈子的遭遇!
二、保险认知
有保险意识说明对风险有认知,但是有保险意识和有保险认知,则是不同的。
保险意识,就是能够想到防范风险。而保险认知,则是对保险的理解深度。所以我们说,绝大部分人不缺保险意识;但是绝大部分人对于保险的认知无限趋近于0……
保险认知差有这些:
1、片面理解
片面“保险”这个词语的意思等同于“保险产品”。最明显的就是,无论买了一份什么保险,都会莫名其妙的认为,这份保险是万能的,能解决所有保险能解决的问题。举例,买一份意外险,就认为生病住院能理赔,重大疾病能赔几十万;买车险认为生病也能赔(亲身经历)。常见等级三星!
2、把世俗认知,当成“规则”。
这类非常多,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知群体都有!举例,重疾保险中会列明要赔付疾病名字,以及各种病理赔的规则;但是世俗认知是只要名字一样,就该赔(因为医保就是这样);而医疗险恰好才是不管病的名字,就能理赔医疗费(恰好医疗险就类似医保)。这种混乱认知规则,就和我们很多人把“潜规则”当成必须的规则一样,然而错的就是错的,潜规则始终是潜规则而不会成为明面上的规则。保险讲的就是明面规则!
不同保险不同功能,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常见等级五星!
3、误导认知差
这就是保险公司和代理人们造的孽!保险公司为了保费,代理人为了业绩,不惜采用欺骗、忽悠、混淆概念等手段欺骗投保人。最后这些欺骗、忽悠、混淆概念在现实面前暴露了真相!
常见的行为是:把保险等同于银行存款进行对比;把保险和银行理财对比;把保险条款中没有的,不确定的吹嘘成有的、吹嘘成肯定。
常见等级五星!
4、社会舆论的错误引导
一般来说,保险有纠纷,保险公司有过错,那么社会媒体报道和监督是必然的!这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情况。
但是现在的社会媒体,无论是官媒还是自媒体,最常见的是把一件事直接放大,造成社会影响力,一方面给保险公司施压解决;一方面媒体得到流量。但是,大家会发现,社会大众得到了什么?“保险骗人的又一个案例”。媒体们不是深挖背后么,怎么到了保险纠纷,就不挖了呢?
举例,最常见的年金险当理财,提前退保有损失;这类纠纷不就可以提醒大家:理财保险不能当理财,有很长锁定期,提前退保有损失,投保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这样大家即知道原因,也知道防范难道不好?
举例,重疾险纠纷,明明可以普及“重疾险不是救命钱,并不是所有的病都是确诊即赔,不同的病都有不同的理赔规则,属于应对大病后康复费用,弥补重疾后家庭收入损失”,这样增加了大众对重疾的认知,也知道重疾险理赔的规则岂不是更好?
不得不说,社会舆论都没有起到讲解保险知识的功能,而是收割社会大众的流量,怎么能让保险知识得到普及呢?常见等级五星!
最后
最近我协助一位网友退保,因为他的保险就是被人骗着买。在我给他普及知识后,一方面他认识到了自己投保时的错误,也认识到了业务员的无耻,同时也认识到了保险本身没有错误。对于他要重新投保的请求,我直接表明,通过我投保,我会很啰嗦的普及保险知识,让你知道自己买了什么;也可以去别人那儿买保险,我也不会说什么,我没有眼红病。
若我们回答有用,给个关注点个赞吧。谢谢大家支持。如果你挥舞着钞票,找我投保,我也是积极欢迎。
作为一个保险从业者,我从自身经历和我所服务的客户感受两个角度来分析国人保险意识的渐进过程。
我在金融业从业十年,第一家服务的金融控股集团控股了四家保险公司,我和其中一家公司的几位董事很熟,但彼时,我对保险公司的理解,就是金控集团的钱袋子,每年上千亿的保费,就是我做投资时可以仰仗的低成本长期稳定现金流,除了保险公司,任何金融牌照都无法企及的融资方式,也因此我把保险公司和影子银行以及银行几乎划上了等号,几位寿险公司的董事也从来没向我普及过寿险的价值,十年前,我想我和国人的普遍认知是一样的,保险公司主打卖理财嘛。
去年,我选择跳出舒适区,转换职业赛道的时候,在金融领域内审慎选择,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足鼎立,前两者江河日下的窘境难破与保险行业的欣欣向荣形成的巨大反差,我开始心动,并仔细研究这个行业,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才发觉之前对保险的误读,保险业是金融的最后一道屏障,其作用不可替代,并在三个层次解决问题,分别是风险管控、资产配置和财富传承。保险只是以一种金融工具的形式而存在,尽管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但是否使用这种工具是每个个体的自主选择……我对保险的认识逐渐深刻的过程,使我先成为了保险公司的客户,再成为了这个行业里的一员。
我的一个高净值客户的经历就更是该阶层保险意识崛起的鲜明写照了,两年前因为有朋友买了香港保险,该客户就一直有强烈意愿配置保险,但没有在国内找到合适的人和合适的保险公司,按客户的说法,要找到这个行业里专业和信得过的人,也并非易事。我适时的出现恰是她一直以来的强烈需求。
总之,国人保险意识的觉醒,随着互联网保险的深入人心也可见一斑。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的保险配置方案,是我正在探索和精进的方向。
以我尚可依傍的样本量以及行业内一线人员的亲身体验,国人保险意识越来越强,已是一个确定的事实。
并不觉得国人保险意识薄弱,相反,我认为国民保险意识开始觉醒。
三天前,朋友圈刷爆了一篇【三联生活周刊】十万+的文章《泡枸杞、盘核桃、买保险,90后:我太难了》 ,这篇文章纵向比较了我国保险业发展和国民保险意识,从九几年开端到马上临近2020年,人民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70后“应该要买保险”,80后“必须要买保险”的保险观,到90后呈现出极强的“主动脉保险的念头,我国的保险购买力,越来越年轻化,宏观保险费收入也一直在增长。
数据来源 《2019年中国22-35岁年轻群体保险白皮书》
但是,横向对比发达国家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截止2017年11月,我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只有全球水平的66%与53%。而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低的更多,国民保险意识相对发达国家和全球平均水平来看,是比较薄弱的,拖了后腿。
数据来源《中国保监会》、金融界《黄洪:中国保险深度与密度分别为全球水平66%与53%》
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但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周围人对于保险的认可程度确实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带,主动找我来咨询与购买保险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很可能是现在年轻人越来越有钱,但是他们并没有拿去胡乱消费,反而主动承担起责任,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保险,非常值得鼓励。
年轻人都做了时代的追风者,保险意识在未来,会越来越强的。
欢迎关注 和小隽,关注公众号:和隽家
国人的保险意识比较差吗?不对,但可以说国人的保险意识比较薄弱。
深厚还是薄弱,是社会环境和市场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好和坏的问题。
我认为导致国人的保障意识比较薄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
1、社会保障和医疗环境因素。中国虽不是发达国家,但也能为人民提供基础性的全民医保以及良好的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因而,国人对保险商业保险的刚性需求和可感性较低。
具体而言,大家经常碰到的场景,如小病小痛去看去医院看个病啥的,虽不能说无感,但基本不会对此类医疗费用有什么很深切的感受,对一般性的医疗保险需求并不强烈。
反观美国,号称是全球医疗系统最发达的国家。但医疗费用水平却奇高,随便看个病、开个药、打个针的,动辄几千上万美金。对于基本就没有储蓄的大多数美国家庭而言,如果没有医疗保险的话,敢不敢去看病都是个问题。
由此可见,如果将国人的保险意识和美国民众的保险意识做简单对比,那绝对是不合适的。
当然我不是说保险就是没有作用的。对于小病小痛的一般医疗而言,国内的商业保险并不是必须的。但对于重大疾病而言,全球的民众都要面对。高昂得多得多的医疗费用。这时候商业保险就很有意义了。
可惜的是,重大疾病并不是大家常常碰到的事情,平时是没有感觉的。等到家人真碰上了这种事情,罹患疾病的成员因为健康风险太大,往往被拒绝承保。再想去买已经晚了。
即使是家庭成员里面没有患上重大疾病的成员。由于家里可能已经只需要支出大量的,治疗及照顾费用也没有太多钱,可以用来配置相应的重疾保障了。
这是国人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简单滴说就是痛点不明显、不常碰上。
2、从业人员专业性较低、水平参差,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制度(业务员并不是雇员只是代理人而已)落后,漏洞多。
篇幅问题,不好往深了说。简单而言,你看看某大品牌保险公司的业务员的朋友圈,除了保险还做很多其他金融类(如贷款啥的)及非金融类的业务(各种化妆品、门票之类的),你就能明白,做得这样杂,如何能专业?
更有甚者,直接就是其他行业的人员,直接来兼职保险。是不是能说明,这些企业的业务高管觉得,保险从业员根本不需要专业,需要的只是客源和人脉?
更有甚者,业务员连自己家公司产品的条款都不看,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她们的“风格”。更加不能指望这些代理人业务员,能把保险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好好地普及给消费者了。偏偏这些公司的业务员很多,影响力很大。
结果大家看到了,保险特别是3-5年前,纠纷层出不穷,消费者体验极差,让保险行业蒙受了“都是骗人的”口碑。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通过保险转移风险的想法。
幸好这几年,随着保险中介的崛起,行业风气和职业道德规范了不少。相信国人的保险意识也会逐步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保障千千万国人家庭做出贡献。
1-解除后顾之忧
一个家庭或个人一生中辛苦劳作是为了支付庞大的生活费、医疗费、教育费、婚嫁费,并用挣来的钱享受人生乐趣,但“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敢说一辈子没有危险和困境。
2-体现尊严 个人和家庭是否拥有保险,越来越表明他们是否融入现代文明社会之中,是否具有睿智的眼光和头脑。一个经不起风险的人、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唤来的只能是同情和救助,这个人、这个家很难有自信和自尊;而一个有应付风险能力的人,一个安全稳定的家,会给人带来信任,会使人感受到一种责任和远见。
保险已经不仅仅成为一种人们生活和经济风险的保障机制,更是很多人规划人生财务的一种必要工具,在家庭经济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保险是指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根据合同的约定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目前,随着保险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保险已经具有了保险和理财的双重功能,并成为很多人投保的目标。
从你身边的人看,你认为国人的保险意识还薄弱吗?是否有所提高?
首先,国人的保险意识近二十年得到极大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
现在购买保险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须,无论是财产保险还是人身安全保险都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了。
但是20年前保险刚刚起步时,保险人自己都不购买保险。以下事例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曾经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到保险公司工作,看到保险公司自身的现状就的写了一篇《保险人的保险意识》的文章发表在当地的晚报上,文章揭露了一个真实的保险事实:即保险公司的内部人员基本不购买保险,作者统计了自己保险公司员工购买保险的情况,发现保险公司省份公司机关人员80%以上没有购买任何保险,因此呼吁和建议:保险要从保险人员做起,保险人员要带着保险。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保险总公司领导都做了指示,这个大学生没有等来领导的表扬,却受到通报批评并扣发了三个月的奖金,理由是违反公司的保密规定。这让这位大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
这件事无论对错,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保险意识差距。而如今保险意识已经成为很多人的自觉行为,不仅保险人不购买保险的事情已经很少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保险意识的提高,保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保险,不但人们购买的汽车有各种保险,房屋有房屋财产保险,各种意外、疾病、医疗、人身安全保险,更有以理财为目的的理财与保险结合到一起的保险。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底,我国保费收入已达到3.5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8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以债权投资计划为主的另类保险资管产品的收益率水平在5.5%-6.5%左右,相较于同期限类似评级债券的收益率溢价约100-150个基点,并成为很多人购买的理财产品。
保险大军在整个金融业也是异军突起,从2014年到2017年,我国寿险公司平均增员率约为80%,脱落率为60%,最多时曾经达到800万人以上,有的人曾经预言会超过1000万人。
其次,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互联网保险功不可没,并曾经有人经常发问:互联网保险会不会有一天取代传统保险?
在这个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保险也对传统保险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互联网保险由于传统保险业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对传统保险业形成强有力的冲击的同时,也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对提升国人的保险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保险是新兴的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保险营销模式,是指实现保险信息咨询、保险计划书设计、投保、交费、核保、承保、保单信息查询、保全变更、续期交费、理赔和给付等保险全过程的网络化。
互联网保险在推动和提升国人保险意识方面有如下特殊优势:
一是互联网保险通过网络的传播可以让客户有了更多更自主地选择保险产品的可能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以更多的方式了解保险产品,通过比较多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选择适合自己或者自己需要的保险产品。
二是在网络上可以更便捷办理所有的保险业务。以前的保险都是去保险公司网点或者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有的还要反复多次,很多人嫌麻烦就不办了,通过网络可以进行保险咨询、网上快速办理就方便多了。
三是互联网保险的保费更加透明,保障权益更清晰,保险理赔更轻松简单也是互联网保险对保险推广和保险意识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是由于网络营销竞争充分,导致保险费用更低,从而促进了保险业的发展因素。网络保险减少了营业网点和人力营销的费用,投保费用当然也可以降低。据有关数据统计,通过互联网向客户出售保单或提供服务要比传统营销方式节省58%至71%的费用。
互联网保险凭借其高效、便捷、高性价比等特点发展迅猛,并可能在2019年将会继续呈几何级增长,传统线下代理人渠道花了10多年时间做到百亿规模,互联网寿险不用几年的时间就能做到同等规模。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超过120家保险公司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
其三,国人的保险意识仍然有待于提高,同时保险机构业务的规范性特别是保险理赔和服务需要更大的改进
我国保险业务和保险意识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国人的保险意识特别是保险机构的服务意识仍然有待于提高。
有数据显示,我国保险业不仅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业务规模,也实现了比较大的增长。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赔付支出1.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和10%。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8.3万亿元,较2018年初增加了9.5%。
但是从我国保险深度和密度的历史对比看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标准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我国1980年的保险深度为仅为0.1%,保险密度为0.47元人民币;到1997年保险深度为1.45%,保险密度为87.7元人民币;到2017年保险深度达到4.42%,保险密度为2632元人民币。38年之间保险密度增长5599倍复合增长率26.27%,保险深度增长44.2倍复合增长率10.78%。
2017年中国的保险密度只有384美元,远低于日本的 3312美元,美国的4216美元。2018年中国人均保费仍差美国10余倍 ,2017年3月1日 - 2017年全球保险密度,中国保险密度384美元,保险深度为4.46%,世界平均是650美元和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样保险业的发展仍然面临如何提高服务和解决投诉的问题,特别是赔付纠纷和投诉处理不及时的问题仍然阻碍保险意识提升和保险业的发展。2019年3月银保监会发布的《2018年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在保险业总体投诉明显回落的背景下,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却大幅增长,同比增长超过120%。主要的投诉内容包括销售告知不充分或有歧义、理赔条件不合理、拒赔理由不充分、捆绑销售保险产品、未经同意自动续保等,而这些问题也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保险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些问题在所有的保险企业同样存在。
保险意识的增加虽然说有赖于整个金融意识的提高,与800万保险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全民保险意识的提高和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机构需要切实提高和改进。
作者:麒鉴,银行资深高级管理人员
整体意识不强,因为市场培育时间还不长。
在中国保险基本上跟诈骗差不多,什么叫保险意识差?问题是你买的保险能得到什么呢?赔吗?买保险的时候都好的很,钱给完了,什么都不管了,根本就没人管,所谓的银保监会理都不理你,投诉也没用,把你气个半死,自己的钱也没了,在中国,脑子不好才买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