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有意思,也值得我们这些后来者进行反思。

由于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因此,在一般人印象中,他一定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然而,为什么他却在即位的时候,当机立断,把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全部消灭呢?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才能了解明朝末期政治的复杂性。

魏忠贤的进宫之路:因好色赌博输光家财,最终阉割进宫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必须稍微来了解一下魏忠贤的进宫和晋升之路。

魏忠贤是北直隶河间府肃宁县人,他原名魏进忠,是在天启二年才改名为魏忠贤。

魏忠贤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然而却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在进宫当太监之前,他就在当地与地痞流氓关系非常友好。

年轻的魏忠贤还是一个色鬼,经常进出青楼,还喜欢赌博。自己没钱吧,还一掷千金。就这样,魏忠贤把家底都挥霍干净了。

怎么生活呢?魏忠贤一狠心,就把自己阉割了,入宫去当太监了。当时,魏忠贤才21岁。

魏忠贤如何爬上权力巅峰?联络客氏,忽悠天启皇帝

进宫之后的魏忠贤,因为聪明伶俐,官职一路直升,最终成为天启皇帝(当时该是太子)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典膳太监。王才人死后,又来到李选侍的身边。

可是,这还不够。魏忠贤还需要找更硬的靠山。这时候,他就开始巴结客氏。客氏,原名巴巴,原本是保定府侯巴儿的妻子,十八岁时,生下了自己的儿子之后,被选入宫中充当朱由校的乳母。

客氏为人妖艳淫荡,在宫中经常有淫秽的传闻。

朱由校估计有恋母情节,等他长大之后,对这位乳母百般依恋,从乳母变成了自己的恋人。最变态的是,朱由校大婚之前,还与她发生了关系。

等到朱由校即皇帝位之后,客氏被封为圣夫人,与天启(也就是朱由校)形影不离。客氏生性嫉妒,由于此时自己无法生育(已经四十多了),后来还偷偷把天启与其他人生的孩子毒死。

魏忠贤为了巴结客氏,花费了五百两银子办了一桌酒席,与她同饮。两人一拍即合,一个想要继续往上爬,一个想要拉外援,形成了狼狈为奸的同盟。后来还有人说,客氏与魏忠贤还“私为夫妇“。

二人联手,为魏忠贤扫清了障碍,魏忠贤一直做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最高职位)。此外,二人还进一步笼络朝廷内外的党羽,把持朝政,形成了“阉党”,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

这个天启皇帝也不争气,他不喜欢理朝政,只喜欢做木匠活。魏忠贤抓住了这一机会,每次都是在天启皇帝做得更高兴的时候,魏忠贤前去禀报大事。天启很不耐烦,说你看着办吧。就这样,朝廷内外所有大事都取决于魏忠贤。

后来,魏忠贤甚至还搞起了个人崇拜,全国各地都的官员为了巴结魏忠贤,纷纷给他建立生祠。魏忠贤心里非常受用。

天启临死前想让信王即位,吓坏了魏忠贤

但是好景不长。等到天启五年(1625年),有一天,天启皇帝和乳母客氏和魏忠贤跑到西苑湖上游玩。三个人在船上把酒言欢,忽然一阵狂风吹来,小船翻倒,一起掉落水中。

多亏太监们抢救及时,天启等人才没有被淹死,但天启因为受到过度惊吓,再加上身体不好,开始重病不起。

两年后,天启重病加剧。天启说:“凡是重大朝廷事务全由阁臣与厂臣计议商榷,用心赞襄”。不知道是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天启突然开始关心起朝政。

也许是天启预料到命不久于,随后开始安排后事。由于天启没有子嗣,有的三个,一个早夭,另外两个也被魏忠贤和客氏弄死。因此,天启想让自己的五弟朱由检入承大统。

这一下,魏忠贤和客氏开始慌乱起来。为什么?因为朱由检和他们二人结下了梁子。

话说朱由检的母亲死的早,朱由检很小就由西李选侍抚养,后来由交给了东李选侍。东李对朱由检很好,可是这个人在宫中不苟言笑,刚直不阿,魏忠贤和客氏非常忌惮她,因此就多次栽赃陷害,最终默默死去。

天启皇帝召见朱由检,交待了后事。这个时候,朝廷中人人自危,朱由检也担心随时有可能被魏忠贤害死,于是表现得非常淡然,韬光养晦。天启让他当皇帝,朱由检装作吓得要死的样子,说“臣死罪”,以此麻痹魏忠贤。后来,朱由检索性每天衣冠不整,不见任何人,不说话,也不乐,其目的是消除魏忠贤的疑心。

魏忠贤本来想与锦衣卫都督田而耕和兵部尚书崔呈秀一起搞政变,不让朱由检当皇帝。但是,田而耕和崔呈秀胆小,此事只好做罢。

崇祯即位,先不动声色,等魏忠贤动起来

后来,天启逝世,朱由检顺利继承了皇位,是为崇祯。

崇祯开始进入紫禁城之后,皇嫂张氏甚至悄悄告诉他,不要吃宫中的食物。因此,崇祯自己带着一块麦饼藏在身上,饿了偷偷吃一口。

崇祯入宫的第一天晚上,没有睡觉,手中握着一把剑枯坐。这时候,他看到身边的太监和锦衣卫,决定拉拢收买他们。他命人取来酒肉犒赏他们。

这些人自然满心欢喜,对崇祯产生了好感。

崇祯顺利接班之后,他第一个任务就是想办法消灭魏忠贤和客氏。

魏忠贤也意识到了自己末日临近,开始想办法自保。他给崇祯进献了四个绝色美女,并在四个美女身上涂了一种“迷魂香”,男人闻到都会把持不住。魏忠贤觉得,前几任皇帝都是好色之徒,崇祯也应该如此。

然而,崇祯并不好色,不为所动。为了不让魏忠贤疑心,笑纳了这四个美女。他立即让人对四个美女搜身,查出了“迷魂香”。魏忠贤的第一次计谋失败了。

崇祯为什么不利用这一机会,直接命人罢免魏忠贤?魏忠贤党羽太多,弄不好狗急跳墙,自己就性命不保。崇祯需要等待时机,让魏忠贤动起来。

果然,魏忠贤决定以退为进。他主动提出要辞去东厂总督太监的职位。崇祯马上下令,不许辞职!随后,客氏也说,天启皇帝已死,我留在宫中也没有意义,想出宫回到自己家中。这一条,崇祯允准了。其目的是,将魏忠贤和客氏分开。

这时候,大臣们也看出了崇祯想要整治魏忠贤,一个叫杨所修的南京通政使上书弹劾魏忠贤及其党羽,说魏忠贤手下的党羽,父母过世了,还不回去丁忧守孝,和本朝“以孝治天下”的观念不合,应该赶快出宫回家守孝。大臣们的用意就是削弱魏忠贤的力量。

崇祯觉得此时时机未到,不但不同意大臣的建议,还斥责了上书的大臣。

魏忠贤继续试探:决定丢车保帅

这一下把魏忠贤弄迷糊了,崇祯这是要干嘛?有时候,摸不准主子的态度,比知道要整自己更可怕。

魏忠贤要继续试探。他上书崇祯,乞求停止各地给自己建造生祠。崇祯看了之后,说可以,没有建造的就不要建了。这背后的意思其实是,对以前建造的生祠可以既往不咎。

这一下,魏忠贤更迷糊了。魏忠贤继续动作,他命吏科都给事中陈尔翼上书,攻击杨所修是在拨弄是非,是东林党余孽,要进行严查,查处背后的东林党势力。这是企图制造恐怖气氛,把水搅浑。

崇祯自然不会允许,他说,大臣们都是先帝选拔的,都是有道德的大臣,不会被人利用,没必要捕风捉影。但是,这个时候,崇祯还不能让魏忠贤觉得自己要对他下手。怎么办?立即给魏忠贤等人加官晋爵,说他们在自己登基的事情上有贡献,有功劳。

魏忠贤等人开始要进一步动作了,他们要丢车保帅了!一个“阉党”分子杨维垣上书,攻击崔呈秀等人贪污腐败,卖官鬻爵,但是杨维垣并没有提魏忠贤,背后的意思是,朝廷中一切问题都是崔呈秀等人造成的。

崇祯自然不会上钩,他斥责了杨维垣,说他“率意轻诋”,崔呈秀等人任劳任怨,功勋卓著。后来,杨维垣继续上书,揭露了崔呈秀更多恶行并美化魏忠贤。说厂臣都不爱钱,只有崔呈秀贪污腐败等等。

崇祯看到时机已经到了,于是同意罢免崔呈秀等人官职,让他们归籍守制。

大臣上书弹劾魏忠贤,崇祯觉得时机已到

大臣们看到了崇祯的态度,于是开始纷纷上书揭发魏忠贤及其党羽。崇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要大臣们敢于揭发,就不怕找不到搞掉魏忠贤的证据。只不过,这个时候崇祯还不能对大臣们的上书进行表态,先搜集证据。

这个时候,魏忠贤似乎感觉到,崇祯似乎念及天启的恩德,不敢对自己下手。还跑到崇祯面前,哭诉了一番。对此,崇祯没有表明立场,仍旧不动神色。

最后压死魏忠贤这个骆驼的稻草,是海盐县贡生钱嘉徵的奏疏,名为《奏为请清宫府之禁以肃中兴之治以培三百年士气事》,其中揭发了魏忠贤十大罪状:并帝、蔑后、弄兵、无二祖列宗、克削藩封、无圣、滥爵、掩边功、朘民通同关节。

一个没有官职的人揭发魏忠贤,这可以让人们觉得,魏忠贤这是惹怒了全天下。崇祯觉得时机到来了,可以下手了。

魏忠贤先是上书,假意表明要“引疾辞爵”,以退为进。他觉得崇祯会挽留他。然而,崇祯立即同意。随后,命令魏忠贤到凤阳给朱元璋的父母守陵。

接着,又下达御旨,历数魏忠贤和客氏的罪恶,要求“除恶务尽”。最终,魏忠贤和客氏被抄家,给被魏忠贤陷害的大臣们平反。

最终,魏忠贤在去凤阳的路上,上吊自尽。客氏也被押入浣衣局严刑审讯。客氏招出了当年自己如何杀害宫中有身孕的宫女。最终,客氏被活活打死。

消灭了魏忠贤和客氏之后,崇祯开始在全国缉捕阉党。就这样,魏忠贤和他所建立的势力烟消云散了。

最佳贡献者
2

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登基后诛魏忠贤是必然的,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

还是从明朝的政治结构来说。

明朝皇权集权程度之高,仅次于清朝,是之前历朝所没有的。但皇帝不可能每个人都像明太祖、明成祖这么勤劳,天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实际上,废宰相之后,也就明太祖从头到尾都勤政,明成祖虽然精力充沛,但后期也没那么勤快了。

更重要的是,皇权与官僚体系的斗争早晚都要来。每一个朝代开创基业的皇帝权威一般都还比较强大,能够应付官僚体系,不至于被官僚集团挟制。但每个朝代到中后期,都会出现皇权受制于官僚体系的状况。当然,开国的时候就受制于世家大族的西晋和东晋,皇权就没强过,是个例外。即便如此,西晋在司马炎时期,世家大族也还是老实的,不至于凌驾于皇权至上。

所以,皇权在与官僚体系的斗争中,必须要依赖一些常规的官僚体系之外的力量的支持。一般来说,这种力量最强的无非是宗室、宦官、外戚这几个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个朝代都会难以避免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光靠皇帝一个人,赤手空拳,要对付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庞大的官僚体系是不可能的。而且,每个朝代越往后,皇帝都会越缺乏社会经验,处理与官僚体系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每个朝代越往后就会出现越明显的宦官、宗室和外戚的问题。

明朝的问题就在于,宗室在成祖登基后被打压得厉害,也就是能保持个锦衣玉食而已,政治上连自保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夹辅王室了。明朝前期的皇帝因为和功臣之家相互联姻,外戚多少还可以给皇帝提供点支持。但到中后期,皇帝的生母出身多数低微,也没有形成有政治影响力的外企家族。

那么,留给皇帝的选择就只有一个了,如果皇帝不信任官僚体系,就只能信任宦官。而且,正如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里说的,明朝几乎每一个有点作为的大臣,都要得到宫内宦官的支持。就因为有宦官在皇帝与大臣中间做中介,皇帝与大臣才能保持相互信任。典型的比如张居正,没有冯保在宫内的支持,张居正也很难施展得开。

对皇帝来说,外戚和宦官自然是最容易得到信任的人。如果外面有外戚,里面有宦官,外戚与宦官之间就会相互制约,不至于外戚或宦官一家独大。而在明朝中后期缺乏有力的外戚支持的情况下,皇帝能够依靠的也就只有宦官了。反过来说,如果宦官从中弄权,皇帝是不大容易发觉的。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看东林成党的“争国本”问题。

万历跟整个官僚体系关系闹僵,最起初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在立储的问题上。万历想立福王,而整个官僚体系都认为,必须立皇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光宗。两边相持不下,万历就干脆不上朝,官员奏疏也不及时处理,甚至六部大臣空缺长达十年之久。这个问题僵持了差不多三十年,万历和官僚体系都不肯让步。一开始,官僚体系还算是坚持政治原则,也就是所谓的维护祖宗成法,到后面就纯粹是意气之争了,对士大夫来说,就成了个政治正确的事。

其实所谓祖宗成法说的立储立嫡,无嫡立长,用意不难理解,无非是怕皇帝因为私心宠溺,立小儿子为储,造成主少母壮的情况。但就光宗和福王的情况来说,其实只差了两岁,并不用太担心出现这种情况。

一开始,官僚体系是争国本,要求万历立光宗为太子。但光宗无宠,万历显然更喜欢福王,所以,万历后期的官僚体系极力要做的,就是保护光宗,不让福王夺嫡成功。这才有了梃击案。

从后见之明的角度看,梃击案至少在当时来说,要说是郑贵妃指使,证据是不足的。郑贵妃就是傻子,也不可能找一个疯子去光打死光宗。以郑贵妃宠冠后庭的情况来说,宦官争相攀附,郑贵妃如果真的想害死光宗,办法多的是,比如让人给饭里下毒,在操作上要简单多了,何必找个疯子去明火执仗的行凶?反而是主持审讯张差的东林党人锻炼成狱,以牵连郑贵妃乃至福王的嫌疑要大很多。从这个角度说,万历在处理该案的问题上捣糨糊,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东林党人后来又说,光宗之死可能也是郑贵妃害的。但光宗登基的时候身体就不好,崔文升给的泻药究竟是不是郑贵妃指使的,也没什么证据,李可灼的红丸,更不见得就跟郑贵妃有关。至于所谓郑贵妃给光宗送了八个她宫里的宫人,累死了光宗,显然也不可信。光宗从登基到驾崩,总共才一个多月,他不干别的事了,天天就在宫里和八个美女乱搞至死?

反倒是东林党长期坚持反对万历皇帝派宦官外出挖矿和收商税,显得问题很大。现在很多人认为,东林党人多数出身江南,而江南当时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达,所以,东林党人反对收商税,其实就是保护江南手工业的利益,而不顾朝廷死活。也是因此,才有所谓阉党更顾全大局,而东林党人只是保全家乡利益而已的说法。

东林成党,多数是从所谓言路开始。后来被视为东林的刘 一燝尝言:“任天下事者,惟六官。言路张,则六官无实政。善治天下者,俾六官任事,言路得绳其愆,言官陈事,政府得裁其是,则天下治。”东林之所以能够成党,把持言论,也就是因为万历长期不补充六部长官,都御史也长期无人,所以下下面的大小言官纷纷上疏,或者弹击大臣,或者指斥时政,甚至直接谩骂皇帝,以邀直名。在一些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上,更是党争不已,不顾大局。

比如杨涟。杨涟确实看上去很悲壮,这没问题,这些年也有不少电影以他作为背景。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杨涟的做法显然过于激愤,没有考虑全局。天启四年的时候,叶向高还在当首辅,魏忠贤并没有完全控制朝廷,但杨涟突然上疏直至魏忠贤,要和魏忠贤决战。

其实魏忠贤也并不见得就容不下东林党。比如他对叶向高,就一直还是比较尊重的,在杨涟上疏之前,并没有对叶向高特别不满。还有朱国桢。他被迫上疏求罢的时候,魏忠贤也没有对他下杀手,反而说 :“此老亦邪人,但不作恶,可令善去。”对孙承宗在辽东的举措,魏忠贤也是比较支持的。虽然派了宦官去前线观察,但并没有真的下杀手。

本来叶向高还想着能够笼络魏忠贤,逐步扭转形势,杨涟的上疏一来,等于提前发动决战,非要一战定生死,叶向高也被逼进死角,无路可退了,只能拜章求罢。叶向高一走,剩下的刘一燝、韩爌更加不是对手,就把朝廷留给了阉党。

从这个意义上说,而是意气之争,乃至卖直求名,党同伐异。

天启帝刚继位,出现了所谓的众正盈朝的情况,结果东林党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辽东局势、财政等重大问题上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不在做事上用力,就在“言路”上用力,把持舆论,在朝廷内部搞斗争,非要和阉党争个你死我活。最后把一些原本并不见得就是阉党的人也推到了阉党那边去。到天启四年魏忠贤把持朝政之后,有心想为国家和朝廷做点事而不只是求名保身的人,也只能依附于阉党。

所谓东林和阉党,本来就是很笼统的说法。当初三党和东林互斗,三党得势,把不肯趋附自己的都归入东林,东林得势,又把不肯趋附自己的都归入三党邪党,魏忠贤为了和东林斗,又拉拢各种反对东林的人。其实两边的逻辑都是一样的,东林这边认为,不是我们的人,就是阉党的人;阉党认为,不是我们的人,就是东林。

崇祯在天启朝岌岌可危,自身难保,对阉党自然是非常痛恨的。所以,他在打倒魏忠贤的时候,不管究竟是什么原因进入阉党的,都一律打倒,结果朝署为之一空。当初为了做点事不得不结交阉党的人,崇祯也不管还能不能用,都一起打倒。而当初反对阉党的人,也不管究竟能力如何,都加以召用。过了几年一看,东林的人也就是夸夸其谈,实际上也靠不住,只好又走回到老路上去,任用宦官。

反过来想想,如果当初官僚体系不要和万历闹僵,就让万历立福王为太子,让福王登基,难道就一定会比光宗当皇帝更糟糕吗?其实也不见得。光宗登基才一个月就驾崩,天启登基时才15岁,要他能有多大作为,自然不太可能。

天启和崇祯都曾在东林和阉党之间摇摆,先引用东林,发现靠不住了,再引用阉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登基的时候年龄都太小了,没有能力驾驭本身已经混乱不堪的朝廷局势。而福王的健康状况要好得多了。如果是福王继承皇位,也许结果并不会比光宗继位更糟糕。

3

魏忠贤当时的势力确实相当骇人。文臣有“五虎”,武将有“五彪”,另外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可以说,朝野上下、军队内外都是他的人。他不但号称“九千岁”,而且一家老小都在朝中当大官,连还在襁褓之中的侄儿良栋,也被封为东安侯。另一个侄儿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前往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庙。可以说,朱由校后期,他已经完全成为傀儡,大明王朝实际上成为了魏忠贤的天下。

(魏忠贤剧照)

那么,既然这么强悍的一个人,刚刚上位,毫无根基,年纪也只有17岁的崇祯皇帝,说拿下,为何就把魏忠贤拿下了呢?

第一,朱由检识破了魏忠贤想在他身边安插眼线的阴谋。

朱由校是因为溺水生病而去世的。本来,魏忠贤和客氏以为守着一个文盲木匠,又厌倦朝政的皇帝,就可以权倾天下高枕无忧。没想到朱由校这样就死了。在朱由校生病去世前,魏忠贤和客氏刚让张皇后流产而不能生育,朱由校又没有其他子嗣。因此魏忠贤和客氏急急忙忙从民间找一些怀有身孕的女子,冒充宫女,说是朱由校让其怀孕的。祈望孩子生下来,立为太子。没想到朱由校没挺得过来。更没想到朱由校并没有立宫女肚子中的孩子为继承人,而是立弟弟朱由检为继承人。这完全打破了魏忠贤的部署。

可以说,魏忠贤在朱由检身边并没有安插眼线,对朱由检的情况一无所知。

为了掌握朱由检的情况,魏忠贤通过向朱由检进献美女的方式,不但企图麻痹朱由检,让他纵情声色,而且还可以因此在朱由检身边安插眼线。但朱由检对这些美女一点也不碰。这样一来,魏忠贤一时找不到应对办法。

(朱由检剧照)

第二,朱由检通过自己模棱两可的态度,压垮阉党。

魏忠贤实力强劲,党羽遍天下。同时,由于魏忠贤一系列的残酷打击,他的政敌们都被打压得不敢轻易开口。

朱由检当然希望大臣们开口,确实也有大臣包括陆澄原、钱元悫、史躬盛等弹劾魏忠贤。但是朱由检这时候都没有表态。他知道,一表态就意味着打草惊蛇,引起魏忠贤的注意,让他铤而走险,贸然行动。所以,朱由检不但什么也不说,还软语宽慰魏忠贤。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杨所修、杨维垣攻击崔呈秀。

其实这三个人都是魏忠贤党羽。这个举动,是朱由检指使的呢?还是魏忠贤想舍车保帅呢?这个没有历史定论。不过,朱由检指使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并不确定这些人就愿意站起来反对魏忠贤的。魏忠贤自己舍车保帅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虽然阉党内部可能有矛盾,但那时候最重要的是团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互相攻击,把火拨开,就不好收场了。

所以,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朱由检模棱两可的态度,让阉党内部崩溃了。大家不敢攻击魏忠贤,就攻击崔呈秀

这时候,朱由检的态度非常关键,他不再客气,重处崔呈秀。

朱由检保护魏忠贤而重处理崔呈秀的做法,让大臣们明白了朱由检的态度,于是,弹劾魏忠贤的奏折就像雪片一样飞来了。

(弹劾魏忠贤,图取其意)

第三,朱由检动作非常干净,不给魏忠贤留下反击的时间和机会。

原本朱由检一直采用宽慰魏忠贤的方式,就算是大臣多次上书,朱由检也不为所动。但是,一个嘉兴贡生攻击魏忠贤的奏折,朱由检却拿出来给魏忠贤看。并以保护他为由,把他送回凤阳安置。朱由检这样做,相当于一下解除了魏忠贤的各种权利。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臣们弹劾的奏折变得异常猛烈,魏忠贤的心理彻底崩溃,终于选择上吊自杀。

(参考资料:《明史》)

4


明之宦官一开始只是替皇帝分担政务的亲信存在,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开始坐大,宦官被皇帝抬高地位借此打压文臣集团,保证皇权的稳固,天启年间,东林党一党独大,严重威胁皇权统治,天启帝表面上昏庸重用魏忠贤,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想通过阉党夺回权利,所以造成魏忠贤的权势滔天,归根结底,宦官只是依附于皇权之下,只能是皇权的影子。

明宦官势力更多是政治上的猖狂,兵权几乎没有,不同于唐中后期的宦官掌守卫京师的神策军,明宦官最多掌东西厂或者锦衣卫其中一部,而边关精锐或守卫京师的三大营,一般情况下除非被皇帝亲派督军,否则根本就没有机会染指。

宦官本身没有太多兵权,一般都是代表皇权与文官集团不死不休,有了皇帝信任还好说,皇帝不信任了,文官集团落井下石不死才怪。

魏忠贤在天启在位的几年间,肆意妄为,做了不少伤天害理之事,也干了不少实事,但彻底与当时一党独大的东林党不死不休了,而魏忠贤并没有跳出传统宦官的限制,依旧没有多少兵权,天启帝信任魏忠贤才成就了他的权势滔天,天启帝无子绝嗣,按“兄终弟及”崇祯帝即位,虽天启帝交代崇祯帝魏忠贤可计大事也,但是很明显魏忠贤飞扬跋扈很不讨崇祯帝喜欢,崇祯帝又是年轻气盛,看不清天启帝交代的真正意图用魏忠贤制衡东林党,魏忠贤在崇祯帝即位后也是小动作不断,最后崇祯帝联合东林党自然轻而易举的杀死魏忠贤,但是之后事情就失控了,崇祯帝以为东林党忠心耿耿或者认为可以御东林党为己用,没想到没有魏忠贤制衡后,崇祯帝面对东林党束手无策,不断换首辅换六部尚书也无济于事,朝堂之上,君不似君,臣不似臣,最终明亡。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5

明朝的太监,跟历朝历代的太监不同,是更彻底更纯粹的皇家奴才,只有办事权,没有决定权,因此,在明朝,不管权势再大的宦官,都是为皇权服务的,而他们本身无法成为皇权,更不可能取代皇权。这是由明朝处理政务的流程来决定的。

明朝中央朝廷的工作流程是固定的,就是内阁阁臣们根据六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等部衙,以及全国各省的奏报,初步对各种问题拟定一个处理办法,这称为票拟,然后呈给皇帝。

勤奋的皇帝就看奏章,自己拿主意,自己朱批盖印以后,把是否同意内阁的票拟的意见,发回给内阁,同意的,内阁就去执行,不同意的内阁就修改意见,再次呈上,直到皇帝同意为止。

可是,明朝有些皇帝,特别是后期的一些皇帝,本人特别懒政,奏章不愿自己看,更别说朱批和盖印了。于是就找来太监给他们念奏章,后来又省略一步,都不念了,让太监直接把奏章的大意说给他们听。然后皇帝自己拿个主意,让太监根据自己的主意批红和盖印。

明朝的太监,一开始是不准参政的,也大都不认字,从明成祖开始,就教给太监们认字学习,从而可以帮助皇帝处理奏疏。

明朝最重要的两个太监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司礼监秉笔太监,一个负责用宝盖印,一个负责批红。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管理东厂的提督太监。有时候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也兼任提督太监管理东厂。

从上面的流程我们可以看出来,明朝的一切大权仍然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即便像嘉靖帝和万历帝这种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仍然能牢牢掌握全国的权力。

而太监想把持权力,只能有两条道路可走。

第一条是把皇帝哄好了,让皇帝什么都听自己的,一般正常的皇帝都没那么好哄,所以这一条非常难做到。不过也有人做到过,比如明英宗时期的大太监王振,以至于他哄着明英宗亲征,结果发生了土木之变,明英宗也被俘虏,明英宗在明朝皇帝里可算傻得可以了。王振虽然做到了,但是他的意志只能在大内有效,到了内阁和三省六部那里,就不太管用了,所以王振即便号称权势熏天,也只是狐假虎威而已。

第二条就是矫召,也就是世俗所说的假传圣旨,伪传圣意。而魏忠贤就擅长干这个,他跟客氏通过矫召杀死对头王安,通过矫召残害天启皇帝的后妃,以至于天启的后妃们,被打入冷宫,被害死,天启皇帝都不知道。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在后宫搞专业打胎,后妃们但凡有怀了龙种的,他们就千方百计把龙种弄死,连皇后怀孕,他们都用计害到皇后流产。天启皇帝无后,就是魏阉和客氏害的。

魏忠贤不但为祸大内,他的触角还逐渐伸展到朝廷,伸展到内阁,甚至伸展到清流们的党争之中。

按说,魏忠贤通过矫召去影响朝局,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他这个司礼监太监,也只是皇帝和内阁辅臣们之间的传声筒快递员而已,一切都是皇帝和阁臣们在交流,票拟的权力在内阁,朱批的权力在皇帝那里,只有皇帝有个意见,你司礼监的批红和盖印才有效。批红和盖印,只是皇帝意见的最终一步,没有皇帝的意见,你批不了红,也盖不了印。

但是,魏忠贤运气好,他偏偏碰上了大明朝最奇葩的皇帝天启帝。天启喜欢干木工活,干活的时候,还偏偏不喜欢被打扰。于是魏忠贤偏偏趁天启玩木头玩的兴致高昂的时候,把票拟和国家大事拿来咨询天启的主意。

每每这个时候,天启就会很烦躁地说,朕知道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你们是指谁呢?就是司礼监的魏忠贤和王体乾等一班太监头子,而其中为首的正是魏忠贤。然而,天启嘴上说他知道了,其实他什么都没听进去。这就给了魏忠贤矫召的机会。这时候魏忠贤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代表皇帝行使对国家大事的决定权了。

他通过矫召,先是在朝廷里打掉了当时党争的齐、楚、浙三大党的首领人物,以至于三党的残余竟然转而依附魏忠贤等阉人,形成了阉党。接着他又把目标对准最大的东林党。此时朝廷只剩下阉党和阉党的敌人两派,为了打击东林党,甚至连中立的人物,也被目为他们阉党的敌人。

为了斗倒东林,魏忠贤不断矫召增强自己的实力,一方面是把触角伸进内阁,安排了好几个阉党的人进内阁。原来内阁里有四五个人,他又安排进四个,以致内阁里都没地方坐了,另一方面就是在大内操练兵勇,号称内操,最鼎盛时,据说参与内操的兵勇有一万多人。在掌握兵权上,魏忠贤还不断派太监到边关各镇监军,拉拢边关将领。像毛文龙这货,就依附过阉党,袁崇焕本来想依附的,可是魏阉没看上他。

等一切准备齐当,魏忠贤就对东林下手了,先是打倒几个对他不断弹劾的言官,接着毁坏全国各地的书院,不准再讲学,然后指使内阁里自己的人排挤正派的阁臣,即便有些阁臣并不是东林的人,也一样被排挤走。最后就是干掉东林的几个骨干人员左光斗等人。东林的势力也被暂时压制下去了。

在这一斗争的过程中,只要不是阉党的人,就是阉党的敌人,不管你这个敌人是不是东林的人。所以,很多中立的正派人物,实心为国为民办事的官员也被牵连打倒了。

在魏忠贤打倒东林以后,他的权势也达到了顶峰,号称什么九千岁,爪牙遍布朝廷和各省。可是,这一切,却全都是建立在天启皇帝不问朝政,对他放纵的基础之上的。

等到崇祯帝一继位,事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你一个阉人,你在朝廷百官眼里,是个奴才,你在大内,更是个奴才。只要崇祯帝对朝政稍加一眼,你的批红,你的盖印,你的矫召,就全不管用了。

既然魏忠贤的矫召不管用了,那么他在大内,在内阁,在朝廷,在全国各省,在边关,在军中,就都没有话语权了。因此,阉党的势力,很显然也就会土崩瓦解。依附魏忠贤的那些官员,也会树倒猢狲散。

所以,崇祯帝能轻易打倒魏忠贤,就是因为,他自己代表着皇权,而魏忠贤以前作威作福,权势熏天,只是因为他捧着一个皇权的外衣,震慑朝廷,震慑天下,现在崇祯把这件外衣收回去了。魏忠贤无法抗拒,也无力抗拒。

6

谢邀。

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中,把明朝太监写的非常厉害,只手遮天。但是,明朝相比之前的唐朝有个很大的差别。唐朝太监是真正掌握了兵权的,因此可以结交权贵,反过来挟持皇帝。

而明朝,以皇帝之下的内阁、六部、言官三层机制,太监的权力其实相当有限。而魏忠贤魏公公为什么能够这么嚣张呢?其实是源自天启皇帝对他的信任。正是有了皇帝的信任,魏忠贤才能手握大权,才能对文武百官为所欲为。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魏忠贤的政令也就没有人理睬了。

所以,一旦换上一个对魏忠贤没什么好感的崇祯皇帝,魏忠贤的风光也就到头了。皇帝根本不需要“斗”这个太监,因为这个太监的权力全部是皇帝给的,皇帝一句话收回权力,魏忠贤就成了软脚虾。。明朝内阁大臣和皇帝斗,背后还有祖宗家法、有满朝大臣、有那“亢声直言”的美誉给他支持,至少还有斗下去的底气。魏忠贤一个太监,在圣人文章里面也是上不得台面的,他凭什么和皇帝斗?

魏忠贤要想继续只手遮天,唯一的办法是把皇帝控制住。无论是花言巧语迷惑住,还是威胁住,还是直接用武力软禁彻底变成傀儡。问题是,崇祯皇帝本身也是很有城府,狠辣而寡恩。魏忠贤最初可能就是想花言巧语迷惑他,重崇祯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暗中已经做好了收拾他的准备,快得魏忠贤来不及豁出去拼(他也未必有决心拼)。于是,一旦皇帝布置好了后手,魏忠贤就只有乖乖等死了。

7

因为魏忠贤膨胀了,他眼中的崇祯是很听话的、是没什么能力的、是懦弱的!

虽然想干掉崇祯但却失手了——“权力还是我的就行”

虽然有能力造反得天下但退却了——“天下还归我管就行”

虽然可以全身而退但却得意忘形了——“没权有钱也行”

最后,落得个三尺白绫自缢身死的下场。。。

魏忠贤终究低估了眼中的这个少年,因为这个少年是一个极度成熟的政治家


而且,在最初的两年,崇祯的确表现的服服帖帖,包括最后魏忠贤的放权,也是被崇祯的演技所欺骗,直到他幡然悔悟的时候,天下已经不在他手中掌握

崇祯并没有那么不堪,他并非是一个用力过猛但却欠缺政治才华的愚笨君王,只是历史这辆大车禹禹而行,并非一般人能改变他的走向

至少,崇祯不能

我们来看看,权倾天下的魏忠贤是如何败在崇祯之手的吧


错误的妥协

天启皇帝总会长大,他总会明辨是非,比如曾经魏忠贤为了迫害东林党而制作一百零八将点将录,作为排号要一一收拾,结果天启这个天才木匠竟然是个文盲,连《水浒》都不知道是啥,还得魏忠贤这个半文盲一顿解释

但是,天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却很正直,在听了魏忠贤的解释之后,拍手叫好,认为梁山好汉各个都是忠勇之人。搞的魏忠贤很没面子,本来要搞东林党的嘛

所以,他意识到了威胁,他意识到了不应该再让天启成长下去,那样自己的权势必然会有一天不复存在。之后天启莫名落水,身患重病,服用灵药不久全身浮肿而死

据传,当年魏忠贤与客氏一顿忽悠,差点就让天启做出了决定,传位给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这孩子都要抱到宫中去了

还好皇后是个明事理的人,她对着即将走人的天启滔滔不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做出传位给其弟朱由检的决定

紧接着,魏忠贤开始搞事,三番五次设计收拾朱由检,但均被他躲过去了,直到顺利即位

而魏忠贤也觉得,这个朱由检年纪也很轻,而且也没什么根基,是很好控制的,应该可以继续当傀儡,等到他长大了再搞掉换个人做皇帝就好

就这样,朱由校拉着朱由检的手,说出了人生最有水平的一句话

:“吾弟当为尧舜!”然后就撒手去老朱那里汇报工作了


错误的判断

好了,朱由检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开始自己的装孙子之路,他依然将国家大权交于魏忠贤之手,魏忠贤也做出了判断,这个皇帝是个聪明人

这个时候,不是崇祯不动他,而是说他动不得

朝廷上下,全是魏公公的人,谁敢呢?所以还是默默的行动,先剪除其羽翼

皇帝要动魏公公的事情,慢慢的大家心里都开始明白,只是我们的九千岁却浑然不觉危险

而且,好像事情也没那么简单,还需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直到其党羽重要人物崔呈秀被弹劾一事,才让此事的进度大大加快

魏忠贤也意识到了危险,不过他做出的判断是:皇帝不会杀我的

所以,他决定丢车保帅,并未出面拯救崔成秀,而这一动作,让阉党之人大失所望,连最重要的心腹都不救,那其他人呢?

魏公公不过是想要自保罢了,所以此时的阉党已经濒临土崩瓦解

错误的决定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魏忠贤造反,是很有可能胜利的,因为无论军政大权此时还牢牢的握在他手中

但是,他却决定告老还乡,不再参与朝中之事,崇祯也惧怕他造反,所以决定同意并责令其快速离开

然而,魏忠贤竟然以为皇帝是真的不杀他了,所以真的就很是天真的回家收拾东西

而这一决定,彻底触怒了崇祯

他回去收拾了80大车的金银财宝,携带大量的仆人家眷,甚至还有9000名隶属于他本人的护卫,仿佛游街一般浩浩荡荡的启程

崇祯的极限已经到了,他无法再忍受

于是下令追回已走的魏忠贤

结局,我们都知道。深更半夜得知皇帝旨意的魏忠贤上吊身亡,其财产被护卫仆人一抢而空,陪在他身边的也只有一个绝望的太监

说来凄凉,除去后期被捕治罪的无数文臣武将,曾经号称有五彪五虎,十狗十孩儿,千子千孙的九千岁,在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也只有身边这一个太监以死相随

崇祯其实是一个极其老练的政治家

他有谋略,有才华,有能力。只是扳倒魏忠贤之后,却被东林党等诸党所误,最终落得凄惨的下场

魏忠贤其实是一个极其有天赋的政治家

他有手腕,有权势,有水平。但是,他无恶不作,排除异己,却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势而已,虽然优秀但绝非国家之幸

更多精彩历史分析,请关注头条号

8

魏忠贤的一切权力来自于皇权。失去皇权的支持,一名狱卒都能收拾干净。

9

很简单,明朝大太监只有检察权,没有军权。

历史上太监最厉害的是唐朝,唐朝后期的太监是掌兵权的,尤其是掌握了禁军大权,所以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

而明朝的太监掌握的检察权,像东厂西厂锦衣卫, 这些检察机构掌握在太监手里。这些权力对付官员那是很吓人的,动不动就把你抓到牢里审两下。但是他们没有兵权,他们的检察权全部来自皇帝的授权,如果皇帝一收回,那他们就没戏了。

所以,魏忠贤再牛,也没法可能翻过天去。

下面介绍一下魏忠贤具体的一些事情。我们先从明末的一件奇案说起。

移宫事件

明朝泰昌元年,发生一件重大的事情。明光宗朱常洛去世了。

明光宗也是一个苦哈哈,母亲是个宫女,因为明朝万历皇帝的一夜激情才诞生了他。虽然是长子,可是万历皇帝很不喜欢他,一直不立太子,想立他的一个兄弟为太子。折腾了近四十来年,好不容易成为太子,又当上了皇帝。据说加夜班太猛,跟七个姑娘同时发生并保持了嘿嘿嘿关系,最终一个月就光荣下岗,也就传说中的崩了。

虽然有点悲剧,但继往开来,新皇帝还得接着上来。

当然,新皇帝登基前,追悼会什么的还是要开的。

九月初一,大臣杨涟就率领大臣去奠拜明光宗。可是,刚进大门就发现不对劲。前面有人拦住了路。

一群太监拦在路上,不让大臣通过。大臣嘛,手无缚鸡之力,虽然太监也没练过葵花宝典,但手里持着大棒,气焰嚣张,个别年青耐打的官员冲上去,就被乱棒齐下,打得抱头退了出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宫里不让大臣们去参加追悼会呢?

这其实都是一位低级嫔妃的主意。这位嫔妃姓李,级别是选侍。明朝的后宫分为 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才人、选侍、淑女这几级。可见这个选侍也就比最低级的淑女高一级。可为什么还这么不淑女,竟然有势力调动大监防暴队,来宫门这里阻拦大臣们呢?

其实,级别不在高低,关键看谁喜欢。

李选侍其实是前皇帝明光宗的宠妃。而且还受命照顾了两名皇子,其中一名就是太子的大热人选朱常洛。而且李选侍就居住在皇宫后三殿的第一殿乾清宫里,地位形同皇后。

既然是皇后,那为什么不让大臣奠拜她的老公呢?

因为形同皇后,不代表就是皇后。李选侍同志希望自己能够正式成为皇为。在光宗生病的期间,李选侍要求提干。光宗想了一下,也确实应该,所以召来儿子朱常洛跟大臣们,表示李选侍辛苦了,就提拔为皇贵妃吧。

皇贵妃也就比皇后低一级,对于李先侍来说,已经算是越级提拔了。

正当明光宗吩咐,朱常洛跪在下面听的时候,旁边突然伸出一只诡异的手,将朱由校拉到了后面,嘀里咕噜说了一通。

过了一会,朱由校又跪了回来,说,“要为皇后。”

原来,这只手属于李选侍,李选侍果然是有追求的,不提则已,一提就要到顶。

明光宗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第二天,光宗就开光升天了。这就是不负责任了,李选侍不但没有提为皇后,就是皇贵妃的提干手续也没有走完。

这一走,找谁升职去?

眼看着主管已经躺尸了,李选侍着急了,她下令太监把宫门堵住,然后表示,不升为皇贵妃,你们就别想拜先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见过,挟死掉的天子令诸候的还是第一次。

效果怎么样?

一个人拔开了太监的棍子,大声喊道:“皇帝叫我们来的,现在皇帝驾崩,太子又年轻,你们守着门不让我们入宫哭奠,你们想干什么?”

这个人叫杨涟。这位仁兄,别的不说,气场相当大,一脸大胡子,脾气也大。上个月光宗生病,这位仁兄上了一个奏折,既不是慰问的,也不是提供药房的,而且批评明光宗。这赶情怕光宗没挺过,以后想骂他都没机会,所以突击批评来了。

明光宗看了之后,气得病都好了一些,一边叫他上来,一边叫锦衣卫的来。这是明朝的老规矩了,大家一看,就知道要拖到午门外打屁股。可是等杨涟上来了,明光宗盯着他看了半天,然后说了四个字:“此真忠君。”并顺便把杨涟提为顾命大臣。

这是十分奇怪的一个任命,要知道,顾问大臣一般都从内阁中选,至少也得是尚书侍郎吧。可是,这时的杨涟仅仅是一个七品兵科给事中。

给事中,就是找事中,没事还要找点事,现在又有皇帝亲批的顾问大臣,这当然是奉旨找事。所以,杨涟大人中气十足,一把就拔开了太监的乱棍。这些太监侍郎刚打,尚书敢揍,内阁大学士也敢骂,就是不敢惹这位给事中,生生给杨涟让开了大道。大臣一哄而上,挤进乾清门,来到乾清宫。

光宗确实是死了,大臣按礼哭了哭,可是,杨涟站起身,眼睛四看了一下,问:太子呢?

当然,跑到这里来,可不是单纯为了缅怀先帝,追思光宗英容笑貌,毕竟死人归阎王爷管。找到将登基的太子才是正经事。

这时,一个太监悄声示意杨涟:太子被李选侍扣在了东暖阁里,不让出来。

这个太监叫王安,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怎么关键呢,他是明光宗的伴读,又是当下太子朱由校的侍读,可以说培养了大明二代人,而且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显然,他还是一个比较正直的太监。没有跟李选侍搞到一起,而是站到了文臣一边。

听说太子被扣住了,文臣齐齐朝东暖阁叩起头来,强烈要求太子出来跟大家见面,确定一下君臣的地位。可是,喊了半天,里面没有半点反应。这一下,大臣坐不住了,内阁首辅刘一燝对着东暖阁吼了一嗓子,“谁敢把新天子隐起来!”

搞不好,大臣就要挽起袖子去抢人了。这样就太好看了,毕竟人家是新寡妇咧。

这时,王安站了出来,表示大家不要激动,这个事情我去说。

王安一进去,一句话就把李选侍说跪了。

“娘娘,你想当皇贵妃,这可以理解,但是,先帝已经驾崩了,现在没有新天子, 谁来封你为皇贵妃呢?”

这一句直中李选侍的软胁。她这才想明白,没有天子,她当不发皇贵妃的事情谁也做不了主。她要想当皇贵妃,就得先让朱由校当皇帝。

“见面大臣,小哥又回来。”王安又加了一句。

妥了。于是,她点了点头,她的崩盘就从这一点头开始。

王安一看,松口了,马上上前抱起朱由校就走。朱由校的身子一动,李选侍终于意识到不对了,连忙上前牵住朱由校的袖子。事实证明,王安虽然不是汉子,但李选侍也不是女汉子,生生没有拉住。

刚出东暖阁,接应的来了,内阁首辅刘一璟抓住朱由校的右臂,另一位大臣张维贤抓住左臂,半扶半抓的将其拎到了群臣的面前。

群臣一看,正主出来了,马上集体跪下,三呼万岁。朱由校还很客气,说了中国人被表扬时,最常用的三个字:不敢当,不敢当。

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老老实实就在他老子的棺材旁边接受了群臣的跪拜,从此,君臣名份已定。

接下来呢?

是按口头的约定,把朱由校还给李选侍吗?想得美。大家一看,关系定了,就一拥而上,把朱由校裹在中间。拔腿就跑。去哪呢?太子该住的地方,慈庆宫。

这就太不讲究了,东暖阁传出一声凄厉的喊声:小哥,回来!随着李选侍这声召唤,东暖阁冲出一帮太监,手拿木棒就冲了上来。

有一个人长得很帅,英气逼人,动作也大,三下两步就抢到了大臣们的前面。这个人叫李进忠,再过几天,他要改一个名字,那个名字,就是天下无人不识阉的魏忠贤了。

“你们去哪里,别吓着少主!”

说罢 ,太监的棒子就要招呼过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年轻的顶上了。杨涟这个兵科给事中还是很中用的。关键时刻又站了出来,大声喝道:“我们都是殿下的群臣,四海九州都是殿下的臣子,他还能所谁!”

李进忠哑口无言,只好眼睁睁看着杨涟们将朱由校带走,他也第一次领教到这位大臣的雷霆之力,当然不是最后一次。

朱由校搬到了慈庆宫,成为了正宗太子,就等过两天,黄道吉日就可以登基了,但就在这时,杨涟又提出来一个新问题。

李选侍应该搬出乾清宫。

以李选侍这倒数第二的排位,是没资格住乾清宫的,明光帝在的时候,他是大房东,安排谁住谁就住了,现在大房东已经不在了,由朱由校住住,李选侍就没有理由再厚着脸皮住在乾清宫了。

事实,李选侍还真的不想搬。因为,这是她最后的底牌了。

这位大姐一开始抓住明光帝的棺材做文章,结果被杨涟冲了进来,挟持先帝尸体计划失败,只好搬出计划B:隐匿太子朱由校,可惜被太监王安给忽悠了。现在,她只好挟持这座大殿了。

就是不搬,你们能把我咋地?想要我搬可以,给我皇太妃的名份。

对于这位皇宫钉子户,杨涟也是奇怪了,你不搬还想咋地。于是,杨涟找到朱由校,请他下了一道圣旨。说实话,这位朱由校对自己这位后妈早就不满了,据他回忆,自己的亲妈就是被李选侍给逼死的。被李选侍收养后,李选侍也发挥后妈精神,没事折磨一下朱由校。现在当然是报复的时候。

于是,朱由校一道命令下来,李选侍只好老老实实搬走了。

这就是明末大案移宫。可是,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吗?

当然没有,李选侍第一个不干了,她也是苦熬了好多年,才等到自己的老公当了皇帝,可没想到,老公太不争气,干了一个月就下岗了。她也没有跟着沾光提拔上去,原以为能够当皇后,老公死了,就当太后,顺便垂个帘听个政什么的,结果一撸到底,还是一个李选侍。要不是生了一个女儿,说不定直接就出宫当尼姑了。

李选侍实在不心甘,而她又没有什么能量,只好拿出传统妇女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精神,自己要上吊,而自己的小女儿据说要跳井。而没过多久,她住的宫殿突然发生了大火。

寡妇要上吊,皇妹要跳井,宫里还被人放火,这简直是惨绝人寰的悲剧。稍有点同情心的人都会坐不住,果然,御史贾继春上了一个本子,表示这样做太可过份了,孝是人间的大道。现在这样做,是违背了最基本的原则。

介绍一下,其实李选侍并没有上吊,公主也没有跳,不但没有上吊,这位李选侍还活到了清朝康熙年间。

受到攻击,杨涟当然组织人员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认为皇帝要登基,一个选侍占着正殿不搬,这完全是说不的,让她迁走也是正常的。

就此,轰轰烈烈的李选侍到底有没有受委屈的真理大讨论就在大明朝展开了,一讨论就是数年。为什么一个问题,讨论这么久都没有结果呢?因为你仔细观察一下两方的辩词,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他们虽然吵得不共戴天,两边说的都对,一个说孝,这没问题啊,一个说顾全大局。这个也对啊。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大明朝最聪明的人都看出来呢。

事实上,他们不可能看不出来,恰恰是因为他们看出来了,而他们争论的原因,从来就不是得出一个唯一的公正的答案。而是为了支撑一部分人,反对一部分人。

这就是传说中的对人不对事。

东林党的起源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杨涟,这个人铁血义胆,似乎是一个忠臣,但他同样是一个复杂的人,比如他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之所以能够以一个给事中的职位同满朝邪恶势力(在他的眼中是如此)做斗争。那是因为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宏大的身影在支撑。这个身影叫东林党。

一开始,东林党只是一个座谈会。

万历二十二年,一个吏部的官员下岗了。下岗原因很简单,万历皇帝看他不爽。这一年,选内阁大学士的人员,这位吏部的官员任职文选司郎中,负责这项事宜,等他拟好名单,万历一看火了,全部都是平时跟他对着干,让他恼火的人。万历一生气,就把这个郎中踢回了老家。

过了十四年,因为大家的推荐,万历又要把他召回来,安排到南京光禄寺少卿,职位不高,好坏是也一天没事干,只管领工作的养老单位。可奇怪的是,这位前郎中不干了。

当年,你让我滚,我就滚了,现在让我回来,对不起,我已经滚远了。而且,老子对当官才没有兴趣,老子现在过得相当滋润,才不去当什么官咧。

这位傲娇的仁兄叫顾宪成。

顾宪成为什么不去当官呢?那是因为他找到了人生当中更为快乐的事情:讲学。

从京城回来后,他回到了老家江苏无锡,因为没事干,只好交朋会友,他本人又很有才华,曾经的乡试第一,又在京里工作过,还负责过重要的吏部工作,所以,很快成为无锡的文化圈名人。不但无锡的人来跟他聊人生聊理想,就是外地的人也前来交流。

搞得多了,顾宪成意识到,他需要一个正儿八经的地方了。于是,他找到了一个破院子,这还是宋朝时杨时讲学的书院,书院的名字叫东林学院。

翻修了一下,东林书院终于开张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这里,听顾宪成,也听其他文艺圈大咖的讲学。渐渐地,顾宪成发现,在这里讲学,成就感更多。在京城,做为一个官员,苦心熬个夜,写个文章送上去,可能直接就进了黑洞,被留中了。就算皇帝看了,也不一定同意,搞不好还要触犯龙颜,被拖到午门打屁股,下岗丢命,也是不是没可能的。

而在这里,他没有题材限制,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而收获的是无数的认同。

这样的日子不比当官快活?这就是顾宪成不愿意当官,就愿意呆在他的书院里,跟四面八方的人交流他的学识,他的看法。渐渐地,这里形成了一个流派:东林党。

要入这个党,很简单,不像要入阉党一样,要动大手术,也不要宣誓、交党费,当然也不用新婚夜抄党章。甚至也不用去东林学院听课。要成为东林党的成员,承认东林党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东林党可能是最纯粹的党。

东林党的世界观

那么,东林党有什么世界观,价值观呢?说起来,东林党号称继承明代儒家大宗师王阳明的心学,但事实上,他们可能并没有继承王大师知行合一的思想,他们顶多做到了知。

知道了,却不能行,似乎也没有行的途径,毕竟是一个民间的机构。那只有一个发泄途径:骂。

没错,东林党的最重要的世界观就是骂,说好听点叫批评,批评谁呢?做为一个民间机构,当然是批评掌权的人士。皇帝他们敢批评,太监他们敢骂,文官更是骂得酣畅淋漓,朝政是他们重点的批判对象,民间不公也是他们重点怦击的内容。反正谁红骂谁,谁掌权骂谁,看谁不顺眼就骂谁。

总而言之,东林党就是明朝最为重要最成组织的意见领袖组织。

有意思的是,东林书院这一批评,不但产生了东林党,还附加产生了很多其它机构,比如齐党,楚党、浙党。

为什么会冒出这么多党呢?很简单,都是东林党逼的,因为东林党无差别的攻击模式,朝中的官员混得很狼狈,想回个嘴吧,可对方组团来的,自己刚出声,就被对方的声音压下去了。没有办法,只好组团回应,而乡党就是最天然的组织。于是,依靠籍贯,大家分别组成了山东人为主的齐党,湖北人为主的楚党,浙江人为主的浙党。当然,东林党大有三英占吕布的气势,一党斗多党,除了没在朝中掌握权力之外,在民间的呼声很大,绝不落下风。

可以说,万历是高堂的皇帝,而顾宪成就是民间的帝王,意见的党魁。自己一个好好的民间皇帝不当,跑去跟你当一个闲官?不去,五金三险再全也不去。

东林党一开始是没有权力的文联性组织。因为他们的首领顾宪成就是一个下岗员工,在野意见领袖。但聚集在东林党旗下的毕竟都是文人,是文人自然会走上科举的道理,平心而论,这些人还是有才华的,论考试,他们总有机会金榜题名,渐渐地,一些东林党人也进入官场。东林党人开骂的对象,当然就发生了变化。变化是,只要是东林党的官员就夸,不是东林党人,嗯,非我异类,其心必匪,骂,绝对不会错。

而这些东林党的官员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把宝押在了万历朝的太子朱常洛身上,朱常洛就是开篇的明光宗皇帝,而在移宫案件,东林党又站队了队伍。扶持朱由校时,东林党人再次立下大功。因为那位大胡子的杨涟就是东林党的骨干。还是学生的时候,杨涟就成为了东林学院的粉丝,只要听说东林学院开课,杨涟必定前往听课。

后来,与东林党势成水火的阉党搞了一个东林占将录,用梁山一百零八将来对应东林党人。杨涟在里面的对应是马军五虎将之首的天勇星大刀关胜。可见杨涟实是东林党的一位骨干。

从此,东林党一举成为朝中第一大党,掌握了权势,东林党人的斗争手段就从骂为主,变成打为主,任何不是东林党的官员都成了打压的对方。借着移宫案,还有明末另外二大案红丸案、梃击案,东林党打得其它数党抱头乱窜。

齐党不齐了,浙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了。楚党差点集体学屈原跳江。

东林党取得胜利,然后所向无敌了吗?

没有的,就在东林党打压其它团队的同时,另一个阴影开始在宫中越来越大,最终,它将成为东林党最大的敌人,而它将使用的手段,将是东林党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这个阴影有一个名字:魏忠贤。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林党,东林党本来是一个民间的学术机构,因为其中的人员站对了位,支持了明光宗跟明熹宗,所以击败了政敌浙党、齐党等对手,成为朝中的第一大势力。可是,就在他们弹冠相庆时,魏忠贤,这个不起眼的太监却悄然升起。那么,魏忠贤是什么来头呢,他有什么资本,能够跟正红得发烫的东林党较量?我们先讲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太监谈恋爱。

太监也恋爱

话说明熹宗年间的一天晚上,皇宫突然发生了一场奇怪的事情。一个太监追着另一个太监猛打,而一个宫妇模样的人在后面拼命拉扯。这是什么回事呢?

堂堂皇家重地,为什么会发生这么随意的事情?

先介绍一下被追着打的这位,此人是明朝大太监魏朝。这个人可能大家不熟,但打人的大家很熟了,他正是后来的明朝九千岁魏忠贤。

魏忠贤为什么追着同行痛殴呢?

这其实是魏忠贤不讲究,因为魏朝算起来,是魏忠贤的入宫介绍人,是他的大哥,可是,魏忠贤竟然偷二嫂,跟魏朝的女朋友滚到了一起。

可能有的人亲觉得奇怪,太监也有女朋友吗?

有的。

其实在明朝一开始,宫里是严禁宫女跟太监谈恋爱的,尤其是朱元璋,特别狠,一发现这样的,可不是棒打鸳鸯,而是直接扒皮。但到了后来,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皇帝也越来越倚重太监,谈个恋爱就不算事了。甚至有皇帝皇后会关心一下太监的感情生活,问太监你的对象是谁啊?那太监跟宫女是怎么看上眼并开始对食的呢?其实跟食物还真有关系。太监如果要值班,就得准备一天的饭菜,而到了宫里是不能生火的。那饭菜凉了怎么办?宫女有办法。宫女是有炉子的。相当于宫女那有一微波炉,太监把饭菜送过去,请宫女叮一下就可以拿出来吃了,客气地要请宫女一起吃。这样一来一往,关系就发展起来了。跟亲们现在谈恋爱一定要人约黄昏后,你想吃点啥是一样一样的。慢慢地,这个对食就成为了风气,宫里的宫女一般都会找一个太监当男朋友。要是没有,还要受到鄙视,认为是“弃物”。就像大学两年了,男朋友都没有,你说这大学是不是白上了?另外,这个对食还有一个称呼叫“菜户”,为什么叫菜户呢?大概跟太监如果与宫女好了,就会经常背着菜篮子给宫女到外面买点青菜针线之类的有关。而菜户跟对食还有一点区别。对食就像处男女朋友,可能是一饭情。菜户就是结为夫妻了。两人要海誓山盟,并且具有排他性,一般不能同时跟多人结成菜户。道理很明显,微波炉能热很多饭菜,菜篮子只有一个。

有谈恋爱,当然就有争风吃醋,也有撬人家女朋友的。魏忠贤就撬了大哥魏朝的女朋友客氏。

宫里宫女成千上万,魏忠贤为什么要干这种没道义的事情,偷二嫂说出来,可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当然是因为魏忠贤泡的这个宫女有点特殊。其实,她也不是真正的宫女,而是皇帝朱由校的奶妈。这位奶妈叫客氏,一般皇子的奶妈断奶之后,就要从哪来回哪去,可这位客氏就此成了宫里的钉子户,扎根皇宫,哪也不去了,甚至连皇后也奈何她不得。

有一天,朱由校的老婆张皇后把客氏叫过来,说了两句,然后打了客氏出宫了。客氏托人给朱由校带了一个东西。打开一看,里面是朱由校小时候的头发、乳牙等等。朱由校专门一文件说:客氏一走,我这中午都没吃饭,必须把客氏给我找回来。

以绝食为手段,要强留客氏,可见客氏的地位之高。如果太监能够有这样的女朋友,当然是能够少奋斗二百年。

于是,魏忠贤只好下狠手,开始撬起魏朝的客氏来。

我们介绍一下魏忠贤,魏忠贤是河北沧州人,据说出身于娱乐圈家庭,父母都是演戏的。所以他的基因还是可以的,颜值很高,长得仪表堂堂,而且也很会在社会上混,后面因为欠了赌债,被人逼得没办法,就自我阉割了,所是自阉成才、大器晚阉。可是,因为是自己动手,所以手艺就糙了点,据说没割干净,所以进宫时,不断被淘汰了,还差点被打死。后面,魏忠贤搞了一个曲线进宫的道路,到一位李姓太监家里打杂,后经这个老太监引路,才进了宫。

因为手术不彻底, 是他的最大短板,差点进不了宫。可进了宫,这又成了他的优势。靠着这,魏忠贤把客氏追到了手。

两个人经常在宫里搞个幽会宫震什么的。这一天为什么会被发现呢?

也是老桥段了,魏朝这一天提前下班,回客氏的住处,突然看到魏忠贤跟他的菜户亲亲热热,嬉嬉哈哈。

夹我的菜!反了你!魏朝火气直冒,当场冲进去,抓住魏忠贤就打。谁知道魏忠贤虽然也是动过手术的,但人家动得晚,所以身子壮,而且年轻时练过。打了两下,魏忠贤就占了上风。魏朝一看,不行,打不过,咱跑。

魏朝牵起妹妹的手就跑。客氏被拉着喊,魏忠贤在后面追,大半夜的搅得宫里面鸡犬不宁,最终惊动了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著名的木匠皇帝,平时爱捣腾点木工活。白天刚做好一张椅子要休息呢,被吵醒了,就爬起来问:怎么回事,大半夜的不睡觉在这里吵。

报告:魏忠贤跟魏朝两个人争女朋友呢。

女朋友是谁?

客氏!

朱由校一听,是我奶妈啊。奶妈的事我得管。所以把客氏叫上来,说:奶妈,你说你喜欢谁,我替你作主了。客氏一听,也不客气,说我喜欢魏忠贤。

于是,皇帝作主,客氏就是魏忠贤的菜户了,魏朝朝边站。不久后,魏忠贤找个借口,把情敌魏朝打发到凤阳看祖坟去了。

魏忠贤成功夺走了魏朝的菜户,可他并不是为了么么哒,他的理想是通过客氏掌握更多的权力。

魏忠贤的目标

上一节,我们讲到明朝移宫案,魏忠贤曾经依附李选侍,跟大臣杨涟抢过皇帝。最终以失败告终。大臣的威严给他上了第一课,他知道,要真正掌握权力,抢一个女朋友是不够的,他还要战胜这些大臣。

那么,现在就要朝这些大臣开战吗?

魏忠贤衡量了一下,把目标对准了另一个人。

这个人也是同行,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当日就是他三言两语把李选侍忽悠瘸了,在朱由校登基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可是,这么一个人,上有皇帝的宠信,外跟群臣的关系好得一糊涂,要怎么搞倒他呢?

事实证明,没有打不倒的忠臣,只有不努力的奸臣。很快,魏忠贤就找到了一次机会。

朱由校要提拔王安当司礼监掌印太监。这资历跟功劳,这也是应该的,当然,按中国人的惯例,总是要推辞一下的,于是,王安就客气了两句,表示自己当不起,还是回去养老好了。

推辞之后,皇帝就会挽留,如果讲究,这个程序要来回三次,是谓,重要的事情说三次,也就三让。但没想到,王安只是谦虚了一次,朱由校不按牌理出牌,直接落鎚成交了,好,你去养老吧。

这是怎么回呢?当然是魏忠贤跟客氏两人的通力合作,两个一阴一不阴不阳,忽悠朱由校,真的就让王安养老去了。

魏忠贤就此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他不是很谦虚的,没有当掌印太监,原因之一,司礼监是太监中的文化单位,没有一定文化是干不好的,而魏忠贤,不好意思,大字不识两个。就这水平,就是当秉笔,也太勉强,魏忠贤只好让贤,反正掌印太监也是他的人。另外,秉笔太监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这个岗位往往还兼着另一个重要的职位:东厂的厂督。

魏忠贤以太监二把手的身份,却实际掌控太监部门。现在,对付起王安就容易多了,可关键时候,魏忠贤竟然下不了手,毕竟王安跟他同样都是太子宫出来的,而且这个人很厚道,对他也不错,要对他下死手,实在有些不好意思。这时候,客氏说了一句话:我们俩跟李选侍比起来怎么样,她那样厉害的女人都被王安收拾了,现在你不斩草除根,有把握对付王安的反击吗?魏忠贤慎重的点点头,听菜户的没错。

于是,王安被栽了一个罪名,打一了南海子净军,所谓净军,就是太监犯错误后劳动改造的地方,平时扫扫地,给皇陵上个香什么的。魏忠贤又很帖心的安排了跟王安有仇的一个人去当督军。很快,他放心了。王安被他派去的人勒杀。

自此,太监这个团队再也没有人可以对他构成威胁。在这件事情里,最奇怪的不是客氏或者魏忠贤的作用,而是一群人的沉默。

东林党人保持了沉默。

东林党的失误

面对魏忠贤对王安的迫害,东林党没有像自己人碰到攻击时那样,群起而反击,甚至连抗议都没有,原因很简单,王安虽然一直跟他们保持密切关系,甚至在很多领域展开了愉快的合作,但王安并不是东林党人。甚至他的身份:太监,也是让东林党人难以启齿的。所以,东林党人没有任何替王安站出来的时候。

当别人对人施暴时,你没有站出来,那么,当对你施暴时,同样不会有人站起来。

魏忠贤终于开始决定对东林党下手了,可是,稍一出击,魏忠贤就感到困难重重,因为东林党对外面人不咋地,但内部是一个极其团结的部队,一人被攻击,群起而反击。魏忠贤就算掌有东厂跟司礼监,也依然无法打倒东林党。原因是,魏忠贤掌握了内廷,文臣掌握了外廷,这其实是明朝官制的一个独特设计,其目标就是让内处廷相互制衡,所以,内廷无法压倒外廷,外廷也无法压倒内廷。

要想胜利,关键不仅仅是强大自己,还需要瓦解对方。也就是说,魏忠贤要想战胜东林党,还需要得到一些外廷的帮助。

这个帮助马上就有了,可以说是自动送上门的,甚至还是东林党包邮上门的。

这些人是楚党、浙党、齐党们。说起来,也是东林党下手下过份了,自从掌握权力之后,就开始搞起了东林承包制,不是东林党的人一律打跑,无奈之下,这些人只好倒向了魏忠贤。

内阁首辅顾秉谦、昆党领袖(昆山人)顾秉谦带着自己的儿子登门拜访魏忠贤,“我希望能让你的儿子,可怕您嫌我年纪大,这样好了,不如让我的儿子给您当孙子吧。”

内阁大学士魏广微被东林党弹劾,走投无路,跑到魏忠贤家里求保护伞,因为同姓,先是自称老弟,后面,干脆自称贤侄。

御史崔呈秀,曾经投奔东林党,因为名气太差被谢绝入会,后转投魏忠贤。

兵部尚书霍维华,据他研究家谱,发现自己家的一个小老婆是魏忠贤外甥的孙子。霍维华马上宣布自己是魏忠贤的外甥孙女婿。

……

在东林党人的帮助下,魏忠贤很快集齐了魏家阁老团队(宰相),五虎团队(九卿团队),十狗(武将团队)还有十孩儿,四十孙。

魏忠贤终于有了可以跟东林党一较高下的资本。而这些文人的投靠,最重要的是帮他理清了东林党的关系。

东林党花名册

要知道,东林党人也没有登记造籍,关系又错综复杂,还有甚至脱离又入会的。所以搞清楚他们很不容易。而这些文臣跟东林党人打了数十年交道,自然了得的一清二楚。投奔到魏忠贤名下,很快给魏忠贤整起了东林黑名单。其中以按重要性排名的,有按籍贯的,有按师座门生的,这些名单标明了东林党人的职位,态度,师门,关系,甚至还提供陷害,处理等一条龙的参谋服务。

而这里面,最有名的一本是叫《东林点将录》的。这本书是一位叫王绍徽的都御史搞的。我们知道这种黑名单,都是人名,关系错综复杂,看起来很枯燥,为了不让九千岁大人看到犯困,王大人就创造性的发明了用水浒一百零八将来套这些政敌。于是就有了一本《东林点将录》。这些随便抄录一下:开山元帅托塔天王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总兵都头领二员:天魁星及时雨大学士叶向高;天罡星玉麒麟吏部尚书赵南星等等。

顾宪成是东林党开山祖师爷,按理说,他才是托塔天王,但顾宪成幸运的是,去世得比较高,魏忠贤有打倒一切的野心,但对死人毕竟还是放心的,就没有将顾宪成登录进去。另外,我们也说过了,杨涟在这里面是天勇星大刀手。

可以说,这个榜单一网打尽了东林党人,你要是没进这个大名单,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反魏人士。

随便说一下,这个编《东林点将录》的王绍徽有个外号叫:王媳妇。为什么呢?因为性格温和,在魏忠贤面前就跟小媳妇一样。不过,他上了这个《东林点将录》也是把魏忠贤吓了一跳,说这个人平时妩媚如闺人,但下起笔,笔头却如挟有风霜一般。这就是传说中的,对干爹像春天一般温暖,对敌人像冬天一样冷酷了。

有意思的是,魏忠贤得到这本天书,兴冲冲拿给朱由校看,结果朱由校一个人也不认识,没办法,从小教育没抓紧,水浒传没看过啊。魏忠贤只好耐心给他解释这些人都是干嘛的,都干了什么事情。结果朱由校听得十分兴奋,一拍桌子:真是一群好汉也。

敢情梁山反的不是他大明江山,所以他不着急啊。

魏忠贤一看,得,不能再讲下去了,赶紧把这个本子收起来,以后想听水浒故事,自人翻书去吧,反正你也看不懂。

有了这些黑名单,魏忠贤才搞清楚了东林党的关系网,这才调整目标,对准了一个合适的人。

最奇怪的东林党人

这个人叫汪文言,东林党人,但却是一个奇怪的东林党人,我们知道,东林党人其实是一个文化人的圈子,大家都是读书人,聚在一起,除了讨论朝政,也交流一下高考经验什么的。但汪文言不是一个文化人,他是一个吏。就是像宋江那样永远上不了台面的吏。

一开始,他是一位东林党官员下面的官吏,平时跑跑腿,打点关系,领导看他机灵,就派他到京城打探一下消息。结果一去,就混得风生水起,进入打入京城官场,而他对东林党最大的贡献是为东林党介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太监王安。

当时,王安还是太孙侍读,因为太子,太孙都像后妈生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皇帝也不管他们,所以王安混得也很惨。而汪文言抓住这个机会,跟王安结交上,没事喝个酒撸个串,培养一下感情,还给他灌输一些东林党思想。

这样,经过汪文言的搭线,东林党人才有了王安这个内线,从而在移宫事件中,掌握先机,并最终取得胜利。因为这个,东林点将录这本书将他列为鼓上蚤时迁。

汪文言的第二个贡献是帮助东林党打倒了齐楚浙党,其中的过程已经不见于史书,只知道他使了一个离间计,使本来抱团的齐楚浙三党分为二党,最终东林党一击致胜。

而魏忠贤选择汪文言下手,原因也很简单,汪文言嘛,官吏出身,平时就没有杨涟们这么行事讲究,容易被抓住把柄。

魏忠贤就抓住了汪文言的把柄,说起来,也让老魏火冒三丈。天启二年,辽东经略熊廷弼在外面打了败仗,被抓起来准备处斩。这时候,熊廷弼找到了汪文言,让他代为打点一下,愿意出四万金买一个死刑变无期。

天底下也只有一个人能够接和愿意接这个单,这个人当然是魏忠贤。汪文言通过很多渠道跟魏忠贤接上了手,当然魏忠贤不知道这个单的始包人是汪文言。魏忠贤答应了。可接下来,没想到熊廷弼家的钱迟迟没到位。魏忠贤一直惦记这笔钱,派人去查,一查发现这个单竟然是他一直很愤火的汪文言发给他的。

这太欺负人了,你们一边骂我收受贿赂,一边还跟我搞交易!

魏忠贤愤怒之下,将汪文言抓了起来,他也意识到这也是彻底打倒东林党的机会,于是,他授意自己的心腹,五彪之一的锦卫衣都指挥佥事许显钝严加审询,他既然要贿赂我四万金,肯定也给其他人送钱了,说,给杨涟送多少钱了。

魏忠贤指示,只要说出来,你不过是行贿的,没多大罪。但如果不说,就是抗拒从严,打死拉倒了。

选择摆在了汪文言的面前,说实话,他是一个吏,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投机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他愿意去做很多东林人不愿意干的事情,去结交东林党那些文人鄙视的人,也不介意拍拍领导的马屁。可是,他毕竟是一个有底线的人。

听说,要他招认给杨涟送了钱。汪文言大笑:这天底下还有人会认为杨涟会收钱吗?

诏狱刑具齐上,汪文言很快不成人形。许显纯一看交不了差,着急了,抢过了审讯者的笔,直接捉起刀来。原本还奄奄一息的汪文言猛然抬起了头,眼里射过吓人的精光:你不要乱写,以后我要与你当面对质。

以后,当然就是地府之时了,这一天,汪文言死于诏狱。

许显纯的伪造书也写好了,据统计,杨涟收了二万金,左光斗(东林点将录中是豹子头林冲)收了二万,魏大中收了三千(因为是给事中,敢打必杀,所以东林点将录中是天杀星黑旋风)。周朝瑞收了一万(天威星·双鞭将·呼延灼),袁化中六千(天立星双枪将董平),顾大章四万(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

这些人其实已经被削职,此案一发,全部从老家被押过来,三个月后,六人全部遇害,是为明末六君子。

六君子,魏忠贤照方抓药,炮制七君子案。东林党彻底被魏忠贤的阉党击败。

平心而论,东林党是一群有理想的人,他们宁死不屈,对社会不公充满愤怒,但他们是一群方法不多的人。成千上百的人东林党人都败在了魏忠贤的手下,而击败他的,则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一个妇道人家。

后宫的力量

这个人是皇帝朱由校的皇后张皇后。

张皇后是河南人,据说长得微胖,当年入宫,一眼被朱由校看中,也算是一见钟情,就此封为皇后。

后宫斗争嘛,无非是宫妃之间的你来我往,可让张皇后没想到的,后宫最危险的敌人不是其他嫔妃,而是自己老公的奶娘客氏。

碰到这样的事情,张皇后也是无语了,她也曾经轰过客氏,结果发现,她这个皇后名义上名仪天下,可就是摆不平这个奶妈,而这个奶妈不但稳如泰山,还主要找起了她的麻烦。

我们曾经介绍过,朱见深当皇帝时,宫里有个万贵妃是个计生小能手,可她的工作毕竟有潮漏洞,还是让人生下来了朱祐樘。这位客氏工作就到位多了,只要嫔妃有怀孕的,将会采取按摩,幽禁等各种手段将胎打下来。甚至连张皇后的胎都给按摩流产了。

张皇后明白,自己事实上是后宫之主,但依然斗争不过这个号称奉圣夫人的客氏。

要斗争,只能悄悄的来。有一天,朱由校来看张皇后,发现张皇后在看书,就奇怪地问,你在看什么?张皇后答:赵高传。

朱由校沉默了,虽然他是一位木匠皇帝,其实并不笨,他很明白张皇后在暗示他。

而这个赵高的比喻很快传到了魏忠贤的耳里。

魏忠贤愤怒了,自己搞掂了群臣,难道还收拾不了一个妇道人道。介绍一下,明朝的妃子都是从平民百姓家里选取,为的是不让形成外戚集团,所以明朝皇后的地位在所有朝代中都是最代的。

魏忠贤一生气,后果很严重,第二天派了几个人跑进宫,准确直接刺杀张皇后,这个手法就太简单粗暴了,宫城好坏也是五星级保护单位,哪这么容易,这些刺客马上被搜了出来,当然送到锦衣卫诏狱,没过两天就被打死了。

直接来硬的不行,魏忠贤就准备用对付文臣的案子对付张皇后,跑去跟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商量。想了一下,王体乾问了一句:皇上什么事情都不管,但只有对兄弟、皇后感情很深,要是这件事情逼急了,恐怕最后没命的是我们。

魏忠贤沉默了,他知道对方是正确的。

这两个人是绝对不能动的,而最终打倒他的人,也将是这两个人。

朱由校的妻子张皇后,朱由校的兄弟朱由检。

机会终于来了,朱由校驾崩了。

最后一代权阉的覆没

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校掉到水里,经抢救保住了一个命,不过,却生此生病,皇帝生命,魏忠贤还是很关心的,搜天下名方,献了一个仙药。据说吃下去清甜可口,事实上只不过是竹筒熬的米汤,吃了一段时间,朱由校全身水肿,最终一病呜呼。可以说,朱由校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因为营养不良而去世的皇帝。

皇帝一死,又因为客氏跟魏忠贤的大力合作,朱由校一个儿子都没有。

那怎么办?

万氏脑洞大开,把一些宫女带到自己家,然后让自己的儿子侄子们跟她们睡觉,最后生育率很高,果然是计生小能手,促进跟控制生育都很在行。

万氏准备等生下来后,就抱进宫,宣称是张皇的儿子。万氏想得很清楚,这是一个对张皇后也有利的事情,毕竟张皇后可以顺理成章成为张太皇,搞不好还能玩一把垂帘听政。

结果,张皇后断然拒绝。

没办法,万氏跟魏忠贤又跑去做朱由校的工作,朱由校长期服用汤,脑子接近浆糊,竟然点头同意了。关键时刻,张皇后杀掉,经过细致耐心的工作,告诉他,对大明朝最好的选择,是让他的弟弟朱由检接班。

朱由校点了点头。叫来了弟弟朱由检,表示不行了,大明朝就交给你了。

朱由检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第一反应是讲客套话,表示不要不要的。这时,一个人从后页面走了出来,告诉他:“皇叔不要再客气了,现在不是客气的时候,马上谢恩吧,事情再迟,就可能有变。”

于是,朱由检下跪谢恩,定下了接班人的顺序。就在这一天,朱由检走后,朱由校正式驾崩。

收到消息,百官开始朝皇宫出发了,跟明光宗去世一样,太监又把门给堵住了,说百官穿的衣服不对,应该穿孝服,于是,百官呼哧呼哧又回去换衣服,换好了之后,又说不对,应该穿平常的衣服。

来来回回跑了三次,这么折腾官员,当然不是为了让官员多运动,而是魏忠贤也慌了,说实话,他的心里也没有任何预案。

所以,他将百官拦在宫外,说不定,还能把朱由检也拦在宫外。可事实上,朱由检根本就没有回家,而是由张皇后将他藏在了一处宫殿里,听说老哥终于病逝。第一时间出现在大殿中。

百官也进来了,朱由检终于当皇帝了,可是,还没有度过危险期。就在早上,张皇后用她丰富的后宫斗争经验告诉他:不要吃宫里的东西。

于是,朱由检只好饿着肚子完成了登基仪式,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啃两口自己带来的干粮,提心吊胆,好不容易完成了整个仪式,成为了真正的皇帝。

朱由检一上位,魏忠贤的未日就要到来了。

客氏第一个被踢了出去,宫里也没有人需要喂奶,何况她早就没有生产,还留在宫里摆谱吗?

数个月后,弹劾像潮水一般涌来,魏忠贤终于顶不住了,要求辞职回家,毕竟这么多年也捞够了,这说明,魏忠贤还是比较幼稚啊,下岗的权臣或者权阉不是不如鸡,而纯粹就是火鸡,什么时候上桌就看领导的心情了。

离职后,魏忠贤开始打包,搞了四十大车的行李,当手下提醒他是不是太高调时,魏忠贤表示自己是学秦朝王翦。当年王翦带兵,经常跟秦始皇要钱,是为了让秦始皇放心。现在自己打包财钱,也是为了让皇帝放心。

历史告诉我们,照搬经验,砸的可是自己的脚,王翦是有兵,才能玩,魏忠贤连本人都不全乎,怎么有资格玩这样的游戏。

走到半路,锦衣卫的缇骑到了,老江湖魏忠贤终于开窍了,也不想麻烦政府了,拉个腰带,在客栈自个掉死了,而他的菜客氏就没有这么积极主动了,最终被拉出来打死。

魏忠贤,客氏这一对乱国组合终于倒台了。明朝迎来了崇祯时代,曾经被逐的东林党人再次回到朝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