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百二十五年前(1894年),中日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海战——黄海海战,这是一场近代军事史上非常有名的“铁甲舰战例。”在此战役中,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以“夹缝雁行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横阵),来对抗日本联合舰队采用的“纵阵”战术。
(夹缝雁行阵)
虽然最后北洋海军以损失(沉没)五艘战舰,日本舰队只受轻伤的惨痛代价而告终,但对于丁汝昌为何会摆出“夹缝雁行阵”来迎战日本舰队,至今也还备受争议,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挖一挖这其中的原因!
北洋水师采用的“夹缝雁行”队形,受利萨海战 的影响
1866年,意大利与奥地利这两个国家,为争夺亚得里亚海利萨岛附近的海域,而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海战。这场战役以奥地利帝国的胜利而落下帷幕,但相比于奥地利胜利来说,它更引人注目的是,此战双方都采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用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战舰”在海上进行作战。
蒸汽机舰船相比于传统的帆船而言,它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动力源泉,蒸汽机可以为战舰提供了强大的动能,而传统帆船只能依靠自然的力量“看天行事”,除了动力上的优势外,蒸汽机还能弥补舰炮技术上的劣势,因为足够的马力能使战舰迅速的在海上移动,从而使战舰的撞角威力大幅提升!
在利萨海战中,意大利战舰由于火炮射程较近的原因,采取的是一种“鱼贯而行”的纵阵战术,这样的优势就在于:一来可以最大程度的弥补远距离作战炮弹射程不足的劣势; 二来可以使自己的战舰呈一字排开型“偏舷齐放”。但意大利美中不足的是,他低估了奥地利军舰强大的动力火候,奥地利在迎接意大利军舰时,采用的是“横阵”(即夹缝雁行阵)战术,在接近敌方军舰时,奥军舰开足马力,“以横阵方队,撞角切割意大利军舰”,加之以“近距离火炮齐射”的方式,打的意大利措手不及,落荒而逃。这种“撞沉敌舰”冲角战术的成功,成为了当时备为推崇的海军作战战术!
(利萨海战示意图)
那么这场战役和北洋水师又有什么关系了?
有,而且有很大的关系!利萨海战发生的时间是在1866年,也就是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时期,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们纵观全球,几乎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海战发生,更不用说出现新的海上作战的战略战术,北洋海军日常的操作、训练、演练,最可行也是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模拟和研究“利萨海战”的战略战术!在后来的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所采取的“夹缝雁行阵(横阵)”队形,也是不无道理、是可以追根溯源,有理有据的。
中国与日本海军战术理论来源的差异,是北洋水师采用“横阵”的主因
在晚清政府期间,中国与日本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两个东亚国家,但要论两者之间谁学的更加彻底、更加通透,显而易见,中国是远远不如日本的。我们可以看到,洋务派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打着的口号是“自强求富”,但要自强、要求富,前提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不动及封建势力的根源之下,才能具体的操作、施行。这样一来在很大的程度上,就使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器物上,思想过于僵化、过于“短见”,而不能做到“取其精髓”!
而反观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一度推行全盘西化。不仅在政体上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殖产兴业”,在工业上,也是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更是在思想文化上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现代教育,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相比中国来看,日本有着更好的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社会条件!
虽然两国都是从西方(主要是德国和英国)采购军舰炮弹,但在其使用上下的功夫中国却是不如日本的。李鸿章早年间为培养一批“军事理论人员”,成立了军事学堂、聘请了外教、编辑了书籍、派遣了留学生等等,但这些措施的推行,是不可能取得长远见展的。因为晚清政府未能从根本上把思想彻底放开,从而导致中国人从洋人那里学习的东西是很狭隘、很片面、是断断续续不成体系的。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连自己也不知道掌握了多少,缺什么,又应该补什么。特别是在1890年,李鸿章聘请的英国总教练琅威理,因为“撤旗事件”而僨然离职,之后的北洋水师,更是缺少了能引入新的海战理论的可靠人选!
而日本却和中国“迥然不同”,日本自从“利萨”战役后,便开始聘请英国海军军官,为自己的学员讲习作战理论和作战战术。由于本身的思想开化,日本人学习的进度、学习的知识理论、掌握的东西是晚清政府远远不能比及的。(所以后来在戊戌变法期间,晚清就是以日为师),日本不仅聘请外教,还设立了海军大学,从全国广泛招纳学员,为国培养海军人才;编写《海军战术讲义录》,集中研究海军作战战略战术。所以在后来的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采取不同的作战阵型,这和双方学习西方海军战术理论的程度深浅,是有很大关系的。北洋舰队对武器革新的认识程度,也对采取的“夹缝雁行阵”队形,有着很大关联
北洋舰队号称当时“亚洲第一强舰队”,但这也只局限于它的吨位上,从炮弹、炮台、鱼雷等等武器装备方面,它是不可“相提并论、同日而语”的。在北洋舰队军费枯竭时,甚至出现了用沙子来填充炮弹,这样弄虚作假、迷混过关的荒唐事儿,《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里,有一出北洋海军演练时“放空炮”的场景,这其实也从侧面再现了当时北洋舰队的“外强中干”的局面。
然而相比北洋水师初建之时,后期的舰队设施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舰队的装甲比往日更厚、马力比以前更足,之前“利萨海战”中的“撞角”战术,在军舰“加码”的基础上,更是得到了北洋水师官兵的青睐。因为在黄海海战爆发之前,晚清政府没有发生什么大规模的海战,所以这些“守旧”的水师提督官员,他们对于在近代工业革命中不断涌现的革新技术,对海军作战战术的影响,判断上是有很大偏差、估计不足的。
没有战事的发生,北洋水师就只能用西方的理论来推导理论,即所谓的“以意试论”。这样推出的结果是什么了?结果是:“北洋水师在日后征战中,撞头必将有其大用”的判断,在这种判断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与日本舰队作战中,北洋水师会采取“夹缝雁行阵”这种队形了。
但同样是缺乏战前演练的日本,却为何与中国采取截然相反的“纵阵”战术了
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几乎也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海战,它同样也缺乏战前的实事战例,用来估测军事武器技术的革新,对作战战术的影响。
那日本又是如何做的了?我在前面已经说了一点,那就是日本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技术理论这方面,比中国更彻底、更完备。这是它“思想能控制行动”的前提; 这里再补充一点,日本在对战北洋水师中,采取的是与其相反的“纵阵”战术。因为日本上层的海军军事家,并非像中国一样由理论推导理论,进而推演出“撞角战术”,他们更青睐于从武器技能方面,去考虑作战中应用的战术。
日本海军将领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武器的最大功能,才能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进而制服敌人。尽管日本肯定也知道撞角的“作用”,但仔细推敲分析后,不难发现“撞角”只试用于当双方船队近距离作战、且双方阵型已乱之时,为最佳的时机,在战场上,去捕捉这种机会是很难的,因为说不好双方都会“共同牺牲、得不偿失”!而在武器使用上,日本是下了一番狠功夫的,它相比中国使用武器,可以说是更精、更熟练。日本对于舰船上一些起辅助作用的小型口径速射炮,操作更加灵活、把握时机更准,日本人用演练中推理出的“抵进射击”理念,即在双方舰队保持着最合适的距离时,充分发挥小口径炮弹威力,进而攻击敌方军舰,发挥武器装备的最大功能!
况且在黄海海战之前,日本就已经多次“荷枪实弹”的演练,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在演练之下,日本海军认为发挥武器最大的功能相比“撞角”这种战术,是更可行、更可靠、更能见效的。日后的黄海海战,也正面检测了日本这种战术理念是可行、可靠,是适合海上作战的。所以在关于自身武器装备、武器使用的认识上,日本联合舰队采取与北洋水师截然不同的战术,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总结
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采用的“夹缝雁行阵”队形,是本身自己对战术研究还不够彻底、不够全面,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与作战理论俱进,而采用的一种“站在前人肩膀上行走”的时髦战术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能“融会贯通”的表现。
北洋水师从撞角威力巨大+技术革新,推演出的是“撞角威力更加巨大”,这与日本推演的结果截然相反。不过这也和李鸿章一贯主张的“以退为进”的思想,束缚北洋水师手脚,只顾于保存自身实力,胆小窃战,导致舰队缺乏实战经验是密切相关的。或许采用什么阵型并不显得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敢于实打实的去训练军队,敢于在“荷枪实弹”的战争中,去磨炼自己、去成长自己,这才是一支军队强大的必由之路!
参考资料:
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
杜普伊.《武器与战争的演变》
《日本海军战术议论录》
理查德·希尔.《铁甲舰时代的海上战争》
马幼垣.《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