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形象说明,我们先列举一个数据。
据我隋始开科举以来,至光绪1901年取消,而来1300年。1300年的光景里,产生了700多个状元,11万名进士。
且不论状元们,单进士,平均每年折合下来,不到85人,人数远不至号称当今中国最高学府的清北录取生源的几十分之一,而清华光19年便录生源3400人。
(大清殿试贡生进殿图)
恕我直言,号称天之骄子的清北学士、硕士,在古代凤毛麟角的进士面前,只有匍匐称弟的份儿,也就估计只有博士还能掰掰手腕与之角逐一二。
这么一对比,诸君认为,古代进士们该当什么学历?
我们先看看科举最盛的明清时的人才层层选拔机制与等级。
孩子从娃娃抓起读四书五经与算数,约摸到了十二三岁,既可参加由县里举办的人才选拔考试,也就是童试。童试通过,你就是妥妥的小秀才。
于是小秀才觉得自己还不赖,发奋图强,欲拔更高,打算再寒窗苦读三年,到省城去和全省秀才一较高低。
三年后小秀才十五六岁,如期到了省城由礼部主持开科的乡试。来自全省上下的小秀才老秀才们,个个摩拳擦掌,下笔有神。小秀才竟有丝丝紧张,但是他一点不慌,超常发挥,不负众望,通过乡试。
于是小秀才摇身一变成了举人郎了。举人郎想着,看来是时候与天下群众在那京都风云地一决高下了。咱们三年后见。
眨眼三年又过去。十八九岁的举人郎来到了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虽然过程曲折,但是举人郎学富五车,完全游刃有余,轻松过了会试,成了名符其实的贡生了。
(大明会试图)
接下来,就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只需要调整好状态,等待皇帝在朝堂开殿试就好了。
到了殿试那天,年轻的贡士生与皇帝所出题目,在思路上不谋而合,写起来文思才涌,下笔有神,很快吸引了皇帝的注意。于是待答题作罢,皇帝特意问了他为人、为学、为政的看法,贡士生均能才思敏捷的引古论今,结合当下,针砭时弊,皇帝不禁啧啧称奇。面试罢,调来卷子,不论字体、文才、文风与思路结构均是上佳。
皇帝不禁哈哈大笑,当即拍案叫绝,此生可当栋梁矣。
(盛唐殿试图)
又调来该生档案,以为清白纯质。
当晚,皇帝便手写名列进士三甲。
状元榜首,该生赫然在列。
虽然是一时兴起编纂的小场剧,但古代状元整个科考上位九成与之大体不差。
由以上,我们知道,从娃娃到状元,依次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与殿试四重人才选拔考核。
童试可认为中考,乡试可认为高考,会试与殿试可认为是地方与中央公务员选拔考试。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仅参加会试的举人,便算得上是高本学历了。
一般来说,会试中试者,为贡生,不中者,亦算是国家高级知识分子与人才,国家与地方政府也会按照一定次序与才华量体裁衣,把他们派到京都或者地方在编领皇粮当公务员。被留在京都的一般是才华不错,只是运气偏颇的贡生,但一般所当的官大多是些无关紧要的稗官副职。如在京的某典薄、主薄、署丞、知事、礼郎等。
至于其他则大多可派到地方当些无品不入流的小官,如某巡检、驿丞、大使、典史、检校等等。虽是末流小官,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颇为抢手,读书人好的就是“学而优则仕”这句话。
而至于通过殿试者,每年不过85人左右,前三甲尤为吃香,分别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甲外,只要是进士,当官是肯定的,而且是京官,品级多在八品外,但架不住皇城脚下,天子眼前,进士身份,升迁地快。花个三五年的兢兢业业与人才运作,到六七品也是有的。
这里第一甲的榜眼探花不敢说,但是状元那就更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了,皇帝跟前的大红人。除非作死得罪皇帝或者投敌叛变,否则他将一生得到皇帝的青睐与庇护。
(金榜题名状元郎)
所以严格来说,古代进士已经不算是学历范畴,归属于官职范畴了。
硬要说的话可认为是985,211出身,考取中央公务员的超高级知识分子。硕士、博士,也是有可能的。
实际上这也是古今学子学习的终极目标的区别。古代学子学习,只认一条,“学而优则仕”,学习就是为了当官,士农工商,官为首魁,当官自是最无上的出路。
现在的学子可选择的多了,认为“知识改变命运”,考上高等学府后可按自我规划,当官、经商、著学、致业都可以,有很多元的出路。
世纪在变,我们的路子也在变嘛!
点击关注不书,了解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