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顾章邯的征战史,我们会发现:章邯是个很可惜的人物。即使在他惨遭失败的巨鹿之战、还定三秦之战中,他依然表现出了坚韧、冷静的名将之风。

汉军之所以能迅速还定三秦,除了著名的“暗度陈仓”,还有着一系列精彩的计谋、决策。

半路出家的章邯

章邯,原本在大秦帝国担任的是少府。少府,是专门管理皇家的财务和生活的。

按理,打仗,和他是扯不上关系的。


阴差阳错,他居然成了大秦帝国最后的希望。

原来,陈胜吴广起义后,赵高等人蒙蔽秦二世,秦二世一直不知道外面已经乱成一团了,该干嘛还是干嘛。

起义军一口气杀到了距离咸阳只有百里的戏!

纸包不住火了,秦二世急忙召群臣商议对策。

群臣面面相觑,没有办法。

见大家都不说话,“生活委员”章邯出来说话了:“现在敌人都这么近了,你再去外面调军肯定来不及了,就算是去附近的郡县征兵也来不及了。不过没关系,阿房宫和骊山的工地上不还有几十万民工嘛,一人发把刀,一起出去怼呀!”

大秦君臣一听,眼睛一亮:就是你了,章邯,你来负责这个事情!


就这样,“生活委员”操起刀来,开始了风风火火的砍人生涯。

异军突起

章邯紧急征调后,秦军在关中形成了优势。

双方都不是什么正规军,但是,大秦帝国武器、粮草都十分充足。相比之下,揭竿而起的农民军,就不经打了。

章邯二话不说,迅速击败了周文(负责入关中作战的起义军),稳定了形势。

在击败周文后,章邯没有立即出关追击,而是花了两个月时间整顿、训练,从各地补充来的有老兵补充到队伍中,加强指挥。


这样,章邯这支临时征发的大军,成了一支精锐之师,开始出关作战!

后面一段事没什么好说的,张楚政权根本不是对手,迅速被章邯扫荡了。

死守待机,走向巅峰

击破张楚政权后,章邯继续东进,遭遇了战斗力较强的项梁军(刘邦、项羽都在军中)。

果然,项梁军的战斗力还真不是陈胜吴广之类的军队能比的,他成了章邯的强敌。

东阿、濮阳,章邯连续败退!

败退中的章邯,以定陶为据点,死守待机。


项梁认为章邯也不过如此,在攻坚城不克后,怕耽误时间,一面让刘邦、项羽远出陈留、外黄;一面亲自率军继续攻定陶;同时,去齐国调人。

章邯,终于等来了逆转的时机:刘邦、项羽远出作战,齐国拒绝派兵增援,项梁兵力分散;而秦军方面,秦二世调王离所率的长城军团前来支持,实力大涨!

机不可失!章邯迅速组织反击,一举击败项梁,走向了他军事生涯的巅峰。

章邯早期的胜利,主要得益于三点:

1、对手实力不强(或力量分散);

2、大秦帝国的全力支持。


秦二世被吓了一跳后,倾全力支持章邯;

3、章邯韧性强,既能练好兵再出关;在受到挫折后,也能死守定陶,等待战机。

事实上,章邯的作战特点一直没有变,只是:前两点变了。章邯也就变得独木难支了。(后来的巨鹿之战、废丘之战,都是如此)

项羽的算盘

现在,我们说到章邯“不堪一击”的历史了。

项羽分封诸侯,把关中之地分别封给了章邯、司马欣等三人。


项羽自以为下了一招妙棋。

1、关中形胜之地,项羽既然自己不愿意以此为基地,也不允许别人在这里嚣张。因此,将关中一分为三。而且,这三人,还都是秦人所仇恨的人,蹦跶不起来。

2、相互牵制。由于刘邦在关中民望很高,因此,刘邦与三秦王是天然的敌人!

正常情况来看,项羽下的,是一步好棋。


巨鹿之战后,章邯等人投降项羽,结果,二十万秦军被坑杀(其中,多数是关中子弟),因此,章邯等人成了秦人严重的叛徒!

尽管如此,相信章邯还是有一些忠诚死士相随的(章邯可以孤守废丘十个月,便是明证)。

而关中到汉中之间,总共就是那么几条道,还都是天险。从当时的情况看:有少许忠诚死士,据险而守,是足以卡住刘邦大军的!

最后,还有一道保险:项羽大军。

从彭城到关中,距离虽远,但一路都是大道,途中没有敌人,很快就能到达。实在出了意外,项羽也能赶来救场!

以常理度之,这几道保险,能封住刘邦!

软肋


不幸的是,项羽、章邯,遇到的是刘邦和韩信。

韩信和刘邦说的一段话,道出了关键手:“章邯等三人,以前是秦将。巨鹿之战后,他们三个投降了项羽,而秦军二十余万(大部分是关中子弟)被坑杀,他们早被秦人恨死了!而刘邦在关中时期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很得人心!因此,我们现在过去,可以传檄而定“!

韩信看来,胜负的关键,是关中人心!

后面的战事,显示出这个胜负手的威力!

刘邦的破局方法

刘邦的破局方法,分为三步。

1、先让项羽忙起来!

项羽不是想着随时回来救援吗?没关系,我先让你忙起来!


张良把田荣的“反书”给了项羽,“齐欲与赵并灭楚”。挑起项羽东征齐。

齐地田荣本来也闹事了。张良通过夸大事态,让项羽重视齐的问题,让项羽忙了起来。

2、暗渡陈仓。

刘邦绕过在修的栈道,越秦岭、涉渭水,取故道,出陈仓,在三秦军无所察觉的情况下,进入了关中!


二战时,古德里安的奇兵出阿登森林,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完全陷入被动!此时的三秦军,想来也应该与当时的法军一样仓促、被动吧!

三秦军紧急调动,连战连败!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直被认为是刘邦迅速击败韩信的关键。正如同“镰刀收割”,是1940年德军击降法国的关键。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仅靠这招,刘邦还是赢不了!

(1)、与二战时的德军不同。此时汉军没有机械化装备,行军相对缓慢。因此,对手往往可以在腹地重新组织,长期坚持;

(2)、还是之前说的,项羽如果能重视三秦问题,及时发兵来援,仍然可能赶得及!

而刘邦之所以能打得章邯“毫无还手之力”,除了之前所说的项羽被牵制,抽不开身外,还因为刘邦的另外一个重要决定。

3、不理坚城,放胆发展!

失算在先,但章邯一如既往的稳定!

他退守废丘,坚守不出!


与定陶之战击败项梁时一样,章邯死守待机。

刘邦留兵牵制章邯,分兵迅速扫荡三秦,势如破竹,迅速平定关中!

我们还记得,当初项梁,也是留兵牵制章邯,分兵发展,结果,兵力分散,被一举逆转。

那么,刘邦为何不会兵力分散,被逆转呢?

是的,假如各城都坚守,重新调度、组织,刘邦不分出大军,根本不可能取得大的发展!


可是,从记载看,关中各地,除了章邯弟弟章平紧急调拨的北地郡兵进行的野战反击外,汉军攻略关中各地,几乎没有遭到抵抗!

看来,胜负的关键手,还是在人心!

废丘孤城,章邯,一直坚守了十个月!一直到刘邦从彭城吃了败仗,他才被击破!可以说,章邯已经在当时条件下做得足够好了。

章邯,还是那个章邯,坚韧、耐战。

刘邦、韩信,采取了正确的策略。通过挑起项羽与齐的战争,化解了后顾之忧;通过暗度陈仓,化解了天险阻塞;通过迅速“传檄而定”,把三秦敌国的资源,迅速转为己用,彻底改变了形势!


总的来说,章邯算得上一位优秀的将领。即使是面对项羽、刘邦这样的对手,章邯,也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了临危不惧、坚韧耐战的风格。

只是:为秦作战时,因赵高的猜忌而军心涣散;守三秦时,又因项羽的残忍好杀而失去人心!

与项羽、刘邦、韩信这样的人物交手,已经够难了,又遇到了这样的猪队友!章邯,可惜!

找对领导,太重要了!

最佳贡献者
2

众所周知,章邯是秦朝的盖世名将,他为秦国横扫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天下百姓纷纷起义反抗暴秦时,章邯再次临危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结果成功歼灭了陈胜起义军周文部众,后来屡战屡胜,先军剿灭义军田臧,打败反秦革命首领魏咎、田儋等人,甚至连项羽的叔父项梁也死于章邯之手。然而,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

章邯为秦朝上刀山下火海,拼死拼活,最终只是白打了几年工,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嘉奖和分封,甚至还差点成为大权在握的赵高的替罪羔羊。最终,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他只好选择了投靠项羽。

一向刚愎自用、睚眦必报的项羽不但很大度地接纳了他,而且还重用了他,这令章邯很感动。

然而,随后项羽坑杀了他手下二十万降军,虽然章邯极为不满,也一度很失望,但他仍对项羽很忠心,毕竟那时候的他已无路可走了。被封为雍王后,章邯的心里才得到一些平衡,即便他知道这是项羽拿他来当挡箭牌,但他已经很满足了。封王封侯,功成名就,人生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此。因此,他尽职尽责,很好地遵照项羽的意思去做了,时时刻刻监督着刘邦的一举一动。

然而,张良火烧栈道,不但迷惑了项羽,也迷惑了他。他也一厢情愿地认为刘邦再无东归之心,于是慢慢地放松了警惕。

公元前206年,困在汉中达半年之久的汉军终于整装出发了。刘邦欲出汉中,首先要踏平的自然是三秦之地,因此,三秦战役是刘邦开始争霸之旅的试刀石。

三秦之中,章邯的封地是秦朝旧都咸阳以西的所有地方,其都城根据项羽的命令设在废丘(今陕西省凤县南星镇)。于是,当年秦朝的大将军变成了如今的雍王。

三秦战役虽然是楚汉争霸的支线战役,但此役关系重大,其成功与否决定着刘邦能否顺利突围,能否有机会站在项羽面前。好在大将军韩信早已胸有成竹,制定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

明面上,刘邦派樊哙、周勃带领两万多名兵卒中的老弱病残,大张旗鼓地去修栈道。

暗地里,汉军的主力在韩信的带领下,以曹参为先锋,悄悄沿褒斜以西故道出关,越过秦川,直抵陈仓。

当听说修栈道的主意是大将军韩信提出的时,章邯感到很可笑,他派了重兵守在隘口,坐等汉军修好栈道后,马上再烧上一把火。

然而,当汉军突然空降陈仓时,章邯愣住了。“这是从哪里来的天兵天将啊!”章邯半天都没回过神来。

章邯与韩信的较量,是一个武夫与一个谋士的较量,是一名老将和一位新人的比拼,一场火星撞地球的对手戏。

硬碰硬原本是章邯的拿手好戏,他当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是这样炼成的。然而,此时的他忘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他手下那二十多万由囚犯组建的“敢死队”,早已被项羽活埋在新安了。他现在手下的士兵已不再是铁打的,而是一群众叛亲离的乌合之众。

二十多万兵马被活埋,关中人除了痛恨项羽,更痛恨领军的章邯、司马欣、董翳。在他们眼里,正是因为这三人投靠项羽,才使得他们做父亲的丧子,做妻子的丧夫,做儿女的丧父。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丧子、丧夫、丧父之痛。此时,章邯手下的士兵个个都对他充满怨恨,又哪会为他卖命呢?

一边是思乡心切奋不顾身的汉军,一边是心存恐惧无心恋战的章军。这明显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也正是因为这样,章邯屡次被汉军打败,最后只好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汉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废丘被汉军攻破,章邯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自杀。一代枭雄就这样成了楚汉争霸开始的奠基石。

3

章邯,可以看成是秦朝最后一个名将,却不是秦朝最出名的一个将领。

如果从章邯最后被封的官职看,只是一个少仆。在秦朝统一后,推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度,也就是皇帝和十二个人,组成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中,九卿的最末一位,就是少仆。

所以,从中央的封号来看,章邯虽然也是功臣之一,但地位并不高。

如果从战功上来看,如果李信不是因为攻打楚国惨败,无法进入中央行列,只能屈尊称为陇西将军。恐怕章邯还进不了九卿之列。

其实,从战绩中看,说章邯横扫六国,是有很大水分的。

在秦国的统一战争中,功劳最大的武将,是王氏父子,也就是王翦和王贲。史料记载,除了韩国是被太史腾带兵攻灭的,灭亡其他五大国家的主将,都是王家父子。

其中,楚国、燕国、赵国都是被王翦带兵消灭的。齐国、魏国以及代国(这个算成是赵国的残余)是被王贲带兵灭亡的。

在灭亡五个大国中,王翦和王贲是名副其实的主将,就算是威震匈奴的蒙恬,也只能屈居为副将而已,而后来的南越的陈嚣、赵佗,更是王翦手下的小将而已。

至于章邯,的确参与了灭六国的战争,但没有任何记录记载,章邯独立领兵灭国。

因此,他的功劳,远没有其他人大。而对于蒙恬击溃匈奴的功劳,也不及。

所以,章邯顶多算是一个中才,并不算是旷世名将。

那么,章邯不算是旷世名将,为什么还被称为秦朝最后的名将呢,原因在于,在秦二世即位之后,大肆屠杀功臣,除了在秦始皇时期就病死的王氏父子,蒙武一类的老臣,其余像是蒙恬、蒙毅、冯劫、冯去疾、李斯等众多名将名相,含冤而死。

可以说,三公九卿最终凋零的,只剩下了章邯一人。

章邯的幸存,是因为他是一个老好人,非常低调,而且,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皇帝是非常放心的。于是,章邯幸存下来。

经过这次清洗,秦朝最强的将相阵容全部凋零,而像是董翌,司马欣,王离、李由等将领,只能算成是三代将领,无论是带兵经验还是军事素养,都远不如秦始皇时期。

而在南越,陈嚣病死,赵佗知道中原发生的事情,反而不敢返回,继续南下,不再理中原的烂摊子。

于是,秦朝的将领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而秦始皇时代,唯一幸存的名将章邯,成了秦朝军中最有资格的将领,也是秦朝能拿出手的唯一一个将领。

面对着陈胜吴广以及定陶的军队,章邯调集二十万刑徒军,连战连胜,不仅扑灭了陈胜吴广的起义,还一举击溃定陶的军队,逼迫项梁自杀。这个时候,才是章邯大展头角的时候,也奠定了章邯名将的地位。

势如破竹的秦军,渡过黄河,向着河北进军,这时候,秦朝一片利好。北方的十万九原军,也星夜南下,而章邯的邢徒军,也预备会师。

但无论是王离还是章邯,都没有想到,他们遇见了一个超一流的名将,那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对于九原的秦军,是不惧怕项羽的,因为这支精锐秦军,长期和匈奴战斗,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极强,范增不得不切断了秦军的粮道,史称秦军大饥。

项羽抓住这样的机会,发起进攻,秦军的精锐全军覆没,王离被俘,苏角,涉间自杀。

王离的精锐全军覆没,让章邯震惊不已,而更让章邯震惊的是,他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说赵高要对自己下手。

于是,章邯彻底失去抵抗的信心。率军投降。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只留下章邯一人。

巨鹿之战的惨败,加上项羽的血腥手段,彻底击溃了章邯的意志。他本来就已经老了,屡战屡胜还会觉得自己不老,可两次重大打击之后,章邯的心彻底老了。

虽然他后来被封为雍王,控制三秦中的一部分,但他只能算是苟延残喘而已,全然没了一代名将应该有的风范。

但当刘邦的大军进攻之时,章邯还是表现出尊严,他已经被俘虏一次,绝对不允许再被俘虏一次,于是,章邯选择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也算是章邯,保留住了最后一丝尊严。

如果从用兵,军事素养,战绩看,章邯绝对不是一个名将,但这个人在秦朝即将灭亡之时,临危受命,险些就力挽狂澜,也足以诠释自己的勇气和忠诚。但大秦帝国的灭亡,并不是臣子的不忠诚,也不是将士的不用命,而是因为庙堂的腐朽,是因为自相残杀,消耗了太多的力量。章邯的失败,用项羽的话来说,就是非战之罪,也着实可悲可叹。

4

公元前205年6月,曾经纵横疆场,叱咤风云的秦国大将章邯于城破之际拔剑自刎,结束了他这传奇的一生。他的死是不甘心的,却又是自我解脱的,韩信破三秦是一个很重要的战役,至少对于刘邦的汉军而言是毋庸置疑的,章邯之死,其实很大一部分责任,项羽是要承担的,在被围困于废丘之际,章邯坚持了半年之久,可是项羽的军队却因为齐国事宜而被拖住,大军来不及回援,致使章邯身死,三秦之地被汉军占据,有了稳固的大本营,有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强势资本。

首先,对于题目中的“秦王”,我要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项羽在分封之时,将故秦之地分封给了章邯、董翳和司马欣三人,此三人是秦朝降将,他们的封地被称之为三秦之地,而章邯则被封为雍王,咸阳以西,建都废丘,并不是所谓的秦王。

陈胜吴广起义,章邯是被时势而推向于历史前沿的人物,周文百万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逼咸阳,而国防军队一部分在长城驻扎、一部分在遥远的百越之地,而关中地区除了驻守咸阳的少部分精锐之外,短时间之内很难调集勤王之师,也就是说关中兵力告急,在此之时,章邯的出现,直接促成了向骊山囚徒发放兵器和战甲,临时组成了一支大军。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完全由囚徒组成的,其实不然,还有少部分的关中精锐作为大军的骨干,对大军进行调度。

百万大军就这样被章邯大军所覆灭,从此开启了他覆灭六国起义的战争,章邯所到之处可谓是一片大胜,这自然和章邯个人的军事素养是脱不开关系的,可是更加脱不开关系的是秦军锐士的强悍。殊不知始皇一统天下,虎狼之师可是 打出来的辉煌,这可谓是相辅相成的结果使然。

秦军自变法以后迅速强大,这是因为其耕战体系和军功奖励制度的根本关键,所以秦军士气旺盛,对于战争是渴求的姿态,以达到光宗耀祖,荣华富贵的最终目的,所以秦人强悍异常。秦自赵高专政以来,可谓是乌烟瘴气,朝政腐败,天下怨声载道,秦昏庸却锐气不减,六国貌似强势,却是外强中干,兵峰萎靡,如此对阵,起义焉能不被迅速的扑灭!

特别是在消灭项梁之后,章邯率领20万大军北上攻赵,并且调王离长城军团20万南下,形成对赵的围困之势,此役章邯是信心满满的,可是天算不如人算,中途杀出个力能扛鼎的项羽,战场上九战九捷,在章邯还未反应之际,就已经对长城军团以毁灭性的打击,主将王离被俘,这一度震惊了章邯,在兵峰强势的楚军面前,章邯选择了避让。

这一刻起,天下运势大变,秦军中原地带也就只剩下章邯一支骊山主力军团,可是战场上的失败,令赵高很是不满,章邯、董翳和司马欣都害怕会有杀身之祸,再加上战争中粮草问题的严重不足和朝廷的处处掣踵,国力的衰弱,朝政的腐败,再三思虑之后,章邯选择了投降项羽,而项羽也封其为雍王。

后来项羽怕秦军会暴动,就在新安坑杀了20万秦军降卒,作为秦人大将,章邯是伤痛的,可却无力回天,在那时我相信他憎恨战争,憎恨自己。接着项羽又入咸阳杀子婴,火杀咸阳,大火三月不灭,当然有些夸张了。但这都无疑触动了章邯那颗脆弱的心,以秦人的20万生命和秦都的大火换来的富贵,他章邯的心是痛的。

封为雍王之后,章邯很可能会意志消沉,而且面对秦人父老的憎恨,政治情感上他就是失利的,再加上项羽对咸阳关中大肆屠戮和焚毁,关中早已不复往昔,有点只是断壁残垣和经济的惨败。要想恢复当初,非一朝一夕之事,你说占据着这片人心不归附,经济衰退严重,士气低迷,章邯自己也萎靡不振,心有愧疚,而且后来面对的是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奇袭之计,在如此环境之下,章邯战场失利,退守废丘不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吗?

今非昔比,他率领的再也不是那支虎狼之师,他现在是项羽的降将,纵然军事素养再高,没有对称的天时地利人和,一切也都枉然!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5

章邯没有当秦王,项羽封章邯为雍王,董翳为塞王、司马欣为翟王,三人领地合称三秦。

章邯横扫六国时仰仗的是强大的秦军,章邯的大军不止临时组编的骊山刑徒,同时也有秦军精锐在内。其实不止章邯,历代秦将除去白起、王翦、蒙恬不提,就是名气不大的蒙骜、蒙武、内史腾、李信、王龁、赵陀、项少龙领兵作战也是少有敌手。

秦朝之强大源自于成功的军事制度改革,先秦时期一般士卒很难有出头之日,秦军的士卒只要在战役中斩杀敌人立功,就能得到田地和爵位,将士自当勇猛作战。刘邦早期也沿用秦朝制度,所以他的部队在后期发展并不弱。秦军的优势还有装备标准化,秦弩的部件可以互相更换,秦兵在战场上把弩机弄坏,仍旧可以用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再使用。

章邯的秦军实力很强,项羽在击败长城秦军王离的部队以后,章邯率着士气低下的秦军仍旧跟项羽对持。当时诸侯联军已经尽归项羽统率,项羽的总兵力跟章邯旗鼓相当,若非赵高排挤章邯,没有给予章邯补给,也不至于逼反章邯。在章邯投降不久后,项羽就将章邯的秦军屠光,章邯犹如光杆司令。

章邯被封雍王时间太短,还是卖主得到的王位,名不正言不顺。他就算能征用秦民作为士兵,但由于训练周期太短,不可能很快恢复到秦军鼎盛时期的战斗力。再就是咸阳城被项羽又屠又烧,钱财和美女都被项羽掳走,章邯还要面临经济恢复的难题,他又没有萧何那样的才华,自没法在短时间内足兵足食。萧何进入关中后把秦朝的地理、户籍、律法、制度等资料全部搬走,这些资料就是萧何日后替刘邦建立汉朝的基础。章邯缺了这些资料,很难恢复秦朝的制度进行统治,他得到只是一个假雍王。

刘邦出征关中前,韩信就给刘邦分析过,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他们害死二十多秦军,秦人对他们恨之入骨,刘邦入关中时则秋毫无犯,深得百姓拥戴。一旦出兵关中,就会得到百姓欢迎。事实果如韩信所言,刘邦虽是走陈仓攻其不备,但废丘、壤东二战中章邯军是被刘绑军正面击败。

章邯的战败即是输在军事和经济实力,也输在政治工作。韩信分析关中百姓对章邯、刘邦的好感度,才是刘邦取胜的关键。

6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不是像打游戏那样,各种数值满足了就一定能获胜。章邯在楚汉战争前后阶段判若两人的表现,恰恰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秦帝国的雄厚家底。

陈胜吴广起义后,周文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逼关中,他是以财政大臣(少府)的身份被临时任命为秦军统帅,统领一群刑徒来抵抗张楚军。从这点来看,秦二世的统治可以算是昏聩黑暗到家,但即便这样,他硬是统领刑徒军把张楚军赶出关外,逼死周文。之后横扫千军如卷席,把各地乱军打得七零八落。一方面可以说章邯具有相当出色的指挥才能、统帅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朝政混乱成这样的情况下,秦朝延续多年的军功爵制度仍然极大激励了刑徒们的战斗力。

但是随着朝政一步步恶化,控制咸阳的赵高不仅不支持前方将士,反而处处掣肘,秦军平乱只能是越来越吃力,巨鹿之战的后勤保障就是个大问题,九原秦军覆灭后,章邯军不仅孤掌难鸣,士气更受打击,章邯、董翳、司马欣三将不仅要面对强大数倍的诸侯军,还要顾虑咸阳朝廷的暗箭,当然更是无心恋战。这种情况下,投降也不是不可以理解。

在那之后,章邯的二十万大军被项羽在新安尽数坑杀,紧跟着就是火烧咸阳,作为这一切的目睹人和当事者,精神上不可能不受到重创。尽管之后被封为雍王,但他所统治的关中已是一片焦土,无论兵员还是粮草都不可能丰富,况且此时很可能已再无斗志,败于刘邦军几乎没有悬念。

7

章邯之所以打不过刘邦,一是实力不对等,刘邦兵多将广,手下都是提着脑袋为刘邦卖命的干将,战斗力强,而章邯起家,集结的是郦山刑徒,乌合之众,后来虽在投靠项羽之后对军队进行过改编,但整体的战斗力远不及刘邦;二是地盘太小了,刘邦还定三秦,派韩信与章邯干了几仗,最后将章邯逼到了废丘这个弹丸之地,虽作困兽之斗,但最后到底还是城破了,拔剑自刎,被逼自杀,结束了英勇的一生。

章邯无疑是秦朝的最后一位名将,但这位名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作为,历史记载不清晰,甚至几乎没有,所谓“横扫六国”,不过是后人因为他是名将给他的一个想象的光环而已。章邯真正出道,是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的公元前208年,天下英雄风起云涌,各路诸侯纷纷起义,陈胜起义军的周文部,受陈胜委派西征,一路势如破竹,不但发展到十几万军队,而且大军长驱直入,不久就已逼近函谷关。

当时,赵高把持朝政,胡亥还蒙在鼓里,后来到了终于纸包不住火的时候,胡亥一觉醒来,不但发现天要变了,还发现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信、没有一个人可用,他的背都凉了。找来找去,最后才安排少府章邯出任将军。少府是个什么官?少府是战国时期即开始设置的一个官职,秦朝沿袭,主管征税、进贡、宫廷起居、皇帝游玩等事务。所以,章邯甚至可能不是一个武将,而是文官出身。胡亥任章邯为将军,是从信任的角度用人,这种垂死挣扎的时候,他不敢再用错一个人了,章邯平时负责安排他的饮食起居,属亲近之人,让他掌握军队,胡亥放心。

问题是,胡亥一检阅,发现朝中已经没有可派出去征战的军队了。之前并没有大战,此等京畿重地竟然没有除了警卫之外能够参战的军队,这是很怪的。但实际情况却确实如此,军队都驻扎在北方,与匈奴对峙的地方。有的散落在各地,负责对各国的监督。万般无奈,章邯在得到胡亥让他当将军的任命后,主动向胡亥出主意,赦免骊山修秦始皇陵墓的刑徒,发给他们兵器,让他们戴罪立功。胡亥答应了,也只能如此了。

章邯的军队,就是这样集结起来的。

于是,章邯率骊山刑徒数十万,迎击周文,败周文,并逼其自杀。接着,乘胜追击,败田臧、李归,收复荥阳、许城,将陈胜所属军队打得七零八落,阴胜也被部下杀死。章邯屡战屡胜,连杀魏咎、田儋、项梁,将起义军打得东倒西歪。但在巨鹿之战中败于项羽,只得投降,后随项羽入关。

项羽分封时,封章邯为雍王,刘邦还定三秦过程中,屡败章邯,前205年,韩信水淹废丘,章邯城破自杀。

8

作为秦末上将章邯的后人,我有必要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解密这一段历史。

秦军之败,败于中央中枢的腐烂。巨鹿之战前夕,先祖章邯指挥的秦军,虽然九战九捷,锋锐亦受损,更要命的是后勤已成问题,粮草接济不上。赵高做梗,运出的粮草本来就不足,一些途中又遭乱军截获。巨鹿之战前夕,秦军的粮草,已不足以支持大兵团作战。曾为上将王翦麾下,执掌器械营的先祖章邯,对于包围了巨鹿的王翦之孙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团,寄予厚望。他认为大局已定的最后一战,秦军志在必得,所以拿出所能筹集的粮草,尽全力保证王离军团的后勤供应,未料到此前败退的项羽,此时能一战成名,使秦军功败垂成,此前的胜利化为泡影!蚁多咬死象,楚军愈战愈勇,阻击先祖救援,王离的十万边防军精锐被歼灭!民心降楚,再无后援,先祖指挥的秦军已成孤军,泥淖中不可自拔,进退两不及岸!

公元前207年6月,先祖以和谈为缓兵之计,而项羽也以范增的“许而击之”之计,派兵夜间渡过漳水,乘秦军不备袭击秦营。7月,粮草同样匮乏的项羽,不得不与先祖和谈。先祖面对现实,为了留存社稷,再图复兴,委曲求全,提出他亲自回咸阳,劝秦二世去帝号,承认诸侯王号,双方罢兵,秦军徒身返回故地。项羽范增应诺。先祖把二十万秦军交给董翳、司马欣后动身。当他暗中回到咸阳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害。先祖会同公子子婴,挽救社稷,诛杀赵高,尊子婴为秦王。项羽范增趁先祖不在军中,再次出尔反尔,使出绝户计——与司马欣(项氏故交)密谋,以封王为条件说服董翳,以秦军在新安有暴动迹象为借口,隔离董翳,再以移营就食为籍口欺骗秦卒,将饿了三天的他们,陆续带走杀害,以反制先祖!10月先祖回到军中时,所部已成新鬼,大恸悲声而无力回天了!

10月,刘邦兵指关中,子婴按此前先祖与项羽的约定投诚。11月,项羽带兵进入关中,再次撕毁此前与先祖的盟约,又屠杀了秦王子婴及秦室宗族,劫掠财富,焚毁了富丽繁华的咸阳城!此时手里已无一兵一卒的先祖,已毫无反手之力了!大屠杀开始前,先祖已闻到了血腥味,作为秦室姻亲的他(夫人为秦始皇的公主)前去劝说项羽,却被软禁于楚营,待到被释放时,咸阳城已化为灰烬!

12月,项羽以为天下已定,三分关中,封司马欣为塞王,管辖咸阳以东至黄河的地方,封董翳为翟王,管辖上郡(今陕北一带),封先祖为雍王,管辖咸阳以西地域,封刘邦为汉王,统辖汉中一隅,巴蜀另有所封,自此,秦故地被四分五裂。项羽封先祖为王并非善意,目的在于防范刘邦过秦岭出兵东向扩张。

先祖为雍王,定都废丘(今兴平城南),发展农业生产,恢复社会经济,收拢脆弱的民心,鼓励民间生育,欲图东山再起。项羽坑杀20万秦军,又屠杀了秦室宗族,劫掠财富,焚毁了咸阳,唯独当年带着关中子弟东向的三位秦将得脱,且之后又封王,使关中百姓大失所望,将对杀人魔王项羽的仇恨,更转嫁到他们三人身上。三秦父老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并不拥护他们,而对此前先于项羽到关中的刘邦,那“约法三章”的安民策略很有好感。秦地壮丁50万人,被任嚣、赵佗带往岭南拓土固边,其余壮丁在东征平叛的战争中,伤亡殆尽,关中所余几乎都是老幼妇孺,一时再无战斗基础了!

公元前206年初,汉王刘邦拜韩信为上将。5月,十几万汉军翻越秦岭来袭。先祖令封出山峪口,阻击汉军于陈仓。刘邦见状欲退兵。赵衍献计:声东击西,从它道出山,出其不意,攻其侧背,必可获胜。刘邦令曹参所部从子午道进攻,吸引雍军前往会战,再由韩信指挥汉军主力,突然出击陈仓,击败陈仓守军。两万雍军老幼皆有,仅有一战之力,陈仓战败,在好畴(今乾县境内)集结,再战刘邦韩信大军,复败。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望风而降,独雍国苦力支撑。士风民气尽失,巧厨难为无米之炊,独虎斗不过一群狼,先祖无奈退守废丘,欲以城池坚固,储粮充足,拖垮汉军,等待救援。

公元前205年5月,汉军久攻废丘不下,韩信向刘邦献计:引南归木马泽与渭水的河流,水淹废丘。废丘遭围困近年,并无救援,城内粮草减少,倒毙兵民日多,此时大水淹来,先祖无力回天,于6月中旬下令开城放生。时年49岁的先祖章邯,恐后人皆有性命之虞,令长子、次子休妻,将妻子遣返娘家,又令13岁的第三子,改章为张,永不复姓,随三位贴己家人,随人流出城,隐身终南山中,落籍庶民,传继香火。望着一步一回头的幼子,淹没于人流,他仰天大笑,拔剑自刎,以谢天下!身边的夫人和长子、次子等,抚尸大哭,亦拔剑自杀,追随大人而去……

大人这位流落终南山南麓,佛坪的第三子,就是我的祖先。时隔二十多年后,他的堂兄章直岀仕汉朝为巴东将军。一日提起伯父的旧事,黯然至泣下,帐下一位来自关中的幕僚说:将军的伯父,还有一个儿子活着,有人在夜间见过他到废丘祭祀父亲,哭声不忍卒听!章直大人闻讯大喜,当即派人多方打听,终于在佛坪找到堂弟,为他在废丘重建家园,守护其伯父的陵墓。由于巴东位于关中之南,我的祖先就将自己的居地称为“南佐”,以张姓传承至今。

9

这个问题要分为两个问题来回答。

章邯当将军的时候之所以能够横扫六国,原因有下:

首先,当时秦虽无道,然兵力仍然强大,章邯本身又是个不世出的名将,能征善战。可是反秦起义军都是些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明朝学者胡应麟这样评价章邯:“章邯,白起之亚也”。才能仅次于战国名将白起的章邯,他面对的却是一些无能的对手,陈胜吴广,周文田儋等等,这些起义军通通缺乏全局战略观及统摄观,乱成一团,没有能力驾驭瞬间万变的战场。起义军当中唯有项梁等人因为是名将之后,颇懂战术,然而项梁因为太过轻敌,被章邯袭击身亡,实在可惜。

再次,陈胜吴广等起义军只会召秦反秦,却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更没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反秦势力也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联盟。当时神勇善战的章邯率领的又是勇猛的“刑徒”之军,再加上秦军其他力量的配合,在这个过程中,起义军连连出错,而章邯又准确出击,一路势如破竹击破起义军,先在戏水灭周文军,后又破吴广部将,再破陈胜军,又杀魏咎,灭田儋项梁等,简直是一气呵成,水到渠成。

但是,章邯被封为秦王后,连刘邦都打不过绝对不是偶然的。

首先,尽管时为雍王的章邯驻守关中,然而人心已失。

章邯最大的问题是投降项羽后,没有极力保护降军,反而被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消息传来,关中百姓无不咬牙切齿,对章邯恨之入骨。而对章邯犯下的这个错误,韩信也是看在眼里的。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军跟刘邦对策时,曾这样评价章邯等三王:“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于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韩信的意思是说,章邯等三王害秦军二十万降卒被坑杀,关中父老早恨死他们三人了,现在即使项羽封他们为三秦之王,但是秦民没有人再拥护他们了。

其次,刘邦深得关中百姓拥戴,渴望其重返关中为王。

刘邦是第一个进入咸阳的人。按当时楚怀王的义约,他应该被封为秦王,然而后来被项羽所忌,才贬往汉中之地当汉王。刘邦尽管为汉王,却被关中秦民所喜欢,因为刘邦进入关中时,没有抢劫掠夺百姓,而是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恢复秩序, 也正如,极得关中百姓民心。所以当刘邦面对项羽大军的压迫不得已离开咸阳还军霸上时,关中百姓夹道为之送行,都渴望他回来当他们的秦王。

再次,章邯面对的对手是韩信辅助的刘邦,自然要败。

在整个秦末汉初,韩信是战无不胜的将军,章邯是败给项羽而得名的,可韩信后来是因为打败项羽而名震千古的。章邯面对韩信辅佐的刘邦,自然就不是人家对手。

最后,章邯太过轻敌,致其失败。

章邯以为,刘邦已经烧掉栈道而无东还之心。可是后来韩信派樊哙等人明修栈道时,章邯却只是加强防守,以为这样刘邦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来。不料,人家来了个暗渡陈仓,却将他打了个措手不及,于是只好退守废丘,守城一年后被刘邦派人灌水攻城,终于防守不住,只好自杀了结。

由此可见,章邯当年横扫六国绝不是偶然的,而后来被刘邦横扫更不是偶然的。正所谓形势比人强,形势不同,人的成败也自然有所不同。

10

  钜鹿之战是章邯苦心孤诣布的一个局,在这里章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实力与心血,而这一切大概是从他出关的那一刻就谋划好了的。

  自从出关开始,先是在荥阳灭了田臧,继而一举攻克陈胜的老巢,然后携胜利之威攻楚、灭魏、伐齐。定陶一战灭了项梁,紧接着兵锋直指赵国。看似毫无章法,东奔西走,疲于奔命,如同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但实质上章邯一直在为今天最后的决战做准备。

  与其四处征讨,不如聚而歼之。各家都不成气候,即便联合在一起也不足为虑。因此章邯东打一下,西征一下,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促使他们形成一个小联盟。如此一来,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与各家都结下了深仇大怨之后,章邯准备在钜鹿收网了。这是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大战,也是章邯的奋力一搏。如同港台赌侠片中的梭哈一样,章邯不愿意再和义军僵持下去了,倾注全力,一战定输赢。如果章邯胜了,历史将会改写,他本人也将成为大秦的不世功臣,功绩绝不逊于当年的王翦、王贲等开国大将。

  可惜的是,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他的克星项羽出现了。就如同庄家遇到了老千,光棍遇到了寡妇。在项羽参战以前,章邯可以说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然而,自从遇到项羽之后,章邯就再也没有打过胜仗。看来啊,这俩人真是八字相克,可惜章邯军中就没有一个好的算卦先生,要不是不是能给他破破。

  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也是这样的偶然。如果项羽没有杀宋义,如果宋义还是楚国的大将军,那么最终的结局恐怕就是钜鹿城破,诸侯联军即便不被章邯和王离扫灭,至少也是元气大伤,没有了与章邯抗衡的能力。但历史永远没有假设,真实的结局就是章邯这次赌输了。

  钜鹿之败其实对章邯来说也是个教训,如果他先灭赵,再兵伐燕齐,最后南下攻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历史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还真不好说。但如此一来,自然耗时耗力。从出关开始到现在,章邯已经征战两年多了。虽然他付出了全部心血,堪称劳动模范了,但取得的效果却并尽人意。如此一来,章邯自然心急如焚,也必然会放弃这种长线策略。

  不过,章邯对于钜鹿这一次的谋划,确实称得上是上乘的作战计划。但时乖命蹇也好,还是贪功冒进也好,总之章邯败了。严格说来只是暂时的失利而已,并没有决定大局。任何一个名将都不会被一时之得失所左右,最终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看谁笑到最后而已。

  当然,章邯也很清楚,此时项羽风头正劲,不宜正面交锋,只能暂时避其锋芒。毕竟楚军士气正盛,而秦军刚刚战败,还死了几员大将,此时硬碰硬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作为大将,章邯自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于是,在王离兵败之后,章邯带领部队撤出了钜鹿,重新驻军棘原。

  如同章邯当初对所有义军穷追猛打一样,此时以项羽为首的诸侯联军,自然不会给章邯喘息、休整的机会。尤其是项羽,面对着和自己有不共戴天之仇的章邯,他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你个挨千刀的杀了我叔叔,今天我一定要弄死你。

  不过,经历了钜鹿鏖战之后,楚军也是人困马乏。所以,虽然对章邯穷追不舍,但并没有大举进攻。

  当章邯兵退棘原的时候,项羽驻军漳河以南,双方进入了对峙状态。此举很像疲敌之计,钜鹿一战楚军已经在气势上压到了秦军,最起码只要楚军在侧,对秦军就有一种威慑。此时楚军和秦军隔岸相对,随时都可能发动进攻。卧榻之侧有这么一只猛虎,秦军必然随时处于紧张的战备状态。如此一来,精神的高度紧张,导致秦军根本没有得到休整。

  当然,此时的章邯还谈不上落败,手下尚有二十万精兵,仍可一战。谋定而后动,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只不过,之前的大好形势,此时已经荡然无存。章邯虽说心有不甘,但此时摆在眼前的局势确实对章邯不利,这是实实在在的。

  钜鹿的一场大战,让整个局势彻底逆转了战争的天平已然失去平衡。章邯想重拾战局,那就必须找一个足够大的砝码。但此时的章邯,除了这二十万兵马,真的没有任何有利于自己的东西了。

  作为秦朝最后的大将,面对四起的战火,章邯纵有三头六臂,也是孤掌难鸣。如果再有一支像王离那样的部队与之协同呼应,或许局势还可以挽回。但当此之时,大秦帝国将星都已陨落,冉冉升起的除了他章邯再没有别人了。大厦将倾,孤木难支,这一点章邯自己很清楚。但是,无论是身为大将的使命,还是为报皇帝的提携之恩章邯都必须坚持下去,甚至坚持到最后的一兵一卒,这才是大秦的军人。

  战争形势很多时候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对于眼前的处境章邯并不那么担心。作为大将,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认清形势、把握形势,甚至伺机扭转局势,毕竟这些都是外因,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抓住战机,趁机翻盘不是不可能的。而当前对章邯来说最致命的是,此时外有强敌内遭谗言。

  作为统军大将,在历朝历代都会招致帝王的猜忌。你本身手握重兵,如果兴兵作乱简直是易如反掌,而且后果不堪设想。此前赵国大将李良造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即便是皇帝再信任的人,一旦染指兵权,立马就会生出间隙。此时如果再有别有用心之人的谗言,那么不仅功业难成,恐怕性命不保。历朝历代这样的事儿都不少,离章邯最近的就是蒙恬,再往远一点就是战国名将李牧了。这些人都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带着怨恨、带着冤屈,带着自己的一身功业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

  当秦军节节退却的时候,秦二世胡亥派人来斥责章邯了。你小子怎么搞的,我这么提拔你,你竟然给我打败仗,你到底行不行,想不想混了?

  这话看似只是问责,但以秦二世那种脑残的性格,指不定干出什么事来。况且伴君如伴虎,好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但你别以为那是哥们关系,皇帝就是那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特殊动物。

  按照大秦律法,将军败阵是要依法论处的。轻则把你屁股打开花,然后再关个禁闭,终于多久那就不好说了,如果严重的话,那就恐怕小命堪忧了。包括后来的汉朝,虽然对百姓宽松,但对于将领依然十分严苛。飞将军李广,最后只所以自杀,仅仅是因为行军迷路误了军机,即使不自杀,恐怕也会被廷尉问成死罪。

  章邯此次不仅打了败仗,还损兵折将,王离那支劲旅几乎全搭进去了。如此的败绩,按照秦律问成死罪也很正常。因此,当胡亥对他问责的时候,章邯非常很害怕,急忙派长史司马欣回去探听一下情况。上边怎么决定的啊,是不是要把我押回去明正典刑啊!哥们你辛苦一趟吧!

  司马欣是快马加鞭赶回咸阳,这种事他肯定不能直接去找胡亥问,唉,老大,你咋定的啊,是不是要杀章邯啊?只能采取迂回之策,而能左右这个事情的,只要丞相赵高了。现在大秦帝国内部,胡亥是个脑残,真正掌握大权的就是他赵高。杀与不杀,问不问罪,赵高有决定权。然而司马欣在咸阳等了三天,也没有见到赵高。

  赵高的避而不见,让司马欣意识到了危机。不好,这老东西肯定在那憋着坏水呢!估计现在正琢磨着怎么阴我一把呢,我抓紧走吧,走完了肯定没好果子吃啊,弄不好吃饭的家伙都没了!

  想到这儿,司马欣急忙快马加鞭逃出咸阳,直奔章邯大营奔去。一路上司马欣就琢磨,赵高这个老东西可不是什么善茬,估计正琢磨着怎么折磨我呢!我这一走,他肯定会派人来追,被他追上那不仅是小命不保的问题了,还要受尽折磨,李斯那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啊!

  于是,在逃跑的时候司马欣长了个心眼——走小路。我才不原路返回呢,赵高手下那帮狗腿子肯定会在大路追我。这条小路虽然绕远,还难走,那也比丢了小命强啊。

  正如司马欣所料,在他出城不久,赵高真的派人来追杀他。幸好司马欣料到了这一步,否则去阎王殿报道的时候,人家问他为啥而死,他自己都不知道咋回答了。

  赵高的手下没能追到司马欣,只能怏怏而归。毕竟人家没犯罪,你也没给人家安什么罪名,自然不能去大营抓人,也不能发通缉令啥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