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火炮炮弹有实心弹、散弹、开花弹(榴弹)。打的最多的就是实心弹,其次是散弹。毕竟那个时候延时引信技术不过关,榴弹制造工艺非常复制而且成本昂贵,最关键的是不安全!



大体说一下古代火炮发射原理,都是从炮管装药,先加入发射药然后放入弹丸用捣棍捣实,点燃发射药,发射药瞬间爆燃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把弹丸推出去!这个弹丸基本上就是块金属旮瘩或者磨好的石球。



开花弹在明朝时期出现过,不过这种开花弹引爆方式极为不安全,很有可能会造成炸膛。在拿破仑时代欧洲的那种开花弹,外面就是一层铁皮里面是炸药,延时引信技术也不过关,价格昂贵,所以拿破仑的炮兵用的基本上都是实心弹。这种实心弹威力来自于它的动能,主要用于攻击城墙或者密集的步兵方阵。拿破仑的火炮部队一般都是跟骑兵配合的,用火炮发射实心弹打乱步兵方阵,然后骑兵再趁机冲锋。



这种实心弹的威力对付密集的步兵方阵非常有效,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十几斤重的铁旮瘩以二百米每秒的速度砸进人堆里,绝对会造成一地的残尸断臂。据记载曾经有枚实心弹贯穿了26列步兵方阵,这一下子就得死伤几十号人。实心弹造成的伤害是线性质的,如果实心弹在产生跳弹就像犁地一样,威力还是非常可观的;如果队形非常松散那么它的威力就比较小;如果地面沙石比较多,那么它落地时会将地面的沙石崩飞出去,这种类似于散弹的伤害也是很可观的。那个时候的海战就是用实心弹把木制帆船砸出来个大窟窿,加勒比海盗看过吧,那个火炮就是实心弹,一炮一个大窟窿。我是铁血步兵1927,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务必联系删除)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古代的火炮不仅仅是打实心弹,还有霰弹和开花弹。

实心弹大家都知道,就是一个圆形弹丸,有各种材质制成。

总体来说,实心弹的威力还是比较大的。

以往古人作战,主要采用步兵方阵,人贴人很密集。

而实心弹对于这种方阵的威胁非常大,炮弹打出以后可以击穿数排敌兵。

如果是硬质地面,炮弹还可以出现撞地反弹,威力就更大了。

一般认为,努尔哈赤就是被这种反弹的实心弹击伤。

努尔哈赤本来在后方安全距离观察,谁知道一发高射的炮弹落地以后,发生反弹,意外击中努尔哈赤,导致后者受伤。因为年龄太大,此次受伤后努尔赤哈没有能够复原,就此死去。

明代早期火炮使用实心弹,射程只有几百米。然而采用葡萄牙人的红衣大炮,射程最远可以达到1000米以上。


自然,除了实心弹,最常用的就是霰弹。

霰弹成分复杂,包括碎石、铁砂等各种子弹。

霰弹的射程很近,一般只有几十米,但威力较大。发射霰弹的大型火炮,往往可以发射出一个扇面,这个扇面内都是霰弹。

因为霰弹细小,即便穿着严密的铠甲也会受伤。

这种受伤的危害很大,因为古代的外科治疗能力差,大量霰弹无法从肉体内取出,极容易感染导致死亡。即便侥幸不死,陷入身体内的霰弹也会成为终身的隐患,让人生不如死。

霰弹由于对火炮的炮膛没什么要求,所以几乎所有的火炮都可以发射,是最常见的炮弹。

开花弹。

明清的开花弹比较落后,基本是抛射类的炸弹而已。

也就是发射前需要点燃炮弹的引信,炮弹发射以后根据引信时间长短爆炸,产生大量破片。

以往主要是通过抛石器而不是火炮发射,但抛石器过于笨重,不实用,逐步被淘汰。

但火炮发射开花弹,他的射程不远,发射操作繁琐,对点火时机和火绳长度拿捏不准的话很容易炸膛。甚至18世纪的拿破仑法军开花弹先进得多,他们也很少使用。

3

上面那些说威力不大的,你和今天的现代武器比,那个古代武器的威力能比得上嘞?

其实古代的火炮炮弹并不都是实心弹,也有开花弹、霰弹、飞索弹和榴霰弹,只能说是以实心弹为主。

古代的开花弹采用的是双引信点火,即点燃火炮引信之后,再点燃炮弹的引信。后来欧洲人率先改良了炮弹技术,将双引信双点火改为了单点火,即利用发射药的火焰点燃炮弹的引信,根据要轰炸距离的远近控制炮弹引信。

然后是霰弹,霰弹主要用于近战,大面积的霰弹可以给予步兵方阵毁灭性的打击。

飞索弹是两个铁弹之间连接一个铁索,专门用于海战,打断敌人战舰的桅杆。

榴霰弹是开花弹和霰弹的一个结合,在敌军的上空爆炸,然后降下燃烧的霰弹击伤敌人。如果玩过《拿破仑全面战争》,一定会体会到这种火炮的威力。

最后回到实心弹,实心弹的用途很多,海战陆战攻城战。后期火炮的规格也是按照火炮的炮弹的磅数来规定的。可以分为1磅、2磅、4磅、6磅、9磅(野战炮)、12磅、18磅、24磅(舰载炮、陆战炮)、36磅、48磅(舰载炮、要塞炮)几个规格。

说到实心弹的威力有多大,可以参考一下土耳其的乌尔班巨炮,只要一炮,便击垮了君士坦丁堡近5米后的内墙。就是4磅野战炮的威力也是很可怕,野战炮可以打出跳弹的效果,即使是三四次之后的跳动,也可以给敌人造成极大的伤害。曾经在拿战期间,有英国士兵用脚去触碰一颗即将停止运动的炮弹,结果那只脚随即被炮弹击断。

另外除了火炮炮弹的直接杀伤,炮弹发射时的冲击力也可以对敌人造成波动性的器质性损伤(即外表看不到伤口)。这点在东西方都是有多文献记录,而后来在BBC的纪录片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

4

人类是一路打打杀杀走到今天的、从原始社会的拳头????发展到用武器刀?????????。

发展到今天的枪、炮、原子弹??。武器的杀伤力越来越大……
以法国皇帝三世命名的老炮“拿破仑炮”为例。

该炮可使用多种炮弹;有实心弹、跳弹、霰弹等等。
(“拿破仑”炮可发射的炮弹种类)

“拿破仑”M1857型12磅(5.44Kg)可实、杀伤力计算公式:可击穿一米橡木板、能杀伤46名士兵。

(撒丁王國用马匹试验实心弹杀伤效果、得出结论:杀伤一匹马相当于杀伤2名士兵、不同炮在不同射击距离的杀伤效果)
(用铸铁制作的实心炮弹、原材料易获得、制作简单)
(古代实心弹杀伤力就像玩保龄球??一样)
古代作战大多采用人海战术、作战人员密集、一颗实心弹在力量+速度作用下在人群里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古代火炮以及实心弹
与人体的比例对比、什么样的钢铁之躯能够挡住这么一颗大铁球??攻击?)
巨炮时期的实心弹威力无比、对野战工事的摧毁率、兵马杀伤力惊人。

5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从火药被大规模应用到战场上的那一刻起,就有开花弹了。

宋朝时出现最早的开花弹,当然不是炮弹,而是类似于手榴弹的叫火蒺藜,主要是用来对付骑兵的,发射之前先点燃,然后利用火药爆炸炸出的铁片刀刃来杀伤敌军。北宋末期更是出现了震天雷,以生铁铸壳,内填黑火药,以投石机发射,通过爆炸炸裂外壳产生的碎片杀伤敌人。

至于说实心弹也不是没有,明清时期火炮已经类似于近代的火炮了,当时也用实心弹,也用开花弹,实心弹主要是攻城时砸城墙和城垛用的。最著名的战例是在国外,也就是奥斯曼土耳其攻破君士坦丁堡用的乌尔班巨炮,这种炮口径达762mm,所用的炮弹为花岗岩炮弹,妥妥的实心弹,重达680公斤,为了抗住火药爆炸的威力,炮管厚20厘米。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是纯石头墙,但是面对这种火炮直接被打碎了。

而开花弹则是用来战场上杀伤敌人的。

中国古代的开花弹一般是炮弹外有个引信,开炮时先把火药包引信点燃,再把点燃引信的炮弹投进去。

而国外的则是在炮弹壳上开了个口,里面装上慢燃的火药来引爆。

6

得这样理解 古代用的是“低速度动能弹”。这个叫法是不是一股清流的感觉呢?

先要明确一个信息:古人知道的不多,但绝对不傻。


从源头上来说,这个东西就是古代的炮:

历史资料记载,在公元前339年的锡拉丘兹的战场上,罗马军团就已经开始使用“炮”了。

所谓的“炮”在火药发明之前是利用机械能发射的,不过,即便是机械能的“炮”所发出释放的能量也是一般士兵手中的武器难以企及的。

根据考古学复原的罗马时代的抛石车来计算,一个古代的“炮”可以投射出6.55千克重的石头,其动能达到了16000焦耳以上。虽然现在看起来数值并不大,但是依旧可以对当时构筑并不坚固的城墙、房屋造成巨大的打击。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古代的炮虽然是实心的铁球甚至是石头也没有关系——本身这就是一种攻城的兵器。

到了16世纪早期,由于火药的运用,炮才真正的从机械能武器改成了化学能武器。

这里就得说说18世纪初期的12磅炮了,发射6公斤的弹丸。动能可以达到24万焦耳。

对于密集的敌军其实就已经有了轰击能力。

弹丸激起的碎石也有了很大的杀伤作用。


简单计算一下,24万焦耳的动能在飞行过程中消耗一半(实际上远远消耗不了这么多)

那么落地或者击中目标的时候还会有12万焦耳的能量,相当于大约不到30克TNT当量。

即便考虑到地面吸收了一部分能量,但这么一炮过去其实还是可以造成大约3-5米的杀伤半径的。

7

古代的火炮,通常写作“砲”,是一种可以取代抛石机的攻城武器,其最初采用的炮弹,均为由石头打磨而成的圆球。

古代火炮的构造,大体包括三个部分:身管、炮身和炮尾。身管采用金属管状设计,内壁通常为滑膛,从炮口至炮尾逐渐加厚,以便发射时承受较大膛压;早期火炮的炮身均采用石制底座,后逐步改进为金属炮架;炮尾与药室连为一体,用于装填发射药和点火发射。

古代火炮所发射的炮弹,经历了一个由实心到空心的发展过程。16世纪以前,受当时较为落后的金属冶炼加工技术所限,古代火炮只能发射实心的石弹、铁弹或铅弹;随着金属加工技术的发展,人类有能力把生铁制作成空心圆球,此后,便出现了球内填充砒霜、硫磺等杀伤物的空心弹。

实心弹的威力,主要取决于弹丸重量、火炮身管长度和装药量。在弹丸重量相同的情况下,身管越长、装药量越大,弹丸所获得的动能也就越大,因而就会产生更大的撞击力。

比如,在1643年的松锦之战中,清军使用红夷炮对明军据守的塔山城池实施轰击,高大坚固的城墙根本抵挡不住红夷炮的密集射击,“初八日始发炮, 至初九日午时,城崩二十余丈”。实心弹不仅是古代城墙的克星,对运动中的步兵、骑兵,尤其是密集阵形,同样具有不可小觑的杀伤力。在1758年的曹恩道夫战役中,普鲁士炮兵营曾用一发实心弹击毙42名俄军士兵。

威力最大的实心弹,当属乌尔班巨炮所发射的花岗岩弹。1453年4月12日,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将69门乌尔班巨炮列阵于君士坦丁堡城下。这种火炮重达17吨,身管内壁厚达20厘米,口径尺寸为762毫米,发射的花岗岩实心弹每枚重达680公斤。齐射开始之际,方圆十英里范围内陷入一片地动山摇,只见石弹发出恐怖的尖啸,将君士坦丁堡巨大的石墙砸成碎屑。

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您的关注!

8

劝君莫怕火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这句流传甚广的诗句,大概是对古代火炮“威力”的最好阐释了!

诗句翻译过来就是:士兵兄弟们,不要害怕敌人的大炮攻击。你们瞧,他们都打百十炮了,咱们一个人都没死,他们拖着这么大一累赘,一个个累的跟孙子似的。

言外之意,火炮威力也就那么回事儿!

之所以会是“那么回事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古代的火炮打的都是实心弹。不论炮弹以怎样的方式打出去,炮弹均以抛物线飞出去,然后借助炮弹的冲击力,能砸到几个人就伤害几个人,所以才会“才闻几个死”。

《明史》中,关于使用火炮、火铳的命中率,有如下记载:

“十铳之中,仅有六七铳发出;六七之中,仅有二三中耳。”

翻译过来就是:平均下来,打十次,有六七次能成功射击,就算谢天谢地了;即便如此,能够打中敌人的炮弹,至多不过两三次。至于能不能将敌人打死,则是后话。

事实上,古代,至少中国古代,火炮并不是用来打人,而是用来攻城。

号称世界最坚固要塞的君士坦丁堡,处于亚欧大陆之咽喉。奥斯曼帝国围攻百十年,都没有攻下,直到奥斯曼帝国拉出神器——乌尔班火炮,将君士坦丁堡坚固的城墙打开一个豁口,最终城破国灭。

奥斯曼帝国的乌尔班火炮,恰是与蒙古人作战中,掌握的“先进武器”;而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国之所以会那么快覆灭,离不开朱元璋等一批农民起义就所使用的火器。

可见,火炮打人不行,攻城掠地作用还是杠杠滴。

毕竟,那么大一座城池,只要眼不瞎、不炸膛,火炮打出去的炮弹,基本上都能落在城墙上。火炮发射出去的炮弹少则几十斤,怼在城墙上,即便墙不塌,也得摇三摇,多来几次,城墙破洞不可避免。

城破之后,火炮就可以休息了,剩下的事情交给步兵、骑兵来解决。

这一时期的的火炮,更像是一根加强版的“投石机”。相对于投石机庞大的体积,火炮体积小、操作简单、易于搬运,而且威力更大。因此,火炮出现之后,投石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有用火炮的明军,最终还是被清军骑兵给打败了。看来,没有膛线、没有准星、口径粗大、容易炸膛的火炮,也就那么回事吧。大明的神机营真有那么厉害,崇祯能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拿着木棍挑了?

9

古代的火炮,其威力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微不足道的,在现代武器面前不堪一击,攻击力微乎其微,但在冷兵器时代,拥有火炮,不论攻城掠地,只是两军对垒,则有如仙助。比如两军对垒,主要依靠将帅的能力与士兵的多少,双方排好阵式,准备两将单挑,如果两将势均力敌,要打好几天不分胜负,如果两将战斗力悬殊大,一方很快战败。将领的武功在火炮面前不堪一击。

你武功再好,对方一个普通士兵就可解决你,混战时,双方士兵手持盾牌互砍,砍死一个人很不容易,可有了火炮,几十米外一炮打一串。想想多么可怕。再如攻城,守方关上城门,攻城方要依靠围城,主要依靠城内粮食耗尽,士兵战斗力低时再攻。否则,攻城方会损失惨重。有了火炮,打烂城门城墙,即可攻入城内。

古代的火炮炮弹有实心弹、散弹、开花弹(榴弹)。打的最多的就是实心弹,其次是散弹。毕竟那个时候延时引信技术不过关,榴弹制造工艺非常复制而且成本昂贵,最关键的是不安全!

大体说一下古代火炮发射原理,都是从炮管装药,先加入发射药然后放入弹丸用捣棍捣实,点燃发射药,发射药瞬间爆燃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把弹丸推出去!这个弹丸基本上就是块金属旮瘩或者磨好的石球。

古代的开花弹采用的是双引信点火,即点燃火炮引信之后,再点燃炮弹的引信。后来欧洲人率先改良了炮弹技术,将双引信双点火改为了单点火,即利用发射药的火焰点燃炮弹的引信,根据要轰炸距离的远近控制炮弹引信。

然后是霰弹,霰弹主要用于近战,大面积的霰弹可以给予步兵方阵毁灭性的打击。

爆炸弹和燃烧弹由高弹道的臼炮发射,虽然射击精度低,但却可以越过工事杀伤敌人或摧毁城墙后的建筑。17世纪的攻城战中使用一种内部以粗布包裹燃烧物,外套铁壳的燃烧弹,燃烧后火势猛烈,极难扑灭。

爆炸弹为中空的金属球体,内部填充火药和引信,火药引爆后,飞溅的碎片能够杀伤周围的人员,具有杀伤面积大的特点。

至于说实心弹也不是没有,明清时期火炮已经类似于近代的火炮了,当时也用实心弹,也用开花弹,实心弹主要是攻城时砸城墙和城垛用的。

最著名的战例是在国外,也就是奥斯曼土耳其攻破君士坦丁堡用的乌尔班巨炮,这种炮口径达762mm,所用的炮弹为花岗岩炮弹,妥妥的实心弹,重达680公斤,为了抗住火药爆炸的威力,炮管厚20厘米。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是纯石头墙,但是面对这种火炮直接被打碎了。

劝君莫怕火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这句流传甚广的诗句,大概是对古代火炮“威力”的最好阐释了!

诗句翻译过来就是:士兵兄弟们,不要害怕敌人的大炮攻击。你们瞧,他们都打百十炮了,咱们一个人都没死,他们拖着这么大一累赘,一个个累的跟孙子似的。

言外之意,火炮威力也就那么回事儿!

之所以会是“那么回事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古代的火炮打的都是实心弹。不论炮弹以怎样的方式打出去,炮弹均以抛物线飞出去,然后借助炮弹的冲击力,能砸到几个人就伤害几个人,所以才会“才闻几个死”。

《明史》中,关于使用火炮、火铳的命中率,有如下记载:

“十铳之中,仅有六七铳发出;六七之中,仅有二三中耳。”

翻译过来就是:平均下来,打十次,有六七次能成功射击,就算谢天谢地了;即便如此,能够打中敌人的炮弹,至多不过两三次。至于能不能将敌人打死,则是后话。

事实上,古代,至少中国古代,火炮并不是用来打人,而是用来攻城。

号称世界最坚固要塞的君士坦丁堡,处于亚欧大陆之咽喉。奥斯曼帝国围攻百十年,都没有攻下,直到奥斯曼帝国拉出神器——乌尔班火炮,将君士坦丁堡坚固的城墙打开一个豁口,最终城破国灭。

奥斯曼帝国的乌尔班火炮,恰是与蒙古人作战中,掌握的“先进武器”;而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国之所以会那么快覆灭,离不开朱元璋等一批农民起义就所使用的火器。

可见,火炮打人不行,攻城掠地作用还是杠杠滴。

毕竟,那么大一座城池,只要眼不瞎、不炸膛,火炮打出去的炮弹,基本上都能落在城墙上。火炮发射出去的炮弹少则几十斤,怼在城墙上,即便墙不塌,也得摇三摇,多来几次,城墙破洞不可避免。

城破之后,火炮就可以休息了,剩下的事情交给步兵、骑兵来解决。

这一时期的的火炮,更像是一根加强版的“投石机”。相对于投石机庞大的体积,火炮体积小、操作简单、易于搬运,而且威力更大。因此,火炮出现之后,投石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有用火炮的明军,最终还是被清军骑兵给打败了。看来,没有膛线、没有准星、口径粗大、容易炸膛的火炮,也就那么回事吧。大明的神机营真有那么厉害,崇祯能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拿着木棍挑了?

到了16世纪早期,由于火药的运用,炮才真正的从机械能武器改成了化学能武器。这里就得说说18世纪初期的12磅炮了,发射6公斤的弹丸。动能可以达到24万焦耳。对于密集的敌军其实就已经有了轰击能力。

弹丸激起的碎石也有了很大的杀伤作用。简单计算一下,24万焦耳的动能在飞行过程中消耗一半(实际上远远消耗不了这么多),那么落地或者击中目标的时候还会有12万焦耳的能量,相当于大约不到30克TNT当量。即便考虑到地面吸收了一部分能量,但这么一炮过去其实还是可以造成大约3-5米的杀伤半径的。

10

脑补一下,一枚几斤到几十斤的大圆石头砸向人群,离的近的成了肉沫,离的远的一不留神也断胳膊少腿。纯粹的物理杀伤,没有一点技巧可言,碰上就是撞大运非死即伤。

当然古代也有散弹、开花弹等,但引信技术不过关而且价格成本更高,因此更多采用的是实心弹(圆石头)。对于密集队形的步兵方阵,实心弹落点直接杀伤可能就一两个人,但是动能带来的滚动效果根据火炮装药情况,可能可以附带杀伤10数米之内的士兵。

美国战争片《爱国者》中的片段,实心炮弹成了人脚收割者,远比火药杀伤更加具有心理震憾力。

除了杀伤人员之外,还有更大型的用于攻城破墙用途大炮,看下面这组炮弹大小足以想象命中时产生的巨大威力。在火炮盛行之后,原来坚固的城墙在这种打击之下剩下的只能是何时倒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