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精彩故事。战争故事当然是其中闪亮的明珠。如果说按照双方都是名将,双方又打的势均力敌,计谋频出的这个条件来筛选,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和司马懿的对决是最精彩的一页。
诸葛亮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就尽心尽力的辅佐刘备,为蜀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先是主持政权建设工作,成为蜀汉政权的文臣之首。在他的治理下,蜀汉足兵足食,使刘备免除后顾之忧。
而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他是曹魏家的三世老臣,两度托孤。他深得皇帝的信任,这时的曹魏皇帝曹睿全力支持司马懿,对他言听计从。
司马懿用兵也是计谋百出。他能够按照实际的情况机断行事,一般都能够取得胜利。在讨伐上庸的孟达时,他抓住孟达的误判,以为自己得知孟达造反的消息后要上奏皇帝,往复需要一个月时间。于是不向曹睿报告就马上出兵,在孟达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就包围上庸。又因为自己兵多粮少,日夜围攻,十几天就平定了上庸,斩了孟达。
在讨伐辽东公孙渊的时候,他根据自己兵少粮多的情况,和公孙渊相持,待到公孙渊粮尽之时,一鼓作气消灭了公孙渊。
诸葛亮和司马懿正是一对旗鼓相当的对手,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两人的碰撞激起了明亮的火花。
二、诸葛亮兵出斜谷。
这一次北伐,诸葛亮已经身体多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因此,为了这一次的北伐,诸葛亮做了最大的努力,倾尽了最后的心血。
首先,他和东吴联络,约定和东吴一起出兵伐魏。东吴同意诸葛亮的请求,出动十万大军,兵指合肥。
其次,这一次诸葛亮动员了最大的兵力。蜀汉本来有十二万左右的兵力,每一次诸葛亮北伐都只带三分之二的兵力,留下三分之一的兵力轮替。这一次,诸葛亮带领了十万人马北伐,企图毕其功于一役。
第三,诸葛亮对于往次北伐屡屡因为粮食问题而撤军的情况,制造了木牛流马,利用斜谷的水路运输,保证了后勤供给。
而司马懿这一方面,在上一次诸葛亮北伐撤退后,司马懿判断诸葛亮再次北伐要在三年之后了。于是司马懿在关中大开屯田,积聚了大批粮草,解决了后勤问题。
在这次诸葛亮出兵时,司马懿已经有所准备。而曹睿也给司马懿下达指示,说:
“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
这样,司马懿就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企图和诸葛亮相持,以达到不战而使诸葛亮退兵的目的。
三、渭水交锋。
诸葛亮兵出斜谷后,曹魏军中对诸葛亮的用兵方向有所争议。诸葛亮先屯兵于渭水南原,曹军将领想屯兵渭北和诸葛亮相持。司马懿认为渭南富庶,不能让诸葛亮占据。因此背水屯兵渭南。
接着,司马懿判断诸葛亮下一步的行动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后来诸葛亮果然上了五丈原。
这里,司马懿判断诸葛亮无勇是故意说的大话,用以安定军心的。诸葛亮的军队骑兵缺乏,战斗力不强。他所倚靠的主要是优越的山地步兵。这使得他不愿意突入平原地带,和司马懿的优势骑兵作战,而是在山地丘陵一带引诱司马懿决战。
司马懿看出这一点,当然也不会轻易把兵力投入山地丘陵地带,去上诸葛亮的当。因此才说这种话来稳定军心。
接下来,诸葛亮企图偷渡渭水,袭占北原。此举又被司马懿手下的郭淮识破。他劝司马懿说:
“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
司马懿接受了郭淮的建议,派郭淮屯扎北原,击退了诸葛亮的军队。
过了几天,诸葛亮又派大批兵力向西进发。但是,他的声东击西的计谋又被司马懿识破。司马懿判断诸葛亮企图袭击阳遂,便派兵防守阳遂,打退了诸葛亮的进攻。
经过几番较量,双方都没有能寻找到打破对方的机会,战局遂进入了相持状态。
四、相持五丈原。
诸葛亮想尽办法企图诱骗司马懿出兵应战,可是司马懿总是不上当。于是诸葛亮又使出了激将法。他派使者,将一套女人穿戴的巾帼首饰送给司马懿,当众对他侮辱,以图刺激他和他的部下出战。
司马懿先是接待蜀军的使者,他并不问其他的事情,只是闲聊一些琐事。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由此,司马懿更坚定了持久不战的信念。但是,他手下的将领忍受不了这种侮辱,都要求应战。如果他强行压制,会动摇军心。于是,司马懿上表曹睿要求出战。曹睿见表后,派“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来诸葛亮再次挑战时,司马懿装模作样的发怒要应战,被辛毗持节立于营门而制止。
诸葛亮见无法让司马懿出战,便针对曹魏方略里面判断蜀军“粮尽必走”的观点,在关中开展屯田。他企图用屯田的方法来解决蜀军的粮食供应问题,同时打破曹魏的方略,逼迫司马懿出战。
但是,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身体不好,不能久持,根本就不与诸葛亮交锋,不给诸葛亮一点机会。最终星落五丈原,诸葛亮病死军中。
五、死诸葛走生仲达。
诸葛亮病死前,对蜀军的撤退做了部署。当蜀军烧营而退的时候,百姓向司马懿做了报告。于是按照曹魏预定的“走而追之”的方案,司马懿对蜀军进行了追击。
但是,就在司马懿追上蜀军的时候,蜀军的杨仪命令蜀军列阵,摆出好像是要进攻司马懿的样子。司马懿以为自己中了诸葛亮的诱兵之计,马上退兵了。
就这样,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蜀军在杨仪的指挥下,结好阵势,撤回了蜀国,没有遭受一点损失。司马懿在巡视诸葛亮的营地后,判断诸葛亮肯定死亡,再追也已经来不及了。后来老百姓传说“死诸葛走生仲达”。而因为蜀军撤退而如释重负的司马懿也不以为忤,笑着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结语: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当时的著名将领,他们的谋略都不相上下。在他们的多次交锋中,几乎都是处于一种相持的状态。
但是,这种相持状态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双方相持的波澜不惊的局面下,暗流涌动,双方都在寻找着给对方一剑封喉的机会。正是因为如此,双方斗智斗勇,给我们演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人间活剧。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