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没得到啥。就算是赵构看起来花钱买了个平安,其实也没买到——要不是完颜亮后院起火,赵九妹估计又得玩一次海上逃亡了。
具体说说。
一、最常说的,就是南宋虽然屈辱议和,但至少换得了和平。
不好意思,这么换来的和平还真没多大意思。
绍兴十一年宋金议和,绍兴三十一年,海陵王完颜亮撕毁协议,率兵大举南侵。赵构麻溜准备跑路,幸亏虞允文在采石矶力挽狂澜,加上完颜亮自己后院起火,这次南侵才就此作罢。
很显然,议和毛用没有。人家还是想打你就照样打你。
拿脚趾头想也知道,用自毁长城的方法求和平,等于放弃了自保能力,把自身安全全寄托在【对方守信用】上。金朝会守信用吗?显然不会。
因为早在绍兴八年,宋金两国就签订过一次和平协议。两年不到就让金兀术撕了。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再相信议和就能保证和平,那真是脑子进了地沟油。
二、另有说法,议和至少保证了两国休兵,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这又是想当然。
老百姓的日子真的变好了吗?没有。原因很多。先列个目录:
1.虽然不打仗了,但军队还是要养。
2.赋税并没有减轻。
3.和议规定每年给金国上贡,又是一笔钱。
4.国防压力拖慢了经济发展。
下面详细展开说。
三、议和并没有减轻多少养兵的压力。
绍兴十一年合约签订。在绍兴十年的时候,南宋军队大概有三十多万。
签订之后,南宋的军队数额如下:
绍兴十二年:二十一万四千五百余人,
绍兴二十三年:二十五万四千五百四十人,
绍兴三十年:三十一万八千一百三十八人,
乾道三年:三十二万三千三百一人
可见,议和之后,南宋虽然裁撤了军队,但数目很快又涨了回来,二十年之间,军队总额就又突破了三十万。
因为南宋压根就不敢放松,当年金国爸爸可不是自己打跑的,是跪着送走的,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因此南宋必须保持一支足够能打的军队,随时提防着。
赵构虽然无能,朝廷里也不全是二傻子。
四、百姓的赋税非但没有减轻,在秦桧的神操作下,反而增加了。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自经界(朝廷量定田地的一个政策)之后,税重田轻,终岁所入,且不足以供两税。——老百姓一年到头的收入,还不够交税的。
当然这不全是金国的锅,更和赵构以及秦桧变着法捞钱有关系。但不管怎么说,从结果上看,老百姓生活非但没好,反倒一天不如一天。
五、和议规定,宋国每年交纳给金国二十五万匹绢,二十五万两银。
这钱哪来?还不是从老百姓身上刮。
刘克庄有诗讽刺: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P.S.刘克庄那时候,保护费又涨价了,银绢各三十万。)
相比二十五万匹绢,银子才是真正让人头疼的事。有人说,二十五万两银子而已,古代朝廷一年收入,怎么也得过千万两,二十五万两也不算多。
这就错了。
南宋或许不缺钱,但是缺“银子”。
我国自古以来白银就少,南宋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几十万两。而金国人不要钱,只要实打实的银子。
直到明朝白银从国外流入,我国缺银的状况才有所缓解。
六、如果想发展经济,最好的方法不是议和,而是把北方失地打回来。
南宋相比北宋,丢了北方一大片地区。当然就意味着损失了一大块资源和人口,也就意味着少了一大块税收。
此外,因为时刻面临金国南下的威胁,北方国防线附近的地区就不能全力发展经济——国家固然不放心,老百姓也不放心,随时可能打仗,谁敢安心在这住?
前些年的湾湾问题影响福建经济发展,就是最好的印证。
至于能不能把北方失地打回来?如果没有十二道金牌的话,岳飞直捣黄龙或许不太现实,收复一大部分失地还是可以的。但这是另一个问题了,不展开说。
七、那么南宋究竟得到了什么?他们得到了秦桧……
和议规定,南宋“不许以无罪去首相”,首相就是秦桧。至于有罪没罪,还不是金国爸爸说了算。
金国需要一个“自己人”来保证自己的利益,秦桧需要金国支持来稳固他宰相的位置。两边愉快合作,就这么把南宋给卖掉了。
八、上面有人又搬出陈词滥调来了。什么“只有小说一样的颚国金陀粹编记载”。
你看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吗?
卷一百四十三引吕中《大事记》:
敌人所畏服,不敢以名称,至以父呼之。自乌珠(即金兀术)有“必杀飞而后可和”之言。九、跟读者朋友们说一个小技巧。
《鄂国金佗稡编》,这六个字,尤其是“佗”和“稡”写错的,基本就可断定为史盲。逻辑很简单:对历史的解读,必须依赖于基本史料。连字都写错的,你怎么能相信他看过基本史料?
鄂国,是岳飞的封国。金佗,是岳珂别业所在的嘉兴金佗坊。稡(不是“粹”),读zui4,是聚集的意思。
所以这本书的意思就是,我在金佗坊这把岳王爷的资料做了一个收集。翻译成今天的话,大概可以叫做《岳飞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