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靖之所以驳斥陈寿看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是因为李靖读懂了诸葛亮!

李世民和李靖在李卫公问答里,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因为这两人都是善于知兵、用兵的人。李靖更是一代名将,而李世民除了自己带兵打仗,他还是全局大盘的操盘手。

因为他知道要取得战略上的胜利,甚至是全局上的胜利。并不能单纯靠军事用兵在某一场战争上的胜利。而是要依靠各领域联合参与发挥作用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作为一个全盘操盘手,他对政治经济军事后勤等等各方面是了如指掌的,所以他深知诸葛亮之用心和谋划,一个举止布署用兵是达到军事目的还是政治或经济上的目的或其它,看似无用功,明面上是不露痕迹看不出的,但暗里却得偿所愿。

李靖作为征战沙场的名将,深知兵法。他对诸葛亮的用兵、出战、布署的一些谋划运用是什么层次,处于某种境地是不是最好的选择或已是唯一的选怿,他有着更专业的解读和剖析,不是外行人能懂的。所以他才说陈寿"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迹焉"。

唐朝把诸葛亮列入武庙十哲,尊崇与白起、张良、韩信等同列,是读懂了诸葛丞相所有的良苦用心!




最佳贡献者
2

司马炎曾特令《三国志》作者陈寿,替自己整理《诸葛亮集》,并在阅毕后大赞:「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认为西晋开国满朝文武,无一人才具能与诸葛亮相比。

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诸葛亮故居祭祀,祭文云:【推子八陈,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甃,又何秘要!】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众多军事贡献。

到了唐朝,开国军神李靖李卫公,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是无上推崇,完全推翻了陈寿著《三国志》关于“奇谋非长、将略为短”的结论。

李靖批点诸葛亮用兵之术的要点,「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耶」,其军队的战斗力可与秦国军神白起麾下的虎狼之师相提并论。

而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不战据守,正如廉颇拒守白起一样,“蓄盈待竭,避其锋势”,是兵法唯一抗拒这种强兵的对策。

这也正和李世民在《晋书·宣帝纪》里评价司马懿“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遥相呼应。两大战神级人物的一致共识:不是宣王不给力,而是对手太强大。

【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敌将多谋,戎卒欲辑,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耶?”答曰:“若此,则当卷迹藏声,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之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颇之拒白起,守而不战;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进,是也。】——《通典·李卫公兵法》。李世民和李靖的问答被辑录成书,被北宋官方列为《武经七书》之一的《唐李问对》,同样对诸葛亮的用兵之术推崇备至,赞其“战必胜,守必固”。

【靖曰:「武侯有所激云尔。《孙子》曰:‘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自古乱军引胜,不可胜纪。夫教道不明者,言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者,言将臣权任无久职也;乱军引胜者,言己自溃败,非敌胜之也。是以武侯言: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又何疑焉?」靖曰:「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其次王猛之保秦,谢安之守晋,非任将择才,缮完自固,安能尔乎?故习兵之学,必先由下以及中,由中以及上,则渐而深矣。不然,则垂空言,徒记诵,无足取也。」】——《武经七书·唐李问对》

唐肃宗时期,朝廷官方设置武庙,以吕尚为武圣,张良为亚圣,诸葛亮与孙武、吴起、乐毅、司马穰苴、白起、韩信、李靖、李勣等著名军事家同列“武庙十哲”。宋朝时对“武庙十哲”人选有所更易,而诸葛亮依旧位列其中。

杜牧在《注孙子序》中评点从西周至唐末的古今二十名将,也将诸葛亮名列其中,认为他们皆是「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之人。

【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杜预),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杜牧《注孙子序》

3

陈寿是谯周的学生,谯周是谁?阻姜维北伐,力劝刘禅降魏之人。你说陈寿“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会高吗?

4

很简单,陈寿是外行人,李靖是内行,外行看军事喜欢看那些热闹的,险中求胜的,内行看军事看治军,管军,后勤。

对外行来说,出奇制胜出彩才是厉害的军事家,对内行来说,没有错误才是最好的军事家

5

陈寿本身就是蜀汉人,他偏向于蜀汉,说关羽和张飞是万人敌,他至孙坚何在?关羽和张飞是万人敌,那么孙坚就是亿人敌,从这点可以看出,陈寿的确偏向于蜀汉。而且,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没有设立专门记载事件的史官,可以说,陈寿对于蜀汉的了解主要来自于老辈人的口述,三人成市虎,口述的事件经过三个人口述就变成了另一件事了,尤其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口述时会加入自己的感情,夸大一些事情。我对于陈寿的三国志蜀汉的记载,我一直持怀疑态度

6

职业高手下棋以不出漏着为幸,业余低手以偶出巧手为喜。孔明与李靖可谓英雄识英雄。至于陈寿,不仅于军事一无所知,且亦卖国谄媚之徒,不值一论。

7

李靖并没有驳斥陈寿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评价。

李靖“驳斥”陈寿说法的来源

这种说法来源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其中,有几处,李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高度肯定。

李靖认为管仲、乐毅、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李靖还对诸葛亮的八阵法、治军思想、王佐之才大加赞许。

最后,李靖还表示自己曾讲述黄帝、太公二阵图、《司马法》、诸葛奇正之术。历代史家很少有知兵的,所以他们对这些东西讲不清楚。

于是,有朋友把这些内容鼓捣到一起,得出了李靖“驳斥”陈寿不懂军事的结论了。

然而,并没有。

李靖并未驳斥陈寿对诸葛亮“应变将略”不足的评价。

1、《唐太宗李卫公对》中,李靖、太宗并未讨论陈寿对诸葛亮评价问题。

天子、名将在一起讨论兵法,真没闲工夫去讨论陈寿为何“贬低”诸葛亮。

李靖只是在讲治军、阵型、奇正等具体问题时把诸葛亮作为正面案例进行推崇。

而对于“史家鲜有知兵者”,也只是针对阵图讲解一节。李靖认为古代史家不能把阵图讲清楚,他来补充一下,如此而已。

其目的,只是为了吸取前人经验,发展自己的军事思想。

这里他所说的史家,包括了司马迁、陈寿、班固、范晔等历代史家,并没有单指陈寿。

最重要的是:陈寿诟病诸葛亮的“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双方压根没有涉及。

2、《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所讲内容不可当史料用。

对于这本书的成书时间,历来争论不休。

但毫无疑问的是,此书有后人撰写的痕迹。

比如,唐太宗曾说“···统于安北都护”。

安北都护,是唐高宗时由瀚海都护府改置,唐太宗怎么会说出这个词来?

再比如,此书多次提到李勣。

李勣,是唐高宗时才改的名。在此之前,唐太宗表示“不连言者勿避”,不用过分避我李世民的名讳。

从书籍价值的角度来说,《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所述道理基本与《卫公兵法》相近,有参考意义。但此书显然不是李靖所作,至于其中言语的细节,当然不可当作史料。

3、李靖对诸葛亮较为可信的评价。

李靖名号太大,后世著书者多爱“碰瓷”。

不过,《卫公兵法》被《通典》大量引述,被公认应为李靖所作。

此书中,李靖高度赞许了诸葛亮“治戎”之能。

他认为诸葛亮“戎卒欲辑,另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犯之耶?”

李靖认为遇到白起、诸葛亮治下的强军,不可速犯。

显然,不论是在《卫公兵法》还是疑似伪作的《李卫公对》中,李靖对诸葛亮的赞许,仍然偏重于对诸葛亮治戎之能、王佐之才,这与陈寿的评价基本一致,而对陈寿“应变将略”的诟病,李靖未作评价。

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个人看法

1、“应变将略”不足,只是相对而言。

《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应变将略“不足的评价是有前提的。

陈寿提到:当时魏蜀众寡不敌,“攻守异体”(弱者攻强者,当然要出奇制胜),而诸葛亮的对手又都是当时人杰,而诸葛亮“应变将略”没有优势,故不能取胜。

由于是以弱击强,所以对出奇制胜的要求极高;但由于对手又是人杰,所以很难出奇制胜。

这个说法基本上比较客观。

诸葛亮的“应变将略”的不足,只是相对而言。

同样是突破天险,曹操与马超在潼关相持,曹操正兵对峙,令徐晃出蒲关渡水就完成了突破。

但诸葛亮的对手可比马超厉害!一般的动作可瞒不过对手!

举个例子:第5次北伐前,魏军众将都认为诸葛亮很快会再出祁山,唯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必出陇东”,遂在该方向加强备战。如此,魏军才掌握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的主动权。

可见,若非对手是司马懿这样的人杰,诸葛亮的“应变将略”是可以出其不意的。

诸葛亮“应变将略”不足,只是放在“人杰”这个圈子里比较的结果,与“不知兵”有天壤之别。

2、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容否定。

历代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赞许,与《三国演义》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对于诸葛亮在治军、阵战、兵器方面的造诣,历代兵家,就像西晋马隆、东晋桓温,包括上面的李靖,无不赞许、推崇。

他们可没读过演义···

总之,李靖没有加入“诸葛亮牛逼不牛逼”的论战,他只是学习其精华,以为实用。

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他。

8

且不说李靖,后世许多军事家都对陈寿的“结绳记事”表示不满。陈寿是谯周的学生,谯周一直都是个主和派,刘备据守蜀地后,谯周动辄曹琴练字不问世事,对正是不闻不问,却热衷于对曹魏和东吴的使臣们勾肩搭背,暗通款曲。



陈寿在诸葛亮手下做过小吏,直至诸葛亮陨落他都未曾受到重用,究其因是他除了会算账目外,别无长物,所以他一直都是小吏的身份。

然而偏偏这货自以为才高八斗,一直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当他受理编纂《三国志》这一官方任务的时候,就可这劲儿的贬损诸葛亮。

而事实上,诸葛亮是天纵英才,岂是他一个小吏所能轻易贬损?



陈寿的做法很聪明,他用抑此扬彼的笔法给诸葛亮制造短板,例如他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种赤裸裸的技术流差评让让给人造成陈寿“实事求是”的错觉。

而事实上,只有李靖这样打过仗的人才能理解诸葛亮的文韬武略,绝非陈寿那种小人物所能一言蔽之。


9

陈寿的爷爷还是老爸是被孔明杀的,整部三国志对孔明评价不高甚至是贬低的,而且陈寿是晋朝官三国志也是以魏为正统写的,再说一个文人去评价别人的军事能力,李靖是什么人,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难道李靖打仗不如陈寿一支笔

10

不是夸诸葛亮,当时刘备那种情况,可以说就剩下个刘皇叔这三个字了,但是遇见诸葛亮后,从最弱逐渐变成三足鼎立,要不是关羽自高自大,丢了荆州,要不是夺了益州后,刘备有点故意疏远诸葛亮,一意孤行伐东吴,可以说蜀汉当时是最强的,难道三国中还有这样的谋士吗?曹操、孙策、刘备,可以说单论能力,刘备是最弱的,恰恰说明,谋士中诸葛亮是最强的,只是可惜刘备集团在最好的时候脱离了隆中对的策略,不然历史真有可能改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