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要聊一下的就是,这个淮西指的是哪里。所谓的淮西,所包括属地有:寿州(今安徽凤台)、庐州(今安徽合肥)、濠州(今安徽凤阳)、舒州(今安徽安庆)、和州(今安徽和县)、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光州(今河南潢川)、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六安军(今安徽六安)。那么接着咱们再盘点一下朱元璋手下的那些谋臣武将,都有哪些属于淮西的。第一个淮西集团那肯定不用说就是淮西二十四将,他们是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再看他其他的大将,跟他沾亲戚的朱文正,李文忠那不用说也是淮西的,重要将领中还有胡大海、常遇春、邓愈也都是淮西人。再来看看文臣集团里,被朱元璋最为重视的李善长是淮西的,李善长的得力助手,后来朱元璋时代任过宰相的胡惟庸也是淮西的。

在明朝的建国过程,以及建国后的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朱元璋的手下基本上就是淮西武将集团、淮西文官集团、还有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可浙东集团相比淮西集团那个人数就少太多了。

而之所以为什么这么多杰出的谋臣和武将都是从他老家淮西出来的呢?个人觉得原因有这么几个。

我要说的第一个原因,或许有些人都不会认同,但是我觉得是大家之所以能有这个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的成功,使得这些人的成就与影响比本身的能力要进一步的提升了一截。了解朱元璋手下这些人的都知道,真正的一流统帅级别的将领就是徐达和常遇春,一流的谋士就是李善长和刘伯温。可以说朱元璋的南征北战,政策方针主要都是这几个人的功劳,别人的功劳我们自然不能忽视,但剩下的人,淮西人里面个人觉得能够得上杰出的只有朱文正、李文忠、胡大海、邓愈、郭英五个人了。所以说,后人之所以会觉得他们杰出,其实从某一个角度来看,那就是朱元璋的衬托所拉动的。

除了这个原因,我觉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安徽人团结。朱元璋集团中的人相比元末的人更加的团结,团结也就促进了他们的成功,也就可以让他们的杰出发挥出来,如果天天的陷于勾心斗角中,那么杰出也无法体现出来。而安徽人的团结不仅在朱元璋身上可以体现出来,后来的王王亚樵之所以能够在上海滩称雄,所依赖的斧头帮也是安徽人构成的。大家不要说后来的党争,还有朱元璋对功臣的残暴,那个是得了天下之后的事,人心都变了,和这个时候是不一样的。

三就是当时的淮西因为受到天气的影响,还有元朝的残暴统治,说是民不聊生也不为过,所以他们起义的人就要多,基数大了,那么出现优秀人的数量自然而然就会多起来。如果这个地方就一个人起义,他在杰出也只有一个。可是几万人起义,出那么几十个其实也很正常。

第三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善于用人。因为朱元璋敢用他们,敢信任他们,而且能给他们找到最适合的位置,让他们人尽其才,所以他们的杰出能力就发挥出来了。

单说我个人的看法,我绝不相信一个地方的人比另一个地方的人会聪明哪里或者优秀哪里。但是我也相信,如果出现了一个极其优秀的人,那么他的推动力和领导力,可以让一个地方人的把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所以,之所以淮西出了那么多优秀的将领和谋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的成功让他们有机会载入史册,使得人们了解他们,另一个就是朱元璋的优秀领导才能让他们发挥出了自己的潜力。

最佳贡献者
2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天下大部分人的才能都是相当的,后来的成就却有天上人间的差别,原因何在?原因在于时势造英雄,很多英雄都是时势造就的,并非那个人生来就是英雄。有上位者将你放在将军的位置上,你的才能就算一般,也能创出一片天地,毕竟除了你自己的才智外,你还可以聘请聪明人为你出主意嘛!如果上位者将你放在一个士兵的位置上,那么你很难成为英雄,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你只会是万骨中的一具。

朱元璋脱离郭子兴时,只带走了24个人,这24个人都是他老家淮西地区的精锐将士,他们是: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在朱元璋的不断扩大中,这些人都成为一军之长,可以独单一面,因此可以凭借军功成为公侯。

李善长在投靠朱元璋前,只是一个穷困的教书先生,获得朱元璋重用后,成为了明朝的开国丞相。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李善长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并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 。朱元璋称吴王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可以说朱元璋成就了李善长,否则他只能老死山林之中。

刘伯温才思敏捷,素有谋略,他考中元朝的进士,最终被授予江西高安县丞,一干就是五年之久。后来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朱元璋称吴王后,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刘伯温得到朱元璋信任,参与军国大事,被老朱誉为“吾之子房”,可以说老朱成就了刘伯温。

从宋朝开始,南方的经济、人口就超过了北方,江南地区更是富庶,文人谋士层出不穷。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举行首次恩科,全国各地数千学子来会考,结果中榜的人均为南方学子,就中充分说明南方的文化与经济已经强于北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纵有一身才学,也要遇到伯乐才行。明初淮西的谋臣、武将辈出,跟朱元璋的信任与提拔密不可分。

3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从小就思考过,到现在才有点眉目。

以前,我总是认为,一个人的才能,七分是天赋三分靠成长,后来发现这个问题并不对。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骨干,大多是他的凤阳老乡或者是凤阳周边县市的乡野村夫,徐达、常遇春、朱文正、李文忠、周德兴、廖永忠、耿炳文等等,都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是文盲。为什么这些人能成为独当一面的杰出将领?

一方面,古代带兵打仗,工作难度相对简单。如果是做学问、搞科研,那必须要多读书,要学习前人积累的大量知识,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但是,冷兵器时代打战这种事,可以说相对简单一点。

带兵打仗相对简单,这是这些文化素质低的人能成为优秀将领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朱元璋带着这些人去研究制造原子弹、核潜艇,我想,这无论如何也不会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其实到处都是人才,而且百人之中必有龙凤之才,必有将帅之才。有才也要有高人带路。朱元璋那些老乡手下,是最早跟着朱元璋闹革命的人,是朱元璋的心腹、骨干。这些人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关键是有朱元璋带着他们,有朱元璋指导他们,有朱元璋给他们舞台,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一路走来,大浪淘沙,必然会有许多头脑灵活的人才冒出来。有时候,人生缺的不是本领,而是缺锻炼的平台,缺施展才华的平台。在古代,有多少怀才不遇的人老死在自家的床榻上?

后来曾国藩的湘军,也是成就了一批他的湖南老乡,这也再次说明上述道理。

4

朱元璋可谓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皇帝,当年朱元璋做过乞丐,当过和尚,按照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最底层的一类人与九五之尊的帝王想比差十万八千里。可就是这位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一路升级最后登上帝王之位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纵观朱元璋的打拼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朱元璋最后能开创大明王朝老家淮西的功臣功不可没,同时也让人好奇朱元璋时代,为何他老家淮西地区突然出了那么多杰出的谋臣、武将?

首先我们要知道当时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功臣有很多,功高至伟的就有二十四位,这里他们的功勋我们就不在一一列举了,总之没有他们朱元璋可以说很难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

这二十四位淮西功臣分别是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沫英、李善长、汪广洋、郭兴、薛显、吴祯、顾时、华高、张赫、胡海、吴复、张龙、仇成、韩政、华云龙、郭英、耿炳文、丁德兴、康茂才、吴良、杨璟、胡美、赵庸、廖永忠、傅友德、冯胜、章溢、叶琛、宋濂。

大家看到二十四淮西功臣也许会好奇,怎么没有悍将蓝玉,因为淮西二十四将,也被称明初淮西二十四将,是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时带在身边的二十四个人,蓝玉是后来加入朱元璋集团的,并不是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时带在身边的二十四个人,所以蓝玉并没有在二十四功臣之列,但蓝玉的功劳完全可以和二十四淮西功臣比较一番。

个人认为只所以朱元璋时代,淮西地区出现这么多杰出的谋士和武将,主要还是在于朱元璋这位伯乐。其实在我们身边一直不乏人才的出现,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伯乐,我们也可以观察周围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出人意料的才能。只不过没有伯乐赏识,没有施展的空间,他们自然也就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倘若有一位伯乐把他们拢聚在一起,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必然能创出一片事业,奈何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其次,人才不是天生而来的,而是经过历练才成为人们心中的人才。其实我们纵观历史长河,很多万世流芳的人才并不是天生的天才,而是经过历练而成为人才。间接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普通人的可塑性很强,只不过普通人得不到历练的机会而被迫成为普通人,倘若让普通人给我们认知的人才在同样的条件下也许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再则,因为朱元璋夺得了天下,成为了胜利者其身边的文臣武将被人熟知而流传于世,而当时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难道没有比肩淮西功臣的人才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只不过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败了,人们只记住了胜利者的辉煌而没有记住失败者的能力。

另外,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时已然是一军只帅,当然有立功机会和优势资源先让自己这帮老弟兄去做,其他地区的文臣武将表现机会并没有淮西功臣的机会多,自然其他地区的人才得不到全力施展,被人们一贯的认为淮西当时出人才,其他地区不如淮西的错觉。

最后,通过朱元璋时代的淮西功臣我们不难看出一个道理,倘若在同等条件下,有着充足的资源和条件,任何地方都是人才的聚集地,只不过这样同等的条件和充足的资源并不是普通人所拥有的。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发现,任何地方都是藏龙卧虎之地,只是缺少伯乐发现他们,缺少让他们团结的核心,缺少必要的条件和充足的资源而已。

5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

一、战场本身是试金石,大浪淘沙,促人成长。

朱元璋和他的淮西同乡们身逢乱世,九死一生,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经战场淘汰后,最终留下的都是人中龙凤。

朱元璋集团斗陈友谅、斗张士诚、斗方国珍、斗元顺帝。尽管朱老乡们参军前尽管出身不同农民、乞丐、和尚、小商小贩不一而足,最初参军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报仇,有的是为了活下去,有的是为了打下一块江山做世上最大的地主(如元璋),有的是为了封相拜将,但大家共同的是天天必须刀口舐血,第一要著是要能在战场上活下去,要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而要活下去,不仅要不断地练好砍人的手艺,而且要学会如何指挥别人去砍人(你一旦成为干部,你要想活下去,一个人单打独斗是沒太大用处的,你必须带着你的手下最大限度地消灭掉敌人,像《三国志》中关羽、张飞般的万人敌并不是哥俩一个人能干得过上万人,而是说他们勇猛,上万人洗好脖子等关张来刺,茅刺钝了,刺断了,手刺骨折了也未必刺得死上万人啊。你只有在朱头的英明指挥下,不断地学会战争艺术,从指挥一小队到百人、千人、万人的团队!这就使朱元璋手下活到亓国的人,自觉不自觉地从战争中学会战争,成为了将才。如武功不济,指挥不济(害人害己)、运气不济均会被战场潜规则,被无情地夺去生命!以秦基伟当兵的连队为例,到五五年授衔,一百二十多人的连队仅剩下三人,百战余生的三人均成为开国将星。兴国县是著名的将军县,五五年出了一百多个将军。但即便是军迷,未必知道长征时中央红军八万六七人,兴国县籍的就占了一半啊!

二、跟优秀的同伴领导学习战场指挥艺术,战术指挥能力提高自然快。

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等都具有极高的军事天赋,他们又会不断地总结经验,他们成为朱氏集团中第一流的军事家。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他们麾下当差,天天耳濡目染,只要不是“蠢得死“,军事才能总会有较大的提高,名师出高徒嘛!这种团队里,还会传帮带,像一所流动的军校,师带徒,徒带孙,带出了一代代人才。如常遇春带出了小舅子、名将蓝玉!

三、朱元璋帅才,慧眼识英雄,说白了这些老乡是可造之才。

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崭露头角,遭老板嫉恨。元璋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暗中决定与老板分道扬镳,临走只带走极少数小弟,老朱眼毒,留下的是徐达、汤和、胡大海等将才。这帮老兄弟最终一个个也成为了杰出开国将领。

这帮老乡经过朱元璋的挑选、指导,能差到哪儿?

主席就是这样的伯乐。秋收起义时打长沙失败,总指挥卢德铭也牺牲,部分农军离开队伍,而罗荣恒任指导员的连队一个也没离队,主席了解到罗帅依托党员管住了军队,后来主席提出了支部建在连队的建军原则,也发现了罗帅这个政工人才。林总在主席、朱老总的大力提拔下,最终这位南昌起义时的见习排长和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参谋长一起登台拜帅,名次还在贺总之前。

开国少将雷英夫,作为军委作战处长,在朝鲜战争时成功预言麦克阿瑟会利用潮汐在仁川登陆。他三八年在抗大做学员时,被来校作报告的主席慧眼识中,一毕业就被推荐给叶帅做了参谋,建国初就当上了军委作战处处长!说白了,朱元璋的老乡们尽管出生于农民之家,但大都是朱元璋选进教导队的,又经过名师朱大、徐达、汤和等的不断地指导,他们又像一颗种子一样,再去跟师父一样传帮带,又带出了一大批的人才,而因为中国的具体国情,这些人才又大都是家乡亲朋、好友、邻居,这些朱老大的乡党们都接受了战场的考查,九死一生,百炼成钢,最终留下的自然是战争的幸运儿,朱老大的乡党自然也就名将如云!

6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不单单是朱元璋时代,任何朝代起事都会有两股势力,①是老乡,②是同窗,比如刘邦、洪秀全……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乱世之中,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施展才能的平台,朱元璋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乱世出英雄

乱世是骚乱、不太平的世道 ,这对于百姓来说是个不好的时机,但是对于才人来说,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一展才华,走向人生巅峰。

在安稳的年代,就算你有大才,最多也是做个小官、小诗人来着。但是乱世不同,世道不太平,各种割据势力并起,只要你找个愿意接纳你的势力,有才华就可以做个不小的官职,步步青云。

割据势力多了,选择的机会也多了,一不小心跟对了“真命天子”,那就可以走向人生巅峰。

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假如你想要起事,成就帝业,最信得过的人一个是老乡,另一个就是同窗好友。在事业刚起步,也只有这两种人会选择相信你。

在老乡同窗这个角度来说,认为朱元璋有才,可以成事,是个适合自身“施展才华”的平台,就会死心塌地地跟着。

朱元璋老家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安徽凤阳也是有不少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比如朱熹、包拯等。

结语

假如朱元璋没有建立明朝,而是被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打败,建立新朝的是陈友谅,就可能不会有“突然出现了那么多谋臣、武将”这个概念,只有寥寥几个大才之人会被记住,这也说明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朱元璋身边突然出现那么多谋臣武将,一是乱世出英雄,二则是朱元璋是个“好平台”。

7

任何时代都是如此,英雄往往是成群结队出现的,朱元璋时期带起来的淮西功臣数目众多,看起来似乎淮西遍地是人才,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看看西汉初期也是如此,汉高祖刘邦,从家乡带起来了一大批的人才,其中包括原来在沛县卖狗肉的樊哙,专门负责在丧礼上吹唢呐的周勃,本来只不过是一名县令的萧何,本来只是一个狱卒的曹参。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跟刘邦出身于同一个地方,沛县。

这不是正与朱元璋一样吗?朱元璋出身淮西地区,淮西地区就曾出过人才无数,包括常遇春,汤和等在历史上经常露脸的人。

刘邦与朱元璋又是同样出身草莽,没有祖上留下的基业,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这两人的境遇类似,都是白手起家,做了天下霸主,身边的人才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己家乡人。

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那便是,世上从来都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

刘邦身边的萧何,在楚汉之争期间曾经为刘邦经营后勤,举荐人才韩信,可以说萧何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人之一,萧何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官,之所以能够在群臣中脱颖而出,他的才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跟刘邦跟的早。

就像是其余几位将军一般,一开始或许也只是普通人,但早早的跟了刘邦,此后便一路顺风顺水,披荆斩棘,锻炼出了大将之才。

当然了,若是真的没有一点潜力,也不可能成为将军的,因为那些人,在刘邦,抑或是朱元璋尚未统一天下时,就已经战死了。

在选才这方面,刘邦与朱元璋的处境是相同的,都只能从家乡选才,或许那些人并非真正的有才之人,但跟对了人,经过了一场又一场战斗,最终自然要成为名将的。

例外自然也是有的,像是韩信这种人,压根都不需要有明主来带,完全可以靠着天赋成为一带军神。

由此可见,不管是朱元璋时期,还是刘邦时期,能成为将军的人不一定一开始就有雄才大略,这些人的才能更多的是后天锻炼出来的。

许多人或许会在看到天才后便心灰意冷,认为自己的努力终将白费,世上从来都不缺少天才,但真正能够闯出一片天地的人,并不是一定要有极其出色才能的人,更多的,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当然,像韩信这种的,出手便能击败名将章邯的这类人,自然不能以常理度之。

8

趣谈答案:这件事情和其他人都没有关系,仅仅与朱元璋有关。

天下网红是一家

请注意我没有跑题,我仅仅是借着网红来举一个例子。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并不是无理取闹,也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着一定切实可行的规律。

因为当一个网红成为网红的时候,她就知道网红是非常赚钱的,她也希望自己的亲朋好友也能够成为网红。接下来就开办公司,加大企业规模化,紧随其后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全都成了网红。

同样的道理我们会发现:某个地区他们盛产某某宝快递,而且他们这些快递能够运往所有的地方,但是这样的快递点往往是集中性的,这个村子全都是搞这个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知道这个能赚钱之后,整个村子都会服从他的安排,一起开开心心的赚大钱。

朱元璋的集群效应

我们通过上面的小例子就能够明白:朱元璋时期淮西老家这么多的杰出臣子,和他们本身没有太大联系,仅仅是和朱元璋有关。

换句话来说,朱元璋出生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有一大批的英雄,有一大批的高等级将领,因为朱元璋将会给他们一个平台,将会带动了他们全面发展。

当然从侧面也能够说出来,这些武将在成为武将之前都是平凡的人,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武将,能够成为贤臣,是在慢慢的历练过程中自我学习。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三国当中刘备仅仅是织席贩履之徒,而张飞是卖猪肉的,关羽是看大门的,可是慢慢的他们三位均为成为了撼动华夏的无敌存在。

当然,这个无敌的时间可能短了一点点。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9

自古以来,名将都是打出来的,没有谁一出生就可以做名将,而朱元璋的老家淮西之所以出这么多的名将,和朱元璋本身脱不开联系。


朱元璋因为家中贫寒,加上父母双亡,不得不做了和尚,这也能勉强度日


只是一封信的到来改变了他的这种局面,也改写了他的人生。在他一起长大的发小汤和,当时在郭子兴的起义军中,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


“重八,我在起义军中混的还可以,你要不要来跟我一起,咱们兄弟一起,做大官也有可能。”


当时的朱重八接到汤和的来信,也比较犹豫不决,因为说好听点算起义,其实不就是造反,那被抓了可是要掉脑袋的。


但是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他的师兄弟和他说,有人知道他和叛军有来往,已经准备告发他去了。


他听后无奈,只好去投奔汤和,不过朱重八确实很有能力,没过多久就成了郭子兴的心腹,郭子兴还把自己的义女嫁给了他,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朱重八也改名为朱元璋。


但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起义军中形势不稳定,就准备自己单干,但需要招兵买马啊,他就回到家乡招募了几百人。


之后回到起义军中,发现还是不行,就从中挑选了二十四人独自离去,这就是著名的“淮西二十四将”,这二十四人中就包括了汤和、徐达等人。


这些人跟着他一路南征北战,不仅积累了经验,也提高了自己的实力,在建立明朝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0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反过来看。不是淮西地区突然出了那么多杰出的谋臣、武将,而是因为出了朱元璋,这些人才能出头。

正如刘邦的团队中,同乡也占大部分,开国功臣萧何、卢绾、周勃、樊哙、曹参、夏侯婴等等,那都是刘邦的老乡。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两位开国皇帝的老家都涌现出大批杰出谋臣和将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两位一人得道,其他人才能跟着升天。

(朱元璋的两种画像)

当时争天下的人那么多,各个地方都有人才,但因为他们的家乡没出现帝王,他们也就没什么名声了。

现代有句玩笑话是:“老乡见老乡,背后开一枪”,而在古代,对于做大事者来说,老乡是最值得信任的一个团体。

明确一下,元代以后的淮西主要是指安徽、江苏北部的平原地区,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范围划大一点,整个淮西地区都可以算是他的家乡。

公元1354年,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时,身边跟着二十四名精心挑选出来的心腹,后来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分别是: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朱元璋艺术形象)

这里面有名人也有默默无闻的人,却是朱元璋最初的班底。

1355年,落草为寇的常遇春(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抢掠时正巧遇上朱元璋率军攻和州,观察之后觉得这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便前来投奔;同年,安徽定远县人李善长、胡惟庸也投到朱元璋麾下。

朱元璋的团队基本就凑齐了,他不需要再到别的地方引进人才,光凭老乡们就能一争天下。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没亏待老乡们。鼎鼎大名的刘伯温,才华横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立功颇多,但连个丞相都没混上,洪武三年(1370年)11月被封诚意伯,岁禄240石。

和李善长他们比起来,这种待遇简直寒酸。

(神奇的刘伯温)

淮西出身的开国功臣们,个个高官厚禄,得到朱元璋的极其优待。可以说当时的明朝,站在最顶层的那一拨都是淮西人,朱元璋对他们是真的好。

也许正是这种好让他们得意忘形,失了为臣之道,爬得越高的下场越不好。比如李善长和胡惟庸。

总之,先有朱元璋,而后有淮西功臣。他们为朱元璋的大业添砖加瓦,朱元璋也让他们天下闻名。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