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统治者,对于和自己竞争最终失败的人,都会有意贬损他,污化他。对其子孙后代,都会着意打击。比如李世民打败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不但杀掉他们的儿子,而且对他们进行了着意地贬损。在史书上,李建成变成了一个庸碌无能,贪图享受,迫害兄弟的人。李元吉则是一个心狠手辣,自私凶狠、谋朝篡位的人。这就是李世民对作为失败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污化。再比如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对陈友谅的后代也极力打击。虽然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已经投降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却把陈理送到高丽去,让他在那里自生自灭。

(朱元璋)

明明竞争对手已经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实力了,为什么这些古代统治者,还要对其进行污化,同时对其亲属进行严厉打击呢?这是因为竞争者虽然已经失败了,但是,他们的党羽也许还在,他们的影响力还在。如果不严厉打击,失败者也许就会死灰复燃。别人就会利用失败者大做文章。比如明朝虽然失败了,但是民间却不断有人假托明皇室的后代起义。因而,清朝要对明朝进行污化,降低明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可是,为什么刘邦夺得天下以后,却并没有污化他的竞争对手项羽呢?不但没有污化他,而且对项羽的亲属还非常好。

项羽的亲属中,项伯被刘邦封为射阳侯。

如果说项伯是因为对刘邦有恩,才被封侯的话。项羽的其他亲属,刘邦对他们也是很好的。比如项襄,他是主动投降刘邦的,刘邦封他为桃侯。项他,他是与刘邦作战,被灌婴擒获的,刘邦后来依然封他为平皋侯。其他姓项的,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去哪里了,但是,也没有刘邦折磨他们的记录。

(刘邦)

而且,刘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赐项羽的那些亲属姓“刘”,包括项伯、项襄、项他,都被刘邦赐姓“刘”。这也就是说,刘邦是把项羽的后人,当成自己一家人了。这在古代统治者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但不污化项羽,反而还对项羽那么好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胸怀天下的缘故。

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比如雍齿,他曾经多次背叛刘邦,对刘邦进行釜底抽薪,刘邦恨得他牙痒。连刘邦自己也对张良说,雍齿是他最痛恨的人。但是,当张良建议刘邦,先把雍齿封侯,以便安定功臣的心的时候。刘邦毫不犹豫地就把雍齿封为侯了。而且此后,刘邦杀掉了那么多功臣,都没有动过雍齿。

不过,如果说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才没有污化项羽,打击项羽的亲属,其实也说不过去。刘邦绝对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封雍齿为侯,也不是因为宽宏大量,而是因为他要利用雍齿为他做事情。

也就是说,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江山长治久安。

(项羽)

当刘邦夺得天下以后,他发现那些异姓诸侯王们对他有很大的威胁,因此,他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韩信为他建国立下的功劳是最大的,但他反而最提防韩信,用阴谋手段把韩信给拿下来,后来还默认了吕后杀韩信。卢绾是他最好的朋友,可以随便出入他的皇宫。但他发现卢绾对他不利的时候,他因此率军讨伐卢绾。樊哙是他从小的哥们,但为了避免自己去世后,樊哙作乱,因此不管樊哙有没有罪,都派周勃、陈平去杀他。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没有污化项羽,并善待项羽的亲属,原因就在于,项羽及其亲属,对刘邦不会构成威胁。

实际上,项羽虽然曾经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但他最终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失败的。垓下一战,就是一个证明。不但他曾经的部下彭越、英布对他倒戈,与刘邦的军队一起围攻他。而且他的士兵们,也纷纷离开了他。以至于他本来有10万军队,最终却一无所有,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

这说明,已经没有人拥戴项羽了。因而项羽也不再是刘邦的一个威胁。既然如此,刘邦也就没有必要污化项羽,打击其亲属了。

(参考资料:《史记》)

最佳贡献者
2

我国五千年文明,历代开国集团系列,属西汉开国派最为坦荡。

夏代初期和商代初期没有文字,不好记载。

到了西周初年,姬发把歌颂商朝文治武功的历史记录几乎全部销毁,向外宣传周朝开国的正统合法以及功德美名。把纣王形容成无恶不作的暴君,把自己和姜子牙等功臣夸大功绩。隋唐跟风,李世民污杨广和李建成就像西周污商,史官们按照当朝君主的想法写,当然君主们不会扭曲历史大背景。宋元明清仿照的也不少。

只有西汉开国派系,刘邦,韩信,萧何,英布等这些人不会那么在乎虚名,按照真实情感行事。为什么他们敢这样做,不怕后人议论是非吗?

这就要追溯到领头人的性格了。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从小游于楚国外地,从青年开始就有一股游侠精神,那个时候天下很多名人喜欢养客,刘邦经常去串客,他崇拜信陵君,信陵君的气节和英雄气概影响了刘邦。回到家乡后,跟乡里人打成一片,从来不会顾忌太多,也不会在意那么多虚名,凭着豪迈坦荡的性格结交了很多朋友,包括官吏。

这些人以后跟随着刘邦建立汉朝,当然也不乏中间加入刘邦集团的很多人才。这些人都被刘邦的性格魅力吸引,不会搞那么虚的一套。

所以灭项羽之后,刘邦绝不可能去污项羽,项羽的气魄和本事也深深地震撼过刘邦,刘邦虽非置他于死地不可,但厚葬他也在情理之中。
再补一个后话,几十年以后,司马迁被刘邦曾孙阉割,太史公难免会对皇族有点介怀,众所周知,司马迁写史记也带有一点点的个人感情色彩,他都时不时把刘邦写成善于用人,豁达大度的角色,那可见真实的刘邦心怀之大。

3

很多人说刘邦是市井无赖,是泼皮,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这样的人可成为流氓天子。他夺得天下,真是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像项羽这样顶天立地的英雄,却没有赢得楚汉战争最后的胜利呢?其实说这些话的人恰恰忘记了一点,正是由于刘邦的豁达和大度,才造就了项羽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而刘邦本人也成为了始皇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开创者。

在我看来,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没有污化项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项羽是盖世英雄,刘邦是绝代雄主。

可以这样说,正是西楚霸王项羽这也叫盖世英雄的存在,才衬托出了刘邦更加伟大。项羽确实英雄,出身将门之后,成为灭秦的主力。没有项羽,就谈不上亡秦,同样没有刘邦,就谈不上兴汉。项羽终结了秦朝的暴政,而刘邦平定了楚汉的乱世。他们属于同一历史时代,不同阶段下最伟大的人。他们很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历史让他们相爱相杀,又成就了英雄之间的心心相惜。

二、刘邦性格的一个突出特征:豁如。

刘邦这个人特性格特点里,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豁如,也可以用现在的双赢思维来解释。刘邦这个人利己,但并不损人。在他的内心之中,对于项羽这样的人充满了敬佩,而并不是他表面上说的莽夫。

刘邦在项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年轻时一直被压抑,而无法爆发出来的愤懑和力量。谁没有年轻的时候呢,自己在中年的时候,遇到了年轻的项羽又何尝不是遇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呢?

三、刘邦是政治家而不是文人。

刘邦也好,项羽也罢,他们的形象都是通过史家的笔在进入我们的眼帘的。刘邦是个政治家,而不是个文人,武文弄墨并不是他的特长,说人家的家长里短也不是他的兴趣。他的精力要用在治国平天下上,而不是用来议论项羽的短长。

项羽不过是自己平定天下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对手罢了,至于项羽究竟是英雄还是狗熊,就让后人去评说吧。但出于对对手的尊重,和对一位伟大敌人的敬意,刘邦对项氏家族并没有赶尽杀绝,反而对他们恩宠有加。

我并不关注在史家和文人的笔下,我究竟是英明的君主还是无道的昏君,我关注的只是我一手创立的大汉天下是否能够传承有序,天下的黎明百姓是否能够过上太平安详的日子罢了。至于项羽这个人,我只记得我们曾经是兄弟,是对手,也是敌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4

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但我认为,以下三点可能是重要因素:

1、刘邦有胸襟,已经得了天下,没必要污名化项羽

项羽和刘邦都是秦末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但是最终取得天下的是刘邦。刘邦既然已经取得了天下,就没必要去污名化项羽!污名化项羽,只会贬低刘邦自己的身份,没这个必要。

2、从人格魅力角度讲,刘邦宽大厚道,项羽残忍霸道,高下自见,没必要污名化项羽

从人格魅力角度讲,刘邦宽大厚道,平易近人,从善入流;而项羽刚愎自用、凶狠残暴、一意孤行。高下自见,没有必要刻意贬低项羽,因为本来项羽就不如刘邦。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在楚怀王准备派人攻取关中之时,怀王的诸老将对项羽的评价是:“项羽为人凶悍暴躁、狡黠狠毒。项羽曾经攻打襄城,城中没留下一个活口,全部被坑杀而死。他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残杀毁灭的。不可派遣”;但对沛公刘邦的评价是:“沛公是宽大厚道的长者,可以派遣。”所以楚怀王派刘邦去攻打关中。

由此可见,刘邦和项羽在反秦将领中中的人格魅力,已高下自分,刘邦还有污名化项羽的必要吗?

3、从用人角度,刘邦善用人才,而项羽自大,不善用才,污名化项羽会让别人寒心,没此必要。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一次酒宴上问群臣“我刘邦为什么会取得天下,而项羽却丢了天下?”

大臣回答说:“项羽傲慢,好侮辱人,陛下仁慈,爱护他人。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给他,与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为什么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回答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运筹帷幄,谋划在帷帐之中,而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使道路运输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尽管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打败的原因。”

所以从用人角度,项羽不如刘邦,刘邦有必要去污名化项羽,而让自己的大臣寒心吗?

结语

从这三个方面讲,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的必要,您说呢?

5

刘邦要抬高项羽还来不及,怎么会污蔑项羽呢?

你想啊,刘邦如果抬高项羽,把项羽描述得多么神勇无敌、战无不胜,到最后,项羽却死在刘邦手中,这么历害的项羽,都死在我刘邦手中,那刘邦岂不是更历害。



从刘邦的角度来看问题,抬高项羽才能体现刘邦的英明领导,才能体现刘邦的运筹帷幄,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刘邦的历害,才更符合刘邦的政治利益。

项羽的历害可是写进史书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项羽时,应该还算公正客观的,而且司马迁给项羽做传可是把项羽当成皇帝来做的,项羽的传纪叫《史记项羽本纪》,纪表示皇帝的传记,你可以去看史书,只要传纪后面有个纪字的,都是皇帝或追封的皇帝。



这个待遇不低了吧,项羽是秦末的军事奇才,秦末出了2个千年一遇的奇才,一个是兵仙韩信,另一个就是兵神项羽,即使是韩信,也不敢正面面对项羽的兵峰,韩信对战项羽,一靠兵多,二靠计谋,否则韩信也不是项羽的对手。

项羽在巨鹿之战以5万楚军大破40万秦军主力,一举灭秦,以一战灭亡强大的秦国正规军,以一战灭亡一个强大的朝代,中国历史上只有项羽一个人做到了。



项羽还在彭城之战,以3万精骑大破刘邦的56万诸侯联军,创造了冷兵器时代最经典的长途奔袭战和闪电战,以少量优势骑兵大破18倍数量于已方的步兵,堪称神来之战。

项羽在垓下被刘邦率领70万大军团团包围,以兵仙韩信为前锋,首战韩信被击败,最后韩信还是靠四面楚歌的心理战才击败项羽,项羽兵败自杀,刘邦以整个天下的势力才勉强击败项羽。



正因为刘邦没有污蔑项羽,所以项羽的这些英雄事迹才被后人记录下来。事实上,刘邦不仅没有污蔑项羽,在项羽死后,甚至还善待了项羽家族中人。

项羽死后,刘邦为招降项羽手下的李将军,将项羽首级示众,并答应厚葬项羽首级,李将军才率众投降,因此刘邦也厚葬了项羽。



项羽的伯父项伯,项羽的族人项襄,项羽的侄子项他都投靠了刘邦,在汉朝为官。并没有在刘邦诛杀诸侯王的行动中受到牵连。

另外在政治上,项羽也帮了刘邦的大忙,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项羽杀了楚怀王,项羽进入关中后,以霸王之名封楚怀王为义帝,因此楚怀王也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而项羽杀了楚怀王,等于是解决了刘邦的一个政治难题,如果刘邦打败项羽后,楚怀王没死的话,刘邦就不好处理,楚怀王好歹是天下共主,刘邦如果杀了他,必遭天下反对,但最终项羽解决了这个难题。

项羽虽然残忍,对于刘邦来说,只要项羽死了,刘邦就瞬间与项羽没有任何矛盾了,根本用不着污蔑项羽,相反,抬高项羽对刘邦更有好处。

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真正污蔑的人是秦始皇,汉朝为了证明自已的合法性,让一大批儒生批判秦朝,将秦朝刻画成残暴的朝代,将秦始皇污蔑成暴君,因为秦朝是以法治国的,儒生在秦朝处于压制对象。

6

刘邦没有办法去抹黑项羽,因为两人都是反秦英雄,抹黑项羽的话,那么反秦就没有合理性了。至于楚汉相争,那是内部争斗,无从抹黑,也没有必要去抹黑!刘邦文化程度不高,先秦两汉时期也不兴篡改历史,所以项羽的形象被真实还原了。项羽有战场的勇武,也有杀降杀王的不光彩,毁誉参半,不用刻意去抹黑!

项羽的武功是有目共睹的,大秦百万甲士被他击溃,二十万降兵被他坑杀,反秦的主力在后期就是项羽。进入咸阳后,项羽杀秦王子婴,屠戮秦国皇室成员,纵兵劫掠咸阳百姓,还组织军队大规模发掘秦国皇陵。最后项羽认为咸阳留在那里会让人挂念,于是一把火将咸阳烧成灰烬!项羽在秦国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报复秦人,因为他爷爷项燕,叔父项梁皆死于秦军之手,他对秦国秦政十分怨恨!

秦国被项羽一分为四,也就是三秦王和汉王刘邦!三秦王原本就是秦人,在战场投降楚军,导致二十万人被坑杀,秦人憎恨三秦王,而欢迎汉王刘邦!人心所向,刘邦不到一年就再次统一秦国,然后兵出函谷关与诸侯争天下!当时项羽正在齐国平乱,他三次击败齐国,三次屠戮齐人,但是他前脚走,后脚就乱,让项羽疲于奔命!刘邦团结了可以团结的诸侯,消灭了可以消灭的诸侯,最终在垓下之战击毙了项羽,再次统一天下,继位当了皇帝!

项羽的残暴大家有目共睹,根本不用去刻意抹黑。项羽的战绩实实在在摆在那里,也容不得贬低。没有项羽击溃百万秦军,就没有刘邦建国称帝的可能。项羽垓下之战时,一人击杀汉军百骑,其勇武天下皆知!最后项羽自刎而死,汉兵才蜂涌而上将项羽乱刃分尸,其中五人因得到项羽遗体而被封侯!项羽死后,刘邦隆重祭奠了项羽,以鲁公(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的身份厚葬了项羽,也算是对强劲对手的尊重!

7

俗话说,成王败寇。历代帝王在继位后,都喜欢干一件事:美化自己,贬低对手。之所以美化自己,主要是因为现在身份不同了,总得为自己找个好的出身,为自己当皇帝寻找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而美化自己,往往就会相应贬低对手。

但是,作为西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却并没有怎么贬低项羽,并没有将其污名化。这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为什么他会这么做呢?

牛娃认为,理由有如下几点:

第一,当时儒家思想还没占统治地位,刘邦并不认为自己当皇帝了就多么高贵。

历代帝王之所以要美化自己,并非都出自他们自己的愿望,而是儒家思想要求他们必须这么做。按照儒家思想的观点,皇帝,是天子,受天的委托来管理国家。既然是天子,身份就必须很高贵,必须不同于平常人。这就是所谓的"君权神授"。

按照这套理论,证明皇帝的出身高贵,不同常人,就成了历代皇帝在登上皇位前必须要做的事。比如,说皇帝是其母梦中与龙交,或者其祖先是某某名人等。

那为什么这种思想,没有影响到刘邦呢?这和汉初的统治思想有关。

西汉初年,因为之前连年征战,百业凋敝,百废待兴。这时,占据朝廷的主流思想是道教黄老思想,因为他们提倡的清静无为,不折腾,很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儒家思想,则还没有大规模成气候。所以,讲究严格等级,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因此,刘邦并没有美化自己。就像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主,不美化自己一样。

第二,刘邦也是英雄,英雄惜英雄。

很多人看不起刘邦,认为他:武力不高,从不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军事指挥能力不高,基本上都靠属下,自己根本不会带兵打仗;性格奸诈,不像项羽那样豪爽,让人产生好感……等等。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刘邦,其实也是英雄。他也像英雄一样,有着广阔的胸怀和无限的豪气。看着曾经的对手项羽被士兵乱刀分尸,他也会为一代英雄的落幕而感伤。韩信被吕后设计杀害,他也会"目视良久,且喜且怜之"。回到故乡,看到斯人斯景,他也会豪情万丈,吟诵《大风歌》……

▲项羽

英雄惜英雄。有些人,之所以要千方百计贬低对手,是因为内心不够自信,比如雍正帝把老八、老九用满语称作"阿其那""赛思黑",说他们是猪是狗,这就是不够自信,气急败坏的表现。

可刘邦是谁?他是大汉王朝的开创者,一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成功。他的内心,是相当骄傲和自信的。他是绝对不认同贬低对手来抬高自己的。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手段,战胜所有强大的对手,才算的上是英雄。对手越强,才越激发我斗志。最后的胜利,才弥足珍贵。

这样的刘邦,又怎么可能去污名化项羽,贬低他?他根本不屑,也不愿意。因为他要告诉世人,项羽是多么的厉害,而自己却最终堂堂正正击败了他!自己,是英雄中的英雄,胜利,无可争议!

总结语:

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创者。他,虽然平民出身,却心胸宽广,知人善任,也是一名英雄。作为英雄,他的内心是强烈自信的,不同意也不允许通过污名化对手,因为这样不符合实际,而且会让自己胜利的成分大大缩水。他想要的,是还原历史真相,真实的记录自己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

此外,汉初儒家思想尚未占据正统位置,也使得他可以这么做。同样是平民出身,几千年后的朱元璋,就开始大张旗鼓美化自己的出身,贬低自己的对手。

8

项羽之勇,冠绝宇内,乃刘邦之大敌,且刘邦几度差点丧命于项羽之手。与项羽战,每战俱败~然而,刘邦有远略,远胜于项羽,终成十面埋伏擒霸王之势。

如此一个让刘邦千辛万苦,几冒丧生之危才得战胜的强敌。唯有抬高,才是同时也抬高了自己。

反之,若将项羽贬的一无是处。那他老刘常让这一无是处的人打得溃不成军,那让老刘,堂堂大汉高祖的脸,往哪儿搁?

所以,聪明人每战胜敌人之后,从不会去贬低敌人!

9

都是中国人,我们中国人真刀真枪大干一场,争天下。虽然中国人是谋伐鼻祖,计满天下。污名化这种阴计,也只有美国人搞得炉火纯清,青出于蓝胜于蓝。最说:我们的现代中国更不俏用这种小人之计。

10

根据史实来看,并不能说“刘邦没有污化项羽”。其实刘邦在楚汉之争时期与建国之后都有污化项羽的痕迹。只不过刘邦污化的较少而已。

古代政治中历来讲究成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做为失败者被刘邦污化也在情理之中。失败者的历史只能由胜利者书写,被污化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李世民污化李建成,唐朝污化隋炀帝等。

楚汉之争时期,刘邦集团为了最大限度争取政治资本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想到一切招数抹黑项羽。刘邦在广武城楼历数项羽十大罪状。刘邦把杀宋义、分封等举动都说成了项羽的罪状。最后说得项羽百口莫辩,这些“罪状”最后也都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之中。尤其是火烧阿房宫之事,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阿房宫并非项羽所烧。但是这件事也被刘邦说了项羽十大罪状之一。

刘邦登基称帝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项羽。刘邦曾经规定项羽集团投降过来的人不准称呼他为“项羽”,更不能称呼他为“项王”,只能称呼他为“项籍”。项羽名“籍”字“羽”,在古代称呼“字”是对别人的尊重。当时有一个叫郑君的人始终不愿意称呼“项籍”,最终一辈子也没有受到重用。项羽在乌江自杀之后,刘邦风光大葬了他。但是刘邦安葬项羽的规格却是以“鲁公之礼”。项羽此前已经执天下牛耳,以皇帝之礼安葬也不过分,以“公”的规格安葬确实有点委屈项羽。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刘邦做得太完美。在古代帝王中,刘邦对待项羽这个失败者的态度已经算是非常好的。刘邦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污化”项羽,但是那些“污化”并非空穴来风,刘邦只是稍微夸大一点。刘邦不让称呼“项羽”,以“鲁公之礼”安葬,只能说不够大度,严格意义上也不算“污化”。整体上说,刘邦让我们看到了相对完整的项羽。我们能够看到完整的项羽一要感谢刘邦,二要感谢司马迁。

唐朝以前史书主要以“私修史书”为主,唐朝以后以“官修史书”为主。“私修史书”虽然可能带有修书者的个人好恶,但比“官修史书”的真实度更高。《史记》便是典型的“私修史书”。《史记》修成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禁书,司马家后人也不敢将此书公诸于众。司马迁本人明显比较偏好项羽,所以他将项羽列入本纪,项羽的缺点他做了详细的描述,项羽的优点他也没有掩盖。所以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项羽。司马迁也没有替刘邦隐晦,所以我们看到的刘邦也有不少缺点。也许刘邦有可能“污化”过项羽,只不过司马迁没有引入史书。当然更有可能的是刘邦根本没有“污化”项羽。

刘邦虽然出生于草莽之中,却也是一个有容人之量的人,尤其是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项羽曾经是刘邦最大的敌人,但是项羽自杀以后,刘邦最大的敌人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无论是项羽部将,还是项氏家族都不会对刘邦产生任何威胁。我们也没有在史书中看到项羽旧臣造反的事件。刘邦对待没有威胁的人一向都非常大度,刘邦容忍了一再陷害他的雍齿。虽然一度打击大嫂,最后也封刘信为侯,大嫂也被封侯。所以相对大度的刘邦没有污化项羽也在情理之中。

项羽自杀之后,刘邦厚待了项氏家族,几乎没有处死一个项氏家族成员。项伯等对刘邦有恩之人还受到了刘邦的厚待。刘邦赐项伯“刘姓”,封为射阳侯。刘邦赐项伯“刘姓”可不是侮辱项氏,恰恰是给了项项伯莫大的荣耀。在古代被赐国姓是极大的尊荣。刘邦以这种方式对待项羽家族足见刘邦的气度。

项羽和刘邦既是对手,也英雄相惜。项羽不杀刘邦不光有妇人之仁,应该还有英雄敬重,毕竟确实是刘邦先入关中。刘邦对项羽也有英雄相惜的情感。他们两个做为政敌,自然要争得你死我活,但是在个人情感上他们又没有私仇。刘邦抓住刘邦家人几年时间,并没有为难他们,更没有杀掉他们。刘邦在战场上叫嚷着他们两个曾经约为兄弟,虽是狡辩之言,我觉得他们之前应该有一定私交。项羽虽然残暴,但是不失为一个英雄。项羽至死都保持了英雄的尊严,刘邦做为对手应该也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折服。所以刘邦并没有太黑化项羽。

刘邦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会考虑情感因素,但是绝对不会感情用事。刘邦对待项羽的态度,除了有一部分情感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有政治上的考虑。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已经具备了当皇帝的资格。刘邦之前的君主基本上都是世代贵胄,刘邦却是泥腿子出身。刘邦建立大汉之后,需要解决大汉合法化问题,更需要赢得天下民心。让天下人知道大汉和暴秦不一样。项羽死后,刘邦以鲁公之礼安葬他,在项羽坟前哭丧都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刘邦要让天下人知道自己是一个心怀天下的皇帝,是一个能容人的皇帝。以此昭示自己当皇帝是民心所向,是天命所归。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