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个人认为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可谓是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强、最成功的阳谋。没有之一。

首先来说一下推恩令实行的背景

刘邦在在建立汉朝以后,认为秦国之所以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实行了郡县制,天下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时候,秦朝没有外援来救助,所以秦朝短短几十年就被十八路诸侯所消灭,正因为周朝实行了分封制,所以有八百年的国运。

但是刘邦认为周朝灭亡的原因也跟分封制有很大的关系,周天子分封的诸侯过多,尤其是分封了很多的外姓诸侯,所以周朝才灭亡。

所以刘邦吸取了周朝和秦朝的教训,两种制度同时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从。并且制定了制度,就是只许给刘氏子弟分封,不许分封外姓王,这样汉朝有难的时候就有外援,而且由于郡县制的从在,诸侯也不会坐大,可以保证汉朝命运千秋万代。

可是,刘邦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这些王侯不听朝廷政令,慢慢的脱离了朝廷的掌控,所以多次发生了叛乱,而到了汉武帝的时代,诸侯和朝廷的矛盾更是尖锐,所以汉武帝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了推恩令。

再来说一下我赞同推恩令是最强阳谋的几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诸侯明知道是削藩,但不得不实行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后,这些诸侯都知道这样下去,自己的国家肯定被分割的越来越小,所以诸侯和自己的长子都不同意,但是其他的儿子都支持,在以前因为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没有他们的份,但是现在出现了新的制度,自己也可以得到一份,谁愿意放弃。这些诸侯要是不同意实行,那么他的其他儿子肯定不同意,会自相残杀,到最后国家的实力肯定大幅度发下降,还不如实行政策,起码能避免自相残杀,所以就开始实行。

第二个理由:推恩令的效果超过了预期

刚开始的时候,汉武帝也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实在不行就给诸侯添点乱子,但是没想到效果如此之好,诸侯的儿子都在帮汉武帝。慢慢的,诸侯的国家一分再分,实力一降再降,对中央政府没有了一丝丝的威胁,文景时期的大麻烦很容易就被解决掉了,而中央政府没有出一兵一马,也没有出一贯钱财。

所以,我才认为推恩令是史上最强阳谋。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一下我,我是小北谈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不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才是,明白的告诉你敌人,我们怎么打,你们会有什么对策,下一步该怎么走,都明明白白的告诉日本人,最后怎么战胜日本人,别看当时日本很强大占领很多中国领土但是我们会一步步收复失地,毛主席的远见和计划。

3

那是,当然,不可能的

现代最强阳谋:我的游戏都是免费的

我认为在当代中国上,最强阳谋当属企鹅的帝国游戏,没有之一。

鹅厂所有的游戏宣成是免费游戏,然而依靠庞大的用户数量,每一个成功游戏人数必定爆满,玩的人多了,想要站在全服顶端的王者你就需要不断充钱,然而低战玩家就失去了游戏体验啊,但是企鹅把游戏做的很吸引人,低战玩家不想离开游戏,又不想失去体验,于是也加入了充钱行列。

鹅厂越赚越多,成为了当代商业帝国,无关讽刺,但这的确是我心中的最强阳谋。

(我玩的手游,本服第一充了将近30W,第二15W,第三17W,加上退游的顶级土豪,以及我这样的中氪玩家,一个服三年时间大概为企鹅创收四百万左右,现在这个游戏安卓微信区已经开到了1000多区)

这个回答倒不是吐槽鹅厂,也不是不认真戏谑答题,只是我觉得虽然推恩令虽然一个意义非凡的阳谋,但是要是说最强就差点意思了,作为汉武帝的后辈,刘秀的武官文进也并不差与推恩令,再像是春秋时期种桑误国,二桃杀三士,围魏救赵,这都是顶级阳谋。

如果再说是国外的,那有一个直接的,就是你有没有看过近代所有的不平等条约里面几乎都有一个事情,开商控税。

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外国工业革命后大量的便宜制品可以倾销国内,让我国的手工业者无法生存,破坏我国的经济,这也是顶级阳谋,这要比什么赔款割地狠的多。

时间太晚,本来不想答题,看见这么一个有意思的题目又忍不住,但是我这么晚不想再掉头发,就不去解释一些典故来反驳了,姑且就回答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答案吧。

4

推恩令,是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举措,

推恩令规定了各诸侯在死后将其土地分给子孙,还要继承他的头衔。

其目的就是瓜分各诸侯王的实力,他们一个人的土地分成几块分给诸多子孙,而且子孙死后也一样这样做,到时土地越分越少,然后他们也就没什么利益和权利所图谋,虽然有留着个世袭的头衔,但作用已经不大。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主父偃正式上书汉武帝提出推恩令,推恩令一出,诸侯王不仅嫡子或长子有继承权,其他庶子和次子也要分封,如此一来上一任诸侯王去世后,所有的儿子都有继承权都要分封,一个大诸侯国势必就被分成了若干个小诸侯国,如果子嗣更多的话小诸侯国更多,这样几代下去诸侯国越来越小,对中央的威胁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毫不夸张的说推恩令就是赤裸裸的阳谋,对于地方诸侯来说接受吧后果显而易见,

不接受吧,庶子和次子们肯定不答应,祸起萧墙发生内乱几乎是可以预见得到的,强势的汉武帝更可以借此行废立之事,后果更惨,

所以推恩令简直是无解的阳谋,各地诸侯都无可奈何不得不捏着鼻子执行??????

5

汉朝立国后,刘邦选择:郡、国,并行治理天下,汉朝即有郡县,又有诸侯国。

郡县由始皇帝最先创立,虽然统一了六国,但大量的贵族和士人,没有了升迁的道路,以往的诸侯王成了郡守,而郡守又都是中*央直接委派。当时的士人却无法完全认同,这就留下了秦亡的隐患。

在汉初期,天下六十个郡,有四十个掌握在诸侯王手中,只有二十个在中*央。从汉高祖之后,在文帝、景帝两位皇帝的时期,诸侯王权力过于强大的问题就一直存在着。

在那个时候,受中*央控制的地区,甚至不到诸侯控制地区的一半,而受皇帝直接控制的人口,连诸侯控制的人口的1/4都不到。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比例,等诸侯国的力量远远超过中*央的时候,就意味着诸侯王,只要慢慢强大自身,汉代早晚会重蹈周朝的覆辙。

刘邦是花费了好大的精力,铲除了卢绾,英布,彭乐这些异姓王,同时又规定异姓不能封王,周就是姬姓限制外姓。

汉朝的天下,这才安定下来,但是国中之国,是个大问题,诸侯弱小了起不了作用,做大了,同是高祖后代,为何我不能做皇帝?

汉景帝时期,牛人晁错主张,采取强硬措施削藩。汉景帝担心会引起诸侯反叛。

但不削藩是反,削藩也是反,为什么不主动去干呢?或许还会掌握主动权。

挑软柿子捏,随便找了个借口,一纸政令先将胶西王,赵王,楚王,这三股力量小的各自的领地削去大片,直接划给了中*央。。

这简直是从诸侯王的嘴里抢利益,无论有没有受到影响的其余各诸侯国,都产生了唇亡齿寒之感,

吴王刘濞和汉景帝,有个人恩怨,看到削藩,心想早晚会轮到自己,还不如早反。于是,集合胶西王昂、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发动了七国之乱。

幸运的是汉景帝平定了这场叛乱。但削蕃也失败了,他只能从权力上,给诸侯王一定的限制,而割据依旧没有解决。

由此可见,削藩稍有不慎,真的就会引火烧身。

景帝之后继位的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的观点,首先在思想上,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面,在主父偃的谋划下,公元前127年,他选择了一个最不耗费国力的方式,削弱诸侯的力量,这就是推恩令。

汉朝的诸侯王,实行世袭制,但是这个爵位只传给嫡长子,庶出的王子是没有封地的。这样诸侯王,就像是地方上的土皇帝,能永远的把这个爵位传下去。

但是只传嫡长子这件事上,是漏洞嘀,那庶出的王子该不该享有封地?推恩令就是抓住了这个弱点,武帝下诏:

都是兄弟,怎么能只有一个人获得家产,而看着其他人,一无所得呢?庶出的王子也享有封地。这样一来,虽然不会削减某一个诸侯王的土地,诸侯王只要儿子多,他的封地就会分下去,直到最后无地可分。而且,他并没有触动诸侯王的利益,你的封地还是你做主,只是分配方式变了。

但嫡长子能够得到的无疑变少了。把诸王除了长子以外的儿子,都拉拢了起来,本来啥都没有,现在居然可以有封地。

就算诸侯想强硬反对都不行,庶出的儿子们,就能为了封地,先反了他自己,让儿子们跟老子斗哎。。。

而封地小的地方被降为侯国,侯国与县同一个级别,隶属于中*央管辖,这样诸侯国就会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侯国,从而都会隶属于中*央。

诸侯虽然明白,这是削弱自己的软刀子,却被儿子们的利益牵制,而无法反抗。分家产的手段真是高明,皇帝让你一碗水端平了,这大概就是,最有智慧的阳谋了吧。

它让诸侯国没有反对的理由,只能任由被肢解,在推恩令的法令下,诸侯国分裂成完全无力与中*央抵抗的小国,并且还会在内耗中消耗掉。

自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以后,汉宣帝,汉昭帝又继续实行,从而让西汉的中*央集权越来越强。推恩令对中*央好,对诸侯王的庶子们有利。此之后,各诸侯国逐渐衰落,直至彻底消失。。。。

后世有观点认为:

用推恩令进行削藩完全正确,比晁错高明无数倍以上。只是汉武帝找借口,废掉绝大多数的小诸侯,则是完全错误的,它加速了汉朝的灭亡。

假如汉武帝在实行推恩令的同时,想办法把这些小诸侯迁徙到边疆地带,则既开发了边疆地区,又用一大群小诸侯制衡了朝廷里的外戚宦官以及军功集团,那汉朝的江山,,,,则,千秋万代。

须知,哪有不完的江山,总会出问题,月有阴晴圆缺,历史总是这样嘀。

6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中国西汉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 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鉴于、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见吴楚七国之乱)。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 ,阻众抗命 ,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因此 ,元朔二年( 前127),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

7

至今为止,除了我国“汉武帝的推恩令”之外,还未听说国外有哪个“阳谋”能比推恩令更高明的。

推恩令之所以被称为史上最强“阳谋”,不仅在于它的“巧妙无解”,更厉害的是,此阳谋一招就瓦解了各大王国,未动一兵一卒办成了大事,平定了天下。让古今之人叹为稀有。

汉朝建立后,各地诸侯势力庞大,土地占有面积长达千里,这势力范围分明就是一个个的王国啊!因此这些诸侯非常藐视朝廷,对朝廷的命令经常充耳不闻。

搞的汉朝几任皇帝都无可奈何,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长此下去必然后患无穷。

直到汉武帝时,“主父偃”想出一个计谋,就是下令各诸侯,今后不要只传位长子,连次子、庶子都有权力分得土地等财产,此计可使诸侯王国从大变小,有效分解其力量。主父偃将此政策命名为“推恩令”,汉武帝听后感觉甚好,很快便下达实施。

各地诸侯收到命令后,明知朝廷的意图是什么,但命令已经昭告天下,他们的儿子都已知道了,就算不执行朝廷的命令,那些次子、庶子都不会答应,手足间日后必定为此事相互残杀,根本不用朝廷动手,自己就把自己给灭门了,所以推恩令已让各路诸侯无计可施,为保子孙太平无事,后继有人,只能顺从了朝廷的安排,连诸侯的儿子们都会感恩朝廷的政策,会极力帮助朝廷实行,要不怎么叫“推恩令”呢?真是高明到极处。

再看看历史上其它著名的“阳谋”,与“推恩令”比起来如何?

1、二桃杀三士

“晏子”为齐景公出了一个计谋,只为帮助齐景公除掉三个有危害的人。

一天,齐景公把那三个勇士请来,说要赏赐他们三人两个很珍贵的“桃子”,可是三个人无法平分两个桃子啊,于是就让三个勇士比功劳,谁的功劳大谁就得一个桃子,公孙接与田开疆二人,各自凭功劳得到桃子一个,可这时古冶子认为比他俩功劳更大,却没捞到桃子,甚为愤怒,当公孙接与田开疆了解到古冶子的功劳确实大过他俩,就深感羞愧并让出桃子,而后自尽身亡,古冶子一看两位勇士竟被自己逼死了,深感内疚,悲痛不已,竟然也自刎而亡。

就这样,齐景公只用了两个桃子,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三个危险人物。不过这个计谋虽为阳谋,但逼死三名有情有义的勇士,实在是有些缺德。

2、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被魏国军队包围都城,眼看就要被灭,便赶紧向齐国求救,齐国便派出田忌和孙膑带兵前去解救赵国,一开始田忌要直冲赵国方向与魏军开战,孙膑认为应该去围攻魏国的都城,逼迫魏国大军放弃赵国,赵国的的危机自然解除。

魏国大军听说都城被齐军围攻,无奈之下只好放弃赵国,否则都城一旦失守,也就等于魏国完了。在魏国大军回去的路上遭遇到齐军的埋伏,导致魏军损失惨重。

孙膑此计不仅解救了盟国,而且重创了敌军的势力,这个阳谋用的也是非常高明,魏国大军明知是计谋,却又不得不放弃到嘴的肥肉,不然老窝被人端了,吃到肥肉又有什么意义。

阳谋与阴谋的区别

就在于敌人明知对方是设的计谋,但已被动式的掉入陷阱,进退都是个死,必死无疑,即便如此也得按照对方的计划行事,已经被控制在鼓掌之间,无计可施,这就是阳谋。

而“阴谋”起初从表面丝毫看不出什么,对方会从背后或暗地里下手害人。如果阴谋提前被发现,则计谋就无法成功,这是与阳谋最大的区别。

“阳谋”一词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发明的,因为毛主席从古史中学习到很多治敌计谋,都属于一些特别有智慧的、正大光明的方法,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运用的淋漓尽致,充分发挥了中国古代“阳谋”的威力,“推恩令”当属最强的一个。

8

推恩令应该是汉武帝政治生涯中最拿得出手的成绩单了,几乎是兵不血刃便彻底解决西汉初年以来尾大不掉的诸侯问题。

西汉王朝初期采取的是一个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行政区划。

因为汉高祖刘邦是从秦朝手里夺来的天下而建立的汉朝,而刘邦夺取天下后便深感秦朝之所以这么快历二世而亡是因为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改用郡县制。

因此在秦被攻打时并没有人能够举兵勤王,所以有感于此,他便大举分封同姓诸侯,并且给予他们很大的权利,因为他想到若是以后有其他异姓之人想推翻汉朝,那么,这些刘姓以后他便可群起而灭之。

但是别忘了,异姓人会觊觎皇位,自己家同姓的也会,因此汉初造成了诸侯王权利过重,与中央分权抗衡的局面。

汉初诸侯势力很大,几乎是占据西汉王朝的半壁江山。他们拥有相当独立的军事政治权力,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威胁很大。

“汉初全国共计54郡,朝廷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汉初越1300余万人,王国编户180万,人口850余万”

于是,汉朝后来的皇帝便想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以保证中央的长治久安。进而有了汉景帝的削藩,但诸侯王也不是吃素的,削藩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七国之乱”,可见,一刀切式的强制裁撤是行不通的,这样势必会引发诸侯的一致反对。

汉武帝吸取先帝削藩失败的教训,接受大臣主父偃的意见,推出了一个史上最厉害的阳谋,所谓的阳谋就是你明知这是个陷阱,你还非得往里跳。

这个史上最强阳谋便是——推恩令。

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这是一个赤裸裸的阳谋,基本无解。

因为原来的诸侯王是世袭制的,而且遵循着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封地财产由嫡长子一人继承,所以老诸侯王死后便是更年轻的拥有同样实力的下一任诸侯王。大部分时候,不会因为继承问题而发生内耗。可以万世一系,最大限度的保存封国实力。

而推恩令的主旨就在于诸侯把自己的封地财产除了分给其嫡长子外,还可以分给其他儿子。因此老诸侯王死后便是许多个实力不大的新诸侯王。然后父传子,子传孙,继续传下去,于是就会变成无数个小诸侯。

换句话说,只要是儿子,都有资格分家。这样一来,每一代,就会将诸侯国分割成几个小国。

诸侯王原来拥有的封地是固定的,就好比一块大蛋糕,而如今诸侯王死后,他的儿子们都过来分一块,就等于把封地给瓜分了,况且诸侯王大都妻妾成群,儿孙众多,因此这蛋糕也就越变越小,最后就剩芝麻绿豆那么大点了。

那么这时候这块芝麻绿豆大的小蛋糕又如何同中央这么个庞大的蛋糕相比呢?

所以不断分化后的诸侯国也必将会因为血缘的渐疏和利益的纠葛而分崩离析,最后无论哪一个单个诸侯国都无法同中央抗衡,那么这时候中央想要随便找几个借口慢慢废掉诸侯王是轻而易举的。

诸侯王们已经不在像汉初的诸侯王那样拥有巨大的土地和权利,甚至还可以联合起来发动“七国之乱”,因此他们这些数百个小而不大的诸侯就只能唯中央命令马首是瞻,故而慢慢地国家就轻而易举兵不血刃地收回了诸侯封地。

这个道理诸侯都明白,但是他们无法反抗。因为如果不同意,那些次子、庶子就会联合闹起来,把自己搞掉。毕竟没有推恩令,他们只能碌碌一生,没有财产,也没有身份地位。如今却能拿到一大片封地和爵位,自己当家做主,岂不是大好事一件?

所以,如果诸侯们不照做,这些人会首先跳出来造反。

当初淮南王刘安因为不满推恩令想造反,结果被自己的孙子刘建举报了。

所以,对于诸侯来说,执行推恩令,至少自己能安度余生。如果不执行,估计要骨肉相残了。

由于“推恩令”的施行,诸侯们被不断分割,实力越来越弱。

明明是陷阱可是别人还是会止不住往里跳,兵不血刃地解决诸侯王权利过大,威胁到中央的问题,汉武帝的推恩令真正堪称史上最强阳谋。

9

不算,推恩令同历史上的管仲之高价卖鹿之谋和当今石油美元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

春秋时期,齐国拜管仲为相,当时楚国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国富民强,齐楚相邻,楚强,齐弱,强楚成为齐国永远的痛,为了打败楚国,管仲向齐王献策,向楚重金购鹿,于是楚国民众纷纷上山抓鹿,导至良田荒废,,而齐国则偷偷抓紧生产,广积粮食,。当灾年来临,民以食为天,农事荒废的楚国则国民动乱不堪。齐国由于早做准备,百姓安居乐业,此消彼长,齐楚的国力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齐国一举挫败强楚,成就春秋霸业。

1971年,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沙特,为了获得美国的保护,同意了石油交易必需用美元结算的规则,成就了石油美元的诞生,通过石油美元奇特规则,美国一举掌控世界经济,挫败另一世界超级大国[前苏联[,成就世界霸业。以此看出,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10

汉武帝的推恩令确实堪称史上最强阳谋之一。但是中外也有能出其右者。先简单介绍一下推恩令。

汉武帝时期,藩王割据,国家内部诸侯国林立。汉武帝命令诸侯王的儿子不论嫡庶都要分有土地。这相当于国家给诸侯王的庶子背书,支持他们挺起腰板和大哥分家产。

因为推恩令,汉武帝兵不血刃削弱了这些诸侯国的力量,最终让他这些诸侯国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推恩分封,实力大大削弱。

同样是处理藩王的问题,失败的案例太多了。晋朝八王之乱,司马氏政权崩了。朱元璋的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强势消藩,让燕王朱棣KO了。

中国历史上的阳谋还有围魏救赵,就是这么明目张胆,就是这么丧心病狂,你就说来不来吧。

美国历史的美元经济、石油霸权也都是阳谋,摆明就是控制,就是赤裸裸的掐脖子,你就说你能咋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