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粟裕在韦岗伏击战之前,长期不被人看好,甚至被认为早已牺牲。从韦岗伏击战开始,粟裕走上了名将之路,从韦岗战斗指挥数百人,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指挥几十万人,粟裕几乎是瞬间爆发的天才。

粟裕没有上过军校,只是在叶挺师的教导队当了几个月班长,随后就参加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时,粟裕只是一个普通的班长,后来南昌起义部队南下转移,粟裕头部中枪被丢在路边,还下了枪。在当时,连长早已经这个伤员当成死人了。

令人想不到的是,粟裕居然在一个多月后凭着坚强的毅力克服艰难险阻躲过白军追兵赶上了部队。朱德和陈毅,作为红军高层领导,也只是对这个坚强的展示表示赞赏,并没有特别的表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连长的林彪。林彪在南昌起义的南下部队中开了小差,准备回老家,幸好红军打了一个胜仗,他才打消这个念头。这件事,是陈毅回忆录中提到的。

在红军早期建设中,有黄埔学历的军官,往往能得到重用,典型是陈赓徐向前林彪等人。一说是黄埔出身,立刻就会收到信任和重用。粟裕没有这个条件,纵然是在第一次反围剿中俘虏了张辉瓒,也还是一个师长。

这个师长,一当就是七八年。

红军的编制体系是军委——方面军——军团——师——团,红军总数几十万的情况下,均到每个人师那里,通常只有三五千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团。粟裕在红军中始终就是一个师长,而且是红十军团,不属于三大主力范围,收到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

当然,红十军团被王耀武打没时,粟裕担任的是红十军团参谋长,虽然挂着一个军团参谋长的头衔,指挥的还是一个师。正是因为粟裕单独指挥了一个师几百人在外,才没有被歼灭,成了红十军团的独苗。

粟裕的这个四五百人的小部队,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营,枪支还做不到人手一支,见到民团都要躲着走。粟裕在当时,算是最基层的红军军官,最孤军奋战的红军军官了。

这四百多人,接到了中央的电报,整编为挺进师,也叫抗日先遣队,粟裕担任师长,刘英担任政委。随后,中央长征走了,粟裕的电台也坏了。这一次失去联系,一直延续到1938年春。

1936年,粟裕在浙江西部西南部打游击已经两年多,四五百战士们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从来没有放弃过战斗。当时有的战士甚至怀疑,党中央都被打掉了。

与此同时,粟裕这个不起眼的小军官,在延安被当做了坚韧不拔的典范。人们说他头部中枪爬着也要找到部队规建,还有人说他在江南打游击几年,死了都没人知道。

延安的那些认识粟裕的人,大都认为他已经死了,但没有人提议为他开一次追悼会。因为,像粟裕这样的中下层军官,战死的太多了,数也数不清。

1938年春,粟裕带队袭击了一个镇保安所,没有受到抵抗,直接占领。粟裕从缴获的报纸和收音机里面得知,日军占领了上海杭州和南京,还得知了红军已经改编为了八路军和新四军。

粟裕这才通过当地的国军,联系到新四军,并且在1938年3月18日归建新四军,加入了新四军第二支队。粟裕的挺进师,则成了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

仅仅一个月后,粟裕又带队到江南侦查,三个月后,粟裕组织的韦岗伏击战,成了新四军对日寇的第一场胜仗。

抗日战争中,粟裕带领的第二支队和第二支队改编的第一师,成为新四军战斗力最强,战绩最辉煌的队伍。奇袭官陡门、车桥战役、高邮战役、“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春季攻势作战,都成为了对日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典型战例。

抗日战争中,粟裕所部对江南江北的顽固派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从一开始的黄桥决战,到后来的天目山战役,在最艰险的地带,粟裕用智慧包围了人民的抗日果实。

解放战争中,粟裕更是大放异彩,先是率领华中野战军打出了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又在二战涟水中大量杀伤敌人,后来又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经历了南麻临朐战役后,粟裕分兵后带着华野西兵团先后打出沙土集战役和豫东战役,让中原形势大为改观。最后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也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解放战争中,不管敌我,大部分人都想不到,那个带着数百人在浙江打了四五年游击战的普通“营长”,会有这样的辉煌下半场吧?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

朝鲜战争之前,新中国在国际上的态度是微不足道的,中国军队在西方国家眼里(也包括苏联)也是不值一提的。并且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解放军如果碰上美军,也是必败无疑。比如当时在功德林服刑的原国军高级将领们。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第七舰队公然开进台湾海峡。为此,新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批评美军这是“针对中国领土的武装入侵” 的行为。

然而美国根本不搭理中国政府的声明,当时的美国政府瞧不起中国人。

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登上旗舰麦金利山号亲自督战,在美英两国三百多艘军舰和五百多架飞机掩护下,指挥美军第十军团成功登陆仁川,从朝鲜军队后方突袭,切断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一线,迅速夺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岛屿。



面对朝鲜战场形势的这一逆转,中国政府几乎每天都要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

然而面对警告,美国还是不搭理。

1950年10月3日凌晨,美军部队大规模越过三八线前,周恩来总理召见了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要他转告美国政府:“若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北朝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

这次警告,应该是中国政府的最后通牒了。

但是,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却认为,这不过是中国人故意虚张声势罢了,不予理会。

当时,美国不仅在经济力量上继续稳居世界第一,政治地位也远超英国,而且士兵也大多经历过二战洗礼,作战经验丰富,装备也是全球顶尖。美军是当时全世界唯一一支实现了几乎百分百配枪率的军队,就连勤务兵也均配备手枪。而当时的人民解放军,还没有自己的军工体系,只是一群背着“万国造”武器的军队。

自己的军队是武装到牙齿的精锐,而对手则是一群“叫花子”,这就是杜鲁门当时敢藐视中国政府最后通牒的底气。

1950年10月8日,看到警告无效,中央政府遂下达志愿军入朝命令。

既然警告无效,那就开打吧。

1950年10月19日,第38军率先从吉林集安渡鸭绿江,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25日,第一次战役打响。

交战的当天,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对联合国军发起突袭,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夺回了联合国军刚刚占领没几天的温井。

这一战,志愿军以班为单位的“三三制”战术,以及佯攻、奇袭、伪装、渗透、牵制、穿插、侧攻等纯轻步兵战术,把联合国军打蒙了,让他们感叹——没有任何重武器,仅靠轻步兵,居然还能这样打仗。

此后,尽管志愿军没有一架战斗机、没有一辆坦克,就连兵力相比联合国军,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然而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基层官兵灵活的战术及顽强的作战意志,志愿军无论是对战对韩军,还是对战对美军,都取得了战斗的完胜。

在为期八个多月的运动战中,志愿军依靠着手中简陋的武器(苏联武器在第四次战役末期和第五次战役时才部分换装),硬是将当时世界上装备最好的军队又重新赶回了三八线附近。



1951年7月10日,经历了第五次战役的失利,志愿军同意与联合国军停火,双方坐到了谈判桌前。

然而还是老问题,美国根本瞧不起中国。为获得停战谈判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韩军在接下来的四个月内,分别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分别进攻朝军、志愿军驻守的西线和东线防线。

为了抵御进攻,志愿军从运动战转为了不太有利的阵地战。

为什么说不太有利呢?因为阵地战中双方战线相对是静止的,不会再有大规模穿插、分割等我军传统战术的发挥余地。而由于朝鲜战局的特殊性,也不允许我军使用运动式防御的歼敌手段,只能是尽可能寸土必争的顽强防御。在这种战争模式下,武器弹药及后勤物资,甚至于兵员的消耗量是惊人的。尤其是敌军具有绝对的空中优势和地面火力优势下,志愿军很被动。

不过尽管如此,志愿军最终还是扛下来了。

从1952年年底到1953年7月,美韩联军再也难以夺占我军任何阵地,即便其在进入1953年后的每一个月,美军都向志愿军阵地发射炮弹多达100万发以上,但也已无济于事。

而志愿军在抗住多次攻势,摸清楚了美韩联军套路后,慢慢开始反击,而且反击的规模还越来越大。

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中(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战),志愿军一战就撕开韩军四个师的防御纵深,极大地震慑了美韩联军。在他们眼中,虽然中国军队也会遇到逆势,但总是能转逆为顺,学习、总结能力惊人

值得一提的是,金城战役是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唯一一次火力超过敌方的战役。在这之前的所有大型战役,志愿军的火力都不占优势。



1961年4月,美国介入越南战争。这一次中国再次警告美国“不许越过北纬17度线”。

而这一次,美国终于吸取了教训,不仅地面部队没超过十七度线,就连战斗机也设置了17度线提醒装置,生怕一不小心就飞过了。

由于有了这个警告,越南战争就成了美军的泥潭。17度线不能过,北越又灭不了。美军进进退退,陷入了拼消耗的尴尬局面。

3

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后来却一鸣惊人的当属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在革命初期并不是核心的领导人。 论资历,陈独秀是党的先驱。论学历,张国焘是北大毕业,是五四远动的发起人之一。论留洋,周恩来、朱德、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旅法或到莫斯科学习过。论背景,王明、博古、张闻天、王稼祥、项英等都有共产国际的支持。但毛泽东最大的优点是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自从博古来到了 中央苏区,他执行的是王明路线,毛泽东是受打击、排挤的对象,先是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让他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借批“罗明路线",矛头直接指向毛泽东,质疑“山沟里能出马列主义?”。毛泽东养病期间,门前冷落,连“鬼"都不敢进门。

长征确定名单时,本来没有毛泽东,让他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是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据理力争,博古无奈,才同意毛泽东随军转移。

就是在决定红军、中国革命、党的命运的遵义会议上,凯丰也坚决不同意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说:你并不比别人高明,你只是读了《孙子兵法》,按他来指挥打仗。当然,经过激烈的讨论、辩论,最后形成决议: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带领红军四渡赤水,夺泸定,渡金沙,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展现了他“用兵如神"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才能。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建立了新中国。




4


八一南昌起义的时候,粟裕还籍籍无名,也不为人所知。当时的部队里各级中下级军官还是以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为主,稍微高级一点的将领也是保定军校以及各地讲武堂的毕业生为主,粟裕并没有读过军校,所以也不受重视。

在中央苏区时期,随着各级干部在战斗中的频繁牺牲,很多人的升迁都是特别快的,尤其是有黄埔军校背景干部,在当时都被当成部队重点培养的军事干部,哪怕是一些本身能力一般的人,也比粟裕受到的重视要多很多。

在随十军团离开中央苏区之前,粟裕还最高级别的职务是师长,而且并不是一军团和三军团的主力部队的师长,而是在十二军这种次一等的部队任职。在被选中担任十军团参谋长的时候,粟裕的级别也还是只是师级干部,在当时苏区的师级干部中也不是特别出挑。


十军团被国军打散以后,粟裕收拾残部,继续在闽浙地区坚持打游击,但在当时南方八省游击队中,粟裕这一支的实力并不是很强,他本人也同样并没有受到什么特别的重视。在红军到达陕北以后,准备重建东南局的时候,也没有粟裕什么事,只是归东南局领导的部队之一。

但从抗战开始,粟裕在新四军的干部中开始极速上升,先是在韦岗伏击战中首战告捷,打开了新四军抗战的歼敌账户。接着,在反顽斗争中指挥了黄桥决战,全歼来犯之敌,震动全国,从此声名鹊起,不仅在国军中声名大振,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也很轰动。

在皖南事变后,陈毅升任军长,粟裕担任一师师长,地位终于和红军时期远在他之上的罗炳辉,彭雪枫等人并驾齐驱了。尤其是大兵团指挥能力,受到中央的认可。因此,在抗战结束前,中央指定由粟裕率领三万人南下天目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在外围策应山东根据地的作战。


解放战争开始后,粟裕终于得到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先是在苏中七战七捷,歼敌五万余人,如果考虑到当时各个战区实际上都在撤退过程中,粟裕的这个战绩就更加出色了。接着又在解放战争第一年,成为各个战区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支,粟裕也成为当时各个战区都成立的野战兵团指挥员中唯一一个打出了名声的。

再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了,从宿北战役到莱芜战役,到华野分兵之后又转入外线作战的豫东战役,仗越打越大,粟裕指挥的部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一直到淮海战役中,如果用今天很多人说钟伟指挥了东总的逻辑来说,也可以说粟裕指挥了华野和中野两个战略集团,连中央都被调动起来了。原本中央心目中的偏师,终于以自己的战绩将自己变成了正兵。

5

??#原创首发# #头条首发#

??陈景润:被认为“呆子”,却成为创造“陈氏定理”的世界数学家!

??陈景润在读初中时,从北京随校南迁的沈元老师代教他们的数学课。一天,沈老师讲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故事,最后结果是1+1=1,同学们哄堂大笑。第二天,同学们纷纷递交计算结果,沈老师用双关语幽默地说:你们算了,算了吧!又是哄堂大笑。只有陈景润这个“呆子”既没有笑,也没有算,陷入沉思之中……

??后来,陈景润以优异的成绩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数学教师。

??在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四中校长对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嘲讽地说:你的高材生陈景润一上课就乱套,管不住学生……王亚南这位经济学家,更知道人材的价值,一气之下把陈景润带回了厦门大学……

??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发表的数学论文,被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看重,特将陈景润调到研究所工作,专门研究数学攻关。

??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里,陈景润“消失”了。在仅有6平方的自己用草垫子、在楼梯拐角处搭成的“研究室”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攻关成果,他的论文被英国“世界数学专刋”发现,把正在印刷的“专刋”叫停,重新排版,把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加在头条首页,并加写了——“陈氏定理”的按语,加大印刷量……轰动了全球数学界!

??1978年春季,陈景润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7月9日于长春※※※——







6

对于这个问题,黄埔军校的首任校长蒋介石感触最深了,作为曾国藩的超级米粉,蒋介石对其偶像的看相理论可谓十分推崇,一生都在揣摩意会并精心实践,最后将曾国藩的这一套理论大规模实践于黄埔一期学员身上,但经常有看走眼的时候。

蒋介石非常注重黄埔一期的学员,正式开课后蒋介石便依据曾国藩的看相理论,蒋介石开始对每一个学员的精神仪表和形象举止进行目测,往往都是经过一次简短的谈话来便对学员的“职业生涯”进行打分。

性格温和甚至有些木讷腼腆的二十三岁的徐向前,就是被蒋介石找来谈话的学员之一,结果两人间的谈话非常枯燥乏味,有严重浙江口音的蒋介石对于这个山西口音的徐向前完全不感兴趣,寥寥数语便将其打发了,并将其打上了标签,视为没出息的一类。

所谓三十而立,蒋介石做梦也想不到一开始不被看好的学员,七年之后三十岁的徐向前便当上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这三个字也随之纳入了蒋介石的匪名单之一。这位当年不受蒋介石待见的黄埔学员,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战场上创下了无数传奇,成为了名震四方的传奇名将。

而蒋介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不看好的徐向前打得皮青脸肿之后,才发现徐向前如此有将帅之才,但为时已晚,这个被蒋介石视为没出息的学员成为了其一生最难对付的对手之一。

徐向前在离开黄埔后并没有回到非常重视乡土关系的阎老西那就职,而是到了冯玉祥部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职,军长是岳维峻,日后在双桥镇战斗中被徐向前活捉。徐向前在冯玉祥部呆了半年之后正式走上了革命斗争的道路,经过三年的生死游击磨炼后被派往鄂豫皖,担任红一军副军长兼红一师师长、红四军军长等职。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正式成立,刚满三十的徐向前担任方面军总指挥,从此一鸣惊人开始了辉煌的军旅生涯。

在担任红四总指挥一年多的时间里,徐向前连续打了多场战役战斗可谓锐不可当,首战黄安之战就歼敌一万五千余人,近万人被俘并缴获大量的武器装备;商潢一战歼灭五千余人;苏家埠一战采取的围点打援战术,竟然以两万人歼敌三万余人,俘敌无数并活捉了敌总指挥厉式鼎;黄光一战再歼敌万人并俘虏了师参谋长和旅长各一名,这一系列的战役给校长狠狠上了一课。徐向前指挥的红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南京,逼得如鲠在喉、日夜不得安宁的蒋介石不得不御驾亲征。

1932年下半年,蒋介石拉来了卫立煌及爱将胡宗南、黄杰等人,对鄂豫皖苏区发起了第四次大规模围剿。总指挥徐向前主张在敌人形成合围之前,一部分主力则放在内线以巩固根据地,一部分主力则打出外线开辟新区,以取得更大的回旋之地,但被主张正面硬钢的老张给否决了,在老张的运作下,连续作战已经成一支疲惫之师的红四方面一度陷入了合围的困境。

最后,在徐向前的劝说下老张才同意率部突围,红四经过漫长的翻山越岭才跳出了蒋介石的合围圈。尽管红四方面化险为夷主力保存了下来,但老张竟然做出了越过平汉路向川陕边区发展的决定,这一决定使得江西的红一方面失去了犄角之势,进一步加大了日后苏区反围剿的压力。而老张的这一决定,也开创了徐向前军事生涯辉煌的一幕,就是日后爆发的川陕反六路围攻大作战。

川陕反六路围攻可以说是土地革命时期爆发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此时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已经发展至八万人并扩编成了五个军。接连败在这个不被看好的学员手下的蒋介石,集结了二十几万大军在空军的配合下企图将红四扼杀于川陕边区,于是双方爆发了长达十个月的残酷激战。徐向前在此役中采取收紧阵地战法不断地诱敌深入多次粉碎了敌人的多路进剿,最终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歼灭了敌人八万余人,俘虏两万余人,创下了红军战史上的歼敌记录。蒋介石此战损失了十万大军震惊了整个国民政府,而此时蒋的死对头阎锡却山乐得合不拢嘴,但阎锡山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经营三十八年的老巢,最后竟然被隔壁村的老乡一锅给端了。

7

那非得是徐向前徐帅莫属了。

徐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徐帅的经历,我就不必说了,不了解的人可以去查查徐帅的资料。

回到问题上,为什么我说徐帅是一开始不被看好,但后来却是一鸣惊人的人物呢?

说句实在话,看过徐帅照片的人,如果不先入为主的话,其实徐帅长得挺貌不经扬的,放在人群中,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27岁任红军师长,37岁就是第四方面军总指挥,手下开国中将、少将那是不计其数。

徐帅也是黄埔军校毕业,还是一期的,曾经担任过孙中山大元帅卫队队员。在没进黄埔军校前,徐帅只是一个小教员,教书先生,可以说黄埔军校是徐帅的革命起点也不为过,连徐帅生前都曾经说过:“革命初期,我是个无名小卒。

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后,徐帅学习那叫一个认真,因为有当过教书先生的经验,所以他的文化功底是特别扎实。尤其是在阅读《苏联研究》《各国革命史》等一些书籍,那叫一个喜欢,除此之外,他也对军事教程也十分感兴趣。不过由于少言寡语的性格和瘦弱的外表,导致徐帅在同期学员里并不出众。

蒋介石,咱们都晓得,黄埔军校的校长。当时这位蒋校长很喜欢用谈话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的亲信。一些刚入社会的热血青年,见到蒋校长,而且还能谈话,那是倍感荣幸。不过遇到徐帅,就不一样了。

谈话开始后,蒋介石就用浓浓的浙江奉化口音问徐帅:“你是哪里人呀?”

“山西人。”用的是山西五台音。

你想想浙江话与山西话对话,那是个什么场景?总之一问一答,让蒋介石没了谈话的欲望,机械而无趣。于是这场谈话就这样结束了,而后来在蒋介石的印象上,徐向前就成为了一个“没有出息”的学生。

而就是这个“没出息”的学生,在短短七年后,成为了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帅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到陕甘宁,再到西征,十多万国民党部队都败在手上。堪称是一鸣惊人!

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恐怕就是李宗仁了。

谁都知道,李宗仁是民国时期最有名的军阀头子,也是很会打仗的将军。

著名的台儿庄大捷,就是李宗仁的杰作。

而李宗仁在抗战的第五战区担任司令官。

在长达6年时间,李宗仁对付了日军多次大规模攻势,力挽狂澜。

李宗仁的桂系军阀也是坚持最久的。

甚至蒋介石都被打到台湾了,桂系军阀还在广西坚持作战。

可见,李宗仁是非常有能力的军人和政治家。

然而,李宗仁曾经很失败。

他早年就读于临桂县(今临桂区)立两等小学,成绩非常差。

李宗仁回忆,他每次考试都是在及格线附近,有时候勉强及格,有时候就不及格。

因为成绩很不好,李宗仁读完小学以后就没有继续深造了,而是去桂林城省立公费纺织习艺厂当学徒。

正常来说,这个纺织学徒的工作很简单,基本谁都能干。

然而,李宗仁也是不能胜任。

学了大半年,最终李宗仁还是不能学会,只得放弃这份工作。

可见,李宗仁读书和做工都是很平庸的,甚至还不如普通人。

甚至,李宗仁也不是一个出色的低级军官。

李宗仁在1913年从广西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然而3年后才成为任滇军第四师第三十四团排长。这个速度太慢。

正常来说,见习军官进入军队实习半年最多1年,没有问题就会被提升为少尉。而李宗仁花费了3年。

又过了5年到1921年,李宗仁才担任少校营长。

从见习军官到少校营长,李宗仁花费了8年时间。就战争年代来说,这个速度确实非常慢。

说难听的,普通军人未必能够活过8年。打了8年仗不死,又是有文化的军校生,怎么也应该是个营长了。

然而,李宗仁却是一个优秀的高级军官。

可见,如果他这辈子不从军,可能就是一个潦倒的人。

如果他不能被人赏识成为高级军官,就可以是个平庸的营长了。

9

有两人,粟裕抗战前夕浙南游击师长(部下约700人)抗日开始进入新四军后大放异彩,至解放战争指挥大兵团作战,因战功卓著55年授第一大将;韩先楚1935.09.16到达陕北红军营长,红军东征开始显露锋芒,至解放战争指挥所部横扫东北,国军名将无不折服,解放海南一战其卓越指挥才能连伟人都叫好惊叹!在朝鲜指挥的精典战役让对手心服口服并载入美西典军校教学大纲,55年因战功伟人亲点授上将。

10


当说卫青,奴隶出身,首次作战出奇兵击破龙城,扫去大汉数十年晦气,让大汉在汉匈战争中首次反败为胜,并且收复河套等地区,大破匈奴。打的单于哀嚎不止。

然而作为大汉帝国的战神卫青,司马迁的评价却很是很奇怪。《史记》中,多次强调卫青乃外戚,太多的篇幅描述卫青为人处事的低调风格,而对对卫青战功的一笔带过,反而对李广这个败军之将着墨更多。

正因为司马迁的遭遇同李广类似,让《史记》带有掺杂了许多的个人情感因素,对所谓悲剧英雄的同情和赞赏,大大超过了为大汉帝国立下赫赫战功的人。



《史记》记载,大将军青既益尊,姊为皇后,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於平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卫青的人品,以及卫青为何能够取得成功了。

卫青此时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甚至可以如同李广杀霸陵亭尉一样,找借口干掉汲黯,可是他没有这样做,反而更加尊重汲黯。 对这样一位从奴隶出身,战功卓著的大将军尤其难能可贵。

我们的毛泽东主席也说:“作战在我不在敌,关键不拘于泥,昔汉将卫青、霍去病用于革新战法,远渡绝漠,运动于敌之软肋,出敌不意,攻敌不备,故百战百胜。”更说明卫青不仅为人处事谦恭有礼,还有卓越的军事才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乃是我们大汉帝国的战神卫青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