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他诸侯国确实没有苞茅,不是周天子要,其实是齐国以此为借口来讨伐楚国,达到称霸的目的。

先解释一苞茅

苞茅是南方的一种茅草,盛产于荆山。苞茅是祭祀的时候用来过滤酒的。因为古代酿的酒会有杂志,在祭祀的时候都会过滤,试了很多东西过滤,效果不是很理想。而楚国的苞茅用来过滤,效果很好。于是楚国就给周王室进贡苞茅。因为苞茅不能保存太长时间,所以楚国每年要派很多人进贡很多次。久而久之,楚国也不愿意进贡了。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衰落,楚国强大,就更不进贡苞茅了。



齐桓公以此为名讨伐楚国

齐桓公为了霸业,在国力强大后讨伐诸侯,而讨伐诸侯也不能随便征讨,总要有名义。齐桓公联合了很多诸侯讨伐楚国,名义就是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苞茅。而这场仗最终也没打起来,如果真的打起来,对双方都不好。齐国力联合诸侯,兵力强盛,但是楚国也是大国,纵然楚国战败,也无法灭楚。所以双方议和,楚国服软,继续进贡苞茅,齐国退兵。



齐国成就霸业

虽然没打起来,但是楚国迫于压力,也服软了,继续向周王室进贡苞茅,还取消了王号。因为楚国早就自己称王很多次,也很多年了。这次以苞茅为名义的讨伐确立了齐国的霸主地位,楚国作为大国,也暂时屈服了,齐国霸主地位不可动摇。这场战争,周王室只是被借用而已,打着为了周王室的口号,成就自己的霸业。



春秋前期的战争还是讲究名义的,要师出有名,而且齐国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以不敬周天子为名,征讨诸侯。虽然因为苞茅使得楚国被讨伐,最终服软,但是楚国元气未伤,为之后的称霸打下基础。

最佳贡献者
2

苞茅是南方的一种茅草,又叫菁茅,盛产于荆山南麓,主要作用是用来酿酒。周天子建立分封制度后,各个诸侯国国君都要按时参加天子举行的朝会,同时给天子上贡本国的珍贵动植物。楚国由于多苞茅,因此常年给王室上贡苞茅,用于酿酒;后来楚国僭越称王,王室多次率兵伐楚,楚国击败王室后,就再不给天子上贡苞茅。春秋时期,天子权威进一步削弱,王室实力进一步衰微,于是强大的诸侯国代天子征四方,伐不臣,这类的诸侯国君称为霸主。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任霸主,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多次击溃入侵华夏的北方蛮族,好几个诸侯国被蛮族灭国后又在齐国的帮助下复国。北方无战事后,南方的楚国成为齐国攻伐的对象,毕竟楚国实力强大,不尊王、还多次侵占诸夏国土。楚国曾公开表示“我蛮夷也、不与中国谥”,西周时期,周昭王曾亲征楚国,结果兵败身亡,因此楚国让诸夏十分忌惮。


春秋时代,楚国不尊王更加明目张胆,楚国周边的诸夏不是被楚国灭亡,就是依附于楚国,隐隐然,楚国成为南方霸主。齐桓公为了伐楚,故意将夫人蔡姬休了,蔡姬归国后,蔡公直接将蔡姬嫁给楚国贵族。齐桓公听闻后大怒,亲率八国联军伐蔡,蔡国一战即溃,接着联军挥师南下伐楚,因为楚国才是联军的真正目标。楚国集结十万大军严阵以待,双方兵力相当,一时间谁也不敢主动开战,于是双方开始谈判!


楚使屈完与管仲谈判,屈完说:齐国居北海,楚国处南海,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何故伐我?

管仲回答说:天子赐齐国攻伐诸侯之权,以辅助周王室。楚国不给王室进贡苞茅,导致王室没有酒喝,今天我代表王室来收缴贡品;当年昭王伐楚,一去不返,我特来查询此事。

屈完表示:不贡苞茅,楚国之过,事后我立即上贡;昭王南巡不返,你最好去问问汉水。

最终齐楚相互忌惮对方的实力,双方达成和解,齐国退兵,楚国给王室上贡。至于后来楚国到底进贡没有,并没有记载,笔者认为楚国后来没有给王室进贡苞茅。

因此不贡包茅是齐国找的伐楚借口而已,维护的是王室尊严,求的是齐国霸主地位。就算楚国不进贡包茅,楚国周边的小国也会向王室进贡包茅的,王室是不会缺酒喝的。

3

楚国建立之初,地位低下,又穷的要命,周王室根本没有期望楚国能够进贡什么像样的贡品,也就是象征性地把包茅定为了楚国的贡品。

典故的来源

关于楚国向周王室进贡包茅草,并不是其他诸侯国没有,而是楚国对周王室的义务。

据《左传 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率领中原各国讨伐楚国,管仲代表齐桓公来责备楚国代表屈完。内容如下: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在这段记载中,楚国进贡包茅主要用途是为了缩酒,也就是过滤酒的意思。

齐桓公此次伐楚其实也是色厉内荏,不然管仲也不会把楚国不进贡包茅作为首要借口,而把问罪周昭王淹死在汉水之事作为次要借口。

楚国代表屈完也正是因为看穿了齐桓公的色厉内荏,才避重就轻的承认了楚国不进贡包茅的错误,而对周昭王淹死在汉水之事进行了冷嘲热讽,把责任推给了汉水,这就是典型的不把齐桓公联军放在眼里的表现。

那么,以楚国的实力,为什么仅仅进贡包茅这种没有价值的东西呢?


楚国建立之初究竟有多穷?

楚国在立国之时,可谓是一穷二白,成语“筚路蓝缕”就是楚国在这个时期艰难创业的写照。要说楚国究竟穷到什么程度呢?

据出土的《清华简 楚居》记载,楚国熊绎被周成王封为子爵,正式立国。后来,熊绎迁到丹阳,建立了一座祭祀先人的祭堂,可是穷的连祭祀祖先的祭品都没有。无奈之下,楚国人就跑到临近的鄀国那里偷了一头小牛。据记载:

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

可是要是白天杀牛祭祀,怕被鄀人发现,就偷偷的连夜宰杀祭祀。从此之后,楚国的祭祀习俗就变成了都是在夜间了。

这还不算,楚国虽然被封为了子爵,但是在周王室眼中地位极低,根本上不了台面。据《国语 晋语》记载:

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楚国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周王室的祭祀仪式,只能是和东夷一个待遇,负责看守祭祀山川的柱表和燎天的烽火。其地位之低可想而知。

总结

楚国地位低下,又穷的要命,周王室根本没有期望楚国能够进贡什么像样的贡品,也就是象征性地把包茅定为了楚国的贡品。

可是,楚国的历代先人们不辞辛劳,筚路蓝缕,终于开创了一个泱泱大国。在周桓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通过汉阳诸姬姓国家向周天子要求进爵。在被拒绝后,公元前704年,楚国就放弃了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自立为王。

到了楚庄王时期,楚国就已经具备了挑战周王室的能力。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亲率大军,以勤王的名义来到洛邑,“观兵于周疆”,并询问周王室九鼎的重量。要不是楚庄王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以楚国此时的实力完全可以灭掉周朝。

看来,“自助者天助”这句话在出楚国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不是楚国历代国君励精图治,发愤图强,楚国这个连贡品仅是包茅的小国,又如何会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疆域最大的国家呢!

4

其他诸侯国有类似的草,但包茅这种草应该是白茅,属于楚国独有。不过这又如何?齐国要称霸,既然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自然要找些借口有所行动。

包茅之贡的出处

内容出自《左传·僖公四年》。

当时,齐桓公喜好霸王之术,为了称霸诸侯任用管仲改革,国力日强。在公元前681年就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进行会盟,担任盟主,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展开对外活动。所以,齐国名为尊崇周王室,实则是让各大诸侯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楚国原先并不是周王朝的分封国之一,而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在商衰周兴时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受到周王室的重视才给予的封号,所以,中原各国起初也视楚国为蛮夷之国,自然在“尊王攘夷”的打击范围内。

公元前656年,齐国在打败蔡国之后,于是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当时楚国国力不如齐国,楚成王一阵懵,为什么突然来打他?



于是,先派个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意思,齐国都在北边,我们在南边,中间隔了不少地盘,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国家,齐国军队怎么突然跑来楚国了?

齐国管仲马上搬出来先王的口谕,说原来周文王的儿子姬奭对齐国的先君太公下过命令,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谁有不臣之举,你都可以征伐,来辅助周王室。而楚国投靠周朝时就也在这个范围,所以齐国军队当然可以到楚国。同时,也不是没有缘故,“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你们的包茅草没有及时进贡,导致周王室祭祀环节中,把酒供给神灵没有办法完成(这个祭祀环节,是把酒倒在一束茅上,酒渣残留在茅草上,液体渗透下去,好像神灵饮用了一样,也就成为了神酒);接着又说周昭王向南征伐,结果没有返回,我过来问一问。

周昭王伐楚都是公元前977年左右的事,距离公元前656年,差不多300多年。而包茅草这个东西因为种种原因真没有进贡,但其他诸侯没有类似的草吗?有(后面说),但又怎么样,还不是齐国打楚国的借口。所以管仲的潜台词就是说,我就是要打你!

楚国使者一听这话,就明白是来找茬了。立即表示,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周昭王全军覆没是自找的,所以不要问我们楚国,“君其问诸水滨”,使者也不怂,直接怼回去,你们去汉水边上问鬼魂吧!

齐国一看,好家伙,怼我?军队继续前进,后来楚国派屈完过来游说,促使齐国与楚国订立了盟约。

包茅草是什么?

包茅草这个在百度百科是没有的,只有包茅或包茅之贡两个词条。而包茅词条中给予的解释是叫菁茅,但编辑内容来源没有给出依据。

我猜青茅的来源,应该是出自《尚书》夏书·禹贡中,“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一说,意思是南方的三个诸侯国进贡他们地方名产,有包裹好的杨梅、包茅,装在筐子里的丝绸和一串串珍珠。



而在《本草纲目(金陵本)》中,注意是金陵本,一般版本看不到。李时珍在注解白茅时,写道,“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其中,白茅可以用来遮盖,主要是“供祭祀苞苴之用”。苞苴什么意思呢?在《礼记·曲礼》中,有注解道,以草包裹鱼肉,或者以配合器皿来存储物品。



为什么在开头说应该是白茅,而不是青茅,因为茅草属于禾本科植物,俗称"某某草"。我查了关于禾本科的下属分类,有白茅属,至于青茅属没有。只有野青茅属,这个类属还有争议,有些学者主张将这个归并到拂子茅属中。

然后白茅属的白茅全国皆有,野青茅属中野青茅分布东北、华北、华中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诸省区。

所以说管仲口中的“包茅草”难道只有楚国有吗?也许其他诸侯国也有,就算没有,类似的茅草替代品肯定是有的,难道会因为没有包茅草的进贡而不开展祭祀吗?不可能!

综上,包茅草这种东西或者类似的东西其他诸侯国肯定有,不就是草嘛!齐国只是找个由头打楚国,好实现称霸诸侯的目的。就算你贡了包茅草如何,齐国还可以借口楚国的杨梅、珍珠等等。一切理由都是借口!

5

这体现了分封制的隐含利处,分封制之所以被周朝作为根本的制度,好处自然不少: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

网络。

3.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当然,以上所说的分封制的有利的一面,仅仅局限于表面,当时的分封制是足以稳定秩序、加速发展的,可是以上的“利处”却没有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也就是说在周朝,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相辅相成的,既然有“宗法制”,那么就必然会有“大宗”和“小宗”。

“大宗”和“小宗”之间是权利和义务,大宗承担对小宗的保护和调和矛盾的义务,小宗保证着大宗的一部分财政收入(赋税)、一部分劳动力资源(力役)、一部分供应享受和大多数的战斗资源(勤王的兵员),所以大宗和小宗是互相依存的。

其中,分封制中的周天子,可以通过手下的那些诸侯的贡物,整合一下各地区的资源,比如说楚国这个国家,最主要的是生产祭祀用的包茅草,那么包茅草就是楚国主要的进贡之物。这也就是分封制的另一个好处:整合各地区的优势资源,达到资源的相对平衡的配给(第五个原因)。

第六个原因则是每一代的周天子对于楚国都有一种思维定式的“鄙夷”,毕竟楚国被分封在南方荒蛮之地,周天子本能的以为楚国这个诸侯国十分的穷,这也让周天子只能用实物而不是用珍宝来要求楚国的贡物。

当然楚王也是因为身处荒蛮之地,所以才在春秋时期发愤图强,慢慢地成为八百里的大国家。在春秋时代,能够钳制秦国的国家是晋国和楚国;可进入战国时代,由于三家分晋,所以取代晋国的部分军事力量的赵国也只能做积极的改革和防御,在压制秦国的战争中,占不了半点便宜,晋国完了,楚国一支独大;楚国是战国时代唯一一个可以和秦国一战的国家,然而由于楚国后期的国王政治和军事能力都比较差劲,所以楚国也在公元前223年灭亡。

其他诸侯国之所以没有包茅草,是因为土地气候的不同,所以因地制宜很重要。既然楚国生产包茅草,那就让他们进贡。其他的诸侯国都进贡珍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