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建文帝懦弱迂腐,可以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朱棣都已兵临城下,两军开战在即,他却对手下将士言道: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甚,命令手下不得伤害朱棣,勿是自己背负杀叔之名,致使手下将士,做起事来束手束脚,难以成事,靖难之役中,朱棣曾三次遇到大险,皆因建文帝这句蠢话,而得以死里逃生,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枪的给,炮的给了,他还在那里讲仁义,讲道德,可见建文帝有多么的愚不可及,可见其是被儒家思想荼毒过深,脑子烧坏了。

因为他只注重表面问题,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难道他不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身系国家安危,关乎很多人的生死吗?不懂孰轻孰重,不能明辨是非,此为愚,重小义而失大节,置国家安危于亲情之上,此为不忠,未能守住江山,是江山易主,罔顾朱元璋生前为其铺路,所付出的一片苦心,此为不孝,所以此等,不忠不孝,愚蠢至极之人,并不值得可怜。

(建文帝.朱允文)

结语:

总结来看,建文帝之所以削藩失败,原因有三:

其一,削藩之事,虽是建文帝精心谋划过,但是建文帝意志薄弱,计谋失当,加之建文帝朱允文,缺乏治国经验,对军队疏于管理,纵容叛逆,李景隆连战连败,损失军队几十万,方孝孺曾建议,建文帝杀了李景隆,但建文帝竟然置之不理,结果李景隆大开南京方便之门,降了朱棣!

(燕王朱棣)

其二,建文帝不善用人,齐泰、黄子澄都是文人,并不擅长兵事,他却将他们按派在管理军事的要害位置,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李景隆本是个公子哥,建文帝却让他统兵挂帅,这种作为,更是建文帝的一大败笔。

其三,建文帝不听从诸臣建议,扣留燕王朱棣三个儿子,在京留做人质,而是愚昧无知的将他们放回了北平,致使朱棣再无顾忌。

最佳贡献者
2

1、建文帝丢了皇位,用一名话概括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建文帝就象一个长在深宫的花草,没见过真正的外面的世界,如同一个书呆子。

3、而朱棣则是一匹草原狼,他曾经栉风沐雨,亲冒矢石,其雄才大略,杀伐果断,远非建文帝可比。

4、这两个人放一起,明显看出哪个更适合做皇帝。建文帝坐江山,不出朱棣,也会出张棣、王棣,不是好耍子。

5、野史说建文帝没死,最后逃了出去,但一去渺渺再无消息。也许他也有自知之明,就此隐居不出吧。

6、建文帝再无踪影,朱棣这里却担了一辈子心,多方求索不得,遂有三宝太监七下南洋之举云。

3

建文帝可怜也可恨。朱标根基深厚,与军功集团、儒家官僚集团都早早的融为一体了。以蓝玉为首的二代军事集团都是朱标党,关系盘根错节,是真亲戚;宋濂这些儒臣更是早早的就围绕着朱标,是师生。可惜这些人服朱标却不会服建文帝,于是蓝玉案发生,淮西勋贵被朱元璋一扫而空。此案中一公十二侯二伯不死,这些人还在你看看燕王敢起兵造反吗。燕王打一个后起之秀盛庸都灰头土脸的,真要在燕京就带着几万人造反,前面是蓝玉,冯胜,傅友德带领的几十万大军,能撑的住一个月吗。可惜没有如果。

即使燕王反了但在整个靖难之役人口资源军事力量上都处于绝对下风。但“大明战神”李景隆先是葬送了明军精锐六十万之后又在燕王兵临城下之际开门投降,迎朱棣进城。如果没有这个蠢货,朱棣能翻盘的几率也是微乎其微。可惜没有如果。

但建文帝也可恨。

朱棣为什么要反,还不是建文帝削藩不给活路啊。继位没几天就把周王贬为庶民,逼得湘王全家自焚,这也太狠了,不说给叔叔们锦衣玉食,连命都不想给了。朱棣不得不反啊。即使朱棣他上台后也削藩了,并以自己为首,辅以靖难功臣构筑了新的军队体系,多次亲征,还扩大了军队规模。建文帝太急了,轻信文人想要证明自己,如果拖个几年或者来个“推恩令”都不会这个后果。

还有一个最奇葩的,勿使朕负杀叔之名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不要杀我叔叔,可是稍微想一下就明白了,这句话很腹黑。朱棣谋反肯定是死罪,肯定是要杀的。但是抓到南京砍了毕竟是长辈面子过不去。所以,朱棣一定要死,但是最好不要死在刑场上,让他战死或者自杀都行,唯独不能我建文帝动手。

但建文帝说这句话,是有大问题的,想的太天真了。你都削藩了,说明大家都撕破脸了,叔叔都逼死了一个现在还在乎什么面子。你这么说我们帮你砍了朱棣,我们还得帮您背一个“弑叔之名”,您的孝道成全了,我们的脑袋也要掉了。那谁还敢认真砍朱棣啊。建文帝就应该说谁砍死了朱棣,加官晋爵,封王封侯。手底下人一定个个奋勇向前,一百个朱棣也都砍死了。玩命不给奖赏还掉脑袋,这是大大的不行的。

所以建文帝这个老板很不合格。丢了皇位确实可怜但更多的是可恨可气。

这就是我的观点,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原创手打不易,您的点赞与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4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历史的真实性本来就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我的态度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基于我阅读到的历史给出的个人观点。仅此。

在我看来,建文帝不值得可怜,建文帝丢了皇位就两字:活该!

建文帝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曾经跟老朱探讨过对于藩王的态度。老朱满以为天下安定,儿子守边孙子守国江山万年。朱允炆却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外敌入侵可以靠叔叔,要是叔叔入侵,为之奈何?”,老朱被这个问题问呆了,他也没办法索性听听孙子葫芦里卖的什么彩虹屁。

朱允炆的意思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先礼而后兵。当然这和后来他登基之后火急火燎的削藩的行为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可以排除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但是削藩这个事最后还是发生了。至于是方孝孺、黄子澄的怂恿还是建文帝自己想要先下手为强我们不做更多推敲。

建文登基才一个月,削藩就进行的如火如荼了。进行到燕王这,朱允炆开始装蒜了,跟手下大臣说,不要让我背负杀害叔叔的恶名。这不扯犊子呢么?燕王之前,湘王都被逼的全家自焚了还想着自己孝子贤孙的名声?当然我们依旧可以抱着怀疑的态度看待这段历史,这都是手下人做的,他也不想染上亲族的鲜血,但至少这样的事情发生之后他也没有停止这是真的!

其实读明史的不少人都觉得,要不是老朱诛杀那么多能臣猛将,朱棣这样的地方政府无论如何也是干不过中央的。话是没错,这事要说全怪老朱实在是有些事后诸葛的味道。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人只能基于自己当下所知的一切做出决断,谁也不能预知未来。朱棣靖难也没想到自己能有天命!

朱允炆是真的庸才,手下有能人他不用,有良策他不采。非要做那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蠢事,要说都是方孝孺、黄子澄的锅也不对,书生虽然不会打仗纸上谈兵,到底还是有一定战略眼光的。只是摊上这么个虚伪假慈悲的庸主,实在是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实际上朱允炆根本就没有输得可能,甚至好几次都可以直接将军结束游戏,可他偏不,偏要给机会朱棣,现在写小说作者都不敢给主角配个这么送经验人头的蠢BOSS,为什么呢,这还有什么看头。天予弗取,反受其咎,自作孽不可活啊。

总的来说,朱允炆应该是个虚伪的人。第一他想削藩也不怕出人命,但是要虚名怕世人知道他杀亲长。第二他还愚蠢,要不也不会有第一条!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嘛,不那么聪明的人也知道这个道理吧。第三,他不是个好领导,不能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就这,好的意见也听不见,刚愎自用。

不值得可怜,言行不一,作的要死。

以上我个人意见,仅此。

我是木木,关注我了解更多文化领域趣事

5

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标早死,他没有再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而了立了孙子朱允炆为太子,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

可是建文帝还是太软弱了些,没有果断削蕃,反而养虎为患,让朱棣一步步做大。

其实历史上皇位更迭,没什么值得可怜的。

如果建文帝稳坐江山,就会逐渐地削蕃,他的叔叔们就会一个个地被修理清除,死于非命。

靖难之役

朱棣正是看清了这一点,他励精图治,开始努力装孙子,装疯卖傻,才躲过侄子的眼睛,待自己羽翼丰满以后,才果断发动了“靖难之役”,建文帝最后不知所踪,最后归宿至今仍然是个谜。

靖难之役

值得可怜的就是老百姓,靖难之役由于是一场十分残酷的战争,因此在这场战役中真正死去了多少人也一直都是一个未知数,根据相关的估算,靖难之役中大概死伤过五十万人。其中,多少无辜的老百姓流离失所,失去亲人,才最值得同情。至于谁当皇帝,老百姓才不管那些。

靖难之役

6

不值得。存在与消亡是事物发展规律,何来可怜?

7

明朝朱棣在称帝以后,将建文帝的史料基本上都销毁了。从仅从的史料中看,建文帝只给人留下了一个毫无才能的印象,或许这就是朱棣想要的效果,他销毁了朱允炆的起居注,导致关于他的个性和他在位时国内的发展情况现在基本上找不到多少可靠的记载。真实的建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被摧毁的历史是什么?

在小编看来,虽然朱棣已经销毁了很多的资料,但是我们仍旧能从正史的一些细微末节中去推演还原当时的历史,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大致得出了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建文帝最主要的几个特点。

朱允炆一出生就作为太子的儿子,受尽宠爱。当时的朱元璋对朱标十分的喜爱,自然爱屋及乌,对自己的这个孙子也是另眼相看。而作为皇孙出身的他,养尊处优,并且在他父亲的教导下,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自小饱读诗书,而父亲朱标也学习自己父亲当年的做法,为他延请名师教导。而唯一的一点就是,当时的朱标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会死的这么早,所以根本就没有教导自己儿子为君之道,毕竟当时朱元璋还在。

在朱标死后,朱元璋接手了他的教导,才开始教他学习为君之道,但是却有些晚了,他的性格已经定型了。不是说他的性格不好,而是他和自己的父亲很像,主修的是儒家思想,为人非常仁厚。但是朱允炆的政治手段远远比不上他的父亲。并且他十分崇尚文治,在自己继位以后,迫不及待的就将年号改为了建文。

在自己儿子刚刚去世百日的时候,朱元璋就将皇长孙也就是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这个是他还有十几个叔叔再世,但是朱元璋直接跳过了自己的这些儿子,选择了太子的儿子成为继承人。这说明朱元璋已经考察过自己的儿子,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考虑,才最后选择了他。并不能说他比自己的十几个叔叔都优秀,但最起码说明他的能力非常的均衡,综合素质很高, 当皇帝最怕的就是偏科。

刚刚上台的他,还没有熟悉自己手下的班子,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削藩。小编在查阅资料以后发现明朝的藩王和汉代的不同。手中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利,最多也就是有些护卫,所以就不存在将封地收回而将财政行政大权收回的说法。最多就是将藩王的护卫给削除,而这些护卫骑士本质上就是要服从朝廷的调遣,远远不如汉代藩王手中的权力大。

这样看的话,这个藩其实也很好削。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到自己的这几个叔叔死了以后,直接收回就可以了。但是他的削藩方式真的很特别,他削除五位叔叔的做法全部一样,都是直接一竿子打到底,没有任何的缓冲过程,好好的先帝的亲生儿子就变成了庶人。并且将其中的两位直接软禁起来,而剩下的也给驱除出了封地,这就是对待异姓王也没有这么果断的,何况这还是他的亲叔叔。于是就发生了湘王一家自焚的事情,并且给了朱棣起兵的理由。

他在对待自己违法乱纪的叔叔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情面可讲。并且他更认为身为皇室要以身作则,绝对不能姑息。当然对于自己没有犯事的叔叔,他当然也没有轻易做出什么处罚。但是他的这个态度,直接就惹怒了当时的那些藩王,他的那些叔叔们。明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不同于其他朝代,这个朝代的皇权的私有化特备显著,这个江山都被彻底打上了朱家的烙印。每年国家财政的主要支出就是为了供养朱家那上百万的王室子弟。

而在明初的时候,藩王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各方藩王早就养成了目中无人的习惯,而地方官们根本就不敢向朝廷报告这些藩王违法的举动。而等到他上台以后,地方官们就开始检举这些藩王不法的行为,而年轻的朱允炆还是沉不住气。直接就用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将这些违法的藩王废黜,这就引起了当时所有皇室的高度恐慌,在他们看来,朱允炆这种向自家人下手的行为,是不能理解的。

并且他的这种行为,成功的为自己的皇叔们找到了起兵造反的理由。其实朱允炆在军事上的素养并不低,要不然也不会一场靖难之战打了三年,还未分胜负。并且时间拖得越长,对朱棣越不利。而朱棣则是兵行险招,直接率领大军杀到了南京城下,而当时的内应直接打开了南京城的城门。最后他放火烧了皇宫,和自己的妻儿一起自焚而亡,死都不愿意成为俘虏,结束了自己悲情而短暂的一生。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历史中的朱允炆并不是一个无能力的皇帝,他只是缺乏时间的历练,手段太强硬,直接导致了藩王和整个皇室的抗拒,哪怕他是皇帝也不能与整个皇室为敌。他的失败是败在年轻,败在经验不足。换个经验丰富的人,必然不会这么早草率削藩。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办法,慢慢地解决。

所以也不能说值不值的可怜,只能说让人惋惜罢了。

8

建文帝朱允炆于1399年登基后,鉴于各地藩王尾大不掉、多行不法,遂与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橙密谋消藩,严重的影响到各藩王的利益。其他藩王很多被贬为平民,燕王朱棣以清君侧名义起兵,而建文帝用人失当,错用了李景隆,导致兵败将亡,最后以失踪告终,从一些他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丢了皇位,不值得可怜,毕竟什么事情都是有原因的,顺应天道,万法自然。

9

可怜,朱允炆是个可怜至极的人。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干预,他也不会极力削藩,也就不会有朱棣谋反了。



怪就怪在朱元璋给朱允炆的班底太差。黄子澄、方孝孺虽然报读诗书,但是斗争经验不是很足,而且在当时的环境下,朱元璋把他俩留个朱允炆的原因也只是朱元璋看得到的他们的表面现象,才导致了这两个没有能力的人劝朱允炆削藩。

朱棣明知道削藩就是个死,能不反抗吗?还有一点可以看出朱允炆并不是特别想削藩,在和朱棣斗争中,他认为自己的军队很强,特意下令在打仗的时候不得伤害朱棣,要活捉,毕竟是自己的叔叔,就是这样一个还念亲情的皇帝,还是被夺了皇位,能不可怜吗?

10

建文为天下削藩,可以说是朱明各帝唯一为民者,被朱棣篡位,乃天下之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