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棣在称帝以后,将建文帝的史料基本上都销毁了。从仅从的史料中看,建文帝只给人留下了一个毫无才能的印象,或许这就是朱棣想要的效果,他销毁了朱允炆的起居注,导致关于他的个性和他在位时国内的发展情况现在基本上找不到多少可靠的记载。真实的建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被摧毁的历史是什么?
在小编看来,虽然朱棣已经销毁了很多的资料,但是我们仍旧能从正史的一些细微末节中去推演还原当时的历史,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大致得出了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建文帝最主要的几个特点。
朱允炆一出生就作为太子的儿子,受尽宠爱。当时的朱元璋对朱标十分的喜爱,自然爱屋及乌,对自己的这个孙子也是另眼相看。而作为皇孙出身的他,养尊处优,并且在他父亲的教导下,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自小饱读诗书,而父亲朱标也学习自己父亲当年的做法,为他延请名师教导。而唯一的一点就是,当时的朱标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会死的这么早,所以根本就没有教导自己儿子为君之道,毕竟当时朱元璋还在。
在朱标死后,朱元璋接手了他的教导,才开始教他学习为君之道,但是却有些晚了,他的性格已经定型了。不是说他的性格不好,而是他和自己的父亲很像,主修的是儒家思想,为人非常仁厚。但是朱允炆的政治手段远远比不上他的父亲。并且他十分崇尚文治,在自己继位以后,迫不及待的就将年号改为了建文。
在自己儿子刚刚去世百日的时候,朱元璋就将皇长孙也就是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这个是他还有十几个叔叔再世,但是朱元璋直接跳过了自己的这些儿子,选择了太子的儿子成为继承人。这说明朱元璋已经考察过自己的儿子,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考虑,才最后选择了他。并不能说他比自己的十几个叔叔都优秀,但最起码说明他的能力非常的均衡,综合素质很高, 当皇帝最怕的就是偏科。
刚刚上台的他,还没有熟悉自己手下的班子,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削藩。小编在查阅资料以后发现明朝的藩王和汉代的不同。手中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利,最多也就是有些护卫,所以就不存在将封地收回而将财政行政大权收回的说法。最多就是将藩王的护卫给削除,而这些护卫骑士本质上就是要服从朝廷的调遣,远远不如汉代藩王手中的权力大。
这样看的话,这个藩其实也很好削。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到自己的这几个叔叔死了以后,直接收回就可以了。但是他的削藩方式真的很特别,他削除五位叔叔的做法全部一样,都是直接一竿子打到底,没有任何的缓冲过程,好好的先帝的亲生儿子就变成了庶人。并且将其中的两位直接软禁起来,而剩下的也给驱除出了封地,这就是对待异姓王也没有这么果断的,何况这还是他的亲叔叔。于是就发生了湘王一家自焚的事情,并且给了朱棣起兵的理由。
他在对待自己违法乱纪的叔叔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情面可讲。并且他更认为身为皇室要以身作则,绝对不能姑息。当然对于自己没有犯事的叔叔,他当然也没有轻易做出什么处罚。但是他的这个态度,直接就惹怒了当时的那些藩王,他的那些叔叔们。明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不同于其他朝代,这个朝代的皇权的私有化特备显著,这个江山都被彻底打上了朱家的烙印。每年国家财政的主要支出就是为了供养朱家那上百万的王室子弟。
而在明初的时候,藩王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各方藩王早就养成了目中无人的习惯,而地方官们根本就不敢向朝廷报告这些藩王违法的举动。而等到他上台以后,地方官们就开始检举这些藩王不法的行为,而年轻的朱允炆还是沉不住气。直接就用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将这些违法的藩王废黜,这就引起了当时所有皇室的高度恐慌,在他们看来,朱允炆这种向自家人下手的行为,是不能理解的。
并且他的这种行为,成功的为自己的皇叔们找到了起兵造反的理由。其实朱允炆在军事上的素养并不低,要不然也不会一场靖难之战打了三年,还未分胜负。并且时间拖得越长,对朱棣越不利。而朱棣则是兵行险招,直接率领大军杀到了南京城下,而当时的内应直接打开了南京城的城门。最后他放火烧了皇宫,和自己的妻儿一起自焚而亡,死都不愿意成为俘虏,结束了自己悲情而短暂的一生。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历史中的朱允炆并不是一个无能力的皇帝,他只是缺乏时间的历练,手段太强硬,直接导致了藩王和整个皇室的抗拒,哪怕他是皇帝也不能与整个皇室为敌。他的失败是败在年轻,败在经验不足。换个经验丰富的人,必然不会这么早草率削藩。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办法,慢慢地解决。
所以也不能说值不值的可怜,只能说让人惋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