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我们聊聊其他高级官员。总督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总督一般挂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属于从一品或者正二品的高官,除了四川总督和直隶总督之外,其余的总督负责两三个省的绿营军务。同时,兼管治理河道、粮食运输等工作。由于总督的地位很高,一般称呼总督为部堂大人或者制台大人。 至于巡抚,则是一个省当之无愧的一把手,每个省的军政民财等所有事务,都需要巡抚管理。巡抚一般挂各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右都副御史的头衔,属于正二品或者从二品文官。因此被称为中丞大人或者抚台大人。



这两位属于封疆大吏,位高权重,甚至可以和朝中的六部九卿们抗衡。至于提督,虽然是从一品官,品级上可能超越了巡抚,与总督平级。但是由于自己是武官,文贵武贱的老传统非常有用,必须接受总督和巡抚的节制。 布政使属于从二品文官,负责全省的人事任免、赋税征收、经济建设、政策发布等工作,属于常务副省级,仅仅比巡抚低半级。由于地位很高,通常称布政使为蕃台大人。至于按察使则是正三品的文官,负责全省的司法、治安和刑狱工作,兼管公检法各个机关,属于实力派。因此,按察使被称为臬台大人。



在巡抚衙门里,巡抚大人自然是正堂官,但旁边有两个座位,分别留给按察使和布政使。布政使和按察使属于巡抚的助手,但是并不是属官。当然,巡抚衙门的命令,按察使和布政使必须执行。否则,巡抚可能会请出王命旗牌。此外,还有一位官员不能忽视,那就是学政。学政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地位非常重要,巡抚也要给点面子。 在古代社会中,朝廷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读书人需要从童生慢慢晋级,通过秀才、举人、进士等挑战以后,成为了朝廷干部。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朝廷很重要。



朝廷不敢把科举工作交给地方官员,因为担心地方官员拉帮结派。因此,专门从朝廷抽调官员负责各省的科举工作。这个官职就是学政,学政负责全省的教育工作和科举考试的审核工作。虽然不涉及各地行政事务,但掌握了读书人晋升的命脉。因此,学政被称为“学台老大人。” 学政的品级差距很大,如果加挂各部侍郎头衔,那就与巡抚大人平起平坐。拜会巡抚大人的时候,巡抚甚至需要出门迎接,虽然实权不如巡抚。如果加挂监察御史的头衔,可能仅仅是正五品。请注意,即使是五品的学政,各地官员仍旧得罪不起,因为背后的关系太可怕。



古代文人考中科举以后,都会认主考官为自己的座师。学政大人每年都会做主考官,手下拥有很多门徒。有的学生甚至在品级上,已经超过了自己的老师。如果学政与按察使、布政使等地方官员发生矛盾,学政大人的学生和门徒们,肯定会联合弹劾,这个场面非常可怕。 所以说,即使是巡抚和总督都不会轻易招惹学政。请注意,总督和巡抚都属于行政官员,没有权力插手科举工作。



否则,就属于越权干涉政务。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一群秀才围堵河南巡抚田文镜,田文镜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秀才的事归河南学政管理。田文镜气急败坏去找河南学政,开口第一句就是:“那群闹事的学生,你还管不管?”由此可见,巡抚大人也无法涉及科举事务。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最佳贡献者
2

学政是清朝最为特殊的一个职位,没有之一!为什么说他特殊呢?因为他虽然身处地方,却属于京官;身为各省主要大员之一,品级却可以很低,而且没有固定品级,自从二品至从五品都有。这在清朝官制中是“蝎子粑粑”——独一份!

身处地方的京官

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也被称为学台、学宪,每省一员,主管各省与科举考试相关的事务。既然是每省一员,提督学政自然应该是地方官了。但是,清朝的提督学政却不属于地方官范畴。清朝的科举通常三年举行一次,提督学政也是三年一任。在京官中遴选,然后外派各省,只管理一个科举周期内的相关事务,从县试、府试到院试、乡试,都归提督学政管辖,县学、府学等等的教育事务也都归提督学政领导,各省督抚无权插手。科举周期结束,提督学政回京交差,原来干嘛的还干嘛去……

换言之,提督学政并不是常设职务,而是一个临时性职务,只是这个临时略微长了点儿,整整三年!提督学政虽然身处地方,却是代表皇帝进驻地方工作的,很大程度上带有钦差性质,并不属于地方官,除了科举考试相关事务,提督学政也无权插手地方事务。从这个层面而言,提督学政的权力其实并不大。

之所以那么多人趋之若鹜,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掌握着很多人的仕途,如果黑下心来,还是相当有利可图的。因此,提督学政也成了清朝最为高危的职务之一,因为科场舞弊被杀的提督学政不在少数,著名的俞鸿图案就是典型的例子,最终俞鸿图被清世宗腰斩于市……即便清如水,提督学政依然是“有利可图”的。科场历来重视同年、座师,一旦自己任期内的举子将来飞黄腾达了,作为座师的提督学政也是会跟着沾光的。所以,清朝的提督学政之职一直为众多官员所追逐。

提督学政的品级

众所周知,清朝各省主要官员都是一品、二品的高官。总督编制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者从一品;巡抚编制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者正二品;布政使从二品;最不济的按察使也是正三品!但是,提督学政却非常奇怪,他属于各省主要官员之一,却没有固定品级,原来是什么品级,出任提督学政之后还是什么品级。

清朝对提督学政的“学历”要求很高,必须是进士出身,但是对级别要求却放得很宽。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只要是进士出身者,都有资格出任提督学政。在这些人当中,侍郎是从二品,十五道监察御史却只是从五品。换言之,提督学政可以是从二品,也可以是从五品。从五品是个什么概念呢?比正五品的府同知(大概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副市长)还要低一个级别。也就是说,一个比副厅局级还要略低的官员,却可以和一群省级官员平起平坐!这也是清朝提督学政最为特殊的一个地方。

提督学政能否对抗巡抚

关于这个问题应该区别来看, 提督学政的职权范围与各省巡抚并不重叠。换言之,巡抚的手升不到提督学政碗里,提督学政也管不着地方事务,二者之间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对抗的问题。

但是,有时候二者还是会发生交集的,最著名的莫过于雍正二年的河南乡试罢考案了。因为刚刚上任河南巡抚的田文镜铁腕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侵害了士子们的利益,参加乡试的士子集体罢考,事情闹得很大,但身为河南巡抚的田文镜却没有任何办法。一来,巡抚无权管辖科举考试,二来彼时的河南学政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而且张廷玉态度暧昧、倾向于支持罢考士子。最后,田文镜也只能是上奏清世宗,由清世宗派钦差到河南解决问题。

田文镜既然敢上书参劾张廷璐就已经开罪张廷玉了,说田文镜投鼠忌器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那么他为什么不强势介入,却要上书清世宗解决问题呢?就是因为提督学政不属于河南地方官,河南巡抚无权干预提督学政管辖的事务。田文镜在河南可以管天管地,就是管不了提督学政!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提督学政的确是可以和巡抚对抗的。但前提是,所对抗的事情必须是提督学政职权范围内的,地方事务提督学政无权干预,更别说是对抗巡抚了……

综上所述,提督学政是清朝最为特殊的一个职务,他身在地方却属于京官,级别可以不高,却能够与各省主要官员平起平坐,甚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可以与巡抚正面对抗!至于原因嘛,只有一个,提督学政是“钦差”,他代表的是皇帝,专事专办,地方官员无权干预,即便田文镜那样强势的巡抚也无能为力。

3

题主说的不切确。以清代为例,不是一开始品级就很高,能与督抚相提并论的,权力也不算小,其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举子的上升通道。

何为学政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在南京设立太学(国立最高学府)。再逐渐完善府、州、县学校,那么谁来决定哪些人达到入学标准呢?初期由巡按御史、布政使、按察使决定。而后才设置了“学政”,为临时性官员。为清代为例,学政任期为三年,派往各地均带原官职衔,期满仍回原衙门任职。

《清史稿》记载:提督学政学政职责:省各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人员内简用。各带原衔品级。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帅教者。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

岁科两试

也就是说,在学政的三年任期中,最主要的就是主持岁科两试(属于院试)。这里需要补充一点,读书人需要先依次经过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知府主持的府试,才步入科举行列。再经过院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会试和殿试(考进士),正式入仕。所谓岁试是指学政考察辖区内生员的水平考试。生员按照身份又细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入学不久的新生)。岁考列一、二等者,廪生可以成为贡生入国子监;增生、附生依次成为廪生、增生。列三等者者为合格,列四等者将受到“挞责”,即挨板子。通过岁试便是秀才,再通过科试,成绩合格者便取得了乡试的资格。

绿色通道

科举之路毕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于是,朝廷还未落榜者准备了两条绿色通道:

1、拔贡:即学政任期内,每逢酉年会在府州县学时,再主持一场拔贡考试,在历次岁科两试,选拔成绩名列一等次数最多者,于次年入京再进行复试,考中者可出任七品官员;

2、优贡:学政期满前,由府州县教官推荐优秀生员,经由学政考核录取后,再会同督抚进行复试,合格者次年入京,后续流程如拔贡。

察师儒优劣

学政考核地方学校教师水平,也是一项重要职责。地方上,府设教授、州设学政、县设教谕个一名,另各设若干训导辅之。岁考当年,学政也主持一场对于教师的水平考试。但也念及教官待遇不好、品级不高,一般学政也不难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对于有真才实学的教官,学政届满后,往往会与督抚联名保举。

其他职责

1、观察民风。即对当地的文风、民俗做个了解,实则充当皇帝在地方的“耳目”,把握民间舆论的动向;

2、提倡忠孝。当地要立寺庙祭奠忠臣,需要先请示学政,由学政上奏朝廷,核准后方可;此外对于贞节烈女的表彰,也是学政分内之事,由其颁发匾额;

3、审阅地方志。作为少数异族统治,“文字狱”是对于宣扬“反满”汉人的打击,牵连甚广。掌握地方志上的价值取向,也成了学政的职责。

地位的变化

早期的规定,地方督抚、两司不得干涉学政的职权。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政多由道员、御史担任,一到地方,名义上仍是督抚、两司的属官,要想独立行事,恐怕不现实,需要看督抚、两司的脸色,遇事更多“汇报”。顺治朝的苏松学政(当时叫学道)想在当地建立苏州试院,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身份,不敢与巡抚据理力争。直到雍乾之后,不但以翰林出身的官员出任学政,且品级也不低,很多都是六部堂官,学政才真正不受督抚及两司掣肘,做到了《清史稿》的“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遇事也由“汇报”变成了“商量”。

由此才成了题主所说的“能够直接对抗二品巡抚”,一般学政也不会与巡抚对抗,更说的是想说地位相当的意思,再者,讲究隶属门生的清代,巡抚一般也不敢找茬,谁能保证学政门下,不会出个大官。

后记

学政好比清代科举人才流水线的“品质总监”,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仅要对车间主任(教授、学政、教谕)进行考核,还得对产品(生员)的品质进行检验。更兼具推荐职能,绩效考核优等的车间主任将由“教育系统”推荐至“行政系统”任职。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4

本人不太同意学政能对抗巡抚的观点,很直白的,巡抚管一省民政,学政管一省的教育,在职责范围上远远比不上巡抚;在品级上,巡抚是加衔的正二品,学政并无固定品级,它是从中央各部院选派到地方的官员,从侍郎到郎中都是选择范围,等于说担任一省学政的官员,从二品到正六品都有。

图为学政大人主持院试的考场,称为“考棚”,考生多的大县每县一场,考生少的几县合一场。

唯一的区别在于,巡抚是地方官,而学政是中央派下来的官员,类比钦差,地方官员多少给些面子,清朝的统治者对国家选拔人才很重视,是国之大计,于是从朝廷各部院选拔优秀的官员,要求是两榜进士出身,两榜指举人乙榜和进士甲榜,意思是必须是从举人、进士一路考进来的,熟悉科举制度的人才,捐监和封荫不在其内。

康熙重臣李光地,曾担任顺天学政,在任时母亲去世,需回家丁忧,康熙特旨学政之重,让其在任守制。

清初时,各省设有督学道,是按察使的属官,康熙以后,正式设立提督学政,也称提学使,每省一人,但无固定品级,从朝廷的各院选人,内阁、六部、六郡都是选择范围,所以你可能是六部的从二品侍郎,可能是内阁的四品侍读,也可能只是都察院的从五品监察御史,每3年为一任,世称“学台”,当然了,为了显示重视,学政多为三四品左右官员充任。

图为建水古城学政考棚的内景。

学政管理着全省府、州、县的所有书院、科举、文化等事务,主要负责岁、科二试,并巡历省内,选派人才送国子监,上报纳资的捐监,每届的岁贡、恩贡、拔贡、副贡,所以一省内只要和教育文化相当事宜,学政可一人专断,总督巡抚一般不干涉,一省中有兴革的大事,总督巡抚也会邀请学政参与商讨,所以份内之事,学政可独断,但份外之事,学政根本没有职权,如何对抗?

纪晓岚是担任福建学政后升为都匀知府,同样,刘墉也是担任了安徽、江苏学政后,升为太原知府的,知府仅为从四品,图为刘墉画像。

《清朝续文献通考》记载,1802年,也就是嘉庆7年,一位给事中给嘉庆上奏,“各省督抚并无稽察之人,行止难免专擅,以此为由请求加学政稽察之衔,随时举奏”,嘉庆看完后以非朝廷体制驳回,并严厉斥责,地方有人办事不力,各级官员上奏即可,学政也在其内,本就是大家责任内的事,为什么单独给学政加衔呢,岂不是让学政职权重于督抚吗?学政本是管理一省学校和教育的,如以稽察督抚之名干预地方公事这又如何算,从这里可以看出学政并无对抗巡抚的能力。

5

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大家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了一个官位的“直观权力”,却看不到一个官位的“隐形权力”。这可能是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模式,例如学政不过是一个地方的正三品,而巡抚是正二品,就品级来说,巡抚是远远“完虐”学政的,但是有些人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学政

这里所谓的“学政”便是古代的官名,很多人在称呼上,将它称呼为“提督学政”,他掌握着一省的教育事项,管理着读书人的科举之权。一般担任学政的人大都是由朝廷从中央选派到地方,而他们的“政治出生”也大都是由翰林院和进士出生的官员负责和担任。

一般在古代的时候,一个省中有三个台,而这三个台所分管的东西是不同的,它们分别是“藩台”、“臬台”和“学台”,所对应的是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学政。他们的品级为正三品,但是就布政使来说,也有从二品进行担任,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台虽然品级大都一样,但是就具体来看,排名第一的还是布政使。因为在一个省市中,布政使除了没有巡抚级别高,其它的各部各司都没有它的级别大。

和大家介绍完了学政制度后,再和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学政。他的名字便是鼎鼎大名的张之洞。他曾担任过湖北和四川两省的学政,因为很是严格和努力的为国家选拔和选派人才,所以收到了很多人的尊敬和崇拜。

除了大名鼎鼎的张之洞外,纪晓岚也曾在他三十九岁的时候在福建担任学政。

巡抚

巡抚是古代时期省的军政一把手,拥有着很大的权力。特别是在清朝的时候,巡抚可以调配和主管一个省的军事和政治,而且担任一省巡抚官员的品级可能是正二品或是从一品。不同的品级决定了他们所挂职业和名头的不同,例如有的巡抚可挂兵部尚书衔,有的巡抚则只能挂兵部侍郎衔或兼督察院右都御史衔。

巡抚的官名在最初的时候,应该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但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巡抚的名称是存在于宣德年间。但不论怎么说,巡抚名称的诞生是在明朝时候。

所以说,就从这一系列的分析来看,巡抚的职能和权力是很大的。

为什么有人说学政可以对抗巡抚?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学台一般是从中央提拔过来的,是属于朝廷和皇帝的人,我们可从纪晓岚身上看出。毕竟地方和中央自古就会有矛盾,自古就相辅相成,也自古就使得皇帝不信任和担忧,为了能够制衡这些封疆大吏,中央皇权一般会指派中央的人员,也就是自己的心腹和这位地方大吏在地方组成班子,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和中央制衡力。

其次,学政的作用和吏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一个是官员的入口,一个是官员的加速器。因为等级制度的原因,以及古老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古人对读书做官很是看中,即使这是一座独木桥也会勇敢的从这里走过去。因为学政掌握着一个省中的科举人才选拔,掌握的是一个省内万千学子的选拔,而在选拔出来后,身为学政大人的官员,便会将这些人中龙凤收为自己的学生,从而有利于自己积累政治财产。毕竟这些人中龙凤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一旦他们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就可能会一飞冲天,到时候身为“老师”的自己也就自然会鸡犬升天了。

综上所述,不论是皇帝的信任,还是学生人脉的众多,都使得学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敢于和巡抚叫板的资本。

6

回答问题前,先来了解下“学政”这个官职。

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从字面上我们就可知他大概的职责是什么,“提督”意思就是提调监督,“学政”意思就是文化教育事务,后起来的意思就是从某处提调前往某地监督文化教育事务。

实际上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已然知道“学政”的职责是什么,学政就是各省主管文化教育的最高行政长官,如提督浙江学政,就是主管浙江省一省文化教育的最高行政长官。

清时,学政非正式官职,而是临时性的官职,类似于钦差性质的,即原有品级不变,只是前往一个地方代天子治理某件事,不久即召回或升官,或复原职。如《历代职官表》所载:“提督学政官,各省一员,各带原衔品级。

《清史稿.职官志》载:“提督学政,省各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人员内简用”,即清朝的学政是从各部院侍郎(从二品),京堂(大理寺、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等等,为三品或四品京官),翰林院修撰编修侍读侍讲(五品或六品),科(既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正五品),道(既都察院十五道监察御史,从五品),各部院郎中(正五品)等两榜进士出身的官员中选拔而出。

也就是说,清朝的学政品级是不定的,若以侍郎而授学政即为从二品,以监察御史授学政者即为从五品,如清朝名臣纪晓岚,他在1762年就是以五品编修的身份前往福建担任学政。同时对于学政的选用,清廷多是让京官前往担任,且必须是两榜进士出身,如若不是进士则,而是如利用捐纳这等用钱买来的官则无法为学政。

当然,无论是从五品的学政,还是从二品的学政,他们的职权都是一样的,且权力不小。《清史稿.职官志》载:“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帅教者。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

提督学政的职权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掌学校政令。主管一省的文化教育事务,当时只要是所在辖区有关教育的事务皆有学政管辖,如府州县儒学的管理,儒生学额的制定,儒学教授的升降等。总得说学政的工作是很繁琐的,尤其是在儒生的管理,及科举考试一事上,在当时学政一上任首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全省的生员,如各府州县儒学的学额是多少,各儒学里实际的生员是多少,哪些是廪膳生、哪些是增广生、哪些是附学生等等。此外,学政甚至还要规划全省各考棚之间的驿道如何走才能最省事。

第二、掌岁、科两试。这是学政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毕竟科举考试可是自唐开始就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没有哪一件事比这重要,因此这是学政重中之重的事情。清制定“各省学政一任三年,到任后第一年举行岁试,第二年举行科试”,童生通过岁试即可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岁试前三名可直接前往参加乡试,而剩下的则需参加科试,考试合格者方可参加乡试。

这里或许有人不明白为何要多加个科试呢?难道通过岁试还不能说明什么吗?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当时朝廷对于每省录取的举人数量是有严格的规定的,至于录取的数量到底是多少则以这个省是大省、中省、还是小省来定,如贵州当时就是小省,那朝廷给予他录取的举人数量就是40人,而小省举额与参与乡试的生员额数比为1:50,也就是说贵州参加乡试的生员只能是2000人,而贵州一省的生员绝不只有2000人,因此只能是通过科试来涮走一批生员。

当时学政就负责岁、科两科的考试。在岁试中,学政需要根据考试结果,重新划分全省生员在未来三年中的等次及其待遇,即按照“六等黜陟法”的规定,重新划分哪些属于廪膳生,哪些属于增生,哪些属于附生,哪些该开除生员资格,贬为“青衣”。在科试中就需要定生员是否合格,定合格者则就可参加乡试。

同时,在完成科试考试后,学政还需完成一项任务,那就是单独对那些因种种原因未能在规定时间参加“科试”的生员再择机进行一次考试,这叫“录遗”,而这个任务必须是由学政亲自完成的,不得假手于他人,《钦定学政全书.卷十》载:“题学官巡试各府、州,务亲临遍莅,不许移文代委,及于隔别府分调取生儒,以致跋涉为害……违者题参”,就是说一旦有其它官员参学政“惮于亲临,将生童远调考取”,朝廷一经查实,最轻的处罚就是降二级调用。

此外,以上三项考试必须在三年内全部完成,不然是要被严惩的。据《钦定学政全书.卷八》载:“学臣考试迟误,限内不能完结者,降一级调用”,就是一旦在三年内完成不了,就要受到降一级调用的惩罚。

第三、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帅教者。学政一上任就需要前往该省各府州县,去巡试当地儒学的生员和教授,考察生员是勤是懒,教师教的好不好,如果好则升,不好则训。

第四、密奏之权。作为皇帝钦派前往地方主管教育的学政,他除了是一省的最高教育长官,还有一个与督抚一样的权力,那就是有权直接向皇帝密奏之权,如嘉庆年间,李振祜为山东学政时,就曾向皇上密陈山东积弊四事,并弹劾东昌府知府王果凌辱生员之过,如此致使王果凌被下令褫夺其知府之职。

以上就是学政的主要职责。

在了解了学政这个官职后,我们再来回答下题主所问的问题,那就是学政为什么能直接对抗二品巡抚?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学政与巡抚是互不统属的,在地方上学政管不到巡抚,巡抚也管不到学政,他们之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且巡抚有密奏的权力,学政也是有的。再者作为京官,学政满三年就回京了,他可比作为地方官的巡抚更容易见到皇帝。

因此,如果学政一定要跟巡抚对着干的话,巡抚也是没有办法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上奏皇帝,由皇帝定夺。当然这之中到底皇帝会听谁的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学政也有直接向皇帝上奏的权力,如此巡抚也占不了多少便宜。

7

谁和你说学政权力不大?

学政不是地方官,而是中央派遣官。全称提督学政,掌一省学校与秀才举人科举,地位在巡抚之下,布政使按察使之上。

听起来权力面狭窄,类似于今天省教育厅长加省初级公务员招录委员会主任。

学校体系不说,科举负责人是不得了的实权职务,一省三年产生一届举人100~200人,一届半秀才大体1000多名,而学政就是这些举人秀才的座师,尤其举人今后要彻底贴上学政的标签。一般人做官,可怼上司同僚,对座师就得如亲爹一样孝敬,否则就是欺师灭祖。

此外,学政是派遣官,以本职担任。高可正二品侍郎,三四品的翰林院学士,低可是正五品的郎中。侍郎本官是正二品,和总督同级,超过大多数从二品巡抚(少数巡抚如山东巡抚正二品,加尚书才从一品),所以,学政虽是巡抚的下级,但与巡抚是同辈相交,哪怕巡抚也得出门迎接。而布政使按察使这些官还轮不到巡抚迎接。

因此学政属清贵职务,平时不屑与俗务官员交往,也是自成体系的本省二把手。对于这样的官员,巡抚不能也不大好去对付,因为学政屁股后面有一群清贵官,巡抚得罪不起,否则要被礼部、翰林院和各省学政喷死。

8

学政是主管一省教育和科举的行政官员,全称为“提督学政”,俗称“学台”,地位在总督之下,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之间,三年为一个任期,办事衙门称为“提督学院”。众所周知,清朝设有九大总督,管理一个大省或两三省之间的军民政务,是封疆大吏中权力最大的行政官员,品级为正二品,可挂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成为从一品高官,俗称“制台”。

巡抚主管一省军民政务,在督抚不同城的情况下,巡抚就是一省最高官员,“巡行天下,抚军安民,”品级从二品,可挂兵部侍郎衔,成为正二品高官,俗称“抚台”或“中丞”,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掌管一省一应事务。布政使主管一省财政,民政,品级从二品,俗称“藩台”,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兼组织部长,财政厅长。按察使主管一省刑名,考核吏治,品级正三品,俗称“臬台”,相当于现在的省政法委书记。

学政主管一省教育和科举,俗称“学台”,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长。是朝廷从六部侍郎,翰林院编修或侍讲,都察院御史等官员中选拔出来的,仍挂原职品衔,六部侍郎出任学政则为从二品,翰林院编修或侍讲学士出任学政则为五品或六品官员。

那么权力不大的学政为何能够直接对抗一省最高官员的巡抚大人呢?一.学政都是从京官中外派到地方的官员,不归地方官员节制,属于中央特派员。翰林院编修或侍讲学士虽然品级不高,却是两榜进士出身的天子门生。皇帝在外派学政时,通常还会授予密折专奏之权,以充当朝廷耳目,直接向皇帝奏报省内民生吏治,风土人情。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河南学子罢考,总督田文镜气急败坏的找来学政张兴仁,让他把罢考学子的功名革除,张兴仁却据理力争,身为一省总督的田文镜对此也无可奈何。

二.由六部侍郎出任学政,品级原本就与巡抚相当,加上六部是中央直属部门,地位比同品级的巡抚更为尊贵。地方官想要办事顺利就必须打点好京官们,因为这些人或许不能成事,却可坏事,因此地方官每次入京都会向各部京官送上“炭敬,冰敬”等贿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三.明清时期,文官势力势力越来越大,其力量足以影响朝政决策甚至朝代兴亡,如明朝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亡于党争之祸。文官集团的缔结主要依靠乡谊和座师,而学政主管一省科举和教育,是文人仕子踏上仕途的引路人,是构成文官集团的重要核心之一。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就是以学政起家,进而升任巡抚,总督,极受朝廷倚重。

总之,权力不大的学政之所以能够直接对抗一省巡抚,所依靠的并不是品级和权力,而是其背后强大的文官集团和中央特派员的特殊身份。当然了,学政通常并不会与督抚撕破脸皮,直接对抗,毕竟大家同朝为官,抬头不见低头见,冤家宜解不宜结啊!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9

作为清代省级行政单位的最高军政长官,巡抚负责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属于一方封疆大吏,位高权重。清代巡抚初定品秩为从二品,“雍正元年,定巡抚加衔制”,巡抚兼领兵部侍郎衔后,品秩升为正二品,基本相当于现今公务员行政级别中的省部级正职。

在《清史稿·职官志》的记载中,巡抚乃系仅次于总督的显赫官职,于一省之内拥有绝对地位和权势。清代地方行政单位设置中,省级领导除了巡抚外,还设有专司“一省的财政、民政”的承宣布政使和专司“一省司法事务”的提刑按察使,作为巡抚属官,辅助巡抚管理一省。

除此之外,在巡抚和布政使、按察使之间还有一位品秩不定、权力不大但也绝对不容忽视的副省级领导——提督学政。也就是说,清代省级行政单位中,有抚台、学台、藩台、臬台四位大员共同组成了省级领导班子。

《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了提督学政的品秩和职权:

提督学政,省各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人员内简用。各带原衔品级。)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帅教者。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

也就是说,清代提督学政乃系主管一省教育、科考的副省级官员,品秩由原调任官职品秩而定,从正五品的部院郎中(基本相当于现今司局级正职行政级别)到从二品的六部侍郎(基本相当于现今省部级副职行政级别)都有可能担任这一官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提督学政必须由两榜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可就是这个品秩不定、权力不大的高配副省级官员,却拥有“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的巨大权力;甚至在涉及教育、科考等具体事务上,可以和“一把手”巡抚直接对抗;甚至在某些上呈朝廷的奏折中,提督学政的署名还要排在巡抚之前。

清代提督学政,为何拥有如此权势和地位呢?

1、后台太硬

首先,提督学政全部由京官中的两榜进士出任,虽然品秩不定,但其拥有朝廷委派的钦差身份,和地方官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就是说,这个由皇帝亲自委派并向皇帝直接负责的“钦差大臣”,基本相当于部院下派地方的挂职官员,后台太过强大。

2、前途不可限量

所谓“两榜进士”,谓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进士名列两榜,故称。作为清代官员选用的常规办法,两榜进士出身的官员拥有无限发展空间,官至殿阁大学士这等国家级正职官员的可能性非常大。清代曾经担任过提督学政的著名人物中,张之洞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正国级;纪晓岚官至协办大学士,副国级。

也就是说,这个由朝廷下派地方的挂职官员,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皇帝召回京城,委以重任并迅速升迁,权势和地位超越巡抚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就此来看,提督学政敢于和巡抚直接对抗,也属“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官场惯例。

作为主管一省教育、科考的副省级领导,清代提督学政的品秩可能为正五品的低等行政级别,但其拥有的钦差身份和两榜进士身份,能够直接决定他在省级行政单位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正是这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地方官员体系,才保证了清代将近300年的有效统治。

参考文献:《清史稿·职官志》

10

学政即提督学政,是清代特有的官职,纪晓岚和张之洞都曾担任过学政一职。顾名思义学政是学官,具体来说学政主要掌管一省的教育和科考,从职权上看学政很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厅长。比起封疆大吏巡抚的权力,学政的权力确实要小很多,但是清代的学政确实也不是巡抚轻易敢惹的,至于说学政能够直接对抗巡抚,这又有些夸大其词了。那么为什么一省的长官巡抚不敢轻易得罪一个分管教育考试的学政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学政不是一般的官员

学政虽然是朝廷委派到地方上掌管一省教育考试的官员,但是它的性质和一般的地方官有很大的区别。

清朝为防地方科考舞弊,中央会直接参与到地方上各层次的科考,学政就是朝廷临时委派到地方负责教育监管科考的官员。学政的任期是三年一任,这和三年一乡试应该是对应的,从这点来看学政其实很有“钦差”的味道,这是学政特殊性的一个体现。

学政和提督一样都不是督抚的属官,理论上学政、提督和督抚是平行的关系。学政的品级不是固定的,朝廷一般是从部院侍郎、郎中或六科给事中等官员中临时选派人员到地方担任学政,学政的品级就是以“空降”前的品级为准。

担任学政有个特殊的要求,即担任者必须是进士出身。这倒也好理解,毕竟学政是去当学官的,本身的业务水平肯定得比较高才行。

以上是学政的几点特征,其实单从学政的特点里也能嗅出巡抚不敢轻易得罪学政的一些原因。

学政的潜力很大

虽说学政的职权不算大,品级也很可能不会很高,但是能被朝廷委派到地方担任学政的基本上是受朝廷信任的人,或者是朝廷想提拔的人,所以学政的声望或潜力是比较大的,这是学政的潜在优势之一。

学政是朝廷派到地方监管教育科考的官员,本身带有钦差的性质,表面上看学政只管教育考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政难免会接触许多部门的官员,学政对这些官员的印象将会随着学政回京而传到京城。所以省里的包括巡抚在内的官员很可能会和学政打好关系的,至少说不会轻易得罪学政。

学政管地方科考,省里那些考中秀才或举人的学子就是学政的门生了,学政是他们的座师,这些学子日后如果考中进士步入官场,那么他们就成了学政的官场人脉,这也是巡抚不敢轻易得罪学政的原因之一。

所以,即便学政的品级和权力都不及巡抚,巡抚仍然会鉴于学政的特殊性而不敢轻易得罪学政。当然,除了教育和考试方面的事,学政倒也不会有意去对抗巡抚,巡抚和学政谁为难谁都是不明智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