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曹刿,就不得不提到曹刿论战。它作为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必备古文,应该是我们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
当然,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堂堂鲁国国君会甘愿听从曹刿的话?在很多人看来,曹刿只是一个标准的平民,它的背后也没有任何利益集团推动,鲁庄公竟然听了他一番话就让他指挥军队,这实在太不可思议。
但其实呢,曹刿论战这段记载,明显有意模糊和隐藏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真实的曹刿绝不是普通人。因为,不要说在春秋时期这种注重血统和门第出身的年代,就是咱们现如今提倡人人平等的年代,有哪个高级官员,愿意没事坐在一起,倾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发表高论呢?
事实上,当众多高级官员愿意坐在一起,听某个小人物发表所谓的高论时,本身就证明,对方早已经不是什么小人物。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权力者都非常官僚,在激烈竞争的春秋战国时代,权力者为了拉拢人才,自然都会表现的非常开明。
这种观点,自然没有错;问题是,如果有人认为,众多高级官员会开明到,愿意坐在一起,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讲如何治国安邦,本身就证明他把历史、社会当童话故事看。
举个很简单例子,现在的众多公司,竞争都是非常激烈。但是,我们谁听说过,一个公司的众多高管甚至老板,会没事坐在一起,倾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他们大讲如何经营公司?
当然,我们谁又听说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因为给某个企业的众多高管发表了一通大道理,于是就成为这个公司的高管?还是那句话,当你有资格让一群高管、甚至是老板坐在一起,愿意倾听你讲大道理的时候,本身就证明你已经非常成功。
回到春秋战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通常一番精彩的说词,就可以让自己身居高位。
表面上看,成功就这样简单。但问题是,不要说别的,只要你能修炼的,有机会跑到众多高级官员面前,让他们愿意倾听你发表一套不管有没有道理的高论时,你就已经非常成功,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人。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当时的曹刿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村夫,对此我还特意查过史书,而据史书记载,曹刿是鲁国最大的贵族之一,他的先祖是周文王的第六子曹叔振铎,而鲁国国君的先祖是周文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也就是说,曹刿本身就和鲁国国君是亲戚关系,加上他又是鲁国最大的贵族之一,自然有资格让鲁国国君和大臣们听他高谈阔论。
事实上,假如曹刿真的是一个毫无背景的平民,不要说一个国君与众多大臣,就是一个大型企业的老板与高管,也不可能坐在一起,听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他们讲如何管理、如何经营、如何规划的;更不会因为他讲的好,就直接把公司的管理权交给他。
其实,曹刿论战之所以让大家觉得很神奇和喜欢,只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普通人渴望一步登天的愿望。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不知名的草根,因为一些偶然的原因,突然受到某个大人物的赏识,于是一跃踏上成功的快速通道;这种故事永远受人喜欢。但是很遗憾,类似的故事,永远只是故事。
当然,这是题外话。在曹刿论战之后,史书上有关曹刿的记载,就是在十三年后,也就是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他劝谏鲁庄公不要到齐国观看祭祀社神,但庄公却没有听他的建议。此后,史书上就再没有关于曹刿的记载。
不过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曾记载过一个叫做曹沫的人,他也是鲁国的将军,也曾指挥鲁军和齐国作战,后来齐桓公和鲁庄工在柯地会盟,曹沫将军趁机靠近齐桓公,用匕首威胁齐桓公退还曾侵占过的鲁国领土,否则就跟齐桓公同归于尽。齐桓公无奈,只好同意了曹沫的请求。
后来,有人说这个曹沫,实际上就是曹刿。因为在先秦时期“刿”和“沬”发音相近,可以通假,而且他们生活的时间也相同。当然,这种说法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所以是真是假暂时还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