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一看就是一个有趣的八卦问题。既然只有两位皇帝的庙号是“神”,想来也不是什么好寓意。
古代皇帝的称号特别多,先来捋一捋!
庙号始于商朝,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祭祀供奉时所用的名号。在汉代只有少数有大功德的皇帝才会有庙号,隋唐之后每个皇帝才都有庙号。庙号一般为太祖、太宗、高宗、仁宗等等。庙号是皇帝本人死后,后人根据其一生之功过给予的一个评价,甚至是盖棺定论的评价。一般开国皇帝就是太祖,如宋太祖,仅次于太祖就是太宗,如唐太宗,如果是个宽厚仁慈的皇帝,可以称作仁宗等等。
谥号也是由后人评定的,每个皇帝都有,起初谥号的字数很少,如汉文帝刘恒谥号“文”。也有不好的谥号,如隋炀帝谥号“炀”,这是唐高祖李渊追谥的。后来皇帝谥号的字数越加越多,后代子孙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加上,有些已经不够客观公正了,比如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谥号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一般新君继位都会更改年号,或者遇到重大事件,皇帝一开心也会改年号,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可以卫冕改年号达人的称号了。明清两代,皇帝就不改年号了,自始至终都只用一个年号,比如康熙、乾隆。
这么多称号实在太难分得清了,为了简单方便记述,现在我们一般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
回到题目中来,古代皇帝两位庙号带“神”的,一个是宋神宗赵顼,一个是明神宗朱翊钧。他们两个有个共同的特点,在位时都实施了变法。
宋神宗即位时北宋已经是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他积极主张变法,与王安石一拍即合,开启“熙宁变法”。由于变法极大的触犯了享有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反对派的强烈抵制给宋神宗带来很大压力,几次摇摆不定,最后以失败告终,自己也忧郁而终。他一系列变法的措施在他死后也都被废除。
宋神宗死后,反对派大臣们在为他选庙号的时候,选了这个“神”字,在古文中“民无能名曰神”,意思是老百姓没法来给称号的人,叫做神,后一句是“不名为善”,指没有一个可称为善的。所以“神”字明褒实贬,实际上是讽刺宋神宗,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还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在位期间主动对西夏发动的战争也是伤亡惨重,毫无功绩可言,没有一件事可以称为善的。宋神宗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确实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神“的评价有些过分。
另一位明神宗朱翊钧,就是万历皇帝,的确是一位昏庸皇帝,是大臣张居正一力主张变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他自己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二十多年不上朝,党争严重,朝政腐败,他死后24年,明朝就灭亡了。所以“神”这个评价委实不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