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一看就是一个有趣的八卦问题。既然只有两位皇帝的庙号是“神”,想来也不是什么好寓意。



古代皇帝的称号特别多,先来捋一捋!

庙号始于商朝,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祭祀供奉时所用的名号。在汉代只有少数有大功德的皇帝才会有庙号,隋唐之后每个皇帝才都有庙号。庙号一般为太祖、太宗、高宗、仁宗等等。庙号是皇帝本人死后,后人根据其一生之功过给予的一个评价,甚至是盖棺定论的评价。一般开国皇帝就是太祖,如宋太祖,仅次于太祖就是太宗,如唐太宗,如果是个宽厚仁慈的皇帝,可以称作仁宗等等。

谥号也是由后人评定的,每个皇帝都有,起初谥号的字数很少,如汉文帝刘恒谥号“文”。也有不好的谥号,如隋炀帝谥号“炀”,这是唐高祖李渊追谥的。后来皇帝谥号的字数越加越多,后代子孙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加上,有些已经不够客观公正了,比如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谥号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一般新君继位都会更改年号,或者遇到重大事件,皇帝一开心也会改年号,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可以卫冕改年号达人的称号了。明清两代,皇帝就不改年号了,自始至终都只用一个年号,比如康熙、乾隆。



这么多称号实在太难分得清了,为了简单方便记述,现在我们一般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

回到题目中来,古代皇帝两位庙号带“神”的,一个是宋神宗赵顼,一个是明神宗朱翊钧。他们两个有个共同的特点,在位时都实施了变法。

宋神宗即位时北宋已经是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他积极主张变法,与王安石一拍即合,开启“熙宁变法”。由于变法极大的触犯了享有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反对派的强烈抵制给宋神宗带来很大压力,几次摇摆不定,最后以失败告终,自己也忧郁而终。他一系列变法的措施在他死后也都被废除。

宋神宗死后,反对派大臣们在为他选庙号的时候,选了这个“神”字,在古文中“民无能名曰神”,意思是老百姓没法来给称号的人,叫做神,后一句是“不名为善”,指没有一个可称为善的。所以“神”字明褒实贬,实际上是讽刺宋神宗,变法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还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在位期间主动对西夏发动的战争也是伤亡惨重,毫无功绩可言,没有一件事可以称为善的。宋神宗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确实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神“的评价有些过分。

另一位明神宗朱翊钧,就是万历皇帝,的确是一位昏庸皇帝,是大臣张居正一力主张变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他自己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二十多年不上朝,党争严重,朝政腐败,他死后24年,明朝就灭亡了。所以“神”这个评价委实不冤。

——THE END——

最佳贡献者
2

皇帝的名号有:年号、谥号、陵号和庙号。

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为汉武帝首创,也用于称呼皇帝。后世比较熟悉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康熙、乾隆便是其年号;

谥号是对一个人死后,对其一生的所作所为,作出一个总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其谥号为“文正”,应该是皇帝给予文官的最高荣誉;

陵号是指为皇帝死后埋葬陵墓,所取的称号,康熙皇帝所葬的陵墓,被命名为景陵。

至于庙号,是皇帝死后,供奉在太庙的神主牌牌号。庙号为“祖”,一般指开国之君或者对于一个王朝有开创之工的奠基人;庙号为“宗”的,一般是守城之君。

中国历史上,共经历83个王朝,历时2132年,总共有408位皇帝。庙号为“神”的皇帝有两位,一位是宋神宗赵顼,另一位是明神宗朱翊钧。可见,神宗这个庙号属于“非主流”。

事实上,《谥法解》是这么解释“神”这个谥号的,民无能名曰神。即是无语的意思。说好,好像又过不了自己这关;说不好,又于心不忍。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是一种褒贬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的庙号。至于两位神宗如何的“民无能名”?

先看看宋神宗赵顼。其为宋英宗赵曙长子,北宋第六位皇帝。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吸取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教训,采取了“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将财政、军事等权力,统一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造成了北宋官僚机构臃肿的局面。

军队的数量也开始膨胀,至仁宗时代,军队人数达到了125万之众。加之与辽国、西夏签订和约,每年所需付出的钱粮、丝织品。到宋神宗继位之时,不得不面对财政上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全部转嫁至农民身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动摇了北宋统治的根基。锐意进取的宋神宗,是一位想有作为的皇帝,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变法内容包括了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合并机构裁减官员等。

均输法、市易法,是要和享有特权的大商人、大贵族、大官僚,分一杯羹;裁减宗室子弟的部分待遇,如将隔了几代祖宗的神主牌,迁入远祖的宗庙。前者伤害了宋神宗祖母、母亲家族的利益,因为他们掌控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垄断了国家的商业利润;后者则伤害了北宋宗室子弟的利益。

由此,变法遭到了宋神宗祖母、母亲以及两个弟弟激烈反对。母亲高太后言辞激烈地对神宗说,像这样改祖宗之法,赵家天下是要毁在王安石手里的。矛头直指背后的宋神宗。一片反对之声,赵顼也不敢对母亲多说什么,只好对着弟弟赵颢发飙,是我弄坏了赵家天下,你来干。吓得赵颢连忙说:何至于此。

至于变法的效果嘛,在富国强兵上,宋神宗与王安石目标是一致的。但在抑制兼并,宋神宗却不如王安石彻底,毕竟其要承受外戚以及宗室的巨大压力,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如此,负担只有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可见,效果并不好,既得不到上层既得利益者的支持,又增加了下层人民的负担。郁郁寡欢的神宗逝世后不久,变法即被废除。理想很丰满,费力不讨好,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确实不知道说什么好。

接着是明神宗朱翊钧。其为明穆宗第三子,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继位之时,不满十岁,生母李太后一直是按照圣明之君培养。为此,李太后让首辅张居正,出任朱翊钧的老师。为此,张居正自己编撰《帝鉴图说》,一部图文并茂的图书,作为上课教材。朱翊钧这个娃,像极了现在的小学生,每天在李太后、张居正督促之下,学习读书到深夜,就是有娱乐时间,也是礼乐这方面的“兴趣班”。

为此同时,在张居正的辅佐之下,明神宗在继位之初的10年,开创了“万历中兴”的盛世,为明王朝注入了活力,延缓了王朝的政治危机。但李太后与张居正对于朱翊钧,在娱乐上压制,没有做出正确引导,逐渐累积下的不满,造成了其成年后的反弹,无限放纵自己的欲望,以弥补失去的“童年”,并对于压制力量,予以反击。

1577年,张居正父亲去世的“夺情”事件和1580年,朱翊钧发生的“酗酒”事件,加之李太后错误的引导。明神宗的不满不断累积,终于在张居正死后不久爆发,明神宗剥夺了其诰命。张居正家人多有饿死,长子张敬修在狱中遭到拷打而自缢。

受此影响,导致明神宗逐渐对权臣失去信心,而后与文官集团在“废长立幼”的博弈中失利,更加剧了君臣之间的不信任。1589年开始,明神宗拒绝接见群臣,导致朝廷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

在这种情形之下,努尔哈赤完成了女真部落统一,成为明朝的主要威胁。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的女真人,最终灭亡了明朝,明神宗得负上很大的责任。一声叹息,确实又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3

古代帝王,除名字外,往往还有很多称呼,比如年号、谥号、尊号、庙号等,年号很好理解,比如万历皇帝、光绪皇帝。

谥号,皇帝死后,由礼关议定,总结其一生最后盖棺定论的称号,这个有好有坏,文、武、景、宣都是好的,灵、厉、哀、怀是不好的。

尊号,也叫徽号,这完全就是阿谀奉承之词,且字很多,慈禧二字就是尊号。

庙号,古代帝王家有专门的宗庙,称为太庙,供奉着历代皇帝的牌位,直接称名字不合适,既然进庙,那就给个庙号。

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来的都称宗,不过也有文治武功特别卓著的,也可称祖,比如明成祖、清圣祖,当然都是后来的皇帝给加的。

宋神宗赵顼。

既然好的皇帝,给好的庙号,那差的皇帝,自然也有不客气的,比如唐玄宗,玄字是道家的用法,很模糊隐晦的,其实就是在讥讽李隆基;崇祯皇帝庙号思宗,他的庙号一直被改来改去,最后满清给上了思,明亡了好好反思吧。

明神宗朱翊钧,又称嘉靖皇帝。

最后说说题主所说的历史上两位庙号神宗的皇帝,一位宋神宗,政治改革失败,军事用兵战败,一位明神宗,几十年不上朝,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不得不说,这两位从古至今都有很大的争议。

所以,后人给他俩庙号上了个神字,在古代神可是天上的,怎会轻易加给一个凡人,只能说这个人脱离了凡人行为,只有神才能理解,这也反应了当时的朝官的心态,心照不宣而已。

4

中国古代历史上庙号称神的皇帝不只两位,除了宋神宗赵顼[xū]和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之外,最少还有两个庙号神宗的皇帝。

西夏皇帝李遵顼(1211年 - 1223年在位),死后庙号夏神宗。虽然说西夏的皇帝地位并没有得到宋和辽的承认,但是人家关起门来还是搞的皇帝那一套,勉强算吧。李遵顼是西夏皇族,史书记载李遵顼“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状元皇帝。1211年8月12日李遵顼废夏襄宗自立,改元光定。

大理段氏皇帝段智祥(1204年 - 1238年在位),死后庙号神宗。段智祥大家肯定不熟悉,但他爹应该人人都知道,就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的南帝一灯大师段智兴。段智祥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南诏野史》称:“举贤育才,时和年丰,称治国焉”, 使大理有了一番新气象。

此外,尧帝也被称为神宗。《礼经》记载“ 有虞氏禘(dì)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则神宗为尧明矣。”不过历史上大家并不称呼尧帝为神宗。

还有个特殊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曾被上庙号神宗,但是不被明成祖朱棣承认,改成了明惠宗。

除了中国历史,像周边的藩属国也有很多神宗庙号的皇帝,像朝鲜的高丽神宗王晫、越南李朝神宗李阳焕等等。

这样看来,神宗的庙号也不是很稀缺。那么这个“神”的称呼代表什么含义呢?是否和我们理解的神有区别呢?

有些人说皇帝上庙号为神宗明里是褒义的实际是贬义的,因为《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民无能名曰神”。这句话意思是说后世不知道如何评价皇帝,所以称其为“神”。一个皇帝的功绩不知如何评价,那肯定是说这个皇帝功劳不明显。

我认为这就比较扯了。《论语泰伯篇 》有一句: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这里也有“民无能名”,是来说尧帝的,而且尧帝也有神宗称号,是不是说人们对于尧帝也是明褒暗贬呢?显然是不可能的。

既然说到《谥法解》,那咱们就来说一说谥号和庙号。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和简短的庙号不同,谥号可长可短。

唐朝以前的皇帝谥号都很短,例如汉武帝、隋文帝、隋炀帝,因此都称朝代+X+帝,X就是谥号。

从唐朝开始,皇帝谥号开始越来越长,不利于称呼,而且谥号还会随时追加。

例如李世民死后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因此我们既可以称呼他为唐文帝,也可以称呼他为唐太宗。但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时候我们说李世民该怎么称呼呢?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绕口也记不住,因此称庙号太宗最简单。

例如最有名的两个神宗。宋神宗赵顼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明神宗朱翊钧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庙号是皇帝死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也就是说庙号是后代皇帝祭祀先祖的称呼。隋唐以前非有大功于社稷者没有庙号,像西汉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这说明庙号要比谥号严格的多。隋唐以后,庙号泛滥,只有极少数亡国之君没有庙号。因此庙号不太可能上贬义的,谁会在祭祀祖先的时候骂祖宗呢?

仍然拿万历皇帝朱翊钧举例。

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江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南京兵部尚书、兵部尚书的王在晋在其撰写的《三朝辽事实录》中表示:“疏入久,阁忽于除夕得旨,税留东省饷兵,此不罢之罢,庙号所以称神也”。
《神宗实录》又说:“盖上仁孝圣神,逈绝千古,享国愈久,圣德弥隆,无挽近综核之烦,而自臻治古几康之理。海内沐浴玄化几五十年,国祚灵长,永永无极,所培毓远矣。先是因秉轴者惩操切之过,不无稍剂以宽大,而上明习政事,乾纲独揽,予夺进退,莫可测识。晚颇厌言官章奏,概置不报,然每遇大事,未尝不折衷群议,归之圣裁。中外振耸,四封宴如,虽以忧勤之主极意治平而不得者,上独以深居静摄得之,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未足况也。至慈护先考,终始无间,尤非草野所得窥,而为尧为舜之旨,更谆谆以期。……庙号曰神,殆真如神云。”

虽然说以上写的都有吹捧之嫌,但是若说“神”这个庙号有贬义的内涵,我认为还是值得商榷的。

5

简单来说,因为神宗这个庙号出现的比较晚,但也不止两位。

庙号最初是祭祀用的,是逝去君主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朝。

按商朝的规矩,君主去世后会专门建立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家庙数量越来越多,再祭祀就浪费人力物力了,这时候,就会将血缘离现任君主比较远的君主家庙毁去,将其神位移入太庙,合并祭祀,这个过程被称之为

而对于那些对国家有重大贡献、值得子孙永远祭祀的君主,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称为不祧。

也就是说,在最开始的时候,庙号是稀缺品,只有少数君主能够获得。按商朝的规矩,庙号只有“太、高、世、中”四种,再结合“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组合成七种庙号。

为什么不是八种呢?原因是“中”其实是中兴之意,是继承而发扬光大者,而“祖”的要求是有开拓之功,往往是开创者,二者相互冲突,历史上并不存在中祖这一庙号。

商朝对庙号议定很谨慎,三十余位君主都没把七个庙号用完。周朝取而代之后,用谥号(一或两个字)进行盖棺定论,庙号被废除。

相比之下,谥号更具普适性,因为庙号都是表赞扬的,而且是高度赞扬,数量稀少。谥号则分为赞扬的美谥、贬低的恶谥和惋惜的平谥,且评价对象不局限于君主,诸侯大臣等都有资格平定,到得后来,一些大家族的先辈也有了谥号,谥号数量极其庞大。周朝还出现了一本《谥法》专门用来解释谥号用字,只要符合释义中一项或多项,就有可能获得这个谥号。

一般情况下,庙号跟谥号都是死后议定,由大臣商议,选出几个,新任君主裁决,选出最终答案,只有一个皇帝生前就给自己选好了,那就是曹魏烈祖魏明帝。

这样就有操作空间了,毕竟“祖有功而宗有德”只是一个说辞而已,只要新任皇帝愿意,说先帝英明神武、名为守成,实为开创,谁敢说半个不字?尤其是在君权逐步加强后,庙号就日趋廉价,以至沦为标配,而谥号更是全为没谥,且越来越长。

早在汉朝再度使用庙号开始,庙号就有些不够用了,出现了显宗、威宗等汉朝新创庙号,到了唐朝,那是完全不够用了,此时庙号已成皇帝标配,七个哪里够,必须新创,怎么创呢?

唐朝人向汉朝学习,从谥号里面借字,确切的说,是把美谥里的字借来组庙号,毕竟庙号都是为了赞扬嘛。于是文宗、武宗、宣宗等接连面世。

宋朝人却不喜欢这种方式,他们喜欢直接从字义出发,选择寓意美好的字眼来组庙号,比如英宗出自“三代之英”,哲宗出自“世有哲王”,寓意都很美好。

神宗就是宋朝才有的庙号,首次获得者是宋神宗赵顼(),宋英宗长子。那神宗里的“神”是什么意思呢?

《宋大诏令集》载:“粤庙号之建久矣。其间圣贤之君作。而应天下之治者多矣。然未有以神为号者。抑神也者。妙万物以为言、而难其称欤。抑天之所启、以配大行之庙乎。书载益称尧德。曰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盖圣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大行皇帝尊谥。自天赐之曰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庙曰神宗。”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先说明庙号是留给圣贤之君的(上庙号必备),然后讲述那么多明君,都没有用神宗的,大概是因为神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让世间万物发生变化吧。又大概是老天专门留着这个字,等着先帝用吗?《尚书》说帝尧又是圣人又有如神明,既有武功又有文德(说这个庙号有多好,哪些明君用过类似字义),所以圣人之德和神明之力是用以赞扬君主能传播正道,文治和武功则是用来赞扬君主能很好地处理国家大事的。以上说完,奉上庙号神宗,谥号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全是美谥,后来还加长到二十字,霸屏两百余年。

有说法认为宋神宗支持变法,翻身的旧党为了报复,故意选了个明褒实贬的神宗庙号给他,这是瞎扯,先不说庙号都是褒义(只是由于褒义等级不同分出高低),单说神宗这个庙号,就没有明褒实贬,就算有,后来旧党很快就倒台了,而庙号这东西,是可以改的,但宋神宗还是宋神宗,足以说明这个庙号本身没有问题,完全是对宋神宗的褒扬。

宋神宗以后,还有西夏神宗、大理神宗和明神宗,明惠帝朱允炆曾被上庙号神宗,朱棣不予承认,明朝官方也没承认,不算。要是放大到整个东亚的话,还有高丽神宗、阮神宗、黎神宗。

先看明神宗。

《明光宗实录》载:先是,内阁拟谥显宗恭皇帝,廷论未惬。兵科给事中魏应嘉具疏言:夫谥,追崇之大典也。古东晋恭帝、隋末恭帝二号,当时光景已不堪言。追惟先帝圣谟不可殚述,而四十年雷霆在上,今古所无。神矣烈矣,无以复加矣。以至圣至神之先帝,持众羙而效之,光昭万世,犹恐不至。乃草草举事,取证谥书,令先帝盛羙不彰,何哉?乃再集议于东阁,改今谥。
臣等历览前徽,参稽令典。帝尧运乃神之德,爰号神宗。成王赞惟显之天,尤称显行。简编具载,轨迹可循。有如我大行皇帝······臣等谨协佥同之议,式符节惠之称。大行皇帝尊谥宜天锡之曰: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

这两段记载说明了一件事,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yì)钧一开始的庙号是显宗,参见汉显宗汉明帝,这明显是非常好的庙号,但有人出来挑刺,以谥号入手,认为恭皇帝不吉利,内阁商议后,把显字挪到了谥号,庙号变成了神宗。

转过头来看西夏神宗和大理神宗这些神宗,基本都没什么建树,多是臣子跟风拍马之举,以彰显先君的“莫大功绩”。

总的来说,神宗与“神”字在谥号中的释义无关,甚至与皇帝生前的作为也没多大关系,比较庙号本身就是褒扬性质的,夸的少不代表没夸,唐朝以后,像宋徽宗之流都有庙号,还能指望庙号公正到哪去呢?

不过客观地讲,宋神宗的贡献算是最大的,神宗这个庙号也是实实在在地赞扬他,他也名列宋朝五大不祧之君(由于庙号泛滥,有庙号的也会祧)。

6

中国历史上曾带有“神”庙号的皇帝一共有5位,分别是北宋神宗赵顼、大理神宗段智祥、西夏神宗李遵顼、明惠宗朱允炆(1402年,朱棣攻占北京后,朱允炆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听从黄彦清的意见,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但这庙号不为朱棣所承认,因此历代皆不认)、明神宗朱翊钧。



首先我们看看《逸周书.谥法解》对于“神”的解释:“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 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其实说白了“神”在谥号上的解释就是无法评价,说他好其实他并不好,说他坏其实他也不坏,就是处于模棱两可的境地,不好评价。

纵观获得“神”庙号的皇帝似乎也的确是印证了这种说法,那就是处于好坏之间,有功于社稷,但同时也有害于社稷,所以不明确到底给他什么庙号好,也就只能给他“神”的庙号。



首先北宋神宗赵顼。他的评价在史书中就是两极分化的,《宋史》说他“其即位也,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游览,励图治,将大有为”,就是他怀抱富国强兵的思想,励精图治,一心想将大宋治理成一个盛世,是个有为之君。但《宋论》却说他“夷考宋政之乱,自神宗始。神宗之以兴怨于天下,贻讥于后世者,非有奢淫暴虐之行,唯上之求治也亟,下之言治者已烦尔”,就是作者王夫之认为宋朝朝堂政治的混乱就是从神宗开始的,因神宗的摇摆不定,导致宋朝新旧两党的党争越来越严重,因此此后的宋朝是腐败横行,民怨沸腾,党争不断,直至灭国。



可以说宋神宗成就了北宋,但同时也毁了北宋。当时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得以在北宋顺利的实施“熙宁变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为北宋延续了50余年的国运。但是之后因宋神宗的意志不坚定,在新党、旧党的摇摆不定,导致宋朝的党争越来越严重,再加上他的改革既想增加财政收入,又不愿损害上层既得利益者,最终负担只有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因此百姓的怨恨越来越重,如此也就为日后的北宋灭亡埋下了伏笔。



其次是大理神宗段智祥。他算是大理国难得的明君,《南诏野史》称:“举贤育才,时和年丰,称治国焉”,他在位35年,政治清明,广纳贤才,使得大理国有了一番新的气象。按理说这样的明君不会配上“神”的庙号,但是却的确是用了,究其原因在于段智祥这人虽圣明,但同他的父亲、兄长一样,笃信佛教,为此在位期间也是大修佛寺,大理本是小国寡民,这等规模的修建行为对大理已经算是伤筋动骨的了,此后在大理正处于多事之秋,蒙古对其虎视眈眈的时候,段智祥又是不管国家安危直接退位做了和尚。如此作为,自然是让段智祥变成了一个不好但又不坏的皇帝。



再是西夏神宗李遵顼。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皇帝,1203年,廷试进士第一名,得状元。1211年8月12日废襄宗自立,改元光定。能中状元就说明李遵顼的能力并不差,史书赞其“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按理说这样人当皇帝肯定不会差,但事实上当时的西夏是被他弄来是乱七八糟的,因他在任期间采取依附蒙古,而对抗金朝的国策,因此导致西夏时常被蒙古征调士兵去协助攻金,又因此经常被金国进攻,所以此时的西夏是战争四起,弄的是民怨四起,经济被严重破坏,国力开始直线下降。



但是不得不承认李遵顼依附蒙古,对抗金朝的国策并不是没有成国的,首先西夏若不是选择依附于蒙古,以西夏的国力不出半月就会被蒙古击溃,再是在对抗金朝期间,西夏的版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巩州、庆原、延安、保安州、庆阳府、邠州等原属于金国的领土都被西夏所占。所以在理论上来说李遵顼对于西夏是有功也有过的皇帝,你说他没功,他却是替西夏开疆扩土了,你说他有功,他却造成西夏国力的极速衰退。如此,用“神宗”刚好,既然不好定庙号,那就索性用“神”。



之后是明惠宗朱允炆。朱允炆曾经得到的庙号就是“神宗”,究其原因在于他未能保住自己的国家,靖难之役他错误的指挥,导致朱棣得以成功入主北京,最终国破家亡,这就是他错的地方。但是又不能不说朱允炆是个坏皇帝,他一登基就废除了朱元璋遗留下来的暴政,释放了朱元璋时期被诬陷的官员,同时大力推行减税政策,减少了江南的过度的土地税,尤其是减少了富庶的苏州和松江这两个府的土地重税。这等作为如果朱允炆不丢掉国家,他绝对会是一个流芳百世的仁君典范,但可惜的是因他自己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导致他丢掉了国家,因此有功于社稷,但却也有害于社稷。



最后是明神宗朱翊钧。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奋发图强,在张居正的帮助下开创了“万历中兴”,得以让明朝继续延续近百年的时间。中间十年由勤变懒,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明朝开始走向衰落。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但又不愿意放权,始终手握权力,最终明朝危机彻底爆发,此时对内朝堂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朝政日趋腐败,对外辽东惨败,后金开始崛起,成为了明朝最大的威胁,并最终被金所灭。正所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如此神宗他虽说有功于社稷,带领明朝走向中兴,但却也有害于社稷,明朝自神宗开始走向了彻底的衰落。



终上所述,历代庙号带有“神”的皇帝,都是那些不好评价的皇帝,好的庙号给他不合适,坏的庙号给他也不合适,如此在两难的情况下,用“神”这样不好又不坏的庙号是再合适不过的啦!

7

都别抢,我来答。

“神”这个庙号确实听起来很威风,但这个庙号其实非常中规中矩,评价既不是非常好,又不是非常差,倒是颇有一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意思。

神: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

古代皇帝中庙号为“神”的皇帝可不止两位,除了宋神宗,明神宗以外,还有西夏神宗李遵顼。除了中央王朝使用过这个庙号以外,其它附庸的藩国也使用过这个庙号,如越南李朝神宗李阳焕、高丽神宗王晫、越南后黎朝神宗黎维祺等等。

而在明朝时,也有两位神宗,那就是明惠宗朱允炆,他起初的庙号是明神宗,不过这个庙号没有得到朱棣的承认。因为它不是由朱棣敲定的,而是朱棣的妹夫梅殷在得知建文帝死于大火之中后,在淮安替建文帝发丧,追谥孝愍,上庙号神宗。

所以这才造成后来在给万历皇帝上庙号的时候,也给他上了一个神的庙号。到了南明弘光政权时,福王朱由崧继位后想起了这件事,觉得建文帝的庙号和万历皇帝重复,于是就把建文帝的庙号改为惠,就是明惠宗了。

再来说这个“神”这个庙号的含义,这属于一个中规中矩的评价,一般用作那种既不好,又不坏的皇帝身上。拿万历来说,虽然他几十年不上朝,但是他又确实没有干过什么不好的事情,他也不好色荒淫,玩物丧志,唯一的不好就是怠政。

正引入,所以后世评价他说:明亡,实亡于万历。

但像后来他又主持了万历三大征,又是做出了一些成绩的。但是这些成绩又不足以弥补由于他怠政带来的影响,总之以当时的眼光来看,万历因为在“国本之争”中和大臣争论失败,为了发泄自己的一口怒气,从此再不上朝。

怠政的结果就是政体变的混乱,总之关于万历皇帝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有需要评判的地方。所以由于功过是非各有一半,既不能说刻意忽略他的一些问题给他一个非常的评价,又不能忽略他做的一些好事完全否定他。

于是就给他上了这么一个语焉不详的神宗庙号,大概就是暗示他就像庙里的神一样每天接受供奉却不替百姓消灾解难。

而宋神宗其实远比万历皇帝要好的多,虽然他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意志不是那么坚定,但决心到底还是有的。而且他本人也有一番雄心壮志想要开创一个强大的王朝,所以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拉开了一系列的改革。

但可惜的当时守旧的士大夫阶层太过顽固,而宋神宗自己又没有像王安石那样强硬的意志力,始终在变法和守旧之间摇摆。其实把“神”这个庙号给予宋神宗确实挺冤枉的,这多半是由于当时守旧的官僚集团刻意为之,认为他发动变法扰乱了国家。

所以又评价他说:

夷考宋政之乱,自神宗始。神宗之以兴怨于天下,贻讥于后世者,非有奢淫暴虐之行,唯上之求治也亟,下之言治者已烦尔。

所以当他的儿子宋哲宗继位后,高太后让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担任太子侍读,要把他打造成一个像宋仁宗一样恪守祖宗法制的皇帝,而不是像宋神宗那样让人不安生的人。

总的来说,宋神宗的这个庙号有点给的冤枉,主要是因为他推行变法,但变法并非没有效果,只要官员们配合。但实际情形是触动了官僚集团的利益,让那些守旧的士大夫们感到不满。而万历皇帝则是实至名归了。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8

古代皇帝庙号为何只有两位为“神”,这个“神”代表着什么?

我们先简单说下皇帝的各种号,历史上皇帝都有各种号,庙号、谥号、年号,由于现代已经没有这些号了,又因为后世人对皇帝的称呼比较混乱,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搞不清楚这三者的分别。

庙号、谥号、年号

庙号

一言以蔽之,就是君主在庙中被供奉的号。值得一提的是,在隋朝之前,庙号都是非常稀有的,古礼讲天子七庙(一太祖三昭三穆),称“永世不祧”,也有例外,功德非常高的皇帝,也可以单独立庙,享有庙号。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礼记·王制》

但隋唐之后庙号就泛滥了,是人不是人的皇帝都有庙号,但天子七庙的制度从未改变,也就是说,虽然乱七八糟的庙号都有,不过都是虚名,是配不上“永世不祧”这四个字的。

谥号

古人讲盖棺定论,所谓谥号,就是人死之后给予评价,谥号有好有坏,就看你生前是个好人还是坏人了。谥号除了皇帝有,普通士大夫也可以有。古代有《谥法》,谥号严格按照这个规定来。

谥号只有已经去世的人才有的。

年号

年号是一种纪年的号,始于汉武帝时期,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一般来说,国家遇到某种大事,皇帝就会更改年号,主要是为了“响应”上天的指示。

举个例子

我们对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庙号、谥号、年号是混乱的,如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是庙号;汉武帝刘彻,这个武是谥号;清朝康熙皇帝,则是称年号。

搞清楚了三种号的区别,我们再说神宗。

神宗

其实中国历史上,本该有三个神宗,除了宋神宗赵顼、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本来最开始由大臣商议给“神宗”庙号,但朱棣不同意,改成了惠宗。

宋神宗赵顼

赵顼的神宗庙号,绝对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顶级的庙号,因为整个两宋300余年历史,十八位皇帝,真正能称得上“永世不祧”的只有五个,分别是:

太祖,太宗,仁宗,神宗,高宗

太祖、太宗自不用说,仁宗也是一个明君,高宗赵构虽然是个彻头彻尾的软蛋,但九妹毕竟是南宋的开国之君,赞美一番也不过分。

至于神宗赵顼,他的功绩和疏漏在这里就不赘述了,但关于上“神宗”这个庙号,史书中安排得明明白白:

“如我仁宗、神考之圣君若此之盛者也。是宜亿万斯年奉承不怠,请如圣诏,尊崇庙鹢,永祀不祧,与天无极。”

说仁宗、神宗都是我朝(宋)的好皇帝,是配得上“永祀不祧”的。

许多人说“神宗”明褒暗贬,主要是因为赵顼任用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及两次败给西夏,这两大失败。但总体上来说,赵顼在大宋的皇帝中,还是颇有作为、有贡献的。

明神宗朱翊钧

朱翊钧就是那个开创了“万历中兴”的皇帝。

明神宗这个皇帝怎么说呢,他的一生,都绕不开张居正。从小就是被张居正一手带大的,也导致了张居正在,就有作为,一度开启了中兴局面;但问题在于,张居正主政的局面下,朱翊钧更像个傀儡,所以他也一心要让张居正下岗。

可张居正真的下岗了,他又缺乏能力维持朝局,后来干脆甩手不干了,躲起来享福,整整20年不上朝,让国家机器几乎停止运转,没钱用了就强征矿税,搞得民间跳着脚骂娘。

在万历晚期,努尔哈赤崛起,更是让明朝处于内忧外患中,可以说,神宗皇帝后期的怠政行为,直接导致了大明朝的灭亡——神宗去世24年,明朝就亡了。

也因为这些黑点,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明神宗也是个明褒暗贬的庙号。

小结

“神宗”确实是一个褒义的庙号,要知道,中国古代谈明君,必谈尧舜禹,而“神宗”在庙号制度没有形成前,是代指尧帝的专有名词。

中国历史上,仅有两位神宗,都是明褒暗贬,还用尧帝的号来贬,那还得了?特别是宋朝,那可是一个有文人天团的朝代,给皇帝上个“明褒暗贬”的庙号,又在书中写着“永祀不祧”,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而明神宗朝,虽然边境屡战屡败,百姓水深火热,但中原腹地却完全没有收到影响,老百姓还是过着较为舒适、有饭有肉的生活,所以总体上来说对神宗评价也不算太坏(当然,这其中也有吹捧的嫌疑)。


9

在古代东亚,皇帝或者国王,都存在着“庙号”,在唐朝以后,庙号基本上是用来评价帝王的生平功过的。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以“神宗”为庙号的皇帝有三位:北宋的宋神宗、西夏的夏神宗和明朝的明神宗。其中,宋神宗和明神宗为正统王朝的皇帝,而夏神宗为割据王朝的君主。

那么,“神”代表着什么含义?

这一切,要从最早的那位“神宗”——宋神宗说起。

北宋悲歌

从某个角度来说,即便是宋徽宗在位后期,没有金兵南下,依照大宋朝的朝政腐化程度,北宋朝廷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状态——毕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宋徽宗则丝毫不知爱惜民力。

其实早在宋仁宗时代北宋就存在严重的腐化现象。宋仁宗为此还推行了“庆历新政”,希望可以革新弊端,但这个新政很快失败了。宋仁宗死后,继位的宋英宗在位只有四年,之后便是宋神宗继位。

神宗皇帝事实上接手的是仁宗留下的烂摊子。宋神宗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于是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不过,封建社会里,变法成功率极低,几乎很少有成功的案例。最终,王安石变法归于失败,更加可怕的是,基层的官僚通过“变通”执行王安石的政令,导致北宋百姓的负担更严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也更是雪上加霜。

对于这一切,宋神宗丝毫拿不出解决方案。最终,含恨去世。

去世的时候,朝廷的官员为神宗上庙号的时候,根据周公谥法中的“民无能名曰神”,(意思为民众无法评价才叫做神),将宋神宗的庙号制定为“神”。所谓“无法评价”,其实是一种委婉说法,可以视为无能、荒唐、可笑的代名词。

而“宋神宗”这种情况,给后世开了一个先例,那就是将变革失败或者在位期间无能的皇帝的庙号,制定为“神宗”。后世的西夏神宗和明神宗,都属于此类。

西夏神宗

西夏神宗在位期间,西夏外有蒙古对西夏虎视眈眈,但即便如此,西夏神宗还是坚持同金国进行常年战争,最终,西夏的精锐和财富,大多葬送在金夏战争中,而西夏在这场战争中,没得到任何好处。

西夏神宗去世后没几年,蒙古灭亡西夏。可以说,西夏的灭亡,西夏神宗占据很大责任。

明神宗

明朝万历皇帝在位期间,万历帝贪图享乐怠政,万历朝廷统治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对万历朝廷发起反抗,其中最典型的则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而汉族百姓也因为万历帝的敲骨吸髓而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明朝的灭亡,万历帝责任很大。

10

两个庙号称神的皇帝分别是宋神宗赵顼和明神宗朱翊钧,明神宗比较有名。那个那个坚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所谓“庙号”皇帝去世以后,后人祭拜他用的名号,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

我觉得宋神宗和明神宗,两个人经历有些相似,宋神宗赵顼开始有满腔的热血,一身的抱负,他主持王安石变法,他历经图治,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但是此人后来却一蹶不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韧性,没有毅力,后来干脆破罐破摔了,他死后人们黑他取了“神宗”这一庙号,看似是抬举他,其实就是贬低他“神一般的人物”

明神宗朱翊钧,更是逗趣,他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幼年继承皇位,在位整整48年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他在位48年里,却有28年的时间不上朝,不工作,不上班,甩手大掌柜,提起这位皇帝,他甚至比宋神宗更神,他上任的早期,也就是成年以后,他也励精图治,努力要把大明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他还重用自己的老师,张居正实行变法,但是变法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推行。

1582年张居正在家中病逝,万历皇帝却带着人抄着老师的家,看来他对这位老师也是恨之入骨,万历皇帝最让人称奇的就是,他连续28年不上朝,可以说在明朝是最懒的一位皇帝,每天睡到日上三竿该怎么玩怎么玩,也没有人架空他,更没有人反对他,简直就是太神了,所以他去世后,也被大臣们起了一个“神宗”的庙号,来挖苦他。

总结:这两位神宗在位的时候都资质平平,没有什么功绩,虽然前期都励精图治,有满腹的报复,经历过几次失败和挫折之后,干脆破罐破摔,他们都是无法承受挫折和压力的人,不过他们确实也配得上自己的庙号“神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