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对八国联军,袁世凯的小站新军根本不顶用。当时清朝最强大的一支陆军,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原武毅军)。聂士成军的战斗力是袁世凯军的4倍以上,最后全军覆没。

1,慈禧太后仰仗的武卫军

慈禧太后之所以敢跟万国开战,依靠的就是荣禄统帅的武卫军。

武卫军是新军化还不彻底的军队,当时的总兵力大约6万人。

1899年6月,武卫军整编成军:

武卫前军是聂士成的淮军武毅军,驻军芦台,兵力2万,整编德械师,其中战斗人员1.5万,后勤人员5千;

武卫右军是袁世凯的新建陆军,驻天津小站,兵力7千4百人,乙种师编制;

武卫后军是董福祥的甘军为后军,驻蓟州,约1万多人;

武卫左军是宋庆的毅军,驻山海关,约1万;

武卫中军由荣禄亲统,驻南苑,1万多人,主要是抽调八旗和绿营兵组成的,战斗力最差。

1900年春,荣禄将江苏的武卫先锋左右军各扩编为10营,袁世凯指挥的武卫右军先锋队扩编为20营,武卫军扩充到8万人。

这些武卫军战斗力最强的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其次是袁世凯的武卫右军。

其他的几路武卫军要么主管人军事思想不行,要么士兵不行,要么武器不行。

当时袁世凯的武卫右军被安排在山东,监视防备山东胶州湾的德军和威海卫的英军。

武卫左军驻扎山海关,防备辽东的日军(甲午战争后,日本在辽东有驻军),只派马玉昆率3千人支援天津清军。

所以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军作战的主力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

2,聂士成的武卫前军是李鸿章淮军的后起之秀

其实教科书里面提到的廊坊大捷,主要是聂士成的功劳。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在廊坊打垮了八国联军的先头部队。

现在教科书把廊坊大捷说成是义和团的功劳,其实义和团在廊坊的功劳主要是扒铁路和充当炮灰。

1900年6月11日至18日,八国联军先头部队共两千人进攻廊坊,死伤近400人,其中战死62人,负伤332人,大部分是被聂士成的武卫前军消灭的,其中有7个八国联军先头部队的士兵在撤退时,被董福祥的武卫后军和义和团袭击打死。

聂士成与义和团早就在河北和天津结下了梁子,聂士成曾为了保护铁路枪杀了一批义和团。

在廊坊,聂士成又驱使义和团充当炮灰冲锋陷阵,被八国联军的机枪打退。聂士成说,你们不是刀枪不入么,不准逃跑。聂士成下令用机枪扫射义和团逃兵,逼迫他们继续冲锋。义和团对他恨之入骨。

廊坊大捷后,聂士成围攻天津租界,并杀了一批到处放火的义和团,义和团对他已经恨之入髓了。

7月初,聂士成正与八国联军作战。义和团却去抓害聂士成的母亲妻子及家人,聂士成带兵去救,被军队中参加义和团的士兵开枪射中聂士成,身中数弹。

7月9日,聂士成在天津城西八里台中炮阵亡。

八国联军称赞聂士成“自与中国交兵以来,从未遇此勇悍之军”。

聂士成军的装备:

七生半(生是厘米,75mm)的十二磅克虏伯火炮16尊;

六生的七磅后装克虏伯炮32尊;

五生七的六磅格鲁森速射炮32尊;

三生七的两磅克虏伯速射炮、八生七的二十磅后装炮若干。

共计约90门大炮。

两挺马克沁机关枪。

德国最新的GEW98步枪数百支;

奥匈帝国斯太尔-曼利夏骑兵步枪1400支;

奥匈帝国斯太尔-曼利夏M1895步枪1万支,武卫前军的制式主力步枪;

德国旧毛瑟枪1万支,作训练用。

3,庚子年的袁世凯军队

袁世凯的大炮只有60尊,其中接应炮队领官张怀芝有格鲁森五生七陆路快炮18尊。

1900年,荣禄的武卫中军没拿到天津武库的大炮,拿到了估计也不会开炮,袁世凯派张怀芝率领接应炮队和部分步兵共700多人去给荣禄的武卫中军帮忙。

攻打东交民巷使馆时,荣禄传授给张怀芝秘诀“横竖只要宫里听得见炮声就是了”,战后张怀芝的大炮完整归队袁世凯。

4,天津武库被八国联军缴获的大清军用物资报告单,应该是准备装备荣禄的武卫中军的,但荣禄对战和犹豫不决,还没拿到手,被八国联军抢到了。

(根据网上资料)  

36门克虏伯大炮,口径87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折合3.41英寸,其中大部分仍装在箱中。   

60门克虏伯大炮,口径70毫米(1897年埃森制造),折合2.75英寸。   

42门诺尔登费尔德式速射机关炮,口径57毫米,折合2.24英寸。   

42门诺尔登费尔德式机关炮,口径47毫米或1.85英寸。   

42门大炮,其中一部分为诺尔登费尔德式,一部分为上海机器局制造,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10门速射机关炮,口径37毫米,折合1.45英寸。   

20门小口径的速射机关炮。   

3万支具有最新标记的毛瑟枪和曼里彻式来福枪。   

3万把刺刀、军用品及其他。   

约值二百五十万英镑。

4,八国联军的大炮编制

英军只有28门大炮,后来从南非调来可怖号巡洋舰,拆了4门12磅的海军列低炮,采用苦味酸炸药。苦味酸炸药的威力是黑火药的几十倍,清军的克虏伯大炮都是黑火药。这几门列低炮是当时的攻坚利器。

日军人数是最多的,是第五师团,2万多人,大炮大约20门。

一直到1938年,日军的第五师团才装备到52门大炮。

我们再对比40多年后国军张灵甫的整编74师,3万人,共装备105毫米榴弹炮12门、75毫米山炮36门,迫击炮有几百门(八国联军那时还没发明迫击炮,一战时才有真正的迫击炮)。

而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大炮是90门,力压40年后的日本第五师团的52门大炮,国军整编74师48门大炮啊!

人和制度要作死,谁也拦不住啊!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最佳贡献者
2

在那场八国联军肆虐京畿要地,晚清王朝一败涂地的“庚子国难”里,手握“小站新军”精锐的袁世凯,当时正是山东巡抚,不偏不倚“躲”过了这场国耻之战。

在接下来的历史上,袁世凯麾下这支由“小站新军”发展出来的北洋军,成了近代中国政坛上重要的军政力量。其精英荟萃的人员以及强大的装备水准,更叫多少历史票友津津乐道,也因此生出一个“幸福的猜想”:倘若当年八国联军侵华,与之作战的是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大清还会被人摁在地上摩擦吗?起码能不能打几个胜仗?

很负责任的说,倘若“庚子国难”里,袁世凯真扛起了这个保家卫国的重任,这场战争的结局,依然会要多耻辱有多耻辱。甚至“小站新军”,这笔支撑袁世凯接下来纵横捭阖的政治本钱,很可能会赔的一干二净。唯独会改变的,就是袁世凯的“政治生命”。

为什么会这么说,首先就看一个基本问题:军事装备问题。

袁世凯的“小站新军”,以及接下来“孵化”出的北洋军,常被各类历史剧大书特书的,就是其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水平。

八国联军在京津横冲直撞时,当时9300人规模的“小站新军”,不但享受“士兵每月四两五钱”的高工资,枪炮水准也登峰造极:步骑兵一律使用奥匈帝国的曼利夏枪械,炮兵全数配备德国克虏伯火炮,且和昔日装备杂七杂八的淮军不同,小站新军”不惜血本,装备弹药一律标准化供应,俨然一支用钱砸出来劲旅,装备直追欧洲精锐等级。

但如此叫好些后人咋舌的装备水平,比比庚子国难战场上的参战清军,其实不算啥。

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里,清王朝不但动用了绝对优势的兵员,更展现出了焕然一新的装备水平。所谓“装备标准化”,不止是“小站新军”一家的事儿,参战的“武卫左军”“武卫前军”“武卫中军”等大清精锐,也都是清一色标准的德奥枪炮。“小站新军”有的硬家伙他们有,“小站新军”没有的克虏伯重炮与新式机关炮,他们也同样有,火力水平绝对优势。

为了保证给八国联军一个生动难忘的教训,清王朝还一改从前“缺弹药”的画风,各地机器局开足马力,为清军准备好的充足弹药。单是天津机器局,每年就能生产七百万发子弹和八万发炮弹。战事开打前,天津各大仓库,都是弹药堆积如山,哪怕清军火力全开,不间断猛轰,也管保弹药敞开供应。

可以说,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弹药储备,“小站新军”比起这几支前线清军,非但不是优势,相反劣势不少。

可就是那几支“绝对优势”的清军,自从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起,就是一路大败亏输,从天津一直败到北京,手里的“标准化先进装备”?那更是跑一路扔一路,全被八国联军捡了现成。仅在天津一地,八国联军就“白捡”了清军三万支枪械与数百门火炮。换成“小站新军”,这仗就能打的更好?

当然,好些后人看好“小站新军”,也不止因为装备,更因为“小站新军”(北洋军)那强得多的战斗素质。那到底有没有胜算?这更要看第二个问题:战斗力问题。

庚子国难里,多支“清军精锐”为何败到惨不忍睹,直接原因就是战斗力素质太差。别看手里拿的都是世界顶级装备,可当时的清军,开枪放炮都打不准,战场上常见乱开一气,乍一看炮火轰鸣很好看,其实却打不死几个敌人。反而是人家挺起刺刀一顿冲锋,“清军精锐”就立刻鸟兽散,常见“洋兵自后追击之,横尸枕籍,洋兵未伤一人。”

摊上这样的兵,手里有多硬的家伙,照样都是给人送菜。

同样是“用钱砸出来”的部队,比起其官鱼龙混杂的“大清精锐”来,“小站新军”的人员素质,确实要好得多:袁世凯的选兵标准极其严格,以其《募兵告示》的标准,每个士兵都是“力限平托一百斤”的“憨厚肌肉男”。军官们更是海归扎堆,段祺瑞等高层骨干,都是有留学经历的高材生,基层的将官们,也都接受过严格的军事教育。纪律操练更十分严格,晚清大臣徐致靖曾形容说“行若奔涛,立如植木”,面貌焕然一新。

而在实战里,袁世凯麾下这支面貌一新的部队,漂亮仗也不少打。特别是辛亥革命炮声震撼天下时,火速赶到武汉三镇的北洋军,迅速开启了对革命军的吊打模式:两天就拿下汉口,九天就拿下汉阳。一度高涨的革命形势,几天就岌岌可危。也正是这碾压般的硬实力,才令袁世凯斜刺里杀出,顺风顺水坐上大总统宝座。

但这“硬实力”,到底有多硬?接下来的另一场战斗,就检验出了其真实成色:白朗起义。

1911年春,河南农民白朗愤然起义,折腾到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这支农民军已发展到数万规模,号称战斗力强大的北洋军,却是屡战屡败。恼怒的袁世凯决定狮虎搏兔,由北洋军头号战将段祺瑞领衔,率领北洋军精锐大举南下,还邀请西方各国代表观战,誓要一举扫平白朗。没想到乒乒乓乓打一场,“民国精英”段祺瑞一败涂地,北洋军也被打得抱头鼠窜——本想露个脸,反而现了眼。

而在白朗农民军横扫豫川陕数省的三年里,北洋军也是丑态百出:不但士兵战斗力低下,一碰硬仗就闪得快,而且战场上打不赢,吹牛倒“进步”快,一边挨打一边“报捷”,白朗在北洋军的电报里,常见“死”了几十次,每次都打脸。就连主帅段祺瑞,也是敞开了吹,硬说几万人的白朗军有一百多万。晚清军队常见的毛病,北洋军一样都没少。所谓“战斗素质强大”?也只是几个“菜鸡”互相比。

这样的“小站精锐”,如果投放到庚子国难战场上,结局将会怎样?相信也可以想。毕竟,别看军队名目不同,可到底都是晚清酱缸出来的,谁能比谁差多少?

晚清民国之交,旧中国的积贫积弱,仅看看几支军队的可笑表现,就知可笑背后,曾是怎样的绝望与耻辱。在那个耻辱年代里站出来,扛起中国自强重任的英雄们,又是以怎样不放弃的精神,艰难前行。

参考资料:李海鸣《鲜为人知的白朗起义》、馒头说《两个大总统,你选哪个》、米新夏《北洋军阀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3

清末的中国成为了世界各国待宰的肥羊,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兴起后,迅速的开始了和列强的斗争,这些列强迅速以保卫领事馆为名,发起了瓜分掠夺中国的战争,出兵攻打北京。



而此时袁世凯任山东巡抚,训练的新军也编入了荣禄的武卫右军,但是在整个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袁世凯统领的武卫右军按兵不动。究其原因就是根本打不过八国联军,杯水车薪,丝毫的胜算也没有。



装备的代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前前后后的军队达到了5万人,而且联军的数量一直维持在了在了2万人以上。这些军队虽然是杂牌军拼凑起来的,但是相对于落后的清朝,可以说是装备精良。

很多人根据清朝的海关提供的数据,声称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之后大量的购买了国外的先进装备,所以没有行成代差。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图为侵华中的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攻陷了天津的武库,共计缴获了价值250万英镑的新式武器,换算成白银相当于1600多万两,这些武器确实比八国联军的武器都要先进。但是他却是封存在了武库之中。当八国联军缴获时,这些武器基本上都是崭新的。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军队根本没有装备上这些先进的武器,袁世凯根本就没有可能在装备上赶上八国联军。

(图为八国联军缴获的评论炮弹↑↑↑)

袁世凯人员战力不足

很多人说袁世凯新军战力强悍,但那是相对于清朝的其他军队。实际上对抗八国联军根本不行。

袁世凯最初在天津小站练兵时,只有4000多人,到了1899年调任山东巡抚之时也只有7000人,这些人被编入了武卫军,而武卫军拥有8万人。



这8万人的武卫军以武卫前军战力最强,有2万人,且每个营都装备有两部马克沁机枪。其次是武卫中军。再之后才能排的上袁世凯的武卫右军。

而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武卫前军、中军和后军直接被打到了取消了番号。由此可见位于武卫军战力第三的袁世凯就算是去了也是白给。



综述;袁世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装备落后,人员不足。而且战力远高于袁世凯右军的前军和中军一败涂地。所以袁世凯获胜的希望为零。

经过了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王朝最后的家底都被打光了,而留下的袁世凯虽然在此期间拒不奉诏,但是最终却保留了实力,成为了清末最强的军队。

4

袁世凯是个多聪明的人啊,他知道以他当时的实力,手下的新军(武卫右军)根本打不过八国联军,就算投入战场也是杯水车薪,所以他才按兵不动

1900年的八国联军,是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八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军队。

八国联军:

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

八国以日本派遣的军队人数最多,意大利派遣的人数最少,只是象征性派遣80人,算是打酱油的。

1900年5月,各国公使以剿灭义和团为名,提出调兵来北京。

1900年6月11日,英国人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由天津驶往北京。

6月12日,聂士成部奋勇杀敌,打死打伤敌军300余名。

6月中旬,八国海军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守将罗荣光中弹牺牲,大沽炮台失守。俄、英、德、美援军数千人,闯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动猛攻。

抗击:

坚守城南海光寺的聂士成身中7弹,腹破肠流仍坚持战斗,直至血竭而亡。

8月中旬,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8月14日,北京失陷。西太后和光绪仓惶出逃。

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清朝经过洋务运动,已经引进了一批比较先进的西方军事装备,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打造了一支新式军队。

清军至少在武器装备上,不输于进犯北京的八国联军。这也是慈禧太后之所以敢跟世界宣战的资本,老太太眼里,武卫军是世界无敌的。

比如在天津,清军在大沽炮台设置了由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的堡垒炮。

而且,还配置了4门德国制造的鱼雷舰。堡垒炮+鱼雷舰,将天津大沽炮台防守得固若金汤。

清军人数上也占据绝对优势,又是主场作战,可是战争打响后,一个月不到,大沽炮台就失陷了。两个月不到,天津就落入敌手。

三个月不到,北京就被攻破了。清军这么快就一败涂地,大大超出了慈禧的预料。

戊戌变法后,清军改编成武卫军,为前后左右中五个军,荣禄掌管中军,聂士成掌管前军,董福祥掌管后军,宋庆掌管左军,袁世凯掌管右军。

新军:

每军人数一万人以上,其中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和袁世凯的武卫右军都是效仿德国陆军而建,实力最强。

右军经袁世凯的扩充兵力将近两万人,并且配备了六千多把曼里夏五连发后装步枪,一千多把左轮枪,60门火炮。

聂士成的武卫前军除了这些装备外,还有毛瑟步枪,马克沁重机枪以及克虏伯火炮48门和32门格鲁森快炮。

这场战争的主角是聂士成。他在廊坊打垮了八国联军的先头部队,取得了廊坊大捷。

但在随后的八里台战斗中,聂士成战死,清军自此一泻千里,全线溃败。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离京西逃。 在对待义各团这件事上,清廷上下意见分歧还是比较大的。

这场战争,慈禧等人想举全国之力干到底,而刘坤一、李鸿章、张之洞等实力派人物并不想和列强全面开战。

所以当时南方数省提出“东南互保”,东南各省与清廷划清界限,列强保证也不入侵东南各省。

袁世凯当时也加入了东南互保,所以八国联军侵华时,不发一兵一卒。

就算如袁世凯的新军参战,最好的结果就是多杀死点八国联军士兵而已,比他战斗力强得多的聂士成部改变不了局势,袁世凯也不行。

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是清军中指挥系统落后,残缺不全。当时的清军指挥系统,缺乏一个统一指挥的大本营和一个制定周密计划的参谋系统,所以常常消息不灵,情况不明,从而发布不切实际的作战命令。

大沽炮台在17日已经失守,19日仍然发布坚守炮台的命令。

今天让袁世凯带兵来京,明天令其原地驻守,后天又令其派兵赴天津作战,受命者无所适从,不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哪能不败?

老袁:

二是清军的训练和作战水平落后。

袁世凯也认为:

“中国兵制,徒守湘淮成规,间有改习洋操,大抵袭其皮毛,未能得其奥妙。”

更有甚者,很多清兵无法熟练掌握和操作武器,这只能说清军平日的训练内容有多荒唐。

某国一使官武官曾观看过清朝新军操练,他说清军:

“操练的方式,与其说是训练一支军队,毋宁说是在发展运动员的肌肉。”

这样水平的部队,怎么和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战斗呢。

三,清朝对义和团的态度忽东忽西,一会“剿”,一会“抚”。

估计慈禧是相信了义和团的宣传,认为拳民刀枪不入,想借拳民的力量和列强掰掰腕子。

真正打起来后,发现义和团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便慌了手脚,又没有战争计划和预案,慈禧和荣禄等人的指挥又摇摆不定,当然必败无疑。

我们知道,战争中武器装备是很重要的,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从朝鲜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我们都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所以当时就算袁世凯参战,不过是将自己手头的一点本钱赔个干净而已。

不过当时有有一支来自大西北的的甘军,在董福祥、马福禄率领下,英勇杀敌,虽然最后失败,但也算给咱中国人争回了点颜面。

可怜送死的都是普通士兵的生命,被老太婆一跑了之。

参考资料:《清末改革史话之七——小站练兵》 张謇《啬翁自订年谱》

歪眼小史工作室

冯生 原创

5

开宗明义,基本没有胜算!

1895年,袁世凯接替胡燏棻,开始在小站督练新军。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这个时候北洋新军还没有真正成形。

到了1914年,北洋军放眼当时的中国,已经罕有敌手。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随后派出海陆军两万余人在山东龙口登陆。

为了应对日本人的行动,袁世凯召集所有内阁部长和参事开会商讨对策。顾维钧在回忆录里记录了本次会议中,袁世凯与陆军总长段祺瑞的一段对话——

袁世凯转向陆军总长段祺瑞,他想从陆军总长那里了解为了保卫国土,中国军队能采取哪些行动。
段回答说,如总统下令,部队可以抵抗,设法阻止日军深入山东内地。不过由于武器、弹药不足,作战将十分困难。
总统直截了当地问他抵抗可以维持多久。段立即回答说四十八小时。总统问他四十八小时以后怎么办。他望了望总统说,听候总统指示。

段祺瑞的意思很明白,我们陆军拉出去跟日本人死磕,最能多坚持两天。两天以后,我老段估计也不在了,后面的事情袁大总统你就自己看着办。

换言之,袁世凯小站练兵,练到最后,顶日本人两天的进攻,就要全军覆没。跟八国联军对垒,结果应该差不多。

6

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没有一点胜算。

首先要明白八国联军侵华是因为满清惹了众怒,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严重违反了国际法。杀人家侨民,攻击大使馆,那一条放在今天也是会被群殴的。所以,八国联军出兵中国是有理有据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侵略,既便前期满清能抵抗住不到2万人的八国联军,甚至消灭联军,但是列强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后面还会有10万甚至20斤的联军,以一国之力挑战全世界的列强这是后来的战争狂人希特勒也不敢的。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东南自保。作者在这里绝不是为八国联军洗白,只是想说明满清的愚昧无知才是招来侵略的根本。

其次,我们看看当时的新军,北京附近能调动的新军,只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武器装备虽然并不落后,但人数只有几千人,同八国联军开战就是去送死,这正是袁世凯不出兵的原因。即使没有当时的东南自保,全国能够一条心打八国联军,就算第一波赢了,能抗住第二波第三波吗?

同时能向十一国宣战,这种豪迈的勇气也只有慈禧这位在老妇人能做的出来,这是真正的无知者无畏,1900年己经进入20世纪了,我们领导人的思维方式却还停留在几千年前的古代,这样的政府不亡还有天理吗?

7

对于这场战争,我们只看到了八国联军的“强”和清军的“弱”,在很多人看来,清军完全没有胜算,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袁世凯当时能够出手对付八国联军的话,清政府究竟有没有胜算?

实际上,袁世凯出不出兵,并不是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

袁世凯崛起于小站练兵,但是小站练兵不是始于袁世凯。

1895年甲午战败之际,胡燏棻已奉命在天津马厂编练新军,后因马厂营房不足而移驻天津小站。胡燏棻练得新军10营4700余人,名为“定武军”,后来胡燏棻调任卢汉铁路督办,袁世凯在李鸿章的举荐下接手了小站练兵。袁世凯到任后,将“定武军”的番号改为“新建陆军”,人员扩充到7000人。

1898年戊戌变法后,慈禧为了加强对军权的控制,授命荣禄编组“武卫军”。1899年武卫军成军,荣禄所部被编成武卫中军,聂士成的五毅军便编成武卫前军,董福祥的甘军被编成武卫后军,宋庆的毅军被编成武卫左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则被编成了武卫右军。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以后,人员由7000人扩充到了10000人,武卫右军因练成于天津小站,所以驻防于天津小站。

后来,袁世凯奉命率领武卫右军开赴山东镇压义和团运动。袁世凯到山东后,收编了山东旧军,编成“武卫右军先锋队”,此时袁世凯手里的兵力已经将近2万人。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前夕,清军京畿周围的兵力部署是:

聂士成的武卫前军1.5万余人驻防于芦台地区、董福祥的武卫后军约7000人驻防于蓟州地区、宋庆的武卫左军约1万人驻防于山海关地区、荣禄的武卫中军约1万人驻防于北京南苑地区。

此外,神机营1.4万余人、虎神营约9000人、八旗兵以及绿营兵约2万人驻扎于北京地区,淮军7000余人、练军2500余人以及袁世凯武卫右军余部约3000人驻扎于天津地区,淮军约2500人以及八旗兵约1000人驻扎于山海关地区,热河及保定地区亦有驻军近9000人。

所以,单单京畿地区的清军便已经有了最少11万人的兵力。

然后,还有陆陆续续赶到的数十万“刀枪不入”的“拳民”......

但是,所谓的八国联军呢?

他们在开始时只是派出了451个人,即英国79人,俄国79人,法国75人,美国53人,意大利39人,日本24人,德国51人,奥匈帝国32人,指挥官19人。他们当然也知道451个人肯定打不过十数万的清军,怎么办?继续增兵,然后组成联军。此时的八国联军兵力已达到了2066人,英军915人,德军540人,俄军312人,法军158人,美军112人,日军54人,意军40人,奥军25人。

可是,这2066个人能打得过清军吗?八国联军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自信。所以,他们又紧急从本土或者殖民地抽调人手运到中国,临时组成了一支约1.6万人的军队。

当然,八国联军后续仍然在继续增兵,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他们从本土或者殖民地运兵到中国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从5月底开始派兵,一直到8月八国联军才从天津出发进逼北京,这也就意味着八国调兵的时间持续了两个月!在联军攻陷了北京以后,德国军队甚至还飘在海上,没来得及上岸。

我们总是强调八国联军的武器如何如何先进,如何如何厉害,可是让你2000人去打10万人,你真的保证你能打得过?如果可以的话,中国当年能撑得住几十年吗?即便只是10万头猪,你让2000个人去抓,也能拱得他们调头跑吧?

如果袁世凯在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开往北京后,能够率领武卫右军抄了他们的后路,然后与京畿地区的清军包围八国联军,几十万人围住他们2万人,我还真不信他们不怕。如果清军能够利用好八国调兵的时间差的话,他们会更慌。

他们武器再好,可是总有用完的时候吧?

但是,袁世凯加入了“东南互保”,对八国联军侵华采取了作壁上观的态度,一则是为了保存实力,二则也许是为了看看慈禧和清政府的虚实。

更有意思的是,当八国联军直逼北京、兵临城下之时,清军的高层们还在勾心斗角。

这才是清军输给八国联军的关键!

当时,荣禄在与庆亲王、端亲王商讨军事的时候,突然传来了荣禄霆字营打退日军的消息,端亲王马上阴阳怪气地说了句:“这霆字营能打退洋兵,还算勇敢。”

庆亲王听到霆字营打胜仗也很不爽,也说了句:“自然,训练数十年,总比新练的军队强些个,总算对得住朝廷,不致虚费国帑。”这是在讽刺荣禄花了钱练了一支虎神营,可是却畏敌不敢战。

端亲王突然听到外面“轰轰轰”的炮声,于是又问:“霆字营的炮声激烈,不知用的是何种炮?”

庆亲王看了眼端亲王,便说:“是德国的格林炮。”

端亲王听完马上冷笑着说:“怪不得如此得力呢!”这意思摆明了是说,不是他们不行,也不是霆字营厉害,只是因为霆字营有格林炮。

荣禄听明白了,原来是在说我不行,所以也讥讽了一句:“千里马还得千里人骑,要是只凭炮好,没有炮手,不过资敌而已!”

一座坚固的堡垒的崩塌,总是会从内部开始。

8

打是打不过的,但这并非是贬低袁世凯的新军的战斗力,而是因为当时的袁世凯的新军只有7000多人,而进攻北京的联军总兵力已经超过18000人,主要由日军,俄军,英军为主,从纸面上看也是处于劣势的。


但这不代表就不能取得一定战果。


当时守备北京的武卫军一共约为5万余人,分为五支军队,由荣禄集中指挥,除了袁世凯的“右军”外,其他的四支军队都参加了战斗。


实际上,如果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当时参战了,虽然最终会败,但在战争前期歼灭八国联军的上千先头部队是可能的。但我们知道,武卫右军在战前几个月因为防备德国而被调到了山东,从而躲开了这场战争。


如果武卫右军留在小站,参加了抵御八国联军的战争,那会是相当有纪念意义的一回事,因为届时中国军队将很有可能在陆地上消灭一支超过千人的欧洲列强军队,这意义和镇南关之战不同(镇南关之战能取胜是因堆了10倍的兵力利用绝地死守,而法军又错误的分兵一半),大概会震惊世界。


战场上表现最好的是 聂士成的前军和 宋庆的左军,这两只军队都参加过甲午战争,算是有过战争经验的精锐部队。


在战争第一阶段,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约2000多人,由英国中将西摩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结果遭到前军和左军的围攻,经过15天的激战,联军伤亡惨重 , 剩下能够钱斗的不足千人。最后不得不退回天津。


可见这时的清朝精锐部队与1840,1860,甚至1880年相比,已经大幅缩小了与西方军队的差距,过去是堆了优势兵力照样打不过,但现在已经有打胜的可能了。


如果袁世凯的右军能和左军前军一起加入战斗,总兵力达到3万,那很可能能预先吃掉联军的这2000多先锋队,而后面的联军进犯北京必然要拖延一段时间。


实际上聂士成和宋庆已经打得很不错,我们看当时法国军方的报告就知道了。

9

作者:金满楼

近代中国队军事近代化,第一波是太平天国时期,包括清军和太平军都大量购买了西方的火器,尤其是李鸿章的淮军,已经出具规模。

之后,清军也大体换装,成为半近代化的军队,但此时的武器装备和西方相比,还是有十到二十年的代差,因为清军的武器大多是靠买,而不能生产。

即使能生产,也是西方淘汰的落后品种。不过这也没办法,近代军事工业不是独立的,而且整个工业体系的集中体现。当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言而喻。

等到了甲午战争,半近代化的清军遭遇已经完全近代化的日本陆军,结果惨败而归,几乎无一胜绩,比北洋水师要更加的丢脸。



之所以如此,不仅仅是清军的武器不如人,训练、后勤、指挥、营制、情报等等软硬件都远远落后于日军,输得合情合理,一点都不奇怪。

正是因为甲午的惨败,清廷才认识到所谓洋务三十年,东西方的差距(包括对日本)实际不是拉近了,而且代差扩大了。

由此,在甲午年后,在恭亲王奕?和荣禄的统筹下,一方面是再练新军,这主要体现在两支部队:

一是完全新建立的所谓“新建陆军”,即由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另一个是参加过甲午战争的聂士成武毅军,这是一支老部队。

这两个部队,完全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或接近)的武器,所以战斗力还是不错的。



在1900年的庚子之役中,主要承担抵抗八国联军的即聂士成部队,其在天津等地的表现尚可,但因为兵力还是有限,加上获得新武器和训练的时间有限,战斗力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而袁世凯部队当时为了防范德国而被调到了山东,从武器上说,和聂士成部队差不太多,但训练和营制等更加西化,所以应该具有一定的战斗力。

不过,袁世凯部队是一支新部队,基本没有战斗经验,所以这个战斗力恐怕还是要打个问号的,不能过于乐观。

就像问题中所说的,如果袁世凯这支部队放弃防守山东的任务而调去防御八国联军,如果袁世凯的部队和聂士成的部队合力,大概对八国联军的进攻会有一定的阻滞作用,但最终结果应该不会改变。

因为从兵力上说,这两支部队也只有2万人,而八国联军最低也保持了2万兵力,最高时甚至达到了5万兵力。

而就武器及训练、指挥、作战经验来说,聂士成和袁世凯的部队显然远远不及。从这个角度上说,八国联军1万人的战斗力大概相当于3万聂士成袁世凯部队的战斗力。



至于其他还在使用抬枪的旗人部队,虽然有几万十几万,其实只是摆设罢了。这在荣禄新组建的武卫中军体现无遗,基本是一击即溃的角色。

至于其他的防军练军,包括马玉昆、董福祥这些旧军队(也是武卫军的组成部分),另外如各省派来的援军,基本也好不到哪里去,其战斗力恐怕抵不上八国联军的十分之一。

从这个角度上说,无论甲午还是庚子,清军都必败无疑。只有到了清末新政大练新军后,在达到30万新军的规模,清军的水准才大有提高,此时大概能和八国联军干一仗!

10

袁世凯是个浸染在军队久矣的名副其实的军场老手,不得不说,他的底气和军队势力还是非常雄厚的。今天笔者想要提及的便是他的小站新军。故事发生在“庚子国难”期间。大家对这个名称或许有些陌生,在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一定是如雷贯耳,那就是八国联军侵华。

后人一直有个畅想,那就是假若当年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带头反对并抵抗八国联军的话,历史会不会就此改写。这样的希冀中包含着对袁世凯的小站新军极大的信任。那么在后人看来堪当大任的小站新军究竟能否在当年那样混乱的时代中突出重围、解救中国呢?笔者就来说道一二。

首先来了解一下小站新军的优势所在。作为称职的军队首脑,袁世凯在管理军队方面那可真的是有自己的一套。他不惜用大价钱让小站新军的装备力量硬生生上了一个台阶。而且挑选士兵极为苛刻,有自己专属且可行性较高的一套选兵标准。

在严谨的挑选中,小站新军自诞生以来那就是其他军队的楷模。当时的人对小站新军还有个极为有趣的戏谑称呼,那就是用钱砸出来的军队。从这里可以看出,袁世凯的的确确是花了大量的心力和财力到这支军队上去。

小站新军的士兵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可个个都是猛男。肌肉发达,晚清大臣徐致靖就曾这样形容小站新军的士兵“行若奔涛,立如植木”。可以说小站新军的确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

而且,他们的作战能力也是有目共睹。在辛亥革命中依靠碾压式的实力对敌方进行了吊打,最后大获全胜。也因为自己背后仰仗的这支军队实力强劲,袁世凯成为了大总统。

从这些角度出发来看,袁世凯的小站新军似乎有极大的胜算,但是深究其中,却会发现小站新军并没有后人想象中那么的厉害。毫不夸张地讲,假若袁世凯义无反顾地率领自己的小站新军投入到战争中去,结果一定是惨败,他在战场上的失利一定会波及他在政治场上的地位,很有可能,因为失败,他就此将推出政治舞台。这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笔者就来谈谈吧。

第一点是小站新军的军事装备不够完善。虽然前文用“用钱砸出来的军队”的玩笑话来形容这支军队,一个方面说明了小站新军的军备实力在当时鱼龙混杂的军队中那叫一个鹤立鸡群,但是它需要进行“攀比”的对象是八国联军。

是这一群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的军队,如此比较起来就相形见绌了。而且八国联军为了加强士兵们的作战能力,采用了奖励政策,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优渥的工资待遇,在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后,这群士兵当然会冲劲十足,势不可挡。从这点来看,小站新军的优势一扫而光。

第二点是作战工具之间的天壤之别的差距。小站新军毕竟只是一家军队,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与小站新军并肩作战的那可都是什么歪瓜裂枣。而自己的对手呢,拥有具有整齐划一的枪炮,且杀伤力满格。

试想,当战争的螺号想起,小站新军在前面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八国联军采用大炮,都不用出动人力,就可以轻轻松松把小站新军一网打尽。那么这支难得的军队岂不是很快就成为了战场上送死的可怜人了吗。

而且大清王朝在接二连三的惨败之后还是没有痛定思痛,还是看不起这些个外国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厉害、凸显自己的能力,他们采取了一个方法。那就是不管是否有八国联军的士兵,无间断地扫射炮弹。这种行为就跟闹着玩儿似的。

丝毫不顾及自己地劣势,而且也实在是令人发笑。浪费资源,万一真的到战场上了,就会面临无炮弹可打的窘迫惨境。到那时候,再追悔莫及,结局只能是无计可施。作战计划都如此的愚蠢,怎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呢?就好比两个人比赛跑步,一开始就往反方向跑,还执意不悔改,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如此看来,就算袁世凯将自己的小站新军毫无保留地加入战争,也不会改变这场战争最终地结局。况且袁世凯是多么精明的一个人,他绝对不会选择用损耗自己的实力来表现自己的爱国之情的。由此,不管袁世凯的小站新军是否加入战争,这场战争最后还是清朝惨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