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3年2月,在斯大林格勒奋战6个多月的第6集团军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在保卢斯元帅带领下投降,曾经的33万雄厚兵力只剩下了9万余人!德军将领认为,这等于打断了德国在东线的脊梁。毫无疑问,大多数有识之士都认为,德国不可能战胜苏联了。

正当所有人失去信心之时,曼施坦因抓住机会发起反击,在1943年2月19日到3月15日的短暂时间内,发动了永载史册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一下子打垮了苏联军队的主力,重新稳定了东线德军的防线!这个时候,在德国内部确实出现了对苏讲和的声音。

其实不难理解,从1941年到1943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轴心国在苏联战场损失了300万以上的部队,仆从国都没有信心再继续打下去,西班牙选择将它的志愿军团(又称蓝色军团)撤回国;土耳其态度骤变,不愿意再向德国提供稀有金属,而芬兰和意大利都不耐烦的想要脱离协约国。

希特勒的麻烦远不止这些,1943年2月,他的爱将隆美尔在埃及兵败如山倒,德意联军损失10余万人之后,一路小跑的撤回突尼斯,这里是轴心国在非洲大陆最后的阵地了,一旦失守整个欧洲的南翼都将不再安全。希特勒不能允许突尼斯失守,他断然拒绝了隆美尔放弃非洲的要求,向突尼斯空运了30余万援兵,又让以死守捷米扬斯克包围圈而闻名的阿尼姆上将接替隆美尔,希望突尼斯能尽可能坚守。

(非洲军团投降)

突尼斯战役在1943年的5月的中旬结束,德国把投在非洲的全部赌注都输光了,包括阿尼姆本人都做了俘虏(几乎就是第二个保卢斯)。在如此残酷的现实面前,希特勒肯定也想过谈和,至少和英法与苏联其中的一方谈和,降低两线作战的压力。

(1943年2月的欧洲)

英国和美国会和德国谈和吗?明显不会,因为英美自从参战以来打得毫不费力,还如愿以偿的将势力扩展到整个北非和近东,美国更是赚足了战争财,它恨不得战争一直打下去,所以希特勒只能寻求与苏联谈和。

苏联在不到2年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刚开打就有300万常备军被消灭,人口和工业资源集中分布的乌克兰、南俄国土全部沦陷,即使被收复的地区也是一片焦土,如果德国愿意谈和,苏联是会考虑的。有传闻认为,苏德两国外长确实有过接触,但苏联人的谈判条件让德国无法接受。

苏联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势如破竹,虽然瓦图京一时疏忽在哈尔科夫被曼施坦因击败,但苏德两军的实力对比并没有改变,1943年7月中旬爆发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只有78万人可用,而苏联却又190多万人的兵力(不包括预备队),且苏联人的坦克数量是德军的整整2倍,在这种悬殊的实力对比下,苏联的态度强硬,德国很难争取到有利于自己的谈判结果。

因此,希特勒希望用库尔斯克会战夺回主动权,把苏联打回谈判桌,他的底线应该是保持占有第聂伯河西岸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假如说苏联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这个结果是有很大可能出现的。

(德国谈判的最底线)

只要苏德休战一年,哪怕半年的时间,就足够让东线德军缓过劲来,更不会让英美盟军轻易登陆意大利和法国,第三帝国的国祚能大幅延长,甚至改变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行家一伸手就知道有没有......

勇敢的心里有这样一段镜头,两军还在交战,英国国王就牛逼闪电,充满自信的调转马头离开了战场,意思自己已经胜券在握。普奥战争中,也是两军还在交战,老毛奇就一脸严肃的对德皇说:陛下,您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注意,不是战斗,而是战争。一战从1914年7月打到1918年11月,但在1914年9月,也就是开打的第二个月,德军被阻止在马恩河,小毛奇也是一脸严肃的告诉德皇:陛下,咱们输了这场战争。后来不管德国怎样努力维持,也确实是输了战争。

志愿军1950年10月入朝参战,到了51年6月,打了8个多月以后,第五次战役结束,中朝军队开始在三八线挖坑道,进入防御状态,朝鲜战争其实也就胜负分出来了:谁也吃不掉谁。剩下的2年多,都是为了和谈争取更多的利益在打,对战争已经起不到实质性作用。

解放战争,100万东北军入关,国民党就开始张罗往台湾跑了。

举这些例子就是想说,在行家眼里,判断出一场战争谁输谁赢,要比普通人早的多。

二战也是如此。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1940年,灭亡法国,1941年6月进攻苏联,1945年5月德国投降。

在行家眼里,什么时候判断出德国会失败呢?非常早。1941年8月!

也就是在德国进攻苏联的2个月以后,正打的风生水起的时候,正在大规模围歼苏军的时候,美国和英国就已经开始研究怎样处理战败的德国了。在跟英国还处于战争状态下,德国就开始进攻苏联,进入两线作战的状态,英美这些老狐狸就已经断定德国必败了。

1941年8月,英美发布大西洋宪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要求就是:德国必须解除全部武装。

这就已经把德国当做战败国来处理了。

也正是由于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就堵死了问题里说的:德军高层谈判......这条路。没有谈判的可能,只能是解除武装,无条件投降。大西洋宪章一发布,德国就是想谈也谈不了啦。

德军高层即便是和谈,他的初衷也是为了德国争取利益,为了德国保住军队。把军队解散,这不叫和平谈判,这就是投降协议。

1941年8月,德国就已经失去谈判的资格了。解散军队,是盟国开出的条件,也是德国无法接受的条件。

4个月以后,到了1941年冬季,德军被阻挡在莫斯科城外,这时候就不需要大行家看了,一般的行家也能看出德国必败无疑。这时候就更没人跟他谈了。

1941年12月,德国肯定会战败,不仅仅是苏联人、英国人、美国人看出来了,德国人自己也是心知肚明,但他们觉得还是可以再抢救一下。

到了1943年,即便是最坚决、最强硬的希特勒也已经开始跟心腹研究谈判的问题。只不过让他们苦恼的是不论斯大林还是丘吉尔,都不跟他们谈。至于他手下的将领,肯定是更早的接受了现实。估计1941年冬季到1942年初,德军兵败莫斯科,希特勒也就知道自己会输了,但这话他肯定是不能说出来。

德国横扫欧洲靠的是闪电战。闪电战最怕什么?就怕:断。闪电战就得像闪电那样,一下子就劈死法国。而我们也从来没见过闪到中途,断了,过一会还能接着劈的电,对不对?德军没能一举拿下莫斯科,就是断电。再想接起来,那是不可能的了。所以1941年的冬季,德军里的行家也都知道自己已经输了,但这些事也肯定是不能公开说。

1943年2月,德军又输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就属于板上钉钉的事了:德国输了整个战争。

所以同年的德黑兰会议,英美苏三国已经开始研究怎样瓜分战利品的问题:你什么时候打,派多少人,打完了,你占领哪,我占领哪......43年,德国已经开始享受战败国的待遇,更没有资格谈判了,要么你现在就地投降,要么我们打过去,你们再投降,只有这两条路可以选择。

1941年8月,一些有先见之明的高人看出拉德国必败。

1941年冬季,德军没能占领莫斯科,几乎是所有的行家都能看出来德国会败了。

至于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歼,这就已经死透了。

剩下的2年,是盟国勾心斗角,分享成果的时间。果盘分好了,也就一起劲儿,把德国灭了。

往前追溯,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这时候其实就没办法谈判了。大西洋宪章则是彻底关上了谈判的大门。到了43年,德国的棺材板基本上都钉死了。二战开始,德国乃至德军内部就一直有人在张罗谈判,甚至纳粹二号人物赫斯自己架着飞机跑到英国去谈判,希望结束战争,到了43年,那是连希特勒自己都希望能谈判,获得一个体面的停战。如果说当时盟国同意德国安全撤回国内,吐出这些年占领的地盘,德国道个歉,然后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德国这些高层肯定会跳到房顶欢呼,可是人家不跟他们谈。

在这个胜者为王的世界,你下注可以,也可以赢一大笔钱,但想把钱从赌桌上拿走,揣进口袋回家,太难!

3

1942年春天的时候德国还有打赢的机会,到了1942年秋天,打赢的机会还有一半,到了1943年的时候,等待德国人的命运只有失败了;想打赢只有在梦里了。

到了1943年春天,别说希特勒的性格不会讲和,就是希特勒愿意跪在地上磕头,斯大林都不会答应。

其实,希特勒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就是一场豪赌,既然赌博那就有赢有输,不可能回头。德国军队入侵苏联国土,苏联军队损失了上千万,平民的伤亡也不是个小数目。德国人把苏联的坛坛罐罐砸了个稀巴烂。

眼看战场上失利了,要不咱们跟苏联和谈吧,或者脚底抹油溜了吧。

你把苏联看成什么了,你家后花园了?你把斯大林看成什么人了?卖买炊饼的武大郎了?

二战前的苏联如果跟德国一样有实力,称霸欧洲能轮到德国吗?

如果德国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军队节节败退的时候提出和谈,斯大林一定喜出望外,举双手响应。可德国那时候为什么要坐下和谈?他们兴兵百万入侵苏联吃饱了撑的,正势如破竹的时候提出和谈,这不有病吗?

等到斯大林迎来了美英的援助,大量坦克、飞机、大炮源源不断原来了,钢铁和燃油运来了,甚至连牛肉、面粉、白糖、奶粉都运来了,你要斯大林跟德国人谈和,不是做白日梦吗?

这时候德国人要谈可以,斯大林肯定狮子大张口:停战可以,我的损失怎么办?死这么多人,毁这么多东西怎么说?加倍赔偿都不会到头。要是按照斯大林的性格,提出的停战条件一定比战败还苛刻,那还不如继续打,还能有尊严地死去。

上帝在1942年夏天的时候已经不再眷顾希特勒,多行不义必自毙,等待德国纳粹的命运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

要知道斯大林格勒会战希特勒也是纳粹德国命运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德国人连谈判的资格都失去了。

希特勒处心积虑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他个人军事生涯的败笔,也是德国遭遇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惨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纳粹德国军队140多万官兵阵亡或被俘,希特勒在苏联的兵力一下子损失了三分之一。德国和苏联在战场上的态势一下子掉了过来,苏联军队转守为攻,德国军队由攻转守。而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整个欧洲战场德国军队也一蹶不振,走了下坡路。

在1942年夏天斯大林格勒战役刚刚打响的时候,德军的装甲集群疯狂屠戮苏联军人,空旷的大草原成了屠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苏军潮水般后退了将近300公里,希特勒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甚至计划着在斯大林格勒开庆功大会。斯大林甚至沮丧地打算全军后撤,他已经打算化整为零打游击了。

可是战场局势就像出了鬼一样出现了不可思议的改变,德军的凌厉攻势戛然而止,穷途末路的苏军绝处逢生。

苏军的化险为夷不是希特勒大发慈悲,也不是由于斯大林在1942年7月28日发布了第227号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并严厉要求苏联红军部队"绝对不许后退一步!")

这鬼到底出在哪呢?

出在美国人那里。

美国不仅向苏联援助了大量先进武器和战略物资,还在1942年6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的同时开展了一场"海啸"行动,出动三个航空大队,数百架轰炸机,对德国的"油库"——罗马尼亚油田、输油管道和炼油厂进行了地毯式轰炸。而且连续轰炸了23次,投下了13万吨炸弹,

希特勒就像戳破的气球一下子就泄了气。希特勒暗暗叫苦,心说罗斯福呀罗斯福,你做的真绝,我今天才知道什么是"釜底抽薪"。

美军"海啸行动"的后果立竿见影,1942年7月,德军第6集团军由于装甲集群迟迟不能到来担心孤军深入被吃掉,被迫停止前进步伐,穷途末路的苏军得到了喘息机会。

希特勒得知苏军得到了重整旗鼓的机会气急败坏,立马免去了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元帅的职务,由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上将接任,第1装甲集团军总指挥一职则由麦肯森将军继任。克莱斯特上任后,虽然踌躇满志,但使劲浑身解数,始终不能再前进一步。原因只有一个,部队没有燃油。中断燃油的德军就像虎落平阳,狼拔掉了利齿,只能被动挨打。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斯大林神气活现下令苏联红军开始反击。德军第六集团军27万人被包围,德军每天需要700吨战略物资和食品,而没有燃油的德国机械化部队寸步难行,空军只能提供可怜200吨左右,这意味着德军一半官兵连肚子都填不饱,一半的枪炮没有弹药。

这仗还怎么打?

当时斯大林格勒的温度已降到零下45摄氏度,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苏联红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

而包围圈中的德军的空运补给越来越少,每天还不到100吨。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伤寒和痢疾在德军中蔓延,而冻伤的官兵更是不计其数。

被包围的德军不用苏联人动一刀一枪就会自行灭亡,德军最高指挥官保卢斯都提出投降来保全官兵性命,但被希特勒拒绝。

1943年2月,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保卢斯和20多名高级指挥官向苏联军队投降。

由此可见,到了1943年春天的时候,德军手里头已经没有了谈判的筹码,如果德国人此刻提出坐下谈判,斯大林一定会冷笑着说:谈判可以,给你开出最优惠的条件——德军解除武装,割让一半德国领土给苏联,要不然,免谈!

4

任何军事上的谈判都是需要资本的,东线德军主要将领自然也都明白这个道理。苏德谈和有没有可能?曼施坦因率领南方集团军群在1943年初打赢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后,认为苏德能够和谈的重要条件是:德军主动取得夏季攻势作战的胜利,或者是在反突击中重创进攻苏军的主力,注意,此时还不能确定地称为“库尔斯克战役”。



实际上,希特勒在前一年夏天的“蓝色计划”中,已把主要攻击目标选定为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而不再是梦寐以求的莫斯科,就已经意识到依靠闪击战打败苏联已无可能。因此他需要乌克兰的煤炭和小麦,需要高加索的石油,从而维持德军能够打一场长期的战争,至少在1942年冬天来临之前,纳粹高层还没有溝和的念头。

但是斯大林格勒的惨败让他们清醒了许多,曼施坦因就认为:德国军队已经陷入到一场没有希望的“消耗战”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军必将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巨大的战争潜力,在军事实力上逐渐压垮德军。这不以任何小范围上的战术性胜利(比如哈尔科夫)而改变,只是个时间问题。



如何避免这一噩运呢?曼施坦因的观点也代表了德军高层的内心真实想法(没有人会明着说出来):那就是趁着苏军的优势还不明显,以一连串的歼灭战让苏联在人力和物力上“大出血”,只要这种损失大到苏联人无法承受的地步,德国就将获得一个通过谈判而争取东线停战的机会,腾出兵力再图与美英决战。

在1943年春夏之交,经过补充的苏军作战部队有660余万人,10万门火炮和重迫击炮,10000余辆坦克和10500架作战飞机。而德军(330万)加上仆从国军队还有232个师约520到530万人,54000门火炮和重迫击炮,5850辆坦克和3000余架作战飞机,考虑到仆从国军队战斗力的低下,苏德两军综合战力比大约是三比二。



而随着苏军军备生产的不断提高、美英援助的到来和战争总动员,苏军的优势将继续增大。因此德军的唯一出路,是在1943年夏季攻势中至少要消灭100到150万的苏军有生力量,才能够迫使苏联有谈和的意向。别说没有可能,美英盟军1942年没有兑现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已经让斯大林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

也就是说,如果苏军在1943年的作战中损失惨重,且盟军仍然不在欧洲大陆登陆,那么斯大林必须考量苏军独自抗击希特勒军队的后果:苏德两败俱伤、苏军无力反攻、美英继续坐山观虎斗,那么几年后就算苏军击败德国,也已经虚弱到无力享受胜利果实的程度了,这是国家利益,其它所有因素都是扯淡。



这里还有个重要插曲,即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声明》,在这个月25日发表的声明中,与会的罗斯福和丘吉尔代表美英等西方盟国,提出了同盟军将对德、意、日三个轴心国战争到底直至他们“无条件投降为止”,这就从事实上宣布德国单独与西方媾和已无可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卡萨布兰卡会议和声明,都没有苏方的参与,因为东线局势并不明朗,换句话说,苏德谈判仍有一线可能。

未来美英迟至1944年6月才实施诺曼底登陆(看看火候差不多了),在1943年还是没有真正的动静,而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的估计又过于乐观:开战接近两年来,苏军已经损失高达1100万人,其政权处于崩溃的边缘。这就给了希特勒一种错觉,认为德军再努把力,果真在1943年能够夺回战略主动权的话,斯大林将不得不坐下来研究“政治解决”的问题。



既然美英还在看热闹,那么在两个必要条件中,苏联人能自己做的也就只剩下一个:打赢1943年的大规模战役,至少别输。而德国人也没得选择:必须打赢,必须大胜,所以在泥泞期结束后,双方的交锋就显得性命攸关了,哪一方都输不起。在双方战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德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应对呢?这才是希特勒和军官团的严重分歧所在。

陆军总司令部和前线的将领们认为,应该把主动权交给苏联人,然后在其进攻的过程中,再投入预备队击败和消灭苏军有生力量,这是“后发制人”的理念;而希特勒习惯性地认为,德军不应该被动地实施防御和反突击,而应趁苏军还没有在冬季作战的损失中恢复过来,先发制人实施打击,选定的目标就是战线上的库尔斯克突出部,他是老大,他自然赢得了争论,于是才有了库尔斯克会战。



所以关于苏德战争可能出现“平局”的问题,以及希特勒会与斯大林谈和的可能,在1943年初确实存在一定的变量,曼施坦因在2月6日专程飞回“狼穴”汇报时委婉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但是以希特勒的狂妄不可能在德军尚有余力的情况下接受此项建议:要低头也得是斯大林先来。而对于苏方来说,美英的《卡萨布兰卡声明》和逐渐恢复的军力,也使他们轻易不会求和,在1943年边打边看才是正确和必须的选项。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库尔斯克会战以德军失败而告终,这个时候,就算希特勒肯恬着脸求和,斯大林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答应了。

5

1943年,只要集中力量,压上全部精锐和预备队,坚决拔掉库尔斯克突出部,斯大林就扛不住了。歼灭百万以上苏军后,可顺利完成优势和谈,巩固战果是完全有戏唱的。

因为前两年苏修男人死得实在太多,斯大林对英美同样满腹怨恨。因为这俩盟友迟迟不肯在西线登陆,一直是俄国人在替他们牺牲放血。

一旦和谈成功,英美对苏修肯定翻脸,起码是军援会大幅减少,甚至以断奶相胁迫。

此时,德国只需要加强海空军集中对付英国就成,英国将遭遇极大困难。而德国陆军可以得到修整扩编,补强战斗力。同时在苏占区分赃清洗,大搞伪政权,组建一批由德军指挥的乌军、白俄军和西俄军。完成总动员后,如果苏修敢轻举妄动,以5百万以上伪军为前锋,人海对人海,海量飞机坦克发起的大闪电随后来,把斯大林一波推平就是。

6

1940年7月29日希特勒与德军高层商讨入侵苏联,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和空军总司令戈林强烈反对,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则认为仅需3-4周时间就可击败苏联。41年7月当德北方集团军群受挫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困于斯摩棱斯克、南方集团军受阻基辅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对希特勒没好气的说过:“还能怎么办?退回国境线。”莫斯科战役的失败,部分德军将领清醒的意识到打不赢对苏战争,如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勒布明智的以病请辞。但总体而言,德军高层对击败苏联依然信心满满,分歧不过是战略进攻方向之争,再攻莫斯科还是转向南方问题。

1943年3月13日希特勒签署第5号令《关于未来数月间实施作战的指示》开篇即言“可以预见,俄国人将在冬季和泥泞时期结束,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补充后重新发动进攻。因此现在是我们抢在他们之前,在战线尽可能多的地区发动进攻的时候—至少在战线的一个地区,例如南方集团军群作战地区。”“另外必须立即在所有各集团军群的作战地区进行一些准备工作。进攻兵团必须补充至齐装满员,并经过充分训练。

依据这份文件规定,东线德军4个集团军群有三个图谋着进攻。德陆军总司令部重点加强南方、中央集团军群的同时,不忘北方集团军群,到5月第18集团军成为东线拥有29个师的第一庞大集团军,北方集团军群也占有东线30%的炮兵。此时总参谋长蔡茨勒、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卢格、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屈希勒尔,甚至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对德军取得进攻战役的胜利毫不怀疑!或者自信能以防御方式求得东线的平局。以政治谈判方式结束对苏战争也就不在他们言辞之内,有的不过曼施坦因要求希特勒设立东线总司令争权之举。诚如希特勒拒绝里宾特洛甫的媾和建议时所言:“首先我们必须赢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然后我们才能考虑(其他)。”

库尔斯克战役德军惨败后,南方集团军群防御线驱于崩溃,迫使希特勒下令南方、中央集团军群9月15实施向梅利托波尔—扎波罗热—第聂伯河—杰斯纳河—奥尔沙—维捷布斯克—线的“黑豹阵地”(东墙)紧急撤退。9月22日至10月初苏沃罗涅日、草原、西南、南方面军突破“黑豹阵地”南段,9月25日苏军解放斯摩棱斯克。苏军的胜利及10月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英美再次保证44年春在法国登陆的消息,让斯大林有绝对的底气向罗斯福承诺不与德国单独媾和,而谋求战后更大的地缘政治利益。或许传闻中的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甫43年6月在乌克兰基洛夫格勒的会谈中,苏联外长恢复1939年苏联旧国境线的提议是希特勒和德国将军们最理想的结果,而这是希特勒和德国将军们心不甘情不愿之事。

7

纳粹想谈也没用,苏联就是要报仇就是要灭了纳粹,这一点是不可能改变的!纳粹其实早就想退出东线战场了,问题是苏联可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能走的了的地方!

8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解史。

在希特勒眼中像一所“破旧的烂房子”的苏联,成功的阻止德军向苏联腹地的进攻以及打断了德军企图占领苏联和获得大量战略资源的企图!

德军在1943年的军事行动中,可谓进退两难,以至于在军纪森严的德国军队里,位于前线的军事将领对德国中央统帅部所发布的命令产生了严重怀疑并且向前来视察的海因里希提出了上诉。

即便要面对被纳粹安以叛国罪名和死刑!

对于一个世界一流军队的指挥官,在当时的情况下,敢于向上级提出质疑和表达自己的不满,所要付出的勇气是相当大的。

同时从侧面也能看出来,德军在东线战场面临的困难局面,如果前线将领提出打不动的时候,那就是整个国家真的没有进攻的能力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东线战场上的德军就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兵员的重大损失和后勤的难以保障,让这支曾经身经百战的纳粹军团疲惫不堪。

但是随后的哈尔科夫战役中,德军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和士兵强大的意志力赢得了胜利,给了希特勒稍许的勇气。

随后在和苏联的谈判中,德国凭借哈尔科夫的胜利在谈判中坚决反对苏联提出的退到德军进攻阵线的提议,苏联则打出了底气,更加坚决的结束了这场和谈!

也就是说,哈尔科夫的胜利对德国政府产生了迷惑作用,他们认为处于前线的德国军队依然拥有刚开始进攻苏联的战力,对于苏联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军队艰难的补给毫不重视,甚至雪上加霜的对前线将领下达命令,不顾实际情况的要求德军发起进攻!

总结:德军在1943年曾经和苏联进行了秘密谈判,但是德军要求退回1942年的发起线,而苏联要求退回战役开始前的发起线,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为德国的覆灭埋下了导火索!

9

苏德战争进行到1943年时,能不能通过谈判来结束这场战争,上已经不是德国人想不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苏联是想不想的问题。事实上,苏联确实与德国在二战期间进过一些秘密的谈判,但是这些谈判是无故而终,应该说,双方根本就没有什么谈判的诚意。

那时双方根本开不出让对方心意心动的条件,在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怎么可能拿到,尤其是在1942年初的时候,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取得胜利之后,正是德军得意之时,这时候怎么可能轻易的放过苏联呢,但苏军也打出了底气,没有什么战胜德国的忧心了,还能打下去。到了库尔克斯克战役之后,德国再没有可能发动进攻了,苏联已经到了稳操胜券之时,这时候更不可能与德国进行什么谈判的问题。

反正双方压根没有谈的可能性了!

10

什么时候会爆发战争?就是政治妥协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既然政治妥协在战前都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它怎么能解决停战后的问题呢?战前的那些问题依然在,还因为战争而产生了新的矛盾,甚至是民族世仇,怎么解决?像二战这样规模的战争,不可能通过谈判解决,如果是两个小国打仗,那兴许能通过大国调停。德国跟英法美之间,谁能调停?

再者,所谓1941年就知道德国必败,不过是一种事后意淫。德国人何尝不在自己国内宣传德国必胜?这不过是增强战斗信心而已。当然,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确能看出德国战败的颓势,但德国并非完全没有一战之力,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同样取得了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所以战争不结束,英法美就敢说有十足的把握?所以这不过是事后的视角,在当时来看,并非完全如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