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元璋为什么废除丞相制?

首先更正一下,朱元璋废除掉的是丞相制而不是宰相制。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设立了丞相制度,汉代保留了下来。从秦朝到明朝,丞相制度流传了一千多年。一个制度能够流传这么久,必然是有他它存在的道理的。

那么为什么到了朱元璋这就把它给废除了呢?因为朱元璋想强化皇权,加强皇帝的权威。

丞相的设立和发展

丞相制度在秦朝的时候设立,到明朝时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设立了三公九卿。“三公”指的是什么?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各有各的任务: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杂七杂八的事情都是丞相来对付的;太尉负责管理军事方面的事情,兵马、器械、军粮等等都是太尉的事情;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公之间谁也不能管谁,直接归皇帝管理,加强了皇权。

到了唐代,发展成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他们之间是怎么分工合作的呢?

皇帝要实施一项新的政策,从政策的草拟,到确定,再到最终实施,离不开三省的分工合作。中书省负责起草文案,根据皇帝的旨意来拟定政策。好,拟定完了后,交给门下省来审议,看尚书省拟定的政策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符合规定。门下省审核通过后,再交给尚书省,由尚书省来负责执行实施。

在三省六部制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省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相互制约的关系。三省之间互相牵制,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间接的加强了皇权。

丞相制从设立之后,它的大趋势是在不断的分权,避免权力过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不过到了元朝,出现了不同的情况,中书省的权力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甚至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可以说是“上承天子,下管六部及百官。”。到了这个时候,丞相的权力就变得很重了。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官制。

明朝建立之后,采用了元朝的官制,也就是说中书省依然是一家独大,相权依然过重。

相权的过重,是导致朱元璋要废除丞相制的原因。

为何呢?我们从朱元璋的经历可以看出来原因。朱元璋一生可谓是酸甜苦辣都品尝过的,他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当过大帅,最后还当了皇上。

在朱元璋当大帅之前,他一直是个没什么地位的人,而一个没有地位的人在得到巨大权力之后,通常都会非常迷恋权力,这似乎是一种通病,就好比一个穷人在得到巨款之后疯狂迷恋钱一样。

所以,朱元璋是个权利感极强的人,他自然不愿意自己的权利受到别人的影响。于是,朱元璋就借着胡惟庸案来将丞相给废除掉。表面上看,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是因为胡惟庸作乱,但实际上根本的原因是朱元璋想强化皇权,加强皇帝的权威。

丞相的优缺点

讲了这么多,我们来分析下丞相的优点和缺点。

丞相最大的作用就是协助皇帝做事,丞相最初设立的目的就在于此。作为百官之首,丞相能够代替皇帝处理很多事情,分担皇帝的压力。

那么大一个国家,有一大堆的事情,总不可能全部由皇帝来做吧?设立丞相,让他负责一部分事情,减轻自己的压力,更好的治理国家,这就是丞相最大的作用。萧何、诸葛亮、房玄龄、魏征......这些有名的丞相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

缺点在哪呢?既然从皇帝那分到一部分权力,万一这“一部分”越变越多呢?那将在某种程度上架空皇权,东汉末年的曹操和汉献帝之间就是很好的例子。

从丞相制的设立到废除,你看出了什么?

其实,无论是设立丞相制,还是废除丞相制,最原始的目的都是为了皇帝的统治,都是为了皇权。

当我觉得需要有丞相来辅助的时候,我就设立个丞相来帮助我;当我觉得丞相没用了或者说不那么有必要了,我就废除掉它。所以,废不废除丞相制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是为了皇权的需要。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建立初期,其官员体制的设制,基本源用元朝的制度,设置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也就是宰相。中书省下设六部,由丞相总摄,总揽国家行政大权,权力居百官之首。中书省丞相为正一品,平章政事为从一品,左右丞为正二品,参知政事为从二品,其下才是六部尚书,为正三品,侍郎为正四品。

明朝的丞相,有李善长、徐达、汪广洋和胡惟庸四人,其中徐达长期在外带兵征战,只是挂名左丞相而已,实质意义上的丞相只有三人。其中李善长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任相国,直到洪武四年正月退休;汪广洋接任右丞相,徐达虽为左丞相,是正职,但仍然统军,中书省的实际权力在汪广洋;洪武六年正月,汪广洋被贬到广东任行省参知政事,胡惟庸由左丞进右丞相,掌管中书省,行使丞相之权。

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直接导火索是丞相胡惟庸的谋反事发。胡惟庸伏诛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撤销了中书省的机构,由皇帝亲自统领六部,同时提升六部的品秩,六部尚书升为正二品,侍郎升为正三品。废除丞相的真正原因,从朱元璋敕谕群臣的敕书中可以窥见一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多贤相,然其中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出自《明太祖宝训》)

相权危及皇权

丞相的职权,西汉初年的陈平有段精彩的论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丞相的品阶最高,直接对皇帝负责,百官直接对丞相负责,统管人事、事军、政财和经济大权,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东汉末年及魏、晋时期,权臣都是自领丞相(或录尚书事)之位,总揽国政,架空皇权,成为朝廷的实际控制者。明朝的胡惟庸,玩弄权柄,官员的升迁贬斥不通过皇帝,自行决断;内外大臣给皇帝的奏章,私自取来阅看,对自己不利的奏章,私自截留不转呈给皇帝。长此以往,皇权慢慢被架空,文武百官争相投靠丞相门下,形成利益集团,威胁皇权和政权的稳定。

宏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洞察胡惟庸的谋逆奸情,果断处置,此案连诛者达三万人之多,开国功臣封侯者就有二十多人。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痛定思痛,担心后代之君没有自己的胆识和魄力,决心废除丞相,以绝后患!从此,中国封建王朝中的丞相之职,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权滋生腐败

丞相居百官之首,总领朝廷大权,权力过于集中,明之前的御史台或明初的都察院,都很难对丞相行使监督之权,能监督丞相的,只有皇帝一人。但,丞相又大都是皇帝亲近和信任的人,过于信任往往又会导致疏于监督或不予监督。绝对的权力,再加上没有监督,丞相的行为完全依靠本人的人品和修养,很容易滋生腐败或违法行为的发生。明朝的丞相胡惟庸不但是谋反,也是贪腐的典型,犯了错误求情的官员,没有实职的功臣武将,寻求升迁的官员等等,都竞相投到胡的门下,争相馈送金银珠宝、名马古玩,不计其数。

相权导致皇帝怠政

由于丞相总领了朝廷的各项日常政务,在大大减轻皇帝的日常政务工作的同时,也很容易让皇帝滋生安逸的思想和情绪,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皇权的稳固。明朝的开国丞相李善长,勤勉政务,制定国家的各种法律制度、完善全国的税收政策、确定朝廷的官制礼仪,同时监修《元史》,编撰《祖训录》《大明集礼》等等,各项政务事无巨细,都亲自参与过问,被誉为当朝的萧何。

以上三个方面既是朱元璋废除丞相的原因,也是丞相制度的弊端。至于实行宰相制的优势,主要是丞相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日常繁琐的政务,大大减轻了皇帝的工作任务和压力,有利于皇帝集中精力谋划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长远规划。

一世英名的朱元璋,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的后世子孙,大都是慵懒无端的嗣君,无心于朝廷政务,又没有丞相可以依赖,只有将朝廷的日常政务悉数委付于内阁辅臣和内侍太监,最后终成阉祸横行。

3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就是为了要强化皇权,使得大权牢牢攥在皇帝手中。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布衣,经过近二十年的征战,诛暴元,灭陈友谅、张士诚,平定西南,最终开创了大明王朝。

一开始,明朝也是延续了元朝的中书省制度,这个中书省专管天下政务,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本来就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存在,皇帝必须要任用具有丰富政务经验的大臣为丞相帮助自己处理繁琐复杂的政务,但又必须时刻提防丞相权利坐大威胁到皇权,甚至丞相还有可能推翻皇帝而另立江山。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皇帝,他最忌讳的就是贪污和专权了,恰好当时胡惟庸当了丞相之后,逐渐坐大,再加上胡惟庸独断专行,许多事情不和他请示就直接擅权处置,与他的矛盾越来越多,这就触动了朱元璋敏感神经,他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危机。

因此,为了强化皇权,也就是强化中央集权,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1380)以“谋不轨”罪名将胡惟庸株连九族,同时诛杀了御史大夫陈宁和中丞涂节等人,同时随着案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牵涉其中,最终被杀的达三万多人,这就是著名的“胡惟庸案”,随着胡惟庸案的结束,朱元璋顺势废除中书省,彻底废除宰相制度,大大加强了皇帝专制集权。

但是,随着宰相制度的废除,所有决策权都归集于皇帝一人,大小政事都要经皇帝阅示后方可执行,可想而知,皇帝的工作量就成倍成倍的增多,朱元璋贫苦出身,他倒是不怕苦不怕累,凭着一己之力还应付得了,但是他的后世子孙却是不堪其苦,从永乐朝就开始出现了内阁制度,当然了,内阁设立之处,还只是作为一个参谋机构而存在,内阁成员的职责主要是帮皇帝出出主意供皇帝参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个权力机构,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完全取代了原先的宰相制度,直至明朝灭亡。

结语:朱元璋一开始废除宰相主要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他确实也做到了,但是,弊端也随之显现,那就是皇帝工作量成倍增加,苦不堪言的继任者们在不能违背祖制的情况下,只能另辟蹊径,最终衍生出了一个名为内阁的副产物,皇权还是慢慢被削弱,这应该是朱元璋所没有想到的吧!

4

要搞清楚明朝为什么废除宰相制,我们应该先了解宰相制是什么,宰相制的弊端与优势是什么,然后才能更好的对比进行分析,所以接下来我将先讲宰相制的弊端与优势,再分析明朝为何废除宰相制度。


一、宰相与丞相的区别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史记·陈丞相世家》

古代经常称宰相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人指的就是皇帝,因为宰相就是仅次于皇帝的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他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具体官名又会根据不同朝代而不一样。

宰相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上辅佐皇帝处理朝中事务,对下有安抚诸侯,体恤人民,监督其余官员各司其职的作用。可以说宰相确实位高权重,而且压力也不小,当不好对一个国家的影响颇大。

宰相的正式官名有很多种,每个朝代不一样,比如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都是宰相的实际官名,至于具体发展历史,我们下边再说,这里我们先说一下宰相与丞相的区别,因为总有很多人会把这两者混淆。

所谓宰相,是对某一群掌握国家最高行政职权的官员统称,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有些朝代设置几十个宰相,真正直接将宰相用作官名的只有宋朝时期的辽国,他们设置南宰相与北宰相,分别是两个人担任,并且就是实际官名。

除了这个特例之外,其余时代宰相一般都以其他官名来任命,其中就包含丞相这个官名。丞相在先秦时期的雏形是相、相邦之名,秦朝成立后,正式以丞相来命名。西汉时期,一样设置丞相一职,到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才将丞相一名改为大司徒,期间总共经历220年。

名字改变之后,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再设丞相,并且自己毛遂自荐当上丞相之位。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将原本宰相左右仆射改名为左右丞相,官品为从二品。

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也曾把尚书左右仆射改名为左右丞相,官品为正一品;元朝在中书省曾设置丞相一职,官品为正一品。

可以说丞相一职在宰相这个群体中,应该是使用过时间最久,历朝历代最喜欢使用的一个官名。


二、宰相制的发展历史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韩非子·显学》

这是史料中对宰相最早的记载,到了先秦时期,宰相的雏形就已经比较明显,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有周公做太宰,这些都是宰相的雏形。当然那个时期,还出过一个很优秀的宰相就是管仲,他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宰相。

秦朝时,宰相具体官名为丞相,有时候丞相还分左丞相与右丞相,这个时期的宰相制度以及职权已经比较明确,并且宰相需要承担的责任也逐渐增多。

汉朝汉武帝时期,宰相的具体官职还是丞相,但是汉武帝逐渐将政务中心转移到内廷,宰相职权也就不再是丞相那里,而是转移到尚书台,也就是说尚书台在此时相当于宰相。

汉成帝时期,汉成帝将御史大夫改成大司空,并且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一起为三公来承担宰相的责任,汉哀帝时期又把丞相改成大司徒,大司马改成太尉,大司空又包含大司徒、大司空,所以这个时期是以大司徒、大司空、太尉为三公来承担宰相职责。

三国时期宰相在每个国家都不一样,比如魏国称为相国,蜀汉还是丞相,吴国最开始用丞相,后来设置为左右丞相来分担。

晋朝建立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也就是三省六部的雏形,此时执行多宰相制度,宰相不再局限于三公,三省开始与三公共同称为宰辅,一起分担宰相职权。

南北朝时期比较混乱,宰相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权臣自命为丞相或者相国,并以此来进行谋朝篡位,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宰相制度弊端已经开始显露。

隋朝时期建立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是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并且三省长官分别为内史令、纳言、尚书令,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长官多以侍郎命名,三省六部长官共同承担宰相职权,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标志着宰相制度的进一步成熟与规范化。

唐朝在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不过三省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不再叫尚书令,改成尚书仆射,中书省长官还是中书令,门下省长官改成侍中,此外,这个时期参议朝政的官员只要加衔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也算宰相,所以在唐朝时期出现很多宰相,尤其是李隆基时期,宰相更是多得不行。

五代时沿袭唐朝制度,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等来承担宰相职权,其中只有后唐与后周搞特殊。

宋朝时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宋朝宰相的权利已经被皇帝逐渐削弱,讨论政事都没法坐着讨论,以前宰相都是可以坐着讨论国家大事。

由于宋朝对宰相削权严重,并且变化多端,引起当时宰相的不满,所以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宰相乱政比较严重的朝代,搞得天下一片大乱。

元朝时期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中书令一般由皇太子担任,往下是左右丞相,再往下是平章政事,这些都属于宰相,这个时期的宰相有时候也多达十余人,数量较多。

明朝初期也有宰相,比如中书省、左右丞相都属于宰相,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罢黜中书省,废掉丞相,以内阁大学士来辅助自己办理一些文书工作。

至此,宰相制度被废除,清朝亦沿袭明朝内阁制度,还加设军机处一起辅助,军机处长官称之为军机大臣。

纵观宰相在各朝各代不同的官职以及变化过程,我们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目的就是为了皇权以及国家事务做贡献,宰相虽然表面上是辅佐皇帝,可实际上权利过大也会影响皇帝集权,那么,宰相制度究竟有些什么弊端与优点呢?


三、宰相制的优缺点

宰相制度在历史上从公元前200年左右开始,到公元1380年结束,总共1600年左右时间,在封建王朝二千年左右的历史上占据80%,足以说明这个制度的优势相当明显,比如:

1、给皇帝减少压力

宰相就相当于皇帝的直接秘书,帮助皇帝处理一切朝中事务,对大多数事情进行一个事先的合理规划判断,拿出一定的方案再去找皇帝商议定夺,这样一来,减少了皇帝很多工作量。

要是没有宰相制度,皇帝一个人需要处理所有事情,大事小事都要让皇帝亲自定夺,不仅让皇帝过分劳累,而且皇帝要是能力差一点,完全就把一个国家搞垮了,有宰相的辅助,这个问题就会变得简单一些。

2、分权避免皇帝乱用权利

宰相虽然属于皇帝之下的官职,但是也可以对皇帝进行监督,比如有时候皇帝想要做什么事情或者决定,也是需要与宰相一起商讨的。唐朝时期的李治想要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也需要过问长孙无忌、诸遂良、李勣等人,当时他们充当的角色就是宰相,皇帝的决定需要与之一起商讨,方能最终定夺。

这样一来,一些想要胡作非为的皇帝就会得到一定的限制,避免国家因为皇帝能力不足导致国家衰亡。比如唐朝李隆基初期,虽然李隆基自己能力一般,但是姚崇、宋璟等人给他辅助,李隆基哪怕每天不早朝,国家一切事务一样在宰相手里正常运行,并且还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在说优点的时候,我想缺点也暴露得一览无余:

1、影响皇帝集权

在封建王朝,皇帝的江山与权力比什么都重要,人人都想成为皇帝,而皇帝也担心有人对皇位虎视眈眈。宰相作为最接近皇帝的群体,当然对权利的欲望也更加大,而且机会最大。所以很多宰相就会借着宰相职务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任用人才只要自己的人,最终导致皇帝权利失衡,无法控制宰相。

这样的事例历史上很多,比如唐朝的李林甫,任用人才就是专门按照自己内心想法任用,根本不管国家安危,在位19年,将唐朝人才基本搞没了,最后任用一个安禄山,还导致引发安史之乱,给唐朝致命一击。

宋朝时期的宰相赵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还有元朝时期的宰相最终也是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最后灭国。所以说,宰相这个职位,对皇帝的皇权影响是很大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致国破家亡。

2、宰相不作为

除了宰相夺权之外,不作为也是对国家社稷十分不利的,宰相身居要职,掌握着国家很多人事任用以及各种特殊权利,要是不作为或者仅仅想着给自己捞好处,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比如宰相贪污腐败,因为大小事件都要经过他的手,他完全可以借助职务之便对一些要办事的人收取好处费,不给好处或者不讨好他的,他就坚决不办事。

比起夺权那种危险系数太高的事情而言,不作为是历朝历代最严重的,所以宰相制度一直在变化,机制越来越复杂,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宰相实现分权,防止宰相独权专政,影响国家发展。

不过,在1600年左右的宰相历史上,事实胜于雄辩,不得不说的是,宰相制度的利大于弊,大多数宰相还是兢兢业业,一心想着国家与江山社稷,并且效犬马之劳,只有少部分宰相名声不好坏了这个团体的名声。

至于朱元璋为何要废除宰相,更多的原因并不是宰相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朱元璋自身原因,为何这么说呢?我继续为你分析。


四、朱元璋为何废除宰相制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元璋即吴王位,建百司管属, 置中书省。设右左相国为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相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吴元年(1367),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1368)正月,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明太祖实录》

这是朱元璋初期的宰相,然而李善长也被朱元璋处决,徐达死因不明,不过估计也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为何要废除宰相制度呢?我们继续往下分析。

朱元璋出身比较差,在一个农民家庭长大,这与历史上很多君王的出生都是截然不同的,不得不说历史上的君王大多还是出生于名门旺族或者王侯将相家里,并不是说出生不好就会怎么样。

而是因为与很多君王相比,朱元璋的教育以及心胸是有所区别的,再加上他的经历,曾经最落魄时当过乞丐要饭,最后成为皇帝,自然对权利把控欲望更加强烈。

但这些也还不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元朝的灭亡教训以及胡惟庸一案对他影响太大,在对元朝灭亡进行总结时,朱元璋说:

元氏混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他的理解就是元朝灭亡主要原因是君主不够集权,导致臣子专权谋权,最终引发人心涣散,天下大乱,以至于灭亡。而君主不够集权的主要原因还是制度有问题,这里所说的制度大概率指的就是宰相制度。因为宰相制度削夺皇权,导致最后宰相专权,这是朱元璋所担心的事情。


后来胡惟庸涉嫌造反,这个曾经与朱元璋一起打下江山的患难兄弟,在担任宰相后也逐渐迷失自我,最后与朱元璋公然敌对,想要谋权篡位,最终被朱元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决,至于造反真实与否,我们很难弄清,反正朱元璋为了实现君主集权,几乎把所有开国功臣都杀光了。

胡惟庸事件之后,朱元璋宣布其罪责:

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噪进之徒及功臣式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明史》

此后不久,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就废除宰相制度,声称: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意思就是说以后谁敢建议或者提出设立宰相,就要用极刑进行处置。因为朱元璋说了这样的话,以后当然没人敢提设立宰相一事。不过朱元璋自己一个人处理政务一段时间,感觉到力不从心,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设立内阁制,让内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一些文书之类的事情,后来又不断完善内阁制。

但是事实证明,内阁制与宰相制又何尝不是相似呢?内阁大学士一样可以专权,和宰相专权区别也不大,并且这个制度的完善需要很长时间,而宰相制度原本已经经过1600年时间的完善,更加成熟,与内阁制相比,优点显而易见。


结语

不管是宰相制度还是内阁制度,都有其优缺点,关键在于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利平衡,不管任何一方过于集权,对国家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事,只有双方均衡和谐,才能让国家更加稳定和谐发展!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5

宰相制是一种沿用了上千年的政治制度,古代的宰相做为皇帝的最高级助手,以及协助皇帝统驭群僚的百官之长,的确曾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宰相制作为一种成熟的政治制度,其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那些导致宰相尾大不掉或是弊病丛生的,是被任命为宰相的人的品质有问题!宰相制的优点在于,可以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避免皇帝将精力虚耗到非重大事项上。

宰相的职责是:对上助天子御群臣、理朝政,对下处置王朝中央与地方纷繁复杂的政务与人事关系。因为其职责的重要,所以凡是择相得人的王朝,都能兴旺发达。而择相不贤的王朝则多是百弊丛生朝政昏暗。宰相制的弊病在于:一旦皇帝怠政容易导致大权旁落!

当初,秦国因为屡得贤相而国家日益强盛——商鞅,因为变更旧制推行耕、战新法,而从根本上重塑了秦国社会,为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基础;吕不韦,虽以卑鄙的手段成了秦国丞相,但在其辅政期间也为秦国的扩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斯,虽有曲从上意的缺点,但是在秦朝初建之际,为这个崭新王朝典章制度的创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至于秦以后的历朝历代,因得贤相辅政而兴旺发达的事儿就更多了——上述这些都是择相得人的例子。

与之相反,因为择相不得人而导致王朝走向倾颓的例子也有:秦朝未年时,正是由于奸相赵高的胡作非为,才加速了秦朝分崩离析的节奏。唐朝的奸相杨国忠,则成了促成安史之乱暴发的推手。宋朝奸相秦桧、贾似道,不仅权欲薰天结党营私,而且还排除异己打压忠良,他们的所做所为成了加快摧毁宋王朝的诱因——这些都是择相不得人的结果。

元朝是一个短暂而又内乱频繁的王朝,在元朝98年的统治期间里,到充斥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当严重的政治危机。但这却并非是宰相制不好,而是元朝在皇权与相权的划分上不清晰,导致了相权过重的缘故。况且由于元朝统治集困构成的特殊性,使其无法形成合理的统御秩序,导致出现了政治漏洞并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元朝因此而内乱多发,甚至在面临着朱元璋大军的讨伐时,仍然在內讧!

元朝的混乱引起了朱元璋的警惕,因此他才会对流行了上千年的宰相制产生了疑问——朱元璋认为:宰相制不好!因为容易造成因相权的过大、过重,而对皇权构成挑战!而且一旦宰相树立起了足够权威,更是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从而对皇权构成威胁!

也因此朱元璋才会产生了废除宰相制,将相权平分到吏、户、礼、刑、兵、工这六大部的想法。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皇帝居中制衡、驾驭群臣以免大权旁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之所以被废除和诛杀,也正是朱元璋对皇权受到相权威胁担心的结果!并且朱元璋还在《皇明祖训》中,规定后代皇帝不得恢复宰相制,甚至不许议论!

只是朱元璋没有料到的是:身为洪武皇帝的他,因为精明强干,所以把朝政处理得井然有序。可是他的子孙后代很少能具备其素质,因此繁重的朝政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所以才会又搞起了秘书性质的内阁及首辅制度。而这类似宰相却又不是宰相的“首辅”,以后竟成了贯穿整个明朝始终的辅政制度——只是首辅和内阁的权力,相比宰相和中书省的绝对权力要小一些而已。

6

很高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明朝为什么会废除宰相制呢?其实这和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胡惟庸,他是明初的丞相。早年他随着朱元璋起兵,建立功业。在洪武六年(1373年),李善长推荐他担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胡惟庸升为左丞相。


  • 那么,这场胡惟庸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朱元璋当上皇帝是比较不容易的。朱元璋本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酸的皇帝了,前面的刘邦好歹还捞个亭长做做,而朱元璋从小就是要饭活过来的。


于是在他成为皇帝之后,他的猜忌心里便愈发膨大。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丞相胡惟庸专权揽政,且意欲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及其党羽两万多人,这个案子就是胡惟庸案。


这件事之后,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及丞相一职,并且规定之后子孙不准设丞相,臣下有奏请者处以极刑。


不过呢,表面上似乎是因为胡惟庸案,朱元璋自觉被威胁才废除宰相制度的,但实际上如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胡惟庸案的性质是臣下意欲乱上抑或者是朱元璋处心积虑除掉文武功臣,保障自己权力的手段呢?我们现代的学者对此看法不一。


但唯一能肯定的是,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其实我们从朱元璋后续的行动中,也能看出来在废除丞相之后朱元璋着实是有这么一段令他十分焦头烂额的日子的。


废除丞相之后,六部尚书就直接归皇帝管了,相当于皇帝自己做着丞相的活,自己的活也要做,这下真的是忙不过来了。据说,朱元璋最忙的时候,平均一天要看三百多件奏章。工作量这么大,长期做下来,谁也吃不消啊,没办法,后来朱元璋就设立了殿阁大学士。这其实就相当于秘书一职,来帮助他看折子。


那么,宰相制的优缺点就很明显能够看出来了。


优势呢自然就是能够提高行政、决策效率,减轻皇帝的工作压力。


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即容易滋生腐败,会有欺下瞒上的事情发生,对皇权会产生威胁,影响中央集权。

7

我想纠正一下,这个应该叫“丞相制”。丞相是具体的官职,起于秦朝,废于明初。宰相是个比较宽泛的称呼,有相权就行。

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朱元璋废丞相,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君权不断扩张,相权不断压缩;还有一个就是中央权力不断增多,地方权力不断减少。


朱元璋废丞相制,就是第一条规律的体现。

丞相的权力非常大,在皇帝没实力的情况下,丞相的权力可以架空皇帝。足够威胁统治的权力,就是丞相制的主要弊端。

自从曹魏代汉,司马代曹开启了权臣篡位的先河(王莽时间太短,选择性忽视),皇权天授的神圣感随着多次的朝代更迭,无数次的废立和弑君而渐渐消逝。

与之同时消逝的,是君臣之间的信任感。

君主不能宽松、信任任何威胁自己统治安全的存在。其实各朝都有控制相权的方法,下面说几个典型

  1. 唐朝采用三省六部,分割相权。这种方法能使大臣之间互相制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效率,但是避免了权力集中,又能减少决策失误
  2. 宋朝的二府三司制。这个不是好模板,分权分的过分了,稀碎!过度的分权导致部门工作效率低,工作效果弱。因噎废食不可取啊
  3. 明朝的内阁制。其实,如果内阁首辅厉害,权力和丞相好像也没啥区别??

从上面三朝的制度,就可以看出丞相制的优势:行政效率

参与决策的人越少,行政效率越高;与皇上互相扯皮的人越少,行政效率越高。

以上,就是丞相制的优势和弊端,在这两样的权衡之下,压制相权是皇帝的必然选择。只不过起身于布衣的开国皇帝比较铁腕,手段强硬些罢了。

8

当胡惟庸作为明朝的宰相试图谋反并且意图杀害朱元璋时,胡惟庸的计划被泄露并且被朱元璋所得知。朱元璋如梦初醒,连忙调集人手剿灭胡惟庸,并且为了彻底拔除胡惟庸团伙朱元璋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清洗运动。胡惟庸一案结束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防止日后出现丞相再次危害皇帝的事情发生便立下了从此废除丞相制的规定。自此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丞相制宣告废除。

此时想必有许多人要问,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宰相制又有什么弊端与好处呢?

一:弊端



宰相制的实施实际上是在给皇帝找了一个政治的代理人。但是这个代理人却在实际上分割了来自于皇帝的权力,成为了百官的领袖。

当宰相与皇帝的意见不和,而宰相的手腕强于皇帝时,这个国家的大权将会落入宰相的手中。

回看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有无数多的例子充分表明了宰相对皇帝君权所造成的威胁。

而朱元璋对于自己的权力一丝也不想落入他人之手,为了让明朝一直控制在老朱家手中,朱元璋势必要废除宰相制。

二:好处



宰相存在的好处也在于能够为皇帝分担政治事务的压力,代替皇帝处理大量的繁杂事务。说白了,如果皇帝找了一个非常忠心又有才干的人做丞相,便是找了一个免费的劳动力,为皇帝自身解决了负担。

当有宰相存在时,对君权也有较为明显的制约作用,能够使政治走向正确的方向,不至于脱轨。

总结:



宰相制度对于皇帝以及君权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减轻政治负担,缓解政治压力,并可以使国家客观的发展不至于偏激。用的不好那对于皇帝来说便是培养了一个篡位者,将自己的权力拱手送人。

明朝之所以废除宰相制的主要原因便在于朱元璋不愿意后代出现大权旁落甚至政权被宰相所夺走的局面。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9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回答。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之首。

朱元璋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皇帝,他不允许任何人威胁自己皇权,这也是为何开国不久宰相制度就给废除。

早期,朱元璋并不打算废除宰相,给了足够权力希望他们可以发挥作用,他所选杨宪、汪广洋并不是淮西党派之人,发挥不出足够作用,朱元璋听取李善长意见重用淮西集团新领袖胡惟庸。

胡惟庸上台后“窃权弄国,构陷忠良,心怀异志”最终被诛。

朱元璋利用胡惟庸犯错,顺利废除宰相制度。

朱元璋也给出足够信服理由

其一、废除宰相制度能杜绝权臣。

其二、废除宰相制度符合大明王朝现今利益,可提高朝廷工作效率。

其三、废除宰相制度可有效杜绝朋党之争,有利于国家稳定。

朱元璋是个强势领导人,有足够方法平衡朝中权力,可他忘记宰相虽给废除,可给内阁及宦官有了足够生长空间,对于皇权危害更严重。

任何制度都有优缺点,宰相制度优点在于有效分散皇权,避免独裁,确保朝局稳定,宰相制度重要缺点就是权力过大,皇权会受到相权威胁,这也会要主弱臣强,擅权误国。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直接将六部纳入皇帝管理范围,又建立监察机关临驾六部之上,有效分散各派权力,健全各项制度,这很符合当时政治、意识形态。

皇权高度集中,这要皇帝工作量增加不少,很快内阁出现有效减轻皇帝工作强度。

10

我是观史闻趣,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大家共同交流学习。感谢大家的评论、转发、收藏!

从皇帝的角度来说

宰相制度的优势是:分担皇帝政务,使皇帝从繁重的政务中解放。

弊端是:分散了皇帝的绝对权利,不利于君主专制。

明朝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度

图为中国最后一任宰相胡惟庸

宰相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废除的。朱元璋是穷苦人家出身,祖辈世代贫农,甚至穷的快要饿死了,但是时势造英雄,最后朱元璋建立了明帝国。虽然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而且他也有了亿兆的子民。但是可能是由于早年经历的缘故,所以他的对权利及其看中,他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少有的勤劳的君王。对替他处理政务的宰相,并不感冒,认为他分散了自己的权利,于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宰相制度就被废除了。

宰相制度废除,迷你的宰相制度:内阁兴起

图为明朝著名内阁首辅张居正

内阁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中国。在其他国家,也都有内阁制度,如日本的内阁十分出名,但日本是采用了中国的内阁制度才确立的。还有英国的内阁,远远没有中国早,英国的内阁制度是在18世纪才出现。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权力,先是于洪武十三年杀掉丞相胡惟庸,皇帝自己直接管六部。他还下诏:"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但他的精力再旺盛,也管不了那么多的国事,因此到了洪武"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 又置文华殿大学士, 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为之, 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图为内阁遗址

"但这些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而且品级很低,只有五品,以免擅权。它只能算是"内阁"机构的滥觞。

"内阁"的真正建立是在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明成祖即位后,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于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始称为"内阁"。然而他们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永乐中期以后职权渐重,实际上成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后,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顶点。

宰相制度和内阁制度区别

内阁成立以前,宰相拥有仅仅低于皇帝的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

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自己的一些拙见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立场。站在皇帝的角度上来说,取消宰相制度,确实是有利于加强自身的权利,从而加强君主专制。虽然宰相制度取消了,但是又兴起了内阁制度,也是一个阉割版的宰相制度,它也证实了存在即真理的说法,宰相制度的存在就是真理。

但是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来执行,没有严格的监察制度相辅助,就有了贪污腐败,和架空皇帝权利的行为。如明朝中后期诸帝多不问政务,故内阁大臣能操纵政局。所以现在政府提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也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总结出来的道理。所以说读史使人明智,读史知兴替。

我是观史闻趣,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大家共同交流学习。感谢大家的评论、转发、收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