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对于剧中的朝臣李光地并不陌生,这位福建籍官员凭借着在收复台湾期间的卓著政绩,为康熙皇帝所赏识,并且调入北京,进入到了朝廷的权力中枢,并且可以说是凭借一己之力,扳倒了明珠和索额图两大政治集团,但同时也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厌恶和愤恨,就此被贬职到台澎,再也没有回到京城。
不过历史上的李光地确实是有着真才实学的,一方面,他是当朝之大儒,在理学研究上颇有造诣,并且在康熙的授意下担任过太子胤礽的老师,学问之高深自不用说;另一方面,李光地奉公廉洁、恪尽职守、政绩卓著,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康熙朝时期汉臣中的重要杰出代表,去世后还被追赠谥号“文贞”,享受到了极大地推崇。
“三藩之乱”爆发,李光地与陈梦雷可谓是“同病相怜”。
提到陈梦雷,或许一些朋友对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另一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陈梦雷的名字被反复提及,只不过,他是只见其名却不见其人,而与他共同参与编撰《古今图书集成》的李绂却有在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陈梦雷是福建闽县人,由于其自幼聪慧善学,因而在其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神童”,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康熙九年(1670年),陈梦雷考中进士,之后进入翰林院,任翰林院编修。而李光地也是在这一年考中的进士,之后也担任翰林院编修。两个人可以说既是同乡,又是同事,还是同榜进士,于是他们之间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毕竟,在中国古代,同乡、同事、同榜,在这三层关系只要占据一层,都能使得两位官员建立密切的关联,而李光地和陈梦雷同时将这三层关系全部占齐,两人起初的关系之好是可想而知。
然而,伴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这两人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率先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吴三桂在叛乱之初,先是兵不血刃的占领了贵州,随后又快速占领了湖南、湖北大部,与清军是隔长江对峙。
在此之前一直为吴三桂马首是瞻的靖南王耿精忠,眼见吴三桂已然占据了占据的优势与主动,于是在吴三桂起兵后的第二年,即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福建发动了叛乱。
耿精忠先是迅速占领福建全境,随后又与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兵合一处、将打一方、海陆并进”,开始向浙江和江西等地区发动进攻。
而在耿精忠起兵造反,攻城略地的同时,他也在大肆抓捕清朝在福建的官员,包括福建总督、范文程之子范承谟等人,皆被耿精忠所俘获。耿精忠对这些官员进行了威逼利诱,那些负隅顽抗、拒不投降的官员,全部遭到了耿精忠的残酷迫害,包括范承谟在内的一大批不愿与耿精忠共同对抗清朝的官员,几乎全部被处死。
非常不幸的是,这个时候的李光地和陈梦雷均在福建省亲,并且全部为耿精忠所俘获。
耿精忠对于这二人采取了积极的招降攻势,并且以其全家上下的性命为要挟,逼迫李光地和陈梦雷为自己效力。面对如此危局,出于对自身以及整个家族安危的考量,两人皆先后假意“归顺”,但是对于耿精忠邀请其出山为官、献计献策的要求也同样以各种理由加以拒绝。
可以说,此时的情形不管是对于李光地还是陈梦雷来说都是非常危急。
李光地“居功劳为己有”,狠狠的“坑”了陈梦雷一把。
深陷敌营且性命朝不保夕的李光地与陈梦雷,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进行了一次密谋,他们想要找机会将一份密折送交至康熙皇帝手中。一来,这是要向康熙皇帝、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心;二来,就是将自己打探到的耿精忠的军中虚实以及其军队布防情况上报。
同时他们还相约,这次是要“联名上疏”,共同“请兵入闽,剿灭叛贼”。
之后,李光地将写好的密折封入一颗蜡丸之中,派人秘密送往北京,并且通过内阁学士富鸿基呈报给了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见到李光地的密折是大为感动,不仅对李光地予以了高度的赞赏,同时还将其任命为兵部领兵大臣,李光地就此在朝中名声鹊起。
康熙十五年(1776年),康亲王杰书领清兵攻克仙霞关,正式进入福建境内,同时连克浦城、建宁等数座城池,眼看抵挡不住清军的攻势,耿精忠选择了投降,重新归附了康熙皇帝,并且开始领兵向台湾的郑氏集团以及在广东发动叛乱的尚之信发动进攻。
而此时的李光地,也得以重新光明正大的回到清廷,并且获得了福建地方官员极高的评价:
“李光地矢志为国,即使颠沛流离也不曾改变志向,应当予以褒奖。”
在这之后的李光地则开始带兵征战,并且为平定福建等地的叛乱以及抵御台湾郑氏集团的袭扰立下了大功。
康熙十九年(1680年),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皇帝正式提拔其为内阁学士,李光地也就此驶入了官场提拔的“快车道”,并且逐步成为朝中地位显赫的重臣。
这里或许会有朋友会问了,明明是李光地和陈梦雷两个人共同密谋的这一计划,为何朝廷只封赏了李光地,陈梦雷得到了怎样的奖赏呢?
事实上,尽管与李光地共同密谋计划了“上疏请兵”,然而不同于李光地的被赏识与重用,陈梦雷得到的却是极为不公正的待遇,而这一切,却是都拜李光地所赐。
“挨延半载,始肯遣人。则尽易臣疏,削去臣名”
原来剧陈梦雷说述,李光地在向康熙皇帝撰写密折的时候,对于陈梦雷与自己同样忠心耿耿,不愿意依附耿精忠,所以密谋“合约上疏”的事情,他是只字未提,只是在强调自己的忠心与功劳。于是,陈梦雷就这样被康熙皇帝“华丽的无视”掉了,而李光地却成为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臣典范。
如果自己的忠诚仅仅是被忽略也就是算了,更让陈梦雷心寒的是,他甚至还遭到了构陷,以至于性命堪忧。
当时耿精忠在招降陈梦雷的时候,许以其“内阁学士”的伪政权官职,陈梦雷是几次借故拖延,拒不接受。可是耿精忠的旧部徐鸿弼却以陈梦雷曾接受官职,“附逆”耿精忠的罪名对其进行了弹劾。陈梦雷也就这样成为了耿精忠的“余孽”,被议罪处斩。
在此期间,陈梦雷多次请求李光地对其进行辩护,并且要其说明“密谋上疏、合约请兵”的真实情况,以还自己清白。
然而此时的李光地仅仅是对陈梦雷没有参与反叛和依附耿精忠的事情进行了辩解,强调了其忠心,但是对于“合约请兵”的事情是依旧只字不提。
面对如此情况,陈梦雷是气愤至极,不仅大骂李光地是“欺君负友”,并且还奋笔疾书,写下了一份与李光地的“绝交书”,一边痛斥李光地,一边将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
只是此时的李光地却依然不以为然,并且一口咬定,“蜡丸传书”全系他一人所为,并非陈梦雷所说的共谋,更加没有陈梦雷所说的文字皆有他所定一说。除此之外,李光地还反称陈梦雷是受人指使,嫉贤妒能,才会对其进行诬陷。
可以说两人就“合约请兵”一事,“隔空对骂”了许久,而在当时,朝堂上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此也就此成为了当时的一桩公案,至此两人的关系也从“同学、同乡、同事加密友的关系,变为了“老死不相往来”。
此后的李光地飞黄腾达,但是陈梦雷却是一生郁郁不得志。
前文中也说到了,“蜡丸传书”向康熙表明忠心,使得李光地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赞赏,从康熙十九年(1670年)开始一直在北京任职,期间虽经历起伏,但是依旧得到了康熙皇帝的信任与器重,官职也在稳步提升。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李光地被康熙皇帝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了朝中宰辅,而这也是康熙朝时期非汉军旗籍的汉人官员做到过的最高职务之一,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然而,反观陈梦雷,却是完全是另一番极为惨淡的光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刑部尚书徐乾学请求下,陈梦雷被免去死刑,改为发配奉天尚阳堡,而这一去就是整整十七年。
在此期间,陈梦雷经历了父母病逝,发妻亡故,可以说这段经历对于他来说一段莫大的煎熬。可即便如此,陈梦雷还是以书为伴,笔耕不辍,先后编撰《周易浅述》、《盛京通志》、《承德县志》、《海城县志》、《盖平县志》等著作。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巡视盛京,陈梦雷“献诗称旨”,让康熙皇帝大为感动,于是将其赦免,并召回京城之中。
在这之后的第二年,即康熙三十七年(1689年),陈梦雷正式成为了康熙皇帝三阿哥胤祉的侍读先生。陈梦雷凭借着其恪尽职守的态度以及渊博的学识,迅速让三阿哥胤祉对其刮目相看,并且二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从康熙四十年(1701年),陈梦雷开始协助三阿哥胤祉编修《古今图书集成》,并在胤祉保举下担任主编工作。可以说,这项差事对于陈梦雷来说是颇为让其感到欣慰的,毕竟彷徨了半生,终于有了可以重新证明的自己的机会,陈梦雷必然是会全力以赴。
终于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历时五年的一万卷大作——《古今图书集成》编撰完成,陈梦雷也获得了康熙皇帝的赏识与认可。
可是雍正皇帝继位后,陈梦雷的好日子也戛然而止了。
由于三阿哥胤祉是雍正在“九子夺嫡”时期的重要政敌,并且是对他的皇位有直接威胁的皇兄,因而刚刚继位的雍正立马就开始对三阿哥胤祉的打击,并将其派去看守皇陵。
由于陈梦雷与三阿哥胤祉关系紧密,因此陈梦雷也受到了牵连,当时已经72岁高龄的他,依旧被雍正直接发配到了黑龙江地区,比他此前所呆的奉天还要更要往北,也更加远离京城。
然而,最令陈梦雷感到悲愤的还不是这个,就在雍正下令将陈梦雷发配黑龙江的同时,他降旨由经筵讲官、户部尚书蒋廷锡重新编校已经定稿的《古今图书集成》,并且去掉陈梦雷名字,该由蒋廷锡代替。可以说这直接抹杀了陈梦雷一生之中最引以为傲的功绩,其心内的忧郁与无奈可想而知。
就这样,乾隆六年(1741年),陈梦雷在又一次历经了十八年的发配生涯,最终在戍所逝世,以客死他乡的惨淡结局收场,享年九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