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的有意思:每个人导师选择学生的方式不同,还是谈谈英武个人经历和见闻吧。
1.基础要好,文笔要过硬
不论理工还是社科,对于相关专业的基础是否有?还有就是文笔如何?英武曾经有一个哥们,学习绝对没问题,但是让坐下来写一篇文章,绝对是件痛苦的事情。所以,这位兄才平时看着很“溜”,一道关键时刻(比如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等)就开始各种推脱,实在推不了的,也是各种“混”,到最后还得需要其他人帮他来做最后的文字润色。
2.勤奋好学,情商要在线
读研,能够通过层层选拔,初试、复试通过,绝对是“人才”,学习基础还是有保证的。但是,有些基本上将研究生学习当做是就业的跳板,自然学术上很多追求的是一种“过得去”,而不是“过得硬”!
但是,作为学生,情商一定要“在线”。虽然现在导师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是很清楚,估计不会有太大变化。
当导师叫学生过去看某些资料,其实就是说“你看能不能做一下这个方面的课题”?但是,有些学生,好像听不懂似的,看了半天资料,然后跟导师来一句:这方面我感觉自己不能胜任,您还是找XXX吧。这就是典型的“情商不在线”,到最后论文虽然导师会为了自己的声誉,帮忙让你通过,但是内心的想法就需要自己琢磨了。
3.内心强大,方法要灵活
对于很多刚刚入学的研究生来说,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第一年),基本上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但是要说定具体的细化领域,真的不是想想就可以的。
很多时候负责人的导师,光论文研究方向和领域(除了已经在第一年就跟着导师做相关课题)估计就要改很多次,开题之前,反复修改,甚至被导师批评和否定,都是常事儿。
这个时候就需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方法牛逼到无敌”!
至于研究方法,太多选择了,关键是要一开始就订好目标:偏重于案例分析,还是纯理论,还是建模、数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