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大家族中,长子和长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真正了不起的是嫡子和嫡孙。
从权力的角度来说,长子和长孙大都属于是权力边缘人物,通常是没有资格成为家族掌门人的,虽然也有例外,但概率太低,往往只有嫡子和嫡孙,他们才是家族权力角逐的主人公。
从这层意义上说,长子也好,长孙也好,或是次子也好,只要他们没有嫡子和嫡孙的这一层身份,他们也就只能在自己小家中拥有话语权;至于在整个家族中,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地位和话语权等,都是排在嫡子和嫡孙之后。
所以,上面这个问题,如果真要讨论的话,就应该改成为假如嫡长子去世了,嫡长孙和嫡次子谁的权利更大呢?通常情况下,这个问题要分三种情况来看。
第一种情况是没有任何封爵的大家族:对于这种家族,他们所争夺的权力,本质就是家族内部的话语权,并不涉及家族之外的权力,所以受到外界干涉的情况比较少。
并且,一个人成为家族的掌门人,是需要肩负其家族的责任,把家族治理得更好更兴旺,也就是义务多于权力,责任高于享受。
在这种背景下,其家族的权力分配原则,通常是“以嫡为尊、以长为尊、以贤为尊”。也就是说,在家族的权力分配中,是在嫡子中选择年长且有能力的人来挑大梁。
这样一来,通常在嫡长子去世后,除非嫡长孙已经成年且特别优秀,同时嫡次子又比较顽劣,在这种背景下,才会由嫡长孙出面接替下一任家族掌门人,否则基本上由嫡次子接任。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嫡次子所拥有的权力通常要大于嫡长孙。
第二种是有封爵的大家族:对于这种家族,他们所争夺的权力,已经不仅是家族内部的话语权,它还需要对皇权负责,所以通常情况下,他们已经很难自己做主,因为他们需要遵循皇帝制定的规则。
在这种背景下,其家族的权力继承原则,通常就是“以嫡为尊”。也就是说,在家族的权力分配中,通常就是嫡子中的老大一家来挑起大梁。
换句话说,在嫡长子去世后,只要嫡长子有儿子,就算他还是未成年,其家族承袭的爵位就会由他来继承,其他人都只能靠边站。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嫡长孙所拥有的权力通常要大于嫡次子。
比如李渊,他的父亲李暢邢罨ⅲɡ顣的父亲)唐国公的爵位之后不久,他就英年早逝,此时李炳有四个早已经成年的亲弟弟,这四个人也都是嫡子身份,但最后承袭唐国公爵位的人,却是李暷杲銎咚甑亩永钤ǎ纱四杲銎咚甑睦钤ū愠晌钍霞易宓恼泼湃恕
第三种情形是站在最高权力巅峰的大家族,通常就是皇族或者独揽大权人物的家族:因为这种家族已经站在权力的最巅峰,只要他们能够取得家族的控制权,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天下,所以他们不需要遵循谁的规则,因为规则就是由他们来制定的。
在这种背景下,其家族的权力继承原则,通常是以实力来说话。换句话说,嫡长子也好、嫡次子和嫡次子也好,甚至是庶子也好,只要你的实力足够,其他人都得靠边站。
最经典的就是大唐帝国,大唐帝国的皇位继承权,通常都是力量博弈、甚至火并出来的;就是嫡长子能顺利上位的,那都非常罕见的,就更不用说嫡长孙了。
比如,唐太宗不是嫡长子,继承了皇位;唐高宗不是嫡长子,也继承了皇位;唐中宗不是嫡长子,也继承了皇位;唐少帝不是嫡长子,也继承了皇位;唐睿宗不是嫡长子,也继承了皇位;唐玄宗不是嫡长子,也继承了皇位;唐肃宗不是嫡长子,也继承了皇位。
关键是,这些皇帝的哥哥,大都是嫡长子,且都有嫡长孙存在,但最后除了唐玄宗的哥哥算是善终外,其他人大都不得善终。
还有司马懿和孙坚的家族,司马懿的嫡长子司马师和孙坚的嫡长子孙策去世时,他们明明都有儿子,但最后却是他们的弟弟成为家族的掌门人。至于南北朝时期,案例就更是数不胜数。
只要我们知道这个事实,自然就会知道,皇位继承时,通常都是背后的实力来说话。
虽然说,皇帝们为防止家族内部骨肉相残,通常都是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度,但只要其他儿子的实力变强大了,他们也是能把嫡长子和嫡长孙踢到一边的,甚至还可以把皇帝本人都踢到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