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在位时,有一位治军严明、作战英勇的骁将,名叫狄青,他常年率军戍守边塞,是北宋的国防中坚。狄青出身寒微,无任何背景,完全凭个人努力与出色战功走上了将军的位置,官至枢密使尊位。
史载,狄青籍贯山西汾州,自幼习武,膂力过人,武艺娴熟,尤其是练就了一身骑射绝技。成年后,他来到宋都汴京(今开封)投军,因技艺出众,成了一名护卫宫廷的禁军士卒。北宋实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军人地位低下,普通士兵投军后都要在脸颊上刺字,俗称“纹面”,就好像被流放的配军、囚徒一样,防止士卒开小差逃跑。后来大名鼎鼎的狄青,脸上自然也被刺上了那个被彼时人视为奇耻大辱的标记。
志存高远
狄青这人颇有个性,对于脸上这道“幌子”,别人耿耿于怀,他却不以为意,他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据记载,他到汴京参军、在脸上刺字那天,碰巧正遇到新科状元挂榜游街,状元郎披红挂绿,骑着高头大马,张灯结彩、吹吹打打的队伍跟着他招摇过市,从排队纹面的新兵身边经过。别的士兵都在哀叹:都是职场新人,命运怎么如此悬殊呢!?看人家状元郎,春风得意马蹄疾,再看看咱们,犹如被纹面的“贼配军”,真乃天壤之别啊!狄青却不以为然道:“今后怎样还不一定呢,建立大功业,得看个人的才干如何”。狄青这句话,成为众人嘲笑他的佐证,但这句话却成为他一生奋斗的动力,若干年后,那一科状元是谁早已不为人知,可狄青、“狄天使”的大名却被镌刻进青史中而永不磨灭。
一战成名
施展才能的机会终于来了。李元昊建西夏国后,屡次出军骚扰大宋边境,烧杀抢掠,朝廷不得不派兵增援陕北边塞州郡。狄青自告奋勇,随部分精锐禁军开赴延州(今延安),因他精于骑射,胆勇出众,被任为指挥使,麾下有一支约五百人的精悍队伍。
从繁华帝都开封来到荒寂苦寒的延州边塞,很多禁军将士都认为被变相流放,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与剽悍的夏军接战中,宋军屡吃败仗,将士们士气低迷,畏敌如虎。狄青和他们不同,他认为尽情施展才华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据记载,每次作战,狄青总是披头散发,戴上一副熟铜面具,状貌狰狞,青面獠牙,只露出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他横枪跃马,身先士卒,冲入夏军军阵,横击竖刺,锐不可挡。
《宋史· 狄青传》记载,狄青在延州戍边四年,身历大小二十五战,八次负伤,却从不退缩,仍坚持战斗。安远之战,一番激烈厮杀下来,狄青身负重伤,夏军聒噪着大举反扑,他咬牙挣扎着重上战马,率将士们一举击退敌军。狄青作战勇猛,浑不畏死,西夏士兵对戴面具打仗的他既敬且畏,称其为“狄天使”。只要对面一出现狄青的身影,夏军将士人人胆寒,瑟缩不前,避之唯恐不及。
人生开挂
狄青行伍出身,能善待士卒,平时对士兵嘘寒问暖,打起仗来冲锋在前,因此深受将士拥戴。他治军严格,赏罚分明,在军中威望甚高,能做到令出如山,令行禁止。
后来,韩琦、范仲淹到延州主持军务。经略判官尹洙极力向范仲淹举荐狄青。范仲淹与狄青一见如故,连连称赞道:“真乃天生良将啊”!他见狄青文化不高,于是送他一套 《左氏春秋》,开导道:“成为名将不仅要骁勇善战,还应通晓古今 ”。劝狄青认真读书,以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狄青感激范仲淹的知遇之恩,从此每当戎马倥偬之余他就捧书苦读,不仅熟读《左氏春秋》,而且把历代名将的兵法都研究了一遍 。这些人的用兵特点、成败得失,狄青都谙熟于胸,本来大字不识一个的他逐渐成为一位文武兼具、既能冲锋陷阵又精通兵法的智将。一颗将星终于在西北边境上空冉冉升起。
之后,狄青屡建奇功,积功被攫升至秦州经略招讨副使,名声大噪,连宋仁宗都耳闻他的大名。宋仁宗对这位从小兵到将军的奇人大感兴趣,于是特地召他进京,问他戍边方略。狄青奉旨来到汴京(开封)时,恰逢夏军大举进犯渭州。仁宗命狄青绘制渭州地形图,并制定退敌之策。狄青对西北边地的山川地貌很熟悉,对敌我态势亦了如指掌,又很精通兵法,他的分析和制定的作战方案深得仁宗赏识。从此,哪里有战事,他就被朝廷调到哪里,从陕西到甘肃,从河北到四川,他接连用兵,均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这位发于卒伍的大将终于被宋仁宗任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今天的三军副总司令),成为统领全国军队的副帅。
平侬智高
就在他刚当上枢密副使时,岭南传来了壮族豪酋侬智高举兵叛乱、攻掠两广的紧急战报。狄青毅然放弃京师的优裕生活,亲自率大军跋涉南下,准备平定侬智高叛乱。
宋仁宗打破惯例,在军中不设监军,不派文官牵制武官,由狄青统一指挥南伐宋军。狄青从西北边军中选拔了一批精锐士卒充实力量;拒绝了京中的一些权贵子弟随征的请求,不使他们借机混得一官半职;他否决了联合交趾(今越南)军队共同平叛的提议,力主由宋军单独出征,杜绝了“请神容易送神难”的种种后遗症。他的这些措施,后来被证明是十分明智的决定。
1053年,狄青率军千里南征,大军风尘仆仆地来到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后,他立刻下令,宋军驻岭南各部均不得擅自出军,先偃旗息鼓,养精蓄锐,待屡屡受挫的士气恢复后才可谈用兵之事。
可是,率军驻防岭南的宋将陈曙为了抢头功,擅自率部出击,在昆仑关被侬智高军击溃,陈曙领残部狼狈而回。狄青为严肃军纪,下令处决了陈曙等三十名负有直接责任的将领。一时间,原本屡战屡败、军纪涣散的岭南宋军大为震动,军事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狄青对此变化了然于胸,却并不急于出战,他下令全军休整十日,还放风说军中粮草不济,十日后还要征集粮草。侬智高刺探到这一消息后,立刻放松了警惕。
正月十五日,侬智高以为宋军乏粮,不会大举进攻,于是在邕州(今南宁)张灯结彩,大摆筵席,准备欢度元宵节。可就在当天清晨,狄青突然下达了攻取昆仑关的命令。当夜,狄青身穿士兵衣甲, 率军顶风冒雨抵近到昆仑关下。第二天,宋军猛攻昆仑关,并一举攻破之,随后马不停蹄地直扑智高老巢邕州。
正月十七,两军在邕州城外遭遇,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宋军主力大多为西北边军,骑射皆精,凶悍善战,骑兵在归仁铺一带左右穿插、迂回,包围了以步卒为主的侬智高军。 侬智高见大势已去,只得弃城而逃,后辗转逃到大理国,却被大理国王杀死,并传首汴京。
功高遭忌
狄青率大军班师回朝,路经桂州(今桂林)时曾勒石记功,其碑至今犹存。狄青平定侬智高后,荣升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三军总司令),成为有宋一代唯一从士兵凭战功爬升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的将领。飞黄腾达、位高权重后,他的脸颊上还留有当初黥刻的士兵印记。有人劝他设法用药将这不雅印痕抹去,他却说:“留着也好,它能让士卒们都明白,地位低贱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自暴自弃,努力奋斗,能建功立业,就能成为人上之人” 。正因为狄青用自己的特殊经历,向只重门第出身的封建官制发起了一次有效的挑战,撕开了森严封建门阀制的一道小小的缺口。但身为职业军人的他还是遭到了封建士大夫们的暗算,无数明枪暗箭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
翰林大学士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乃“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与过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令人惊讶的是,诬陷、迫害狄青的主要人物正是这位才高八斗的欧阳大学士。
将星陨落
《宋史·欧阳修传》记载:“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藉藉。(欧阳)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中。遂罢知陈州 ”。话虽寥寥几句,但已明确直指大儒欧阳修参劾、诬陷狄青,致使狄青被罢黜枢密使一职,外放陈州 。
狄青被晋升为枢密使后,欧阳修等别有用心的官僚不断中伤他 ,甚至用心险恶的提醒宋仁宗警惕,不能让狄青拥兵自重,成为周世宗麾下的赵匡胤,最终尾大不掉,代周建宋。宋仁宗出于自己的根本利益,竟然解除了狄青的枢密使职务,让他去河南陈州任太守 。
史载,狄青在陈州抑郁寡欢,还很担心自己继续遭到更严厉的攻讦与构陷,终日惶恐不安,不到半年就病死了。一代将星过早的陨落了。
名士污点
欧阳修虽也是一代文曲星,但却没有范仲淹那样的爱才之心与宽广胸襟。
欧阳修基于宋朝偃武修文的国策,嫉妒狄青所立下的不朽战功,尤其嫉恨狄青执掌军事大权(枢密使)的威名与权势,于是屡次向仁宗奏劾狄青有谋反篡位的野心,以“为国家消弭未萌之患”的冠冕之词请求罢免狄青之职,最终如愿以偿,结果却加快了军事羸弱的北宋走向“靖康之耻”的步伐,后汴京被金军攻破,徽、钦二帝被掳走,北宋灭亡。
但与南宋陷害岳飞的秦桧不同,诬陷狄青并间接逼死他的欧阳修并未留下千古骂名,主要原因是他认为狄青掌管了国家的军事大权,了解、熟悉许多军事机密,且屡立战功,在军中威望甚高,深受将士拥戴,因此必会拥兵自重并生出篡位野心的。因此欧阳修诬陷狄青的目的是“为国家消未萌之患”,而不是出于个人恩怨,况且狄青也未被他直接诛戮,而是遭贬职后抑郁而终的,不像岳飞那样直接被秦桧毒死在风波亭上,因此欧阳修迫害狄青只是名人的污点,和北宋重文轻武的国情有关,算不得大奸大恶之人,加上其出众的文学天赋,所以没有像秦桧那样被千夫所指,遭万众唾骂 ,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