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赤壁之战前,孙权必须要和刘备联盟。因为他当时的情况也不比刘备强多少。

刘备在当阳被击败后,诸葛亮到柴桑拜见了孙权,并向孙权极力陈述共同抗曹之事。不过即便诸葛亮说破了天,也没有用。因为就以当时的情况看,曹操是冲着刘备来的,并未表露要打江东的意思,孙权和江东集团没必要蹚刘备这摊浑水。

但事情就是这么巧。正当江东集团开会研究是否要与刘备结盟时,曹操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了江东。信的内容大致是说:我一南下,刘琮小儿就怂了,现在我麾下有八十万水军,想跟你孙将军盘盘道。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江表传》

曹操写这封信,本意可能就是想在世人面前嘚瑟嘚瑟,顺便恐吓江东集团,让他们在刘备的问题上别多管闲事!否则惹急了,连江东一块削!并没有真的要揍江东的意思。

但是,曹操丢过来的信,内容太霸道了,颇有把江东一勺烩的意思。

于是江东集团的人在看到信的内容后,立刻就慌了。迅速分成了两个派别——人数占压倒性的是投降派和人数不多的主战派。

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向震失色;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三国志·孙权传》



孙权看到大多数人选择主降,尤其是当年扶他上位的张昭也主张投降,他的心态和投降前的刘琮一样,哇凉哇凉的。他很明白江东士族的小算盘是什么——无非就是大家都是体面人,换了主子也不耽误他们照样吃香的喝辣的,而抵抗的胜率太低了,没必要拿身价去赌博。

当时,鲁肃看到孙权在犹豫什么,就对孙权说道:别听他们胡扯,他们投降了,照样可以当官,而你投降了,你能得到什么?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又不是为了你。你为什么要把你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上?

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三国志·鲁肃传》


孙权听了鲁肃的话,想想也对,这才稳定了心态,决定抗曹。

但这个时候,孙权还有两个问题待解决。

首先,曹操是要抵抗的,但派谁去抗呢?

第二,就以江东当前的形势来看,大多人都主张投降,这帮人肯定是靠不住的。孙权哪里还敢让他们出兵配合自己一起抗曹?如果这帮人中的某些人和曹操里应外合,阵前倒戈了,这仗还怎么打?而单凭孙权个人的那点家当,又能不能打赢曹操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好说。周瑜就是现成的抗曹元帅。另外再派程普、鲁肃协助,孙权想凑出一套“前指”班子,问题不大。

但第二个问题,就不好办了。因为曹操的兵力大概在25~30万左右,江东属于孙权自己的兵马,只有大约5万人。而现在大战一触即发,孙权去哪里扩充人马呢?

所以这个问题让孙权头疼不已。

不过,正当孙权伤脑筋时,他想到了刘备。

前番诸葛亮来游说时,说了刘备手上大约还有两万兵,孙权对此还有记忆。而且刘备伤曹操伤的深!他是绝对不可能投降曹操的!

虽说,刘备那点家当不够看,但现在孙权也没别的选择了。既然要跟曹操死磕到底,放屁还得添个把风的呢!多个帮手总是好的。

于是,孙刘联盟就此便定下了。

这里要注意了。当时的孙刘联盟,不是整个江东集团和刘备的联盟,而是“江东集团中的孙权系与刘备的联盟”。实际上周瑜带到赤壁的兵马,都是孙权系的兵马。其它拥兵自重的江东士族,并没有出兵助战。

而且周瑜出兵前,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周瑜对孙权说:“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啥意思呢? 周瑜表示,你一共有五万孙家的铁杆部曲,都给我吧,对面确实不好打。

后来孙权咋回应的呢?

孙权搂着周瑜说:五万精兵确实不好凑,但我已经给你选好了三万精兵,且船粮战具全都备好了,随时能走。你和程普、鲁肃先过去,后续援兵我再给你派。能打赢最好,打不过就退回来再说,到时候我亲自跟那老贼决一死战!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江表传》



孙权这么安排是啥意思呢? 一般来说,有两种解读。

一是认为孙权不信任周瑜,他要留一手。让周瑜先去试探,打赢了,他坐收渔利。

二是认为孙权手上确实兵力不足,三万精兵都拨给周瑜了,他手上必须还得留点本,不然无法震慑江东的投降派。如果孙权当时一点家当也不留,或者他亲自带队去赤壁,可能江东的投降派直接就造反了。到时候,抗曹不成,连家也没了。

这两种解读,不管是哪一种,归根到底都指向了一点,那就是孙权当时能派到赤壁与曹操死磕的兵力不多。

因此总的来说。别看后来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的功劳,但就赤壁之战前的态势来看,孙权当时还真没有自大,瞧不起刘备的资本。

最佳贡献者
2

当时的情况是曹操亲自率领号称百万大军,攻打东吴的。东吴的群臣中分为两大派:以谋士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和以周瑜为首的主战派。开始的时候,周瑜也是犹豫不决,是诸葛亮用激将法把周瑜逼上抗击曹操这条上道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曹操率领号称百万大军来攻打东吴,东吴的君臣是吓得六神无主。以张昭、顾雍、张纮、步骘为首的一些谋士都极力主张投降曹操;以鲁肃、程普、黄盖、韩当等一些武将都主张和曹操拼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是坚决不退一步。这些人是天天辩论,把孙权的脑袋都吵得嗡嗡作响,都大了。最后,孙权招大都督周瑜来定夺此事。

周瑜从鄱阳湖是昼夜奔向柴桑郡,周瑜一回来,张昭为首的一些谋士都来拜访陈述和曹操对决的利害关系,周瑜也不表态;张昭等人走后,程普、黄盖、韩当等武将们又来了,都劝说说周瑜不能投降,必须和曹操决一死战。这些武将走后,鲁肃引诸葛亮来见周瑜。

周瑜问诸葛亮有何高见?诸葛亮说:"曹操会用兵打仗,天下没有人能敌。吕布、袁绍、袁术、刘表,都被曹操给灭了。我看东吴还是投降吧!"这时鲁肃憋不住了,说:"你叫我家主公屈身受辱国贼!"诸葛亮说:"我有一计,只要你们东吴用小船给曹操送去两个人,曹操的百万大军可退?"周瑜问:"哪两个人?"诸葛亮说:"曹操是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大乔和小乔,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周瑜说:"你说曹操为二乔而来,有何凭证?"

诸葛亮于是就郎颂《铜雀台赋》:

"……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古时"乔"本作"桥",二乔,一语双关)于东南兮,乐朝兮与共。"

周瑜是个武将,领兵打仗行,但是对诗词理解不透,被诸葛亮给忽悠了。周瑜听完大怒:"曹操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假装说:"不就是两个民女吗?"周瑜说:"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的夫人,小乔是我媳妇!"诸葛亮感紧赔罪,说:"将军赎罪,我真的不知道!"

第二天,孙权招见周瑜,问是和是战?周瑜说:"臣决定与曹操决一死战!"于是孙权就命周瑜为大都督,赐上方宝剑,率领大军破曹操。

3

水战乃孙权占优毋庸置疑了;但面对曹操强大阵容,肯定需要陆战刘备加盟了;更重要的是,需要诸葛亮的献计献策。

4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孙权和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双方在赤壁一带发生大战,周瑜统帅的东吴水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战后,曹操留下一部分兵力驻守江陵,自己率领主力北归。周瑜和刘备分兵夺取了荆州的南部郡县,奠定了鼎足三分天下的基础。


在这次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到,抗击曹军的主力实际上是东吴的水军,而刘备的兵力相应很小。在战役过程中,刘备为了夺取荆州在江南的四郡,就向周瑜建议,用张飞和一千人马配合周瑜攻打江陵,而周瑜借给自己二千东吴精兵,让自己率领攻打荆州江南的四郡。在得到了周瑜的同意后,刘备凭借着周瑜借给的二千精兵才拿下了江南四郡,有了自己的立脚点。

刘备的兵力弱小,在后面的鲁肃和关羽的单刀会上,双方的言谈中也有显现。当时关羽对鲁肃说,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备也率领军队参加了战斗,应该在战利品里分得一份。东吴不应该来索取土地。鲁肃当即就驳斥关羽的话,他说当时的刘备经过长坂坡的大败,兵力还不满一校之众。是孙权怜悯刘备的处境,没有立足之地,才将土地借给刘备容身。关羽听了也无言以对。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赤壁之战时,刚刚经历大败的刘备确实没有多少实力。至于说诸葛亮到孙权那里请求联盟的时候,说自己还有关羽和刘琦的军队两万人,应该只是个虚张声势的数字罢了。

那么,既然赤壁之战中主要依靠的是孙权的东吴人马,那么孙权又何必非要和刘备联盟,使得战后刘备得以攻城略地,开创自己的基业,为自己多树立一个竞争对手呢?


这主要的原因还是孙权对抗曹操的需要。当年曹操南下,轻易夺取了荆州,在长坂坡击溃了刘备的主力。在这个时候,曹操收编了荆州的军队,拥有了强大的水陆军。他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江东的问题,便写信威吓孙权,企图逼迫孙权投降。

当时孙权的手下,大部分被曹操的强大兵力所吓倒,都纷纷要求孙权投降。但是,孙权的心中,有着称帝的梦想。他最后在鲁肃和诸葛亮的支持下,决心抗曹。在这个主要的战略下,联合刘备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这是因为,曹操和刘备两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相互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孙权要和曹操作战,刘备是最可靠的盟友。在当时,刘备迫于曹操的压迫,正准备南逃苍梧。这个时候,孙权和刘备一起共抗曹操,一定会得到刘备的认同。从战略上来说,以两弱敌一强,是当时双方最好的战略选择。所以,双方才会一拍即合。

其次在兵力方面,以孙权当时的兵力对抗曹操,虽然周瑜十分自信,可大家都心里没底。而刘备虽然遭受了长坂坡的大败,但还是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刘备手下还拥有关羽、张飞这些号称“万人敌”的能征惯战的勇将。他们长年和曹操作战,拥有比东吴更丰富的对曹的作战经验,有着强大的战斗力。如果东吴军队有了他们的协助,对抗曹军会更有把握。


在孙权和周瑜商量抗击曹操的时候,周瑜向孙权要求五万兵力,保证打败曹军。但是孙权只能给他三万精兵。这个时候,刘备的两万人马正好能够弥补周瑜兵力的不足。虽然刘备的部队在刚刚遭受失败后,战斗力有所降低,可也能为东吴提供很大的帮助。

尤其是关羽的军队,在赤壁之战后,关羽执行了“绝北道”的作战任务。他亲自率领军队直插曹军的后方,切断曹军的后方交通线。在关羽的配合下,周瑜经过一年的争夺,终于拿下了由曹仁镇守的战略重镇江陵。这也是关羽事后理直气壮的对鲁肃夸口的战功。


第三个原因是战场形势方面。当时,曹操占有荆州,处于长江的上游,孙权所处的下游战略形势十分不利。这样,刘备当时占据的夏口,战场形势十分重要。这个地区连接着汉水和长江水道,刘备占有这个地区,就可以切断曹军汉水和长江之间的联系。这样,曹操只得从荆州出兵,直接在赤壁与周瑜交手,而刘备则保护周瑜北方侧翼的安全。在刘备和周瑜的密切配合下,孙刘联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微言轻的孙权要借重刘备的声望。在当时,孙权接过孙策交给他的职位时,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不要说外部人员,就算是家族内部,对他也是看轻的。在孙权的手下,有着像张昭这样的老臣,威信要远胜过他。


在曹操的威吓信送到江东的时候,以张昭为首的绝大多数臣子都要迎接曹操,向他投降。只有鲁肃一人持反对意见。最终孙权确立抗曹的方针时,不得不采取了用佩刀砍断书案的极端形式。我们从这里就能够看到,孙权在当时是何等的孤立。这也和他威信没有确立,大家对他不信任有着直接的关系。

刘备是转战北方的枭雄,连曹操对他都口称英雄,忌惮三分。在这个时候,孙权如果和刘备结盟,他就可以借重刘备的威名,来确立自己的威信。如果战事顺利的话,一战成功,孙权就会获得他久以想要的名声,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


果然如孙权所料,在赤壁之战后,过去那些看不起的老臣都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在祝捷会上,张昭来致贺词的时候,孙权对于这个东吴威望最高的老臣,直接出言挖苦。孙权说,你不要说了,如果当初听了你的话,现在我早就要饭去了。就这样,在一片哄笑声中,孙权拿回了他的权威。

结语:

在赤壁之战前,孙权和刘备结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虽然抗曹的主力是东吴的军队,但是,从战略上、战场形势上、兵力上和孙权的威信等方面来看,刘备的加盟对孙权的帮助很大。正是刘备的加盟,增加了赤壁之战胜利的把握。


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孙权才会采取了和刘备结盟的战略。双方在后来的岁月中,密切配合,给了曹操以沉重的打击。但是,由于孙权和刘备的战略冲突,造成了双方在荆州归属上的矛盾,最终双方兵戎相见,这就不是双方在赤壁之战时就能够预见到的了。

5

谢谢邀请。

赤壁之战,《蜀书》记载甚少,细节大多记录在《周瑜传》里,让人感觉赤壁之战都是东吴在打,实际上是孙刘联盟共同抗击曹操。不过是周瑜唱主角,让人感觉不到刘备的存在。

如果从曹操的表现来看,也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还没怎么打便落荒而逃了。


那么,孙权为何跟刘备结盟呢?

  • 减少风险投资

赤壁之战前夕,孙权先后收到了三方面的信息。

  • 1)曹操来信,将率领80万大军来东吴和孙权见个面,打个猎,聊聊天。
  • 2)诸葛亮前来拜访孙权,请求出兵相助,并告知其刘备方大概有两万将士。
  • 3)周瑜夜见孙权,认为曹军最多15万陆军和7万多水军,经过长途跋涉身心疲惫,水土不服可能导致感染疾疫,另外时逢冬季,曹军战马草料匮乏。因此,他请求孙权许其精兵5万,便可以力克曹军。

孙权当即同意先拨3万精兵给周瑜,其他不日后将陆续抵达,作为其后援。同时,他嘱咐周瑜,有把握打赢就打,打不行便撤退到江东,由自己来对抗曹军。

尽管孙权与曹操势不两立,想要与其决一死战,其实他心里还是算了笔小账。曹军毕竟来势汹汹,自己的5万去硬杠曹操的20万,极有可能是有去无回。

但是,周瑜已经拍了胸脯,自己也不能驳了他的面子。而刘备那里恰好有2万人马,如果孙权选择与他联盟,便可省下2万人马及其粮饷。如此,周瑜战败不过折了3万人,万一赢了就赚了个荆州。

  • 备用计划

周瑜乐呵呵地领兵前去樊口,和刘备会师去了,他压根不知道孙权还留了一手。孙权对他说2万人马后到,其实不过是权宜之计,他早就另有打算了。

十二月,孙权自将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不克。

原来,就在周瑜、刘备在赤壁大战曹操之时,孙权率军突袭合肥,同时派张昭进攻当涂,可惜没有成功。

由此可见,孙权实在是精明得很啊,他不但骗过了曹操和刘备,就连周瑜、鲁肃都隐瞒了,好一招声东击西,曹操以为孙权志在荆州,谁知道他竟意在九江郡,也就是说,企图将其北防线推进到淮水流域,从而减轻东线关隘濡须口的防守压力。

那么,刘备又为何甘为配角呢?

自从诸葛亮前去东吴搬救兵后,刘备日夜在樊口眺望,站在他的角度来说,当然希望东吴能派来10万大军,那么便有资本与曹操一较高下了。

不过,周瑜是来了,不过只带了3万水师,刘备当即感叹“可惜少了!”然而周瑜却信心满满,刘备心里直发毛,想再和鲁肃好好谈谈这个合作事宜,毕竟当初就是鲁肃过来接洽联盟事宜的。没想到,被周瑜一口拒绝,“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

周瑜的言下之意就是在向刘备表明身份,我就是孙权委任的统帅。刘备便不好说什么了,对他也没什么信心,名不见经传的周瑜带着3万人,还敢挑战身经百战的曹阿瞒的20万大军?刘备与曹操交手颇多,深知曹操的厉害,因此,他索性就遂了周瑜之意,由周瑜担任统帅,他带着人马跟随其后,但不受其调度。

刘备此刻也为自己想好了退路,万一周瑜战败,他便立刻带着兄弟们跑路。

结语:

赤壁之战,周瑜为何成了主角,而孙权又为何愿意与刘备联盟呢?

  • 孙权和刘备一样,两人对这场战役并没有必胜的信心,因此两人都有所保留,这样周瑜便成为了赤壁之战的男一号。
  • 孙权趁着曹操、刘备大战于赤壁之际,突袭九江郡的合肥和当涂,企图将北防线推进到淮水流域,从而减轻东线关隘濡须口的防守压力。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周瑜居然真的打败了曹操,不仅一战成名,还奠定了曹、孙、刘三分天下的基础。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6

就在赤壁之战前,孙权就注定必须要和刘备联盟,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那是因为他当时的情况也不比刘备强多少,这两个人的实力就是相差不大的,刘备在当阳被击败后,诸葛亮到柴桑拜见了孙权,并向孙权极力陈述共同抗曹之事。不过即便诸葛亮说破了天,也没有用。因为就以当时的情况看,曹操是冲着刘备来的,并未表露要打江东的意思,孙权和江东集团没必要蹚刘备这摊浑水。

刘备虽然有伟大抱负,可惜他时运不济,好长时间里都未有大的建树直到到四十多岁依然两手空空,他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和袁绍等人,可是他也发展不了自己,抱负很大可是却迟迟没有建树,他也开始不得不怀疑了,五十岁他就准备重新找个合作伙伴,重新找个人一起发展,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他是怎么想到和孙权联盟的呢?孙权自己本身实力也不差,他又何必和刘备联盟呢?

怎么说呢,两个不一样的人各有各的好吧,两支不同的队伍也都有自己的好,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互补,而且孙权也知道自己可以重用刘备,和刘备联盟,鲁肃是孙权最为倚重的一个谋士。他根据当时形势,为孙权谋划了霸业设计,让孙权以江东为基础,伺机向西发展,而现在刘表已死,江夏郡实际是刘琦控制。曹操已控制荆州,实力强大,他此次来荆州吊丧就是来为他的主上孙权寻找可靠盟友,刘琦素来与诸葛亮关系密切,就是诸葛亮在中间想了一计,就把刘备和孙权扯在了一起,双方一听都挺有道理的,要不就双方联盟吧,于是两人就合作了。

听了诸葛亮一番坦诚的陈述后,孙权心里也开始盘算。首先呢不管刘备的实力如何,至少自己多了个同盟者,两个人一起想办法总比一个人好,而且刘备也带着兵,这样的话也可以增加自己这一方的实力,而且听完诸葛亮的分析,他觉得曹操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强大,自己要是有个同盟,那胜算还是挺大的,于是他也就和刘备结盟了。大敌当前,团结一个是一个。而且刘备在荆州有威望有刘琦,还有少量兵,也算有资本。只不过刘备确实枭雄,只要不被摁死过几天就能翻身。

孙权联合刘备最大的好处是得以成功进入江夏郡,御敌于门外;如果不联合,战场必定在东吴。所以联盟就挺好的,这样可以增强刘备孙权的实力,结成同盟也是一件好事!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7

说赤壁之战全是东吴打得,这样的说法未免过于偏颇。

刘备一方在赤壁之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双方兵力数量看。孙刘联盟一共5万余人,其中东吴是3万人参战,刘备是2万多人。相差并不太多,基本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从兵种构成看。刘备军以水军为主。其中关羽水军精甲一万余人。刘琦江夏军一万人,江夏就在长江边上,江夏军应该也有大量的水军。


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这些水军都参与了赤壁之战那都是正儿八经主力啊,怎么能说刘备集团是打酱油的呢?

火烧赤壁以后,刘备与周瑜一道攻打曹仁,关羽张飞也在抗曹一线浴血奋战,南郡的拉锯战整整打了一年多,战斗非常激烈。怎么能说是没有功劳呢?只是由于史书对这一段历史记载的比较简略,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以为刘备是坐享其成。

而且刘备不仅仅是手下那两万人那么简单。他在荆州苦心经营八年,在荆州深得人心,号召力极强。这也是很重要的资本啊。


从孙权的角度考虑,如果没有刘备这个盟友,他还真不一定敢跟曹操硬碰硬。

曹操夺取荆州以后,几乎完整的吞并了荆州马步军和水军。兵力至少增加10万人。加上自身原有的人马,总兵力高达二十四、五万。

东吴有多少人呢?其实出乎很多的人的意料。东吴的人马也很少,也就五万——7万人左右。

赤壁大战之前,周瑜对孙权说只要5万精兵,就能击败曹操。结果孙权说,5万人马短时间内难以凑齐,现在有3万人,你先带着打。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可见东吴的家底也不厚,军队也不多。与曹军实力相差悬殊。所以东吴群臣听说曹操大军前来征讨,惊慌异常,内部主战主和也是争论不休。大多数人其实主张投降。孙权自己也拿不定主意。

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向震失色;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


如果没有刘备这个强力外援,内部又不支持,孙权敢不敢单挑曹操,这还真不好说。

8

原本在孙权还犹豫不决,不知道还要不要跟刘备合作时,传闻曹操书信于孙权,曹操号称自己有80万军队要去江东地区和孙权一起打猎。孙权感觉到自己危机重重,所以才决定拼死一战和刘备一起合作。而且曹操已经不止一次威胁过孙权,在当初袁绍死后,曹操就曾威胁孙权,要交出质子(人质)来证明自身没有威胁到朝廷的动机,所以孙权的内心可能觉得自己一再的被挑衅,还不如拼死一战。

孙权和刘备的合作是深思熟虑的。

因为当初曹操号称自己有80万军马,孙权根本没有能力抵抗曹操,而且以孙权的臣子大部分都支持孙权投降曹操,孙权的大臣们都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只有一个鲁肃和周瑜,这小部分人支持对抗曹操。鲁肃和周瑜帮助孙权分析投靠曹操和战败一样都不会给江东地区带来任何的好处,反而是拼死一战还有转机。

赤壁之战都是双方合作的效果。

周瑜在和鲁肃周瑜的商讨下,确定了对抗曹操的方针。孙权和刘备的实力和威望才更有把握胜利,毕竟江东地区也拨不出大量的军事力量出来。当初周瑜只向孙权讨要5万精兵,但是孙权实在没办法,只能挤出3万精兵给周瑜,加上刘备和关羽有一万和刘琦本来在诸葛亮的献计下刘琦得到刘表的1万军队,加起来整合一下就有5万人马,这场战役刘备还是有出人力和物力的。

结语:

虽然都是黄盖和周瑜的主力力量比较有实力,而且都是他们自己的主意,但是因为有了刘备的事先合作才有了一定的底气和基础。毕竟孙权和周瑜还有黄盖也无法预测到在真正实战中曹操会将所有的舰船用铁链合并在一起。谁也没有想到突然有一天会刮起东风,都是万事俱备的联合,并不是靠预测就能够达到的效果。

9

广义的赤壁之战包括两场大战: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

赤壁之战是以周瑜的3万东吴军队为主力,刘备的2万军队为辅佐,周瑜是联军的总指挥,周瑜击败曹操的谋略也是周瑜手下的黄盖提出诈降计+火攻计,与刘备无关,赤壁之战的全部功劳基本上都是东吴军队的,刘备的2万人马没有起多大作用,仅仅是跑了个龙套而已。

南郡之战同样是以周瑜手下的3万东吴军队为主力,刘备只是把关羽和张飞借给了周瑜,其中关羽负责绝北道,张飞负责攻城,同时周瑜各拨付了两千军队给刘备,在南郡之战进行得正热烈的时候,刘备却带着自己的人马去打荆南四郡了,算起来,南郡之战刘备所属的军队基本上没有参与,只有关羽和张飞参与,因此南郡之战也是周瑜独自打下来的。

周瑜

这样算起来的话,刘备军队在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都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看起来孙权击败曹操有没有刘备那2万人影响并不大,那么事情的真相如何呢?孙权为什么要跟刘备联盟呢?

孙权之所以和刘备联盟,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鲁肃的战略。

鲁肃是东吴的战略规划师,也是孙权在战略上最器重的人,在得知曹操南下的消息后,鲁肃敏感地认识到将要出大事,当时荆州牧刘表病重,刘备客居樊城,曹操率领主力南下准备攻打荆州,鲁肃认识到局势将会发生大变化,原本战火还没波及到东吴,但鲁肃主动向孙权提出要到荆州看一看,如果荆州内乱,鲁肃认为东吴可以趁机攻打荆州,夺取地盘,如果荆州统一与曹操作战,那么东吴可以坐观形势。

鲁肃是个很有眼光的人,在局势将要发生变化前,就能意识到时局对自己一方的影响,提前作出规划,当鲁肃前往荆州的路上就得知刘表病死,继任荆州牧刘琮投降,刘备向南逃走的消息,原本鲁肃准备赶往襄阳的行程已经变得不可能,因此鲁肃决定去江陵会刘备。

鲁肃与孙权

鲁肃继续前进,刘备在长坂一战被曹操打得大败,因此改变路线,不再前往江陵,改为到夏口投靠刘琦,鲁肃因此也改变行程到当阳找刘备,鲁肃见了刘备之后,有意联合刘备共同抵御曹操,这也是东吴政权首次有意向与刘备联盟。

鲁肃为什么要联合刘备?

这是鲁肃的战略思想所决定的。鲁肃早在公元200年就一个榻上对的战略规划提供给孙权,这是东吴政权最早的战略,鲁肃在榻上对中提出汉室不可兴,江东政权当下应该是稳妥发展,待机而动,与北方的曹操、荆州的刘表三方鼎立。

鲁肃原来认为刘表可以做为一方势力存在,现在刘表死了,他的继承人投降曹操了,荆州唯一可以联合的就只有刘备和刘琦了,鲁肃最早提出与刘备联合时,并不知道刘备有多少人马,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想要准确知道刘备有多少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人马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刘备在荆州多年,很得人心,联合刘备也能争取荆州民心,所以鲁肃决定联合刘备。

诸葛亮出使东吴促联盟

鲁肃在出发前肯定跟孙权提过联盟荆州势力共同抵抗曹操的战略,否则以鲁肃的地位,他不可能做决定擅自联盟刘备,是鲁肃向孙权建议联盟刘备势力共同抗曹,这也是孙权最早的联盟刘备的思想来源。同时,鲁肃联盟刘备的战略与诸葛高隆中对战略不谋而合,这也是双方联盟的一个原因。

二、东吴的地缘政治

整个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势力,除了孙权的江东集团之外,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就只有刘表势力,现在刘表病死,能够代表荆州的投降势力已经胁迫刘琮投降了,荆州的抵抗势力只剩下刘备与刘琦。

换句话说,孙权如果不需要联合外来势力,那倒没有问题,如果孙权感觉自身实力不够的话,能够联合的外来势力就只有刘备和刘琦,其他势力根本帮不忙,比如刘璋、张鲁、马超这样的势力,根本帮不了孙权,只有刘备离孙权最近,也是最方便联合的势力,这是江东的地缘政治所决定的。

诸葛亮与鲁肃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原因就是:刘备与刘琦的驻地是江夏郡,江夏郡就是今天湖北省的武汉市,这里是与东吴的交界处,如果孙权打算投降曹操,那当然没有必要联合刘备,如果孙权打算抵抗曹操,那么刘备就是唯一的联合对象。

再说了,刘备的驻地在江夏,如果孙权不联合刘备的话,曹操一旦灭亡了刘备,马上就进入了孙权的地盘,对孙权来说,江夏郡放在刘备的手中比放在曹操的手中安全多了,同时江夏郡可以作为曹操集团与孙权集团的缓冲地区,曹操不可能越过江夏郡去攻打孙权,因为曹操与孙权之间隔了一个刘备

三、孙权的利益与决策

孙权联合刘备的政治利益远远大于孙权不联合刘备的政治利益。

如果孙权不联合刘备,那么刘备投降了曹操,或者被曹操所灭亡,那都是孙权的政治利益受损,孙权与刘备的关系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当然要联盟刘备了。

孙权与刘备

在刘备逃到夏口,诸葛亮随鲁肃到江东见孙权前后,孙权集团就已经决定了是投降曹操还是抵抗曹操的问题,孙权在鲁肃和周瑜等人的劝说下,选择了抵抗曹操,当然从孙权本人的政治利益来说,只有抵抗曹操,才能保证孙权本人的利益,孙权投降只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点鲁肃已经跟孙权说明了。

那一年的孙权只有27岁,不仅血气方刚,而且雄心大志,孙权不是刘琮,孙权掌控政权的能力远远大于刘琮,甚至大于刘表,一个权力欲望如此强烈的孙权是不可能选择投降之路的,从孙权的内心来说,他也倾向于选择抵抗曹操,再加上鲁肃与周瑜的建议,孙权最终决定了抵抗曹操。

孙权既然选择了抵抗曹操,那么所有曹操的敌人自然就是孙权的盟友,从理论上来说,即使孙权不联盟刘备,两人也是天然的盟友,如果可以联合刘备,双方抱团抵抗曹操,为什么不联盟呢?孙权单独对付曹操,肯定要比联盟刘备一起对付曹操的难度大。

孙权决定联盟

所谓的政治,就是联合一切盟友打击敌人,孙权联合刘备不在于刘备手下有多少士兵,而在于政治结盟,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打击敌人,才是政治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孙权的政治决策。

孙权选择联盟刘备是在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前,就确定好了,至于刘备在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中的表现如何,那都是两方已经结盟的状态,无论刘备表现如何,两方已经是盟友了,所以孙权并不是以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来决定是否联盟,而是出于政治利益来考虑的。

10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如果没有孙刘联盟,赤壁之战谁输谁赢还不一定,换言之东吴是否会与曹军相抵抗,也还是个未知数。



《三国演义》中记载了在赤壁之战前,曹操曾写信给孙权,信中内容充满了恐吓与挑衅。当孙权将此事告知朝堂众人时,大家便开始议论纷纷,很快就形成了两大派系,一是以谋臣张昭为首的主降派,二则是以武将程普为首的主战派。就在双方争论不下时,作为东吴战略家的鲁肃单独拜见了孙权,并建议其将在鄱阳操练兵马的周瑜召回,并提出与刘备联盟共同破曹的策略。



尽管在孙权心里对此事打不到底,但还是决定先将周瑜召回再做打算。公瑾收到命令星夜赶回,刚到家便不断有人过来滋扰,不为别的,就想知道他的态度是降是战,周瑜当然深知他们的用意,并未直接给出答复,而是先将众人遣回。直到鲁肃将从刘备那请来的孔明带来,不管是各怀用心亦或是激将之法,总归俩人在经过一番彻聊后,终达成一致,用火攻之策烧毁曹操战船,从而抵抗曹军那不知真假的百万雄师。



当然事情进展的并不是很顺利,也经历了几多波折,但至少结果还是好的,孙刘两军通过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这也是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总结

在这场赤壁之战中,东吴仅派了三万兵马,刘备也只有两万兵将,而曹军却号称有百万之众,虽说东吴大军在此战中做的贡献略多,但若没有双方联盟,想必东吴并不敢冒此风险,何况刘备大军还是做了一定的贡献的,否则也不可能那么容易就取得成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