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不是严嵩跟裕王斗,而是裕王要跟严嵩斗,且不得不斗!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严党的最终灭亡,其导火索就是严嵩指出了张三丰血经有假,嘉靖帝大呼“欺天了”。

这个“欺”字意义深广,既可以理解成裕王的欺骗、欺瞒,也可以理解成严嵩的欺负、欺压。这个“天”字同样意义深广,既可以理解成上天,也可以理解成嘉靖帝。

总而言之一句话,严嵩这次玩过了,不上贺表,还直接攻击裕王是欺君。这个势头压到了裕王头上,更是不把上天放在眼里,嘉靖帝又岂能容他?

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严嵩又不是傻子,为什么明明知道裕王是下一任皇上,还要跟他作对呢

一、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是不近女色的,甚至见不到一个宫女和皇后。

这样就会给人们造成一个错觉,那就是剧中嘉靖帝为什么只有一个儿子,是不是他不好那事呢?

其实不然,第85期我们就讲过,嘉靖帝还是相当好S的,甚至他的三任皇后,一个比一个死得惨。后来因为他过于变态,最终导致了宫女暴动,差点没勒死他,从此之后,他就搬离了皇宫,一心修道了。

也就是说,嘉靖帝并不是仅仅有裕王这么一个儿子,他也曾立过太子朱载壡,只不过后来在嘉靖二十八年去世了。

而跟裕王同岁的还有一个王,叫景王,此时他不在京城,而这个景王,才是严嵩曾经靠拢的对象。而这些内容,在剧中并没有体现,所以,严嵩跟裕王不对付,也就显得有点滑稽了。

但严嵩不能向裕王靠拢,究其原因还在于嘉靖帝的帝王之术,皇权之下,哪有你靠边站的选项?

在剧中,嘉靖帝驾崩之前,他曾经跟裕王讲过这么一句话:

“朕御极四十五年,从来是一个人独治,你太弱,没这个本事!”

随后,裕王反问嘉靖帝,大明朝,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贤臣?

嘉靖帝一句话点了题:

“没有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有时候也由不得他们,看清楚了,贤时便用,不贤便黜!”

二、

嘉靖帝的这句话,就很好地概括了严嵩的一生:

首先我们要明白,严嵩所在的角色是什么,真的像表明上看到的那样是内阁首辅吗?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其实剧情走到这里,大家想必也清楚了,大明朝真正的问题在哪?就在于大明朝日益枯竭的财政,满足不了嘉靖帝日益增长的欲望。

而他的这种欲望是以侵吞国家财产为手段,已到达自己修仙的目的。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很好理解,剧中的三派,也就是以裕王为首的清流、以严嵩为首的严党、以嘉靖帝为首的宫里,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是谁发现的呢?

其实很多人都清楚,只是没有人指出来而已,而这个弊端最终还是由海瑞讲出来的:

“自陛下登基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天下因即陛下……曰:嘉靖嘉靖,言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天下之人不值陛下久矣。”

甚至海瑞更是直指问题根源,那就是嘉靖帝家国不分,以国库为私库,用全民的财力来供自己挥霍,这才是根源所在!

懂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严嵩为什么被软禁在家,他会冲严世蕃大喊,不仅是皇上离不开你爹:

“大明朝也离不开你爹!”

三、

也就是说,嘉靖帝要想实现把国库的钱,掏进自家的腰包,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因为这是两套系统在运转,一套是宫里的系统,包括司礼监啊、巾帽局啊、针织局啊等等。这一类属于嘉靖帝的皇家产业,里面工作的人员也以“奴婢”自称,这类人只效忠于皇上,不过问政事。

另一套系统,是国家运行系统,是以内阁为首,以及所管辖的六部,以及各级地方衙门。其实他们的职责是在嘉靖帝的带领之下,实现对国家的控制,按照海瑞的说法,这叫“君臣共治”。这类人,并不仅仅效忠于皇上,更是要跟皇上抗争,以便更好的管理和服务天下人。

这里面就有矛盾了,一方面要服务天下苍生,比如严嵩倒台之后,徐阶做的财政预算,就包括安抚灾民,发放俸禄,抗击鞑子等等。可是嘉靖帝也想从中拿钱,从百姓手中拿钱出来,怎么办?

这就显得严嵩的重要性了,为什么他在雨中跟严世蕃大吼:

“在这个世上,只有皇上能呼风唤雨,也只有你爹能遮风挡雨。”

是啊,他为什么能遮风挡雨?

说白了,他就是替嘉靖帝背锅的,只有他才能做这个恶人。

而裕王,是要接班的,他当然不能当恶人,而且为了统治的正当性,他更是要站在人民的一边。所以,他跟严嵩,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只要严嵩替嘉靖帝背一天的锅,他们就一天也站不到一块去。

四、

严嵩之所以做首辅二十年而不倒,就在于他在满足嘉靖帝欲望的同时,也能镇得住下面。

不要觉得什么杨继盛啊,沈炼啊,周云逸啊,戌午三子,越中四谏,这些人的死貌似记到了严嵩头上。实际上,何尝不是他们在跟嘉靖帝争辩,而嘉靖帝又巧妙地把矛盾移到了严嵩头上。

这就是他所谓的贤臣,等到严嵩再也扛不住了,再也背不了锅了,那就是不贤,需要罢黜了。

而严嵩从“贤”往“不贤”的演变,正是嘉靖帝把权力和矛盾往下一代培养的过程:

严嵩当权这么多年,相安无事,为什么到了他快老了,徐阶啊,张居正啊,高拱啊,都蹦出来了?

这就是嘉靖帝给裕王准备的一套班子,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严嵩注定只能跟着嘉靖帝这条船走到黑。嘉靖帝允许冯保去裕王府,狠心赶走吕芳,提用陈洪,就是为后来的冯保干掉陈洪,给裕王铺路。

后来徐阶顶替严嵩当首辅,显然没有严嵩手段高明,也是跟嘉靖帝讨价还价,使得大明朝的银子在国库和私库之间流淌。而张居正和高拱,毅然决然,把炮口又对准了徐阶,而徐阶下台后,下一任首辅,同样经历他们的遭遇。

说了这么多,只是表明一个问题,严嵩选择了当内阁首辅,在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自然就注定了不能跟裕王同心。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跟裕王走得近,等不到裕王即位,他就先被嘉靖帝干掉了。

记住一点,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派别,在嘉靖帝下面当官受委屈的,自然只能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任皇上身上。而受宠的,就像严嵩这一类人,自从一开始上了这条船,那就永远掉不了头了,他能做的无外乎再行驶地久一些。

就像严世蕃听从严嵩的安排,做最后的努力,给胡宗宪写信一样:

“望吾弟体朝廷大局,暂休兵歇战,以解国库不继之难。”

因为他知道,倭寇可以剿,但不能全剿啊,毕竟倭寇被剿灭之际,也是严党要倒台之时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最佳贡献者
2

要说朱载垕能成为储君,这其中有一定运气的成分。朱载垕2岁之时就成为了裕王,等到朱载垕长大了, 其母亲杜康妃却失宠了,这样看来,朱载垕离储君、离皇位可是有十万八千里之远呢。可谁曾想,朱载垕时来运转,他的大哥朱载基在出生没多久就夭亡了、二哥朱载壡被册封太子不久,也病逝了。此时,朱载垕已位列裕王多年,现在又成为了长子。 理所当然,朱载垕被定为了大明朝的接班人。

这个接班人其实并不好做,裕王的上面是乾纲独断的老爷子嘉靖,下面是群臣百官,夹在中间的感觉可想而知。而且,明朝的文官集团都有种执拗的性格,动不动就弹劾,死谏。朱载垕在两股势力之间,既无法置身事外,也无法与他们抗衡。更可怕的是,之后,大奸臣严嵩上台 了。严嵩是“青词宰相”,一肚子的文采用来替皇帝写“青词”,而且,严嵩也是嘉靖皇帝的钱袋子,嘉靖每次大兴土木,严嵩都能一一满足。严嵩这位首辅, 执权柄二十余年,他的后面站着的一直都是嘉靖。 既然如此,裕王为什么执意与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清流连成一线,参与倒严呢?

其一、既然无法置身事外,裕王也就只能参与其中了,这是朝堂政局平衡的需要,也是嘉靖皇帝的意思。嘉靖虽然放任严嵩胡来,其意思很明确,就是利用严嵩对付清流。因为在嘉靖皇帝的眼中,无论是“长江”还是“黄河”,只要谁泛滥成灾,他都要去治理。 起初,大明朝堂文官清流势力强大,无法制衡,嘉靖便启用了严嵩。严嵩不仅能替皇帝办事,搞钱,而且他能对付那群冥顽不化的言官,清流。严党与清流对峙,嘉靖居中掌控全局,这就是嘉靖的算盘。后来,严嵩借势越坐越大,他残害忠良,结党营私,不少清流名士皆死于其手,如杨继盛,沈炼等。嘉靖会怎么办呢,嘉靖定会扶持裕王,让裕王与清流多走动走动,当裕王与清流连成一线时,严嵩也会忌惮三分。朝堂的局势也就平衡了。

其二、裕王就藩多年, 深知民间疾苦,对严嵩等人祸国害民、损公肥己的行为早就看不下去了,他只会选择与严嵩对立。历史上的隆庆皇帝朱载垕虽然有点好色,但为政相当不错。他勤俭爱民,宽仁为怀,发展经济,稳定边陲,是一位明主。而严嵩父子却是骄奢淫逸,为了搞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人,本来就与裕王的性格冲突,裕王势必要与他们斗一斗。

最后,尽管严嵩的后面站着嘉靖,但严嵩也只是嘉靖皇帝为政的棋子罢了。这一点,清流和裕王不是不知,但是这个棋子皇帝要用到什么时候,裕王等人也不清楚。所以,裕王和清流们一次次向严党发起进攻,最终,在众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下,严嵩等人才被嘉靖处置。一次次的进攻,裕王肯定是有风险的,毕竟他是在和严嵩、和嘉靖对弈。严嵩不想倒台,会努力挣扎,嘉靖何时弃用严嵩,会不会继续重用严嵩,放弃自己,圣心难测,这些都是裕王需要考虑的。 在我看来,裕王敢冒险,这才是储君之风,能与嘉靖对弈,才有王者之气,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 裕王倒严成功,捞取了足够的政治资本,他的天下也就到来了。

文/风雪梦不逝

点赞关注,鸿运当头

3

这是嘉靖安排好的故事情节,谁不斗谁死

嘉靖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葩皇帝,一心躲在西苑炼丹修道,宠信道士。搞的国库空虚,卖官糜爵,二十多年不上朝,完全符合昏君的形象。

看上去丝毫不理朝政,但是他把朝堂上衮衮诸公一个个收拾的服服帖帖,满朝文武皆为棋子。严嵩和裕王的斗争早就被定下格局,谁要是不斗,谁就出局。

裕王朱载垕是嘉靖的第三子,但嘉靖其他儿子全部早世,虽然嘉靖表面上对朱载垕关系十分冷淡,没有案例册封其太子。不过嘉靖对于自己的“布种大业”非常痴迷,明眼人都知道皇帝位置肯定是会传给裕王。以严嵩父子这对揣摩圣意的高手难道会不知道?但正是他们知道嘉靖的心意,所以只能跟裕王党拼到底,寄希望于渺茫的立其人为皇帝。

相比较嘉靖,裕王的声誉要好太多,关心民间疾苦,针砭时弊,朝堂上清流和对严党不满的人士全部倒在其麾下,可以说是朝堂上“正义人士”的最后希望。所以如果严党和裕王党要是合流,嘉靖的皇帝位置还能做的稳吗?他还能安心的在西苑炼丹,各种胡作非为吗?

所以严嵩很清楚,他倒向裕王之日,就是他的死期。而裕王除非想要要做李世民或阿尔萨斯,否则也绝不可能和严党合流。更何况相比较前者,后者难度还更低。所以双方的斗争早就被安排好,不斗也得斗,谁不斗谁就出局。嘉靖要严党打压裕王党势力,又拉出裕王这个未“贤君”让其他诸多臣以未来希望,同意他的胡作非为。

此外,严党和裕王党斗的太久,双方血仇太深,周云逸案、沈炼案、大殿案等,权力的游戏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过家家。裕王党本身就是被严党打压欺负的政治失意者大集合,双方积怨太深,更何况嘉靖把不得双方斗的越狠,这样自己炼起丹来越安心。

4



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不少情节都是虚构的

有个重要的剧情改稻为桑,也是虚构的,这个虚构一点还不要紧,关键是连裕王的故事也虚构。按照明朝的祖制,夺门之变后,明朝皇室亲王是不能参政的,而且远离权力中心,根本没有机会参政,也不敢参政,否则会被弹劾,惹火上身。

嘉靖的哀冲太子夭折后,裕王成为最大的皇子,按照明朝祖制,裕王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但毕竟不是太子,是太子才能参政,不是太子就没有参政的名份。这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个基本常识。



历史上,裕王非但没有参与倒严嵩行动,而且在严嵩倒台前对严嵩父子存有忌惮

因为裕王的父亲嘉靖听信道士的话,说二龙不相见,所以裕王基本见不到父亲嘉靖皇帝。又一次,裕王家的俸禄好久没有发放了,王府快揭不开锅了。裕王不得不让人给严世蕃送去1500两银子,这样俸禄才得以发下来。严世蕃很得意,到处和人说,连皇子都要给我送银子,而且说朝廷没有我严家富有。



裕王上台后,严世蕃已经被处死,严嵩不久也死了,裕王在修明世宗实录时,把严嵩父子的贪赃枉法写的比较清楚,也算是给了严嵩父子这两个奸臣下了历史定论。后来清朝修的明史将严嵩列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也算恶有恶报。

5

权力这个东西是非常复杂的。《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有句话说得非常的好,朝廷也就几处宫殿,几个衙门,饭还是要分锅吃的。

什么意思的呢?通俗的说就是朝廷的权力实际上也就是来自于几个重要的机构。无论严嵩、还是徐阶、都各有各的势力范围。

裕王是既定的接班人,这是事实。但是裕王哪怕真的继承了大统,他的权力也要靠他自己一步步的争取,扶持自己的势力上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言九鼎。

很多人会说皇帝不是想杀谁就杀谁吗?

这的确不假。可问题在于过去的官僚集团并不是一个人。比方说严嵩,他手底下是有着众多的党羽的。

贸然将严嵩杀掉,他这些党羽还在,根本不可能彻底的解决他们。这些人不可能真正听皇帝的,因为他们这些人并不是皇帝带出来的。

明朝的大臣可和明朝的太监不一样,太监的权力是完全依附于皇帝的,可是大臣的权力并不是。

这也是为什么吕芳会费尽心机的去投靠裕王,因为他们这些太监完全依赖于皇帝。

大臣如果得罪了皇帝,大不了不做这个官了。辞了官,他们回到了家乡,照样是一方相当当的人物。

这也是为什么严嵩严世蕃父子明知道裕王是既定的接班人,仍然要跟着嘉靖,和裕王这些人争斗的根本原因。

如果严嵩斗倒裕王身边的这些人,严嵩在朝廷的权力将无人能及。

哪怕后来裕王上台了,他也奈何不了严嵩的。因为历朝历代都有权臣出现,以裕王的个人能力,单凭他一个人,是斗不倒严嵩的。

后来的张居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张居正掌权期间,张居正得到李太后和冯保的支持,朝廷之中又多是自己的势力,万历皇帝实际上是做不了主的。

所以裕王也是会参与倒严,这样他才能够有一批自己的人。

无论徐阶、高拱、还是张居正,他们此刻都是裕王的人。没有这些人的支持,裕王将来上了台,他也不过是个孤家寡人。

裕王和嘉靖不一样,裕王性格软弱,能力不行。

他是需要大臣扶持才能够坐稳皇位的。

不像嘉靖,一个人能够把满朝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


对于这一点,嘉靖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裕王参与倒严,一方面也是嘉靖提前为他继位布局。

从嘉靖去世之前和裕王之间的对话就能够看出来,嘉靖是提前部过局的。

虽然表面上嘉靖对裕王非常冷淡,但是嘉靖是真的考虑过将来谁辅佐裕王的。

所以徐阶、高拱、张居正能在裕王身边也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严世蕃多次想斗倒这些人,而最后功败垂成?

原因就是这些人是嘉靖要用的,没人搬得倒。

6

很多人表示该剧比较烧脑,许多细节看不透,却又越品越有味道。其实要看懂该剧,个人认为得厘清几条人物主线。

《大明王朝1566》又名“嘉靖与海瑞”,自然,该剧的主线是嘉靖皇帝与海瑞的矛盾与博弈,这是该剧的核心也是最大的明线。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专心修道,却对朝局洞若观火,掌控自如,就是典型的治国不在行,弄权却是一等一的高手!嘉靖代表的是封建君主自私、霸道、伪善的一面。反观海瑞呢?海瑞,又名海笔架、海钢锋,是剧中唯一一个不畏强权,敢于站出来为民请命的大清官,大铮官!海瑞代表的是公理与正义,典型的光明势力。但是该剧之所以吸引人,我觉得不在于嘉靖与海瑞这条明线,而是另外几条暗线的博弈。

这个暗线就是以裕王为代表的清流派和以严嵩为代表的所谓严党。其实裕王也好,严嵩也好,都是嘉靖皇帝忠实的一份子,代表了嘉靖身上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一面。具体说,裕王、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清流派代表的是所谓执政主流,他们要维持政权的平稳持续,要保证表面上的公平正义。之所以叫表面上,因为他们骨子里的出发点还是维持皇权,而不是老百姓的权利。比如,严党在浙江毁堤淹田之后,清流不但没有积极赈灾反而想让事态扩大,为了扳倒严党,饿死老百姓也在所不惜。这些人与海瑞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是大明朝的清流,而不是老百姓的清流。而严党则代表的是嘉靖的私利。嘉靖皇帝要修道炼丹,要盖道场馆舍,这都是很花钱的项目。这些钱嘉靖一个人出不了,要从国库里掏,所以闹下了巨大亏空。嘉靖皇帝折腾出来的烂摊子都需要严党来收拾。所以严嵩说“皇上掀起的风雨,都是我在遮挡”。简单说,严嵩就是嘉靖的背锅侠,他不是大明朝的宰相,而是嘉靖一个人的宰相。如果说清流派和严党之间还有一类人物的话,那就是吕方为代表的宫里人,他们是嘉靖的眼、耳、口、鼻、手,依附于皇权,同时也是皇权的代理人。清流、严党和宫里人,这三条暗线相互交织,相互决力,就构成了《大明王朝1566》一书真正的看点。

厘清了三条暗线的本质,要回答题主的问题就不难了。严嵩问严世蕃裕王是谁的儿子?实质上是在提醒严世蕃要懂得及时收手,要知进退。把事情做绝了不符合嘉靖皇上的本意,他要的是左右制约,既要严党给他搞里子,又要清流为他维护面子。为了面子伤了里子固然不对,但是为了里子完全不顾面子也不符合嘉靖的意志。因为那毕竟关系着民意,关系着国本和大明朝的千秋万代。所以,当有人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灾区买地时,嘉靖就龙颜震怒了。不仅震怒,还说了一句十分惊心动魄的话:“上天把九州万方交给了朕,朕是天子,也就是万民的君父。现在朕拿着钱去贱买子民的田地了。朕真要是这样的天子,天厌之!真要是这样的君父,万民弃之!““朕将内阁都交给了你们,你们落下了这么大的亏空!为了替你们补亏空,朕也同意了你们去改稻为桑。如果你们现在要把亏空的账都算到朕的头上,朕这个位子干脆让给你们来坐!”惊不惊悚?刺不刺激?皇帝老儿说要让位给他们,严嵩父子立时吓得面如死灰,脚跟发软了。这当然是嘉靖的气话,但其实质就是要让严党不要太过分了,如果打破面子和里子的平衡,就必然会遭殃!

本属于严党一派的胡宗宪,之所以要直接给嘉靖上书,之所以要跟严世蕃对着干,就是因为看到严世蕃在浙江的行为已经打破面子和里子的平衡,预感到已经超出嘉靖皇帝的忍耐极限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行为。胡宗宪为的不是跟严党搞切割,更不是严世蕃认为的脚踏两只船。他的行为恰恰是保护严党,试图把严党拉回正常的轨道。所以,嘉靖评价胡宗宪,“你这个人有两点朕还是知道的,一是识大体顾大局,二是肯实心用事。”所谓识大体顾大局就是说他懂得做事的尺度,而非严世蕃那样的不知进退。但是这个道理,严世蕃至死都没有明白,所以后来又弄出了以织造局名义贱买民田的事,这不仅是打破面子和里子的平衡,简直是“往皇上脸上泼脏水”了。自这一刻起,严党倒台就已经注定,或早或晚罢了。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7

在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的所作所为相信令很多人都感到不解,他的大哥出生没多久就去世了,而二哥虽然被册封为了太子,但是太子的位置还没捂热呢,就去世了。裕王二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王了,所以无论是太子之位还是皇位,按理说此时都应该离他不远了,这个时候裕王已经是既定的接班人了,大明王朝很快就是他的了,但是他却还要冒险参与倒严斗争,这究竟是为何呢?

首先,裕王早晚是要当皇帝的,但是中途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谁也不能够得知,所以裕王的内心还是比较忐忑的!毕竟如今嘉靖还在呢,文武百官也不是吃素的,要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说不定下场仍然会非常惨。自古以来,朝堂上的权力都是要加以分散的,大臣们手中都拥有不同的权力,并且他们的势力也是相对分散的!裕王若是每天没有什么作为,任凭当下的局势发展,然后一步一步的登上皇位的话,这样得来的权力,握在手中也会感到忐忑不安的,因此他要做的就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壮大自己的势力!

裕王的所作所为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所以他才与严嵩父子站在了不同的一条船上,严嵩父子的势力逐渐壮大,并且把持朝政20多年!裕王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如今朝堂上的稳定只是假象,自己的势力虽然也在逐渐变大,但是严嵩父子早晚有一天会威胁到自己。如今父亲还在世,因此严嵩父子不敢有什么大的动作,若是有一天自己继承了皇位的话,严嵩父子就会依靠手中的势力发起动乱,所以他要趁嘉靖还未驾崩之前赶紧除掉他们。

而且,如果嘉靖的儿子和嘉靖最宠爱和信任的大臣站在同一条船上,那最不安的就是高高在上的嘉靖皇帝了。只要嘉靖不死,裕王也好,严嵩也好都只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而已,自古以来帝王最喜欢使用的不就是制衡术吗?利用严嵩一党,不仅可以为自己炼丹花钱买单,他嘉靖的白手套而已,更是可以制衡太子党一家独大。

裕王冒险倒严,一方面是为今后做打算,让自己登基之后能够走得更顺畅一些!皇帝之位自古以来就诱惑了很多的人,当上皇帝的人都不想在这个位置上默默无闻,而裕王自然也不例外。他若是能够在当上皇帝之前,就除掉这些结党营私的人的话,那么他就会受到别人的拥戴,并且自己的父亲也会高看他的。嘉靖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其实他心里面什么都知道,裕王自然也明白父亲的心思,所以他才会选择默默的和徐阶倒严!严氏父子本就不知道什么好人,这种奸臣被扳倒了之后,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好事,无论嘉靖的心里高不高兴,他都绝对不会怪罪裕王的!

嘉靖在位期间朝堂之上是乌烟瘴气的,权臣之间相互斗争,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贪污腐败。而严嵩担任的是内阁首府,很多在朝廷当官的人都是他的门生,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贪婪!严嵩的门生们就像是蝗虫一般,啃食着大明江山,让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差。裕王是要继承皇位之人,所以他自然不希望今后国家还是这番景象,他也知道若是想要安稳的坐上皇位的话,那么就必须先把严嵩给解决掉。裕王当上了皇帝之后,他的名声要比自己的父亲更加的响亮,朝廷之上清官越来越多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裕王冒险倒严!有人说,如果裕王不这么做的话,也许江山还没交到他的手中,就被他人夺了去了。嘉靖整日炼丹,想靠他拯救这个江山根本就不可能,更何况如果没有裕王的话,嘉靖又怎么能够安心的躲起来炼丹呢。

严嵩也是一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一旦和裕王成了对手,那么就很有可能难逃一死。这两个人的斗争一旦开始不分出个你死我活,是绝对不可能结束的。裕王和严嵩党斗了很长时间,在斗争的过程当中,双方谁也不让谁,而且积怨也越来越深。站在裕王身边的人大多都是在政治上被打压的,这些人集结在了一起拥有了无限的潜力。

8

最是无情帝王家,斗而不破,双方都能自保。

嘉靖四十四年之前,裕王朱载垕还不是唯一的帝位继承人,何况就算他是太子又怎么样?严嵩是什么角色,是内阁首辅,百官之首,如果太子跟内阁首辅尿到了一壶,对嘉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让历史来回答这个问题。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废太子后下旨让百官举荐太子,结果大学士马齐,佟国维等八爷党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举荐八阿哥,这一昏招直接导致八阿哥在夺嫡之争中out。


康熙这一招就是在钓鱼,是在试探坑太子的幕后黑手,也是在寻找儿子中间对自己权力威胁最大的人。然后,八爷党成了炮灰。

唐大中十年,宰相裴休上书唐宣宗请立太子,结果宣宗很不高兴地说:若立太子,则朕遂为闲人。

呵呵,朕还没死,你就迫不及待地要当定策元勋了?

这话里的寒意吓得裴大人再也不敢提立太子的事。

对皇帝来说,唯有权力不可与人分享!

所以说,裕王和严嵩必须斗,还不能把一方斗死,否则活着的一方会很难受。不仅裕王不可能接受严嵩的投靠,严嵩也不可能跟裕王走得太近,因为二人只有一个老板,就是嘉靖,如果公司里两个最大的部门经理结成了一党,他们要么是开新公司,要么是开新公司之前被老板干掉。


嘉靖二十七年,首辅夏言和三边总督曾铣就是因为“貌似”走得太近,触了嘉靖的忌讳,两个人一起丢了脑袋。

裕王的野心是,他做皇帝之后要收拾人心。即使海瑞不上书,他也知道天下臣民不鸟他老子很久了:任用奸臣,崇信道教,奢侈无度,滥用民力,把大明朝搞得乌烟瘴气。

如果不搞严嵩,等于拿着扩音器向天下宣布:我老子是混蛋,我也是。

和严嵩作对,还可以给天下一个交代:严嵩是混蛋,我老子是被严嵩蒙蔽的,他不是混蛋,我更不是。


《苏绰答宇文泰》中宇文泰问苏绰:国何以立?苏绰答:具官。宇文泰又问:如何具官?苏绰又答:用贪官,反贪官。这就是帝王心术!贪官的价值就是给皇帝背锅。贪污的钱最后是皇帝的,贪官不仅是背锅的,完事之后还要被皇帝拿去当替罪羊。

嘉靖四十四年,景王朱载圳去世,裕王成为嘉靖在世上唯一的儿子,这时严嵩的存在,其实从各方面来说都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这事没等裕王继位后处理,嘉靖就自己动手把严嵩打发去乡下讨饭了。

9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裕王为什么倒严,因为这是嘉靖道长的需要。

裕王为什么要为徐阶、髙拱、张居正撑腰,因为这也是嘉靖道长的需要。

如果裕王不倒严,那么也许严嵩早就倒了。

嘉靖道长的一句“三路诸侯”,点出了剧中的三个派系:清流、严党、司礼监。

那为什么清流党不是裕王党呢?

因为裕王没党,裕王不需要有党,因为裕王是嘉靖道长的唯一儿子。

如果不是嫡子,也许裕王真的会和清流党结为裕王党。

那为什么裕王还要一心一意倒严呢?

前面说了这是嘉靖道长的需要。

正如严府论酒的暗示一样,严嵩一杯酒,徐阶、吕芳各半杯酒。

如果没有裕王撑腰,清流一党早就被严党打趴下了。

裕王明白嘉靖道长的需要,所以才会全力支持清流党倒严。

嘉靖道长用严嵩来控制朝局,用人、罢人和杀人;

用徐阶来制衡严嵩,防止严党尾大不掉、谋逆作乱;

用吕芳来传达个人意志,满足个人欲望。

这就是司礼监-严党-清流权力体系,也是嘉靖道长的帝王之术。

所以在严党和清流的搏斗中,司礼监就是个风向标。

嘉靖想敲打严嵩时,吕芳就站在清流一边;嘉靖想打压清流,吕芳就站在严党一边。

试想如果裕王不倒严,而是左右逢源,那么谁会感到危险呢?

嘉靖道长无疑,他决不允许司礼监、内阁都和裕王一体无间,拿走全部权力。

所以严党倒台后,嘉靖道长必然猜忌吕芳和徐阶,必须时常敲打徐阶,希望他来替代严嵩发挥“遮风挡雨”的作用,这是他故意提拔徐璠接替严世蕃任工部侍郎的原因。

又必须时常敲打吕芳,防止他有了“倒向裕王”的念想。

更必须时常敲打裕王,“你爹还没死呢,还轮不到你接班”,这是要拿掉冯保的原因。

所以说白了,剧中的一切,都是嘉靖帝的权谋之术、帝王之术,都是为了一个平衡。

10

这个问题要从裕王和嘉靖皇帝两个角度来回答。

从裕王的角度,他之所以参与倒严嵩,一是为了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二是为了提前布局,顺利继位。

严嵩担任内阁首辅二十余年,把持吏部,他提拔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些人,贪墨无度,像蛀虫一样啃啮着大明江山,导致大明国库空虚,天怨人怒。上到清流,下到黎民,无不对严嵩党羽恨之入骨。

作为嘉靖的继承人,裕王当然不希望接手一个破败的烂摊子。因此他希望拿掉严嵩,修复山河。

以上算是公心。

从私心来说,严嵩树大根深,在朝廷中的关系盘根错节。朝廷派人去江南收盐税,别人只能收150万两,可严嵩的人却能收300多万两(实际上是收了500多万两,那200万两被严嵩一派贪墨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都是严嵩的人。他们从中掣肘,你就收不到银子;他们愿意配合,你就能受到银子。

基于此,裕王要想顺利继位,并且在继位后有所作为,必须事先布局,拿掉严嵩的人,楔入自己的人。为了这个目标,必须要对付严嵩。

从嘉靖皇帝的角度,他默认裕王倒严,一是为了控制严嵩,二是为了牵制裕王。

嘉靖皇帝的帝王心术很深,深到有点恐怖。他用严嵩,是因为严嵩顺手,还能替他办事。但他对于严嵩一派的贪墨是心知肚明的。他说过,他拿八,严嵩他们拿二,他可以接受;严嵩拿三,他拿七,他也忍了。

但是,严嵩父子太过分的话,嘉靖必须有实力干掉他们。这就需要给严嵩立一个强大的对立面。

这个对立面,就是裕王和阁臣徐阶、高拱、张居正他们。嘉靖明知道裕王的师傅徐阶等人和严嵩对抗,为何偏要让他们进入内阁?这份用心非常明显。

然而,对于自己的亲儿子裕王,嘉靖也并非完全放心。举个简单例子,嘉靖的贴身大太监吕芳,只因为和裕王走得太近,就引起嘉靖的猜忌;而后来的太监陈洪,也曾因为亲近裕王而受到嘉靖训斥。

嘉靖的心思很清楚,只要他活着,所有人头顶上只能有他这一片天。

让裕王他们和严嵩斗,嘉靖坐在中间,就可以保证大明朝只有他这一片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