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史中的朱国治与《康熙王朝》中的朱国治相比,可谓是大相径庭。

不少朋友对于朱国治的印象起始于电视剧《康熙王朝》,而这部影视作品中的朱国治的形象绝对算得上是“高大光辉”。

在云南任职期间,朱国治因不满平西王吴三桂横行一方、横征暴敛、扩充军备,进而不畏强权,甚至不顾性命之忧,向康熙皇帝上疏参奏吴三桂。尽管上至朝堂,下至地方,甚至吴三桂本人都希望康熙皇帝以“诬陷”的罪名,将朱国治处死,可是朱国治仍然表现的大义凌然,誓死不想吴三桂屈服。

对于朱国治的这份刚正与泰然,康熙皇帝也是深受感动,不仅没有对其进行处罚,而是将其任命为云南巡抚。此时的康熙皇帝,对吴三桂已经有着诸多不满,并且对吴三桂也起了疑心,于是他将朱国治放在云南便是为了监视吴三桂的动向,毕竟,康熙坚信朱国治能够忠于自己,不为吴三桂权势所震慑,更不会为其所收买。康熙这是在牵制吴三桂的同时,也为了给吴三桂提醒,让其尽到人臣的本分。

不过最终,吴三桂还是反了。在得知吴三桂造反的消息后,朱国治杀掉了全部家人,来到吴三桂面前,大骂吴三桂,被吴三桂斩首祭旗,悲壮收场。

之后康熙皇帝更是将其同自己的老师魏承谟并列,称其为忠于大清王朝的汉人。

当然,这仅仅是影视作品的演绎罢了,历史上真实的朱国治,完全就是一介彻头彻尾的贪官和酷吏。

顺治十六年(1659年),朱国治出任江宁巡抚。从到任开始,朱国治就对江南地区的士绅和百姓进行了残酷盘剥与横征暴敛,同时他贪婪无度,腐败至极,从民间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江南百姓更是称其为“朱白地”,意为朱国治所到之处,几乎所有东西都会遭到他的掠夺,朱国治也就此开始“臭名昭著”。

实际上,由于江南地区在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抵抗异常激烈,在这之后,抗清起义更是此起彼伏,这使得清朝的朝廷对于江南地区的士大夫以及百姓有着巨大的偏见,并且经常性的采取苛政和重典来对其进行压迫。朱国治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朝廷的想法,因而尽管民间怨声载道,但是朱国治并未受到太多的影响。

与此同时,伴随着“江南三大案”,即“奏销案”、“通海案”和“哭庙案”的爆发,朱国治的酷吏形象尽显无疑。

顺治十六年(1659年),刚刚上任江宁巡抚的朱国治接到了朝廷的政策,要他借由江南士绅、百姓“抗粮少钱”,对江南地区的地主士大夫阶层进行镇压和打击,这便是“奏销案”。面对朝廷的高压态势,朱国治表现的尤为积极,将苏州 、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绅士子全部黜革,现行官吏全部降两级处理,前后牵连士绅和官员人数达到了一万三千人,使得江南地区的士大夫精英阶层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并且在此后的十年进行了持续性的压迫,直到“三藩之乱”时,这一状态才得到改善。而朱国治盲目的上纲上限,扩大打击对象,无疑要为这场“灾难”承担主要责任。

而这一时期,由于“禁海令”打击面开始持续扩大化,不少人开始利用此进行徇私报复,产生了一大批冤家错案,这其中就包括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通海案”。当时金坛县令任体坤等人为了开拓责任,诬陷蔡默、于厚、周生等众多儒生,其中还有一些他的仇人,将其打入大狱。负责审理此案的朱国治,简单粗暴的要“欲行杀戮以示威”,引得了江南百姓额巨大不满,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抗议。

于是“哭庙案”也就此爆发,由于此前清朝的一系列高压政策的实施,加上朱国治等一众贪官酷吏的迫害,致使江南地区的百姓对于朱国治以及清朝的统治是怨声载道,于是借着顺治皇帝去世,依照当地习俗,行“哭庙”之事。鉴于朱国治实在是不得人心,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金圣叹为首的一众知识分子,对朱国治进行了批评和控诉,随即遭到了朱国治的镇压,包括金圣叹在内的众多参与者,甚至包括一些与此事并不相关的人士,遭到了朱国治的迫害,最后全部被处死。根据《辛丑纪闻》的记载:

“至辰刻,狱卒于狱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栗木,挟走如飞。亲人观者稍近,则披甲者枪柄刀背乱打。俄尔炮声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毙死。披甲者乱驰,群官皆散。法场之上,惟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被《康熙王朝》中那个刚正不阿,有着一身胆气和傲骨的朱国治所迷惑,这才是历史上的朱国治,在当时也是出了名的贪官加酷吏般的存在。


吴三桂叛乱,朱国治慷慨赴死,保全了最后的名节。

就在“江南三大案”发生之后,朱国治也被彻底推上了风口浪尖,其暴戾的做法引得天怒人怨。此时已经进入了康熙初年,正处于“四大臣辅政”时期,朝廷对于朱国治的做法也颇有微词,于是准备对朱国治进行惩治,谁知朱国治却先下手为强,杀死两百余口,以掩盖自己的罪责,甚至出现了擅离职守的严重事件。在这之后,终于朱国治被削职为民。

然而,伴随着康熙皇帝在康熙八年(1669年)智擒鳌拜,正式掌握大权,康熙皇帝将重点放在了处理“三藩问题”上,而朱国治也进入了康熙皇帝的视线。

就这样,康熙十年(1772年),朱国治被康熙皇帝任命为云南巡抚,加太子太保兼少保衔。康熙皇帝希望朱国治能够监视吴三桂的举动,同时利用他的严苛对吴三桂进行牵制。

只不过,到了云南的朱国治“贪腐”的老毛病又犯了,不仅向当地官员和士绅索贿,甚至还可口军饷,致使军中哗变,就连康熙交给他的监视吴三桂的任务也没有很好的完成,使得康熙皇帝安排他前往云南的意义全无,反而弄得民间又一次的怨声载道。

康熙十一年(1773年),吴三桂在云南昆明正式起兵,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发动了叛乱,“三藩之乱”就此打响。

此时的吴三桂对朱国治展开了劝降的工作,尽管朱国治又贪又腐,并且残酷暴虐,但是出身于汉军正黄旗的他,对于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任凭吴三桂如何规劝,朱国治宁死不从。

最终,如同《康熙王朝》中所演绎的那样,朱国治为吴三桂斩首祭旗了。


朱国治被杀,康熙皇帝并没有进行追赠,直到多年后才被重新提及。

朱国治被杀的消息传到北京,也有部分官员为朱国治上疏,请求康熙对其进行褒奖并赠予谥号。但是这样的提议遭到了康熙皇帝的严词拒绝:

“赠官予谥原以旌人品行,必名实相符,方可给与。朱国治死难情虽可怜,但居官秽迹昭著。”

在康熙皇帝看来,朱国治的品行广为诟病,弄得天怒人怨,民间记恨,对于这样的人,康熙皇帝自然不会追赠谥号,尽管他死的方式还算英勇,也算是为国捐躯,但这依然无法弥补其此前犯下的一系列的罪行。

所以,这个时候的朱国治,并没有为康熙皇帝所褒奖。

与之相对应的是,还有一位地方督抚,也是在“三藩之乱”被杀,但是他享受的待遇则是完全不同的,他便是范承谟。

范承谟,就是《康熙王朝》中魏承谟的历史原型。

历史上的范承谟出身名门,是“清初第一汉臣”范文程的儿子。

康熙十三年(1674年),范承谟正在担任福建总督,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叛乱,并且将范承谟予以逮捕,并对其进行规劝。然而范承谟不为所动,不肯投降,甚至用绝食表达了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

终于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亲王杰书即将攻破仙霞关,攻入福建境内,耿精忠准备投降。而他担心范承谟不仅会揭发其罪行,更担心与其为敌日后遭到打击报复,于是将范承谟处死。

对于范承谟的死康熙皇帝表达的极大叹惋,并且给予了极高的礼仪。

康熙十六年(1677年),范承谟的遗骸送往北京, 康熙帝命内大臣侍卫出迎,追赠他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赐谥忠贞,并亲自书写碑文赏赐给他的家眷。

康熙皇帝之所以如此对待范承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宁死不屈的人臣气节,更是与范承谟此前的官德官品密切相关。

范承谟很好的继承了他父亲范文程的能力,并且品行出众,可以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地方百姓的爱戴。他在被耿精忠囚禁期间,由于其名望和声望颇高,就连耿精忠都担心将其处死会引发民变,故一直不敢对其动手。而在“三藩之乱”平定后,耿精忠遭到了清算,而福建百姓也重新对范承谟进行祭奠活动,并请求为范承谟建造祠堂,康熙皇帝更是亲自书写“忠贞炳日”的匾额。

由此可见,品行以及对待百姓态度上的差距,最终导致了朱国治和范承谟截然不同的结局。

尽管没有对其进行褒奖和赠谥,但是康熙皇帝还是对于朱国治宁死不屈的气节和身死殉国的行为予以了肯定,在“三藩之乱”结束后,将其列入了“忠义臣子”的序列中。

之后朱国治又被编入了《清史稿》的“忠义传”中,对他来说也算是莫大的幸运了。

最佳贡献者
2

朱国治善于盘剥,名声不佳。

乐于结交朝庭大员。

地方上官坤士民对其不满久矣。

正好云南巡抚空缺。

朝庭调其往云南赴任。

其间,面对叛乱,斩钉截铁的反对。

吴三桂发怒,砍其头祭旗。

死得壮烈。

康熙本欲予谥。

然而名声欠佳。

故,康熙打马虎眼。

将这件事,忽悠过去了。

凌远长著

3

朱国治在三藩之乱发生时,正担任云南巡抚;并且朱国治贪污受贿,甚至威逼索贿,名声极坏。因此,吴三桂起兵反清时,朱国治首当其冲,被吴三桂手下的官兵乱刃分尸。



吴三桂本来没打算杀死朱国治,只是想扣押他,作为以后同清廷谈判的筹码。没想到朱国治名声太坏,一上来就被吴三桂的手下官兵杀死了。



于是,吴三桂顺势而为,利用朱国治的贪婪污秽,大作文章,在舆论上有力地攻击了满清朝廷。

有牌引大书,凌迟处死天下第一贪官朱国治以快人心”、“兵民衔于心者,竞取其肉而食之”;由于朱国治在云南巡抚任上,确实是贪婪无耻,对官绅百姓索贿无度,因此,吴三桂的與论宣传倒也属实,朱国治被处死,云南百姓真是群情激愤,大为高兴。

朱国治是汉军正黄旗人,属于满清朝廷的自己人。他仕途顺利,一路高升。但是,朱国治这个人贪污受贿,对地方上索取无度,坏事做尽,官声最坏。

1661年,朱国治在江宁巡抚任上,因为追收欠税,鞭笞百姓等恶行,激起苏州士人的愤怒,发生了一百多士子到孔庙去哭庙的重大事件。朱国治残暴无情,向朝廷诬陷苏州士子倡乱抗税,妄图谋反。

随后,朱国治逮捕了其中部分苏州士子,把一代奇才金圣叹等人以叛逆罪名处死,制造了名噪一时的“哭庙案”。

1671年,朱国治出任云南巡抚。一时之间,滇中大恐。因为朱国治恶名远扬,已是“威震天下”了。史书上记载,朱国治“一旦莅滇,人尽惴惧,诚恐祸之及身也”。

果不其然,朱国治一到云南,仍然是贪得无厌,贪赃索贿。

刚刚到云南,就向大理知府冯甦索贿白银三千两。冯甦拿不出这么多银子,只好以吴三桂藩下私人身份向吴三桂借钱,才满足了朱国治的要求。

由于朱国治在云南的贪渎恶行,使得吴三桂对其很是厌恶,就对他很不抬举。因此,朱国治怀恨在心,经常向朝廷密报吴三桂有不轨之心。

正是朱国治的所作所为,让云南的官绅百姓都很气愤,所以,吴三桂一起兵反清,还没有下命令呢,士兵们就自行把朱国治拎出来,乱刃分尸了。





结语:正是因为朱国治的官声太坏,所以,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表彰了许多死难大臣,却没有表彰朱国治,怕的是再引发民间的愤怒

4

朱国治谈不上忠于清朝,他只忠于自己和忠于银子。



在《康熙王朝》剧中,朱国治被塑造得十分完美,那是一心为国、骂贼而死。其实,朱国治在正史中、反倒被吴三桂呵??得无言以对,摘录如下: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朱国治、折尔肯、傅达礼三人携手去三桂府中催促行期。

朱国治:“王若无意搬迁,吾等自回京复命!”

三桂勃然变色,手指朱国治,大骂:“咄咄朱国治,此云南是我用血汗挣来的,如今你这贪污小吏不容我安身吗?!”

国治争辩道:“我贪在何处?”

三桂厉声呵斥:“你还强嘴!你前索大理知府冯苏三千两白银,是从我这里借的。至于你历年贪赃,多出我家,现有日历记载为据!”

一句“日历记载”,朱国治立马哑火。

简单介绍一下朱国治的履历。

朱国治是辽东抚顺人,后金攻陷抚顺,他积极向新政权靠拢,成为旗人中的一员,隶属于汉军正黄旗。

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江宁巡抚。在任期间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

顺治十八年,他上疏言称:苏、松、常、镇四府欠赋抗粮,造册绅士一万三千五百余人,衙役二百四十人。

后来,部议现任官降二级调用,士绅革除功名,衙役照贪赃治罪。

此案是为“奏销案”。三藩变乱时,为了争取江南地主的支持,清廷放松禁令,允许在奏销案中被黜降的官绅士子分别纳银开复。以后清廷讳言此事,官书绝不记载。

因为奏销案,吴县的秀才们举行了哭文庙的抗议行动,表面声讨吴县县令任维初的贪酷,实则剑指江宁巡抚朱国治。

正值顺治驾崩,朱国治罗列罪名,说秀才们触犯顺治灵位,犯有“大不敬”之罪。于是,金圣叹和哭庙的诸生被捕,被拟不分首从斩决。

同时,朱国治主裁了“通海案”,他以杀示威。《明季南略》载:“金坛因海寇一案,屠戮灭门,流徙遣戍,不止千余人。”

朱国治惜命渎职

在江宁大开杀戒后,朱国治害怕了,他怕打击面太广、当地人报复搞死他。恰逢他丁忧(父丧或母丧),作为旗人、照例丁忧二十七日即行开复,完全不影响仕途。然而,朱同志实在太做贼心虚,他没等继任者韩世琦到任,自然也没完成交接的手续,就坐船逃离了江宁。

清廷闻报大怒,以“大臣擅离汛地”的罪名先降五级,再一撸到底,革职为民。

康熙启复朱国治



康熙对当时的三藩报有很大的戒心,将“三藩”二字锘刻于乾清宫的砥柱之上。其中,云南的三桂更是玄烨的患中之患。

朱国治很善于投机,他瞅准清廷清算鳌拜余党的政治关口,上疏称“自己是受到鳌拜一党的排挤”。于是,在康熙十年,他被受命为云南巡抚。

玄烨用国治,看重他秉性中的残酷和刻薄,大有以毒攻毒的用意。另外,玄烨用国治当探雷的尖兵,也有把他活人当死人用的意思。

总之,英明的康熙大帝把一个官场的贪污惯犯和逃兵用在暴风口的风眼上,那绝对是成全国治用生命去完成历炼。

本性难改呀……



去云南到当抚巡这活,摊在韦小宝身上,他是会骂娘的。

朱国治欣然前往,甫一到任,他小初牛刀,克扣了一把军粮,以致官兵情绪激昂,扬言要让他吃“板刀面”。

眼见硬性撸银子有风险,国治改变战略,他折节施重礼以讨好三桂。三桂多年征战,战争财没少发,国治希望能够从三桂那里得到重贿。

国治江宁任内臭名远扬,连三桂都十分厌恶他,就不肯贿赂他。于是,国治非常生气,他监视三桂的行为,并密报给清廷。

三桂知道后,宴请国治说:“本王兢兢守藩,不敢开罪于人,不意有人中伤,向朝廷诽谤我!”说完,他拿出国治的疏本、隐去姓名,朱国治无言以对。

银子不好捞!朱国治从军粮、三桂处搞银子先后碰壁,但他并不气馁,他开动脑筋,向自己的下属官员潜规则一种新名目——见面银。

国治死前,抢句台词的机会都没有



还原一下国治死前的情形。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晨,三桂召集四镇十营总兵开会,朱国治也率领他的下属官员奉命而来。三桂威坐殿上、宣布起兵,国治刚说完一个“不”字,就被胡国柱带兵押了下去,随后,被乱刀砍死,尸身被分食。

所以说,历史上的朱国治根本没有开腔“骂贼”的机会,连句对白都没有抢到。至于他杀妻杀子的情节,全部是剧中瞎编的。

依照国治官场逃兵的惯性思维,他逃了,遭康熙杀;他不逃,遭三桂杀。何况,三桂起兵前的二个月,已经严防关隘、只进不出。

国治为国身死,康熙为何不予褒奖?

三藩动乱平定后,清廷将朱国治列入“忠义”死难臣子之列,加以褒扬优恤。

有人提出给国治赠官予谥,遭到康熙的驳斥,他说:“赠官予谥原以旌人品行,必名实相符,方可给与。朱国治死难情虽可怜,但居官秽迹昭著。”

联系康熙的这番话,清廷对国治的态度就十分清晰了:

在国治搞出清初“三大案”以后,沦为了清廷的弃子,他觉得不安全,在江宁巡抚任上当了逃兵。康熙大权独揽后,因为政治形势的需要,让他当了云南巡抚,送羊入虎口。他死后,康熙出于爱惜自己的政治羽毛,没有给他赠官追谥的排面。

小编心语



拍历史剧要严谨呐!

象朱国治这种酷吏贪官,其行为待上不齿于康熙、待下遗恨于黎民,居然被塑造成骂贼而死的完人,可叹!可恨!

5

朱国治,辽东抚顺人,清朝汉军正黄旗人。顺治四年贡生,授固安知县,擢至大理寺卿。顺治十六年,任江苏巡抚,上疏献策抵御明郑成功。国治疏言:“欲破狡谋,先度形势。贼众负险,我师远涉风涛,其劳逸不同。贼众熟识海道,我师弓马便捷,其素习不同;水师舟楫,较之贼船大小悬殊,其攻取不同。臣谓宜以守寓战,凡海边江口,多设墩台,待贼势困援绝,乘间攻之,自能擒渠献馘。”朝廷采用其策略,成功抵御郑成功对明朝内陆的反击。


朱国治在任江苏巡抚期间,搜刮无度,人送外号“猪白地”。喻其所到之处,搜刮过后只剩白地。除此之外,朱国治还克扣江苏粮库的粮食,倒卖私商。朱国治将从百姓中搜刮的钱财更多应用在打理朝廷高级官员,故此朝中对其一片赞誉之声。

当时,清政府为了裁抑缙绅特权和压服江南地主,制造了奏销案 。 根据巡抚朱国治的造册上报,清廷将欠粮者,不问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数多寡,在籍绅衿按名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钱粮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计共黜降 1.3 万余人。在此次奏销案中,朱国治对士绅的追查十分严酷,有的人只因为欠了一厘而被降级,有的人只欠了七丝就遭到罢免。任翰林院编修的叶方蔼,因欠了一厘被降调二级,于是这位清初的探花郎便被民间戏称为“探花不值一文钱”。还有其他9名欠粮士绅被冤枉,他们根本没有欠粮,而是被人冒名顶罪了,但是他们都受到降级调用的处分。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琬等江南缙绅著名人物几乎全部罗织在内。此案使江南缙绅豪强受到沉重打击。直至三藩叛乱时,清廷才放松对江南士绅的高压政策。


顺治皇帝驾崩后,全国各地府衙皆依照礼制设立灵堂进行哀悼。吴县县令任维初贪污营私,且不顾百姓死活强征赋税,金圣叹等借哀悼活动,起草了《哭庙文》,与百余名文人前往苏州灵堂,向巡抚朱国治控告任维初不法行为。朱国治却当即下令逮捕了倪用宾等五人,后又将金圣叹作为首犯逮捕,加之以惊扰灵堂,意图谋叛的罪名。最终,金圣叹、倪用宾、沈琅、顾伟业、张韩等十八人被判处死刑。此即为清初著名的哭庙案。著名才子金圣叹就此殉命。

因为朱国治的上下打点,让康熙皇帝也觉得朱国治是一位能臣干吏。康熙十年,朱国治补云南巡抚,加太子太保兼少保,让他监视吴三桂。可朱国治在任期间依旧四处搜刮。

朱国治到云南上任后,按手下各级官吏职位高低,明码实价的收银子。见面礼,一等州府的知府每人都得三千两银子,其他州府每人两千,县令一级,一等县每人一千,二等县八百,三等县六百,许多不许少。当时的大理知府比较清廉,因为拿不出这笔见面银子,被“朱白地”逼得都哭了,最后还是吴三桂替他垫了三千两银子,这才勉强对付过关。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造反,杀朱国治祭旗。身体内脏为吴三桂将士分而食之,骸骨无一存。三藩平定后,清廷将朱国治列入“忠义”死难臣子之列,加以褒扬优恤,并且铸造庙宇,可是没有百姓前来拜祭,如此不得人心的人物康熙帝自然不会对其赠官予谥。

6

朱国志任江苏巡抚期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亲手制造了清初三案:“奏销案”“哭庙案”和“海通案”,杀了很多人,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是他杀的,由于冤杀的人太多,激起了很大民怨。



但是,朱国志制造的三大案件,非常符合朝廷的意思,康熙出于保护朱国志的目的,准备把他换个地方,调他去云南当巡抚。朱国志在江苏作孽太多,民愤太大,他怕有人趁他即将离任之际对自己下黑手,接替他的官员还没到,他就提前溜了。

朱国志擅离职守,朝廷商议,将他连降五级,革职为民。



朱国志虽然贪腐,但他是个典型的酷吏,够狠,也够忠,正是康熙所急需的人才,所以康熙不久又恢复他的职务,把他调到云南当巡抚,让他节制吴三桂。

朱国志到了云南,依然本性不改,因索贿造成士兵哗变,后来他改变方法,不直接索贿,而是向下属摊派,明码标价。由于搜刮太甚,民怨沸腾。

吴三桂胁迫朱国志一起造反时,他不干,在杀了自己的儿女,逼死自己的妻子后,和吴三桂的叛军拼命,被士兵杀死,分吃了他的肉,最后尸骨无存。



云南百姓恨透了朱国志,他死了当地人弹冠相庆。吴三桂借此宣传百姓,大清用这样的官员,来坑害百姓,以此来证明他造反的正当性。

三藩之乱,除朱国志外,殉难者还有按察使李兴元、云南知府高显辰、云贵总督甘文焜、广西巡抚马雄镇等等。

朝廷对殉难者都给予了褒奖,朱国志因为名声太差,这是事实,吴三桂又利用他做文章,褒奖他对朝廷不利,所以康熙暂避风头。

不管怎么说,朱国志是为大清殉难,所以最终清廷还是把他列入《忠义传》。

7

因为朱国治没完成牵制盯防吴三桂的任务,自己被斩首祭旗,也没把情报送出来,结果吴军席卷卷西南,差点把清朝推翻!在刻薄的康熙眼里,朱就是个失职罪人,不诛连九族就是恩典了,还想追封褒奖,门都没有!

比如平定三藩后,反正效力的耿精忠、尚之信,都被康熙另找罪名凌迟处死,投降后功勋卓著的王辅臣被迫自杀,参与叛乱其他的人副将以上全部被清算斩杀,其他人等发配黑龙江为奴。在平叛过程中犯了错误的满蒙亲贵同样在劫难逃,不是革职废爵就是发配充军;连主持西线和南线军务的两大功臣图海和蔡毓荣也被找了个茬问罪收拾,张勇一不小心为作风问题丢了脑袋,赵良栋要不是激流勇退辞职回家也是个死,可见康熙不是什么厚道人。

当然朱国治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绰号朱白地,投靠清军后死心踏地当汉奸,千方百计盘剥江南百姓,制造了许多文字狱和灭门案,当地士绅百姓恨之入骨。

康熙与朱国治,是暴君对上酷吏,用的时候论功行赏,当走狗烹杀一文不值!

8

朱国治其实不是一个好官。

在电视剧中,朱国治绝对是一个对清朝非常忠诚的英雄,最后怒骂吴三桂,被吴三桂杀了,还被分来吃了,尸骨无存,但是康熙为何却不给予褒奖了,他是这样说的。

赠官予谥原以旌人品行,必名实相符,方可给予。朱国治死难情虽可怜,但居官秽迹昭著。

康熙皇帝是说,朱国治死得很惨,但是却是居官秽迹昭著,不能给予褒奖。康熙这话倒是真的,朱国治在顺治帝时期就任职江苏巡抚,是清朝的二品大员,可是却是搜刮无度,被人送外号"朱白地",还制造了清初几大案:“奏销案”“哭庙案”,杀了很多人,著名文学家金圣叹就是他杀的。朱国治早就激起了很大民怨,还褒奖啥了?最后能被写入了“忠义传”中就已经是很大的恩赐了。

朱国治人称“朱白地”。

朱国治为何被称为朱白地,因为他是一个搜刮无度的官员。顺治十六年,他就是江苏巡抚了,可是位居高职的他却没有为民做事,而是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贪得无厌,名声很不好。

朱国治制造了江南奏销案,又在哭庙案中,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处死了大文人金圣叹。朱国治的名声实在是不怎么好了,传到皇帝那里后,就把朱国治贬官回乡了。

朱国治被吴三桂杀。

但是康熙后来又启用了朱国治,把他派到云南做巡抚,实际上是让他去监视吴三桂的。朱国治去了之后还是索贿和大肆敛财,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但是他却也做对了唯一一件事情,那就是不向吴三桂投降,还怒骂吴三桂。朱国治本来就不得人心,还没等吴三桂发话,他手下的人就处死了朱国治,还把他尸身都分来吃了,朱国治尸骨无存,死得也是惨烈了。

朱国治被写入“忠义传”。

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康熙要论功行赏了,但是对于朱国治却是很为难,因为这个人的确是劣迹斑斑,可是他好歹也没有投降吴三桂,康熙帝虽然没有给予他褒奖,但是还是说他:“仗节不屈,骂贼身死,殊可嘉悦”,最后还下令将朱国治列入“忠义”死难臣子之列,并且在《清史稿》中被写入了“忠义传”中,这样的结局其实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还是不错的。

9

朱国治官拜云南巡抚,吴三桂在起兵时曾逼他投降,但他拒死不从,并且严词训斥吴三桂,最终惹恼了吴三桂,被其所杀。据说,他的尸身都被吴三桂和手下的将士分食真可谓是骸骨无存。从这一方面看,这朱国治真算得上为国捐躯的大忠臣了。但是,在他死后,康熙皇帝并未对他进行追封或者嘉奖,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吴三桂这一战结束以后,康熙皇帝对功臣都一一进行了嘉奖追封,唯独没有朱国治。据记载,康熙帝对朱国治有这样的评价:“赠官予谥原以旌人品行,必名实相符,方可给予。朱国治死难情虽可怜,但居官秽迹昭著。”意思也就是说,因为朱国治在为官期间为祸乡里,虽然有几分骨气,他的死值得怜惜但是仍然不能给予嘉奖。 朱国治到底做了什么事,让康熙皇帝如此介怀呢?

据史料记载,朱国治出自寒门,本是一介贡生,在清朝刚入关的时候,政局不稳,各地缺乏官员,他便得了固安知县的职务,后来凭着他圆滑的性子,做到了大理寺卿,在顺治十六年的时候升迁至江宁巡抚。

朱国治为官数年,敛财无数,为祸乡里,无恶不作,在江南一带称得上是最大的贪官。朱国治亲手制造了奏销案、哭庙案、通海案三庄震惊江南的惨案。在奏销案中,受到牵连的官绅达到13000之多;在哭庙案中,朱国治害死当时江南著名才子金圣叹。在通海案中;因他而死的人更是千者之众。

后来罪行传到京城,被贬官回乡。待康熙帝亲政时又重新任用了朱国治。康熙十一年,朱国治官拜云南巡抚。在职期间,仍旧肆意敛财,向大理知府公然索贿;因克扣军饷,导致军队内乱。再者,康熙帝本意是让朱国治监视吴三桂的言行,但是吴三桂准备起兵的各种消息,朱国治却并没有上报给康熙。

在江南地区,百姓们称朱国治是“朱白地”即天下第一贪官。总而言之,不论是前半生的为官之路还是后来的二次任命,对百姓来说都是灾难,没有做出任何政绩更是声名狼藉。 或许对于朱国治来讲,没有向吴三桂投降是他这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也是唯一值得后世称道的事了。也正是因为他不肯投降吴三桂,才成了三藩之乱中吴三桂杀的第一个高级官员。

事后,康熙帝虽然没有给予他任何的追封嘉奖,也给了一条褒奖的评价:“仗节不屈,骂贼身死,殊可嘉悦”。因此,朱国治虽然誓死忠于大清,但因为他的种种劣行,没有像其他在三藩之乱中身死的大臣一样得到相应的谥号。尽管如此,因为朱国治死的太过惨烈,清朝廷还是将朱国治的名字列入“忠义”死难臣子之列,并在《清史稿》中被写入了“忠义传”中。

10

朱国治因为电视剧的美化下才变成了一个忠臣,而且朱国治是向吴三桂索取贿赂导致两人结怨,这一点是需要知道的,不要被电视剧骗了。

朱国治是辽东抚顺人,这一代的辽东人大多数在明朝末年都投靠了满清,朱国治按照贯籍是满清汉人八旗中正黄旗,是属于典型的旗人。所以才能够得到满清的重用。顺治十六年(1659年),朱国治担任江苏巡抚,在任期间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随后又以抗粮为名,制造江南奏销案。这个案子也很有名,这发生在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将上年奏销有未完钱粮的江南苏州 、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绅士子全部革去功名,理由是这些人抗粮不交,实际上企图打压江南地区士绅对于明朝的怀念,这场政治打压运动中,有1.3万人被革去功名,史称“奏销案”。

同年朱国治炮制“哭庙案”,这个事情的起因是顺治十七年(1660年),当时新任吴县县令任维初,私拿走公粮三千余石到外面卖,卖的钱进入自己的私囊,又逮捕交不出补仓粮的老百姓,有些人被打死。这使的得包括才子金圣叹在内的几个秀才十分不满,这些人同情农民的遭遇,写了“揭帖”(类似于大字报)到文庙孔子牌位那里痛哭,而且在“揭贴”里批评任维初,也直指朱国治本人包庇属下,而哭庙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正值顺治皇帝驾崩,于是朱国治以秀才们这些行动“大不敬”,给予治罪,总共逮捕一百二十一人,最后全部杀死,包括金圣叹。

后来民愤太大,在康熙年间担任云南巡抚,但是在位期间暗中克扣军粮,差点搞出兵变。最后是吴三桂造反的时候,把他带到了王府,他虽然是贪官,但是也知道造反要掉脑袋,于是拒绝,最后被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