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古代,权贵阶级的继承权争斗,是很残酷的,尤其是皇室,为了太子位和皇位,兄弟相残的事情屡有发生。东汉末年,曹操发迹后,朝野上下心里都明白,汉献帝只是个傀儡,这座天下迟早是曹操一家子的囊中之物。那么曹操的儿子,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和动机,去抢夺那个权势滔天的位子。

不过,曹操有个儿子,叫曹彰,却非同一般,他是曹操的嫡子,但是对皇位不感冒,志向是‘好为将’,只愿意当个带兵打仗的将军。

曹彰的胡须偏黄色,因此被曹操称为‘黄须儿’,众所周知,古代面向迥异的家伙,必然有其他特长,曹彰就是这样,他的臂力过人,爱好是‘手格猛兽’,徒手跟猛兽过招;还能左右开弓,百步外射断胡须头发。

有一次,乐浪郡献来了一只老虎,曹彰兴奋异常,抓住老虎的尾巴,缠在自己的胳膊上(这个画面怎么有点少儿不宜?),史载:虎弭耳无声;

南越国献来一只白象(不知道是不是曹冲称象的那只?),曹彰觉得这个大东西,鼻子忒长,捏住大象鼻子,想要跟大象较劲,史载:象伏不动。

既然志向是当个大将军,对于良驹应该没有免疫力,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带回家,就跟现在的男人喜欢跑车是一个道理。

据传,曹彰偶然见到一匹骏马,移不开步伐了,非要马主人卖给他,但是马主人面露难色,曹彰马上指着自己的一众美妾,要马主人随便挑,然后以‘马’换马。

儿子不好美色,曹操最是喜欢,哪像曹丕,竟然跟自己抢甄宓!

所以曹操赎回蔡文姬的时候,就命曹彰带兵前去塞外,若是曹丕,恐怕就是带回来一个儿媳妇了!

建安二十三年,乌桓造反了。曹彰被曹操任命为中郎将,随军出征。当曹彰进军涿郡(今河北涿州),乌桓叛军几千骑兵杀了过来,而曹彰身边,只有步兵一千,马匹几百。

照理说,野外骑兵遇上步兵,都是砍瓜切菜,但曹彰率军坚守阵地,乌桓叛军强攻无果后退去。

曹彰乘胜追击,只是匆忙赶来的援军,带着旨意说不能深入敌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曹彰不放过这难得的机会,带兵再追一天一夜,大获全胜。当时鲜卑还有几万兵马观望,见曹彰这么勇猛,只好臣服曹操,‘北方悉平’,曹彰功不可没,回去论功行赏时,曹彰‘归功诸将’,曹操喜甚。

曹彰在北方建功,曹操看在眼里,就让曹彰留守长安,拥兵十万,抵御外敌。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阳得了重病,深知命不久矣,便急召曹彰前来,只可惜,曹彰还在半路,曹操就已病逝。

曹操临死前,曹丕在邺城,而曹植在身边。曹彰和弟弟曹植交好,觉得父亲唤自己前来,就是想着传位给曹植,要自己给予曹植以武力支持。

曹植想着袁绍袁术两兄弟之所以成不了气候,是因为兄弟不睦,如若曹丕曹彰干架,父亲曹操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很有可能毁于一旦。

曹植的软弱,加上司马懿的劝说,曹彰也想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果断把兵权交了出去。他是曹丕的亲弟弟,又不想当皇帝,想必曹丕不会动他,而南边的刘备孙权未平,领兵打仗这件事,总会落到他头上的。

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王,册封曹彰为任城王,食邑万户。

不过仅仅一年时间,曹彰入京觐见曹丕,突然暴毙,给他的死因,加了一层神秘色彩。

曹彰的死因有两种说法。

一是被毒杀。曹丕和曹彰切磋棋艺时,曹丕命人端来乌枣,做了记号的乌枣是有毒的,曹丕专挑无毒的吃,曹彰蒙在鼓里,遭到毒害;

二是自然死亡。毕竟曹彰死时36岁,曹丕活了39岁,曹植活了40岁,他们亲兄弟三人,差不太多,可能有家族病史。

具体如何,因时间久远,已不得而知,成了一个谜团!

最佳贡献者
2

曹操死时,曹彰回来,当时曹丕的确有些害怕,因为曹彰的战斗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不反曹丕呢?有这么几点原因。

一、曹彰的志向

曹丕,曹植,还有曹彰都是同母兄弟,曹操曾经对他们三个很看好,也很器重,所以就培养他们读书,曹丕和曹植都很热爱读书,曹彰喜欢什么呢?他看到书就烦,当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曹操就不再逼他读书了。

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魏书·任城陈萧王传》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我就想当一个大将军,其他的什么都不想干。



这就是曹彰的志向。所以争立世子只在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之时展开,曹彰没兴趣,曹操也没有想将他培养成接班人的意向。

正因为这样,曹彰自然没有夺权的想法了,更谈不上反。

二、如果曹彰反,能成功吗?

假设当时曹彰想造反,能成功吗?首先曹丕的世子之位是得到天下人认可的,这是曹操亲封的。

曹操一死,曹丕继位面临一个大问题 ,那就是能不能震得住这些老臣,虽然忠于汉室的很多人死的死,杀的杀,隐的隐,但是那股力量始终存在。

同时魏国外面还有吴国和蜀汉虎视眈眈,一有机会,他们肯定会联手伐魏。

如果曹彰反了,在当时的确可能会拿下曹丕,但是这样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中名不正言不顺,因为是夺位的。



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对付这帮势力,包括忠于汉室,忠于曹丕,忠于魏国等等之人。

他人在军中,影响力在军中,所以仓促来做,很可能就像董卓一样。不知道该用谁,结果被世家大族联手玩了,当董卓任命了一个又一个人,这些人一出去就联手反对董卓。

曹彰也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如果曹彰真的反了,那么曹操打下的基业很可能就此瓦解。

内外交困,以曹彰的性格还真的摆不平。



结语:

不管是从曹彰的志向还是从现实的情况看,曹彰都不可能反。不管是从根基,还是从支持度还是影响力以及得民心等方面都不如曹丕,所以知进退的曹彰自然不会做出这样的蠢事。

3

曹彰就是拥兵20万,他也不敢反曹丕,曹彰没有造反的野心和时机。

之所以有人认为曹彰有造反的嫌疑,是因为曹操临死前,曾经召身在长安的曹彰前往洛阳见面,结果曹彰还没有到洛阳,曹操就去世了,于是曹彰就问贾逵:曹操的玺绶在哪里?被贾逵一句话顶回去了,贾逵说:太子在邺城,国有储君,这不是你应该问的。




其实这件事很有意昧,曹操临死前为什么召曹彰?曹彰为什么问玺绶?

先说第一件事,曹操召曹彰应该是想见儿子一面,交待一些事情。至于交待什么事?肯定是家事,跟继承人无关,去看看曹操临死前写的遗书,全是交待一些家中的琐事,没有一句话提了权力交接问题,全是家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况且曹操的继承人问题早就定了,曹操早就确定了曹丕是继承人,曹丕当时的官职是五官中郎将,同时是副丞相,留守邺城,曹操的儿子当中唯独曹丕没有封侯,为什么?因为曹丕是要继承曹操的爵位的,所以不封侯,其它儿子不用继承,所以封侯。

当时汉献帝在许都,曹操在洛阳,曹丕在邺城,邺城才是曹操的大本营,同时也是曹操魏王封国的都城,皇帝出征,太子留守,这是常规,曹操出征,让曹丕留守,也符合这个原则,曹丕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是继承人的铁定人选,不存在争议。



曹操是公元220年正月到达洛阳的,当月就病死了,曹操召曹彰也应该是220年正月的事,在这之前,曹操刚刚解决关羽的襄樊之战,回师洛阳。按道理来说,如果不是曹操生病,他应该继续回到邺城,曹操到达洛阳的当月就病逝了,说明曹操得的是急病,他自已也没有想到。

换句话说,曹操在召曹彰到洛阳时,很可能是没有生病的,结果一得了病之后,连曹彰的面都没有见到,曹操继承人都定了,召见儿子无非就是交待一些事情,叙叙旧而已,千万别想得太复杂了,虽然曹操有时候很复杂,但对自已家人,曹操一直很简单。



再说曹彰为什么要问先王玺绶?玺绶就是玉玺和印绶,是权力的象征,按道理来说,曹操去世后,玺绶应该保存好交给继承人,以便继承权力,这个不应该是曹彰问的,要解释曹彰为什么问,就得了解一下曹彰是什么人?

曹彰就是一介武夫,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是武夫,没错,曹彰作战勇猛,力能搏虎,立志当一个将军,从来不是一个政治家。



就连曹丕也从来没有认为曹彰是自已争夺继承人的竞争对手,在曹丕和曹植争位的时候,基本上没曹彰什么事,因为曹彰的理想是当一个有作为的将军,就连曹操本人都知道,没有人认为曹彰有野心。

曹彰本人也确实是一个没有野心的将军式人物,我认为曹彰问玺绶恰恰是曹彰正直,无野心的表现,曹彰作为最先到达洛阳的曹操儿子,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曹家的政权,他问玺绶只不过是为了保护玺绶,如果曹彰真有野心,贾逵能挡住得曹彰吗?



贾逵一句话就把曹彰顶回去了,曹彰也什么过激的表现,只是在那个敏感特殊的时机,难免外人有其它想法,曹彰的本意无非就是保护玺绶,没有野心,如果曹彰真要造反,不应该先抢了玺绶,再伪造诏书造反吗?可是他没有,否则就是十个贾逵也挡不住曹彰。

曹彰就是个耿直BOY,曹操问他将来的志向是什么?曹彰就老老实实回答:当个纵横疆场的将军。曹彰平定西北鲜卑乌桓叛乱时,经过曹丕处,曹丕教他跟曹操汇报工作时,说功劳是别人,曹彰就老老实实按曹丕的话说,曹操就大喜,曹彰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心机的人。



这样的曹彰,就算拥兵二十万,也不用担心他会造反呀!况且曹彰身边并没有聚集一批文武谋士怂恿他造反呀!

4

曹彰和曹丕、曹植同母所生,曹丕老大,他老二。从长幼秩序看,曹彰其实和曹植一样,基本上与皇位无缘。而且曹操对曹彰考察的时候,曹彰的回答也明确不想做继承人,想做一个统帅大军出征的大将。从曹彰的综合表现看,他带兵打仗有一套,也没有任何记载说他对皇位有想法。所以曹彰不反曹丕,我认为三个方面原因:

一、曹彰认可了曹丕做曹魏的主人,他愿意服从曹丕,没有异志。如果他有异志,他就不会向曹丕交割军队。

二、曹彰虽然是个武夫,但是他大局观念还是有的,他知道曹操刚刚去世,如果他再起兵反曹丕,最终会方便了吴蜀两国,而且他反了曹丕,也未必可以坐稳皇位,因为大家不认可他。

三、曹彰的忠孝观念还是很深的。他知道,他如果起兵,既对不起死去的父亲,而无脸见曹丕,手足相残的事情,他做不出来。

而且,曹操之所以在临终前还让他带兵,不是让他反曹丕的,而是让他守护曹魏江山的。

5

建安二十五年(220),一代雄主、枭雄曹操逝世。他死后,世子曹丕继位。同年,曹丕逼迫献帝禅让帝位,自己称帝,是为魏文帝。其实,曹操晚年时曾在曹丕、曹植之间徘徊,最终才选定曹丕。曹操病重时,曾经紧急召见他的另一个孩子曹彰,而曹彰当时驻守长安,手中也掌管兵权,面对父亲去世,兄长曹丕继位的情况,他为什么不起兵造反呢?

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曹彰本身对帝位没有太大的兴趣。曹彰是曹操的第三子,也是曹操与卞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孩子,曹操的长子曹昂去世后,曹彰的兄长曹丕因嫡长子的身份成为了世子的最有力竞争者。而曹彰则似乎没有怎么参与曹操的继承人争夺中来。

曹彰从小便展现出对军事的喜爱,《三国志》记载:“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可见他武勇是很优秀的。后来曹操召集孩子们询问志向,“彰曰:‘好为将。’”并且详细解释道:“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由此可见,比起皇位,还是当将军四处征伐更加合曹彰的胃口。后来,曹彰受命北伐叛乱的游牧民族乌丸,大胜而归,鲜卑首领轲比能看见曹彰军作战勇猛,更是直接请求归附。曹彰在平定北方的战争中勇猛无比,居功至伟,于是在长安的曹操便将他召到长安见面。

曹彰南归,路过曹丕镇守的邺城时,曹丕将他留下嘱咐道:“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曹彰性格直率,曹丕担心他这次见曹操会居功自傲,过分夸耀,于是特意告诫弟弟见到父亲后,要将功劳归于其他将领的辅助。

曹彰来到长安,便按照曹丕所说,态度十分谦逊地将功劳分给诸位将领,曹操十分欣慰,于是“持彰须曰:‘黄须兒竟大奇也!’”要是曹丕不指点曹彰,就这么让他去长安,很大概率会让曹操对他产生不满。可见,这兄弟二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关系良好或许也是曹彰不起兵反对曹丕的原因。

后来,曹操留曹彰镇守长安,自己则回到洛阳。到了洛阳,曹操的疾病加重,便连忙让快马通知曹彰到洛阳相见,结果曹彰还没来得及到达洛阳,曹操便去世,曹丕继位后,册封曹彰为为公,并以其战功赫赫为名为其增加了五千户食邑,共计万户,后来又加封为任城王,似乎兄弟间并没有什么嫌隙。

不过,《三国志》中虽然是一幅和谐景象,记载魏国历史的《魏略》则记载有没被陈寿采纳的记录。《魏略》记载,曹彰奉命赶到洛阳,到达后虽然曹操已死,但他还是跟另一位继承人候选的曹植说道:“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也就是说,曹彰认为曹操死前召自己是为了让自己帮曹植夺权。

后来,曹丕将兄弟们各自分封,“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冀因此遂见授用,而闻当随例,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曹彰认为自己行军打仗立下战功,应当被重用和厚赏,听说他的待遇和其他兄弟一样后,他便很不高兴地,没等曹丕颁布去地方上任的诏书便先走了。

从《魏略》上看,曹丕称帝后,曹彰对他的封赏不满,不过此时曹彰已经失去了兵权,无法进行反叛,只能是生闷气。不过,另一本魏史《魏氏春秋》的记载使得两兄弟的关系更加令人迷惑,据它记载:“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按照《魏氏春秋》所述,曹彰曾经询问过曹操的魏王玉玺等物放在何处。这一事件在《三国志》中得到了证实:“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也就是说,曹彰赶到洛阳时,曹丕还没有到达洛阳,于是曹彰便先向重臣贾逵询问曹操的玺绶所在。要是先行拿到玺绶,那么就能够调动洛阳甚至各处的兵马,而贾逵则让曹彰自重,坚决要将玺绶留给曹丕。曹丕得知此事后,便提防曹彰,不给他兵权,曹彰请见时,曹丕也故意不马上和他见面,不久曹彰气愤而死。

当然,曹彰询问玺绶在何处不一定是他想要用它们把控大权,史书的记载也不一定就全部属实。笔者认为至少,曹彰对自己继位的兴趣不大。曹彰和曹丕这对同父同母、曾经关系融洽的兄弟,最后却互相猜忌,这或许就是君王家的无奈吧。

6

苍茫大地认为:曹彰不反,原因如下:

一、曹彰反抗曹丕形同造反,不合宗法。

号称“人妻杀手"的老爹曹操因为泡张绣漂亮的孀婶,让同为诸侯、已降曹的张绣脸上实在挂不住,在贾诩帮助下突然降而反叛,结果曹操狼狈脱逃,但嫡长兄曹昂、典韦替曹操还了风流帐,驾鹤西去。嫡二兄曹丕尊父亲遗命继承王位及丞相官职,这是符合宗法的。



二、二兄曹丕已继承了父亲曹操的所有政治、军事遗产,手下兵精粮足,战将如云,谋臣如雨。

曹操征战多年,手下能征惯战的猛将徐晃、张辽、张郃、李典辈如云,足智多谋的文臣像司马懿、钟繇辈如雨,控制地盘已占天下之七,曹彰若战,胜算几乎可以归零。



三、曹彰手下十万之众如奉诏出征,定会跟着主帅浴血沙场,但大多数将士未必愿意跟你主帅曹彰谋反。

曹丕即魏王位,上面还有当祖宗牌位供奉着的傀儡皇帝汉献帝。曹丕已获皇封,你再不服反抗曹丕就等于反抗朝廷。曹彰手下将士们不会全部服从。何况家属可能并不随军,将士们一旦造反,家属立马成曹丕人质。

四、曹彰自己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自己打仗还行,搞政治像个小孩,造反考量的是综合能力。



自己一介武夫,和大流氓、大阴谋家、大文学家的二哥较量,这是献人头的节奏啊!

兄弟曹植如此聪明、号称才高八斗,如此受老爹恩宠,最终也被二哥玩残了,手下被杀光,天才幼弟曹冲不明不自一地被玩死了,作为一介武夫的自己和二哥上人生的拳击台Pk,未战胜负已判哪!

交出军队,做个不自由的王爷、富贵翁,总比掉脑袋强,这应该是曹彰的最佳选择。二哥心狠手辣,对亲弟曹植都忍心用七步逼诗法想至之于死地,对庶母能照单收上自己床,这等厚黑学专家,文学上更是能甩自己十条街,曹彰不能夹起尾巴,想自寻死路吗?

五、曹彰从无继承王位,甚至登基的梦想,原先也只是站队站在曹植那边,曹植没脾气了,他虽有不甘,但也没法有脾气啊!

7

曹丕(老大)、曹彰(老二)、曹植(老三)、曹熊(老四)他们都是卞夫人所生,不过曹熊早年去世,只有三兄弟长大成人。在记载中,曹丕和曹植一直是曹操中意的继承人选,是他们两个在争夺继承权。而曹彰不喜欢文章学问,反而喜欢带兵打仗,被曹操排除在候选人之列。不过曹彰作战勇猛,曹操死前,曹彰带兵驻守在长安。(卞夫人剧照)

曹彰的成长历程

小时候曹彰就喜欢舞枪弄棒,练得一身武艺。曹操曾经问过自己儿子们的志向,曹彰称自己愿意做武将,冲锋陷阵。曹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文能武,督促他学习文化知识,他却说:

“大丈夫应当效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大将军,率领十万之众在沙漠上驰骋,驱逐戎狄,建功立业,哪能作博士呢?”

曹操觉得也行,作战的机会很快就来了。(曹彰剧照)

公元218年,代北乌桓一个部族造反,曹操派曹彰带兵平叛。临行之际,曹操担心自己的儿子安危,嘱咐他按照军队的法规办事。曹彰在叛乱地区遇到了叛军,叛军的军队也比曹彰的军队多几倍。当时军队没有集结完成,面对强敌,曹彰采取坚守的办法抵御敌人,等待其他部队的到来。

敌人强攻未果,准备撤退,被曹彰掩杀,丢盔卸甲。直接追出了两百多里,军队的长史劝说撤兵,已经越过了上面规定的范围。而曹彰却想一鼓作气追歼灭敌人,经过一天一夜的追击,终于追上了敌人,大获全胜并俘虏几千人。曹彰作战时,鲜卑族的首领轲比能带领几万人观战,他们感觉曹彰带领的部队太能打了,决定臣服于曹操,这一战大大超出预期,一下子平定了北方。

曹操领兵回洛阳时,将曹彰留在了长安镇守,统兵十万。

曹操的担忧和安排

一、曹操让曹彰进京,恐他争夺位置。曹操临终之际,急招曹彰进京面见,估计是曹操担心曹彰作战勇猛,并且带有重兵,可能造反。曹彰本不可带领全军而来,但是他带来了,谁知道他什么意思呐,这个带兵进京有疑问?

二、青州兵哗变。不过我觉着可能是曹操担心青州兵可能哗变,毕竟青州兵是只效忠于曹操一人,曹操一死,可能导致不可控制的事情,才让曹彰带兵来见。不过他没有到曹操就死了。青州兵在曹操死后果然集体哗变,要求解甲归田,不在为其他曹氏后裔作战,毕竟打了快30年了。贾逵果断处理,青州兵都发路费盘缠回山东老家去了,这是十几万的青州兵啊,不容易对付,贾逵处置的妥当。(曹丕剧照)

三、曹操对曹丕的安排。曹丕既然早就被定为继承人,曹操也就安排了忠于曹丕的命令。曹丕有司马懿、贾诩等超一流谋士坐镇。军事上更有进一步防范曹彰的军队。(三国第一毒士贾诩剧照)

1.曹操临死之前,委任大将许褚为骠骑大将军,统领虎豹营,以此来制衡曹彰的虎贲军。这个人忠心于曹操,可以值得信赖,而且是曹魏有名的战将。

2.夏侯惇是曹操起兵时的将领,也是曹操的堂兄,作战时被射伤一只眼睛,他在魏军中名望很高,曹操将近一半的主力在他手中掌握。制衡曹彰也是卓卓有余的。

3.曹操临时之际,升任徐晃车骑将军,总领边疆事务,这是准备接替和防范曹彰的另一手安排。

看到这些安排,曹彰才刚刚在军中展露头角,在兵力上,作战智谋上都赶不上这些老将,造反就是作死,况且优势一母亲的亲兄弟。曹操葬礼结束后,曹彰就交接兵权,到诸侯任所上任了。

曹彰之死

曹丕对曹彰非常忌惮,虽然卸任了军职,但是军中对他都信任有加。为了安抚曹彰,曹丕下诏书说:

“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并建母弟,开国承家,故能藩屏大宗,御侮厌难。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并前万户。”

依此来平复曹彰,但始终是放心不下这个弟弟,对没有军权的曹植反而在其次处理。(司马懿剧照)

223年,曹彰被封为任城王,进京面见魏帝曹丕,结果得了疾病暴死了。对于曹彰之死有很多说法,一致的口径是被曹丕设计毒死了。毒死的方式有多种版本,不过按照曹丕的做事风格来看,他担心曹彰以后可能取代自己的后代,防患于未然,下手毒死自己的亲弟弟。这种谋事的风格也和曹丕的谋士司马懿、贾诩是一个样子的。

8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他和卞夫人的嫡子有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位。其中,曹彰,字子文,“臂力过人”,武功高强,曾多次领兵作战,手下有数万精兵强将,实力雄厚。因其胡须黄色,被曹操亲切地称为“黄须儿”。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后,拥有十万军队,实力雄厚的曹彰为何没有反了呢?

个人认为曹彰没有反了曹丕,有以下三个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曹彰不爱读书,爱刀剑。

曹操的四个嫡子,曹丕、曹植都喜欢读书,和曹操并称“三曹”,而曹彰却不喜欢读书写字。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带兵打战,“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在曹操创业时期,“打天下”是需要征战沙场的大将的。然而,“坐天下”需要有文化,善于权谋之人,武将是不适合的。像孙坚和孙策,都是开疆辟土的主公,而孙权的长项是治理天下。曹操的几个儿子也是同样的道理,曹彰适合打天下,开疆辟土,而稳重的曹丕适合治理天下。曹彰作为武将,最杰出的战绩为击破代郡乌丸,降服鲜卑,辟地千里。

汉中之战中,刘备派出“义子”刘封挑战,曹操大骂:“卖草鞋的小子,亲儿子不行,怎么派出你的义子来战。我的黄须儿来如果在此,岂容你的义子猖狂。”于是调遣曹彰前来助战。曹彰得到命令后,日夜倍道而来,可惜已经迟了。当曹彰来到时,曹操已经从汉中回来,回到长安。

而在演义中,曹彰成功来到前线,和刘封大战在一起,仅仅三个回合,打败刘封。从这可知,曹彰比刘封厉害多了,是名副其实的猛将。曹操也为自己有一个能征善战的亲生儿子自豪。

其次,在曹操眼中,曹彰不适合作为继承人,只在曹彰的哥哥曹丕和弟弟曹植之间选择。

曹丕文武双全,他六岁学会了射箭,八岁学会了骑马。从十岁起,曹丕就随父亲曹操南征北战,在军旅中长大,养成了他特有的沉郁性格气质。像曹丕这样的人物,最适合当皇帝了,给臣子们威压,有效治理国家。年仅十岁的曹丕能在宛城之战中,趁乱逃出,而他的哥哥曹昂却未掩护曹操,和典韦战死在乱军之中。

而曹植从小非常聪慧,人称“小神童”,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他出口成章,文思敏捷,如铜雀台落成,曹操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下笔如有神,第一个交卷。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一度还打算立其为世子。

像曹丕和曹植这样有才华,曹彰自愧不如,他因此放弃了和哥哥、弟弟争夺世子的想法。在曹操的眼中,曹彰只知道舞刀弄枪,是不适合作为继承人的。因此,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两人之间选择,把曹彰排除在外。

最后,曹丕对待曹彰,还是很不错的,一直加官进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重,召见曹彰。然而曹彰还没到来,曹操就已经逝世了。由于曹操生前已经定下了世子是曹丕。所以曹丕顺利成为新的魏王。曹丕以魏代汉后,加封自己的兄弟们。其中对曹彰非常优厚,颁布诏书说:

“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并建母弟,开国承家,故能藩屏大宗,御侮厌难。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并前万户。”

黄初二年(221年),曹丕将曹彰的爵位由鄢陵侯为鄢陵公。仅仅过了一年,他又将曹彰封为任城王。曹丕毫不吝啬,一直给兄弟曹彰加官进爵,可知曹丕对待兄弟曹彰还是很不错的,到了王爵。

总结:由于曹彰不爱读书,爱征战,不适合“坐江山”,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如自己的哥哥曹丕和曹植,因此没有争夺继承人的位置。同时,曹丕登基为帝后,对待曹彰等兄弟还是很不错的,他一直给曹彰加官进爵,一直到了王爵。曹彰也只适合冲锋陷阵,为曹氏江山保驾护航,而不是成为一家之主。

9

曹操的众多子嗣当中,有四人才能出众,分别为曹丕,曹彰,曹植,曹冲。曹冲自不必说,小学课本上的《曹冲称象》这一课文,足以让全国十几届学生认识这位机智的曹家公子,然而不幸的是曹冲早殇,未能来及为曹氏江山发挥自己的能力。剩下三位之中,曹植的知名度应当是最高的,此人被誉为“才高八斗”,著有《洛神赋》《铜雀台赋》等传世之经典;曹丕则同时工于文学和政治,他不仅在文学上造诣颇深,在为政方面更是曹操诸子中最为出色者。

至于曹彰,此人的知名度极为小众,一般人若非通读过《三国演义》一书,则对此人可能会感到非常陌生。实际上,曹彰是曹操诸子中,最能“打”的一个。

曹彰少年即好军事,对于舞刀弄枪,领兵打仗非常感兴趣,而对于读书,作文,则是毫无感觉。曹操曾经严令曹彰读书,结果曹彰对自己的侍从说了这样一番话:

“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可见,曹彰是一位天生的将军。

曹彰不仅好为将,而且善为将。在曹彰短暂的三十六年人生当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所具功绩,丝毫不亚于许多曹营的知名将领。

建安二十三年,乌桓造反,曹操令曹彰为主将的,带兵出征,出征前告诫他“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曹彰果然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多次身先士卒,身中流矢而不却,最终大破乌桓。处于观望的鲜卑首领柯比能见曹彰英勇无敌,于是主动归降,曹操边患遂除。

这位喜好军旅的“黄须儿”,在曹丕继承王位后,为何没有起兵反对呢?实际上,答案非常简单,因为曹彰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对治理天下之事,丝毫不感兴趣。根据《三国志》的记载:

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曹操成精问过诸子的志向,轮到曹彰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自己想做将军。曹操接着问他,如何做好一名将军,曹彰回答需要“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对于他的回答非常满意。

因此,曹彰对于谁继承曹操之位,丝毫不在意,他只想冲锋陷阵,披坚执锐,为曹氏的江山社稷扫清外敌。这样的人,怎么会去篡夺大位呢?

10


曹彰佣兵十万,为何不反叛曹丕?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曹彰为卞夫人与曹操所生第二子,曹丕之弟,曹植之兄。世人都说,曹操儿子各身怀绝技,而曹彰却承袭了曹操作战勇猛的特点。曹彰自幼不好读书,专爱骑射,臂力过人,他是难得的将才。年少时就曾射杀白虎,深受曹操的器重。曹操曾责问曹彰为何不读圣贤之书,曹彰却说:大丈夫应该驰骋沙场,建功立业,镇守一方。


由此可见,曹彰自幼就立志做大将军。因其胡须为黄色,又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阳去世,任命曹丕为继承人,曹彰曾率十万大军兵临洛阳,前来吊孝,只身与贾逵一起入城,并交出所有兵权。有人便质疑,如果曹彰率军谋反,能否击败曹丕,成功篡权。笔者认为曹彰会以失败告终,以下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曹彰谋反,忤逆曹操,会被世人认为不忠不孝。曹操在临死前,便指定曹丕为继承人。在曹操看来,曹植嗜酒成性,胸无大志,而曹彰有勇无谋,曹熊更是体弱多病,都不能成为合格的继承人。于是曹操在死前,托孤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等,共同辅佐曹丕为继承人。而曹丕也得到百官们的拥戴,众望所归。


如果曹彰依然率军谋反,就是忤逆曹操本意,与百官们作对,作为儿子,曹彰行为是不孝,作为下属,曹彰的儿子是不忠。而当时世人忠孝看的最重,因此百官们会竭尽全力讨伐曹彰。而曹丕会以魏王的身份,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篡逆者曹彰。一时间曹彰便成为众矢之的,夏侯惇、张郃、徐晃、张辽等,都会前来协助曹丕。这些人都是当世名将,曹彰不是对手。

除非曹彰在十天之内攻克洛阳,但洛阳也有守军,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曹彰攻克洛阳,也会被各路大军击败。由于没有人拥戴曹彰,各路诸侯都会各怀鬼胎,曹彰很有可能成为曹氏的罪人。因此曹彰谋反,不会成功。


其次曹彰篡位,不得人心,不会得到百官和世族的支持。曹操临终遗命,让曹丕做世子,这已经成为事实,曹彰谋反,不得人心。无论他是否成功,都不会得到众人的支持。三国是世族政治,世家大族垄断了绝大部分领域,人才济济,没有他们的支持,别说是曹彰,就是曹操也不能坐稳江山。这就是为何曹操不敢谋反,因为当时很多人还是向汉室的。

再者说曹彰有勇无谋,不善权术,更不懂得与人交往。而曹丕就更懂的笼络人心,百官们家中有事,曹丕都会到访。在百官们看来,曹丕为人中肯,做事有分寸,远非曹彰可比。


最后曹彰如果谋反,东吴孙权,西蜀刘备也会乘机偷袭。刘备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视曹魏为头号大敌,最痛恨的人就是曹操。可以说刘备巴不得曹彰叛乱,这样他就可以起举国之兵伐魏。而东吴也不会作壁上观,孙权也会乘胜进兵,分一杯美羹。于是会出现曹魏被夹击的局面,而曹魏内部也在争斗,承受不起大军压境,即便曹彰践行攻克洛阳,即使不被曹魏文臣武将诛杀,也会被孙刘联合绞杀。


曹魏一但出现动荡,其政权就有可能倾覆。而曹操的后代没,也会被诛杀,不会有好下场。可以说曹彰一但起兵夺权,就会成为曹魏的罪人,而天下很有可能再次大乱,混战不休,曹彰也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对于曹彰本人来说,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因此他没有篡权,是明智之举。

你是如何看待曹彰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