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国能奋六世余烈而统一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来自其它各国的人才,而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以下几人:

第一位:商鞅,又名卫鞅。

商鞅是卫国人,起初在魏国做魏相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在临死前本来想要向魏惠王举荐商鞅接任相国之职,但魏惠王看不起他,没有接受公叔痤的建议而任用商鞅,于是商鞅便跑到秦国去效力。商鞅向秦孝公推销霸道而被任用,在商鞅的一系列变法下,秦国逐渐由穷弱走向富强并一举收复了河西地区,为秦国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位: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因在魏国不受待见而跑到楚国做了楚相的门客,然而张仪在楚国也没有受到重视,反而被当作窃玉贼逐出了楚国。后来张仪在好友苏秦的帮助下来到秦国,因向秦惠文王提出连横之术而被任用,在张仪的努力下,六国合纵攻秦之策宣告破产,并将楚国的门户打开,为秦国的东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位:范睢。

范睢也是魏国人,原先是魏相的门客,后因为欲改换门庭之事被魏相发现而差点身死,在一番死里逃生之后,范睢来到了秦国。因向秦昭王提出除三贵和远交近攻的策略被提拔为秦相,为秦国吞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位:吕不韦。

吕不韦是卫国人,从事商业,家财万贯。因见在赵国作人质的赢异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奇货可居,所以吕不韦帮助其登上秦国的王位,赢异人因感恩而将吕不韦封为秦相。在吕不韦的帮助下,秦国度过了最危险的一次六国合纵,并灭亡了东周,稳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政治形势。

第五位:李斯。

李斯是楚国人,因在楚国不受重用且领悟了老鼠哲学而跑到秦国施展抱负。李斯来到楚国后,向秦王赢政提出离间六国的计策而受到重用,后来又向秦王赢政上奏了一封《谏逐客书》,被秦王赢政任命为廷尉,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绝佳可靠的战略方案和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六位:蒙骜。

蒙骜,齐国人,秦昭王时期从齐国投奔到秦国,在秦军中屡立战功,为秦国攻取了三晋大片土地,是继白起之后秦国又一虎将,其子蒙武和孙蒙恬相继为秦将,祖孙三代都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七位:郑国。

郑国是韩国人,韩国因惧怕被秦国吞并,于是派出郑国作为间谍入秦。郑国入秦之后,向秦王赢政建议大修水渠用于灌溉农田,其本意是消耗秦国国力,然而不久便被识破,为了保命,郑国据理力争,认为修建水渠对秦国的农业有利,于是秦王赢政保留了郑国,并继续让他兴修秦国的水利,这为日后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佳贡献者
2

秦国何止任用了六国的人才,天下只要有才能的人,秦国都能以兼容并包的精神给予重用。李斯的一篇《谏逐客书》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在秦国宗室大臣的劝谏下,要把秦国以外的人士都驱逐出去,秦国丞相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李斯就写了一篇《谏逐客书》献给秦王,述说各国的人才帮助秦国强大的经过,最终嬴政取消了这个命令。

我们就按照《谏逐客书》里面的内容依次介绍从各国来投奔秦国的贤士。

一、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从四面八方得到了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称霸西方。

秦国地处陕西,西面面临西戎许多部落的威胁,开始时并不强大。秦穆公作为一个十分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君主,想尽办法得到许多人才,才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可以说,秦国的强大是从秦穆公开始的。

由余本来是晋国人,流浪在戎地,戎王派他到秦国考察,秦穆公任用他为谋臣,灭掉了十二个戎国。

百里奚曾经在虞国任职,不被信用。虞国灭亡后,百里奚沦为奴隶。秦穆公听说他的贤明,就用五张黑公羊皮把他换来,任用他为相,秦国开始强大。

(五羊大夫百里奚)

蹇叔是百里奚的好朋友,百里奚向秦穆公举荐了蹇叔,秦穆公礼聘蹇叔为上大夫。蹇叔的眼光超前。秦穆公要去灭亡郑国,蹇叔成功地预见到,晋国会在崤这个地方设伏。

丕豹原本是晋国臣子,逃到了秦国,秦穆公任用他为将领攻打晋国,俘获的晋国的公子夷吾,得到了黄河以西的八座晋国城池。

公孙支从晋国来到秦国后,也被秦穆公重用为谋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谏逐客书》

秦穆公征服西戎各部后,周襄王派召公送金鼓祝贺,命他担任西方诸侯的霸主。

二、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保证了秦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

秦孝公在东面的魏国强大起来后,面临很大的危机。于是任用从卫国来的商鞅实行变法。

商鞅移风易俗,改革军功制度,鼓励发展经济,国家因此富强起来。占领了魏国的西河之地,打败了楚国和魏国的军队,迫使魏惠王迁都大梁。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

可以说,没有商鞅,可能就没有秦国后来的统一天下。

三、秦惠文王用张仪的连横策略破坏六国的合纵之策,各个击破,保存了秦国

秦国强大起来后,六国开始恐慌。在苏秦的策划下,六国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单独对付秦国都不可能胜利,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打败秦国,保存自己。

六国合纵,联合起来后,力量大涨,秦国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惠文王任用了张仪为相,恐吓六国,劝说他们和秦国分别结盟,接受秦国的保护,破坏了合纵策略,使秦国可以对六国各个击破。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谏逐客书》

魏国把上郡十五个县的土地献给秦国来求和;秦国打败楚军,斩首8万,取得了楚汉中土地6百里。

这一切都是张仪这个魏国人帮助惠文王实现的,他不仅没有让秦国灭亡,反而使秦国土地更加辽阔,国力更加强盛。

四、秦昭王任用范睢为相,解除了秦国权力被外戚权贵掌控的局面,强固了王室。范睢还提出“远交近攻”策略,使秦国逐步征服邻国

秦昭王登基后,魏国的大权掌控在宣太后(就是芈月)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手里近三十年,秦昭王几乎等同于傀儡。

(秦宣太后芈月剧照)

范睢帮助秦昭王从穰侯魏冉和华阳君芈戎的手里夺回了权势,结束了权贵私人垄断秦国政权的现象。

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使秦国避免了和东方大国齐国的硬刚局面,先从附近的魏国、韩国、楚国入手,获取了大量的好处。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谏逐客书》

就像李斯所说,秦穆公、秦孝公、惠文王、秦昭王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些客卿的力量。

五、李斯本人也是个大刀阔斧进行除旧布新的政治家

秦王嬴政正是在李斯的帮助下,才结束了战国七雄割据一方的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政权。

从秦国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的强盛,都不能因循守旧,只有大开方便之门,吸引各方面的人才,才能强大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秦国是一个十分开放的国家,正是因为他重用来自各国的人才,才最终统一了天下。

朋友们,我是“北冥说史”,爱历史,爱文学,书写有深度的历史,做一个优雅的探索者。感谢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3

百里奚是齐国人,商鞅是卫国人、公孙衍、张仪、范雎是魏国人,蒙骜是齐国人,蒙骜的儿子蒙武、孙子蒙恬、蒙毅留在秦国继续为秦国大将,吕不韦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

秦始皇时期,昌平君和昌文君是楚国公子,他们是秦国的相国。秦始皇命令他们帅军平定嫪毐作乱。

卫国在商鞅的时代,差不多是魏国的附庸国。









4

秦国最后能够统一天下,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秦国对于人才方面的任用不拘一格,而这些被秦国所重用的人才最终帮助秦国一步步的消灭了六国。接下来我们就细数一下,自秦孝公以来秦国历代国君招纳六国人才的情况。

战国时期,第一位被秦国所重用的外国人才就是来自卫国的商鞅。商鞅主持的秦国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因此大增,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接着商鞅的人才是来自魏国的张仪,张仪作为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被秦惠文王所重用,帮助秦国化解了多次危机。同样在秦惠文王时期,在张仪的推荐下来自楚国的甘茂也同样被秦国所用,甘茂最大的功绩就是在秦武王时期拿下来韩国重镇——宜阳,一举获得了东出的一个前进基地。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曾一度拒绝来自六国的人才,以穰侯魏冉为首的外戚集团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十分敌视来自六国的人才。这种情况直到来自魏国的范睢而得到了解决,在范睢的帮助下,秦昭襄王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秦国的国君。范睢在秦国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对外扩张策略,这个策略在打击六国的战争中十分有效,使得秦国可以费更少的力气打下更大的土地。

在秦国历史有这么一位来自六国的人才被历史所忽略,他是秦国大将蒙恬的祖父,祖籍是齐国的蒙骜。蒙骜历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代,可以说其是自白起之后,秦国的军事顶梁柱。

秦国最后的两位六国人才分别是大商人吕不韦和楚国人李斯,前者帮助秦王嬴政的父亲登基为王,长时间掌握大权稳定了秦国的形势;后者李斯则是秦王嬴政的左膀右臂,为秦国最后统一天下献言献策,也是之后秦帝国的股肱之臣。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会发现秦国的人才大量来自于六国,历代秦王都十分重视这些人才并且是重用他们,从将军到大臣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5

导读:秦人本是为周王养马的部落,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诸侯赐故周之地。其实周平王开的都是空头支票,故周之地已经被犬戎占据。老秦人为求建国之地浴血奋战,几代先王都战死沙场。老秦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逐渐成为霸主。从春秋五霸的秦穆公到商鞅变法的秦孝公,终于到请始皇嬴政时期奋六世之余烈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国能够建立统一的王朝除了老秦人尚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一而终的对人才的重视。尤其是秦孝公时期的招贤令一出,六国不受重视的精英人才纷至沓来。虽然其他国家如燕、齐等国也曾经招贤纳士,但是始终处于一种不能持续的状态。而秦国对于人才的渴求是从一而终的,无数东方六国的精英在这里找到了发光发热的平台。俗话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秦国在对待人才上始终如一,这就形成了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基于此再加上老秦人尚武、彪悍的个性,秦国最终统一天下。


秦国对人才的渴求助其成就霸业

秦国地处西部边陲,虽然有八百里秦川作为基础但是毕竟不如中原富庶。况且不但是产出相对贫瘠,并且在秦国早期还被六国当做戎狄蛮夷来看待。所以秦国要想强大仅凭自己默默发展不行,吸引六国人才为己所用才是弯道超车、超常规发展之路。由于秦国对人才的渴求,很多在东方各国不受重用的人才纷纷来到秦国。无论是秦穆公称霸以及奠定秦国霸业基础的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都有六国人才在关键时刻鼎力相助的身影。

在秦国成就霸业的过程中,东方各国向秦国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其中魏国从魏武侯以后,更是成为了为秦国培养人才的基地。尤其是秦孝公的求贤令出台后,在六国倍受压制的人才纷纷入秦。由于人才太多,我们就重点列举几位在秦国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六国人才。


六国群英荟萃于秦,直接催生了秦国霸业

俗话说学会文武艺,货百帝王家。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人才鼎盛的轴心时代。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相对于少部分六国国君的有识之士对于人才的重视(例如燕昭王等),绝大部分国君格局都比较小只相信本国的人才。虽然各国都有所谓的招贤馆,但是大部分都是一种摆设。

所以很多没有被发掘或者被各国打压的人才,纷纷来到对人才求贤如渴的秦国一展所长。百里奚、商鞅、范睢、张仪、李斯、尉缭等等这些闪光的名字,如果放到后世王朝一定是能够入选大秦名人堂之类。得以配享太庙,享受国家香火祭祀。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的百里奚,帮助秦穆公称霸;秦孝公任用在魏国不受重用的商鞅变法,一举奠定秦国霸业的基础;秦惠王任用魏国人张仪,以“连横”而散六国之“合纵”让秦国转危为安;秦昭襄王拜魏国人范睢为丞相,利用远交近攻逐渐蚕食各国;秦始皇嬴政时期文有楚国人李斯、武有魏国人尉缭,得以纵横天下。一个内政人才、一个用兵如神的军事大家,助推秦始皇完成六王毕、四海一的宏图伟业。



侍秦的东方各国人才,以魏国的比例最高。

魏国毗邻秦国,基本上上来就是鼎盛王者。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称霸一时,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位称雄的国家。而魏国得以称霸的基础就是重视人才,李悝、翟璜、乐羊、吴起等都是著名的人才。这不都是魏国人才,其中威震天下的魏武卒创建者吴起就不是魏国人。所以魏国称霸中原,版图达到鼎盛。

但是魏国没有保持这个良好的习惯,结果在魏国两代以后国力逐渐衰弱。根本原因就是不但不能吸收别国人才,就是本国的很多大才都都不能发掘和任用。比如:商鞅、张仪、范睢、尉缭等都是魏国人或者在魏国不受重用,失商鞅没能再次巩固国家基础;失张仪未能合纵六国消灭秦国于襁褓;失范睢未能安邦定国。这些人才都在秦国发光发热成就了秦国的霸业。魏国纯粹充当了秦国人才的培养基地的作用,可悲可叹。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国是损失最大的国家。


东方各国侍秦人才做出的重大贡献简介


百里奚:

由于在秦国数百年历史上,东方各国侍秦人才群英荟萃。所以我们挑选几个做一下重点介绍。第一位就是人称五羊大夫的秦国丞相百里奚,为何称他为五羊大夫呢?因为他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以奴隶的价格买来的。百里奚是虞国大夫,晋献公灭了虞国后俘虏百里奚。但是他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于是在秦晋结亲的时候把他作为陪嫁的奴隶送到了秦国。但是百里奚逃跑到了楚国,鸡贼的秦穆公为了不让楚国知道百里奚是个大才只肯出五张羊皮奴隶的价钱换百里奚。百里奚被迎回秦国立为丞相,这就是五羊大夫的由来。

百里奚是著名的内政人才,他辅佐秦穆公兴教化、修国政、图霸业。使秦穆公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在稳固了秦国大后方的同时,也让秦穆公完成多年称霸天下的愿望。秦穆公顺利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商鞅:

提到强溱称霸天下,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商鞅。正是在魏国不受重用的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才让秦国再次复国强兵。商鞅协助秦孝公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制度上改革户籍、军功爵位、土地、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等等,并制定严格法律来保证变法的执行和实施;在经济方面以农为本,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粮食生产和战功为标准奖励耕战,促使秦国向战时体制转变。

经过商鞅的变法,本来就尚武的老秦人更是悍不畏死、渴求战斗。可以说商鞅的变法让秦国在制度上形成了战斗力最大化的结果。这为霸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范睢:

范雎也是魏国人,被怀疑通齐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打时。后逃到秦国向秦昭王兜售远交近攻的策略,受到秦王的重用。范睢主要贡献就是协助秦国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远交并不接壤的齐国称两国世代友好,这在客观上破坏了六国联盟;对于接壤的韩赵魏逐渐蚕食。范睢的政策成功的瓦解了六国联盟,蚕食了韩、魏不少的领土。让韩、魏两国真正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为将来灭韩魏两国奠定了基础。



张仪:

张仪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在当时百家争鸣的时刻他和挂六国相印的师兄弟苏秦采用不同的外交方式,在当时闻名于诸侯。当时秦国已经表现出虎狼之心,东方六国单挑的话基本已经没有能力胜过秦国。于是鬼谷子门下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攻秦。苏秦最终获得了成功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这让秦国倍感压力。

而张仪作为苏秦的师兄弟入秦向秦惠王推销自己首创的“连横”术,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张仪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结果非常喜人各国合纵被破,张仪因功受封为武信君。

张仪的表现就连苏秦都叹为观止,《史记 张仪列传》记载苏秦赞语“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小结:

秦国百余年如一日持续的对各国人才的重视,是秦国称霸的基础。秦国敢于把本国国政交付国外的人才,这样的广阔的心胸让秦国成功复制并超越了魏国称霸的过程。最终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6

一、商鞅

商鞅本是卫国人,年轻时就喜欢法学,先是投效于当时的强国——魏国。怎奈魏国新登基的魏惠王不识人才!

之后商鞅听说秦国在招揽改革人才,于是投效于秦国。

此时的秦国经历了从秦厉公之后几代君位的动荡,国力微弱。刚上任的秦孝公坚持推举商鞅变法,从而迎了秦国由盛转强的契机!!

商鞅变法的成功无论是军事上还是农业上都使秦国成为当时战国时期的强国。其为后面的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张仪

张仪本是魏国人,拜入鬼谷子门下,出山之后先是去了赵国而后效忠于秦国。

经过商鞅变法后的多年发展,当时的战国已经形成了由强秦一家独大的局面。

面对强秦的崛起,很多谋略家想到了联合各国以抗秦的“合纵”之法——各国签定合纵合约,联合起来一起应对强秦的威胁!

对此,张仪在秦惠王的重用下,针对“合纵”联盟,首创了“连横”的应对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从而一举瓦解了当时本来就不太牢固的“合纵”联盟。

三、吕不韦

出生于卫国的吕不韦本是一个活跃于赵国的商人。

虽说吕不韦通过经商积累了千金的家产,但是在那个按“仕、农、工、商”来划分阶层等级的年代,其地位终究处于最下层。

因此,吕不韦毅然走上了从政之路。

为了最大化的实现在自己的政治理想,吕不韦选定了自己将要扶持的对象——当时正在赵国做为质子的秦国公子异人(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

通过各种运作,吕不韦最终将一个落魄的秦国公子——异人扶上了秦王的宝座!!

四、李斯

李斯本是楚国人,因不甘心一辈子待在一个小地方做小吏而拜入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

学成之后入秦国为官,他先是得到了当时丞相吕不韦的器重,从而有了接触秦王赢下的机会。

通过一统天下的主张与建议,李斯受到了秦王赢下的重用。

赢政听取了李斯离间各国君臣的计策,按照“先灭韩国,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最终实现了秦国的大一统局而!!

...............

7

秦国在其发展中,用了很多六国人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穆公时的百里奚,孝公时的商鞅,昭襄王时的范睢、蔡泽,秦始皇时的吕不韦、李斯等。

百里奚是虞国人。晋国灭楚,俘虏了虞国君和百里奚,便让百里奚以秦穆公的夫人的陪嫁的仆人来到秦国。百里奚从秦国逃亡到楚国。秦穆公听说百里奚很贤惠,想用重金赎回来,又怕楚不给,便派人对楚国人说:"我的一个陪嫁的人百里奚逃到你们那里,我们请求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国人便把百里奚交给了秦国。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穆公和他谈治国的事,一连谈了三天。穆公非常高兴,便把国家大权交给他。号称"五羖大夫"。百里奚又推荐了朋友蹇叔。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辅佐下,秦穆公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商鞅是卫国人,佐秦孝公变法,奖励耕战,使秦国进一步强大起来。

范睢是魏国人,向秦昭襄王献“远交近攻”之策,逐步蚕食诸侯。

李斯是楚国人,佐秦始皇灭六国,建之秦朝,并制定推行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秦国正是因为广纳六国人才以为己用,才得以不断强大,终灭六国,一统天下。

欢迎点评。

8

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自春秋时期以来,秦国就以善战著称,秦国之所以如此强盛,不仅仅是历代贤明君主的统治,还在于秦国对人才的招揽,秦国也是春秋战国时代,唯一一个能唯才是举的国家。而战国时期的几位人才,因为秦国的任用,帮助秦国最终成就了霸业,主要有以下几位:

  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张仪:张仪是魏国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范睢:范雎是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李斯: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9

据我所知,秦国任用的外来人才当真不少!秦穆公时期,有五羊大夫百里奚。之所以叫五羊大夫,是因这百里奚本是奴隶,被以五只羊换来做了秦国大夫,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另一位比较出名的就是商鞅,商鞅是其获得商於封地后的名字,他本是卫国人,卫国的国都是朝歌,河南安阳淇县一代,所以自报家门时他都称自己叫卫鞅!战国时期是秦国外来人才最多的时候,陇右太守李崇是赵国柏人人,李崇的孙子李信也是秦始皇最为信任的武将,征楚时首先以二十万秦军攻伐楚国,可惜没有成功!楚国人甘茂,本是秦相张仪举荐,官至秦国右丞相,与左丞相秦王叔嬴疾共同辅佐了两代帝王秦武王嬴荡及秦昭王嬴稷。魏人张仪自不必说,张仪凭着一张利嘴,屡屡救秦国于危难,数次破解山东诸国的连横之策!魏国名仕公孙衍,此人与庞涓有些相似之处,刚开始时靠着帮秦国打下的河西之地,一时名声大噪。可惜回到故国后,却又屡败于秦国!再有就是秦相范睢了,一说他是齐人,一说是魏人,他提出的远交近攻的国策使崛起中的秦国逐渐有了一统天下之势!可惜此人睚眦必报,嫉恨战神白起的功劳,没能使秦昭王在位时一举攻灭赵国!除了上述几位,后事秦国的亦不胜枚举,欢迎留言评论,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指点!

10

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从周天子没落开始,秦国就在慢慢发现壮大,自春秋时期以来,秦国就以英勇善战著称,秦国只所以这么强盛,不仅仅是历代贤明君主的统治,还在于秦国对人才的重视与招揽。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是唯一一个重视人才、唯才是举的国家。而招揽来的这些人才,最终帮助秦国完成了霸业!

一、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姬姓公孙氏,故称卫鞅、公孙鞅。在河西之战中立功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变法使的秦国富裕起来,在政治上,商鞅改革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税收、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种等措施,使秦国经过几年的发展,慢慢强盛起来。

二、张仪是魏国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在外交政策中,首创连横的策略。张仪受到秦惠王的赏识,封张仪为相,出使各国游说,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又合纵抗秦变为连横亲秦。

三、范雎是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秦国宰相。

范雎是个很有才华之人,他向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之后又提出秦国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在公元前266年,拜范雎为相。

四、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在秦王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而秦国正是任用他们,才得以在统一大业里少走了弯路,成为大一统的帝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