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用火烧城门,吃力不讨好!

古人打仗攻城门的方式有,抬着柱子撞门,利用冲车,弩车,火箭等各种方式。

我们电视剧中看到的敌方攻城门楼用的最多的就是爬云梯,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损伤最大的,也是最傻的。这样也很好的诠释了送人头这个概念。但实际上军队打仗攻城门很少用这种方式。

因为城门作为古人战斗中最重要的一道防火线,防守一方最为重视,肯定需要周密布置。城门楼上会有重兵把守,守城门的将士们会利用石头,弓箭,甚至于火烧,泼热油等方式来防御攻城的敌人。而且力度远比城墙上的其他地方要大!

古代建筑中用的最多的都是木材,城门也不例外。木头最怕火烧,那么为什么古人打仗时宁可用各种方法去撞城门,也不用火攻呢?

放心,古人可没那么傻,他们不是想不到用火攻城门,不过火烧城门成功的难度系数实在是太大了,不实用!

只最开始打仗时候,古代也试过用火烧城门攻城,而且颇有成效,后来为了防止再次发生这样的危险事件,他们对于城门做了一些改进。

一是在木头城门外包裹了一层铁皮,这样不会轻易就能点燃。甚至他们在绝境时期,还会以巨石、铁水把城门封死,我出不去,你也进不来。

二是城门上边留了缝隙,一旦遇上城门外防火,通过留的缝隙往外灌水,这样很快也能够把火扑灭。

再有一个环境因素,一般城门都有护城河,这就是为何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种环境下,还怕火?最重要的是,短时间里这个城门你是烧不坏的!

城门都是被深埋在泥土中的,这样城门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点燃的,得需要支撑点不断的续火。

而这个火堆的支撑点也是难以找到的。

所以一般攻城的方式就是撞城门,或者爬城墙!

对于古人,因为科技的不发达,低端的条件限制造就了他们的防御模式。但古人不傻,而且是非常有智慧的。对于城防上来说,他们已经是物尽其用,保持了最好,最稳固的防御模式

比如说,古代的城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门都是往里推才能开的,跟现在我们每个家庭里用到的防盗门是反方向的。

这样的开门方式也是为了更好的防御外敌入侵的。试想一下如果门是往外推的,所有的防御就会处于被暴露的被动状态。

现在农村许多门口的大门,也都依然保留了古代城门往里推才能开的这点防御优势的。

最佳贡献者
2

看过《三国演义》等古装片的同学,对古代的城池都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大而厚重的城墙,在冷兵器时代,就是绝对防御的最佳写照。

进攻方若想攻下一座城池,通常有两种方法——攻上城墙,打开城门。

如果进攻方的主帅不想损兵折将,又想尽快拿下攻下城池,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破开城门。攻上城墙虽然也是一种攻城策略,由于其难度系数太高,稍微有“理性”的将领都不会采取此法。

很多时候,只要不是太重要的城池,进攻方的将领宁肯围困,也不会强攻。

比如说,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湘军为了击败天京城(今南京)的太平军,就选择将天京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围困持续了多久呢?从1862年一直到1864年,整整围困了2年之久!

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清军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挖地道、扔死尸(原始生化武器)、断粮草、切外援、攻城墙、攻城门、轰火炮等等方法,均以失败告终。

这么久都打不下天京城,是清军不够强吗?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清军的确弱的一笔,可是,仗打到最后,汉人地方团练已经有了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却仍然拿坚固的城墙无计可施。

说到底,中国古代的城池太过坚固!

上图,是一组“完善”的古代城池建筑示意图,城池防御建筑包括:城门楼、翁城、箭楼、闸楼等。

城门楼和箭楼,其作用除了美观,士兵也能够通过城门楼的高度优势,可以有效观测远处的敌情。

瓮城与闸楼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瓮城是建在城楼前的一座小型城池,其作用是把防御 线由城门向城楼外移,起到保护城楼的作用;箭楼是建在瓮城的正中间,与城楼相对。

有敌军来袭,要么是攻城墙,要么是攻城门。

从上图可看出,如果敌人攻城墙,则城墙凸出的“敬台”,会增加防御面积,使得强行攻城墙的敌人三面受击,从而大大提高城池的防御力。如果敌人选择攻城门,则必须通过瓮城,才能进攻城池正门。

敌人一旦损耗大量兵力“破开”瓮城,若想进一步打开正门,必将进入瓮城的360度无死角的攻击范围。到时候,飞沙走石、弓箭弩击、火烧油泼等等残忍的手段,就由不得他们了。

看这张瓮城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瓮城之外,还有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护城河有什么作用呢?一方面,护城河可以起到防火作用;另一方面,护城河在限制敌人的攻击规模,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你想啊,护城河那么宽,敌人要是没有船只摆渡,就只能游过去,天知道护城河里有没有喂着鳄鱼。敌人如果不想被喂鱼,就只能通过狭窄的通道去攻城门,如此一来,不论敌人来多少人,攻城的人数则被限定了。

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牙!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既然城墙这么坚固、城门这么难攻,可不可以通过火攻,将木质城门烧毁,以此达到攻城的目的呢?

只能说,办法可行,却不太现实。

哪里不现实呢?守城方又不是傻子,能站在瓮城城墙上,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将城门烧毁不管吗?就算来不及浇灭“城门失火”的火,也会及时采取办法将城门堵住,阻止敌人通过。

所以啊,想攻城,还是老老实实打吧!

3

古代发明火炮前,攻城一方通常是以筑土堙塞、挖地道、火攻、水攻等四种战术攻城。

所谓“筑土堙塞”,通俗的说就是堆土。城墙不是很高吗?那就让士兵在城墙下填土,堆出一座可以爬上城墙的小山坡,然后让士兵沿着山坡冲入城内。

当然由于筑堙费时费力,所以后来发明云梯这类攻城器械后,此类战术便不再用,只有当战场环境不适宜使用攻城器械时(比如狭窄地形),才会又重现于战场之上。



挖地道,顾名思义,就是挖地洞。有些城池的防御很严密,单靠云梯攻不进去,所以古人就想到了两种“地道战”破城思路:

第一种是直接挖地道,从城墙下穿过,挖通至城内,士兵由地道潜入城中,与城外大军里应外合,消灭守城敌军;

第二种是攻城士兵以战车等器械做掩护,推进至城强下,然后在墙脚下挖地道,并用木头桩子顶住城墙,防止垮塌。等到地道挖好后,最后撤离的士兵在地道内放火,烧掉顶梁柱,城门会因为失去支撑力而崩塌。

这两种战术在古代攻城战中经常出现,案例也非常多。比如安史之乱时,唐军大将李光弼就是用第一张方法,直接挖地道,挖穿了安史叛军驻守的怀州城墙,并趁着夜色里应外合,攻破了怀州城;东汉末年,袁绍攻打公孙瓒驻守的易京,就是用第二种方法,搞塌了城墙,攻破了易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火药发明后,地道战术得到了更广泛应用。比如太平天国时,太平军攻城就习惯于派人挖地道,然后在地道内埋炸药,最后点燃炸药,伴随着轰的一声,城墙就被炸药炸塌了。

再说第三种,火攻。在火药发明之前,火攻也是很常见的攻城手段。古人用薪柴膏油做燃烧材料,主要依靠人工纵火、火箭、火车等手段进行具体操作。特别强悍的部队,还会训练飞禽走兽携火种烧城。

由于咱们国家的古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一旦燃烧,几乎没法救火。所以火攻战术在古代是非常有效的攻城手段。

说到这里,回答一下题主的提问——古代城门都是木门,为什么不用火烧门呢?

其实很早以前的攻城战,只要有条件,攻城一方都会放火烧城门。比如春秋时期的晋齐平阴之战,攻城的晋军就是直接放火烧了齐国首都临淄的四个城门才攻破了临淄城。所以说,古代并不是没有放火烧城门的案例。

好,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火烧城门战术不常见于后世战争呢?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其实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攻防战中的防守一方逐渐意识到了城门防火的重要性,以各种方式保护城门,保证城门不会烧毁。所以直接烧城门的战术也就不多见了。

举几个例子。

比如元朝末年扩建的苏州城,其城门的门洞内就专门设计了灌水口,用于应付敌军放火烧城门战术。

这里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放火烧城门时,对面守军在城楼上往门洞里面灌水,城门这把火还烧的起来吗?

还比如从明朝保留至今的城墙,很多都设计有翁城。攻城方想靠烧城门破城,难度相当大,远不如挖地道,炸城墙来的容易。

所以烧城门不如炸城墙,这在古代是共识。

最后说水攻。

水攻就不用多解释了。古代城池一般都会建在河流附近,攻城一方控制河流后,可以利用自然水灾、人工筑堤抬高水位,或者人为决堤等方式攻城。比如战国时期的秦楚鄢郢之战,楚军固守不出,秦军统帅白起令士兵在夷水的上游筑堤蓄水,并修了一条长渠直达城下。等到正式攻城的那天,秦军开渠放水灌城,直接把鄢城淹到了水底,楚军主力受到严重打击,军民溺死数十万。

从这点可以看出,水攻如果用的好,效率比前三种要高很多。

当然运用水攻是要有技巧的。如果攻城一方搞不清楚地势的高低,河水的流向就盲目采用水攻,只会是反受其害。比如蒙古军第一次围攻西夏国都银川城时,就因为没搞清楚黄河的水文条件,结果决堤之后,西夏人没被淹,蒙古军反倒被河水淹了个够呛。

4

既然古代的城门都是用木头做的木门,木头怕火烧,那么为什么在攻城的时候很少甚至不烧毁城门呢?这样不是更容易攻破城池吗?木头怕火烧这么浅显的道理古人肯定知道,之所以古代的城门用木头做成,而且攻城的时候不怕敌军烧毁,敌军往往也不会用火攻去烧城门的方式攻城,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城门都是用坚硬结实的木头做原料的

对于城门,在古代是非常重视的,做城门的木头旺旺都是到深山里采伐的那些前年巨木,而且木头还要是坚硬,一般用的是枣木,榆木这样的木头,奢侈的用铁桦木等作为原料。这样的木头防火能力很强,一时半会你是烧不着的。而且城门都是相当厚的,即使烧着了,要烧穿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城门经过了防火处理,更加不容易烧着

城门做好后,还要经过防火处理这道程序,经过了防火处理后的城门,还要报上铁皮,钉上粗大的铜钉,经过这样处理后的城门,你就是在城门洞里铺满柴草一时半会也烧不着,而且往城门洞里搬运燃火之物也会造成进攻方很大的损失,所以一般不烧城门。

城门有防火措施,很难靠近堆放大量易燃物

古代对于城门的防火措施是很有一套的,一是城门都在城门洞中,很难靠近;二是一般的城门前都有护城河,并且有吊桥,更加不容易接近城门;三是城门洞里都有预留的孔洞,就是用来战时灭火的,敌人一放火,这些孔洞就会被灌满水留下来将火浇灭。

城门后边有可能被沙石堵上,烧城门不一定管用

古代作战,一般防守方都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为了能够更好的防守城池,城门洞都会被沙石填满。这样的话,即使你把城门烧着了,而且还烧穿了,可能你面对的也是一个被堵死的城门,根本进不去。即使攻城的时候没有堵塞城门洞,危急的时候也是会迅速的被堵上,因为平时用来堵城门的沙石都是准备好的,堵上是很快的,进攻方要想靠烧城门破城一般希望都是渺茫的。

城门防守严密,进攻伤亡大还没有攻击城墙快

城门上方一般都有城门楼,还有护城河和吊桥,从城门进攻有许多阻碍,在进攻中会遭到猛烈的打击。古代作战不像现代作战有炸药,有机枪,有的只是弓箭,弓箭的掩护进攻效果对于城门这个地方来说很一般,进攻的部队不但要担心城楼上的进攻,还面临着护城河和吊桥的阻碍,进攻速度慢,而且被杀伤的概率更大,因此进攻方一般对于城门往往都是佯攻,主要的进攻还是城墙。

即使进攻城门也是撞更有效果

前面已经讲了,城门防火性能好,而且还有防火措施,用火烧城门速度太慢,这样会给进攻方带来很大的损失。撞就不一样了,智瑶能够突破护城河和吊桥,进入城门洞,几十人抬着撞木使劲撞就可以了,效率比用火攻高多了。所以,即使进攻城门,也大多采取撞城门的方式而不是火烧。

5

古代建设城池的目的一是防备洪水的侵袭,二是进行军事防御。古人很聪明早就在防御这方面做的很到位,特别是城门防火这方面。面对城门口的木头门,敌方当然想到了一把火烧掉城门,攻下城池,但是火烧城门确实是件很难办到的事。

在古代最初攻城的时候用这个方法是可以的,例如商汤灭夏桀的那场战争,“天命融降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都西北角,毁掉了夏都的城池。

枟惠帝纪枠载:“张方入京城,烧清明、开阳二门,死者万计。”

但是随着进攻方的攻城方法越来越多,防守方更是加强了防御。

一、不好接近城门

城门四周设有护城河包围。守城方早就在城墙底部挖掘出一道壕沟,环绕整个城,并注满水成为护城河。城门口放上吊桥之类的东西,当得知敌人要攻城的消息,守城方早就把吊桥抽走了,那些穿盔甲的士兵硬攻的话很容易掉到水里面,因身体太沉重,大都会被淹死。所以攻城者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突破护城河,再用攻城塔或云梯来攻城。

二、靠近城门损兵折将太严重

对于防御方来说,守住城门是关键中的关键,城门失守就等于城池沦陷了。所以城门附近安排的士兵最多,且是精兵。城门上有城门楼,上面布满士兵,他们居高临下,对敌人的一举一动都一目了然,射箭或投掷石头,泼开水,扔火球等对攻城者重击。那些企图烧城门的敌人却是完全暴露在没有隐蔽的空间里,而往上射箭杀敌显然很困难,城下的士兵很快血流成河。

与此相比还不如搭云梯翻城墙,或者用冲车、楼车、发石车等分散守军的注意力,掩护同伴用攻城门车撞破城门来的利索。

三、城门有防火设备

1、城门用的皆为很厚的实木,大都是些千百年的老树木,厚重结实,门后储备大量的水,有专门的防火设计。用火烧城门还未等城门真正燃烧就被浇灭了。例如南北朝时侯景攻云台,就是“持火炬烧大司马、东西华诸门”,被守军“凿门楼下水沃火”。另外,早在战国时期,木质城门就用铜、铁箍加固,不好燃烧,有的城门完全用铁皮包成,根本燃烧不了。


2、防御方提前就把城门浇湿了,敌人放火也不会很快燃烧。另外多道防御,在发生战争前,守方早用泥土沙袋、巨石等方法把城门堵住了,敌人烧城门根本没用。

3、城门内有防盗门——千斤闸

既然城门是防御的重中之重,就必须加强它的坚固性和灵活性。例如明成祖朱棣不但加固了北京城墙,而且对城门加强了防御,以防备冲车、撞木、火烧等对城门攻击。他在城门后设置可以升降的包裹着铁钉、铁皮的实木千斤闸,利用机械的滚动原理控制千斤闸的随时降落。敌人就算烧了城门,也不会烧掉千斤闸,更不能撞毁千斤闸。有了千斤闸比巨石堵门更方便出城配合援军作战,千斤闸可谓保护城门的神器。

烧不了城门,进攻方往往会用火焚烧城楼、箭塔以及城内房屋等建筑来攻城,城内老百姓住的房屋多为茅草屋,敌方会选择往城内放火箭,用火弩攻城比烧城门攻陷的更快。



《宋书·王玄谟传》载:“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 其 晚, 台 军 射 火 箭 烧 东 北 角 楼, 至 夜 城溃。”

6

因为攻城的一方很难接近城门,而且城门也并不容易被点燃,有的城门甚至设了好几道门

古代攻城,夺取城门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炸药出现之前,大部队想入城还是需要通过城门的。后来随着火药的出现,炸塌城墙或用火炮轰塌城墙也可以允许大部队入城,但总之还是走城门最方便。

相对而言,城门是城墙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毕竟相比于厚实的城墙,城门就是一道木板。为了加强对城门保护,大型城市城门外的护城河都比较宽,而且守军在对城门的防护也是非常周密的,敌人想接近城门是非常困难的。

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击宁远城,明军守将袁崇焕誓死抵抗。在攻打宁远的战斗中,后金敢死队一度冲到城南城下,拿着刀斧硬生生地在城墙上凿出一个大洞,几乎就将城墙凿穿了,要不是袁崇焕身先士卒血战到底,后金军差点就把城墙给拆了。

相比拆城墙,拆城门的难度肯定是更低的。但是后金却放着“单薄”的城门不拆,偏偏要去拆坚固的城墙,这显然不是后金的脑子坏了,而是城门非常难于接近,后金无奈之下才选择去拆城墙。

除了守军对城门看护严密以外,城门本身也是非常坚固的,许多城门外部都是包铁的,用火是烧不着的。

当然在历史也有许多火烧城门的例子。公元1461年,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吉祥联合忠国公石亨在京师谋反,企图谋害明英宗朱祁镇。

由于谋反之事意外泄露,曹石二人只得在夜间仓皇中起事。在攻打东安门的时候,石亨就纵火烧门,企图毁门而入。但让石亨崩溃的是,东安门的守军非但没有灭火,反而给大火添柴,导致火势越来越大,成功地阻挡了叛军的进入。

不过这种情况是万不得已才出现的,通常情况下,城门是烧不着的,即便是烧着了,城内也会即使拿石块、砖头、土堆给堵上,有事甚至用铁水将城门给焊死。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为了更好的保护城门,瓮城开始兴起。

瓮城就是在城门外再修建一个半圆形或长方形的小城,用以保护城门。

瓮城的防御能力是非常强的,即便是敌军攻入瓮城,也会立即受到周围城墙上360°无死角的射击,简直就是瓮中之鳖。(瓮城就是在城门外又修了一座防城墙,后来瓮城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好几层瓮城,一层套着一层,瓮城外面还有护城河,这一套防御工事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主城门)

(北京居庸关瓮城)

在大多数城市中,瓮城都是修在主城们外面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城门。但有些城市的瓮城却是修在城门里面的,继续让主城门当第一座防线,而瓮城则变成了第二道防线。万一城门被攻破,敌人仍旧无法攻入城内。(中华门的瓮城就是修在城门里面,但是主城门前面还是有很宽的护城河做保护的,图中左右两个城门不是主城门,而是民国后为了疏导交通后开的)

(中华门有三个瓮城,足以让敌人崩溃)

总的来说,主城门是一座城市防守的重点,守城方必定会对主城门严加死守。在真实的战争中,攻城方想接近主城门都很艰难,更别提火烧城门了。

而且大多数城市的城门都是包铁的,或者外面包有一层铁架子,烧掉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一块木板,想点着它也是很费劲的。并且有的城门甚至设了好几道门,哪怕烧了一道门,结果还有一道。

当年湘军攻打南京城时,湘军主将曾国荃放着南京的13座城门不去攻打,而是是通过挖地道,把城墙炸塌了一段才攻入城中的,由此可见城门之坚固,超乎你的想象。

7

古代城门前有吊桥,攻城时吊桥会收起,敌军若想从城门进,必先要攻上城墙,放下吊桥,打开城门进入。若直接攻城门,首先要破坏吊桥,可远距离射火箭烧毁,烧毁吊桥又过不了壕沟,既使过了壕沟,还要捣毁城门,而厚重的城门一般兵器无能为力,只能采取用重木撞开或用火烧,而城门前就是灌满水的护城河,没有撞门的场地。用火烧也行不通,因为城门内上方有储水器,城门一旦起火会立刻放水,水沿着城门会流下来浇灭火。何况城门是重点守卫对象,大多城门处于“凹”字形中间最凹处,敌军处于三面包围,很难进攻取胜。因此攻城时一般不进攻城门,多采用爬云梯、强驽、抛石机,土炮、挖地道等方法。

8

先纠正一下问题,古代攻城是会放火烧门的。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我们只要知道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墨子,便一定知晓墨子是个善于守城的人,他曾经为了保卫宋国,跟能工巧匠公输班开展了一场著名的“沙盘推演”,结果是墨子胜利,迫使公输班放弃了计划。

墨子的许多守城经验,集结在一部著作当中,这便是《墨子·城守》。

△《墨子·城守》目录

在《城守》当中,第一篇正是《备城门》。为何把城门放在第一?因为城门是整座城最薄弱的地方。古代中原地区的城墙大多为夯土材质,非常厚实,与之相比木质的城门就脆弱了许多,城门一破,城守往往宣告失败。

在《备城门》里,有一节为“救熏火”。何谓熏火?正是放火烧城门。

当然了,守城的人不会坐视城门被烧,如果有人冲到门外放火,城头上一定会用箭矢滚木礌石招呼着。攻城一方常用的烧门办法是射火箭,《备城门》里说“为烟矢射火城门上”。这种火箭跟我们在影视剧中所看到的箭头着火的那种还不一样,要复杂得多。

根据《通典》的记载,攻城的人先用一种特制的箭来射城门,其箭头上有个盛油的小瓢,射中城门后,瓢破油散出。而后取出箭矢,把箭头烧红,插入箭杆,用这种箭射击城门上有油的地方。灼热的箭头立刻把油点燃。只要火起来,就紧接着给着火的地方射击前一种带油的箭,火越烧越旺,最终能够把城门烧毁。

那么怎样才能克制火攻之法呢?

墨子指出,守城的人要准备好水和盛水的斗、皮盆等器具,给城门上凿一些小坑,插入整齐的木楔,类似于后世的门钉,再给门上贴敷厚厚的一层泥。油料再多,想要把这层泥烧坏都需要时间,这时守城者就可以泼水灭火。如此一来,火箭就失去了效果。

为了防止城外的敌人用其他办法破坏城门,或者城内间谍使坏。墨子提出要把门上的关键结构如门栓、直木用铁包裹。还特意规定,守城门的人不准携带斧头、锯子、凿子等工具,以防有人破坏城门。

9


首先古代攻城的时候,上有堵截,下有追兵,而且守城士兵居高临下,攻城士兵一般都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五。古代城门都是用全国各地名贵的木材做的,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1.木材好,不容易烧,也没时间让你去等着烧,一般都是撞开城门。2.做工好,现如今我们看见的城门上都有拳头大的钉子,而且是密密麻麻的。还有城门高大,又厚又重,烧也不容易。3.撞比烧更容易打开,就算烧着了,又高又大又厚的城门,烧开等到啥时候了,直接撞来的快。4.城门前一般都有一条护城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被浇灭了。

10

记得以前看《三国演义》,里面有许多攻城的戏:

士兵顺着梯子,嗷嗷地往上爬,刚刚爬到一半,只见头顶上热油、飞箭、乱石如雨点般砸了下来,顿时脑浆迸裂,鲜血乱溅,哭爹喊娘一片,好不凄惨。


除了爬梯子,还有大木桩子撞门的,几十个大老爷们抬着个大木桩子,头顶上矢石如雨,死了一个又一个,后来好不容易抬到了城门前,开始狂怼城门,一下,两下……,眼见城门就要怼开了,突然城门上一盆盆热油浇了下来,顿时又是一片哀嚎,死伤一片,怼门失败!

不少观众一定心生纳闷,这城门是木头制的,为何不放火烧啊?大伙儿一起抱着柴火,冲到城门底下,点起熊熊大火,把城门烧开不就得了吗?

只能说你想的太简单了,既然你能想到,古人一定也能想到,应该有不少人试验过,只是失败了!

要知道,古代城门的木不是普通的木,而是深山老林中几百年的榆木、枣木,而且城门又经过了防火处理,表面有一层厚厚的铁皮,火根本烧不着它。


再者,城门之上一般留有洞口,这些洞口就是灭火使用的,你这边放火,他那边浇水,怎么可能点着城门呢!

再次,古代城池相当坚固,远超你的想象,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将襄阳城围的水泄不通,又是架云梯,又是冲车撞城门,但襄阳坚如磐石,固若金汤。

太平天国时期,湘军将南京城包围达两年之久,又是挖地道,又是火炮轰,又是撞城门,甚至于扔死尸(生化武器),但均宣告失败。不是湘军太垃圾,而是城池太坚固

看了下面这张图,你就知道攻城有多么难了?


最外一层是护城河,南京明长城护城河,最宽处334米,最窄处9米,平均深度5米,护城河上只有一座吊桥,敌人来了,吊桥就升了起来,敌人要不游泳过来,要不造船,要不架浮桥。

再往里走,有闸楼,闸楼正对着吊桥,它就像闸门一样,倘若敌人过来了,只需将门一关,城墙上放箭的放箭,扔石头的扔石头,不让敌人前进一步。

再往里有个瓮城,有个成语叫作请君入瓮,瓮城得名于此,倘若敌人攻进了闸楼,本以为胜利在望,殊不知瓮城才是真正致命的所在。

敌人一旦进入瓮城,箭雨、乱石、热油四面八方地招呼了过来,进也进不去,出也出不来,只能等死。瓮城将城楼的防御功能前移了,极大的减少了主城墙的防御压力。

古代的城池设计充满了智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