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多人问我,明朝为什么老是出奇葩的皇帝?炼丹的、在皇宫开妓院的、做木匠的,等等。是不是这些皇帝素质都很差?其实,明朝的皇帝个人素质都不差: 明朝16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皇帝,这个就不多说;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文治武功,也不多说。明朝二祖的水平,在中国封建皇帝排名上,毫无疑问,都在前十名之内。

还有14位,有3位是公认的能人: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孝宗朱祐樘,这三位和朱元璋、朱棣并称为明朝五大圣君。仁宗和宣宗创造了“仁宣之治”,明孝宗是和汉文帝、宋仁宗齐名的皇帝,创造了“弘治中兴”。 剩下11位来一一说说:

1.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15岁被立为皇太孙,经得起朱元璋6年的考验,肯定不是一般人物。上台之后,迅速削藩,在逼死叔叔湘王朱柏后,继续坚持削藩,手段强硬。只是遇上了更为强大的四叔朱棣,朱棣久经考验,久经沙场,智勇双全。削藩失败后,朱允炆从容点火自尽,是个刚烈的汉子。



2.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22岁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人俘虏,但奇迹般地被蒙古人送回北京,被弟弟明代宗软禁在南宫7年,后来复辟当上皇帝,处死了忠臣于谦和王文等人,继续宠幸太监,把朝廷搞得比较乱。这个人有个特点,耳根子软,不是很有主心骨,对身边人特别好,是好朋友、好丈夫、好家长,死前废除嫔妃殉葬制度。

3.明代宗朱祁钰。土木堡之变后,临危受命当上皇帝,调兵遣将,协调各方,稳定局势,安抚人心,成功化解了土木堡之变后的危机,这一点和他的而父亲明宣宗非常像,也是厉害的角色,当皇帝的确是个好材料。

4.明宪宗朱见深。和他的父亲朱祁镇很相似,人是好人,耳根子软,宠爱比自己大17岁的万贵妃,设立西厂,大搞特务统治。但是有平定荆襄百万流民起义、成化犁庭这些重要的成绩。



5.明武宗朱厚照。生性活泼好动,早期期在皇宫住不习惯,在旁边建个豹房,声色犬马;特别是在正德晚期,基本不在北京,更不在皇宫,山西、河北、江苏等到处跑,耽误了不少正事,但是为人算是过的去,没什么架子。大事不糊涂,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敢于御驾亲征。武宗虽然奇怪,但是大权并未旁落,他就是喜欢外出视察工作,希望踏遍治下的每个州县,可是当时的环境不允许皇帝到处跑。

6.明世宗朱厚璁。他是以兴王的外藩身份继位的,因为武宗死后没有儿子和亲弟弟,朱厚熜是武宗的堂弟,得以继位。继位后,被迫开展大礼仪之争,结果朱厚熜大获全胜,赶跑了杨廷和等前朝老臣,建立了自己的班底,在位45年,后期不上朝,但管事,此人恩威莫测、刻薄寡恩,把大臣治的服服帖帖。



7.明穆宗朱载垕。穆宗抓大放小,知人善人,重要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名臣,扩大对外交流,在福建设立对外贸易口岸,开启隆万新政,是垂拱而治的典范。为人十分宽厚,对待大臣非常和气,和他父亲朱厚熜是完全不一样的脾气,行事作风大相庭径。

8.明神宗朱翊钧。从小天资聪明,过目不忘,在张居正的辅助下,实现万历中兴,开展了万历三大征,在位48年。朱翊钧为人温和、性格绵柔,即便遭到大臣辱骂,也只是打几板子,或是外放等,不会下狠手,晚期躲在深宫不出门、不见大臣,纲纪废弛,一味从民间搜刮财富,搞得民穷财尽,明亡于万历是有道理的。

9.明光宗朱常洛。光宗在位一个月,人不是坏人,不是笨蛋,长得方面大耳、眉清目秀,只是天不假年。



10.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名字朴素,人也干脆,宵衣旰食,以大局为重,在位短短7年,稳定了西南土司奢崇明的大规模叛乱,构筑了关锦防线,稳住了辽东局势,尽了最大的努力。

11.明思宗朱由检。好学上进,爱岗敬业,生活简朴,经常通宵达旦工作,上台之初就灭了魏忠贤集团。接手的是千疮百孔、民生凋敝的烂摊子,能苦撑17年也不容易,实在是内忧外患,并非平庸之人,只是生不逢时。在国破之际,毅然自杀殉国,为“刚明”划上了圆满句号。

如果要给明朝皇帝执政的综合素质排个名的话,各说各有理,但是,我想列出综合素质最差的3位:明英宗朱祁镇、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钧。排名不分先后。 但是总的来说,明朝皇帝的个人素质都很高,不少人在琴棋书画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只是制度不太好。



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明朝皇帝的工作任务实在太重了,所有压力得一个人承担,造成劳累过度,英年早逝者甚多。分析来看,后世的皇帝只要和大臣一直较真,就活不长久,比如:明宣宗、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明熹宗等。凡是不和大臣较真,躲起来才能活的长一点,比如:明世宗、明神宗。

朱元璋可以一天处理400件事,但凡夫俗子没有这个本事。比如:每天10人打电话给你问这问那,你可能觉得还比较充实;每天100人打电话找你问这问那,你可能要疯了;每天400个人打电话找你问这问那,你是不是也得躲起来不接电话?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



如果要做个比较的话,明朝皇帝的个人素质整体高于清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朝皇帝都不是近亲结婚。而清朝皇帝长期近亲结婚,清朝皇帝个人素质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差。


比如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同治皇帝,都是十分平庸的人。所以,明朝皇帝一个个长得方面大耳,雄姿英发;而清朝皇帝基本是尖嘴猴腮。



但是清朝的制度是在明朝制度上扬长避短形成的,皇权设置和皇权保障相对比明朝更为先进,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皇帝的工作舒适度。清朝皇帝个人素质强的时候,皇帝大权总揽,皇帝年幼的时候,家族掌权,保证皇权不会孤单。比如多尔衮和顺治,恭亲王和光绪等。要说个人素质,明朝的皇帝总体高于清朝,要说皇权制度,清朝显然高于明朝。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我想知道这个有人,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其次,对于明朝皇帝全昏君的论调,表示一定的反对

如果说,清朝皇帝多勤政、明朝皇帝多昏庸;还是勉强可以接受的,毕竟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一个皇帝的评判,是否勤政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但问题是,勤政努力就代表很有作为了吗?贪图享乐就是无能的表现了吗?


格局、能力无论是放在古代还是今天,都是十分重要的!

明朝皇帝比较贪玩且个性十足,这倒是无可争议的!毕竟出了像修仙达人、睡神、木匠狂人、娱乐圈大咖这样的奇葩,想低调都比较难。可这些行事高调的皇帝们,虽然看似荒诞不经,可一个个的都有那么两把刷子!

修仙派传人朱厚熜(嘉靖),虽然多年不上朝也不问朝政,但对于群臣的把控是丝毫没有减少,在位多年的嘉靖皇帝,虽然不咋干活,但大事儿还是不含糊的。明武宗朱厚照,则是典型的娱乐圈一哥,能玩好玩是不遗余力,搞豹房玩女人真是不亚于今天的各种二代,但问题是这伙计不坑爹啊,还很能打仗!应州之战力挫小王子,也证明了其武宗的谥号绝非浪得虚名

纵观明朝这些“奇葩”皇帝,虽然各有各的特色,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外戚没法专权、权臣不能一手遮天,自始至终皇权都凌驾于所有权力之上,对于朱明帝国的统治堪称是铁桶般牢固

一个全是昏君?一个都是明君?重八老四怎么想?咸丰同治偷着乐?

明朝皇帝都是一朵朵“奇葩”,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乞丐朱重八、二愣子朱老四(朱棣),蛐蛐皇帝朱瞻基、老实巴交朱佑樘这些人,是各有特色各领风骚。但你要说他们都是昏君,这可就过分了!

开国皇帝暂且不论,编修永乐大典、远征漠北主导七下西洋的朱棣是昏君?还是开创仁宣之制的朱瞻基是昏君?简单捋一捋,明朝有作为的皇帝还是很多的,甚至说睡神万历,也创下了三大征的丰功伟绩呢不是么?

再让我们看看全是明君的清朝,不说皇太极多牛B,也不谈号称大帝的撸大男康熙,先来看看后期那几个货,自乾隆开始就已经走下坡路了,嘉庆、同治、咸丰、光绪这几个,有一个顶用的没有?丧权辱国、委曲求全不说,外戚干政毫无作为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清末那段屈辱的历史,都是这几个扶不上墙的货导致的!

他们勤政有用么?努力有用么?穿补丁衣服吃白菜有用么?才能的匮乏、水平的不济,让他们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可以有一个努力工作的中庸评价

政治体制才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但帝王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明朝自老朱废除丞相、朱棣建立内阁开始,就一直运转的相当良好,在一批又一批阁老的努力下,明朝这个国家机器是有条不紊的向前开进,直到明朝末年东林作乱加上宦官干政才导致走向下坡路并最终灭亡

可以这么说,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的政治体制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皇权凌驾于臣权和宦权之上,并在三方权力中起到一个制衡的作用,虽然到了后期明显出现权力偏移,但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在。崇祯皇帝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所代表的皇权已经无法和臣权抗衡,尾大不掉的文官集团的腐朽导致明朝坠入了灭亡的深渊,在这之前,从万历皇帝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苗头,只可惜后继之人再无朱棣这样的铁腕帝王,没法把偏离轨道的大明王朝拉回来

反观清朝,从一开始的中央集权到最后的权力彻底失衡,则是因为皇权的过度集中,导致臣权、宦权无法起到制衡作用,所以出现了清末慈禧干政却又一家独大的局面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分配,也让皇帝们所处的境地完全不同;明朝皇帝不干活还有大臣干、甚至太监干,能干好就行了呗!但到了清朝,皇帝就得事必躬亲、勤勉努力,因为别人干不了啊!

大明王朝曾涌现出无数名臣,如张居正、徐阶、高拱、杨廷和、夏言,都是一顶一的名臣,都是顶级打工仔;反观清朝却屈指可数,甚至说都找不出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

一个好老板, 是会用人的,在左膀右臂的帮助下,自己可以轻松愉快,并且把公司打理的有条不紊;而那些事必躬亲、呕心沥血、加班加点的光杆司令,却不一定能行

或许,这就是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的区别所在吧!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 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3

此说或是脱胎于高晓松在一节目中所说的“明朝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不过,高晓松此见显然有失偏颇,此人还说过“郑成功是如假包换的倭寇”,由此也可见他的话有多不可信了。

明朝建于1368年,亡于1644年,国祚276年。

清朝建于1636年,亡于1912年,国祚也是276年,这应该算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那么,明较之于清,真的是明朝全是昏君,清朝全是明君?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事,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全是昏君,也不可能全是明君。

如果全是昏君,开不了国。

如果全是明君,亡不了国。

说到这,也许会有人说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高洋不是昏君吗?为什么能开国?

可实际上,高洋之所以能够这么容易建立北齐,是因为在他之前已经有了高欢和高澄两人的积累,并且高澄已经准备好接受东魏皇帝的禅位了,只是不小心被家奴给宰了。此外,高洋即位之初不仅不是昏君,反而是一个难得的明君,“英雄天子”的称号可没那么容易拿。高洋只是后期太膨胀了,所以荒唐了起来而已。

所以,既然明朝能够建立,并且能够享国276载,那么它就不可能全是昏君;清朝既然会灭亡,那么它就不可能全是明君。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身处社会最底层,不断挣扎、不断反抗的农民和乞丐,即便后来当了和尚,也是一个不受寺庙待见的和尚。

但是,朱元璋从1353年去濠州投靠郭子兴到1368年建立明朝,他只用了短短的15年时间,15年时间便从一个乞丐华丽转身变成一个开国皇帝,谁敢说他是昏君?

当然也不可否认,他在位期间确实杀了不少人,可说到底他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老朱家的江山,不是为了自己贪图享乐,即便是清朝也说他“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

朱允炆算得上是昏君吗?顶多也就一个庸君罢了。

朱棣是昏君?明朝的版图可有不少是他打下来的,奴儿干都司和哈密卫是他设的,安南是他打下来的,旧港宣慰司都设到今天的印尼苏门答腊去了,一手开创了“永乐盛世”,他能是昏君?显然肯定不是,清朝夸他“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朱高炽和朱瞻基再怎么说也捣鼓出了一个“仁宣之治”,总不能因为朱高炽只当了一年皇帝,身体又胖,就说他是昏君?清朝评价朱高炽可是很高的,说要是再给他点时间,可比汉之文景。

明英宗朱祁镇,说他是昏君倒也不为过。

明代宗朱祁钰,能力一般,但也过得去,至少心里想着的是励精图治,没做什么荒唐的事。

朱见深也还过得去,也就因为用了汪直之流为人所诟病,说是昏君太过绝对,小半个昏君倒还可以。

明孝宗朱祐樘更不能说是昏君了,生活节俭,待人仁厚,治国也以宽,史学界对他评价很高,清朝官方也说他“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明朝16个皇帝,除了太、成二祖,也就仁、宣二宗和孝宗值得一赞了。

明武宗朱厚照是个挺有意思的人,因为爱玩,所以看上去很荒唐,算是半个昏君。

嘉靖皇帝朱厚熜前期还不错,所以才有了所谓的“嘉靖中兴”,后期玩脱了,迷上了修仙问道,又重用严嵩,但说实话他真不昏,他只是不想浪费时间当一个好皇帝而已,所以清朝说他是个“中材之主”。

清朝说朱载垕“可称令主”,是一个好皇帝,我反倒认为他太一般了,没什么出奇的地方,“隆庆新政”也勉勉强强。

万历皇帝朱翊钧不用说了,清朝说“明实亡于神宗”有一定的道理,小孩子脾气,也是一半一半。

朱常洛当了一个月皇帝,明也来不及,昏也来不及。

朱由校可以算是一个昏君了,又不务正业,又重用魏忠贤。朱由检被不少人洗白,清朝对他评价还可以,不过在我看来他是介于庸君和昏君之间,并且离昏君更近,他作为一个皇帝仅仅只知道勤奋是不够的。

说完了明朝,再说说清朝,清朝真的全是明君,没有昏君吗?显然也不可能。

如果只从目的去看,不看他的手段的话,他的能力是很强的,也许军事能力一般,可是政治权术却很高明,这一点不得不承认。

清朝的文字狱闹得这么厉害,就是在顺治时期开始冒头的,后来被乾隆玩得炉火纯青,顺治的成绩也一般,没什么值得夸耀的,算得上明君?

实际上,清朝皇帝也就康熙和雍正能够称得上明君了,不过,他们玩文字狱玩的也不差,杀人杀的也不少。

乾隆能够这么潇洒,说来说去还不是他爷爷和他爸爸留了好底子给他,结果把好底子用光了留下个烂摊子给儿子嘉庆,虽然吹嘘出了所谓的“乾隆盛世”,可是他和昏君也没什么两样。

嘉庆这个人能力平平,抄了和珅的家发了一笔横财,之后没什么值得一说的了,一定要说的话也就只有所谓的“教乱”了,嘉庆一生被“教乱”折腾得不轻,庸君一个,离明君差好几千里。

道光和咸丰,这两个“二货”被洋人吓得不轻,一个被吓得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一个被吓得跑去热河行宫不敢回北京,说他们是明君?反正我是不信的,咸丰还挖了个坑留给儿子同治了呢。

同治皇帝没什么好说的,据说是染花柳病身亡,真让他掌权,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光绪本来也没什么好说的,偏偏他闹了一出“戊戌变法”,不过从这也能够看得出此人志大才疏,或许不是昏君,但绝对是庸君。

溥仪也不用说了,好好改造。

所以,“明朝全是昏君,清朝全是明君”之言可谓大谬。

4

王朝的生灭是规律。明朝是不得好死,清朝是寿终正寝,都是近三百年。质量完全天差地别,好吗?

清朝全是明君。比都是明君更伟大的成就是,成功的把中华文明拖在原地三百年,几乎腐烂掉。民国时候大批文人希望废除汉字算是一个具体体现。如果不是世界潮流整体向前推进,如果不是一战二战整个世界停下来让中华文明有机会喘气。中华文明枯萎死亡是大概率会发生的。

清朝亡,基本是因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算善终,皇族没死,贵族层基本没有断传承,现在社会上活跃的很多名人都是。娱乐圈的大家都熟悉,其他领域更多。

清朝,元朝这种非生产创造性的种族,只有一个历史使命___毁灭文明。这个不是贬义,命里带的,就好像灭霸。没什么好坏,他生来就是来干死你的。

元朝靠无差别杀戮,完成了一大半;清朝靠有差别杀戮,更胜一筹,基本从精神上灭了中原文明之火。精神完了,肉体也就大家从网上看到的老照片那样子了。

清朝有后代给他们烧纸拍电视缅怀,发扬他们的光辉事迹,圆满他们的历史定位。不展开说,实例很多。

明朝的生后事有什么,除了昏君。

是不是?

5

这个问题明显贬明褒清。

明朝皇帝确实干了很多奇葩事,作为皇帝确实不合格,但他们也没有干劳民伤财的事啊。就一个明武宗去江南游玩了一次,回来后还被满朝文武说了个狗血喷头,最后下了个“罪己诏”才平息众怒。

反观清朝,满族这个民族有“奢侈挥霍”的传统。

比如,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

再比如,乾隆皇帝打着考查民生的名义,六下江南游山玩水,还有八旗子弟...褒义奴才、慈禧...例子真的不要太多。

还有 康熙、道光、咸丰、同治、宣统这几个都不是明君啊。

清朝明君只有一个,那就是“雍正”。

6

请问这是谁说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代宗朱祁钰、明孝宗朱佑樘等等这些难道是昏君?如果这些都是昏君的话,那么中国历史上还有明君吗?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等这些盛世难道都是昏君治理出来的?



明太祖朱元璋历史上第一个也是仅有一个从乞丐做到皇帝的人,就凭这一点他就不昏,试问一个昏庸的人能够开创这百余年基因的大明?明成祖朱棣一个可以说才马背上度过一生的皇帝,曾经五次亲征蒙古,打的北元痛苦不堪,更是收复了中原王朝已经失去数百年控制权的安南,同时在东北还打的满清的祖宗女真人俯首称臣,更是开创了被誉为中国十大盛世“永乐盛世”,你说他昏?



明宣宗朱瞻基,一个被后世誉为“功绩堪比文景”的皇帝,将明朝治理出了又一个盛世,史称“仁宣之治”。你说他昏吗?明代宗朱祁钰,一个将明朝从灭亡的边缘拉回来的英明之主,并击退了异族瓦剌对于中原的入侵,吴晗曾经说过朱祁钰是一个好皇帝。你说他昏吗?明孝宗朱佑樘,历朝历代最为圣明的“守成之君”,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他“三代之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你是他昏吗?



我们再看看清朝,请问除了康熙帝和雍正帝是明君之外,还有吗?清朝除了一个“康乾盛世”,还有盛世吗?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请问这之中哪个是明君?乾隆,一个自诩“十全老人”的主,基本上他这一辈子都在玩,六下江南、五巡五台山、三上泰山,就这样硬生生将他爹雍正用命换回来的数千万两白银耗费一空;嘉庆,一个虽有治国之心,但却无治国之能的皇帝,一个让紫禁城第一次被乱军攻入的皇帝,一个连小小的白莲教叛乱都弄不定的主;道光,同样跟他爹一样没有治国才能主,一个自己都吸鸦片的皇帝,中国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就是在他这里签的。



可以这么说清朝的皇帝虽然都不昏,也基本上都很勤政。但无奈自乾隆之下清朝的皇帝太多都很平庸,没有什么治国的才能,甚至可以说他们根本就不会当皇帝,而这种庸君说实话只会误国,对国家一点好处都没有。再反观明朝,虽然明朝有少许的皇帝看起来让人很不靠谱,比如喜欢封自己做大将军的明武宗、喜欢自己奶妈的明宪宗,还有二十余年都不上朝的明世宗,甚至更过分的还有三十余年都不上朝的万历皇帝。

但是有没有发现明朝这些皇帝虽然都不太喜欢治理国家,但是他们的治国能力却不弱,简而言之就是他们会当皇帝。比如明武宗,虽然人家很不想治理国家,只喜欢玩,但是人家弹指之间即可灭刘瑾、平安化王之乱和宁王之乱,更是大败蒙古。再不如嘉靖,虽二十余年不上朝,但你见过国家乱过吗?人家牢牢掌控着国家大权呢。



实际上如果单看明清两朝的皇帝,你就会发现明朝的皇帝比清朝好的太多了。两朝的皇帝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明朝就连最不靠谱的天启帝我想都要比清朝乾隆之后的皇帝都要强。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清朝的皇帝太多数都太平庸了,而清朝之所以会衰败大部分都是因为这些平庸的皇帝们。我们都知道到了清朝,所有的权利基本上都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任何事情都需要皇帝的同意才能实施,而这种制度如果碰上贤明的君主倒也罢了,可是事实上满清的皇帝大多平庸,而在这种制度下,你皇帝又不行,权利又不下放给大臣们,那这样的国家岂能好呢?所以你清朝的皇帝再怎么勤政又有什么用呢?你肯定就不会知道,你的勤政只会让国家越来越差,倒不如你不勤政将权利下放到会治国的大臣手中呢!

7

所谓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属于是一些包衣们的片面无耻言论,当不得真。

封建王朝的灭亡是历史规律,不是说凭着开明圣君就能延续下去的,除非他们能接受新的格局。

包衣们的论证方法是,清朝无昏君等于清朝全明君。事实上,无昏君不等于全明君,如果按照昏君的定义对清明两朝进行评判的话,恐怕都没有昏君。

但是没有昏君有的都是什么呢?满清一朝,除了一个干实事的雍正之外,其他都是虽然被狂热吹捧,但实际上却是庸庸碌碌之人,就拿所谓的千古一帝来说,为了抓权囚功臣,为了分赃逼反三藩(如果不是三藩野心不大只想划江而治,恐怕千古一帝早就回老家了)五千人围攻沙俄三流军队打了两年最后送出大片土地,十万人打三万葛尔丹部族,战死了大学士还是人家自己死亡才拿到胜利。收台湾是和荷兰殖民者一起干的一票,这位在位期间,穷兵黩武,国库空的能跑马,贪污腐败横行,百姓们吃糠喝稀,若不是他的好儿子给他续命,满清恐怕就亡在他手里了。这些所谓的圣君们,打了败仗吹嘘为大功绩,甚至到后来去叛国叛族,也好意思拿出来吹?

至于明朝,虽然也不太理想,但开国明太祖和成祖都是大帝级的人物,仁宣之治也比所谓的康乾盛世要强的多,明孝宗也算是个明君,其余的诸位这就算建树平平了,不过就算是建树平平的不上朝的也能发动个三大征,这可比一些什么不懂瞎指挥的清朝明君又强多了。




8

为啥感觉这个问题提的这么褒明贬清呢?就算是明朝撑了276年(其实应该是294年,1662年明朝才正式灭亡),但清朝也是存在了275年,并不比明朝短多少,而且清承明制,所以说是清朝没有那么烂,明朝也没你想象的那么好。当然了,你说大明都是昏君大清都是明君就很过分了。

说实话,明朝的皇帝确实是混蛋居多,所谓明君,也就是真正能办实事的也就是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景泰、弘治和隆庆,其他的说实话大多是混日子。嘉靖、万历和崇祯有心做一代明君,却也是往独裁者的方向前进,这就使得朝廷党争不断,文人和皇权的斗争一波又一波进行着。而且也确实明朝自嘉靖开始由盛转衰,自万历开始由衰转亡,自崇祯开始大明就愈发的破败了。像英宗、宪宗、僖宗这类就属于极品了,基本天天不务正业,或者说压根就对正业不感兴趣,尤其是僖宗,一心只想做木匠,这种对艺术的追求,怕是只有宋徽宗才能比拟了。武宗也是一个另类,超级爱玩,也曾让司礼监混蛋了一波,然后在宫里搞大规模“模拟人生”游戏,修豹房等各种娱乐设施,可以说能贴上昏君的标签了。但是武宗却有领兵打仗的才能,在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而且武宗朝贤臣很多,明武宗也是对他们给予重用,这又是一副明君做派,可以说武宗是个超级有个性的皇帝了。因此这么一看,明代的帝王只能说是好坏参半。

再说清朝,不可否认从皇太极到雍正,大清的前四代帝王都是明君,这也是大清能够走向强盛的原因。乾隆嘛,其实跟正德很像,都是好大喜功,精明有头脑,善于用人和玩弄权术,却又喜欢玩,到处旅游。可以说因为乾隆活的长,所以有了“饥饿的盛世”。如果明武宗也能统治60年,估计大明差不多也一样了(当然,嘉靖可以说补全了正德的御术风格)。嘉庆、道光、咸丰可以说是衰败帝国中挣扎的庸军,治国能力不够强,在面对列强入侵和内部起义方面多少有些手忙脚乱。同治时期被称为大清的中兴,却也是在慈禧、慈安和奕昕的操作下实现的,本身跟同治没啥关系。光绪就是空有一腔热血,却看不到事情的本质,很容易被别人带跑偏了(翁同龢和康有为),也算不上明君。所以大清总的来说,也是优良参半。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言论出来可能是因为受明朝嘉靖万历不上朝、司礼监太监专权,而清朝皇帝办公兢兢业业这个说法造成的。事实上从宣德开始,明内阁的权力得到提升,皇帝为了方便办公,基本上将大小事宜都交由内阁票拟后在批阅。随后又提高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并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来给自己帮忙。所以这个票拟和批红权力就被暂放到了内外臣子的手里,基本上一般的事务皇帝就可以放手了。只要有内阁和司礼监在,朝廷就能运作下去。而清朝就不一样了,为了防止司礼监专权,大清的太监只负责内务,别的啥也干不了。内阁被架空,大学士只是个好噱头。真正帮皇帝处理政务的是雍正后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有票拟权,却不能驳回上议,可以说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

所以说评价一个朝代的帝王,不能一棍子都打死,得慢慢的去看他们每个人的作风,然后在得出自己的结论,看人物就比较客观了。

9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题目应该是出自袁大嘴,他的原话大体是这样的:明朝皇帝一个赛一个的混蛋,一百多年不上朝,上朝也不干好事。反而清朝皇帝,除了同治和溥仪,放在别的朝代那都是不世出的明君。相似的观点刘亚洲上将的文章《再祭甲申》里也说过: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一个朝代,朱元璋家族的血统中有着最无耻的基因。当然,这么说有点过于苛责,但是实际上也没什么问题,因为明朝达到了中国古典时代封闭保守的极致。

而清朝则是个例外,虽然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制度,毕竟清朝原有的满洲传统并不适合于统治一个庞大的国家,所以清朝只能继续使用明朝的相关制度,但是清朝却利用满洲人尚未泯灭的进取精神和武德把古典中国推向了极致,在清朝彻底汉化之后,清朝也丧失了初期的进取精神,趋向于保守。

也许这正应了刘亚洲上将说朱家基因劣等,但是这是对朱明的苛责,虽然朱元璋小农出身决定了其缺乏战略眼光、目光短浅,但是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任何历史走向都有其深层次原因,要不然清朝怎么也在完全汉化之后也日趋保守?

这就要从中国农业文明说起。农业文明在固定的地域内创造价值,说白了就是把人死死的钉在了土地上,把人从动物变成植物。这一趋势从汉朝就开始了,到了北宋得到了加强,虽然经历了元朝这个幺蛾子(因为元朝是中国古典时代最接近于工商业文明的时期),但是农业文明这个大背景并没有改变,到了明朝由于汉儒集团的抬头,农业文明反而再次被加强,而且是空前强化。

清朝由于其少数民族的出身,而且清初汉儒集团并不掌握绝对的政治话语权,满洲军功贵族依然有着不小的政治力量,所以清朝凭借少数民族的进取精神,在清承明制的基础上,对内革除弊政,对外开疆拓土,把农业文明的生产力发挥到最大,也把古典中国推向了极致。

这就好比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朴素主义精神的观点,即满洲是17世纪一个具有朴素主义精神的民族,满洲入关给汉族输血,用朴素主义精神拯救了深陷文明病的汉人,缔造了康乾盛世。但是当满洲人完全汉化之后,满洲人和汉族人同样都得了非常严重的文明病,丧失了之前的朴素主义精神,走向了堕落。这个朴素主义精神我的理解就是满洲人的武德和进取精神,文明病就是农业文明。

试想,满洲在入关之后,千古一帝康熙以及后来的雍正、乾隆三位帝王,通过一系列改革将清朝推向极致。
就从版图来看,清朝能灭亡明朝,征服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人口突破一亿大关,如果说是狗屎运,那么这个狗屎点子也太不正常了。那么,大清能够征服并统治如此庞大的疆域,只能说明一点,就是清朝有足够的国力去支持大规模开疆拓土,有足够的实力去稳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并建立帝国的秩序。这说明清朝统治者有充足的政治智慧以及战略眼光,而这些没有充足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持。所以通过清朝的疆域,完全可以说明清朝将古典时代农业文明的经理生产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康乾盛世最重要的依据。

而当清朝完全汉化后,清朝则丧失了初期的进取精神,主要表现形式是丧失了灵活性,变得死气沉沉。举个例子,清初入关之后清朝能迅速调整政策,废弃之前的满洲传统而沿袭明朝制度,到了近代面对列强的冲击则进退失据,即便是面对列强屡战屡败也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及时转轨,比如说治标不治本的洋务运动也有一堆老学究跳出来反对,这其中还不乏满洲汉儒,比如说倭仁,大骂洋务运动是以夷变夏。还有那个刚毅,极端排斥西洋文明,甚至认为连中国人用火柴(那年头叫洋火)那都是大逆不道,是里通外国。所以,正如内藤湖南所说的那样,透支了满洲的武德和进取精的清朝也得了文明病。

反观明朝,由于其把农业文明封闭、保守的弊端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明初就制定了控制人口流动、阶级固化、打击工商业的国策,把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大农村,用《三体》里的话说明朝是对古典中国来了一次降维打击。毫不客气的说,元朝时候欣欣向荣的古典中国,到了明朝就变得万马齐喑。传统数学、天文学全面倒退,火器技术止步不前,海外贸易断绝,中国人不再自由出海,回回炮、海船龙骨等技术失传,甚至海运都陷入了全面倒退,被内河漕运取代。所以,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中大元的种种夸赞,到了明朝就绝技了,明朝时期来华得洋人,拉达、利玛窦、鲁日满等,拉达和利玛窦嘲讽明朝老土、愚昧、落后,并说几千名欧洲士兵就可以征服明朝;而鲁日满写的《鞑靼战纪》对明朝已经不止是挖苦嘲讽,而是诛心。
至于清朝,欧洲的名流诸如魁奈、莱布尼茨、伏尔泰都曾经热情讴歌清朝治理有方,赞叹清朝的统治是开明专制,因为他们无法想象仅仅凭借一个皇帝是如何把一个庞大的帝国治理的井井有条。

而且,马嘎尔尼在其回忆录中称赞清朝老百姓勤劳朴实、富有朝气,还说行走在中国仿佛身处英格兰。

所以,明朝跟清朝压根就没有可比性。明朝从开始就走向了封闭,而清朝好歹还是挣扎了一下,没能挣脱农业文明封闭的宿命。

全文完

10

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这话本身就是发癔症,咱们先来比较一下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再来说为什么明朝为什么比清朝支撑的时间长。

首先咱们来比较两朝皇帝,看看谁是明君谁是昏君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到成祖朱棣,可以算是开创基业时代,东征西讨,打得四夷宾服,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了非洲,当时大明帝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而从努尔哈赤到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也平三番灭鳌拜收台澎拒沙俄,打出了天朝上国的威风,雍正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使人口呈现了几何数级的增长。

在明代中期,仁宗宣宗两位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仁宣之治,而后面的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一败涂地,嘉靖万历不上朝习惯成自然,辛亏他们放权给文官甚至太监,大明帝国才没有提前破产崩盘。明中期发展只有两个亮点: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外战争打一场赢一场,也没出现过大规模农民起义。而清中期,要是只算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皇帝,其中的嘉庆皇帝还有一点勤政爱民的意思,至于乾隆,就是从他开始,被欧美赶超又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坚船利炮被他蔑视为“奇技淫巧”,但就是他瞧不起奇技淫巧打得他的子孙抱头鼠窜,而他尊崇的孔孟之道虽然堂堂正正,但既不能救国,也不能富民。于是抱着子曰诗云的咸丰道光只能领着一群饱学鸿儒天天挨揍。

而到了王朝末日,基本上大同小异了:天启崇祯赶上了“小冰河”,属于天灾;同治光绪赶上了列强入侵,属于天灾人祸。总而言之是王朝末日,大厦将倾,即使朱元璋与努尔哈赤复生,也已经无力回天。

最后再来说说对外战争。明代很少有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朱棣平定安南、嘉靖东南沿海抗倭、万历抗倭援朝,在明朝统治者眼里都不算什么大战役,被日韩大书特书的“壬辰倭乱”,在万历朝也不过是三次较大战争之一。打倭寇,就跟打西北的小部落头领和东南的小土司一样。

而清朝就比较倒霉了,仅在后期签订的有名的不平等条约就有三十八个,最多的赔款十亿两白银(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后来兑现了60%),还有一次赔了二亿两(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土地最多的一次是六十万平方公里(奕山签订,瑷珲条约),还有一次是四十四万平方公里(奕?主持,明谊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四十万平方公里(奕?签订,北京条约)、七万平方公里(曾纪泽签订,伊犁条约)、三万六千平方公里(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

至于被杀害了多少无辜百姓,似乎历史学家们都不太关心,所以记录都语焉不详,似乎死个几千万平头老百姓,跟满清皇室、朝廷大佬乃至文人骚客没啥关系,他们关心的是山河破碎而自己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于“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他们理都懒得理,以至于现在拍电影电视,都要避免扬州嘉定字眼,而更愿意看“宫斗”,更喜欢听一群辫子热泪盈眶高呼“皇上圣明”。如果有人说一两句清朝不好,还会被口水淹没。

为前朝修史可能要进行一下必要的抹黑,但是白纸黑字的条约谁也更改不了,即使天朝的史学家想篡改,但是“洋大人”手里也有一份原件,这个造不了假。

接下来咱们再回答为什么明朝比清朝支撑的时间长

大家都知道,明朝是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且“清承明制”,治国理念和官僚体系都惊人地相似,特别是废除宰相而实行内阁制,简直是一模一样。

大明王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如果算上四帝一监国的三十九年,比清朝的二百六十八年长了四十多年。原因只有一个,这个原因即使是在清人抹黑明朝的《明史》和遗老遗少编纂的《清史稿》中也能找到——大明出名臣,大清多奴才。

而造成大明出名臣大清多奴才的根源,还在于皇帝本身——同样是封建制度下,但是执行起来却大相径庭。

要说明代大大臣们权力有多大,从几个事例就能看出来。

即使是杀得满朝文武大臣每天都心惊肉跳的朱元璋时代,他也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比如有一天他晚上想听点音乐,就找人到宫里进行商演,可是那个民间艺术团被巡街御史(类似今天的城管)给堵在了宫门口,即使是朱元璋“承认错误取消商演合同”都不行,非得朱老爷子亲自穿上制服(龙袍)出来作检讨,并表扬了城管队长才算罢休。

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把权力都交给了内阁大臣去处理,自己就向户部提出申请,要借几两银子给老婆们买几件首饰,户部不但没给钱,反而把他猛批一顿,弄得皇帝好几天没脸见老婆。

嘉靖皇帝更惨,他刚继位的时候,大臣们连他的亲爹都给换了,他只好在朝廷上开辩论会,这才给自己的亲爹一个应有的名分。

大明朝廷上也总是打成一锅粥,内廷的太监和朝堂上的文官这对乌眼鸡从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就开始掐架,一直掐到明思宗朱由检才分出高下,文官赢了,大明也就亡了。

不可否认,大明也出奸臣,而且数量还不少,可是除了被清朝保护起来的,没有一个得善终,死太监王振被武将一锤子砸死了,刘瑾被凌迟三千多刀,魏忠贤上吊自杀;奸臣严嵩沿街乞讨最后饿死,魏忠贤那些文臣武将干儿子也是被抓的被抓被杀的被杀。

而“仁宣之治”的三杨、力抗瓦剌的于谦、扳倒严嵩的徐阶、变革图强的高拱张居正,管的事情都曾经比皇帝还多,在他们——甚至可以包括严嵩魏忠贤管事的时候,不管你皇帝怎么不务正业,大明王朝的国家机器都能正常运转,外敌敢惹事,都是毫不客气地打到你服为止。

归纳起来,明朝皇帝的做法就三个特点:全面放权、重用能人、相互制衡。而能做到这三点,并且能够轻松拍灭任何一个权臣,说明皇帝有能力,大臣有正义感,朝臣和太监们也都肯干点正事,哪怕干正事要得罪皇帝也不怕。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谁该干啥就干啥,谁会干啥就干啥,皇帝绝不一把抓。

这种情况一直到崇祯才发生了改变,他事必躬亲,决不信任任何人,走马灯般换内阁首辅,弄得大家只知道顺从他的意志,结果君臣离心离德,大明王朝也就完蛋了——你当个皇帝定个大政方针就行了,具体的事情就该交给各方面的专家,也就是大臣们去干,皇帝不可能啥都会啥都懂做啥都对,你以为你是北边的那个年轻的胖子呢?

到了大清王朝,情况就反过来了,没有皇帝拍板点头,什么事你也别想干。

在两千年的封建史中,清朝的皇帝是权利最大的,不管他说了多么荒唐的话做了多么错误的事,大臣们都要跪下来扯着嗓子高呼:“皇上圣明!”一旦对臣子表现出一点关怀,比如说赏给一点自己吃剩下的御膳,那简直就把吃剩饭的一品大员感动得痛哭流涕——那御膳就着鼻涕眼泪吃,估计会很咸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清朝不像封建制,而像奴隶社会——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大臣也是,而且能当奴才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绝大多数朝臣都梦寐以求当奴才而不可得。

顺治把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人宫”,康熙把鳌拜囚禁致死,雍正干掉了年羹尧,乾隆杀了五十多个二品以上大臣,湖广总督塞楞额就是因为在乾隆老婆死后一百天内剃了头,就丢了脑袋,清朝前期搞了个“留发不留头”,没想到在乾隆时期乱剃头也会掉脑袋。

到了慈禧掌权前后,什么顾命八大臣、戊戌六君子,你想干事或者比较能干事,一旦触动皇权,那都是杀无赦还要株连九族。

在整个清朝,就出了一个满族状元,因为“满不点元汉不掌兵”——满人即使是文盲也能当内阁大学士(明代进士前几名并且入选庶吉士是进入内阁的必要条件),而汉人即使孙武吴起再世,也不允许独自掌握兵权,就连那个已经被“抬籍”成为“名誉满人”的年羹尧,最后也只有自杀一条路可走。

说白了,就是清朝皇帝格局小,对汉臣狐疑,对满臣蔑视(奴才),什么事情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皇权就是禁脔,谁敢伸手触碰,定斩不饶。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清朝入关之后,就是进入了崇祯时代,之所以没有几十年就垮掉,那是因为外国人摄于大明余威,还比较尊敬“天朝上国”,等到乾隆之后,外国使臣一步步看穿了大清这个纸老虎的真面目,就是头矮驴子,也敢对着它吼叫几声。

于是清朝灭亡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