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虽然逝世时只有五十多岁,但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梁启超生于1873年,卒于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著述1400多万字,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

导语

他学问渊博,贯通新旧中西。他的文章极其动人。严复称“任公妙才,下笔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梁启超评说自己的文章“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指辛亥革命)”。那个时代的年青一代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礼。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郭沫若认为梁任公在当时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梁启超将孔子界定为中国文化的“三圣”之一

孔子是中国文学的鼻祖,现代儒学家们研究认为,用三句话,六个字可以诠释儒学思想的真谛,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孔子可以说是集这三者于一身。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此为“立德”。他培养教育了“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开创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儒家思想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这为“立功”。他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这为“立言”。

梁启超将孔子界定为中国文化的“三圣”(有时称为“三位大圣”)之一。这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梁启超肯定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却不像康有为或谭嗣同那样首推孔子,而是将老子、墨子一起誉为“三圣”(“三位大圣”)。第二,“三圣”表明,梁启超肯定孔子与老子、墨子都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孔子创立的孔学、老子创立的老学和墨子创立的墨学在中国文化中平分秋色,三足鼎立,此后的所有学派都不出这三家。

“阳明先生,百世之师”

可以跟孔子相提并论,称得上圣人的另一个人是中国儒释道集大成者,是心学的创立者和践行者。他的心学,完成了哲学史上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最大限度地开发了个体生命和心灵的潜能,他使很多很多的人发现了自己,获得了幸福完美的人生。

他,就是王阳明。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因曾筑室于故乡绍兴会稽山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看《明朝那些事》,对这个人极为佩服。他被后人誉为“心学大师”,提倡“知行合一”。虽然是一介文人,但精通兵法,在作战中,把“读心术”巧妙地运用到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人称王阳明是“治学之明儒,治世之能臣”。在他的故居有这样一副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清初三家”之一魏禧曾这样评价:“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无论伯府是否能再次焕发往昔的荣光,阳明先生的思想之光,永垂不朽!

梁启超受老师康有为的影响,加上流亡日本多年,对阳明心学服膺有加,他曾经称赞阳明为“阳明先生,百世之师”,并表示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笼罩一统天下,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之与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他的新说,对当时社会,“像打一药针一般,令人兴奋”,“吐出很大光芒”。

梁启超曾在《德育鉴》中指出,日本维新豪杰都是王学后辈,“我辈今日求精神教育,舍此更有何物。”梁本人以阳明心学作为安身立命的依托,在“心绪恶劣,不能自胜”之时,“惟读《明儒学案》,稍得安心处”。梁在晚年是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在对大学生的演讲中,屡屡谈及阳明心学。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是民国十五年十二月在北京学术讲演会及清华学校讲稿。其中直指当时只重知识传授,轻视德性培养和实际运用的教育弊端,今天读来,对照现今的教育体制,非常有现实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奇才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他大到治国、治军、小到治家,学习、修身都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和思考的地方。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都把他作为人格偶像来崇拜。有人也用对联评价曾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总的来说,曾国藩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克制力,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清朝历史上一个伟大人物。在大道大义上不会偏离,,一生治国为民,肝脑涂地,巅峰之上也能清醒的认识自己,懂得收敛锋芒,功成身退。但他也很多人性的弱点,镇压太平天军成为人生的污点,只能称为半个圣人。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意思就是说,近代的这些人中,我只佩服曾国藩。

说是伟人:他平定太平天国、捻军之乱,为晚清力挽狂澜。

说是学者:他著有13套学问,其中《曾国潘家书》更十分受后人追捧。

管理家族:他也做的很好,曾氏兄弟九人,个个因他建功立业,族内家家融洽和谐。

人品:他恪守儒家礼教,终生有志、有识、有恒。

他几乎同时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人做到这份上,算是人生赢家的代言人了,这要拍成电视剧,妥妥的大男主戏。

梁启超对曾氏评价极高。他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可以用梁启超对曾国藩的评价里一句话来说“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

梁启超的思想以多变著称于世,为何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竭力呐喊,四处奔走,付出了几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又因时而异,不断变化,前后矛盾,以致难以令人信服。在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随康有为亦步亦趋,无论办报或教学,都注意并且用力阐述康有为的改良思想和变法理论。

他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依据,鼓吹变法,讲求维新,宣传西方科学文化,充分显露了年轻爱国志士的朝气和锐气。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一度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一次“破坏”:“历观近世各国之兴,未有不先以破坏时代者。此一定之阶级,无可逃避者也。有所顾恋,有所爱惜,终不能成。” 但是这种居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摇摆,在梁启超的身上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仍然和康有为一道,鼓吹改良,主张“斥后保皇”。

当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展开之后,梁启超又改变旧说,转而提倡实行“开明专制”,试图与“革命”理论相对抗。 使梁启超难堪的是,正当他还在口干舌焦地鼓吹开明专制,反对实行宪制的时候,清廷却正式宣布要“预备仿行宪政”了。以后,梁启超又高唱宪政,在立宪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统治中国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经行将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权,共和之制势在必行,梁启超再一次改变了以前的政治主张,提出了“虚君共和”的口号。直到民国之后,这种多变的特征,在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时有反映,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一变再变,终于技穷。

复归传统,民国七年(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梁启超与蒋百里、张君劢等人前往欧洲。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许多严重社会问题。他所崇仰的西方社会,他所宣扬的西方文明,原来也充满了弊端和罪恶。梁启超认识到:“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偏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物价一日一日腾贵,生活一日一日困难。”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他由此认为西洋文明已经破产,拯救世界还要依靠东方“固有文明”,主张极力发扬传统文化。梁启超从一个旧世界的批判者,成为一个旧传统的提倡者,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忌恨与反对,而且也有力地说明,在近代中国,找不到出路的改良主义者,在时代浪潮的冲击和对社会现实的迷惘中,只能回转身来向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甚至把倒退看做是出路。

梁启超的思想和文笔是超群的,他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著作也是一座矿山。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现实的观察、理解。不断研究梁启超,发掘他思想的精华,发扬民族精神,可以丰富我国的思想文化宝库,这是无疑的。

多说几句,梁家是近代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精英”家庭,“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有9个子女,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成为院士,其他几位也都是各自领域里十分杰出的人才。虽然梁氏子女大多数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但是学成之后他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国籍,纷纷回国将满腔热忱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诗人纪伯伦曾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梁启超是有大境界的人,舍小我,为国民,这样的人,当得起一句伟大!

结语

丰子恺先生说:心小了,所有的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可见心胸决定了心态,而心胸是和志向有关的,心中存有大志向。

王阳明早已超脱了世俗的喜怒哀乐,而曾国藩始终超不出俗世烦恼。临死之前,心思亦难洞明。所以,终归,王阳明可与孔子齐名,成为一代“大圣人”,而曾国藩不敢称“圣人”,只能算是半个“完人”。

参考文献

魏宏运,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最佳贡献者
2

根据他个人的理解,及他崇拜的人的看法。都是儒家思想的典型案例,仔细一想,还是跳不出一个境界。

3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两个无争议,另外半个是谁?

古代读书人一生的理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儒家评判圣人的准则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只有在这三项均达到极高成就的,才能被称为圣人,任何一项缺少都不行。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其中一位是孔夫子、一位是王阳明,另外半个是曾国藩。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桃李满天下。他创立的儒家学说,被历朝历代统治者采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主流学说,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


王阳明在前人基础上,独辟蹊径创立心学,对后世影响巨大。王阳明的学说传播甚广,流传到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近现代许多思想家都受到王阳明的影响,在其学术界流传一句话——“一生伏首拜阳明”。武功方面,他以一介文官身份,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堪称出将入相国士无双。

这两位称为圣人历史上都没什么争议,再说说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和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死后谥号“文正”,是古代文官评价最高的谥号。他逝世后,其中一幅挽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与许多天赋异禀的大人物不同,曾国藩从小天资愚钝,一篇文章背一个下午都背不出来。但凭借自身的勤勉刻苦,最终位极人臣,成为朝廷柱石。相比之下,他的经历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更有借鉴之处。

从儒家评判圣人的三个标准评价曾国藩。

第一、立德。曾国藩为官清廉知人善任,朝野上下有半数是他的门生。他虽位居高位,但待人谦和勤俭持家,道德上堪称毫无黑点。连早期不和的左宗棠都被他的为人折服,承认自愧不如。

第二、立功。曾国藩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立下不世之功,为摇摇欲坠的清朝续了一命。但他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数次屠城,连无辜的百姓都不放过,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污点。


第三、立言。曾国藩流传后世的《曾国藩家书》,其中对后代的教育值得每个人学习。但与前人相比,他只是沿用儒家传统的思想,并没有开创自己的学说,因此在这一项只能说合格。

以上三项评判圣人的标准,曾国藩都只能说勉强合格,加上他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在后世争议很大,他对清朝盲目的忠诚后世评价褒贬不一,因此只能称他为“半个”圣

4

题主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个半圣人都有谁:

1: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

2: 明朝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王阳明

3: 半个圣人:清朝大臣-曾国藩

这些都是按照“立德,立言,立功”方面来评论的。

孔子,中国文学的鼻祖,创立儒教,他用精简的需要诠释了儒家思想的真谛。他提出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宣讲人伦道德,以德为本,且自己以身作则。《论语》中记录“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开创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文化,更是提出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千古名言。所以孔子无论是从立德,立功还是立言方面,这都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可谓圣人。

王阳明,人称之为“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他提倡“知行合一”,虽为文士却精通兵法,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个个的胜利。他的故居有一副对联“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曾国藩,一个颇具争议的一个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但确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这是人生的污点。他大到治国,治军,小到治家,学习修身都有后人值得学习的地方,毛主席,梁启超都把他作为偶像来崇拜。更有后人这样评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这三个人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是对华夏的文明,思想,军事,政治,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有着出色辉煌的成就。就现在而言,立德立功立言何不是我们现在所有应该学习的标杆,我们也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所以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中就评价了曾国藩,也同时提出了“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5

梁启超提出的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半个圣人”曾国潘。

何为圣人?那就先看看评判圣人的标准:

评价圣人有三个标准,为“立德、立功、立言”,此三者虽久不废,流芳百世,谓之三不朽。

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立德:树立道德

立功:为国为民建立功绩

立言: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首先说中国的儒学大家孔子。孔子是中国文学的鼻祖,现代儒学家们研究认为,用三句话,六个字可以诠释儒学思想的真谛,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孔子可以说是集这三者于一身。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此为“立德”。他培养教育了“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开创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儒家思想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这为“立功”。他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这为“立言”。

试将中外古人别的伟人哲人来比较”,将这三方面调和得如同孔子一样圆满者,“直是未有其比”,所以“孔子的人格,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做人类的模范。”故尊孔子为圣人也是众望所归。

再说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阳明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他被后人誉为“心学大师”,提倡“知行合一”。虽然是一介文人,但精通兵法,在作战中,把“读心术”巧妙地运用到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人称王阳明是“治学之明儒,治世之能臣”。在他的故居有这样一副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在世界范围内的深远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立德、立言于一身,其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浙江纪念王阳明的碑亭有副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   横额:真三不朽。

故尊王阳明为圣人也是无可厚非。

那么为何尊曾国潘为半个圣人呢?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扶大清之将倾,挽狂澜既倒,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主导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在中华大地这么多年的历史上,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不在少数,但是能将三者结合登峰造极了却屈指可数。

孔子和王阳明当之无愧各有一席之地;至于曾国藩的半席之位,是因为其政治生涯中的立功一项,争议颇多,加之镇压太平天国,多了人生中一大污点。

所谓圣人,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以上两位半,圣人之名当之无愧。

在芸芸众生中,能称得上圣人的人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但作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也要力求做到“三不朽”,慎言、修德,在自己的岗位中,尽力而为之。这样的人生,无愧与人无悔于心,快乐而又充实!




6

对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来说,什么是圣人?古人评判的标准为“立德、立功、立言”。在梁启超看来,自封建时代开始,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第一位圣人:春秋时代的孔子;第二位圣人:明代的王阳明;另外的那半个圣人:清代的曾国藩。此话怎么讲呢?

客观来说,如果单纯从“立德、立功、立言”这三方面来评判,不论是孔子,还是王阳明,当然也包括曾国藩,他们三人都做的不差。但如果真要给这三位圣人挑刺的话,孔子和王阳明是大家公认的,从个人所做平生事迹对大天下人民以及后世的影响也没有异议。而唯独曾国藩却曾经做过一样事情饱为后世诟病,那就是他曾经残酷的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因此,说他是圣人,那就只能给半个了。

孔子: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对孔子的评价,后世有句话叫做:“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也许有人觉得这句话有点夸张,实则从传播人类文化文明来说,孔子是担得起的。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开办私学,周游列国,游说讲学,更是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新教育理念,并主张“为政以德”。他一生培育了3000多名学徒,七十二贤人,将知识的火种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人伦道德观念,身体力行的广泛撒播。

我们需要知道,对于知识文化的传播,在春秋之前,能够读书识字、做学问的人,大部分都是贵族阶层,而孔子的广开私学,列国游说,对打破知识的贵族垄断,给更多对知识渴求的下层人民提供了广泛的求学机会。

如果从孔子对知识文化传播的贡献以及中国德育发展的贡献来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样评价孔子实不为过。

因此,从“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的三不朽”的圣人标准来评判,孔子集三者于一身,毫无疑点。

王阳明:治学之明儒,治世之能臣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别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以及教育家。

王阳明为后人尊为“心学大师”,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而且,王阳明精通兵法,尤其是能够将自己的“读心”、“治心”之术巧妙地运用于人事、战场,从而使得自己巧妙智慧的从容化解了一次次危机,其中包括叛乱。因此世人称王阳明为“治学之明儒,治世之能臣”。

谈到这里,可能一些人有不少诱惑:王阳明,纵然他是“治学之明儒,治世之能臣”,可那为何后人常常会将其与孔子并论?

其中,最大的原因正是源于“王阳明心学”在历史上对后世产生的广泛影响。如果说孔子是以广泛治学的功劳而被世人称为圣人,那么王阳明则是教人以“治心”之功而广泛为后世敬仰,并因此列于圣人之列。

提到王阳明,流传历史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王阳明心学”,被称为阳明学。在明代,心学的发展历程基本可以归纳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

在心学上,王阳明十分推崇“以心照物”的观点。其“心照”的本质为:“有什么心,就有什么物。”也就是说,人成就的事业和他原本所存的志向严格相关,有怎样的志,就容易成就怎样的人生。如果一个人,他即使没有了手和脚,听不到也说不出,但他只要有一颗仁心存在,那么,他就可以做个好人。

在王阳明心学传播方面,王阳明于嘉靖三年(1524年),受邀稷山书院讲传心学,嘉靖四年(1525年),又于绍兴创建阳明书院,与其弟子一同讲传“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王阳明曾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临终时,王阳明曾说了这么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在此后几百年,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犹如中华文明史上盛开的一朵奇葩,更如一盏明灯,点亮了人们光明的内心世界。就连近代的康有为,以及孙中山先生等人都从中受益匪浅。而且,这一学说甚至广泛传播到了日本,东亚等地,并产生较大影响。

正因如此,张岱评王阳明:“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而且,在王阳明故居,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副楹联“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曾国藩:圣人在左 屠夫在右?非“完圣”?

说孔子是圣人,大家没有异议;说王阳明是圣人,大家基本异议不大。而现在,我们如果要说曾国藩是圣人,这时候,恐怕大家的表态可能就得分为两个队列了,尽管曾国藩也有人给了他这样的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但依然有不少的人认为曾国藩属于“圣人在左,屠夫在右”这种类型的“半圣人”。

那我们先看看曾国藩到底算不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呢?我们可通过曾国藩的平生事迹来作参考:

从曾国藩的一生来说:

曾国藩忠君爱国,不遗余力以个人之心智挽救晚清之危亡。曾国藩帮助晚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接着,又倡导了洋务运动。另外,曾国藩在治家,学习、和修身方面颇有见地,并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借鉴的地方。比如,在处世交友方面,他写有格言十二首。在治家方面,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员中形成人人孝悌的原则,同时,曾国藩主张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特别强调“勤以持家”。更值得一提的是,最后,曾国藩在遇到自己人生巅峰到来之时,更加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识时务的收敛锋芒,功成身退。

总之,论及曾国藩的一生,大到治国、治军、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曾国藩都称得上一代完人,基本符合圣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标准。而且他也确实被毛泽东、梁启超等人作为完美人格的偶像来崇拜。人们都觉得,如果说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对国家和国民的大道大义上绝对不会偏离,而且修身养性也堪称为世楷模,被奉为一代哲人。包括现在很多人在修身方面都常常喜欢引用曾国藩的名言名句,以作自励。以此可以看到,曾国藩特别是在做人做事的言行上后世的影响却是不小。

对于曾国藩,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中,梁启超如是评价: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也就是说,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算个圣人,他很看好曾国藩,如上提到的:“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但遗憾的是,纵然曾国藩算个圣人很能干,而事实是,晚清危亡的命运他并不一定能救,因为曾国藩只是晚清“臣子”而非“主子”,再能干的臣子他所做的事情最终无一不得不听主子的号令。大多,只可挽救一时而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那曾国藩到底算不算圣人呢?

客观来讲,再完美的人,一旦为朝廷效劳,而且还是晚清那样摇摇欲坠的没落王朝,如果做到了一个完美臣子,必然指向人性的另一面,就很难做到一个真正的好人。

特别是在曾国藩受命清廷之令在镇压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这件事上,有不少人认为,尽管曾国藩也是王命在身,职责所在,不得不办,但至少为了晚清的苟延残喘而绞杀原本处于正义方的农民起义军,尽管不能说曾国藩有多坏,可基本上他是可以淡出圣人之列了。

因为真正的圣人职责在救天下人心、民心,而曾国藩这一点格局还不够大。毕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事情上,曾国藩此举不算为民请命、也不算福泽后世,无非就只是为了一个残破将倾的王朝卖命而已。正因这一人生污点的存在,因此如果非要给曾国藩圣人论的话,他也就只能算半个圣人了。

结语:

泱泱华夏,上下数千年文明,而作为真正的圣人,“立德、立功、立言”可以做到,但“不朽”却难,唯独孔子与王阳明,还有谁与之争锋?而至于曾文正公曾国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英雄所见未必都同。

7

梁启超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曾国藩。这是其对曾国藩的高度评价。

梁启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不一二睹之大人也,意思是再也未曾看到的伟大人物,第二眼再也看不到的大人物啊。老曾得到梁任公这样的美誉确实不容易啊,确实老曾不容易,有他的独到的地方。曾剃头,能有如此后世评价,在地底下,在阎王那里能笑醒啊。

8

照德行、能力、品格皆优的中国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1905年,在日被被称为军神的海军军令部部长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击败了俄国的舰队,成为了在近代史上东方黄种人打败西方白种人的先例,使他得到“东方纳尔逊”之誉。日本举国欢喜,天皇为他举办了轻功宴,正当众人称赞之时他举起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个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曾国藩: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9

答:中国只有一个圣人。

古今中外最伟大、最神圣的人是毛泽东。他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了中国共产党(虽然不是第一人,却是最重要的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他荡涤了1840以来国内外的污泥浊水、驱除了国内外的妖魔鬼怪、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世界上可以扬眉吐气,昂首挺胸。

在思想上,毛泽东批评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使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文学上,毛泽东的诗词文章光彩夺目;在教育上,毛泽东大力提倡简化字,迅速提高了全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在外交上,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一边倒同苏联友好,使新中国安然无恙,1972年改善中美关系,创造改革开放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的一系列光辉思想必将世世代代永永远远照耀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10

梁启超提出中国古代圣人有两个半,一为孔子,二为王阳明,半则是指曾国藩。然而这种说法真的客观?其实未必。这仅仅是梁启超一家之言,从他的认知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罢了。

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就这三者而言,梁启超口中的两个半圣人确实名副其实。

孔子,继承的乃是周公旦制定的礼治思想,通过自己的探讨,逐步形成了中国儒学的一套理念。中国自此以后历朝历代无不尊崇孔孟之道,也就是礼儒学,尚周制,在世界文化史林之中建构了独具中华特色的文化体系,可以说,孔子居功至伟。不仅如此,孔子克己养性,兴公开讲学之风,开辟了封建王朝所未有之局面。不仅如此,他的思想还流传海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王阳明,明代大家,心学集大成者。后世对于王阳明的评价极高,立言,王阳明集儒释道三学为基,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创立心学,提倡以心至理。心学在王阳明死后,传颂海外,成为当时人们争相研究的学问。而王阳明本人立德修身,对大明王朝忠贞不二,对黎民百姓体恤有加,人品素养为世道广为传颂。除此之外,先后以一己之力巧用智计评定叛乱,治理国家,无不取得了巨大成功。

半个圣人曾国藩。历史上对于曾国藩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这或许也是为何梁启超将他作为半个圣人的缘由所在。

现在广为人知的是曾国藩的家训。曾国藩推崇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这些思想逐步汇集在他的家训之中,成为后世奉为圭臬的所在。其实,曾国藩的功绩远不在此。他创立晚清散文体:湘学,和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并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但是在打击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担当了极不光彩的刽子手的角色,被人成为“曾剃头”,由此可见他的残忍。

梁启超的两个半圣人说流传甚广,在文学界和史学界更是耳熟能详。然而,梁启超本身思想并未超脱于封建王朝的束缚。他衡量的标准不过是自己所认可的那一套。这三者自然是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做出了极为巨大的成就,但如若跳出封建王朝的范畴,能和他们三人相提并论的历史名人也不在少数。只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看来,能够有利于维护自己统治,又能对自己忠贞不二的人方可享有圣人殊荣,所以说,就此而言,梁启超的两个半圣人说,不过是其作为封建统治者代言人的具体表现而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