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个原因。一是耿精忠首鼠两端,对清廷始终抱有幻想;二是他内部人心不齐,部下不愿意为他卖死命;三是他腹背受敌,受到了清军的重点关照,难以坚持。


一、首鼠两端

公元1673年11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口号,正式起兵造反。

吴三桂起兵后,起初只有他一藩造反,另外两藩,耿精忠和尚可喜都没参加。

当时尚可喜不愿意造反,对吴三桂的行为非常抵制。耿精忠倒是想造反,但他对吴三桂没信心,想再等一等,看看时势再说。

也就是先看看吴三桂的战斗力再说。

五个月后,耿精忠见吴三桂势大,俨然有割据半壁江山之势。如果他再不起兵,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论功行赏也轮不到他。于是他就在1674年3月,在福州抓了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余人,响应吴三桂,正式造反。(起先没杀范承谟,后来是投降之前为了灭口,毁灭自己主动造反的证据才杀的)

所以,其实从耿精忠观望之后再造反这就个行为就可以看出,他对造反的态度是带有首鼠两端心态的。他始终都在拿吴三桂当挡箭牌,吴强则帮吴,清强则助清,对反清一事的态度不如吴三桂那么决绝。也就是没有吴三桂看的那么透彻。

他到死都没明白,他在康熙眼里就是砧板上的肉,缺少跟清军玩命的勇气。



二、人心不齐

耿精忠造反后,一时间东南沿海震动,清军在对付吴三桂的同时不得不分兵耿精忠。这对于当时节节败退的清军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局面。

而对于吴三桂来说,清军分兵,他就可以趁机进军江西,打通与耿精忠的陆路。待江西拿下后,他们两个可以携手北上,攻克清廷的江浙财赋重地,与清朝划江而治。

至于尚可喜,到时候广东被四面包围,不信那个老家伙还不起兵。

不过吴三桂的计划虽然很好,但清朝毕竟坐拥北方中原大片土地,实力还是远超吴三桂和耿精忠的。所以清军在稳定了颓势后,康熙很快就布置了反攻方案。

这个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先在南线稳住吴三桂的主力,然后集中兵力向西北的王辅臣发动猛攻。当王辅臣被围困于平凉城后,吴三桂就得派兵去救他。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多余的兵力与耿精忠就无法在江西会和了

当时,耿精忠通过扩张,手上有十万人。但是这些人都是草台班子,战斗力不行,打家劫舍却很在行。耿精忠靠这些人,连个浙江都拿不下来。

并且,吴三桂的军队对他是非常忠诚的,一心一意的为吴大帅卖命。而耿精忠的军队对他忠诚度不够,从上到下都是看在可以抢钱抢粮的份上才支持耿精忠造反的

所以后来当吴三桂援救王辅臣的两路援军都被清军击退,吴的机动兵力不足,被迫放弃与耿精忠会师于江西的计划后。耿精忠的手下就起了异心,想把耿精忠推出去当大伙的替死鬼。

比如,耿精忠当时的亲信徐文焕就已经暗投了清军,他重兵在握,随时打算降清。


三、腹背受敌

耿精忠北上受阻后,吴三桂派人走海路联络台湾的郑经,希望他能沿海路北上,偷袭东北或浙江,给耿精忠创造机会。

然而,由于耿精忠造反后,兵力比以前扩充了好几倍,瞧不起郑经,想吞了郑经。因而郑经就拒绝了吴三桂的建议,自作主张的进攻福建沿海,抄耿精忠的后庭

按郑经的设想,耿精忠、吴三桂、康熙大麻子都不是好东西。他谁都信不过。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趁福建兵力空虚之际,先抢地盘。

当时耿精忠的主力在浙江与清军对峙,郑经此时偷袭福建,毫无疑问的让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有被腰斩的危险。

康熙当时收到了耿、郑内讧的奏报,遂即调整部署,调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集中江南清军主力猛攻耿精忠。

按康熙的设想,耿精忠实力偏弱,而且此时又腹背受敌,拿下他,不成问题。

这个时候,若是郑经还有一点理智,他就应该援助耿精忠,最起码也应该停止进攻。毕竟他和耿精忠都是弱者,两弱相斗,最后得利的只能是清廷。

然而郑经偏偏就要打耿精忠,而耿精忠也偏偏敌视郑经。于是耿精忠就在北有清军,南有郑经,再加上他本来就首鼠两端,对康熙抱有幻想(认为自己对大清有功,康熙不会杀他)的情况下,向清军开城投降了。



四、投降之后

耿精忠投降后,因为有吴三桂的存在,康熙要拿耿精忠做榜样,就没杀他,而是让他继续坐镇福建。而耿精忠心里也没谱,就袒身露体的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降,并请仍留靖南王爵,想以征剿灭郑经军,以功赎罪。

康熙当时要对付吴三桂,就准了耿精忠,让他继续带兵。

后来,耿精忠率兵挫败郑军。接着又进军粤东潮州,打败尚之信的军队,康熙趁机就把耿精忠留在了潮州。

再后来,吴三桂病死,耿精忠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康熙遂即就找了割据借口,诏耿精忠入觐,以负恩谋反罪革去其王爵,交司法审理。

最后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康熙同意了明珠的上奏,以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为由,将他凌迟处死。

五、尚氏父子

其实,三藩之中最首鼠两端的人还不是耿精忠,而是尚之信。

康熙之所以要削藩,直接原因就是尚可喜想辞爵,告老还乡。康熙不准尚之信袭爵,这才导致了吴三桂起兵造反。

也就是说,尚氏父子才是削藩的导火索。

可是,当吴三桂和耿精忠起兵后,尚氏父子却故意不起兵。明明是他们惹出来的祸,他们父子却像个没事人一样。

吴三桂打下湖南后,尚可喜咒骂吴三桂,他不仅不反清,反而与吴三桂火并,以示他对清朝的忠诚。

后来,吴三桂意图与耿精忠会师于江西,尚之信害怕到时候自己会被“包圆”,于是他就在康熙十五年初(1676年),把自己老爹尚可喜软禁起来,才举了反旗。

吴三桂见尚之信举了反旗,很高兴,答应尚之信事成后,封他为王,世守广东。

结果尚之信表面答应的很好,暗地里却故意不出兵。任凭吴三桂如何催促,他就是不出一兵一卒,坐视吴三桂与清廷血战。

过了几个月,王辅臣、耿精忠先后降清,尚之信觉得自己造反亏大了,吴三桂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于是他就在造反还不满十个月,又投降了清朝。

尚之信投降后,三藩之乱就又变成了吴三桂的一藩之乱。(所谓的三藩之乱,三藩共同造反的时间也就半年。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吴三桂一藩在与清朝单挑

尚之信投降后,康熙帝先是准其承袭平南王爵位,让他继续代兵。尚之信估计也是不知道造反的后果,仍然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做他的藩王美梦。他以为自己大权在握,康熙不敢杀他。

然而,后来吴三桂病死,尚之信没有利用价值了,康熙就把他杀了。他死的时候,耿精忠都还没死。

假如,我是说假如。假如尚之信和耿精忠是同时造反,我想第一个投降的人,可能就是尚之信了。因为他的人格操守和政治敏感度比耿精忠还要低下。

最佳贡献者
2

耿精忠当初的反叛,根本就是在搞投机,在跟风,是自己在作死。

先说一说耿精忠的身世。

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本是毛文龙部下,后来跟随孔有德叛明降清,顺治六年被封为靖南王。同年十一月,因为部下隐匿逃人,耿仲明畏罪自杀。

耿仲明的儿子名叫耿继茂,多尔衮活着的时候,没有允许他继承靖南王的王爵,直到顺治皇帝亲政以后才袭爵,镇守福建。

耿继茂把三个儿子耿精忠、耿昭忠、耿聚忠都送到北京,顺治皇帝封给他们爵位,并把宗室的女儿嫁给他们。老大耿精忠得到一个一等精奇尼哈番的爵位,娶了顺治皇帝的大哥、肃亲王豪格的女儿,被封为和硕额驸。

康熙十年,耿继茂病死,耿精忠继承了靖南王的王爵,两年之后,削藩之事开始。

清初一共四位异姓藩王,康熙十二年初,康熙皇帝提出三藩撤藩的想法时,还剩下三位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

按理说,耿精忠已经是第三代的藩王,还是和硕额驸,最不应该趟这道浑水。而且,他的祖父耿仲明时代,就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一直充当孔有德的跟班,能混一个王爵已经很不错了。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蓄发易服。到了康熙十三年的三月,耿精忠在福建跟风反叛。到了康熙十五年的十月,耿精忠却在福州向康亲王杰书投降,为何他会有如此快速的转变呢?

首先是清朝廷的强大压力。

吴三桂反叛后,派人联络耿精忠。耿精忠反叛之初,迅速控制延平、邵武、福宁、建宁、汀州等地,兵分两路,一路向北进军浙江,一路由耿精忠率领向西进入江西,准备与吴三桂的力量汇合。

在浙江南部和沿海地区,耿精忠连连得手,但在金华和衢州等地受挫。江西方面,耿精忠迅速占领广信、建昌、饶州,并进一步打下开化、寿昌、淳安等地。

清军方面,最初布置定南将军希尔根率军从江西进剿福建,平南将军赖塔从浙江方向进兵,平寇将军根特巴图鲁从广东方向进剿。同时命令山东、江苏等地驻军做好准备。

康熙十三年六月,康熙皇帝又派和硕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与傅喇塔等人率领八旗军和蒙古兵前往浙江,初步了扭转不利的形势。

康熙十四年,双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到了康熙十五年,清军逐渐占据上风,反击进入福建。

第二,反叛同盟内部的联合不够有力。

康熙皇帝的策略很明智,就是分化瓦解。

吴三桂反叛的消息传来,康熙皇帝立刻下令,平南王、靖南王两处停止撤藩。耿精忠起兵后,康熙皇帝认为,吴三桂当初就是投诚之人,如今又是反叛的倡议者,是首恶分子。耿精忠却是三代受恩,属于从逆。所以他处死了吴三桂的儿子,但只是拘押了耿精忠的两兄弟。

另外,耿精忠的儿子娶了尚可喜的孙女,反叛之后,尚可喜立刻与他撇清关系,又请求皇上,希望能保全自己孙女的性命。

靖南王的力量原本就不强大,他在福建的主要任务,是剿灭沿海的郑氏势力。耿精忠反叛之后,开始与郑经联手。但双方各怀私念,结果是互相掣肘。吴三桂方面,也没能迅速东进,真正与耿精忠联手。

家族内部的强列反对。

耿精忠准备起兵时,母亲周氏强烈反对,但耿精忠不听,母亲气急而死。耿精忠的两个弟弟耿昭忠、耿聚忠都在京城做官,地位也都不低,他们对耿精忠的作法又恨又怕,这等于是把他们置于危险的境地。

康熙十四年,耿聚忠带着康熙皇帝的敕令,前往衢州劝说耿精忠,耿精忠拒不接受。康熙十五年十月,耿精忠在福州向康亲王杰书请降,康熙皇帝恢复了他的爵位,命令他立功赎罪。于是耿精忠调转枪口,继续为朝廷卖命。康熙皇帝让耿昭忠做了镇平将军,到福州去代理靖南王,两个弟弟都强烈要求处死反复无常的耿精忠。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耿精忠与多名亲信一起被凌迟处死,耿精忠和刘进忠又被枭首示众,儿子耿显祚等多人被斩杀。

3

康熙十二年三藩开始作乱时,其中吴三桂的地盘最大,资格最老,兵锋最盛,另外两家尚之信的钱最多,而靖南王耿精忠最软蛋。康熙认为耿精忠根本没有追随吴三桂造反的胆子和必要,论起来靖南王从耿仲明传到耿继茂,再到耿精忠已经历时三代,耿精忠是属于有点贼心但又没有军事才能的人。

康熙对待耿精忠的态度就和对付吴三桂不同,认为耿精忠完全有可能政治招降,康熙和三藩彻底翻脸时就宰了吴三桂在京城的儿孙。同样在京的耿精忠的几个人质弟弟都安然无恙,康熙觉得他是受人谣惑,暂时网开一面。

康熙有心招降耿精忠,但剃头挑子一头热,因此必须让“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耿精忠在军事上彻底没戏,他才有可能服输。康熙十三年底,清军大败耿精忠五万人马,收复重镇黄岩。第二年,康熙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派耿精忠的弟弟耿聚忠前往前线劝降,结果耿精忠不接受。

这说明还没有把他打疼,耿精忠还寄希望于退守温州的主力,在温州双方僵持不下,一直到康熙十五年六月间,突然一天耿精忠的军队全线连夜撤退,其原因是耿精忠的后方发生了问题。

原来台湾的郑经乘火打劫,福建沿海许多战略重地都被郑经强占,耿精忠只能从抗清前线抽调部队南下应付乱局。同时康熙也判断出是郑经这位前期三藩的盟友见利忘义,从背后给了耿精忠一刀,康熙下令部队绕过温州,直下福建剿灭耿精忠老巢。

耿精忠没办法只能从江西战场撤下虎将白显忠率部增援,可当地的清军也展开了反攻,在江西牢牢地拖住了耿军的后腿,耿精忠方面的战局开始恶化,白显忠最后也率部投降了。

这下耿精忠失去一条臂膀,前面有清军压境,背后又有郑经在吞噬地盘,沿海一半的地方都被郑经夺去了,再由于海禁,耿精忠也断了财源,军饷没办法筹集,军队靠抢劫过日子,这种仗没法再继续打下去。希望他的“世伯”吴三桂拉一把看来也渺茫,吴三桂自己都被清军牵制在湖南战场焦头烂额,是不可能来救这个小字辈的。

招降耿精忠的时机成熟了,康熙命令在前线的康亲王杰书告知耿精忠,只要投降,帮助大军剿灭叛匪,就能保住王爵继续镇守福建。优厚的条件面前,耿精忠没有理由再拒绝了,康熙十五年十月清军抵达福州,耿精忠剃发待罪,派儿子耿显祚出城献印投降。

三藩中耿精忠第一个投降,如果按之前康熙答应的条件,耿精忠还能继续过他的逍遥日子。但问题是他投降时,康熙平藩的战局还没有彻底平息,耿精忠还有可用的地方,等三藩全部搞定,等待耿精忠的只有死路一条,至于加个什么罪名,又何患无辞呢。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4

能被皇族小奶狗杰书办了,耿精忠的能力自不用说,其实力一般,财力上连基本的军费都成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他竟然还缺心眼......有一点,朋友们看着电视剧里面的将军一个个英武神气的样子,如果缺饷,尤其是缺军粮,很快就会兵变,而最高首脑首当其冲的会最先倒霉,某些军士还会先到帅帐、起居去搜粮,没有还好,如果有,那就麻烦了,刀口舔血的战时军兵,其胆量和彪悍程度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

在清兵入关之后,清朝实力不足以控制全国,所以权宜之计就是暂用汉人控制一些南方省份,这样自己的主力才能继续清缴起义军和南明势力。入主中原之前,这几人就有功于清廷,给这样的赏赐,一为即有功勋的赏赐、二为安抚后另用于镇守,以弥补清兵兵力不足的短板。

尾大不掉,君主忌惮。当时康熙帝面临的选择无外削藩时机,削藩毫无疑义,快则一劳永逸,但清廷当时的控制力还属一般,否则也不会三藩之乱的战火燃遍大半个中国。慢则三藩继续积蓄实力,清廷缓过劲来,三藩也做大做强,无异姑息养奸。

1673年,清廷撤藩,吴三桂遂起兵造反,奈何各部势力和民众既不喜欢满清,但是也看不惯吴三桂,所以冷眼旁观,乐于吃瓜。而耿精忠则摇旗呼应,将铁杆贰臣范文程之子也就是当时的福建总督范承谟及其幕僚50多人全部杀光。

耿精忠的手段无非就是封官许愿,邀买人心,恢复汉服,剪除发辫。初期还算顺利,但这种顺利并不是耿精忠的能力有多高,首先被收买的人面临的不只是区区利益,如果不服从耿精忠全家老小无存,更多的是迫于无奈,二是他初期面对的是各地常规力量,一击即溃,谈不上能力。

耿精忠并没有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而是急于求成,分兵三路,东路浙江方向,西路江西方向,中路则金华和衢州等地。同时邀请郑经助阵,一时间所向披靡。

康熙帝下诏削爵,并关押其兄弟,另一面则怀柔劝说耿精忠,如能剿灭郑经,则可以继续镇守福建,而耿精忠手下兵马已过10万,自恃做大的他并没有把握这次机会。

什么时代都一样,打仗就是打钱,耿精忠虽穷其所能搜刮百姓多年,但开战不久就碰到了军饷匮乏的问题,烧杀捋掠之下,更是民心尽失。

杰书受命招降耿精忠,大兵压境之后,耿精忠本想脱逃,但是被内奸挟制,无奈开城投降,请求留爵,让其将功折罪剿灭郑经部,清廷接受了耿精忠的条件,耿精忠率军击败郑经,又大败尚之信,将功补过后,清廷网开一面,令他驻守潮州。

但是,耿精忠的故事并没有完结,他又被自己的部下告发其谋逆之心不死,明珠适时上奏,精忠之罪大过尚之信,于是康熙帝下诏处死耿精忠及其心腹等人,全部施以凌迟,并分其肉,祭奠范承谟(范文程之子)。

具体谋逆是否属实,见仁见智,任何君主都不会放心这种人继续留存于世间,所以碍于颜面,找个借口处死,也有可能,但并无实据,我们只能根据形势推断,耿精忠当时不会造反,当初呼应吴三桂时,造反实力尚且不济,更何况兵败,不但势力受损,而且进一步受到了牵制和监控,这种情况下造反,不如自己投缳自尽来的痛快。

还好没有牵连家人,耿精忠的家属受到了善待,家属隶属汉军正黄旗,两个弟弟不但没受牵连,死后还都被赐了谥号。

5

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猝然长逝,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按遗诏登基。国君新丧,年幼的小皇帝无法亲政,各方势力的野心便悄然滋长,其中,因清兵入关时立下贡献而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更是一早便谋划自立。康熙十二年(1673),面对康熙帝下发的削藩令,吴三桂勾结其他两大藩王造反,史称“三藩之乱”。那么,吴三桂所联合的藩王中,靖南王耿精忠为什么却最先投降了呢?

公元1644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的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四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十月,顺治帝在北京建都,张献忠则在成都称帝。在这样动荡的一年,耿精忠出生于辽东盖州,他的祖父耿仲明助多尔衮入关,以功被封为靖南王。耿仲明去世后,其子耿继茂继位,耿继茂去世后,耿精忠成为了靖南王府的新主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平南王尚可喜因为年老请求告老回乡,康熙帝趁势下决心撤藩。年末,三藩中实力最强、野心最大的吴三桂率先造反,不久,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相继反叛响应,很快,靖南王耿精忠、陕西提督王辅臣、平南王之子尚之信也都加入叛军,一时间,清廷焦头烂额。

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在福州起兵响应吴三桂,他以利相诱,很快扩张了自己的势力,又迎合百姓们内心光复明朝、恢复汉人统治的愿望,承诺将会“复明”,从而招揽和收买了人心。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耿精忠恢复明朝衣冠制度,带领自己领地的百姓们开展了“光复”。

得到群众支持后,耿精忠兵分三路,西路进攻江西,东路进攻温州、台州一带,中路则直取金华。此外,他还联系割据台湾的郑经,请求他出兵从海上协助。不过,耿精忠虽然风头很盛,但清廷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西边的川陕一带,对他则采取限制和招抚的策略。

一开始,耿精忠对清廷的招降完全不予理睬,但很快他便别无选择了。耿精忠联系郑经来作为援助,双方商议的结果是,耿精忠提供战船,郑经则领兵帮助耿精忠攻略沿海地区。不过,双方后来又因为战船供应而发生矛盾,战船问题解决了,郑经又不经允许便占据沿海地区休整,不久,好几座沿海城市投靠郑经后,双方甚至爆发了小规模冲突。

渐渐的,郑经所能到达的沿海地区都被耿精忠占领,耿精忠便更加轻视势力弱小又失去利用价值的郑经,郑经则千方百计从耿精忠这里占便宜,此外,藩王间也并非亲密无间。矛盾的积累导致了耿精忠对造反一事逐渐失去兴趣,再加上清军重新获得优势,开始接连取得胜利,耿精忠终于在亲信投清、兵临城下的局面下投降,成为了三藩之乱的突破口。

6

耿精忠是清初三藩之一,第三代的靖南王,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准备削三藩,吴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反清,但是耿精忠却在造反之后,最先向清朝投降了,最后还被凌迟处死,为何耿精忠要选择向满清投降呢?

意料之外的造反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祭旗后,喊出了“兴明讨虏”的口号,正式起兵造反,吴三桂起兵造反在清朝的预料之中,这也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三藩之中,吴三桂领兵最多,控制着云贵,地势也能形成天然屏障,经营了数十年,最有资本和清朝一战。

但是三藩中的另外两藩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朝统治者虽然也考虑过他们会反,但是他们的实力和吴三桂并非同一个等级,所以清政府还是从好的方面去考虑,这两藩不敢和吴三桂一起造反。

在康熙十二年末,吴三桂起兵的时候,耿精忠,尚可喜都没有任何动静,短短几个月之吴三桂就控制了广西,四川,清军不断败退,耿精忠见状也准备起兵造反了,他很快控制了福建政权,为了造反顺利,还顺便邀请了台湾的郑经一起反清,从耿精忠的行为来推断,也能看出他心里对造反没底,更多是想分一杯羹的心态。

清政府也没有想到耿精忠真敢造反,康熙皇帝立刻下令平叛,想要尽快镇压福建叛乱,以免让叛军形成气候,但是康熙皇帝对待耿精忠和吴三桂态度明显不一样,吴三桂才造反,康熙皇帝就杀了吴应熊,明显是不准备留下谈判余地了,而耿精忠反了后,他的家人虽然也被抓了起来,但康熙皇帝却多次劝耿精忠投降,改过自新,还承诺如果他把郑经剿灭,就继续让他镇守福建。

三藩之乱,各方势力互相猜疑,耿精忠势穷降清

耿精忠并没有听进康熙皇帝的劝告,继续往浙江安徽进攻,耿精忠这么干是有一定底气的,吴三桂起兵之后,各地反清势力纷纷响应,在叛乱之初,叛军屡次击败清军,占据了满清半壁江山,这个时候清朝的统治的确出现了不小的危机,所以耿精忠并不在乎康熙皇帝劝降。

所以康熙皇帝决定先拿实力较弱的耿精忠开刀,命康亲王杰书率兵讨伐耿精忠,而三藩和反清势力内部也出现了问题,虽然这次叛乱是以吴三桂为主,但是耿精忠,尚可喜也各自打着小算盘,而耿精忠这边,虽然是他邀请郑经一同进攻浙江,但是他们两人也是互相猜忌的,在争夺地盘的时候还产生了摩擦。

所以耿精忠既要和清军交战,还要提防着郑经,而长期征战,耿精忠很快就没有军饷了,这就让耿精忠的处境很不妙了,在和清军交战的过程中,耿精忠也没少往百姓手中搜刮军饷,这也让耿精忠起兵不得民心,清政府又乘机收买了耿精忠的亲信,清军屡次击败叛军后,耿精忠在福州无处可逃只能向清军投降。

结语耿精忠怀有异心,惨遭凌迟

耿精忠投降之后,就向最开始康熙皇帝给他安排的那样,率兵参与平叛,先是击退了郑经的部队,接着又跟着去镇压尚之信,如果耿精忠这个时候老实点,可能还会功过相抵,不再追究他造反的罪,耿精忠见吴三桂还在闹腾得厉害,始终不太老实,最后被部下告发他有谋反的企图。清政府也利用完耿精忠了,康熙十九年,耿精忠被召回京城关押起来,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乱平定,耿精忠被凌迟处死。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7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耿精忠和吴三桂最大的不同就是吴三桂是因为走投无路才降的清,而耿精忠已经是第三代清朝的靖南王了,从他爷爷开始就已经替清朝卖命,他又是清庭的驸马,讲道理他完全不应该反叛,但是他在削藩和跟着吴三桂造反这两件事里算了一笔帐。


顺从清朝削藩之后,自己将再无权力,顶多就是一个有钱的贵族,但是跟着吴三桂造反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成了,自己最次也是个异姓王,而且也不是没有坐天下的可能。不仅如此,在耿精忠的眼里看来,造反成功的概率是相当的大,怎么个说法呢,首先吴三桂坐拥云贵两省之地,而且他的故旧党羽是遍布各地,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再加上自己,广东的尚可喜虽然死忠于清朝,但是他儿子尚之信却跳得很,一举反旗,清朝的半壁江山可以说直接就没了。

所以耿精忠之所以刚开始跟着吴三桂造反,完全是因为感觉吴三桂能赢。

他压根就是个投机者。

等清朝反应过来,把他打得大败亏输后他发现造反赢不了,就立刻又投降了清朝,然后还调转枪口和吴三桂等人掐了起来,人品可见一斑。

作为一个投机分子,降与不降,反与不反,从来就只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用能不能获利,所以他在发现势头不对的时候迅速投降。

可是造反这个活从来就没有金盆洗手一说,要不你就一条道走到黑,要不你从一开始就别打那歪心思。耿精忠投降之后清朝为了稳住他还是让他接着当他的靖南王,但是在三藩平定之后就对他动手了。

谁让你造过反呢,谁知道你会不会那天喝多了把碗一摔,大吼一声:“老子不干了。”然后接着去造反呢?

8

导语:耿精忠在“三藩之乱”中率先在福州起兵响应,对天下大势的影响最大。但是,耿精忠在起兵之后,没有得到吴三桂的有力支持,反而吴三桂却不断要求耿精忠提供财赋和兵力,使耿精忠甚为不满;另外,耿精忠与郑经相邀共同出兵,可是,后来二人反目,郑经偷袭耿精忠的后方,让耿精忠首尾不能兼顾。

因此,在清军的军事压力和政治诱降之下,耿精忠选择了投降。

1673年,康熙皇帝下诏撤除三藩,一心想要世守云南的吴三桂被迫起兵反清。

在吴三桂起兵反清以后,天下响应者众多,以靖南王耿精忠的影响最大。

1674年3月,耿精忠在福州起兵响应之后,他不仅占据着福建全省,而且出兵攻陷了浙南和赣东,对浙江重镇衢州形成严重威胁。

耿精忠又邀约台湾的郑经,请求郑经共同出兵,攻击清军。

当时的形势,一旦耿精忠攻取江苏、浙江,占有江南财赋重地,那么,就会对满清政府造成致命打击,使整个战局发生极大的变化。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耿精忠不久就停止反清,向满清政府投降了。

经过分析,耿精忠率先投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耿精忠起兵反清以后,“三藩之乱”的倡导者吴三桂不仅没有给予耿精忠强有力的支持,并且还要求耿精忠提供大量财赋物资,供应吴军。后来吴三桂还图谋占据耿精忠的地盘,拉拢耿精忠的部下,试图控制耿精忠集团。

吴三桂的举动,令耿精忠愤恨异常,深以为恨。

二.耿精忠在起兵反清之初,担心军事力量薄弱,就盛情邀请台湾的郑经共同出兵。可是,耿精忠一出兵,所向披靡,攻城略地,声威大振。

于是耿精忠就对邀请郑经出兵这件事很后悔。加上有人对耿精忠胡说什么“郑经集团船不过百,兵不满万”,耿精忠更是对郑经大为轻视。

耿精忠就不愿郑经出兵到大陆来占领地盘。他继续执行满清原来的海禁政策,“寸板不许入海”,与郑经断绝了来往。

郑经大怒之下,发兵攻打耿精忠,一举攻占了耿精忠的漳州、泉州等地,许多耿精忠的部队将领因为抵挡不住郑军的进攻,就都投降了郑经。

耿精忠正锐意向满清的财赋重地江浙进军,忽然听到后院失火,大为惊慌。他急忙派人联络郑经,商量双方议和。可是,郑经不答应,于是耿精忠不得不分出几万精兵去攻打郑经,意图收复泉州等地。

就这样,耿精忠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逐渐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三.康熙皇帝看出了耿精忠进退失据的处境,就一边加大军事压力,另一边派人去劝说耿精忠,许以优厚的条件,对其进行政治诱降。

最后,在军事形势逐渐恶化的情况下,耿精忠的部下一部分人都不愿再打下去了,他们胁迫耿精忠投降了满清政府。

结语:耿精忠起兵反清以后,又率先投降,其原因就是因为耿精忠与吴三桂等盟友都是自私自利,不顾大局。因此,才导致了军事失利,最终被迫投降了。

9

耿精忠的爷爷是前明大将耿仲明,耿仲明在投降了清军后,跟着多尔衮入关屡建战功,因此在清初天下大定后,被清廷分封到了福建,裂土封王世袭罔替,到了耿精忠这一代藩王时,清朝统治者意识到了异姓藩王对新政权的威胁,毅然决定削藩,于是就爆发了历史有名的“三藩之乱”。

三家异姓藩王虽然都不愿意削藩让权,但是考虑到自身实力与清王朝相差甚远,所以彼此的想法也是不尽相同的。

像里面实力最强的吴三桂,有野心也有胆识,所以更愿意赌一把,拉拢各家藩王坚决造反到底。

而耿精忠作为一个政治经验和军事才能明显不足的小王爷,没有吴三桂那么老练成熟,所以想法也比较简单,那就是两边都不想得罪,或者说坐观两方成败而决定下一步计划,耿精忠的摇摆不定也是他被率先灭掉的重要原因。

除了耿精忠的摇摆不定犹豫不决外,耿精忠在福建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也很弱小。

仅仅七八万战斗力一般的武装部队,而且偏安福建一隅,粮草物资也较为匮乏,还临近清军重兵驻防的江南地区,清军从江南对福建用兵,既交通便利且后勤补给也更快,所以耿精忠这个“软柿子”就成为了清军要率先收拾的典型。

耿精忠的地盘福建,也制约了耿精忠的反叛成功。

一则是因为福建山脉纵横地形复杂,只有被动防御的优势,无主动出击的先天条件。而耿军还轻敌主动冒进赣、浙等地,犯了兵家大忌,最终在浙江被清军一战击溃,福建的耿家军见大势已去纷纷临阵倒戈,不久清军平定福建,耿精忠请降。

二是福建背后还有个台湾掣肘,耿精忠没处理好与台湾的关系,导致腹背受敌。在三藩之乱高潮时期内部矛盾重重,各路反王没有统一的指挥调度,彼此之间还攻伐不断,在耿精忠在浙江和清军火拼之时,郑经从台湾出兵出其不意突袭了福建,令耿精忠水陆双线遭受攻击,在生死存亡之际,耿精忠倒向了实力更强的清军。

10

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曾是明将毛文龙的心腹。毛文龙被杀后,耿仲明又跟着孔有德混了一阵子,后来发动兵变失败后,投降了后金。

当时,皇太极正想一统中原。明将归降,对他而言,不仅是增加了能征善战的猛将,而且还能凭借明将对明朝军事的了解,做出攻打明朝的诸多策略。因此皇太极对耿仲明等降将礼遇颇厚。他称帝后,还把耿仲明封为怀顺王,其意自然是吸引更多的明将归降满清。

(耿仲明画像)

顺治年间,耿仲明在围剿李自成及南明永历政权时,表现不俗,凭战功得到多尔衮的倚重。

天下初定后,满清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决定以汉制汉,耿仲明因而改封靖南王。

耿仲明去世后,他的儿子耿继茂袭承了爵位。

耿继茂由于在消灭南明政权中立有战功,深得清廷信任,于是藩地被移往福建,自此割据一方。

当时,受封的还有藩王吴三桂及尚可喜二人,他们一人镇守云南,另一个则割据广州,都起着巩固边陲的作用。

当然,清廷对藩王势力还是颇为忌惮的,所以将他们的儿子招为额驸,留在了京城。明里是抬高了他们的身份,暗中相当于是把他们的儿子当作人质。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耿继茂的长子耿精忠迎娶了肃亲王的女儿,在成为额驸后,被留在了京城。

1671年,耿继茂去世后,耿精忠才得以回福建袭承了爵位,成为第三代靖南王。

虽说清廷对耿精忠不薄,但是耿精忠却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在他袭爵的第三年,年轻的康熙认为藩王势力过大,是尾大不掉的祸患,于是下令削藩。

对于藩王来说,要他们交出地方行政权和统兵权,是非常不情愿的事。

毕竟,做藩王差不多就是地方自治的王,一切税收徭役等,均由他们决定。而且赋税也不用上交国家,多么的逍遥快活。

所以,当康熙下令撤藩后,吴三桂仗着他是老革命,率先和清廷翻脸,发动造反。

(吴三桂画像)

吴三桂起兵后各地纷纷响应,一时士气大涨,迅速攻占贵州、湖南等地,颇有颠覆清廷的格局。

耿精忠认为有利可图,于是也在福建积极响应,杀死福建总督范承谟等人,以示与清廷决裂。

此外,耿精忠为了扩充势力,一方面对达官显贵极力拉拢,并承诺“事成之后,必封官晋爵”,因此达官显贵无不心动;另一方面,他又遣心腹四下游说,以“反清复明”为幌子,收买民心。

清廷自认为没有亏待过耿精忠,因此没想到他会造反,所以清军的主力都用来抵抗吴三桂的军队,对他并没有什么设防。

这让耿精忠看到了机会,于是他出兵三路,攻打浙江、江西等地。

他的突然行为,打得清军措手不及。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清军大败,他也趁势继续攻城掠镇。

耿精忠犹嫌兵力不足,又与占据台湾的郑经结为联盟,让郑经率军攻打广州一带。

耿精忠造反,让清廷大为震惊。但由于吴三桂是罪魁祸首,清廷需要倾注大量精力对付他,所以康熙下令,靖南王和平南王两处停止撤藩。

除此外,康熙对待藩王留在京城的家属,态度也不一样。

比如,吴三桂留在京城的次子吴应熊和幼子吴世琳皆被处死。

但耿精忠两个留在京城的兄弟,只是被软禁起来,朝廷并没有过多为难他们。

同时,康熙多次下谕,劝说耿精忠改过自新。只要能剿灭郑经,便既往不咎,继续让他镇守福建一带。

但是,对康熙的好言相劝,耿精忠并不动心,依旧我行我素,率军沿浙江一带进攻,很快攻陷安徽等地。

康熙见劝说无用,便加派清军讨伐耿精忠。

(康熙画像)

耿精忠是官三代,从小生活优渥,在兵法作战方面资质平庸。又没有经过历练,虽说他一路高歌猛进,攻陷了南方不少城市,但大多都是他麾下的将领指挥有方。

不过,随着战线拉长,耿精忠的队伍很快就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军饷匮乏。

打仗需要钱,想要将士卖命,更得拿钱出来。但耿精忠是个私心很重的人,他认为就算颠覆了清廷,做皇帝的也不是他,因此不如现在保存实力,待吴三桂和清廷两败俱伤后,他再坐收渔翁之利。

这样一想,他更不愿意拿钱出来发军饷了。

将士们缺粮少饷,那就自筹吧。

所以,他们沿途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而这样一来,很快就失去了民心。

另外,耿精忠和盟友郑经在利益上也产生了矛盾,二人的铁联盟,很快就土崩瓦解。

由于百姓多对耿精忠的队伍不满,所以他们自然不肯帮助耿精忠的队伍,反而帮助清军。

耿精忠手下的将领也认为,造反不是一条理想的道路。所以他们为了保全性命,不少人暗中投降了清军。

这样一来,耿精忠的队伍便如散沙一般,很快就被清军一一击破。那些轻而易举攻陷的城池,也一一被清军收复。

到了这个境地,耿精忠手下没投降的将士,也都无心造反了。大家为了活命,便胁迫耿精忠投降。

耿精忠也自知不敌,一心想要保住眼前富贵荣华,所以待清军进驻福州时,他便主动打开城门,并率官员出城迎降。

耿精忠的投降,意味着三藩势力的瓦解,意味着清廷又重新夺回了主动权。

不过,耿精忠虽然迷途知返,将功补过。但是待三藩平定后,他依旧被凌迟处死,和吴三桂等人的结局,大同小异。

(参考史料:《清史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