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进入一个误区,古代调动兵马未必都是需要虎符的,除非是大型战争,因为虎符是分为两半,一半是将军保管,一半是皇帝保管,毕竟很多地方的士兵更本没见过皇帝,所以基本都是一级管一级,如果换人或者越级调兵,这时候就需要虎符。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只认虎符不认人,当然为了防止有的士兵不服从,所以大多将军还是会用虎符调动。虎符分两半,主要就是为了避免一个人持有,导致独断专行,势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统治,虽说虎符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但是那时候的诸侯都有自己的兵马,而且可以随意调动,天子的权力并没有太大。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虎符调兵这一制度彻底贯彻,就是为了将权力集中,所以当时凡是需要调兵都需要用虎符,将军将自己的虎符和皇帝的虎符一起使用,同时还需要加盖玉玺印的诏书,诏书里明确规定谁统领兵马?调兵多少?做什么?期限多少?基本上都写的非常详细,战争完毕之后另一半虎符还得上交。

君主专制实行之后,虎符调兵登上历史巅峰,历朝历代都效仿,所以这时候士兵们就形成了“只认虎符不认人”的观念。

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由原因的,上面提到过,有的士兵跟随将军多年,甚至只对将军忠心,功高震主的将军在历史上太多,皇帝为了防止这些人万一发动叛变,军权在握,到时候很有可能面临亡国的危机。

所以只要是出现不用虎符就调兵的事情,皇帝便会猜忌,同时还有监督的官员,以至于很多将军其实不用虎符也能调动兵马,但是依然会走这波流程。

如果换成其他将军或者比将军官职更大的人来调动兵马,这个时候没有虎符的确是调不动的,这是这几本的士兵素质,即使他们知道这个人官职很大。

任何人拿着虎符就可以调动兵马,其实条件不明确。

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谁,只要能拿到两个虎符外加皇帝的诏书,调动兵马其实是不成问题的,甚至有的不需要诏书也能调动兵马。

为什么能带动?如果有一个人,无论是谁,他能从将军的手里拿到虎符,这只是一半就已经很不错,就算他是偷来的,他还得拿到另一半虎符,另一半在皇宫,他要有本事拿到,那本事已经非常大了,要么就是这个将军和皇帝都是形同虚设。

这样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的确可以调兵,但是未必能成功,毕竟你是个“陌生人”,所以会严格检验虎符,确认虎符是真之后,则需要出示诏书或者手札,毕竟每一次大规模调兵都是有记载的,如果不能出示诏书,最后就不能调兵,要么再等到皇帝的知道,等皇帝知道一切都太晚了。

看看信陵君,威望非常高,即使拿到了虎符因为没有调兵手札,最后还是斩了将军通过自己的威望调动了军队,试想如果是普通的一个人能调动吗?

有人说为什么不能仿制一个虎符?

《国家宝藏》提及:“虎符引申出来的是我们今天的密码学。杜虎符的背面是有不规则凸起的”。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虎符的背面全都是凹凸不平的符文,每个符文大小不一、凸起的高低不同,怎么仿制?就算你见过也未必仿制的出来,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有人仿制了虎符,一是难度程度太高;二是危险程度太大。

以上说的所有一切都是建立在皇帝权力至高无上的基础上,要是强主,如果是非常平庸的皇帝,中央集权并不统一,有没有虎符其实关系并不大。

还有一种情况就比如刘邦,他也有虎符,但是汉朝建立的初期,很多异性诸侯都有自己的兵马,无需得到刘邦的虎符便可以调动,而且这种情况还不能和平解决,刘邦为了稳定只能一个个除掉。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去年年底,文化节目《国家宝藏》大热,第四期介绍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重量级藏品——杜虎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制虎符。

虎符代表着军权,在古代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走向。杜虎符的惊艳亮相,又勾起大家的好奇:古代为何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到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古时候,天高皇帝远,一生有幸得见天颜的人只占少数。

可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要调兵遣将,军队却不认识他,车马又很慢,怎么办?这就需要一个信物,兵符就应运而生。

加上古人以虎为百兽之王,虎在丛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兵符就做成虎的形状,讨个好寓意。

据载,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和秦汉两代。虎符多用青铜做成,上刻铭文。杜虎符上的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虽毋会符,行殹。”

杜即秦国杜县。由此可知,虎符分两半,一半在皇帝手中,一半在地方将领那里。当时中央集权,将领调兵超过五十人,就必须出示完整的虎符。但如果遇到烽火台燃起烽火,情况紧急,也可以不要虎符直接出兵。

那时候,中央调兵时,会派遣使臣带着君主的半符前去。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形成调动军队的信物。

战国到秦朝时期,虎符作为军权的象征,是每个士兵的入伍必修课。他们可能不认识皇帝和元帅,但肯定认识虎符。

一个人官再大,没有完整的虎符,也没人会听他号令。

嬴政亲政前,吕不韦掌握着国家军队。后来嬴政亲政,把右符捏在手中,就顺理成章地接管了吕不韦的军队,将堂堂相国架空。

也就是说,皇帝授予虎符军权,却未对人授权。所以,士兵们只认虎符不认人。

但,并不是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遣将。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贵为魏国相国,威望很高。

又盗取了魏王手里的半个虎符,在调兵时依旧受到大将晋鄙的质疑,不允出兵。

逼得他假传王命,诛杀晋鄙,才夺得兵权解邯郸之围。

由此可见,很多高级将领都是直接听命于君王的。未受王命,在虎符面前,他可以有所质疑,让持有虎符者不能顺利地调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将虎符制度予以完善:当时凡是需要调兵的都需要出示合在一起的两半虎符,同时还要有加盖玉玺印的诏书。

诏书里会明确规定谁是统领、调兵数量与目的,战争期限等,十分详尽。战争完毕之后,右虎符必须立马交还。

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是君主专制,纷纷效仿这种虎符加诏书的制度。

所以,就算一个人能偷得皇帝处的虎符与地方虎符合二为一,没有天子诏书,他依然不能调动兵马,反而会因此暴露自己的野心,得不偿失。

在这样的制度下,一个人只有虎符是无法调兵的。

当然,这些都建立在军权至高无上的前提下。若只是傀儡皇帝,虎符的约束力就形同虚设。

如今,虎符已不是权利的载体,而是历史的见证,成为博物馆里文物,向人们讲述着那些过去的传奇故事。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3

在有虎符之前呢,各地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兵。并且自己能随意调动。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基本是被架空的。秦国就很吸取这个教训。用虎符调兵也是中央集权的一种象征。但是也并不是任何人拿虎符去就能调兵,因为和虎符配套同行的还有盖了御玺的诏书。诏书里要写明用多少兵,由谁统领,去干什么,用到什么时候。。。光有虎符是调不到兵的。

再说,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调了兵去前线,兵士是要吃饭的,要有加强装备,要有战马,可能还要发点补助。所以还配有竹使,竹使也有符和诏书,竹使带着符和诏书去找管理粮食、冬衣、马匹、草料的官员,带上管理后勤补给的官员,带上军需。军队才能正常出行。

而且国家宝藏里都说了,虎符引申出来的是我们今天的密码学。杜虎符的背面是有不规则凸起的,就算你见过虎符长什么样子,也是不可能仿造的。你不可能凭肉眼的记忆,纯手工仿制出来。那时候又没有三维扫描、3D打印什么的。要仿制的话必须得到其中的一个翻模,但是你都有得到一个去翻模的时间,就不用仿造了。

再说,我国历来都有造假传统,古人也不笨,宋代人就仿制了很多商周青铜器。兵符要是能仿制肯定会有很多记载。但是历史上几乎没有靠伪造兵符调动军队成功的故事。信陵君就偷了个兵符,这事基本上是家喻户晓。要是有人仿造兵符能成功,一定是热门历史故事。

4

在古代只要除了天子之外的人掌握了对部队的绝对控制权的话,就意味着对天子的统治造成了威胁。以是天子都不喜好部队中将领和士兵太甚密切熟悉,如许部队就容易成将领私家的了。天子最想看到的便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是只要士兵了解虎符的话,就能很方便天子掌管、变更部队。

虎符,也称做兵符,虎符最早的纪录出如今年龄战国时期,用青铜大概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因此叫做虎符。

虎符在古代是代表帝王付与部属兵权和变更部队所用的凭据,以是虎符在古代但是除了玉玺之外最重要的东西了。那大概就有人想既然这个虎符这么厉害,那要是被人偷偷地拿走,那岂不是可以刹时起兵?大概两军对阵的时间被仇人偷了不就调不动雄师啦?

还真别说,汗青上真有产生过这种事。在战国的时间,秦国跟赵国打战,秦兵把赵国都城邯郸给包围住了,其时赵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姊姊,于是就向魏王及信陵君求援,魏王派宿将晋鄙领导部队前去救济赵国,但是晋鄙畏惧秦国的壮大,就驻军张望,不计划上去干。魏国令郎信陵君无忌就跟魏王夫人如姬谋害,让如姬把放在魏王寝室内的虎符给偷了,用这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领导部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既然虎符有利但是也存在这么大的毛病,咋办?古人只用了这么两个小措施就完善的办理了浩繁题目:第一个是昔人将虎形分成左右两半,留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在中间那边放着,也便是天子手里,左符则在将帅手里。天子要是想变更部队去干架,就得派人带上右符去往部队中,与将领手中的左符验合,左右相合,军将才会服从举措。固然,要是天子本人亲身前去部队中调兵遣将,那这个左右符不验也是可以的,终究天子可以刷脸啊。

别的一个措施便是虎符有“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的限定,也就说一个虎符只能变更一个地方驻扎着的部队。靠一个虎符变更的部队想干出点大事掀起大浪是不大概!

固然对虎符加设了重重保障,惋惜的是只要是有人到场的,就肯定会有凌驾规矩、不平从规矩的事。在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兵变的人没有持有完备虎符而乐成兴兵的环境,好比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华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的起兵兵变等等。

如今部队不再认虎符了,虎符也就成了历史的见证了!

5

能调动军队的,并不是虎符,是皇帝,它只是皇帝调兵的信物,连传国玉玺都可以随意造假,何况区区虎符?

所以,你要看谁去调兵了,如果是皇帝的使者去调兵,拿着虎符去自然可以调兵了。

而如果地方将领调兵,理论上也是需要虎符才能调动的,但如果一个地方将领长期拥有军队,或者这只军队本身就是他的私兵,有没有虎符,又有什么关系?就是你拿着皇帝的虎符,都调不动军队。

虎符跟玉玺一样,有没有权力,取决于皇帝有没有权力,皇帝对军队有没有拥有权,而不在于玉玺和虎符。

比如,汉初异性诸侯王,理论上也需要刘邦的虎符才能调兵,但实际呢?那都是诸侯王的私兵。

再比如,西汉吕太后死后齐王刘襄的起兵叛乱,汉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的起兵叛乱,以及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养兵练兵者皆为藩王,故藩王们都能轻松发兵。

至于你问,有没有人造假虎符调兵,基本上没有的,有能力调动的人,不需要虎符,比如周勃、司马懿、李世民,不能调动的人,拿着虎符也没用,比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他拿的可是真虎符,也无法调动军队,最后杀了将领才调动的军队

6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说起虎符这东西,大家可能很多人知道虎符就是在电视剧里了解到的虎符。虎符是一种调兵的信物,和皇帝的令牌差不多,虎符的作用性不言而喻。

虎符是啥

古代的大部队一般都是在边境,守卫边疆,镇守重镇,一旦有紧急情况,皇帝想要调兵怎么办呢?就要用到虎符,这虎符就是皇帝和地方将军之间的信物,这样的信物非常重要,一旦有图谋不轨的人造假,利用虎符调兵谋反,那就得不偿失了。

虎符到底是啥东西呢?据我所知,咱们国家现存的虎符,是一个秦朝时期的杜虎符,虎符一般为铜制品,在虎符上刻有铭文,咱们以杜虎符为例,虎符上刻有的铭文为: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虽毋会符,行殹。”

虎符是皇帝调兵时候的信物,铜制品,老虎的样子,左右一份为二,右侧的部分在皇帝手里,左侧的部分在杜手里。凡是调兵遣将,人数超过五十人,那就得有皇帝的虎符到了才行。除非有烽火一类的紧急情况,才可以独自做主,带兵勤王。

这虎符分为两块,两块之间有子母扣。每一个虎符和虎符之间都是配套的产品,因为除了皇帝和持有虎符的人外,没人找到虎符的样子,所以也不会有人造假。

这是古人为了能够中央集权,又能防止别人谋反的一个策略,在古代的时候行之有效。

虎符谁拿都能调兵吗?

虎符调兵分几种情况,不是谁拿出皇帝的另一半虎符,不管是谁,就都听他调遣。因为皇帝一旦被挟持,如果只认虎符不认人,那就会被贼人利用。

有的朋友说了,不对啊,在古代都是只认虎符不认人的啊,有的人没拿虎符去调救兵,但是将领不同意啊。

这种情况是没毛病的,只要是没有虎符,就算是皇帝自己去了也没有用。根本调不动兵马。

当年,年羹尧打了胜仗,带领部下回京师受皇帝封赏,皇帝看大家跪着挺累的,就让众位部将站起来,但是一个人都没动,直到年羹尧让部将站起来,大家才纷纷起身。

其实这个情况就能很好的说明,在边关的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在他们的那里,将军就是最大的官,他们跟着将军时间久了,敬畏的就是将军,将军的话就是军令。

这也是为什么历代帝王都防范着边疆大将,因为他们手握重兵,这些兵和他出生入死,恐怕皇命也是敢违抗的。

况且这些部将并不认识皇帝长什么样,所以就算皇帝到了边疆亲自调兵,没有主帅的协助,皇帝直接吩咐中级干部也是调不动兵的,他们根本就不认识皇帝,怎么知道是不是冒充的呢?没有兵符他们自然是不会轻举妄动的了,但是如果有将军一声令下,那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反之,是不是任何一个人只要拿到了皇帝的虎符就能随意调兵呢?当然也不是了。在古代用兵符调兵,是需要皇帝派遣大臣,带着皇帝的虎符,同时要写一份诏书,在诏书上交代清楚调兵的用途和用意。

主帅见到大臣带了虎符前来,验证虎符真伪之后,就要看皇帝的诏书,如果诏书是皇帝亲笔,而且内容合理,用途也没什么疑虑的地方,那么将领才会听命调动兵马。

这其中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皇帝在分给将军虎符的时候,私下可能与这位将军定下过什么暗号。比如使用虎符的时候,诏书右下角要有一块墨迹,或者在诏书的第20个字会用什么字。或者落款的时候有什么记号等等。

如此一来,就算有人逼迫皇帝写假的调兵诏书,同时利用皇帝的虎符调兵,那最后也只会是自取灭亡,因为冒充皇帝者调来兵不是谋反,很有可能是勤王。

如果是一个太监之类的人捡到了虎符,前来调兵,那就更扯淡了,将军会询问他缘由,就算都答上来了,也会派人去京城询问情况。这位带着虎符调兵的人会被扣押,如果一旦知道是造假,被一刀砍了是在所难免了。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一位将军和部下关系要好,大家生死之交,有一天他被夺了权,但是他的威信其实还在,如果他有机会重返军营,就算没有虎符,很可能还会有很多人支持他,听他差遣,甚至和他一起造反。

说到底虎符就是一个信物而已,这个信物是否被认可,还是需要统兵的将军来自己判断,毕竟那里的兵认的是将军,不是一个块铜。

逐渐被替代

虎符是有弊端的,有的时候将军也很难判断真假,听命怕被愚弄,抗命怕有违圣旨。后来干脆就取消了这样的虎符,直接以暗号的形式来确认双方身份。

《智取威虎山》中的黑话,就是暗号的一种,这种暗号可以有效避免第三方的人造假,也不会被人搜走或者偷取。

如果有一天您穿越到了古代,捡到了一半虎符,千万别傻傻的去调兵,那样会被人当成傻子踢出军营!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别忘了关注我哟~您的每一个点赞,都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谢谢大家!

7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虎符?好东西啊!这要是搁一般人眼里,拎着这东西搁兵营里边溜达一圈,咔咔的大兵可就跟着自己就出来了。

如果您真要这么认为,俺只能告诉您,您这想法太过天真了,这压根就行不通。

“为嘛呢?”

这老话说的好,水不平它要流,这道道不平咱就得说了。今个就借题主这一亩三分地,咱就把这事说道说道。

历史中的虎符

话说这虎符,他基本有两种形式,这有钱的国家就整个黄金的,没钱的这就整个青铜的,这造型都一样,一头肚皮耷拉的老虎,从脑门这开始一劈为二。

这左边的留给带兵的大将保留,这右边的国君拿回自己家里边保管。

这皇帝如果想要调兵,这好让人拿着这右边的和大将手里边的这么一扣严丝合缝,齐活!

“您要多少?”

“一千!”

“诏书呢?再不济手札也成!”

得咧!你再把扣着玉玺的诏书或者手札这么一亮,大将验明正身,这没有二话,咔咔的就给你点出一千大兵,给您带上,爱干嘛干嘛,他绝无二话。

所以想要提大兵出来,您得具备两样东西,一样是虎符,另一样就是诏书。而这诏书上就写着提兵的要求,比如数量啦,兵种啦,这上面都会有说明。

这两样东西,您缺一样这不仅提不出来,这大将就会把您给摁地上丢大牢里吃牢饭去。

临了这大将还给你丢一句:“没事到俺这里混吃混喝的,找死!”

好,这是虎符的用法。

虎符能不能自己伪造一个出来

就这事,这可是个高难度动作。那么咱就先说说这虎符的形制吧!

最开头这虎符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为了方便他是用竹子整的。

后来当朝者瞅着这东西,这么重要的东西居然用竹子,感觉太不靠谱了,也是为了防止有人没事真给你弄一个出来,毕竟这材料好弄,所以后来就改成了金属。

这虎符大家伙的印象是,身上刻满了铭文,两半和一起,这铭文能对上这就是真虎符。

您要有这想法,那实在是小看了古人的智慧,这仅仅是防伪的一个措施。

这虎符最为重要的防伪措施是,虎符的表面有榫卯,就跟过去木工不用钉子用榫卯衔接木料之间的连接处一个样。

简单的说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皇帝这头算钥匙,大将这头算锁,两半一合上那榫卯分毫不差,如果这两半有一点扣不上,这大将也会把你丢大牢里边吃牢饭。

所以这虎符从来都是专用的,地方上有几个统兵的大将,皇帝手里边这就有多少个钥匙一样的虎符。

所以绝对不会出现一个虎符就能调动三五个地的部队,这事压根就不可能发生,不会给你留这么一空子。

咋说呢?这制度到是严防死守,但有的时候在执行的时候,就出了问题,一旦出了问题,这就是大事。

出大事

您比如说《三国演义》,当年赤壁之战,曹操说话间可就败了,诸葛亮趁着这机会,一家伙就把南郡给拿下(南郡没有兵了都到前线去了),顺道还把守将陈娇给抓,这还不算还拿到了调兵的虎符。

这家伙把诸葛亮高兴的,拿着虎符把南郡和咸阳的兵都给调了出来,他们前脚调出来,后脚就被张飞和关羽给占了。

得咧,小小的虎符就让刘皇叔白白拿到了三座城池,这买卖整的赚大发了。

当然这一情节是小说情节,历史是没有的,但咱也能看出了这虎符您要是不按照套路出牌,影响那是可大发了。

咱在举个历史中的例子。

当年春秋战国的时候,秦国一家伙就把赵国的邯郸给围上了,这家伙可把在赵国的平原君给急坏了,让他的夫人给她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整封信求援。

这事魏王到是答应了,一家伙就派了十万大兵前去救援,可这领兵的大将晋鄙走到一半,这魏王改主意了,让这晋鄙做个吃瓜群众一边瞅着。

这家伙把个信陵君给急的,最后就上演了一出偷虎符的戏码。

信陵君带着虎符就去调兵,结果这晋鄙非要瞅手札,信陵君没法子了,顺手就干掉了晋鄙,然后利用自己的威望带着大兵,这才把赵国给救了出来。

所以从这个历史事件当中,咱不难发现,这事要是换一个人,您都不好使。光有虎符没有手札普通人压根就调不动军队,这信陵君有了虎符没有手札只能靠自己的威望弹压这才把这事弄成了。

话说这虎符周代就开始有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那是大肆流行,不仅有金属做的,还有玉做的,这事到了隋朝的时候,就被改成了麟符。

那么到了唐代,这虎符有被叫做鱼符,兔符或者龟符,主要是避讳唐高祖的祖辈李虎的名讳。

那么再往后,这动物形状的兵符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宋代之后就变成了令牌,元朝时候叫虎头牌,但功用没有变。

所以这也就是为嘛,到了唐朝之后的电视剧里很少听到虎符这两字的原因,不是不用了,是人家改了形式,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8

别看虎符就是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劈成两半的令牌,它却一直都是兵权的象征,在古代曾经至少有一千年凭借虎符调兵的历史。可见虎符的重要性。

“只认虎符,不认人”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就是,只认君主的命令,而不受其他任何人意志干扰的意思。

“只认虎符,不认人”所表达的意思,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随便一个人拿着虎符就可以调动军队。而是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他的话不被篡改、不打折扣地被执行时,用到的一个凭证,这便是虎符。

也就是说有个原本不属于这个部队的人来调动军队。他说君王说了,你们要到哪里哪里集结,准备做几级战斗准备。那怎么证明他是代表君王的意思呢?那就是拿出虎符,和军队里将军掌握的另一半匹配,匹配成功了,确保是真的无疑了。大家就都费听他调遣了。


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虎符再这次调兵中,存在的意义是必要不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没有虎符是调不了军队的,但绝对不只是靠虎符就可以调动军队的。

另外两个充分条件便是调兵的人,以及君王的命令。

所以历史上最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首先信陵君拿着虎符来到军营的时候,但是晋鄙虽然对上了兵符,但是仍然怀疑。原因在哪里呢?就出在信陵君带来的魏王的命令上,因为这个命令和此前魏王下达给晋鄙的命令相矛盾。但是朱亥杀了晋鄙之后,由于信陵君的身份和虎符,其他将士刘执行命令了。


虎符是调动军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但有一种情况是特例。比如
秦朝的“杜虎符”上的小篆记载: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

也就是说一般小规模用兵,将军可以自己做主;碰到用兵超过50以上,将军应该去找君王“验符”,其实也就是说用兵超过50个人的军事行动,必须要去跟君王汇报情况,君王同意了,你才可以用兵。但是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看到烽火了,就不用去汇报了,直接发兵吧。


所以这里有一个问题,通常都是军队的将军有军事行动了,去找君王汇报军事行动,君王同意了,便派人拿出君王的虎符作为凭证,让你去调动军队。

但是有一点,这个虎符到了军营里,在执行军事行动的时候,其实这个虎符还有你没有考虑过的作用。

那就是虎符通常会分到两个将军手里,要下达命令的时候,必须两个虎符一致才可以通过。这本质上就是相互制约,只有两个将领意见一致的情况下,才能确保此次军事行动的顺利。而派谁去能和主将合拍,这控制权在君王手里。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9

这是绝不可能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既认虎符又认人,人、符缺一不可,否则可以拒绝发兵,“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其中一个特例。

虎符是古代兵符的一种,兵符既可以做成老虎的样子,也可以做成麒麟、鱼、龟甚至兔子,材质一般使用玉石、青铜、黄铜等质地坚硬、密度大的珍贵材料制成,设计复杂,雕刻精巧,伪造难度极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然它最大的用途还是用来调兵。

古代兵符样式大同小异,用途相同,一般分为两半,一半由皇帝本人或委托专门机构保管,一半由日常管军将帅保管,当需要发兵调兵时,需两半兵符合二为一,严丝合缝,查验是真,才能调遣部队,否则后果很严重。

但真实的历史没那么简单,并非是个人拿着兵符就可以任意调动部队。

以北宋为例,军事制度十分完善,“枢密院—三衙—帅臣”三位一体,枢密院握有军政权,掌握兵符、军令和禁军兵籍;三衙将帅握有管军权,负责军队日常管理训练;帅臣掌握统兵权,负责战时统兵,指挥作战,三足鼎立,相互制衡。

和平时期,三衙将帅负责军队管理训练,但他不能调动军队;战争时期,皇帝决定委任帅臣统兵作战,帅臣到枢密院领取兵符,同时还有枢密院的宣文,到三衙将帅处调兵。

三衙将帅拿出自己那一半兵符,和枢密院的另一半兵符核对无误,然后严格按照枢密院宣文所载的部队番号、数量,发兵给帅臣,想多调部队或调动其他部队是不被允许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想要调动北宋禁军,首先要有皇帝任命的诏书,才能到枢密院领取兵符、宣文,然后再到三衙管军处调兵,三者缺一不可,仅有兵符是无法调兵的,因为只有兵符的话,三衙管军根本不知道皇帝任命谁统兵,也不知道调拨多少兵力、哪支部队。

“信陵君窃符救赵”实际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信陵君虽盗窃了虎符,却担心仅有虎符无法奏效,大将不听自己的话,做了两手准备。大将晋鄙合符之后发现虎符是真的,但他仍然起了疑心,因为他并没见魏王派使者前宣布命令,之是信陵君口头传达而已,信陵君不得以椎杀晋鄙,才掌控了军队。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10

虎符,在通常印象中,是用来调兵的,只有持有虎符,将领才可以调动军队,否则,是无法调动军队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虎符只是皇帝用来下令的凭证而已,军队的直接军事长官要调动自己的军队,根本就不需要虎符。

虎符的由来

据传,虎符是由商朝末年,西周初期的姜尚姜子牙所发明,作为君主授予兵权,调动军队的凭证。由于老虎凶猛,所以,就将调兵凭证的样子做成了老虎的样子。

虎符通常分为两半,内有榫卯,相互契合,甚至还有跨越两半的文字,用来防止伪造。虎符的右边一半留在君主手中,左边一半则交给掌管军队的长官。君主需要调动军队时,就派人持右半边虎符,前往军队驻扎处,与军队长官的左半边虎符相“符合”。通常情况下,只要虎符相合,军事长官就可以服从调兵人的差遣。

而且,虎符是一地一符,不同地方军队长官的虎符,内部榫卯各不相同,互相之间无法“符合”。也即是说,一个虎符,只能调动一地的军队。

出土的虎符

到目前为止,虎符的出土实物,仅有数枚。凡是使用过的虎符之上,皆有铭文,注明虎符的用途。其中,较早的一枚,是在西安郊区杜城村西出土的虎符,据考证是秦惠文王的兵符,被称为“秦错金杜虎符”。

杜虎符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上有嵌金铭文共40个字:“兵甲之符,右才(同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即烽火)之事,虽母(同毋)会符,行殴(同也)。”

铭文的意思就是,兵符,右部在君主手中,左部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是要调兵,50人以上的,必须有君主一半的兵符符合,才可以。如果遇到烽火等紧急军情,则不受限制。而在秦律中,的确有相关的调兵规定,除了战争时期以外,调动50人以上的军队,必须持有相应的兵符。

实际上呢,这只是表面上看似完美的一种君主控制军队的方法而已,漏洞很多。虎符是君主用来调兵的凭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大臣,私自调动军队。对于不直接掌管军队的大臣有一定效果,但是对于持有左边虎符的军事长官而言,一点效果都没有。

如果真有需要,持有左边虎符的军事长官,可以依据左部虎符的榫卯和文字,轻松的伪造出右半边虎符,假借君主的旨意调动军队。而实际上呢,这些军事长官,调动自己掌管的军队,根本就不需要使用虎符。持左边虎符的军事长官,要调动自己的军队,只要一级一级的将自己的命令传达下去就行了。

我们举几个历史上的例子,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

秦始皇、扶苏、蒙恬之间的兵符

秦朝大将蒙恬,遵从秦始皇的命令,在长城驻军防御匈奴。蒙恬应该握有一枚虎符的左半边,秦始皇握有虎符的右半边。蒙恬在长城驻防区内的军事行动,根本就不需要每次都请示秦始皇,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么,否则,很容易贻误战机。蒙恬调动自己麾下的军队,根本不需要秦始皇的右半边虎符。只是,大的军事行动,蒙恬会派信史汇报给秦始皇。

那什么时候会用到虎符呢?秦始皇如果突然要将蒙恬的一部分军队调防到其他地方去,那么秦始皇就要派使者,持右边虎符前往宣旨。诏书上写明军队调动方向,然后勘验虎符。一切符合了,蒙恬执行命令就可以了。否则,蒙恬就可以认为使者是来骗取他的军队,不予理睬。

秦始皇死后,赵高就伪诏让扶苏“以兵属蒙恬”,然后回咸阳奔丧,后又赐扶苏自尽。蒙恬当时就劝扶苏:“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等确认清楚了,再自杀不迟。蒙恬为什么敢说这样的话,就是因为手握三十万大军,这些军队会听从扶苏和蒙恬的命令。但是,根本不会听从持右部虎符的使者的命令,因为勘验虎符的工作是要由扶苏和蒙恬来做的。军队的直接指挥官,才是调动军队的关键,不是任何人拿着虎符就可以调动军队的。

右虎符只是给掌管军队的将领,发命令的凭据而已,基层士兵才不会管虎符不虎符。至于领兵的将领听不听,自己决定。这一点,在另外一个故事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魏王、信陵君和晋鄙之间的兵符

众所周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中的符就是虎符。

秦国攻打赵国,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平原君向魏信陵君求救。魏王令老将晋鄙率10万大军援赵,但是魏王又担心得罪强大的秦国,下令晋鄙驻军观望。魏王下令给晋鄙时,就需要派使者持右部虎符前往,宣完命令,使者再带着右虎符返回。

右虎符在勘验过后,根本就不用交给带兵将领保管,还是要收回的,这也说明后续调兵根本就不需要合在一起的虎符,就给主帅看一下就行了。但是虎符返回也要时间,所以后来变成了其他形式,比如皇帝金牌,召岳飞回师的就是连续十二道加急金牌。

信陵君为了假传魏王的命令,让晋鄙进攻秦军,就偷出了虎符。可是,晋鄙怀疑信陵君带来的命令是伪造的:“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能够做10万大军统帅的将领,哪里是那么好骗的,一看信陵君单车而来,就不像是魏王派来的。

信陵君不得已,“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才夺了10万大军,并大破秦军,救了赵国。

再次证明,听不听调兵命令,带兵的直接长官有自己的决定权。信陵君也就是杀了晋鄙,再加上自己在魏国的威望,其他的将领一看,我们不想死,就当这个虎符是国君发来的吧,也就从了信陵君。

虎符失效的事情,在汉朝的七国之乱,以及唐朝的安史之乱,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中,都有发生。没有右部虎符就不能调兵了?如果真是那样子,七国就乱不起来,安禄山也起不了兵,赵匡胤也做不了皇帝了。特别是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避居蜀川,唐肃宗掌国。玄宗用原来的虎符给将领们下达命令,已经不管用了,愿意追随肃宗的将领都说玄宗的虎符是假的。

所以说,只认虎符不认人,或者是拿着虎符就可以调兵的说法,并不完全成立,更多的还是看对军队的实际控制能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