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史之乱后,唐朝还有150年哩,其中许多故事其实极为曲折精彩,只是大家知道不多罢了。

一、安史之乱彻底打乱的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让人感觉一前一后像两个朝代

从政治上说,安史之乱前,唐朝是完全统一的,是世界的第一强国,是东方万国的宗主。而安史之乱后,唐朝实际上是分裂的,时强时弱,只是名义上的万国宗主罢了。

从经济上说,在财税上,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完全实行两种不同的财税体系,漕运和食盐专卖成为唐朝中后期越来越重要的生命线。

从文化上说,唐朝文化对中亚、西亚乃至于对世界的广泛影响,安史之乱之后就戛然而止了。

二、虽然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让人有些失望,然而仅仅从故事上说,依然是纷繁复杂的,帝王、藩镇、百姓、乱贼都为了生存而耗尽心力

唐肃宗、唐代宗父子(玄宗的儿孙)经历两代人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代宗时期发生了吐蕃攻入唐都长安的事件,靠着郭子仪的努力这才收复长安,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于是醉打金枝的著名故事有了来源。

唐德宗(代宗儿子)是牛黄丸,他在位初期就发生了河北藩镇联合造反的事件,泾原兵变的乱兵攻下长安,唐朝皇帝再次出逃,还被迫下了罪己诏。到他统治后期,最爱的是钱,因为漕运出了问题,差点把德宗逼死。

唐顺宗、唐宪宗父子(德宗儿孙)。顺宗是个有追求的皇帝,在位时间很短,到底怎么死的很有问题。他儿子唐宪宗成了唐朝中兴的英主,在位十五年,完成了唐朝的再次统一,在他被弑后,这种统一局面迅速瓦解。

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父子兄弟时期(穆宗为宪宗之子,后三个都是他儿子)。大概是唐朝极为混沌的一个时期,唐穆宗被怀疑有弑父嫌疑。唐敬宗因为爱打狐狸被弑而死。唐文宗时期发生甘露事变,朝臣被宦官大肆砍杀,文宗成了宦官们的傀儡。直到唐武宗时期,任用名相李德裕,史称“会昌中兴”,武宗是灭佛的三武之一,争议很大。

唐宣宗、唐懿宗父子(宣宗是穆宗的弟弟)。宣宗被称为小太宗,大概他的权谋最像太宗,统治时期基本稳定,正好是唐朝最大对手吐蕃的衰落期。张议潮从吐蕃手中收复了河西、陇右之地。史称“大中之治”。他儿子懿宗一继位,国家就乱了,南诏开始大肆进攻唐朝,而桂林发生了庞勋兵变,千里北上,差点割据徐州。

唐僖宗、唐昭宗兄弟(都是懿宗的儿子)。唐僖宗是个类似于明朝天启帝似的人物,但比天启帝单纯爱木工来说,僖宗简直是个玩儿家,结果他在位时黄巢起义爆发了。而唐昭宗是个崇祯帝似的人物,命运稍与崇祯不同的是,崇祯至少曾经独掌大权,而昭宗空有雄心、却完全没有实力,结果被朱温害死。

唐哀帝不过是朱温手中的傀儡,不值一提。

三、唐朝后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肃宗到德宗时期。是唐朝安史之乱的平定及休养期,政治上的主角是皇帝和河北三镇,吐蕃帝国是唐朝最强悍的敌人。

顺宗到武宗时期。是唐朝下猛药振兴到混乱的时期,政治上的主角先是皇帝和诸多藩镇的斗争,宪宗几乎耗竭国家的财力、民力才完成了再度统一,他死后,唐朝迅速混乱,后来演变到宦官与朝臣的争斗,还有朝臣间的牛李党争。

宣宗到唐朝灭亡。唐朝的回光返照期和灭亡期。宣宗时代,因为周边强国比唐朝更先衰落、灭亡,因此让唐朝显得平稳强盛。但宣宗一死,唐朝就迅速坠落下去。黄巢起义后,朱温、李克用等人起来了,历史即将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最佳贡献者
2

可能是因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前后给人的印象反差太大了吧?

安史之乱前,唐朝给人的印象是什么?

两个字——强盛。



谁不服就盘谁,打遍周围无敌手。当然事实上也没这么夸张,即便是最鼎盛时期,唐朝也吃不过不少惨败。不过这不重要,因为在安史之乱前,唐朝确实是东亚范围内的头号强者。只有它能揍人,没有谁能揍它。

在当时,唐朝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大唐天子是“天可汗”,各国甘愿为大唐效命,以为大唐出战为荣,争相成为大唐的属国。

在当时,长安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巅峰时期人口多达100万,第二名的君士坦丁堡只有区区30万,长安城的街道上各国商人使节络绎不绝,妥妥的国际大都市。

在当时,唐朝是东亚文化中心,犹如现如今“灯塔国”般的存在,日本是最好的学生。

在当时,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李白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王勃埋葬在越南,大唐的通关文牒好用到无法想象。玄奘西行取经,一路经过多个国家才到达目的地,但等他取经结束归唐的时候,他去时经过的国家貌似都已成为了大唐的领土。

这样的唐朝,“活”在了大家的心中。

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

四个字形容——半死不活。

首先,四夷宾服,万国来朝不复存在,好多小国家都变成了吐蕃的小弟,而且这些小国家也开始蹬鼻子上脸,故意挑衅唐朝。

其二,长安城被祸害了四次,昔日世界第一大城市最后被朱温一把火烧成了历史遗迹。

其三,疆域大幅度缩水,西域丢了,朝鲜半岛丢了,辽西丢了,河西丢了。


其四,内讧不断,好多皇帝是被太监扶持上位的。即便有个别皇帝励精图治,比如唐宪宗就是中兴之主。但是这种中兴无法得到延续,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历史,让人感到窒息绝望,看不到任何希望。

其实,没人来进贡了,天天被人欺负,国土沦丧,这都没什么。因为有得就有失,失去的东西再找机会夺回来就好了。只要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还能复兴振作,大家并不会觉得唐朝“死了”。

但关键问题就在这里——安史之乱后,唐朝始终无法复兴,虽然此后唐朝又硬挺了大约一百五十年左右,但在这一百多年中,唐朝由虎变犬,让人扼腕叹息。

这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唐朝。

所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在很多人心里其实已经“死”了。

这就好比董卓之乱后的东汉一样,其实东汉没有因为皇帝丧失权力而灭亡,东汉在董卓之乱后又延续了30年。诸如曹操、袁绍、袁术、孙策、公孙瓒、刘表、马腾等当时军阀其实都是东汉人,而不是三国时代的人。

但大家还是会觉得,东汉已经“灭亡”了。

3

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极大地阻碍了唐朝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一落千丈。后期,在藩镇割剧、朝臣党争、宦官专权困绕下的社会状态与前期的贞观之治、永徵之治、开元盛世已不可同日而语了,让人感觉前后是两个朝代。


1.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而衰的分界线。

从国力上讲,安史之乱前,唐朝是形式到内容都高度统一的封建帝国,是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天可汗”曾经是东方万国的宗主,归附四方,威风八面。安史之乱后,唐朝在内容上是分裂的,国力极不稳定。到僖宗朝,流寇昌蹶之日,还要借助外力才能摆平,大唐只是徒有虚名罢了!两厢对比,给人大唐已经灭亡了的感觉。

2.安史之乱引起了大唐中央的政治斗争。

756年,太子李亨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在灵武即位为帝,组织平叛。第二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在郭子仪的打击下,安庆绪龟缩到邺城。然而,唐军在一年之后才追到邺城,给了安庆绪喘息的机会。纵是如此,60万大军在9个节度使的指挥下,还是将安庆绪围在了邺城。

本来胜利在望了,可由于唐军9节度没有人来统一指挥,李亨不信任武将,只派鱼朝恩作监军。鱼公公不懂军事,胡乱指挥。这60万大军终被安庆绪击溃,洛阳又陷入叛军之手。

公元762年,唐军统帅仆固怀恩再击败了史朝义。第二年的,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据州投降。人家几乎连窝都没挪,唐代宗就接受了人家的投降,还授予三人节度使。唐廷出此昏招,是因为皇帝唐代宗不信任仆固怀恩,担心他军功太大,会自立了。

其实,唐朝中后期,人才辈出。可能是安史之乱开了先河,导致中后期的唐朝皇帝开始不信用武将了。尽管,唐朝中后期涌现出了大量的军、政人才,可由于皇帝的掣肘,也难以有所作为。而早期投降的河北诸镇,又不效忠朝廷。这样,大唐一直没有解决安史之乱带来的祸患———藩镇割据问题。

中央没有了权威,让人们感觉,大唐已经灭亡了。

3.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央政府

公元783年,泾原兵变发生后,唐德宗李适出逃长安。

由于对武将不信任,唐德宗以神策军为中央禁军,竟然任命宦官为监神策军左右兵马使。这支部队总人数超过了十五万,宦官们有了底气与实力,开始干政,甚至废立皇帝。皇帝在宦官面前也没有了威信,这就非常危险了。

万般无奈,皇帝们又找来朝臣商议,想要从宦官手上夺回皇权,结果以甘露之变惨遭而告结束,宦官专权又成为了大唐 的大毒瘤。

漏偏逢连夜雨,皇帝权力已经好小了。而朝臣还是各自培育自己的势力,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朝臣党争又给了奄奄一息大唐沉重一击!这样皇帝就形同虚设了。

总结: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中央政府一直处于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状态。由于不相信武将,使安史之乱不能取得真正的、完全的、彻底的胜利,藩镇割剧、朝臣党争、宦官专权是中晚唐的三大痼疾,导致了唐中央政府也没有存在感,容易叫人感觉唐朝己经结束了。

4

唐朝享国289年,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几个朝代之一。整个唐代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初唐是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盛唐是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中唐是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晚唐是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至哀宗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安史之乱发生在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历史8年,安史之乱是唐朝从盛唐进入中唐的标志,也是大唐国势急转直下的一个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依然顽强的存在了144年,将近一个半世纪,那为什么会给人一种感觉,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历史就结束了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初唐、盛唐时期,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全面压过了安史之乱的中唐和晚唐。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唐朝迎来了贞观之治,国力大涨,后来虽然出现了武则天取代李家,改国名为周,史称武周,但一般不把武周当成一个独立的朝代,依然属于唐朝的一部分。况且,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并没有出现衰落的迹象,国力依然得到了维持。接着就是唐玄宗继位,开启了开元盛世,将大唐推向了巅峰。杜甫在诗中就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经济上的繁荣,带来的是文化、军事上的兴盛。

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课本里需要背诵的诗歌,他们几乎占了一半,就算对历史在不了解的人,通过这些诗歌,对这个时期的唐朝也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就是军事,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和国家是一直保持着攻势的状态,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面包括了如今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西域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五大都护府。但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光是应对国内的藩镇势力尚且自顾不暇,更不要说对外保持攻势了,安西、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安东都护府被主动放弃,其他几个也基本上处于无力控制的状态。

可以说,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各方面都在倒退,自然也就不容易让人记住了!

影视剧的影响。

有关唐朝的电影和电视剧,基本上描述的都是安史之乱前的历史。比如《隋唐演义》、《大明宫词》,以及前一段时期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等。其实这也正常,这段时期的历史题材是在是太丰富了,隋末唐初各路诸侯的混战,之后的玄武门之变,武者天篡位,唐玄宗与杨贵妃,这些事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其实,应该这样说,因为大家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所以被反复搬上荧幕。

而安史之乱后的历史,有几个人熟悉?反正就知道大概是中央和藩镇打来打去,至于哪些藩镇,不清楚,有哪些著名的将领,好像也没有?有人可能知道一个叫李愬的,因为以前有篇课文叫《李愬雪夜入蔡州》,讲的是讨伐藩镇吴元济的故事。至于比较熟悉的黄巢、朱温、李克用,对不起,这已经开始进入五代时期了。

窝囊的皇帝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没有存在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政府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了,皇帝也鲜有作为。

公元783年,发生了泾源兵变,叛军逼得德宗逃离长安,从此,皇帝再也不信任武将了。那怎么办?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直属部队,于是以神策军为中央禁军,任命宦官掌管神策军,可是没想到,这不是给自己找了帮手,而是给自己找了个太上皇。晚唐宦官之祸,超过任何一个朝代,宦官田令孜甚至可以公然废立皇帝。武将、宦官都靠不住,那只有向文官寻求帮助了,可是文官又陷入党争,典型的就是牛李党争,相互攻击、倾轧,谁也不服谁,对方不管说什么,错的反对,对的也反对,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晚唐的皇帝当得真是窝囊。同时,安史之乱后的河北各镇越来越乱,中央的政策几乎就是用一个藩镇去镇压另一个藩镇,这样藩镇不仅没有消弭,还越演越烈,到了晚唐时期,中央政府就剩一个名义了,几乎全天下都是藩镇的地盘。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算想要有所作为,也是难于登天。宪宗、宣宗算是能力比较强的皇帝了,但也只是平衡住了各方势力而已,其他皇帝如走马灯一样,几乎没有存在感。

5

这是因为初唐盛唐的历史过于辉煌,掩盖了中晚唐的厚重、悲凉。文学著作和影视作品也愿意把初盛唐历史当做热点来追捧,使得普通人对中晚唐的历史更加陌生,实际上中晚唐的历史同样精彩。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有着三起三落

第一次起落,是安史之乱后的国力恢复,抵挡住极盛时期的吐蕃入侵,维持了地方藩镇割据局面不再恶化,时间持续了大约20年,包括唐代宗时期和唐德宗初期。最后因唐德宗的战略选择错误,造成藩镇集体反叛,长安被叛军占领;

第二次起落,唐德宗重新安抚了各地割据藩镇,并用了二十年时间削弱了吐蕃这个唐王朝的大敌,中央禁军被重新建立,国家财政恢复。唐宪宗时期平定各地藩镇,基本上解决了藩镇的问题,唐王朝重新恢复一统。但之后的唐穆宗、唐敬宗延续了重用宦官的弊政,到唐文宗时又有文官的牛李党争,朝政几乎被宦官集团掌控,甚至可以决定皇位继承人。这个时期持续了60年,包括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位皇帝,一直到唐武宗继位;

第三次起落,唐武宗和唐宣宗是晚唐最优秀的两位帝王,虽然没有完全解决宦官干政的问题,但都能够控制局面。这段时间唐王朝国力恢复,对外也取得了消灭回纥等战绩,这对一个已经存在了二百多年的王朝来说是很少见的,这段时间也是唐王朝最后的辉煌。但之后的唐懿宗是个绝对的昏君,说是唐王朝最差的帝王毫不为过,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彻底破坏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之后就有南方裘甫、庞勋农民起义,尤其是庞勋,纵横江南,队伍发展到二十万人,极大的破坏了南方唐王朝税赋的主要来源。从此,唐王朝进入末世,僖宗被宦官控制,黄巢起义彻底给了唐王朝最后一击,到了昭宗时期已经回天无力,被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兴起的藩镇朱温灭亡。这段时间一直持续到唐亡,约70年。

中晚唐的主要看点

泾原兵变,唐王朝帝王又一次逃离长安;

顶着史书恶评实行两税法改善国家财政、重建中央禁军的唐德宗;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房产税,唐德宗时期的间架税;

唐德宗时期,与吐蕃波澜壮阔的二十年战略决战,吐蕃再也不是唐王朝的大敌;

唐王朝千古疑案之一,唐顺宗永贞内禅;

中唐的戊戌变法,永贞革新;

藩镇问题的解决,唐宪宗时唐王朝重新回复一统;

唐王朝千古疑案之一,唐宪宗暴亡之谜;

牛李党争,唐王朝文官阶层的崩溃;

甘露之变,唐文宗绝望中的挣扎;

唐武宗灭佛,会昌中兴;

李德裕,晚唐最伟大的政治家;

唐宣宗大中之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王朝最后的辉煌;

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

晚唐藩镇争斗,唐昭宗的悲惨经历;

朱温篡唐,唐王朝灭亡。

这是中晚唐时期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有战争、有政治、有宫斗,与初盛唐相比同样精彩,却更加厚重,更加充满了悲凉的色彩。而且结局也是相同,都是被战争所终结。

(唐懿宗供奉佛祖舍利的八重宝函)

总之,对于一段时期的历史了解要全面,至少要理清整个时期的基本脉络,这样才能对某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功过成败有准确的定位,尤其是典型人物和事件,可能会对几十年上百年后造成严重影响。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6

实际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比安史之乱前还多,如果把唐朝以安史之乱分为两段,前后的时间都差不多130-150年,之所以给人这样的感觉,大概是因为中央政府没有权威,皇帝们都没有存在感吧。

一、奇怪的结局

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还有李唐皇帝们的猜忌的心。

安禄山叛乱之初,在潼关这个地方,唐玄宗赵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后强令哥舒翰出战以至战败投降。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在北部开展战斗,直逼范阳。因为安禄山的叛乱和王忠嗣的事,加上身边人的挑拨,唐玄宗已经展现出对大将的不信任。这样,唐玄宗葬送了第一次平叛胜利的希望!

其实安禄山叛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长安已经是安氏兵锋的极限。安禄山占领长安之后,派兵进攻南边的江淮财富之地,并没有追击向蜀中逃窜的唐玄宗。

从这时开始,安史之乱看着越来越不像一场战争,而像一场政治斗争。

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亨的身边已经聚集了当时大唐帝国最能战的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还有西北强悍的边军。

第二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郭子仪等在洛阳击败安庆绪,安庆绪退守邺城。然而,一年之后,唐军才追到邺城,给了安庆绪补充防卫的机会。即使这样,唐军9节度使60万大军还是将安庆绪包围在邺城。

安史之乱平定日可待。然而,这场战斗让安庆绪打成了以少胜多。为什么呢?因为唐军9节度使相互不统属,而李亨也不信任他们,派了一个鱼朝恩为观军容使,实际上作为监军。这样也就罢了,好歹有个领导总比没有强,可惜,鱼公公不懂军事。因此,60万大军被安庆绪击破,安军重新占领洛阳。

这里暴露了一个唐朝后期极严重的问题:因为安禄山的叛乱,皇帝对于武将们已经十分不信任,总害怕给了军权又要造反。这是导致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过反复的战斗和休息,准确的说,不如是皇帝、大将、安史两家的博弈。安史之乱的当家人从安禄山变成了安庆绪,又从安庆绪变成了史思明,再从史思明变成了史朝义。唐朝这边,皇帝已经换成了唐肃宗李亨之子,唐玄宗李隆基之孙,唐代宗李豫;统兵大将郭子仪、李光弼都已经垂垂老矣,剥夺了兵权。

公元762年,唐军统帅仆固怀恩再次击败洛阳的史朝义。次年,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据州投降。唐代宗看起来很大度,好像唐军也有些打不动了一样,三人分别被授予魏博、卢龙、成德节度使,几乎连窝都没挪。

实际上,唐廷此时那么衰弱吗?不然,而是皇帝们的老毛病又犯了:对仆固怀恩不信任,担心军功太大,自立了。

于是,唐朝中后期形成了一个怪圈。对于忠于唐帝国中央政府的大将,皇帝们总是不怎么信任,所以往往大将们有那么一两场闪光的战役,却在也没有像中前期那样,涌现大批的优秀将军和元帅。而另一方面,对于投降的河北诸镇,对中央有戒心,总是不能全力效忠,唐帝国中央却对他们很纵容,即使有少部分能控制局面的,但是藩镇割据始终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二、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央政府

中后期的唐朝中央闹得是不可开交,没有一刻调停的。

公元783年,著名的泾原兵变发生,唐德宗李适再次逃离长安。这件事并不能完全怪朱泚等人,但是后果不容改变。从此,皇帝与武将们的信任降低到了冰点。

在唐德宗的布置下,另一类人彻底崛起了,唐德宗以神策军为中央禁军,任命宦官为监神策军左右兵马使。从此,宦官们凭借这支军队的控制权,屡屡干政,甚至废立生杀皇帝。唐德宗以为找到了可以信任的好帮手,没想到给自己找了个太上皇。

于是,皇帝们又找来朝臣,想要从宦官手上夺回军政大权,甘露之变惨遭失败。后来的牛李党争更是让皇帝看到朝臣们也不是善茬。本来权力就十分有限,还要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对于皇帝们来说,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同时,安史之乱的河北诸镇越来越乱,藩镇之乱不仅没有逐渐消弭,还越演越烈,逐步扩展到了唐帝国的经济中心江淮。到了晚唐,几乎全天下都是藩镇的地盘。

因此,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中央政府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臣党争的夹缝中想要求得生存,本想左右逢源,却不想扶持起来的都不是善茬。这样的情况下,唐帝国的中央政府确实没什么存在感,除了宪宗、宣宗等少数皇帝又说作为,平衡了三方的势力以外,其他皇帝如走马灯,鲜有作为。

题主所说,好像灭亡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多有疏漏,欢迎指正!

我是子彧,历史如镜,多读明智,期待您的关注!

7

如果把整个唐朝比作一位拳王的话,那么安史之乱之前保持连胜不败的战绩,安史之乱之后则光芒不再,因为对于一个曾经无限辉煌的拳手来说,一次的失利就够了。即便他还有很强悍的势力,但从被击倒的那刻起,就意味被挤下了“神坛”,也不会再引起观众的瞩目。所以,作为重量级拳王的唐朝,无论曾经赢得了多少掌声,但是荣耀只代表着过去,并不能延续将来。

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在此137年间,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农业、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非凡的成就,从而成功树立起了亚洲中心和世界帝国的位置与形象。然而,经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叛乱,致使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千里不闻鸡鸣犬吠,朝不见炊烟,暮不现灯火,曾经辉煌无比的唐帝国,步入一片沉寂漆黑。

值得庆幸的是,从德宗李适(第十位皇帝)继位后就开始着手解决多年沉积下来的弊病,然后经历宪宗李纯(李适之孙),再到穆宗李恒(李纯三子)的不懈努力,唐王朝也曾出现了难得的中兴局面。但这一切不过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此后,再也无人能阻挡唐朝如奔流洪水般的颓废,直到公元907年寿终正寝,化为亘古记忆。

因此,唐朝历史给人的感觉就是随着安史之乱的结束而结束,因为浴火重生后的唐朝就像是一位被断了奇经八脉的武林高手,蜷缩成一团,气若游丝、不绝如缕,怎一个“弱”字了得。

众所周知,废掉唐朝武功的是藩镇。藩镇在唐朝被称为节度使,起始于睿宗李旦,成熟于玄宗李隆基时期,设置的目的是应对来自周边其他民族的威胁。但是,节度使是凌驾于律今之外的“使职”,兼有广域的行政权和军事权,特别是当时府兵制向募兵倾斜之后,节度使就变成了一把双刃剑。于是才会出现三镇节度使(范阳、平卢、河东)安禄山率室韦、同罗、奚、契丹等民族组成的八千“曳落河”亲兵,然后裹挟着十五万大军以“清君侧”名义发动的叛乱。

安禄山的大军由北向南进攻,首要目标是占领洛阳,然而在途经河北时却遇到了很激烈的抵抗,但是情绪高涨的军民很快被叛军镇压。因此,之前的“反抗地”又变成了安禄山的“根据地”,安史叛军之所能在中原大地横冲直撞八年之久,并且肆意的蹂躏唐朝王,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安史兵变虽然平息,但中央政府不过是锯掉了箭杆子,箭头还留在肉里。因为曾经拥护安禄山的若干节度使大将在投降中央政府时仍握有强大的武装部队和重要据点,使皇帝和宰相们心惊肉跳,不敢予以调动,令他们继续担任原职如故,只求表面服从,维持统一的外貌。节度使清楚政治形势,所以顺水顺风地趁机取得合法的割局,不但军事、财富、行政全部垄断,甚至节度使的职位也父子相称,成为无名有实的独立王国。

当时最为强悍的节度使就是位于黄河以北的四个战区,史称“河朔四镇”。河朔四镇,即卢龙(幽州)节度使李怀仙、成德(恒冀)节度使李宝臣、天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前二李均为安禄山部将,胡人出生,归降唐朝后都被赐予“李”姓,第李正己为高句丽人,田承嗣则为汉人出生。

四镇之中,卢龙(前范阳)、平卢属于原来的十个节度使,承德与魏博则是后来增设。战区原本只设在沿边,以防御边患,安史兵变后,首都长安城外,全国逐渐都被划作战区,成为对内抗衡和安置军阀的工具。德宗即位前的唐朝犹如一张棋盘,大大小小的节度使如棋子一样,将棋盘占满。

由于河朔四镇位置世袭,令其他战区垂涎三尺,争相效仿。很多节度使的子弟在父亲或兄长逝世后,就发动将领们拥戴自己继位,只顾自己痛快,从不去理会中央政府那颗落寞的心。唐德宗继位后,决心重振中央权威。公元781年,恰逢承德战区节度使李宝成与恩平卢战区节度使李正己去世,他们的儿子们纷纷扰扰出来继位。德宗李适一口回绝,于是河朔四镇联合行动,宣告脱离中央,各自称王,正式成立四个独立王国。而淮宁宁战区(河南汝阳)节度使李希烈也趁机独立,并于780年干脆即皇帝位。

德宗动员全国战区兵力,先行攻击李希烈,想不到径原战区(甘肃泾州)的出征部队,经过长安时,本希望得到赏赐,李适却舍不得出钱。那些带着眷属预备领到奖赏回家养生的士兵,由绝望而愤怒,遂爆发兵变,李适急下令赶运20车金银财宝,可是恩典来得太迟,叛军攻入长安,拥立大臣朱泚当皇帝。唐德宗李适仓皇逃窜到梁州(陕西汉中),后被宦官鱼朝恩率神策救回长安。

惊魂未定的德宗皇帝只好与河朔四镇妥协,四镇在获得中央政府准许世袭的保证下,取消王号,唐朝在外貌上继续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可是,从此之后,唐王朝中央政府再也不敢触怒任何藩镇。比如,宣武战区(河南开封)节度使刘玄佐病逝后,将士们拥立他的儿子刘士宁继位,中央政府连一句话都不敢多问,立即同意。

唐朝进入宪宗时代,得益于两税法的实施,国力有所恢复,于是宪宗皇帝开始大张旗鼓的削藩。经过唐朝政府的“敲打”,各藩镇只是暂时收敛了气焰,并没有改变龙盘虎踞的实质,所以宪宗的削藩如同一场虎头蛇尾的作秀。实际上,此时的唐朝根本没有捍动藩镇的实力,与其自讨苦吃,重演德宗时的闹剧,还不如相安无事,默默地呈现一个“纸糊式”的王朝。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8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每个朝代都有其精彩并被后人不断传颂的时期,唐朝也不例外。

所以史书的书写往往会抓重点,于是被人们记住并津津乐道的便常常是那些朝代的“亮点”。

比如西汉开国的“楚汉之争”、积蓄国力的“文景之治”、开疆拓土的“汉武帝时期”,之后仿佛就直接到了王莽篡汉。

再比如东汉刘秀开国“光武中兴”之后,东汉似乎就一直是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直到黄巾起义乱起,对于非治史者而言,中间始终乏善可陈,即使像窦宪那样燕然勒功的事迹都流传不广。

汉武帝之后西汉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但汉宣帝却一直名声不扬。

安史之乱后唐朝就结束了吗?当然也不是,但唐宪宗的中兴大唐同样鲜为人知。

无论何时,宣传很重要。

正如唐朝不杀功臣吗?当然杀,而且杀的不少,比如刘文静、杜伏威、长孙无忌、侯君集、张亮、薛万彻等等,一点也不比汉朝少,但我们的印象中就是唐朝不杀功臣,而汉朝刘邦杀功臣。

不可否认,大唐被安史之乱一刀斩为两段,此前是初唐、盛唐,是开拓进取的上升期,而之后是中唐、晚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衰落期。

提起大唐,人们更愿意去看唐朝灭东突厥、灭西突厥、灭高昌、灭高句丽、灭百济、灭薛延陀、灭吐谷浑等等这样的战绩,更愿意去欣赏大唐的盛世景象,而下意识的不愿去直面大唐的没落,而这正是导致唐朝的后半段不被人熟知的原因所在。

唐宪宗,与唐太宗、唐玄宗并称“大唐三宗”,是唐朝最杰出的三位帝王,可是唐宪宗就像唐高宗一样不为人所熟知。

但对于治史者而言,唐朝的后半段恰恰是理解唐亡后“辽宋西夏”局面形成的关键,不了解晚唐便不能理解宋朝为何的种种制度渊源。

正如不了解北朝,我们便无法弄清楚隋唐制度的来龙去脉。

从这个角度来说,北朝-安史之乱可以算作一个时期,而安史之乱-宋辽金则可以合在一起。

9

人一旦伤了元气就是再用补药也难以恢复到最佳状态,国运也是一样,月滿则亏,水满则溢,唐朝经过安史之乱没有亡国都是不错了

10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唐朝的历史是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安史之乱是从公元757年到763年。也就是说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还存在了非常长的时间。但是似乎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唐朝的历史从安史之乱就结束了。但是其实不是结束了,而是唐朝后期的历史相对于前期的历史来说实在是过于灰暗,因此人们很少提他。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析。

一、安史之乱前后比较

安史之乱前唐朝是什么样子呢?

有“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武则天,有“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当时杜甫曾经写诗歌颂这个盛世,诗是如此写的: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你看,这个时候的唐朝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社会治安良好,因此作为一个唐朝人的幸福感是特别得强的。

在对外征战方面,只要大唐军队一出,那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你看多少诗人谱写边塞诗,就是因为军队的强盛让这些诗人们可以歌以咏志。例如说曾经就有诗人写诗歌颂大唐名将哥舒翰: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时候大将哥舒翰,手持长刀,骑着白骆驼,身披披风,可以说是大唐一代的战神级人物,在长安城那都是赫赫有名的。你可想而知大唐人此时的心境。

安史之乱后唐朝是什么样子呢?

安史之乱后,安禄山、史思明的十三万大军南下,马上就将唐王朝的虚假的繁荣打了个粉碎。我们前面说的杜甫,刚刚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繁荣,转眼又要经历安史之乱的摧残。这天上地下的差别可想而知。杜甫有首著名的《春望》是如此写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你看,从当年的开元盛世,人民其乐融融的生活转眼间到了烽火连三月的生活,这种落差太大了。

我们上面提到的大将哥舒翰,在安史之乱中战败,这个曾经威风凛凛的大将最终投降了安禄山,结果是耻辱而死,在史书上也被评价为“丑哉舒翰,不能死王”。这一前一后的巨大差别,可见一斑。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依然是处于危机之中,例如说在外部有着藩镇割据的局面,国家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一直处于一种未统一的状态。电影《刺客聂隐娘》讲的就是一个割据一方的魏博节度使的故事。

在内部,从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开始,就开启了宦官干政的历史;此后宦官不仅干政而且还干军,例如说仇士良、鱼弘志等人就掌握禁军大权,甚至肆意废立皇帝。

朝中大臣也多内斗,甚至产生了牛李党争之时,这些内斗将大大消耗朝中力量,最终国家衰败。

因此安史之乱是一个分水岭,我们从安史之乱的前后比较就可以看到唐朝衰败的严重性,这种严重性导致了我们对于唐朝的后半段的历史不愿意去了解。

二、我们习惯去幻想历史

其实有人会说了,南宋历史如此卑微,但是一样很出名。我仔细想了一下,确实如此,但是我认为南宋历史之所以出名,更多的是出名在岳飞抗金这一段上。对于岳飞抗金之后的那一段历史,很多人恐怕也是不甚了解。

我想这更多是一种我们对于历史的美好幻想,我们幻想着南宋其实不差,如果不是奸臣秦桧,很可能岳飞、韩世忠等人就可以收复失地,就可以重新演绎大宋的精彩了。因此我们往往将自己带入历史之中,赋予历史一种美好的幻想。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南明。读过南明史的各位一定是非常气愤了,因为南明史给人一种无力感,就是不论你如何努力,你都不会成功。皇帝昏庸无用,大臣勾心斗角,武将拥兵自保。因此南明史无法给你幻想的空间,因此很多人对于南明史不感兴趣。

然后我们回来,回到唐朝史。我们看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虽然历代皇帝一直在努力,也有能力,但是基本上每一次努力刚见成效,就马上被打垮了。例如说我比较喜欢的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当我读到这一段的历史的时候,我以为唐朝会中兴。然而这次中兴更像是回光返照,唐朝不久之后还是没落了。

因此唐朝给我一种感觉就是,不论你怎么努力,那些藩镇还在那里,那些宦官还在那里,那些大臣还在那里。你会产生一种历史的无力感,因此你对于这种历史是不会感兴趣的。

三、我们习惯从历史中寻找自我

现在海外华人的聚集地叫什么?唐人街。为什么叫唐人街呢?难道是因为唐朝的后半段历史才叫唐人街的?不,是因为唐朝前半段历史的辉煌,我们才叫唐人街的。

对于有历史的国家来说,我们总习惯从历史中去寻找自我,寻找一种认同感。例如说我们会称呼自己为汉人,我们有唐人街,我们尊重孔子。因为我们需要这种认同。

但是我们发现,我们寻找的这种认同往往都是好的、强盛的东西。如汉,是取得是汉武帝的强汉,而不是汉献帝的弱汉;例如说孔子,我们取得是他两千多年至圣先师的智慧,而不是他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样子;例如说唐,我们取得是李世民的大唐,而不是后期奄奄一息的大唐。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趋利避害,更关注好的历史,对于差一些的历史,自然就丧失关注了。因此在我们很多人看,大唐的历史从安史之乱之后就结束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